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壇傳戒正範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
向前人說。
彼解語了了犯重。
是性戒。
破根本。
失沙彌戒。
名滅擯突吉羅罪。
不通忏悔。
不得與餘沙彌同宿同事。
不得如餘沙彌。
與諸比丘二宿三宿。
若本意是說大妄語。
或說不明了。
前人不領解。
或正說時即中止。
并犯中罪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罪 若小妄語。
說而不了了。
令作責心突吉羅悔除。
後莫更為(以上四戒。
乃一切戒之根本也)。
第五不飲酒戒。
凡一切能醉人者。
一滴不可入口。
汝等於此中。
曾有犯否。
(若有犯。
即實答犯。
若無答雲)無。
是中犯者。
若五谷及花果等。
已作成酒者。
乃至酒曲酒糟。
但有酒香。
酒味。
作酒想。
入口下咽能醉。
犯遮戒。
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罪 若患重病。
醫必用酒煮藥而治者。
當先白師。
師允方服。
要無酒香。
酒味。
入唇不作酒想可爾。
若重即斷則不犯。
如若因病時以酒煮藥。
病差複飲用者。
仍犯本罪。
第六不着香花鬘。
不香油塗身戒。
汝等於此中曾有犯否。
(若犯某事。
即實答犯某事。
若果無犯答雲)無。
是中犯者。
若此土用缯絨珍寶。
制飾巾冠者。
類乎西域着花鬘也。
若此土用香熏衣帳。
及密佩香囊者。
亦類西域以香塗身也。
按律藏中。
佛有随國風之說。
非無據也。
故知國風服用之事雖殊。
而喜好玩飾之心是一。
若有作如此事者。
犯遮戒。
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罪。
第七不歌舞倡伎。
不故往觀聽戒。
汝等於此中。
曾有犯否。
(若犯某事。
即實答犯某事。
若果無答雲)無。
是中犯者。
若唱曲讴吟。
名之為歌。
若掉臂踯足。
名之為舞。
若吹箫彈琴。
雙陸圍棋。
擲骰博錢。
投壺射箭。
乃至馳馬拭劍等。
皆名倡伎。
若自作。
若見聞喜樂。
故意往觀味聽者。
一一俱犯遮戒。
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罪。
第八不坐高廣大床戒。
汝等於中。
曾有犯否。
(若有答有犯。
若無者答雲)無(今世末法。
處處僧床皆非應量。
而為師者。
臨時問至此。
當深生慚愧。
必也知違佛制。
庶幾可爾。
不然則兒戲毗尼。
故為故問矣)。
是中犯者。
律制僧床。
但許足高一尺六寸(若以周尺言之。
一尺止今匠尺八寸。
一尺六寸。
準匠尺有一尺二寸八分)。
坐時令足不挂空。
若過此量。
名之為高。
廣者。
恣縱轉卧。
既高且廣。
故名大床。
用者犯遮戒。
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罪 若得已成者。
截足應量不犯。
第九不非時食戒。
汝等於中。
曾有犯否。
(若有犯答有犯。
若無犯者答雲)無。
是中犯者。
以時為制。
時者。
從東方明相始出乃至日午正中。
非時者。
從日稍側。
乃至次日明相未出。
若於非時食啖一切有形之物。
皆名破齋。
犯遮戒。
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罪 若病饑者。
許取一切谷豆麥煎不破皮濾汁。
非時得飲。
乃至種種漿。
以水作淨已可用。
第十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戒。
汝等於中。
曾有犯否。
(若犯某。
即實答犯某事。
果若無答雲)無。
是中犯者。
生。
謂生而質具。
如金。
銀。
珠。
玉。
珊瑚。
瑪瑙。
水晶。
砗磲。
瑠璃。
琥珀。
玻璃。
玳瑁。
文犀。
象牙。
一切奇珍之物是也。
像。
謂造作成像。
若錢鈔。
一切金銀七寶造作之器。
而成種種形狀之類是也。
斯皆長人貪心。
有違高尚之志。
故佛不聽捉持。
若捉持如是者。
犯遮戒。
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罪 若為三寶。
及師長父母掌舉。
不作己物想者。
則不犯。
(如是九人。
一一詳審已。
於中若有犯四根本性重戒者。
書記注筆登冊。
次日呈白和尚。
若有犯後六種輕戒者。
羯磨師即座如律稱量。
教令忏悔)。
引禮雲。
頂禮一拜而起 第一簽從右邊下。
至繳簽師所。
逐一依次出堂(待第一簽九人轉下從右已去○複呼雲)。
第二簽左邊上。
至驗簽師所。
逐一照名進堂。
(如是班次多少。
一一呼應。
乃至末後一簽。
不須出堂。
但起立於右。
即鳴椎集先發露者。
各随班次入堂。
兩序而立。
其奉差驗繳及巡視等出衆。
向座一齊叉手問訊。
驗簽者白雲)。
我(某甲)等。
奉和尚差事已畢。
班次不減。
出進如法。
巡視密嚴。
動止安庠。
無有犯威儀者。
羯磨師雲。
佐助有功。
夜深神惓。
各請安息。
(諸位作辭而退。
各還本所。
書記出衆。
呈冊於座。
向上義手問訊白雲)。
我(某甲)奉和尚差委。
登記所問罪相。
今諸沙彌根本無犯。
悉皆清淨。
白羯磨師。
轉白和尚。
此中若犯四重者。
此文改雲 今諸沙彌發露中。
唯某甲有犯律章。
餘悉清淨。
白羯磨師。
轉白和尚。
(羯磨師。
如前慰勞已。
書記複再義手問訊。
辭退出堂歸寮)。
引禮雲。
諸沙彌一齊展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
長跪 合掌。
師撫尺雲。
諸沙彌。
我今遵律已詳問汝等。
汝等各各解我語言。
一一答竟。
諒無餘蘊。
庶幾身器清淨。
可爾登壇得圓具戒。
然於登壇之日。
屏處及與僧中。
仍問汝等四重根本。
汝等亦如今夜在我座前。
谛實而答。
此時更為汝等。
拈香懇禱。
諸佛加庇。
衆聖證明。
願多生所積之愆尤。
從今殄滅。
無始未行之善業。
自此勤修。
汝今衆人各各觀想十方諸佛。
随我言音。
至誠忏悔。
各稱法名(稱已。
師起立拈香畢。
複坐義手。
至誠作梵舉雲)。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繇無始貪瞋癡一切罪障皆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忏悔一切罪根皆 忏悔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 引禮雲。
諸沙彌一齊起立 聞磬聲禮謝三拜 撩衣(拜已)。
起具 分班。
(引禮導為首沙彌。
如常禮送師歸寮。
仍回法堂。
教衆沙彌普同上殿。
各秉虔恭。
徹夜禮佛。
其諸沙彌謝引禮師畢。
即至大殿。
然燭焚香。
三業至誠。
能所皆空。
如實頂禮)。
以上沙彌犯重者。
毗尼制教。
不通忏悔。
若觀彼沙彌。
雖已破重。
而有真實慚愧。
革過從新者。
可依大乘方便救拔。
令其深怖地獄。
永息世緣。
擇處結壇。
哀切苦到。
或一七。
二七。
求見好相。
罪方得殄。
如其不見。
或積歲月。
必以見相為期。
戒方許受。
為恐因緣難阻。
不能如法建壇。
縱能建壇。
倘若好相不現。
則後悔難追。
莫若慎之於始。
惓惓守持為善也。
三壇傳戒正範卷二
向前人說。
彼解語了了犯重。
是性戒。
破根本。
失沙彌戒。
名滅擯突吉羅罪。
不通忏悔。
不得與餘沙彌同宿同事。
不得如餘沙彌。
與諸比丘二宿三宿。
若本意是說大妄語。
或說不明了。
前人不領解。
或正說時即中止。
并犯中罪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罪 若小妄語。
說而不了了。
令作責心突吉羅悔除。
後莫更為(以上四戒。
乃一切戒之根本也)。
第五不飲酒戒。
凡一切能醉人者。
一滴不可入口。
汝等於此中。
曾有犯否。
(若有犯。
即實答犯。
若無答雲)無。
是中犯者。
若五谷及花果等。
已作成酒者。
乃至酒曲酒糟。
但有酒香。
酒味。
作酒想。
入口下咽能醉。
犯遮戒。
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罪 若患重病。
醫必用酒煮藥而治者。
當先白師。
師允方服。
要無酒香。
酒味。
入唇不作酒想可爾。
若重即斷則不犯。
如若因病時以酒煮藥。
病差複飲用者。
仍犯本罪。
第六不着香花鬘。
不香油塗身戒。
汝等於此中曾有犯否。
(若犯某事。
即實答犯某事。
若果無犯答雲)無。
是中犯者。
若此土用缯絨珍寶。
制飾巾冠者。
類乎西域着花鬘也。
若此土用香熏衣帳。
及密佩香囊者。
亦類西域以香塗身也。
按律藏中。
佛有随國風之說。
非無據也。
故知國風服用之事雖殊。
而喜好玩飾之心是一。
若有作如此事者。
犯遮戒。
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罪。
第七不歌舞倡伎。
不故往觀聽戒。
汝等於此中。
曾有犯否。
(若犯某事。
即實答犯某事。
若果無答雲)無。
是中犯者。
若唱曲讴吟。
名之為歌。
若掉臂踯足。
名之為舞。
若吹箫彈琴。
雙陸圍棋。
擲骰博錢。
投壺射箭。
乃至馳馬拭劍等。
皆名倡伎。
若自作。
若見聞喜樂。
故意往觀味聽者。
一一俱犯遮戒。
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罪。
第八不坐高廣大床戒。
汝等於中。
曾有犯否。
(若有答有犯。
若無者答雲)無(今世末法。
處處僧床皆非應量。
而為師者。
臨時問至此。
當深生慚愧。
必也知違佛制。
庶幾可爾。
不然則兒戲毗尼。
故為故問矣)。
是中犯者。
律制僧床。
但許足高一尺六寸(若以周尺言之。
一尺止今匠尺八寸。
一尺六寸。
準匠尺有一尺二寸八分)。
坐時令足不挂空。
若過此量。
名之為高。
廣者。
恣縱轉卧。
既高且廣。
故名大床。
用者犯遮戒。
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罪 若得已成者。
截足應量不犯。
第九不非時食戒。
汝等於中。
曾有犯否。
(若有犯答有犯。
若無犯者答雲)無。
是中犯者。
以時為制。
時者。
從東方明相始出乃至日午正中。
非時者。
從日稍側。
乃至次日明相未出。
若於非時食啖一切有形之物。
皆名破齋。
犯遮戒。
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罪 若病饑者。
許取一切谷豆麥煎不破皮濾汁。
非時得飲。
乃至種種漿。
以水作淨已可用。
第十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戒。
汝等於中。
曾有犯否。
(若犯某。
即實答犯某事。
果若無答雲)無。
是中犯者。
生。
謂生而質具。
如金。
銀。
珠。
玉。
珊瑚。
瑪瑙。
水晶。
砗磲。
瑠璃。
琥珀。
玻璃。
玳瑁。
文犀。
象牙。
一切奇珍之物是也。
像。
謂造作成像。
若錢鈔。
一切金銀七寶造作之器。
而成種種形狀之類是也。
斯皆長人貪心。
有違高尚之志。
故佛不聽捉持。
若捉持如是者。
犯遮戒。
許容悔。
名應忏突吉羅罪 若為三寶。
及師長父母掌舉。
不作己物想者。
則不犯。
(如是九人。
一一詳審已。
於中若有犯四根本性重戒者。
書記注筆登冊。
次日呈白和尚。
若有犯後六種輕戒者。
羯磨師即座如律稱量。
教令忏悔)。
引禮雲。
頂禮一拜而起 第一簽從右邊下。
至繳簽師所。
逐一依次出堂(待第一簽九人轉下從右已去○複呼雲)。
第二簽左邊上。
至驗簽師所。
逐一照名進堂。
(如是班次多少。
一一呼應。
乃至末後一簽。
不須出堂。
但起立於右。
即鳴椎集先發露者。
各随班次入堂。
兩序而立。
其奉差驗繳及巡視等出衆。
向座一齊叉手問訊。
驗簽者白雲)。
我(某甲)等。
奉和尚差事已畢。
班次不減。
出進如法。
巡視密嚴。
動止安庠。
無有犯威儀者。
羯磨師雲。
佐助有功。
夜深神惓。
各請安息。
(諸位作辭而退。
各還本所。
書記出衆。
呈冊於座。
向上義手問訊白雲)。
我(某甲)奉和尚差委。
登記所問罪相。
今諸沙彌根本無犯。
悉皆清淨。
白羯磨師。
轉白和尚。
此中若犯四重者。
此文改雲 今諸沙彌發露中。
唯某甲有犯律章。
餘悉清淨。
白羯磨師。
轉白和尚。
(羯磨師。
如前慰勞已。
書記複再義手問訊。
辭退出堂歸寮)。
引禮雲。
諸沙彌一齊展具 聞磬聲作禮三拜 撩衣(拜已)。
長跪 合掌。
師撫尺雲。
諸沙彌。
我今遵律已詳問汝等。
汝等各各解我語言。
一一答竟。
諒無餘蘊。
庶幾身器清淨。
可爾登壇得圓具戒。
然於登壇之日。
屏處及與僧中。
仍問汝等四重根本。
汝等亦如今夜在我座前。
谛實而答。
此時更為汝等。
拈香懇禱。
諸佛加庇。
衆聖證明。
願多生所積之愆尤。
從今殄滅。
無始未行之善業。
自此勤修。
汝今衆人各各觀想十方諸佛。
随我言音。
至誠忏悔。
各稱法名(稱已。
師起立拈香畢。
複坐義手。
至誠作梵舉雲)。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繇無始貪瞋癡一切罪障皆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忏悔一切罪根皆 忏悔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 引禮雲。
諸沙彌一齊起立 聞磬聲禮謝三拜 撩衣(拜已)。
起具 分班。
(引禮導為首沙彌。
如常禮送師歸寮。
仍回法堂。
教衆沙彌普同上殿。
各秉虔恭。
徹夜禮佛。
其諸沙彌謝引禮師畢。
即至大殿。
然燭焚香。
三業至誠。
能所皆空。
如實頂禮)。
以上沙彌犯重者。
毗尼制教。
不通忏悔。
若觀彼沙彌。
雖已破重。
而有真實慚愧。
革過從新者。
可依大乘方便救拔。
令其深怖地獄。
永息世緣。
擇處結壇。
哀切苦到。
或一七。
二七。
求見好相。
罪方得殄。
如其不見。
或積歲月。
必以見相為期。
戒方許受。
為恐因緣難阻。
不能如法建壇。
縱能建壇。
倘若好相不現。
則後悔難追。
莫若慎之於始。
惓惓守持為善也。
三壇傳戒正範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