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壇傳戒正範卷二

關燈


    百遮等人。

    及自破淨行。

    污他梵行。

    皆不得受具。

    道器雖具。

    正為汝等秉宣。

    白四聖教發體之時。

    仍須文句不得增減差脫。

    作白羯磨鹹欽律檢。

    斯可不堕非法。

    縱然外緣俱成。

    而汝等乞戒之心複有三品。

    所謂上中下也。

    随其所發之心。

    則随感上中下品之戒。

    然以具足戒之戒法戒體戒行戒相。

    與前沙彌受持者。

    百倍千倍不能比喻。

    苟不識知如是深義。

    雖雲登壇授受。

    受已還同未受。

    似僧非是真僧。

    與衆共住。

    名曰啞羊比丘。

    同僧法事。

    呼為摩和羅輩。

    若欲紹隆三寶。

    利益群生。

    斯之功德。

    何繇可克。

    故我今於未登壇前。

    開導明了。

    令汝等正受戒時。

    領解不昧。

    所言上品心。

    受上品戒者。

    即汝等來朝壇上。

    能發堅固信力。

    普於法界一切有情無情境上。

    起廣大慈護之心。

    除不善損害之念。

    誓斷一切惡。

    誓修一切善。

    誓度一切衆生。

    於中不怖不退。

    志願堅深。

    此則謂之發上品心。

    受上品戒。

    誠所謂内秘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能住正法。

    建立僧倫。

    若縱有慈護心而護之不普。

    亦緣法界境而緣之不周。

    於度生邊。

    似有怖退。

    志願未能深堅者。

    謂之中下品心。

    此心狹劣非勝。

    所獲之戒。

    但是中下品爾。

    此戒僅可自利。

    止宿草庵。

    既缺利他。

    佛種奚紹。

    是以今欲汝等發上品心。

    受上品戒。

    而不欲汝等起卑劣心。

    受中下品戒也。

    所言戒法者。

    即世尊成道十二年中。

    觀有漏因緣事起。

    而為諸無事比丘禁防三毒。

    調伏七支。

    金口所制二百五十淨戒。

    一百八十四種羯磨。

    乃至三千八萬無量律儀是也。

    所言戒體者。

    即是來朝於十師座前。

    正秉羯磨時。

    爾等發上品心之思業力用。

    運想法界。

    徧緣一切塵境。

    而境從心現。

    然所現之境。

    非有表色。

    即是法界一切塵境之體。

    亦即得戒之因。

    若未緣想領受已前。

    此塵境體於汝無系。

    但一發心緣想領受已後。

    此法界塵境體。

    恒依汝等自心。

    念念不忘。

    時時守護。

    是以戒為能依。

    心是所依。

    心法和合。

    名為戒體。

    如藥丸喻可以例知。

    所言戒行者。

    即依本所受之戒體。

    於日用處或讀誦。

    或安禅。

    或熏禮忏法。

    或修持淨業。

    乃至着衣受食等。

    皆不違越毗尼。

    所以一切行。

    盡名戒行。

    非謂一切行外而别有戒行。

    出世行業。

    悉以淨戒而為本也。

    所言戒相者。

    即佛所制二百五十具戒。

    一百八十四種羯磨。

    於一一戒相中。

    所明輕重開遮。

    於一一羯磨内。

    所攝成壞兩緣。

    此即法相也。

    於日用四儀間。

    常所行時事。

    及非時事。

    此即行相也。

    其法因事制。

    事依法成。

    若一切善業等事如法。

    當行而不行。

    此名之止犯。

    若當行而即行。

    此名之作持。

    若一切惡業等事非法。

    不當行而行。

    此名之作犯。

    若不當行而不行。

    此名之止持。

    若罔知止犯作持。

    止持作犯。

    則開遮全晦。

    成壞茫然。

    是故律制比丘。

    五夏以前。

    專精戒學。

    五夏以後。

    方可聽教參禅。

    蓋為令其識相護體。

    冀生定慧。

    出世道業方有所據。

    汝等若能如是信解。

    如是受持。

    庶合聖德。

    真是出家持法之子。

    故首棱嚴經雲。

    将此深心奉塵剎。

    是則名為報佛恩。

    汝等能依教奉行否。

    (答雲)依教奉行。

    (和尚雲)既能依教奉行者。

    今夜當請羯磨阿阇黎。

    先審汝等沙彌十支禁戒。

    若守持無染。

    可謂真淨道器。

    少有違犯。

    仍是雜穢身心。

    必須苦切痛诃。

    依律忏悔。

    更有十三重難。

    十六輕遮。

    於臨壇時。

    方差教授師屏處别問。

    至秉羯磨。

    對衆複再嚴诘。

    我今令衆引禮大德。

    将汝等往詣二師寮。

    白知啟請受具開導等情。

    俟作法審忏中。

    若果無犯重。

    不毀根本者。

    方可集會同界大僧。

    於彼衆中恭請十師登壇。

    為爾諸人授大比丘戒。

    衆引禮大德。

    如我所語。

    即當奉行。

    (衆引禮。

    曲躬合掌齊答雲)如和尚所命。

     (四引禮轉身向上。

    展具三拜。

    仍分列左右。

    呼雲)。

     諸沙彌一齊起立 聞磬聲禮謝三拜 撩衣(拜已)。

    起具 分班 迎請者送和尚歸方丈。

     (如常禮送和尚歸方丈已。

    複回法堂。

    衆沙彌同謝衆引禮師三拜。

    起分兩立)。

     通白二師第三 欲授具足大戒。

    必須三師水乳。

    一界六和。

    律法相應。

    乃可授受。

    今諸沙彌雖請和尚開導。

    而忏悔教誡。

    任在二師。

    故複令其禮拜通知。

     (其通白二師即在請戒竟。

    引禮命沙彌撒去法座仍序班次而立。

    一引禮将二沙彌。

    先請羯磨師至堂。

    引禮向師一觸禮起立。

    呼諸沙彌展具作禮三拜。

    長跪合掌。

    引禮叉手代衆白雲)。

     彼沙彌(某甲)等。

    時間申請和尚禀受具戒。

    已蒙慈允。

    預為開導。

    但未知其勤策本戒。

    持犯若何。

    故和尚差我(某甲)等率諸沙彌。

    先為通白羯磨阿阇黎師。

    於今夜分。

    敷座恭請。

    惟冀臨堂。

    如律作法。

    慈愍故。

     (引禮白已。

    呼沙彌等一叩首)。

     羯磨師雲。

     善哉沙彌。

    可爾為汝等臨堂作法。

    人各靜其心慮。

    忖其持犯。

    至時集候。

    如實忏悔。

    (衆答雲)依教奉行。

     (引禮呼沙彌等。

    三拜起具。

    先請者仍送師歸寮。

    複引二沙彌徃請教授師至堂。

    如上作禮長跪合掌。

    引禮代衆白雲)。

     彼沙彌(某甲)等。

    适間頂禮和尚啟請進具。

    幸蒙垂憐。

    如律開導。

    已令請羯磨師今夜忏悔。

    仍恐威儀缺略。

    不應法緣。

    故複差我(某甲)等統諸沙彌。

    通白教授阿阇黎師。

    伏祈重警未谙。

    再錫慈音。

    慈愍故。

     (引禮白已。

    沙彌等一叩首)。

     教授師雲。

     善哉沙彌。

    如彼代言。

    深可慶幸。

    更希教誡威儀。

    諒已演習如法。

    其大比丘随律軌則。

    待近圓後。

    方可一一教誡。

    (衆答雲)依教奉行。

     (如前禮送師歸寮。

    複回法堂普謝衆引禮師。

    次第各還本堂)。

     教衣缽第四 初壇受沙彌戒。

    先驗衣缽者。

    恐間有缺少借貸。

    或幹非法等類。

    必令更換再備。

    今則将登寶壇。

    因進具戒。

    諸凡行持。

    莫不同乎大僧。

    若衣缽名相。

    事義不知所繇。

    則用處皆錯。

    時時犯非。

    是以教授師。

    應先指示。

    俾其一一通曉。

    於登壇日往屏所問難閑。

    但略言道具。

    以免稽留。

     (於通白二師已。

    少頃複令淨人。

    徃法堂鳴楗椎。

    引禮師令進具沙彌。

    各各身着七衣。

    捧持五大二衣。

    挂缽攜具。

    次第入堂。

    序列班次。

    将所持衣置於案上。

    如常儀請教授師至堂已)。

     引禮雲。

     上香 複位 諸沙彌向上排班 展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

    長跪 合掌。

     彼沙彌(某甲)等。

    将欲登壇。

    禀受具足。

    所有衣缽事義。

    若不知其制起源繇。

    恐難受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