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壇傳戒正範卷二

關燈
金陵寶華山司律沙門 讀體 撰 二壇授比丘戒前請戒忏悔儀 習儀第一 決定論雲。

    比丘戒四分義攝。

    一受具足。

    二随具足。

    三護他心具足。

    四具足守持。

    而雲護他心具足者。

    謂比丘有一分威儀具足。

    能護長他人之淨信故。

    令彼欣敬攝歸佛法故。

    為釋子者。

    威儀不具。

    則動止違防。

    出入招譏。

    缁門警訓雲。

    世尊處世。

    深達物機。

    凡所施為。

    必以威儀為主。

    蓋繇大聖洪慈曲已。

    調禦衆生。

    内則軌範僧徒。

    外則利益檀護。

    矧今末世。

    去佛且遙。

    必也全藉律儀。

    建立三寶。

    是故沙彌年滿。

    是丈夫位。

    而於登壇受具之前。

    應習儀政禮。

     (若圓具沙彌多。

    應用簽編名。

    以三人為一壇。

    一簽列三壇。

    内遷一人為首。

    統餘八人。

    若進具者少。

    直以壇次為準。

    不必編簽。

    於進具前三日。

    引禮師。

    令淨人灑掃法堂。

    於中平敷一座。

    至時鳴楗椎。

    集諸圖具者行列已。

    二引禮将五人徃請教授師。

    師受請出寮。

    侍者捧簽於後。

    入堂侍師就座。

    侍者置簽案上)。

     引禮雲。

     上香 複位 一齊向上排班 展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

    長跪 合掌。

     師撫尺雲。

     諸沙彌。

    汝等今欲進具入僧寶數。

    須知具足四義中。

    有一分威儀具足戒也。

    威者。

    謂清嚴可畏。

    儀者。

    謂形儀可軌。

    良以僧寶尊重。

    司任非輕。

    嚴淨毗尼。

    住持正法。

    能除饑馑。

    為人世福田。

    導化衆生。

    趣涅盤妙果。

    俾見聞敬仰。

    己信重增。

    如馬勝雍容行道。

    感采菽以信樂出家。

    鹙子安庠乞食。

    攝外道而反邪歸正。

    古今沙門威儀。

    攝物利生者固難枚舉。

    大抵三千八萬之細行。

    不出行住坐卧之四儀。

    其中一一皆有方便。

    善護他人淨信。

    而克成己躬之道業。

    故今遵奉和尚慈命。

    先為汝等習儀三日。

    次方請戒忏悔。

    登壇授受。

    庶使臨期。

    威儀有則。

    爾等或久參林下。

    親近知識。

    氣質諒已變化。

    舉止自合規模。

    倘有乍入伽藍未經淘汰者。

    性情那得消镕。

    動靜必乖繩墨。

    所以金非煅煉。

    終是頑礦。

    玉必琢磨。

    方成良器。

    今将汝等諸人名目。

    編入簽次。

    以便習儀。

    其所編簽号。

    以三人一壇受具。

    一簽則列三壇。

    於每簽内令一人為首。

    統餘八人。

    如是九人互相謙恭循禮。

    出入貫珠。

    凡諸不谙之儀。

    威藉衆引禮師慈悲善訓。

    勿憚勞辛。

    儒雲。

    不矜細行。

    終累大德。

    況為佛弟子者而不慎欤(鳴尺一下)。

    汝等能依教奉行否。

    (衆齊答雲)依教奉行。

    (師雲)既能依教奉行。

    可謂如法。

    和尚複於忏悔堂中。

    差諸位大德。

    一位驗簽師。

    一位繳簽師。

    一位書記師。

    (幾)位巡視師。

    其驗簽者。

    於發露時。

    防有白衣外道等。

    溷入盜聽。

    故請(某)師為汝等照簽驗明。

    逐一令進。

    其繳簽者。

    於發露已。

    恐有狡佞不肖。

    竊伺他非。

    故請(某)師撤繳原簽。

    照名令出。

    其書記者。

    於發露中仍恐名罪相同。

    多於舛錯。

    故請書記(某)師登記名目。

    不緻忽略。

    其巡視者。

    繇於忏摩必須嚴肅。

    人心或恐易怠。

    又虞夜靜私寝。

    班坐雜談。

    故請(某某)衆師檢察策進。

    勿緻昏散。

    如上所差諸師。

    皆有成濟佐助之功。

    汝等應當恭敬作禮。

    勿得我慢輕心。

    有辜教诏。

     引禮雲。

     諸沙彌一拜起具 分班 左右序立。

     (次第散簽畢。

    迦請者送師歸寮。

    複回散簽所。

    謝衆引禮師一拜。

    引禮複令沙彌。

    請彼受差諸師至堂。

    教其普禮三拜。

    候諸師散去。

    引禮率諸沙彌。

    各歸本堂。

    引禮即将圓具壇榜張貼示論。

    使其人各知其受具壇數。

    不緻紊亂戒次之先後也)。

     請戒開導第二 薩婆多律論雲。

    若發微品心。

    受微品戒。

    若發中品心。

    受中品戒。

    若發上品心。

    受上品戒。

    故知戒體本一。

    而無優劣。

    繇心緣感。

    遂有差殊。

    若待登壇作法方教發上品心。

    得上品戒者。

    彼等茫無所知。

    不識何等是上品心也。

    譬如空雷發於奇峰之巅。

    甘雨絕於流金之地。

    則難覺解。

    了無納受。

    是以今於未受之前。

    先啟和尚。

    預為開導。

    使其臨壇猛惺。

    上品心生。

    體具周圓。

    孰非勝戒。

     (於請戒晨朝。

    先淨法堂。

    敷設法座。

    至時鳴椎。

    集彼求具沙彌。

    班中前四簽首。

    往請衆引禮師至堂已。

    諸沙彌向衆引禮師三拜。

    起立。

    為首者合掌白雲)。

     我沙彌(某甲)等。

    一介愚頑。

    那識律诠軌範。

    仗師良導。

    少知僧行威儀。

    漸熏樂欲心生。

    更冀禀持念切。

    故今仍懇諸師。

    再為啟白和尚。

     (如是白已。

    叉手問訊)。

     引禮雲。

     諸沙彌。

    觀汝等進具之意最真。

    而懇求之語至切。

    信力如是。

    所願必成。

    衆中為首者出班九人。

    一人執香。

    随我同往方丈禮請和尚。

    其餘立定。

    整肅威儀。

    俟聆教誨。

     (到方丈如常作禮。

    和尚受請至堂升座。

    迎請者各歸本班。

    四引禮向座展大具三拜。

    長跪合掌。

    先代通白)。

     仰白和尚。

    大慈忍聽。

    彼沙彌(某甲)等。

    威儀略谙。

    求具志殷。

    希入僧倫。

    欲跻聖域。

    故今先詣座前。

    頂禮啟白。

    惟願和尚智鑒。

    稱量可否。

    如或機堪拔濟。

    少賜矜憐。

    預為開導。

     (如是白已。

    三拜。

    起具。

    分立左右。

    呼雲)。

     上香 複立 諸沙彌一齊向上排班 展大具 聞磬聲頂禮三拜 撩衣(拜已)。

    長跪 合掌 所有乞戒言辭。

    汝當自白(為首者朗白雲)。

     人身難得。

    中國難生。

    佛道難遇。

    戒法難受。

    我(某甲)等幸逢大和尚樹光明幢。

    張淨梵網。

    接引凡流。

    攝歸僧寶。

    願錫我(某甲)等具足大戒。

    如律行持。

    成道利生。

    用酬恩德。

     (白已。

    諸沙彌齊一叩首。

    合掌誡谛跪聽)。

     和尚撫尺雲。

     夫采如意珠而入海。

    從淺至深。

    禀具足戒而登壇。

    繇小進大。

    戒寶非踰跨可求。

    佛制必相應方授。

    未有不曆沙彌行業。

    而直趨大僧名位者也。

    今爾諸人。

    既已守持息慈學處。

    複能求受比丘律儀。

    則階級無越。

    理合增修。

    況乎請懇殷誠。

    吾豈吝而不授。

    但此具足大戒尊重。

    所任靡輕。

    是正法久住之根源。

    僧伽蕃衍之命脈。

    非具足則僧倫無以崇立。

    非僧寶則佛法何以弘通。

    故於天人魔梵外道婆羅門衆中。

    比丘僧最為第一。

    所以欲圓具戒。

    非處莫托。

    必依白二羯磨結界之地。

    故律雲。

    非羯磨地。

    不得在内受欲行僧事。

    處既如法。

    於中建壇。

    十師數必滿足。

    遴請如法精嚴。

    故律論雲。

    和尚二阿阇黎并須如法。

    七僧為證皆清淨明曉。

    若無和尚。

    若十僧不滿。

    皆不成就故。

    師雖如是。

    又要汝等身無難遮。

    故律雲。

    身相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