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壇傳戒正範卷二

關燈
雲)如命。

     (答已。

    向上叉手問訊而出。

    各備提燈。

    嚴肅清察)。

     引禮雲。

     諸沙彌。

    汝等各各至誠。

    随我音聲。

    朗誦大悲神咒。

    仗此密言威神力故。

    淨潔法筵。

    遠諸魔障(齊聲朗誦三遍已。

    舉)。

     南無甘露王菩薩摩诃薩(三稱) 引禮雲。

     諸沙彌等一齊向上排班 展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長跪 合掌。

     夫七衆以比丘為首。

    三聚以具戒為尊。

    須求淨器。

    受彼醍醐。

    合選良材斫成梁棟。

    運斤在於大匠。

    陶冶不越輪繩。

    今為汝等恭請(某某)律師。

    作審戒忏悔阿阇黎。

    請師之語。

    汝合自陳。

    恐汝未能。

    我今教汝。

    各稱法名。

    (稱已)其餘言詞。

    皆随我道。

     大德。

    一心念我沙彌(某甲)等。

    今請大德為審戒忏悔阿阇黎。

    願大德為我作審戒忏悔阿阇黎。

    我依大德故。

    得如實忏悔。

    慈愍故(三請三禮)。

     羯磨撫尺雲。

     夫戒淨而定慧生。

    乃佛祖修證之道本。

    惑起而貪愛具。

    是有情輪回之苦因。

    斯惟智者覺照。

    愚者迷淪。

    汝等既能厭苦舍家。

    受持沙彌十戒。

    複欲增進勤修。

    願入比丘僧倫。

    如是則何患定慧不生。

    而輪回不息。

    但慮汝等本所受持禁戒之中。

    或性重條章有毀。

    或息慈名德有虧。

    縱欲近圓。

    恐無所獲。

    薩婆多論雲。

    若破沙彌十戒中重者。

    若受具戒及禅無漏戒。

    若欲勝進。

    一切不得。

    良以沙彌戒是比丘戒之原基也。

    譬如樹根充潤。

    花果敷實。

    亦如地址堅牢。

    樓閣任興。

    未有無根企果。

    而無址架閣者。

    是故我今於請戒開導之次。

    欽遵律制。

    逐一問汝。

    汝等随其所問。

    逐一實答。

    不得以有言無。

    以重說輕。

    倘有一念覆諱。

    豈但内欺於心。

    外欺於師。

    抑且欺诳十方諸佛菩薩。

    諸天善神。

    而舊罪不除。

    新殃更積。

    如是則惡道不怖。

    慚愧不生。

    誠為可憐愍者。

    是故汝等人人信力決定。

    生大怖畏。

    生大慚愧。

    思惡道苦。

    發菩提心。

    傾誠發露。

    真切忏悔。

    礦砂淨盡。

    方是精金。

    瑕疵少存。

    尤非良璧(鳴尺一下)。

    汝等能如是忏悔否。

    (衆答)依教奉行。

     引禮雲。

     諸沙彌一齊起立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

    起具 分班 汝等為首者。

    統衆集候。

    待呼召時。

    九人次第從左頰門至驗簽師所。

    逐一照名而進。

    到師座前發露竟。

    九人次第從右頰門至繳簽師所。

    逐一依次而出。

    今留第一班在堂。

    餘者暫出。

    (衆出已複呼雲)。

     第一班近前。

    向上排班(堂寬一行列定。

    堂窄前後兩班)。

    展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

    長跪 合掌 作觀運心。

    齊稱。

     南無十方常住三寶(三稱已)各稱自己法名(稱畢)。

     師撫尺雲。

     諸沙彌。

    我今詳問汝等本所受持十支戒相者。

    正是浣汝身心。

    蠲除不淨。

    遴選道器。

    攝入僧倫。

    應須各解我語。

    确實而答(鳴尺一下)。

     第一不殺生戒者。

    凡物有命不得故殺。

    若自殺。

    若教他殺。

    若坑陷殺。

    若倚發殺。

    若推堕殺。

    若咒術殺。

    若毒藥殺。

    若勸他殺。

    若先知彼人意欲自死。

    故安殺具令死。

    若令惡獸毒蛇殺。

    乃至堕胎破卵。

    焚山決渎。

    皆名曰殺。

    汝等於此戒中曾有犯否。

    (若犯即實答犯某殺。

    傍人不得教答無也。

    蓋犯戒由於自心。

    忏悔必須自言。

    若是傍人教之。

    斯皆得越毗尼罪。

    下之九戒亦如是。

    若真正無犯。

    方可答雲)無。

     是中犯者。

    準律判定。

    以明輕重罪相。

    若殺人類者犯重。

    是性戒。

    破根本。

    失沙彌戒。

    名滅擯突吉羅。

    不通忏悔。

    不得與餘清淨沙彌同宿。

    同事。

    不得如餘清淨沙彌。

    與諸比丘二宿三宿。

     若殺天龍鬼神。

    能變形解語者。

    犯中罪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 若殺畜生。

    不能變形解語者。

    犯下罪許容悔。

    亦名應忏突吉羅 若殺人類不死者。

    犯中方便罪 若殺天龍乃至畜類不死者。

    犯下方便罪 若助他令殺人。

    若天等畜類死不死。

    皆同上本罪輕重 若見殺不起慈心。

    反贊美随喜者。

    犯方便中罪。

    許容悔。

     比丘五篇六聚罪名。

    沙彌不得預知。

    所以言中下罪。

    又言中下方便。

    其實總攝一應忏突吉羅。

    而雲中下者。

    由犯戒之心有熾盛煩惱。

    有軟煩惱不同。

    是以随分中下。

    於下九戒事義亦然。

     若弑父母聖人。

    犯逆罪。

    堕阿鼻地獄。

    更重於上。

    殺雖是一。

    事不同科。

    如初壇審弑父母。

    及殺惡中所明。

     第二盜戒者。

    凡是有主物。

    不得盜心故取。

    若自取。

    若教他取。

    若受教代他往取。

    若咒術取。

    若因寄取。

    若與已更奪取。

    若貸借不還。

    乃至偷稅冒渡等。

    皆名曰盜。

    汝等於此戒。

    曾有犯否。

    (若犯某盜。

    即實答言犯某盜。

    若果無犯者。

    方答雲)無。

     是中犯者。

    不論新故貴賤之物。

    若盜取直五錢。

    犯重是性戒。

    破根本。

    失沙彌戒。

    名滅擯突吉羅罪。

    不通忏悔。

    不得與餘沙彌同宿同事。

    不得如餘沙彌。

    與諸比丘二宿三宿(五錢者。

    準此方錢算。

    是八十文。

    以銀數算之即八分也)。

    若盜減五錢。

    自四錢以下。

    犯中罪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罪 若盜五錢以上。

    不滿十錢者。

    仍總是一重罪。

    若滿十錢。

    即犯二重罪。

    若盜直多多五錢。

    按錢所犯。

    亦多多重罪 若盜三寶物者。

    計直多少。

    定罪輕重。

    與此同科。

     然重罪言多多者。

    是佛真實語。

    憐愍持戒七衆弟子。

    令勿毀犯。

    示其地獄苦報。

    倍更轉增。

    難脫離故。

     第三淫戒者。

    若與人男人女作不淨行。

    或己淫他。

    或他淫己。

    乃至共畜生者。

    皆名曰淫。

    汝等於此戒中。

    曾有犯否。

    (若犯某淫。

    即實答犯某淫。

    若無答雲)無。

     是中犯者。

    凡有淫欲心。

    和合作事竟。

    皆犯重。

    是性戒。

    破根本。

    失沙彌戒。

    名滅擯突吉羅罪。

    不通忏悔。

    不得與餘沙彌同宿。

    同事。

    不得如餘沙彌。

    與諸比丘二宿三宿。

     若有淫欲心。

    未和合而即止。

    犯中罪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罪 若以淫欲心。

    與女人身相觸。

    與女人屏處坐。

    屏處語。

    皆犯中罪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罪。

     第四妄語戒者。

    若未曾悟道。

    妄言已悟。

    若未得禅得定。

    妄言已得。

    若未證四果。

    妄言已證。

    乃至妄言天龍神鬼等來。

    如此虛而不實。

    诳惑世人。

    皆名大妄語。

    汝等於此戒中。

    曾有犯否。

    (若曾向人說某妄語。

    即當實答曾犯某妄語。

    若果無者。

    方答雲)無。

     更有妄語。

    绮語。

    兩舌。

    惡口。

    皆名曰小妄語。

    汝等於此戒中。

    曾有犯否。

    (若犯某妄語。

    即實答犯某妄語。

    若無答雲)無。

     是中犯者。

    若是大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