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壇傳戒正範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合轍。
故今禮請教授阿阇黎師。
指示分明。
令彼等如律奉行。
庶符聖意。
(引禮白已。
沙彌等一叩首。
合掌跪聽)。
教授師雲(此出古戒壇文)。
夫三衣裁制。
即如來金口親宣。
一缽受持乃釋子資身貴器。
壞色則迥超俗服。
應量則有異常倫。
服之者忍辱倍增。
持之者功德具足。
價重七珍之寶。
難可測量。
功高萬仞之崗。
豈能仰望。
百千萬億人天。
鹹皆稽首。
九十六種外道。
悉不知名。
惟有吾佛出世。
示此未曾有法。
俾見聞者。
利益無涯。
受持者。
身心俱淨。
若欲知其三衣之縱廣。
一缽之大小。
非開示莫能明義。
不解說安可知源。
今則将授大戒。
先示汝等衣缽名相。
汝當知之(鳴尺一下)。
汝等袱中。
各有五條衣。
梵語安陀會。
此雲作務衣。
亦雲下衣。
亦雲雜作衣。
凡寺中執勞服。
役。
路途出入往還。
當着此衣。
汝等身上所披七條衣。
梵語郁多羅僧。
此雲入衆衣。
亦雲上着衣。
凡禮佛修忏。
誦經坐禅。
赴齋聽講。
安居自恣。
乃至一切集僧辦事。
當着此衣。
汝等袱中各有大衣。
梵語僧伽黎。
此雲雜碎衣。
謂剪碎縫成。
條相多故。
凡入王宮。
升座說法。
聚落乞食。
半月布薩。
降伏外道之時。
當着此衣。
然此大衣多種不同。
謂上中下各有三品。
所言下三品大衣者。
謂下下品九條。
下中品十一條。
下上品十三條。
此三品衣。
皆兩長一短。
割截衣持。
所言中三品大衣者。
謂中下品十五條。
中中品十七條。
中上品十九條。
此三品大衣。
皆三長一短。
割截衣持。
所言上三品大衣者。
謂上下品二十一條。
上中品二十三條。
上上品二十五條。
此三品大衣。
皆四長一短。
割截衣持。
此之三衣者。
名福田衣。
僧祇律雲。
佛在王舍城。
帝釋石窟前經行。
語阿難言。
過去諸佛衣相如是。
從今依此制作衣相。
增輝記雲。
田畦貯水。
生長禾苗。
以養形命。
衣相福田。
潤以四利之水。
增其三善之苗。
養以法身之慧命也。
釋其名者。
服上謂之曰衣。
衣者依也。
故衣以蔽寒暑也。
經律皆名袈裟。
真谛雜記雲。
袈裟。
外國都邑。
名含多義。
或名離塵服。
斷六塵故。
或名消瘦服。
割煩惱故。
或名蓮華服。
離染着故。
或名閑色服。
如法色故。
今所謂壞色衣也。
此衣必為三者。
何也。
表三業清淨故。
以五條斷貪。
身業也。
七條斷瞋。
口業也。
大衣斷癡。
意業也。
長多短少。
表聖增凡減也。
用青黑木蘭三色者。
表法報化三身也。
體則用熟苎麻布。
不得用绫羅紗絹之物。
表慈悲也。
汝等各有坐具一方。
所言坐具者。
梵語尼師壇。
此雲随坐衣。
又雲敷具。
又雲襯足衣。
即如塔之有基。
汝今受戒之身。
即五分法身之塔也。
良繇五分法身因戒生故。
汝等各有一缽。
所言缽者。
梵語缽多羅。
此雲應量器。
謂體色量三皆如法故。
體則鐵瓦二物。
色則用麻子杏仁搗碎。
塗其内外。
以竹煙熏治。
作鸠鴿孔雀色。
所以熏者何。
為夏天盛物不馊。
不染垢膩。
有此功德。
故當熏治。
量則上缽鬥半。
下缽五升。
中缽可知。
此乃姬周鬥也。
若準唐鬥。
上缽一鬥。
下缽五升。
中缽七升半也。
此衣此缽。
是汝受戒之正緣。
資身之急務。
要須自己置辦。
若借若無。
并名非法。
準律明條皆不得戒。
一生虛受信施。
将來墜堕三塗。
常劫輪回無有解脫。
汝等搭衣之時。
淨身口意至心頂戴。
默誦咒偈。
次展披搭。
若受食赴齋之時。
端身趺坐。
開巾展缽。
誦偈安庠。
盛物之後。
左手持缽。
右手扶緣。
直身正念。
供養三寶。
至誠作觀。
取次下匙。
祖家不雲。
五觀無違。
三匙有節。
如上教示如法受用。
若不遵行。
罪贻於後。
所有受持衣缽軌則。
候臨壇曰吾往屏處問難時。
準根本律部。
方乃教持。
汝等自今已後。
凡欲制造衣缽。
應須請問明師如法裁造。
無恣自心。
有違聖制。
若衣成已。
必請一知律師僧。
依法加持。
信受披搭。
功不唐捐。
必獲勝益。
是名末世僧寶真正比丘。
汝等能依教奉行否。
(答雲)依教奉行。
引禮雲。
諸沙彌一齊起立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迎請者送師歸寮。
(送師已。
回至作法所。
謝諸引禮師畢。
各各持己衣缽除還本堂)。
審戒忏悔第五 沙彌進具時。
所問十三重難。
十六輕遮。
必在十師臨壇。
和僧作法。
方差教授師往屏處詳問。
次複召入僧中羯磨師憑衆再審。
事辦一朝。
法無隔宿。
如此兩番詳诘。
諸律文同。
一往受具者。
皆於隔宿請師預問。
既不待羯磨所差。
又非是正授具曰。
嗟夫。
深違佛勅。
遺誤迨斯。
今準南山古儀。
原遵佛制。
唯於隔宿審诘沙彌十戒。
次曰登壇。
方差問二十九種輕重難遮。
願諸弘戒者。
剪革沿式。
以奉聖規。
是所幸也。
(此番作法。
更當整肅。
良以具足大戒尊嚴。
而僧伽之數難入。
且今去佛時遙。
法多情弊。
若不藉以殊勝外緣。
曷能發彼上品因心。
是以即於請戒後日分。
引禮師先令淨人。
或沙彌。
灑掃法堂。
中敷一座。
供列香花。
莊飾旛蓋。
於正座屏後。
設書記師位。
堂左頰門外。
設驗簽師位。
堂右頰門外。
設繳簽師位。
處處燈懸。
光逾白晝。
在在香爇。
篆藹祥雲。
供設既備。
即鳴楗椎集諸求具沙彌。
照簽班次排列。
引禮将五人徃請羯磨師。
執香者在前。
至寮作禮。
請師至堂。
禮佛就座。
拈香舉贊畢)。
引禮雲。
上香 複位 迎請者先出班。
聞磬聲作禮三拜 歸班。
(受差驗繳二師出衆。
向座一觸禮起立。
座上師其出位答禮。
自宜相諒)。
羯磨師雲。
幢樹毗尼。
唯在匡扶正法。
堂開忏悔。
用資佐助諸緣。
今諸沙彌欲求進具。
理合露忏。
防有白衣等溷入盜聽。
故請二師詳查出入。
彼若如法清淨。
我等作辦方成。
但恐坐久疲勞。
願生歡喜。
(叉手答事)如命。
(驗繳二師向上叉手問訊兩分左右。
各詣頰門就位而坐。
次書記師出衆。
向上一觸禮而立)。
羯磨師雲。
勤策近圓。
當淨身意。
幹犯則律不許容。
無染則戒方可受。
今夜班多人衆。
事或雷同。
故請大德注明人事。
不緻差誤。
以便呈簡和尚。
願勿厭其煩瑣。
(叉手答雲)如命。
(答已。
向上叉手問訊。
卻後就本位衆巡視大德。
向座一觸禮起立)。
羯磨師雲。
律制森嚴。
人心易怠。
須假勝緣。
克成善業。
今諸沙彌於發露時。
或恐昏散。
忘誤忏摩。
故請衆大德檢巡察視。
整肅忏儀。
令彼三業翹勤。
一心無怠。
可謂曲己成人。
幸勿辭勞。
(衆齊叉手答
故今禮請教授阿阇黎師。
指示分明。
令彼等如律奉行。
庶符聖意。
(引禮白已。
沙彌等一叩首。
合掌跪聽)。
教授師雲(此出古戒壇文)。
夫三衣裁制。
即如來金口親宣。
一缽受持乃釋子資身貴器。
壞色則迥超俗服。
應量則有異常倫。
服之者忍辱倍增。
持之者功德具足。
價重七珍之寶。
難可測量。
功高萬仞之崗。
豈能仰望。
百千萬億人天。
鹹皆稽首。
九十六種外道。
悉不知名。
惟有吾佛出世。
示此未曾有法。
俾見聞者。
利益無涯。
受持者。
身心俱淨。
若欲知其三衣之縱廣。
一缽之大小。
非開示莫能明義。
不解說安可知源。
今則将授大戒。
先示汝等衣缽名相。
汝當知之(鳴尺一下)。
汝等袱中。
各有五條衣。
梵語安陀會。
此雲作務衣。
亦雲下衣。
亦雲雜作衣。
凡寺中執勞服。
役。
路途出入往還。
當着此衣。
汝等身上所披七條衣。
梵語郁多羅僧。
此雲入衆衣。
亦雲上着衣。
凡禮佛修忏。
誦經坐禅。
赴齋聽講。
安居自恣。
乃至一切集僧辦事。
當着此衣。
汝等袱中各有大衣。
梵語僧伽黎。
此雲雜碎衣。
謂剪碎縫成。
條相多故。
凡入王宮。
升座說法。
聚落乞食。
半月布薩。
降伏外道之時。
當着此衣。
然此大衣多種不同。
謂上中下各有三品。
所言下三品大衣者。
謂下下品九條。
下中品十一條。
下上品十三條。
此三品衣。
皆兩長一短。
割截衣持。
所言中三品大衣者。
謂中下品十五條。
中中品十七條。
中上品十九條。
此三品大衣。
皆三長一短。
割截衣持。
所言上三品大衣者。
謂上下品二十一條。
上中品二十三條。
上上品二十五條。
此三品大衣。
皆四長一短。
割截衣持。
此之三衣者。
名福田衣。
僧祇律雲。
佛在王舍城。
帝釋石窟前經行。
語阿難言。
過去諸佛衣相如是。
從今依此制作衣相。
增輝記雲。
田畦貯水。
生長禾苗。
以養形命。
衣相福田。
潤以四利之水。
增其三善之苗。
養以法身之慧命也。
釋其名者。
服上謂之曰衣。
衣者依也。
故衣以蔽寒暑也。
經律皆名袈裟。
真谛雜記雲。
袈裟。
外國都邑。
名含多義。
或名離塵服。
斷六塵故。
或名消瘦服。
割煩惱故。
或名蓮華服。
離染着故。
或名閑色服。
如法色故。
今所謂壞色衣也。
此衣必為三者。
何也。
表三業清淨故。
以五條斷貪。
身業也。
七條斷瞋。
口業也。
大衣斷癡。
意業也。
長多短少。
表聖增凡減也。
用青黑木蘭三色者。
表法報化三身也。
體則用熟苎麻布。
不得用绫羅紗絹之物。
表慈悲也。
汝等各有坐具一方。
所言坐具者。
梵語尼師壇。
此雲随坐衣。
又雲敷具。
又雲襯足衣。
即如塔之有基。
汝今受戒之身。
即五分法身之塔也。
良繇五分法身因戒生故。
汝等各有一缽。
所言缽者。
梵語缽多羅。
此雲應量器。
謂體色量三皆如法故。
體則鐵瓦二物。
色則用麻子杏仁搗碎。
塗其内外。
以竹煙熏治。
作鸠鴿孔雀色。
所以熏者何。
為夏天盛物不馊。
不染垢膩。
有此功德。
故當熏治。
量則上缽鬥半。
下缽五升。
中缽可知。
此乃姬周鬥也。
若準唐鬥。
上缽一鬥。
下缽五升。
中缽七升半也。
此衣此缽。
是汝受戒之正緣。
資身之急務。
要須自己置辦。
若借若無。
并名非法。
準律明條皆不得戒。
一生虛受信施。
将來墜堕三塗。
常劫輪回無有解脫。
汝等搭衣之時。
淨身口意至心頂戴。
默誦咒偈。
次展披搭。
若受食赴齋之時。
端身趺坐。
開巾展缽。
誦偈安庠。
盛物之後。
左手持缽。
右手扶緣。
直身正念。
供養三寶。
至誠作觀。
取次下匙。
祖家不雲。
五觀無違。
三匙有節。
如上教示如法受用。
若不遵行。
罪贻於後。
所有受持衣缽軌則。
候臨壇曰吾往屏處問難時。
準根本律部。
方乃教持。
汝等自今已後。
凡欲制造衣缽。
應須請問明師如法裁造。
無恣自心。
有違聖制。
若衣成已。
必請一知律師僧。
依法加持。
信受披搭。
功不唐捐。
必獲勝益。
是名末世僧寶真正比丘。
汝等能依教奉行否。
(答雲)依教奉行。
引禮雲。
諸沙彌一齊起立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起具 分班 迎請者送師歸寮。
(送師已。
回至作法所。
謝諸引禮師畢。
各各持己衣缽除還本堂)。
審戒忏悔第五 沙彌進具時。
所問十三重難。
十六輕遮。
必在十師臨壇。
和僧作法。
方差教授師往屏處詳問。
次複召入僧中羯磨師憑衆再審。
事辦一朝。
法無隔宿。
如此兩番詳诘。
諸律文同。
一往受具者。
皆於隔宿請師預問。
既不待羯磨所差。
又非是正授具曰。
嗟夫。
深違佛勅。
遺誤迨斯。
今準南山古儀。
原遵佛制。
唯於隔宿審诘沙彌十戒。
次曰登壇。
方差問二十九種輕重難遮。
願諸弘戒者。
剪革沿式。
以奉聖規。
是所幸也。
(此番作法。
更當整肅。
良以具足大戒尊嚴。
而僧伽之數難入。
且今去佛時遙。
法多情弊。
若不藉以殊勝外緣。
曷能發彼上品因心。
是以即於請戒後日分。
引禮師先令淨人。
或沙彌。
灑掃法堂。
中敷一座。
供列香花。
莊飾旛蓋。
於正座屏後。
設書記師位。
堂左頰門外。
設驗簽師位。
堂右頰門外。
設繳簽師位。
處處燈懸。
光逾白晝。
在在香爇。
篆藹祥雲。
供設既備。
即鳴楗椎集諸求具沙彌。
照簽班次排列。
引禮将五人徃請羯磨師。
執香者在前。
至寮作禮。
請師至堂。
禮佛就座。
拈香舉贊畢)。
引禮雲。
上香 複位 迎請者先出班。
聞磬聲作禮三拜 歸班。
(受差驗繳二師出衆。
向座一觸禮起立。
座上師其出位答禮。
自宜相諒)。
羯磨師雲。
幢樹毗尼。
唯在匡扶正法。
堂開忏悔。
用資佐助諸緣。
今諸沙彌欲求進具。
理合露忏。
防有白衣等溷入盜聽。
故請二師詳查出入。
彼若如法清淨。
我等作辦方成。
但恐坐久疲勞。
願生歡喜。
(叉手答事)如命。
(驗繳二師向上叉手問訊兩分左右。
各詣頰門就位而坐。
次書記師出衆。
向上一觸禮而立)。
羯磨師雲。
勤策近圓。
當淨身意。
幹犯則律不許容。
無染則戒方可受。
今夜班多人衆。
事或雷同。
故請大德注明人事。
不緻差誤。
以便呈簡和尚。
願勿厭其煩瑣。
(叉手答雲)如命。
(答已。
向上叉手問訊。
卻後就本位衆巡視大德。
向座一觸禮起立)。
羯磨師雲。
律制森嚴。
人心易怠。
須假勝緣。
克成善業。
今諸沙彌於發露時。
或恐昏散。
忘誤忏摩。
故請衆大德檢巡察視。
整肅忏儀。
令彼三業翹勤。
一心無怠。
可謂曲己成人。
幸勿辭勞。
(衆齊叉手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