三壇傳戒正範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
引禮師次将五人。
一人執香往請羯磨師至堂。
禮佛就座。
拈香。
衆舉香贊竟)。
引禮雲。
上香 複位 迎請者向上排班 展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各歸本班。
(受差諸師禮儀囑辭。
皆於二壇儀中詳明。
此不再出)。
引禮雲。
諸比丘等。
各禀虔誠。
随我音聲。
齊誦大悲神咒。
求加護以淨法筵。
仗威力而蠲魔障(誦此神咒三遍已。
舉雲)。
南無甘露王菩薩摩诃薩(三聲) 諸比丘等一齊向上排班 展半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長跪 合掌。
夫法器久成。
猶恐琢磨之未至。
聖階欲進。
先求行履之有初。
今則具戒既登。
聖心重砺。
故我為汝衆等。
焚香敷座。
恭請上(某)下(某)律師。
為審戒問遮忏悔阿阇黎。
請師之語。
汝合自陳。
恐汝未能。
我今教汝。
各稱法名(衆各稱名)。
其餘言辭。
皆随我道。
大德。
一心念我比丘(某甲)等(餘衆加名)。
今請大德為審戒問遮忏悔阿阇黎。
願大德為我作審戒問遮忏悔阿阇黎。
我依大德故。
得入菩薩清淨位。
慈愍故(三請三拜)。
羯磨師撫尺雲。
諸比丘(有餘衆加之)汝等既已殷勤三請。
我今為汝作審戒問遮忏悔阿阇黎。
所有言教。
各須谛聽。
夫教對機談。
先漸後頓。
律因事制。
繇身及心。
身苟不淨。
心戒何從。
今既五篇固守。
三聚更增。
願樂四弘。
匪專自利。
斯則發廣大之因心。
直趨寶所。
希如來之果德。
不滞化城。
具此勝懷。
可謂上善。
但恐浮囊有損。
破器難盛。
聖制既違。
梵行何立。
往愆未雪。
修證無繇。
故毗尼藏雲。
犯四性重者。
退失道果。
譬喻斫頭人不複還活。
斷心樹不複更生。
缺鼻針不堪複用。
分破石不複還合。
此是汝等本受戒中。
法所不容者也。
又大乘梵網經雲。
若現身有七遮罪者。
師不應與受戒。
若無七遮者。
得與受戒。
以是觀之。
小乘七衆犯重。
大乘進受無容。
大乘若犯七遮。
一槩盡揀有據。
雖曰罪無自性。
理具真常。
必要事不毀心。
道方合節。
今故先依毗尼藏。
審其所受比丘戒中。
一一相内持犯完缺等事(此單為比丘而言。
若有餘六衆同請審忏者。
可改文雲 審其所受。
比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優婆塞。
優婆夷戒中。
一一相内。
持犯完缺等事。
今總舉七衆之名。
以便臨時随有取用)。
次遵大乘教中。
揀其七遮重惡。
我今逐一問汝。
汝等逐一實答。
若不傾心披膽。
如實而答者。
昔惡既覆。
新善難生。
縱使随衆忏悔。
此罪何繇得除。
受戒必不得戒。
仍加故妄語罪。
當思菩薩大戒。
原於心地。
心地夾雜。
便非戒器。
首棱嚴經雲。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
當以直心酬我所問。
(鳴尺雲)汝等能依教奉行否。
(衆齊答雲)依教奉行。
其所審問者。
若僅十餘人。
即随審戒相。
不必令起。
出而複入。
或有比丘尼等六衆在内。
應即令出。
别召審之。
以其戒相不同故。
若比丘衆多者。
可令出堂依簽班次。
入堂聽審。
恐其問答不聞。
言音難解故。
引禮雲。
諸比丘等一齊起立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凡為首者。
領衆出堂集候。
毋得散亂。
待呼召時。
各依班次。
從左頰門至驗簽師所。
逐一依次進堂。
到師座前。
審答已竟。
從右頰門至繳簽師所。
逐一依次出堂。
其第一班在堂伺侯。
餘且暫退(俟餘衆出堂已。
呼雲)。
第一班近前向上排班(若堂窄分列兩行。
堂寬一班列之) 展半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長跪 合掌 各各作觀運心三稱。
南無十方常住三寶(三稱已)各稱自己法名(稱已)。
師撫尺雲。
諸比丘。
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四波羅夷法。
汝等應當谛實而答。
第一 犯不淨行。
受淫欲法戒。
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然此中所問戒相。
不能全錄廣文。
恐人衆延遲。
但撮其綱目以問之)。
第二 有主物不與。
盜心取戒。
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第三 故斷人命。
歎譽快勸死戒(如前)。
第四 實無所知。
自言叉得上人法戒(如前)。
比丘犯此四法。
不得與諸比丘布薩羯磨共住。
謂之破根本。
當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以白四羯磨滅擯。
退失無道果分。
不得進菩薩大戒。
準目連問經。
犯波羅夷罪者。
當堕焰熱地獄中。
師撫尺雲。
諸比丘。
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十三僧伽婆屍沙法。
汝等應當谛實而答。
第一 故弄陰出精。
除夢中戒。
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第二 淫欲意。
與女人身相觸戒(如前)。
第三 與女人粗惡淫欲語戒(如前)。
第四 教女人以淫法供養我戒(如前)。
第五 為男女往來彼此媒嫁戒(如前)。
第六 難處。
妨處。
無主自作屋。
不将諸比丘指授處所。
過量作戒(如前)。
第七 難處。
妨處。
有主為己作大房。
不将餘比丘指授處所戒(如前)。
第八 瞋恚所覆故。
非波羅夷比丘。
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戒(如前)。
第九 以瞋恚故。
於異分事中取片。
非波羅夷比丘。
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戒(如前)。
第十 欲壞和合僧。
受破僧法。
三谏不舍戒(如前)。
十一 伴黨助破和合僧。
三谏不舍戒(如前)。
十二 依聚落城邑住。
污他家。
行惡行。
反謗羯磨如法僧。
三谏不舍戒(如前)。
十三 惡性不受人語。
三谏不舍戒(如前)。
比丘於此十三法中。
随犯一一者。
知而覆藏。
應強與波利婆沙。
行波利婆沙竟。
增上與六夜摩那埵。
行摩那埵已。
仍於二十僧中出罪。
若僧不滿二十。
罪不得出。
若不依律忏悔出罪。
準經雲。
當堕大嗥叫地獄中。
師撫尺雲。
諸比丘。
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二不定法。
汝等應當谛實而答。
第一 共女人獨在覆障處。
可作淫處坐。
說非法語。
若波羅夷。
若僧伽婆屍沙。
若波逸提。
於此三法中治戒。
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第二 共女人在露現處。
不可作淫處坐。
說非法語。
若僧伽婆屍沙。
若波逸提。
於此二法中治戒(如前)。
比丘犯此二法。
治罪輕重不定。
待情真事實。
或以三法治。
或以二法治。
或以一法治。
故曰不定法。
師撫尺雲。
諸比丘。
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汝等應當谛實而答。
第一 畜長衣。
過十日戒。
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第二 離三衣異處宿。
除僧羯磨戒(如前)。
第三 畜非時衣。
過一月戒(如前)。
第四 取非親裡比丘尼衣。
除貿易戒(如前)。
第五 使非親裡比丘尼。
浣染打故衣戒(如前)。
第六 從非親裡居士居士婦乞衣。
除奪衣。
失衣。
燒衣。
漂衣戒(如前)。
第七 若奪衣。
失衣。
燒衣。
漂衣。
非親裡居士居士婦與衣。
不知足受戒(如前)。
第八 居士居士婦為比丘辦衣價。
不受自恣請到其家。
贊歎為好故得衣戒(如前)。
第九 二家為比丘辦衣價。
不受自恣請到二家。
贊歎為好故得衣戒(如前)。
第十 施主送衣價與比丘執事人。
執事人不與比丘。
往取三反憶念。
過五六反求得衣戒(如前)。
十一 雜野蠶綿。
作新卧具戒(如前)。
十二 新純黑羺羊毛。
作卧具戒(如前)。
十三 作新卧具不用二分純黑羊毛。
三分白。
四分牻戒(如前)。
十四 卧具未及六年不舍。
更作新卧具。
除僧羯磨戒(如前)。
十五 作新坐具。
不取故者縱廣一磔手揲着新者戒(如前)。
十六 自持羊毛。
過三由旬戒(如前)。
十七 使非親裡比丘尼。
浣染擘羊毛戒(如前)。
十八 自手捉錢金銀。
若使人捉。
若置地受者戒(如前)。
十九 種種賣買寶物戒(如前)。
二十 種種販賣戒(如前)。
二十一 畜長缽。
過十日戒(如前)。
二十二 畜缽減五綴不漏。
更求新者戒(如前)。
二十三 自乞縷線。
使非親裡織師織衣戒(如前)。
二十四 人使織師為比丘織衣。
比丘到彼囑托好織得衣戒(如前)。
二十五 比丘先與比丘衣。
後瞋恚奪回戒(如前)。
二十六 有病畜酥。
油。
生酥。
石蜜。
過七日戒(如前)。
二十七 春殘一月求雨浴衣。
半月應用。
若過一月前求。
過半月前用戒(如前)。
二十八 夏三月未滿十日。
得急施衣。
應畜至衣時。
不得過十日前畜戒(如前)。
二十九 在阿蘭若有疑恐怖處住。
有因緣離衣宿。
過六夜戒(如前)。
三 十 知是僧物自求入已戒(如前)。
比丘犯此三十法。
當舍與僧。
若衆多人。
若一人不得别衆舍。
若不依律舍忏。
準經。
當堕覆障地獄。
故謂之舍堕。
師撫尺雲。
諸比丘。
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九十波逸提法。
汝等應當谛實而答。
第一 知而故妄語戒。
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第二 種種毀訾戒(如前)。
第三 兩舌語戒(如前)。
第四 與婦女同室宿戒(如前)。
第五 與未受大戒人。
過三宿戒(如前)。
第六 與未受大戒人。
同誦戒(如前)。
第七 向未受大戒人。
說比丘粗惡罪。
除僧羯磨戒(如前)。
第八 向未受大戒人。
說過人法。
知見實者戒(如前)。
第九 與女人說法。
過五六語。
除有知男子戒(如前)。
第十 自手掘地。
若教人掘戒(如前)。
十一 壞鬼神村戒(如前)。
十二 妄作異語惱他戒(如前)。
十三 嫌罵比丘戒(如前)。
十四 取僧卧具等露地敷。
若教人敷。
去時不自舉。
不教人舉戒(如前)。
十五 僧房内敷僧卧具。
若教人敷。
去時不自舉。
不教人舉戒(如前)。
十六 於他比丘住處強敷卧具。
令他避我戒(如前)。
十七 瞋他比丘不喜同僧房。
若自牽出。
教人牽出戒(如前)。
十八 重閣上。
坐脫腳繩床木床戒(如前)。
十九 用有蟲水澆泥草。
若教人澆戒(如前)。
二十 作大房舍等。
覆苫過二三節戒(如前)。
二十一 僧不差。
自往教授比丘尼戒(如前)。
二十二 僧差教授比丘尼乃至日暮戒(如前)。
二十三 謗比丘。
為飲食故教授比丘尼戒(如前)。
二十四 與非親裡比丘尼衣。
除貿易戒(如前)。
二十五 為非親裡比丘尼作衣戒(如前)。
二十六 與比丘尼屏處坐戒(如前)。
二十七 與比丘尼期同道行。
除疑恐怖時作伴戒(如前)。
二十八 與比丘尼同船。
除直渡戒(如前)。
二十九 知比丘尼贊歎因緣得食食。
除施主先有意戒(如前)。
三 十 與婦期同道行戒(如前)。
三十一 施一食處過受戒(如前)。
三十二 展轉食。
除病時。
施衣時。
作衣時戒(如前)。
三十三 别衆食。
除病時。
施衣時。
作衣時。
道行時。
船行時。
大會時。
沙門施食時戒(如前)。
三十四 檀越請食。
無病比丘過兩三缽受。
不分與餘比丘戒(如前)。
三十五 食足更受請。
不作餘食法而食戒(如前)。
三十六 知他比丘足食。
更受請故不作餘食法。
令他犯者戒(如前)。
三十七 非時食戒(如前)。
三十八 食殘宿食戒(如前)。
三十九 不受食。
若藥着口中。
除水及楊枝戒(如前)。
四 十 無病。
自為己索好美食戒(如前)。
四十一 自手與外道男女食戒(如前)。
四十二 先受請已。
前食後食詣餘家不囑餘比丘。
除病。
及作衣。
施衣時戒(如前)。
四十三 食家中有寶。
強安坐戒(如前)。
四十四 食家中有寶。
屏處坐戒(如前)。
四十五 獨與女人露地坐戒(如前)。
四十六 約比丘同至聚落。
竟不教與食。
不樂故遣去戒(如前)。
四十七 無病過四月受藥。
除常請。
更請。
分請。
盡形請戒(如前)。
四十八 住觀軍陣。
除因緣戒(如前)。
四十九 有因緣至軍中。
過二夜至三夜戒(如前)。
五 十 二宿三宿軍中住。
或觀四軍鬥戰力勢戒(如前)。
五十一 飲酒戒(如前)。
五
引禮師次将五人。
一人執香往請羯磨師至堂。
禮佛就座。
拈香。
衆舉香贊竟)。
引禮雲。
上香 複位 迎請者向上排班 展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各歸本班。
(受差諸師禮儀囑辭。
皆於二壇儀中詳明。
此不再出)。
引禮雲。
諸比丘等。
各禀虔誠。
随我音聲。
齊誦大悲神咒。
求加護以淨法筵。
仗威力而蠲魔障(誦此神咒三遍已。
舉雲)。
南無甘露王菩薩摩诃薩(三聲) 諸比丘等一齊向上排班 展半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長跪 合掌。
夫法器久成。
猶恐琢磨之未至。
聖階欲進。
先求行履之有初。
今則具戒既登。
聖心重砺。
故我為汝衆等。
焚香敷座。
恭請上(某)下(某)律師。
為審戒問遮忏悔阿阇黎。
請師之語。
汝合自陳。
恐汝未能。
我今教汝。
各稱法名(衆各稱名)。
其餘言辭。
皆随我道。
大德。
一心念我比丘(某甲)等(餘衆加名)。
今請大德為審戒問遮忏悔阿阇黎。
願大德為我作審戒問遮忏悔阿阇黎。
我依大德故。
得入菩薩清淨位。
慈愍故(三請三拜)。
羯磨師撫尺雲。
諸比丘(有餘衆加之)汝等既已殷勤三請。
我今為汝作審戒問遮忏悔阿阇黎。
所有言教。
各須谛聽。
夫教對機談。
先漸後頓。
律因事制。
繇身及心。
身苟不淨。
心戒何從。
今既五篇固守。
三聚更增。
願樂四弘。
匪專自利。
斯則發廣大之因心。
直趨寶所。
希如來之果德。
不滞化城。
具此勝懷。
可謂上善。
但恐浮囊有損。
破器難盛。
聖制既違。
梵行何立。
往愆未雪。
修證無繇。
故毗尼藏雲。
犯四性重者。
退失道果。
譬喻斫頭人不複還活。
斷心樹不複更生。
缺鼻針不堪複用。
分破石不複還合。
此是汝等本受戒中。
法所不容者也。
又大乘梵網經雲。
若現身有七遮罪者。
師不應與受戒。
若無七遮者。
得與受戒。
以是觀之。
小乘七衆犯重。
大乘進受無容。
大乘若犯七遮。
一槩盡揀有據。
雖曰罪無自性。
理具真常。
必要事不毀心。
道方合節。
今故先依毗尼藏。
審其所受比丘戒中。
一一相内持犯完缺等事(此單為比丘而言。
若有餘六衆同請審忏者。
可改文雲 審其所受。
比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優婆塞。
優婆夷戒中。
一一相内。
持犯完缺等事。
今總舉七衆之名。
以便臨時随有取用)。
次遵大乘教中。
揀其七遮重惡。
我今逐一問汝。
汝等逐一實答。
若不傾心披膽。
如實而答者。
昔惡既覆。
新善難生。
縱使随衆忏悔。
此罪何繇得除。
受戒必不得戒。
仍加故妄語罪。
當思菩薩大戒。
原於心地。
心地夾雜。
便非戒器。
首棱嚴經雲。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
當以直心酬我所問。
(鳴尺雲)汝等能依教奉行否。
(衆齊答雲)依教奉行。
其所審問者。
若僅十餘人。
即随審戒相。
不必令起。
出而複入。
或有比丘尼等六衆在内。
應即令出。
别召審之。
以其戒相不同故。
若比丘衆多者。
可令出堂依簽班次。
入堂聽審。
恐其問答不聞。
言音難解故。
引禮雲。
諸比丘等一齊起立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凡為首者。
領衆出堂集候。
毋得散亂。
待呼召時。
各依班次。
從左頰門至驗簽師所。
逐一依次進堂。
到師座前。
審答已竟。
從右頰門至繳簽師所。
逐一依次出堂。
其第一班在堂伺侯。
餘且暫退(俟餘衆出堂已。
呼雲)。
第一班近前向上排班(若堂窄分列兩行。
堂寬一班列之) 展半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長跪 合掌 各各作觀運心三稱。
南無十方常住三寶(三稱已)各稱自己法名(稱已)。
師撫尺雲。
諸比丘。
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四波羅夷法。
汝等應當谛實而答。
第一 犯不淨行。
受淫欲法戒。
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然此中所問戒相。
不能全錄廣文。
恐人衆延遲。
但撮其綱目以問之)。
第二 有主物不與。
盜心取戒。
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第三 故斷人命。
歎譽快勸死戒(如前)。
第四 實無所知。
自言叉得上人法戒(如前)。
比丘犯此四法。
不得與諸比丘布薩羯磨共住。
謂之破根本。
當如法如律如佛所教。
以白四羯磨滅擯。
退失無道果分。
不得進菩薩大戒。
準目連問經。
犯波羅夷罪者。
當堕焰熱地獄中。
師撫尺雲。
諸比丘。
我今問汝本所受持十三僧伽婆屍沙法。
汝等應當谛實而答。
第一 故弄陰出精。
除夢中戒。
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第二 淫欲意。
與女人身相觸戒(如前)。
第三 與女人粗惡淫欲語戒(如前)。
第四 教女人以淫法供養我戒(如前)。
第五 為男女往來彼此媒嫁戒(如前)。
第六 難處。
妨處。
無主自作屋。
不将諸比丘指授處所。
過量作戒(如前)。
第七 難處。
妨處。
有主為己作大房。
不将餘比丘指授處所戒(如前)。
第八 瞋恚所覆故。
非波羅夷比丘。
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戒(如前)。
第九 以瞋恚故。
於異分事中取片。
非波羅夷比丘。
以無根波羅夷法謗戒(如前)。
第十 欲壞和合僧。
受破僧法。
三谏不舍戒(如前)。
十一 伴黨助破和合僧。
三谏不舍戒(如前)。
十二 依聚落城邑住。
污他家。
行惡行。
反謗羯磨如法僧。
三谏不舍戒(如前)。
十三 惡性不受人語。
三谏不舍戒(如前)。
比丘於此十三法中。
随犯一一者。
知而覆藏。
應強與波利婆沙。
行波利婆沙竟。
增上與六夜摩那埵。
行摩那埵已。
仍於二十僧中出罪。
若僧不滿二十。
罪不得出。
若不依律忏悔出罪。
準經雲。
當堕大嗥叫地獄中。
師撫尺雲。
諸比丘。
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二不定法。
汝等應當谛實而答。
第一 共女人獨在覆障處。
可作淫處坐。
說非法語。
若波羅夷。
若僧伽婆屍沙。
若波逸提。
於此三法中治戒。
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第二 共女人在露現處。
不可作淫處坐。
說非法語。
若僧伽婆屍沙。
若波逸提。
於此二法中治戒(如前)。
比丘犯此二法。
治罪輕重不定。
待情真事實。
或以三法治。
或以二法治。
或以一法治。
故曰不定法。
師撫尺雲。
諸比丘。
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汝等應當谛實而答。
第一 畜長衣。
過十日戒。
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第二 離三衣異處宿。
除僧羯磨戒(如前)。
第三 畜非時衣。
過一月戒(如前)。
第四 取非親裡比丘尼衣。
除貿易戒(如前)。
第五 使非親裡比丘尼。
浣染打故衣戒(如前)。
第六 從非親裡居士居士婦乞衣。
除奪衣。
失衣。
燒衣。
漂衣戒(如前)。
第七 若奪衣。
失衣。
燒衣。
漂衣。
非親裡居士居士婦與衣。
不知足受戒(如前)。
第八 居士居士婦為比丘辦衣價。
不受自恣請到其家。
贊歎為好故得衣戒(如前)。
第九 二家為比丘辦衣價。
不受自恣請到二家。
贊歎為好故得衣戒(如前)。
第十 施主送衣價與比丘執事人。
執事人不與比丘。
往取三反憶念。
過五六反求得衣戒(如前)。
十一 雜野蠶綿。
作新卧具戒(如前)。
十二 新純黑羺羊毛。
作卧具戒(如前)。
十三 作新卧具不用二分純黑羊毛。
三分白。
四分牻戒(如前)。
十四 卧具未及六年不舍。
更作新卧具。
除僧羯磨戒(如前)。
十五 作新坐具。
不取故者縱廣一磔手揲着新者戒(如前)。
十六 自持羊毛。
過三由旬戒(如前)。
十七 使非親裡比丘尼。
浣染擘羊毛戒(如前)。
十八 自手捉錢金銀。
若使人捉。
若置地受者戒(如前)。
十九 種種賣買寶物戒(如前)。
二十 種種販賣戒(如前)。
二十一 畜長缽。
過十日戒(如前)。
二十二 畜缽減五綴不漏。
更求新者戒(如前)。
二十三 自乞縷線。
使非親裡織師織衣戒(如前)。
二十四 人使織師為比丘織衣。
比丘到彼囑托好織得衣戒(如前)。
二十五 比丘先與比丘衣。
後瞋恚奪回戒(如前)。
二十六 有病畜酥。
油。
生酥。
石蜜。
過七日戒(如前)。
二十七 春殘一月求雨浴衣。
半月應用。
若過一月前求。
過半月前用戒(如前)。
二十八 夏三月未滿十日。
得急施衣。
應畜至衣時。
不得過十日前畜戒(如前)。
二十九 在阿蘭若有疑恐怖處住。
有因緣離衣宿。
過六夜戒(如前)。
三 十 知是僧物自求入已戒(如前)。
比丘犯此三十法。
當舍與僧。
若衆多人。
若一人不得别衆舍。
若不依律舍忏。
準經。
當堕覆障地獄。
故謂之舍堕。
師撫尺雲。
諸比丘。
我今問汝本所受持九十波逸提法。
汝等應當谛實而答。
第一 知而故妄語戒。
汝於是中有犯否(有無實答)。
第二 種種毀訾戒(如前)。
第三 兩舌語戒(如前)。
第四 與婦女同室宿戒(如前)。
第五 與未受大戒人。
過三宿戒(如前)。
第六 與未受大戒人。
同誦戒(如前)。
第七 向未受大戒人。
說比丘粗惡罪。
除僧羯磨戒(如前)。
第八 向未受大戒人。
說過人法。
知見實者戒(如前)。
第九 與女人說法。
過五六語。
除有知男子戒(如前)。
第十 自手掘地。
若教人掘戒(如前)。
十一 壞鬼神村戒(如前)。
十二 妄作異語惱他戒(如前)。
十三 嫌罵比丘戒(如前)。
十四 取僧卧具等露地敷。
若教人敷。
去時不自舉。
不教人舉戒(如前)。
十五 僧房内敷僧卧具。
若教人敷。
去時不自舉。
不教人舉戒(如前)。
十六 於他比丘住處強敷卧具。
令他避我戒(如前)。
十七 瞋他比丘不喜同僧房。
若自牽出。
教人牽出戒(如前)。
十八 重閣上。
坐脫腳繩床木床戒(如前)。
十九 用有蟲水澆泥草。
若教人澆戒(如前)。
二十 作大房舍等。
覆苫過二三節戒(如前)。
二十一 僧不差。
自往教授比丘尼戒(如前)。
二十二 僧差教授比丘尼乃至日暮戒(如前)。
二十三 謗比丘。
為飲食故教授比丘尼戒(如前)。
二十四 與非親裡比丘尼衣。
除貿易戒(如前)。
二十五 為非親裡比丘尼作衣戒(如前)。
二十六 與比丘尼屏處坐戒(如前)。
二十七 與比丘尼期同道行。
除疑恐怖時作伴戒(如前)。
二十八 與比丘尼同船。
除直渡戒(如前)。
二十九 知比丘尼贊歎因緣得食食。
除施主先有意戒(如前)。
三 十 與婦期同道行戒(如前)。
三十一 施一食處過受戒(如前)。
三十二 展轉食。
除病時。
施衣時。
作衣時戒(如前)。
三十三 别衆食。
除病時。
施衣時。
作衣時。
道行時。
船行時。
大會時。
沙門施食時戒(如前)。
三十四 檀越請食。
無病比丘過兩三缽受。
不分與餘比丘戒(如前)。
三十五 食足更受請。
不作餘食法而食戒(如前)。
三十六 知他比丘足食。
更受請故不作餘食法。
令他犯者戒(如前)。
三十七 非時食戒(如前)。
三十八 食殘宿食戒(如前)。
三十九 不受食。
若藥着口中。
除水及楊枝戒(如前)。
四 十 無病。
自為己索好美食戒(如前)。
四十一 自手與外道男女食戒(如前)。
四十二 先受請已。
前食後食詣餘家不囑餘比丘。
除病。
及作衣。
施衣時戒(如前)。
四十三 食家中有寶。
強安坐戒(如前)。
四十四 食家中有寶。
屏處坐戒(如前)。
四十五 獨與女人露地坐戒(如前)。
四十六 約比丘同至聚落。
竟不教與食。
不樂故遣去戒(如前)。
四十七 無病過四月受藥。
除常請。
更請。
分請。
盡形請戒(如前)。
四十八 住觀軍陣。
除因緣戒(如前)。
四十九 有因緣至軍中。
過二夜至三夜戒(如前)。
五 十 二宿三宿軍中住。
或觀四軍鬥戰力勢戒(如前)。
五十一 飲酒戒(如前)。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