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壇傳戒正範卷一

關燈
衆。

    苟非預為勘驗。

    則師資之咎。

    二俱難逭。

    故今設斯儀。

    尤為急務。

     (和尚開導已。

    歇息少頃。

    複鳴楗椎。

    新求戒者。

    各持衣缽詣作法所。

    引禮令衆次第而立。

    将衣缽安置案上。

    認取本衣位次而立。

    勿緻錯亂失儀。

    二引禮統五人請師。

    一人執香。

    四人随後。

    臨堂就座已)。

     引禮雲。

     上香 複位 一齊向上。

    聞磬聲作禮三拜。

    長跪 合掌(二引禮向上一問訊。

    複位義手白雲)。

     善男子。

    汝等形雖同乎沙彌。

    心未沾於戒法。

    既求息慈之律章。

    宜着出世之法服。

    故今遵奉和尚差命。

    為汝等請師查驗衣缽。

    所有言詞。

    各須谛聽。

     師撫尺雲。

     夫出家至要。

    戒行為先。

    受戒正緣。

    衣缽為本。

    良以釋子形儀。

    逈異塵俗。

    釋子心量。

    不類凡情。

    三衣若具。

    乃可表性相以相資。

    一缽不離。

    始足寡營求而辦道。

    汝等今者欲求戒品。

    若無衣缽。

    從他假借。

    縱受戒已。

    亦不得戒。

    若師知而故與授戒者。

    則堕非法之中。

    是以我於未受戒前。

    一一查驗。

    若汝等正緣備具。

    出家相成。

    可謂如法如律。

    如佛所教。

    令汝衆等皆獲清淨戒。

    為真釋子(鳴尺一下)。

    今者現前所有衣缽。

    是汝衆等自己辦否。

    (衆答雲)是。

    (師雲)既有甚善。

    但恐其中參雜故破三衣。

    及紬绫五大上色。

    今雖祗許沙彌受持二衣。

    而汝等年歲既皆已滿。

    不久将升寶壇。

    期圓具足。

    故須預為查驗。

    莫緻臨時倉卒。

    複於所辦缽盂。

    必使合式方持。

    若初離塵禀戒。

    便披故破袈裟者。

    則知求戒之因心不勝。

    若始厭俗舍家。

    即覓貴重紬绫者。

    必是愛好之習氣未除。

    即如大迦葉三衣百補。

    憍陳如布服五錢。

    至於衡嶽終身艾絮。

    南山永絕絲羅。

    而西天東土諸祖。

    清儉如斯。

    吾輩庸流。

    可不仿效。

    今我出位逐一查明。

    以便複白和尚。

     引禮雲。

     善男子等一拜而起。

    各詣自己衣缽之處。

    候師親臨詳驗。

     (師出位。

    諸引禮随行。

    一一詳查。

    設有故破。

    與夫借貸。

    及紬绫上色者。

    師當善言教誨。

    令生歡喜。

    如律再辦。

    若循情悔律。

    則非師模。

    知法之流。

    可不慎欤。

    查訖。

    師并引禮鹹歸其位)。

     師撫尺雲。

     我為汝等查驗衣缽已。

    且幸爾等衣缽備具。

    應法緣成。

    庶乎淨戒可受。

    今夜當須至誠忏悔。

    以便來日臨壇納戒。

     引禮雲。

     善男子等一齊排班 聞磬聲作禮三拜。

    起立分班 迎請者。

    送師歸寮。

    餘者立定。

     (如常送已。

    還回衣所。

    齊謝衆引禮師一拜。

    各各認取自己衣缽。

    次第持歸本堂。

    引禮末後而去)。

     其所驗衣缽。

    為防非法資具。

    不因亡僧衣缽而成遮也。

    迩來訛傳。

    謂亡僧衣缽。

    存者不宜持着。

    斯皆未習毗尼。

    不知所以。

    按律中分亡僧衣物羯磨法雲。

    凡諸比丘。

    雖依三寶出家。

    财物必緣僧得。

    佛法非分。

    故入二僧。

    應羯磨分之。

    若未羯磨前私取。

    從十方僧得罪。

    若正羯磨時私取。

    從現前僧得罪。

    若是僧集和合。

    如法白二羯磨與者。

    誰雲不用。

    既亡衣不用。

    則冢間死人棄衣。

    佛令行頭陀行者。

    洗淨補衲。

    作糞掃衣。

    此意複何消會。

    良繇亡僧之物。

    罕見罕聞。

    遵律羯磨。

    清淨着用。

    今時每見為弟子者。

    凡師長命過。

    所遺衣物。

    如子承父業。

    不共衆分。

    殊不知是盜僧物。

    将為己财。

    毒藥餌人。

    反謂甘露。

    誠可悲夫。

    因舉世訛傳。

    故此附辯。

     露罪忏悔第五 新戒露罪。

    事途差殊。

    稱量人法。

    義準有四。

    一初始出家。

    即求受戒。

    二剃發已久。

    今方求戒。

    三出家有年。

    唯禀五戒。

    今思進修。

    更求具戒。

    四或於在家曾受五戒。

    及受菩薩優婆塞戒。

    今複出家乞求大戒。

    就四種中。

    臨時作法。

    須分三門。

    勿得一概雷同。

    而令藥病相乖。

    人法事三。

    俱成非也。

     審第一種求戒者。

    若準南山羯磨受十戒法。

    應問遮難。

    此則惟問五逆。

    名為戒障。

    有即遮擯。

    律制不容。

    其四棄根本弑和尚阇黎等。

    不必通問。

    何以故。

    彼初始出家。

    即求受戒。

    而三師既未請識。

    四棄亦未受持。

    是則無師可弑。

    無戒可破。

    唯審五逆。

    不問七逆也。

     審第二種求戒者。

    所問戒障。

    雖則不滿七逆。

    而義有六逆。

    蓋以離俗已久。

    侍師多年。

    準律當加弑阇黎一問。

    且律中五種阿阇黎。

    則剃發師居首。

    若有幹犯。

    法所不容。

    理合遮擯。

     審第三四兩種求戒者。

    準諸經律。

    七逆重罪。

    四棄根本。

    理應嚴诘。

    以彼出家在家曾登戒品。

    則和尚阇黎人人皆有。

    四棄根本事事禀持。

    既不類於前二種人。

    應當别作一彙審之。

     前來四種問法。

    惟遵律制。

    但今時非佛世。

    五濁交争。

    或間幹於國禁。

    借脫空門。

    苟非細審嚴征。

    何謂法門内護。

    故今總述其科。

    别加十惡詳問。

    凡司重任者。

    尤宜慎之。

     其忏悔作法。

    或當日。

    或隔宿。

    若律堂幽靜。

    遠於市塵。

    求戒者少。

    又無餘緣。

    即在當日。

    先令審忏。

    次受戒法。

    若律堂雖居隐僻。

    而求戒者多。

    或集千指。

    乃至更倍。

    并有三寶因緣等事。

    可於隔宿忏悔。

    來朝受戒。

    若律堂相鄰村城。

    無論求戒者多寡。

    但須稱量機宜。

    當日隔宿。

    随便作法可也。

     若隔宿審忏者。

    入初夜分。

    於羯磨堂中敷一座。

    供以香花。

    複於正座後。

    側設一案。

    俟書記謄錄人事。

    必使燈燭輝煌。

    光明如晝。

    香煙馥郁。

    篆蓋若雲。

    藉斯勝境莊嚴。

    能令人心悚惕。

    自然往愆無覆。

    諸過露呈。

    於作法時。

    設有白衣和溷雜入。

    其為引禮者。

    當以方便卻去。

    令生歡喜。

     (至時鳴椎。

    集諸求戒者。

    其請羯磨師儀範。

    如常。

    師至堂禮佛升座已。

    拈香舉香贊舉)。

     引禮雲。

     上香 迎請者出班。

    作禮三拜 複位 合掌 汝等随我音聲。

    一齊朗誦大悲神咒。

    仗此咒力潔淨壇場。

    遠諸魔障。

     (誦咒之時。

    切莫緘口偷安。

    須知人人各有壇場。

    各有魔障。

    若不至誠朗誦。

    則反增其過矣。

    誦咒畢。

    舉)。

     南無甘露王菩薩摩诃薩(三稱) 引禮雲。

     善男子等。

    一齊向上排班 聞磬聲作禮三拜 長跪 合掌 谛聽言音。

    莫餘思覺。

    今者和尚。

    差我等嚴淨法堂。

    焚香敷座。

    恭請(某)律師。

    為汝衆等作審罪忏悔阿阇黎。

    梵語阿阇黎。

    此雲軌範。

    亦雲正行。

    軌範者。

    謂能軌範後學。

    可儀可法。

    以修行故。

    正行者。

    謂能糾正弟子。

    直心直行。

    以趣真故。

    浣凡軀而成道器。

    芟愛草以發心華。

    皆繇此師如律開導。

    依法忏悔。

    若無此師淨滌三業。

    助顯正因。

    則佛法大海。

    望洋而退。

    幸今值遇。

    似病逢醫。

    是故至誠。

    殷勤伸請。

    請師之語。

    汝合自陳。

    恐汝未能。

    我今教汝。

    各稱法名(衆齊稱名)。

    其餘言詞。

    皆随我道。

     大德。

    一心念。

    我弟子(某甲)等。

    今請大德為審罪忏悔阿阇黎。

    願大德為我作審罪忏悔阿阇黎。

    我依大德故得如法忏悔。

    慈愍故(如是三請已。

    三叩首)。

     師撫尺雲。

     夫性體圓明。

    本無生滅。

    情塵覆蔽。

    乃有聖凡。

    是故急須早覺。

    得以乘時進修。

    但入道初門。

    在乎翻染成淨。

    若染心未斷。

    惡業從生。

    淨念現前。

    梵行乃立。

    我今臨堂。

    為爾等忏悔三業。

    正是翻染成淨之法。

    蓋四洲六道。

    惟南閻浮提人道最勝。

    質近佛階。

    易於修進。

    幸今得預勝倫。

    庶幾高超有地。

    竊恐汝等從生以來。

    於諸有中。

    或作不善深厚業因。

    既障出世大道。

    複乖受戒勝緣。

    必須淨滌瑠璃瓶。

    方堪盛貯獅子乳。

    此時忏悔堂前。

    如杲日麗天。

    形影莫匿。

    明鏡當台。

    目眉全彰。

    汝等各各刳心瀝膽。

    改往從新。

    可於我前。

    一一傾誠吐露。

    若知罪含羞。

    緘口隐覆者。

    縱受亦不得戒。

    何也。

    繇染淨相參。

    罪福雜糅。

    於道無益。

    趣證何從。

    所言忏悔者。

    務要具大信力。

    生大慚愧。

    故涅盤經雲。

    有二白法。

    能救衆生。

    一慚。

    二愧。

    慚者内自羞恥。

    愧者發露向人。

    雜阿含經雲。

    世間若無慚愧二法。

    違越清淨道。

    向生老病死。

    是故應生慚愧。

    深信業果。

    汝等今則初入律門。

    不知戒障名相。

    名相不知。

    與不問等。

    故我先遵經律。

    為汝等分别指陳。

    汝等一一谛聽谛思。

    覺察有無。

    少頃。

    次第出班。

    如實發露(鳴尺一下)。

    所言戒障者。

    即汝衆人。

    從昔以來意根憶持。

     五逆。

    十惡。

    極重罪業是(此審第一種人之總标。

    於下釋義文中。

    取有圖号數。

    合此總标文用)。

      六逆。

    十惡。

    極重罪業是(此審第二種人之總标。

    於下釋義文中。

    取有尖号數。

    合此總标文用)。

      七逆。

    十惡。

    及四種根本重罪是(此審三四兩種人之總标。

    於下釋義之中順文總用。

    不合号數)。

     若有一一犯者。

    名曰戒障。

    此乃律制禁遮。

    不允受戒。

    縱有因緣許其拔濟。

    仍分機教以應忏門。

    若是利根上智者。

    必要深修禅定發本慧照。

    觀身心如幻。

    能所俱空。

    了自性真常。

    諸法不實。

    一念相應。

    契如如理。

    證入無生。

    此攝慧門為理忏也。

    非謂塵勞暫歇。

    便雲登解脫場。

    業性未空。

    即号入寂滅海。

    必須理觀精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