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壇傳戒正範卷三

關燈
金陵寶華山司律沙門 讀體 撰 三壇進菩薩戒前請戒忏悔儀 通啟二師第一 按菩薩戒羯磨經雲。

    若諸菩薩欲受菩薩戒時。

    先應為說菩薩法藏。

    摩怛哩迦菩薩學處。

    及犯處相。

    令其聽受。

    以慧觀察。

    自所意樂堪能。

    思擇受菩薩戒。

    非為他勸。

    非為勝他。

    當知是名堅固菩薩。

    堪受菩薩淨戒。

    準經所明。

    故知凡受菩薩戒。

    先當請戒開示。

    次則審忏問難。

    如法授受。

    匪藉引導。

    則發請無繇。

    是以先須通白輔化二師。

    然後啟請和尚。

     (其請戒開導之法。

    須在正授戒前二三日。

    於午後令淨人灑掃法堂。

    中敷高座。

    若無淨人。

    新比丘亦得。

    至時鳴椎集衆。

    然此中集者。

    非但局於比丘。

    凡欲求菩薩戒之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優婆塞。

    優婆夷。

    皆應同集。

    若衆多。

    應以十比丘往請引禮師。

    若少四人。

    乃至極少惟幾比丘者。

    即可同徃。

    到已一觸禮。

    延至法堂中。

    普同作禮三拜起立。

    一為首者合掌白雲)。

     我比丘(某甲)等。

    今欲進求菩薩大戒。

    於諸儀則。

    罔谙規繩。

    複懇諸師。

    幸為示導。

     引禮雲。

     汝等比丘(若有後六衆人在内。

    随類加之)既能增心增戒。

    利己利人。

    法門熾盛。

    功德難思。

    我今先将汝等通白二師。

    乞請同詣方丈。

     (答已。

    同一觸禮。

    起分兩立。

    於時二引禮各将二比丘。

    分請二師。

    請至法堂已。

    引禮呼衆如常作禮三拜。

    長跪合掌。

    二引禮向二師一觸禮起立叉手。

    代衆白雲)。

     彼比丘(某甲)等(後六衆随有加之)。

    今欲乞圓菩薩大戒。

    故先通白二阿阇黎師。

    惟願勿吝利物之婆心。

    勖成新學之上志。

    欣移法趾。

    同詣方丈。

    啟請和尚臨堂。

    曲垂開示。

    令彼衆等聞解受持。

    不昧正修。

    慈愍故(白已。

    呼衆作禮一拜)。

     阇黎師雲。

     諸比丘等(有後六衆随加之)汝今意欲啟請和尚。

    求圓菩薩妙善戒法者。

    可謂真佛弟子。

    是名大道心人。

    少間和尚若慈允臨堂。

    開導之時。

    汝等各各谛聽思惟。

    可能堪受此戒。

    良以菩薩誓願深廣。

    行門無量。

    非同比丘向所修持。

    倘有纖毫怯怖。

    機器卑劣。

    大戒難圓。

    所謂假使鐵輪頂上旋。

    終不退失菩提心。

    如是行願堅固。

    方名受持菩薩戒者。

    故我二師先為告谕。

    汝等人人各懷恭謹。

    同往方丈。

    迎請和尚。

     (引禮呼衆作禮三拜。

    起分左右。

    其為首者。

    随二師詣方丈。

    餘者立定)。

     請戒開導第二 (請和尚時。

    可令九人。

    一人執香前行。

    次引禮鳴磬。

    次二師餘衆末行。

    至方丈禮儀如常。

    和尚臨堂升座。

    先二師禮畢歸位。

    引禮向上展大具三拜。

    長跪。

    合掌白雲)。

     仰白和尚。

    大慈忍聽彼比丘(某甲)等(有餘衆随加之)。

    今欲求圓菩薩淨戒。

    故先恭詣座前。

    頂禮啟白。

    願開甘露解脫法門。

    傳授金剛光明寶戒。

    不舍慈悲。

    幸垂策導(白已三拜起具複位。

    呼雲)。

     上香 複位 諸比丘等(如上加名)一齊向上排班 展大具 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拜已)長跪 合掌。

     阇黎師雲。

     諸比丘等。

    所有乞戒言辭。

    為首者代衆至誠作白(首者白雲)。

     我比丘(某甲)等。

    久已毀形離俗。

    每懷進道無門。

    幸值大和尚戒德山高。

    毗尼海湛。

    繇是得以登壇禀具。

    始預僧倫。

    更欲息慮投誠。

    重增大戒。

    故今頂禮座前。

    悃愊伸請惟願鑒精虔於一念。

    降悲愍於群機。

    均賜菩薩妙善淨戒。

    令(某甲)等修學大乘。

    契悟心地。

    即以四弘化導之功。

    用酬施戒法乳之德。

    下情不勝懇禱之至(白已。

    引禮呼衆頂禮一拜。

    合掌長跪。

    一心谛聽)。

     和尚撫尺雲。

     諸比丘等(若有餘衆随類加之)。

    汝今懇切至誠。

    乞求菩薩妙善戒法者。

    先須以三種決定深固大信。

    發無上菩提心而求之。

    若信不決定。

    則不能斷除疑網。

    心不深固。

    則不能勇猛勤修。

    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安住大乘。

    如山如海。

    不動不搖者。

    皆繇具此一信永信之力也。

    何等為三。

    一者。

    決定深信一切衆生。

    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隻因妄想執着而不證得。

    故今勤修勝行。

    誓成覺道。

    願度衆生。

    鹹登佛果。

    故梵網經雲。

    汝是當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二者。

    決定深信波羅提木叉戒。

    是菩提涅盤修證之本因。

    若無戒為本修因。

    如蒸砂作飯。

    縱經塵劫終不能成。

    故華嚴經雲。

    戒為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若能堅持於淨戒。

    是則如來所贊歎。

    涅盤經雲。

    欲見佛性證大涅盤。

    必須深心修持淨戒。

    三者。

    決定深信一切諸佛法報化身。

    清淨光明。

    無邊相好。

    皆依持戒而得莊嚴成就。

    故薩遮尼乾子經雲。

    如來功德身。

    以戒而為本。

    故知上求佛果克備二嚴。

    下化衆生圓滿萬行。

    有戒則修證不虛。

    無戒則徒勞何益。

    汝等若具此三種信力者。

    方可感求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為得戒本師和尚。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為羯磨阿阇黎。

    一生補處彌勒菩薩為教授阿阇黎。

    十方現在一切諸佛為尊證師。

    十方一切菩薩為同學侶。

    吾雖受請升座。

    但是汝等教誡法師。

    名曰秉戒和尚。

    謂秉宣佛制。

    教誡後學故。

    若於來朝入壇正受戒時。

    汝等人人皆要專注一境。

    頓息諸緣。

    此身雖在師前。

    而心必觀想諸佛海會。

    須知菩薩淨戒。

    非淺浮之信。

    散亂之心而可納受。

    故經雲。

    三白受戒羯磨畢竟。

    從此無間。

    普於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

    現住諸佛諸大菩薩前。

    法爾相現。

    繇此表示。

    如是菩薩已受菩薩所受淨戒。

    爾時諸佛菩薩睹是菩薩法爾之相。

    知某世界。

    某名菩薩。

    某菩薩所。

    正受菩薩所受淨戒。

    一切於此受戒菩薩如子如弟。

    生親善意。

    眷念憐愍。

    繇諸佛菩薩眷念憐愍。

    令是菩薩希求善法。

    倍複增長。

    無有退減。

    如是菩薩所受淨戒。

    於餘所受淨戒最勝無上。

    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随逐。

    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

    普能滅除於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

    一切别解脫律儀。

    計分。

    算分。

    喻分。

    乃至邬波尼殺昙分。

    亦不及一。

    攝受一切大功德故。

    受此戒已。

    雖複轉身徧十方界。

    在在生處。

    不舍菩薩淨戒律儀。

    繇是菩薩不舍無上菩提大願。

    亦不上品纏犯他勝處法。

    若轉受餘生忘失本念。

    值遇善友。

    為欲覺悟菩薩戒念。

    雖數重受而非新得。

    準斯經文。

    則知受持比丘戒名曰僧戒。

    當在僧中禮請十師。

    白四羯磨而得。

    但盡今生形壽。

    受持菩薩戒名曰佛戒。

    應於師前啟白諸佛。

    三番羯磨而得。

    直至果覺後身。

    所以釋迦世尊。

    文殊彌勒。

    為菩薩戒之三師。

    諸佛為其證明。

    而諸佛菩薩未離真際。

    求戒之人實住此方。

    能令授受獲益者。

    良繇衆生機感。

    諸佛道交。

    如子愈孝而母愈憐。

    譬水愈清而月愈顯。

    受大乘戒。

    為真佛子。

    諸佛菩薩慈悲護念。

    亦複如是。

    來日為汝等欽遵大乘經律。

    結壇敷座。

    集衆啟聖。

    易比丘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優婆塞。

    優婆夷之自利心。

    而為菩薩嚴土利生之廣大心。

    轉比丘。

    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彌。

    沙彌尼。

    優婆塞。

    優婆夷之别解脫戒。

    而為菩薩保解脫之三聚戒(文中總舉七衆。

    随有者一一加之)。

    然此三聚妙戒。

    體是無作遍周法界。

    量等塵沙假色表顯。

    雖雲受。

    乃全性起修不二而二。

    雖雲持。

    乃全修在性二而不二。

    此則佛種從緣起。

    性修交成故。

    得斯體已。

    任運止惡行善。

    任運利物濟生。

    於正止行利生之間。

    實無利生止行可得。

    以諸法無生。

    一道真淨故。

    起信論雲。

    以知法性無染污故。

    随順修行屍波羅蜜。

    而此性戒之性。

    佛生共具。

    蠢動不無。

    有性即有心。

    有心皆成佛。

    梵網經雲。

    金剛光明寶戒。

    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一切意識色心。

    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但恐汝等若不能發無上菩提大願。

    及現身中有犯七逆罪者。

    雖佛性之理體。

    人人本具未曾欠少。

    而終難發起戒之當體。

    經律明條。

    應當诘問。

    汝等少頃。

    且随衆引禮大德。

    今夜入忏摩堂中向羯磨師前。

    先将各人本所受持戒品。

    其間若染若淨。

    一一發露。

    次依大乘所遮七逆。

    詳細審明。

    若根本重戒不破。

    七惡逆罪不犯。

    方可如律如法。

    清淨授受。

    諸佛贊善。

    龍天衛守。

    所謂毗尼住世而正法得以久住。

    汝等能依教奉行否。

    (衆齊答雲)能依教奉行。

     引禮雲。

     諸比丘等(有餘加之)一齊起立 聞磬聲禮謝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迎請者出班送和尚歸方丈。

     (禮儀如常送已。

    仍至堂中禮送二師。

    并謝引禮師畢。

    次第各還本所。

    以候初夜問忏)。

     審戒遮第三 梵網經雲。

    與人授戒時。

    不得揀擇。

    一切國王王子。

    大臣百官。

    比丘。

    比丘尼。

    信男信女。

    淫男淫女。

    十八梵天。

    六欲天子。

    無根二根。

    黃門奴婢。

    一切鬼神。

    盡得受戒。

    又雲若欲受戒時。

    師應問言。

    現身不作七逆罪耶。

    菩薩法師。

    不得與七逆人受戒。

    故知理性無别。

    有心者盡皆通收。

    事障須防。

    無犯者乃可容受。

    既於不揀擇中而分揀擇。

    然審問中。

    複有正權頓漸之殊。

    故今彙之為四。

    以便懸當台之明鏡。

    鑒所受之機宜。

    若不谙練於先。

    臨時成非莫曉。

     一者出家男女。

    若受持式叉摩那。

    沙彌沙彌尼戒。

    或學戒年滿無缺。

    或身器完美無遮。

    已經登壇。

    白四羯磨。

    曾圓比丘比丘尼戒。

    今複增發大心。

    乞求三聚。

    繇其行布靡逾。

    不廢住持僧寶。

    如法如律。

    謂之正受。

    受已。

    名曰菩薩比丘。

    菩薩比丘尼也。

     二者若式叉摩那。

    沙彌沙彌尼。

    或學戒生年未滿。

    縱滿諸根不具。

    倚能發菩提心。

    堪行菩薩行。

    雖具足僧倫不收。

    於平等佛性可攝。

    以其不曆近圓。

    即求三聚。

    戒級雖越。

    佛慈暫開。

    謂之權受。

    受已。

    名曰菩薩式叉摩那。

    菩薩沙彌。

    菩薩沙彌尼也。

     三者若居家男女。

    崇信三寶。

    樂修十善。

    或受五支學處。

    慎守多年。

    或持八關齋戒。

    嚴遵一日。

    今始更發勝心。

    求受菩薩大戒。

    以其自小進大。

    信智轉增。

    謂之漸受。

    受已。

    名曰菩薩優婆塞。

    菩薩優婆夷也。

     四者若世俗男女。

    多劫已植。

    深厚善根。

    此生迷着不速返惺。

    倐爾覺照。

    立地悲忻。

    一念信歸三寶。

    懇求大乘戒法。

    願力弘深。

    同事攝化。

    以其未曾久持居家戒品。

    一旦疾禀菩薩學處。

    謂之頓受。

    受已。

    名曰菩薩近事男。

    菩薩近事女也。

     此之四種。

    若審忏時。

    仍分四别 審第一種人者。

    若是比丘。

    嚴問所持二百五十戒法。

    若是比丘尼。

    詳審本法三百四十八戒。

    至於七遮。

    二部通诘。

    苟根本毀破。

    應當羯磨滅擯。

    若七逆有犯。

    當如律制所遮。

    設餘幹違。

    容悔仍淨。

     審第二種人者。

    若是式叉摩那。

    此雲學戒女。

    佛制令學三法故。

    若審忏時。

    應一一逐問。

    一學根本。

    四重戒是。

    二學六法。

    謂染心相觸。

    盜減五錢。

    斷畜命。

    小妄語。

    非時食。

    故飲酒是。

    三學行法。

    謂大尼諸戒中威儀是也。

    若是沙彌沙彌尼。

    唯審本戒十章。

    其七遮重罪。

    三衆俱問。

    如斯三衆之中。

    或根本七遮有犯。

    一一依律擯除。

    若學戒女六法不淨。

    更於二年羯磨。

    繇彼既受式叉摩那戒。

    即非沙彌尼衆所攝。

    複於式叉摩那缺學。

    又非真淨學戒之女。

    而兩無攸歸。

    三聚基乏。

    故不能進受菩薩戒也。

    其小三衆。

    唯此學戒所制。

    倍嚴於沙彌沙彌尼故也。

     審第三種人者。

    若是五戒近事男女。

    於中受有滿多半少一分不同。

    應随所受。

    一一詳問。

    不得為少分者。

    而問多分。

    為滿分者。

    而問半分。

    若是八戒近事男女。

    彼所受者。

    既異終身居家五戒。

    故審诘時。

    但問一日一夜之持犯。

    又則八戒制淫。

    於一日夜全斷不開。

    非同五戒止禁邪淫而已。

    如審七逆四輩無殊。

    其間或於四重七逆。

    有犯一一者。

    當須遮止。

    餘聽悔除。

    仍許進受。

     審第四種人者。

    彼等一向未禀屍羅。

    今始初發大心求受。

    應準善生經中。

    問其七種戒障。

    若此善信男女不幹七障者。

    先當與受優婆塞。

    優婆夷之五戒。

    然斯俗谛五禁。

    乃在家菩薩戒之原基也。

    即於當日。

    複欽梵網經。

    再審七逆。

    若無犯者。

    三聚方進。

    今雖五戒才受。

    七逆豈必有幹。

    佛教有遮。

    仍須遵問。

     (凡作法時。

    應在後日分。

    其淨堂敷座。

    設辦莊嚴。

    簽班出入。

    一切儀式皆同受具無殊。

    至時鳴椎集衆。

    引禮先至法堂。

    衆向作禮三拜。

    令四為首者。

    徃請受差驗繳書記巡視諸師。

    禮儀如前不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