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壇傳戒正範卷一

關燈
金陵寶華山司律沙門 讀體 撰 初壇授沙彌戒前請戒忏悔儀 淨堂集衆第一 凡欲作法。

    須先結界。

    若三重界相如法。

    無諸妨礙。

    乃能成辦一切。

    所謂律制僧居。

    必依結界。

    僧弘律制。

    豈越於斯。

    初發心者。

    來入伽藍從僧乞戒。

    應先集僧唱方結界畢。

    次預請和尚允示日期。

    即白引禮師。

    便於淨堂集衆。

    次則通啟二阿阇黎師。

    方可入室禮請。

    結界時。

    新求戒者。

    須驅出至眼見耳不聞處。

    若久行律處所。

    戒場久定。

    不須逐期唱方。

     (於授沙彌戒前幾日。

    引禮師命淨人灑掃法堂。

    中敷一座。

    供以香燭。

    至時令淨人鳴楗稚。

    若無淨人。

    沙彌亦可。

    其鳴椎額數。

    依律中僧法。

    各有常準。

    今惟集小衆。

    止許三下。

    餘者如律。

    不複廣明。

    諸求戒者。

    聞聲集已。

    先以四人住引禮師所。

    一觸禮。

    至法堂。

    衆求戒者。

    一齊三拜起立。

    為首者台掌白雲)。

     我(某甲)等。

    今者發心。

    志求淨戒。

    但塵情久蔽。

    趨向無繇。

    惟願諸引禮師。

    不倦為人。

    曲垂導引。

     引禮雲。

     善哉可爾。

    既汝衆等初入律門。

    儀則未谙。

    今為汝等通啟二師。

    恭詣方丈禮請和尚。

    預為開導。

    伺候臨期升座。

    授汝等沙彌十戒。

    其衆中為首者。

    出班四人。

    随我分請二師。

    餘者立定。

     (衆複齊向引禮師一拜起。

    分左右而立)。

     通啟二師第二 若準律制。

    授沙彌十戒。

    惟請和尚。

    與夫羯磨阿阇黎。

    無有請教授阿阇黎之說。

    然律制度沙彌授十戒。

    約有三種。

    一者年七歲以至十三歲。

    乃攝驅烏之輩。

    二者年十四歲以至十九歲。

    正當應法之俦。

    三者若年滿二十已上。

    俱屬名字。

    今諸求戒者。

    年既同於名字。

    本意受具為僧。

    故藉沙彌之名位。

    便增進比丘大戒。

    苟非教授。

    威儀莫谙。

    故須并請。

    倘有上二種受沙彌戒者。

    仍遵正制。

    其請二師下堂去來。

    彼此勿相混值。

    以便誡谕初學。

     (一引禮将二人徃羯磨師寮。

    到已。

    引禮先向師一觸禮。

    起立於左。

    呼彼二人作禮三拜。

    師受請已。

    随至法堂。

    其請教授師亦爾)。

     引禮雲。

     諸善男子一齊作禮三拜。

    長跪合掌(引禮代為白雲)。

     彼(某甲)等欲於來朝。

    求授沙彌十戒。

    今請羯磨師少頃同至方丈。

    啟白和尚。

    大慈曲濟。

    惟願羯磨師俯垂方便。

    允鑒愚忱。

     羯磨師雲。

     善男子等。

    信戒之心難發。

    而守持之志倍難。

    汝等既已發心受戒。

    願欲清淨行持。

    皆是夙植善因。

    故今遇此勝會。

    吾當為汝衆等往詣方丈。

    通啟和尚。

    述誠懇請。

    授汝沙彌十戒。

     引禮雲。

     一齊起立。

    聞磬聲作禮三拜。

    分班。

     (迎請者送羯磨師歸寮。

    複請教授師。

    其儀範如上。

    但白詞中。

    惟改教授二字)。

     教授師雲。

     善男子。

    信為入道之源。

    戒乃成善之本。

    汝等既能厭俗舍家。

    求受淨戒。

    則源本有據。

    出世功德。

    自然發生。

    必須精勤策勵。

    慎始慎終。

    斯實難遇之良緣。

    皆繇多生之善種。

    吾當為汝等恭詣方丈。

    通啟和尚。

    述誠懇請。

    授汝沙彌十戒(作禮亦如是)。

     請戒開導第三 按薩婆多毗婆沙論雲。

    凡欲受戒。

    先與說法。

    引導開解。

    意在策發心志。

    欲人識戒。

    旨歸。

    今者但以衣缽之相。

    而全作戒體授受。

    誠謂執事迷理。

    殊不知要堅持衣缽之相。

    正顯止作之用。

    果能内嚴戒體。

    染業自然斷除。

    外托衣盂。

    威儀始得安靜。

    然後性相雙具。

    表裡一如。

    庶定慧可期。

    梵行可備。

    故大論雲。

    釋子。

    受禁戒是其性。

    剃發割截衣是其相。

    正此謂也。

    故今於未受沙彌戒前。

    禮請和尚。

    預為開示。

    其正請法儀。

    複在授受之際。

    茲不預述也。

     (請和尚則用九人。

    一為首者執香前行。

    引禮鳴引磬統八人随後。

    二師又在其末。

    至方丈已。

    引禮并請者兩立。

    二師向和尚作禮竟。

    分立左右。

    請者作禮三拜。

    迎和尚至法堂升座。

    二師先禮和尚三拜。

    就位)。

     引禮雲。

     上香 複位 一齊向上排班。

    聞磬聲頂禮三拜 長跪 合掌。

     羯磨師雲。

     諸善男子。

    汝等既發信心。

    求受淨戒。

    所有乞戒言辭。

    為首者至誠作白(其為首者白雲)。

     仰白和尚。

    慈悲攝受。

    我弟子(某甲)等。

    形雖久已出家。

    愧未沾其戒法。

    虛名釋子。

    濫廁僧倫。

    故今匍匐座前。

    願垂哀愍。

    賜我弟子(某甲)等。

    清淨戒品。

    如法精修。

    奉教行持。

    回向三有。

    下情無任懇禱之至。

    (引禮雲)頂禮一拜。

     和尚撫尺雲。

     原夫在家出家。

    就裡本無二緻。

    得念失念。

    個中未動纖毫。

    見聞知覺。

    無非清淨之法身。

    明暗色空。

    總是圓融之妙土。

    斯則人人具足。

    各各皆然。

    既非染淨之殊。

    甯有取舍之相。

    雲何於無縛着中更求解脫。

    叵柰衆生迷障。

    識性昏蒙。

    将一真之妙體。

    謬分為物我之軀。

    以不二之覺場。

    妄計為自他之宅。

    緣此綢缪貪愛。

    恣縱瞋癡。

    汩沒塵勞。

    輪回莫絕。

    從迷積迷。

    不思返照。

    以苦入苦。

    永不厭離。

    故一切諸佛出現世間。

    悲愍沈淪。

    拯濟斯類。

    知衆生貪欲。

    多因有家。

    故示之以遠離道而令出家。

    知衆生纏縛皆繇恩愛。

    故示之以解脫道而令舍愛。

    故華嚴經雲。

    若有不識出家法。

    樂着生死不求脫。

    是故菩薩舍國财。

    為之出家求寂靜。

    寶積經雲。

    無有在家。

    修集無上正覺之道。

    何以故。

    在家貪聚。

    出家舍離。

    在家人我。

    出家平等。

    在家塵垢。

    出家寂靜。

    在家惡攝。

    出家善攝。

    在家沒於愛欲淤泥。

    出家拔於愛欲淤泥。

    以此則知欲求聖道。

    先須出家。

    故我釋迦世尊。

    中天應迹。

    半夜逾城。

    策素馬以淩空。

    詣青山而斷發。

    雷音既震。

    善來初度於五人。

    法雨才沾。

    羯磨繁興於四海。

    人到於今。

    鹹受其賜。

    善男子。

    汝等良因宿植。

    今遇聖恩。

    離欲出家。

    得成僧相。

    而以好心登壇受戒者。

    若不知戒中之義為何。

    是徒有登壇之名。

    而無受戒之實。

    一生虛喪。

    體是白衣。

    故我於未受戒前。

    指示汝等沙彌之戒法。

    戒體。

    戒行。

    戒相。

    四種之義。

    使汝等心得明了。

    受授如法。

    行持有方。

    不乖律制。

    所言戒法者。

    即佛勅舍利弗初度羅睺羅出家。

    所制十支淨戒。

    二十四門儀則。

    及十二年中為無事比丘廣制學處。

    兼制沙彌一切随律威儀等是也。

    言戒體者。

    即汝等正受戒時。

    以現前第六意識心。

    運想三寶歸竟之時。

    徧緣一切情非情境。

    於此所緣境上。

    發起誓欲防惡。

    誓欲修善之功能是也。

    汝等莫不喜逸而憚勞。

    厭繁而思簡。

    今既入道初階。

    始則修事師之節。

    次則執僧伽之勞。

    以至晨昏動定。

    微細行業。

    皆依戒而行。

    故謂之曰戒行。

    汝等莫不生長於俗谛。

    形質等同於凡夫。

    今幸得登戒品。

    内則具慈和之德。

    外則着缁缦之衣。

    又複居止同乎大衆。

    行來皆尚雍容。

    出世道業。

    因戒方成。

    少有所違。

    即名幹犯。

    故謂之曰戒相。

    汝等若能信聞而思。

    思而受持。

    欽遵律制。

    護培德本。

    庶上可契如來以戒攝生之旨。

    下不愧息染慈濟之名。

    汝等果能至誠領受。

    如法奉行否。

    (一齊答雲)依教奉行。

    (和尚雲)既能依教奉行。

    我今差諸引禮。

    為汝等先請教授阿阇黎。

    查驗衣缽。

    次請羯磨阿阇黎。

    為汝等忏洗身心。

    若衣缽應法。

    身無障遮。

    來日登壇授汝等沙彌十戒。

    而作比丘戒之階級也。

     引禮雲。

     諸善男子一齊起立 聞磬聲禮謝三拜 分班 先迎請者。

    出班送和尚歸方丈。

     (二師轉下三拜已。

    同引禮率衆送和尚歸方丈。

    複回法堂。

    再拜二師。

    拜已。

    仍将二人送師歸寮。

    次禮謝諸引禮畢。

    循循而散。

    以候驗衣羯磨)。

     驗衣缽第四 若論沙彌衣式。

    按薩婆多毗婆沙論雲。

    沙彌得畜上下二衣。

    一當安陀會。

    一當郁多羅僧。

    令清淨入衆。

    及行來時着。

    又根本部雲。

    沙彌受缦條衣。

    若年滿二十。

    可授近圓。

    師為求三衣缽具。

    所言當者。

    非同比丘五條衣。

    一長一短。

    七條衣。

    二長一短。

    割截縫成。

    如田畦畔。

    但受持借五七之名。

    縫成。

    不用五七之相。

    其雲缦者。

    謂無文也。

    至近圓時師所求衣。

    方是割截條相者。

    義會律論之制。

    大抵如斯。

    然今無論三種沙彌。

    辄披田相三衣。

    亦不審起自何時。

    沿習既遠。

    未能頓革。

    餘從丙戌傳戒。

    漸演毗尼。

    至甲午冬方始反今崇古。

    雖然勉行正制。

    其間猶有方便。

    若年自七歲以至十九。

    欲受沙彌戒者。

    定着缦衣。

    若年滿二十已上。

    決志登三壇戒者。

    則非局於單持沙彌行法。

    莫過漸次升進不躐其階級也。

    所以於本界中。

    權許受持田相二衣。

    惟不聽着僧伽黎耳。

    是以今授沙彌戒時。

    三衣少一不得。

    俟具儀請戒之後。

    和尚則先令請教授師驗明衣缽。

    次令請羯磨師嚴淨身器。

    按律中受比丘戒時。

    差教授師屏處問雲。

    此三衣一缽。

    是汝自己有否。

    名之為驗衣缽。

    今於沙彌戒而即驗之。

    似乎太早。

    但緣時非淳古。

    人心矯詐者逾多。

    本為假來衣缽。

    問之則答言已有。

    及其受後。

    仍回各還原主。

    紊先聖之遺規。

    欺堂上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