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壇傳戒正範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實證無生。
方得罪花凋謝。
若中下機者。
必遵大乘方等。
熏修忏法。
觀三輪體空。
息六塵緣影。
克期進道。
一七二七。
乃至月年。
求見好相。
若不見好相。
更加苦到。
倍增懇誠。
或盡其形壽。
必以見相為期。
此攝定門為事理忏也。
非謂身禮心散。
應事彰名。
豈以數日微善。
而免極惡重業。
所言(五六七)逆者。
逆謂不順於理。
背恩忘德。
反加違害。
世出世間。
法皆難逭。
(下文乃順列七逆。
若審五逆六逆。
别取圓尖号數合用之)。
第一出佛身血(○五逆中此居第五△六逆中此居第一)。
佛者。
乃天中之天。
聖中之聖。
萬德莊嚴。
十号具足。
無量劫來為衆生故。
修行所證無上妙法。
慈悲喜舍普濟含情。
而令三界九有同成覺道。
四生六趣永絕輪回。
是則須彌可傾。
大海可竭。
法王恩重。
窮劫難酬。
若不知恩報德頂戴供養。
而反加逆害出佛身血。
則罪莫可救。
是故佛言。
出佛身血名為戒障。
此逆準諸經律。
通雲提婆達多以惡心故。
擲石害佛。
迸其小片傷佛足指。
今相好久已潛輝。
忏悔仍存舊問。
設有瞋惡心生。
毀壞一切佛像。
及佛舍利寶塔。
并諸大乘經典。
罪則同科。
亦名極惡。
第二弑父 第三弑母(○五逆中此居第一第二△六逆中此居第二第三) 弑者。
謂以下殺上故。
父母者乃子之所天。
理當竭力孝順不違其意。
冬溫夏清。
昏定晨省。
奉養無方。
服勞靡間。
聊盡人子之道。
少酬生育之恩。
豈宜反用惡心瞋心妄加弑害。
地藏經雲。
若有衆生不孝父母。
或至弑害。
當堕無間地獄。
是故佛言。
弑父弑母名為戒障。
第四弑和尚(五逆六逆中皆無此問)。
和尚者。
此雲力生。
謂三乘道力。
五分法身。
皆藉此師威德而生。
即得戒之本師也。
且於世間父母。
惟生色身。
恩尚無窮。
況乎出世父母。
令生戒體。
其恩何極。
所以佛制弟子侍和尚法。
律甚嚴詳。
蓋繇和尚之恩。
至深至廣。
應當如律承事。
而反加瞋心惡心弑害者。
是故佛言。
弑和尚名為戒障。
第五弑阿阇黎。
梵語阿阇黎。
此雲軌範。
準律所制。
具有五種。
皆能軌範後學。
糾正修行故。
一剃發阿阇黎能令脫俗離塵。
厭苦趣於淨樂故。
二羯磨阿阇黎。
能令清淨道器。
感發戒體故。
三教授阿阇黎。
能令變化粗浮。
威儀整肅故。
四依止阿阇黎。
能令毗尼通達。
善於開遮故(乃至依止一宿者是)。
五授經阿阇黎。
能令聞熏般若。
思修悟入故(乃受受一句經)。
此五種阿阇黎。
皆有如上恩德。
誠出世之良導。
真慧命之知識。
縱使身心竭力以奉餘年。
法乳之恩猶未寸報。
況反加瞋心惡心而行弑害者。
是故佛言。
弑阿阇黎名為戒障。
(於七逆中用此文 若明六逆中第四者。
可用向下之文。
以事義不同。
故别列一科)。
第四弑阿阇黎。
梵語阿阇黎。
此雲軌範。
今所問者。
非謂受戒之羯磨教授二阿阇黎。
亦非受戒後之依止阿阇黎也。
謂是汝等初始剃發。
及授經二種阿阇黎也。
然此二種阿阇黎。
能令汝等出情愛之深坑。
親近三寶。
聞離欲之妙法。
了悟一真。
如此恩德。
不懷上報。
反以瞋心惡心而加弑害者。
是故佛言。
弑阿阇黎名為戒障。
第六破羯磨轉法輪僧(○五逆中此居第五△六逆中此居第五) 羯磨者。
謂諸清淨比丘。
一界依栖。
六和水乳。
同一布薩。
同一羯磨。
名轉淨戒法輪。
若随方攝化應緣接物。
宣演教觀如說修行。
名轉定慧法輪。
斯皆出塵道侶。
濟世智人。
司持三學。
為法門之梁棟。
化利群生。
作苦海之舟航。
世間若無僧寶。
佛法何以弘通。
慧命其誰克紹。
繇斯毗尼住而正法久住。
故令人天增盛。
惡趣消除。
設使不知歸敬請益。
反以惡心瞋心而破壞者。
是故佛言。
破羯磨轉法輪僧。
名為戒障。
第七弑阿羅漢(○五逆中此居第三△六逆中此居第六) 阿羅漢者。
善超諸有。
果證無生。
說法開萬有迷癡。
赴緣植衆生福慧。
能令現前護益。
報享當來。
不起敬仰難遭之心。
反加瞋惡弑害之毒。
是故佛言。
弑阿羅漢名為戒障。
此乃(五六七)逆之名義也(鳴尺一下)。
所言十惡者。
惡即不善。
繇衆生迷真逐妄。
計度識情。
觸境乖違。
動止纏縛。
於三業中造十惡罪。
集因深厚能招當來苦報故。
第一殺惡 殺者。
謂自殺。
亦教他殺。
一切衆生。
皆以識息暖三為其命根。
此三不散。
謂之命存。
此三若離。
謂之命斷。
若於同類衆生中。
或因怨雠結恨以行殺。
若於異類衆生中。
或因貪味頤養以行殺。
如此傷慈興害。
而故斷衆生物命者。
則非合上聖濟生之德。
有損自己同體之仁。
是故名為第一殺惡。
第二盜惡 盜者。
謂竊取他人财物。
蓋人世資生之緣。
名為外命。
然此财物有居家出家之不同。
居家物者。
或是父母宗親。
或是檀護相知。
及以非親非識等。
凡是他物。
屬於有主者。
俱不得盜取。
出家物者。
或是佛法物。
或是衆僧物。
佛法物者。
謂雕刻香像。
繪塑金容。
印造藏典。
書寫經文。
其中一切莊嚴等物是。
衆僧物者。
準南山事鈔。
類分四種。
一常住常住物。
謂衆僧廚庫寺舍。
一切花果樹木。
園林仆畜等。
不通餘界。
但得受用。
不聽分賣。
故重言常住常住。
二十方常住物。
如供僧常食。
體通十方。
随時受用。
唯局木處。
三現前僧物。
謂僧得施之物。
唯施此處現前。
不通十方僧故。
四十方現前僧物。
如亡比丘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彌沙彌尼等。
五衆輕物。
雖十方現前。
各有其分。
若羯磨分畢。
後來絕望。
須知三寶财物。
皆出信施。
彼求當來樂報。
故植今世福田。
因果一錯。
業果歸身。
況複竊取以為己有。
是故名為第二盜惡。
第三淫惡 淫者。
謂淫泆。
乃世間最猥媟事。
然一切衆生輪回生死。
此為根本。
或於六親男女。
及非親男女邊而行不淨。
或破他梵行。
乃至污僧伽藍。
或侵淩貞潔。
玷彼清名。
繇斯自堕無間。
備嬰諸苦。
是故名為第三淫惡。
第四妄語惡 妄語者。
謂構造虛言。
欲人取信。
然妄語有大小之别。
大妄語者。
謂未得言得。
未證言證。
以貪圖名利。
顯異惑衆。
故成大妄語也。
小妄語者。
謂不見言見。
見言不見。
聞言不聞。
不聞言聞。
以慢習矯詐。
輕侮前人。
則成小妄語也。
如此自欺欺他。
谄曲不直。
是故名為第四妄語惡。
第五兩舌惡 兩舌者。
謂宣傳彼此。
鬥構是非。
或因懷隙報私。
或因障他勝己。
則與兩處挑唆。
明譽暗害。
使其上下乖诤。
離間親緣。
怨無控訴。
自德全虧。
是故名為第五兩舌惡。
第六惡口惡 惡口者。
謂出言粗犷。
取辱於人。
或因貪欲不遂。
或因戲谑生瞋。
晦昧綱常。
喪失倫理。
尊卑不遜。
任意毀呰。
觸他不樂。
快暢自心。
是故名為第六惡口惡。
第七绮語惡 绮語者。
謂乖真背理。
巧飾言辭。
或因矜己才能。
随情衒惑。
或因壞他名德。
逞口鼓簧。
令人視聽。
增其情識。
蕩其心志。
是故名為第七绮語惡。
第八貪欲惡 貪欲者。
謂适意愛染。
念無休息。
居家者則以功名富貴。
巧計恣求。
出家者。
則以利養名聞。
自甘邪命。
於順情境上取足無期。
聞惠濟則吝於秋毫。
見樂着則黏於膠漆。
種種追求。
不畏業苦。
是故名為第八貪欲惡。
第九瞋恚惡 瞋恚者。
謂事與心乖。
縱恣惡性。
或因居家名利财産。
求而不遂。
起諸恚恨。
或於出家四事資緣。
難從希望。
便發瞋心。
經雲。
菩薩起一瞋心。
即開百萬種障門。
是故名為第九瞋恚惡。
第十邪見惡 邪見者。
謂愚癡無正慧。
知見多偏僻。
繇不了苦集滅道四谛之法。
而妄計有無常斷之見。
撥無染淨因果。
毀滅出世善根。
正信灰然。
邪心熾盛。
如此方天主白蓮。
無為觀指聞香等教。
自盲盲人。
皆堕坑塹。
生則華報王刑。
死則果嬰地獄。
千佛出世不通忏悔。
是故名為第十邪見惡。
此乃十惡之名義也。
(若審第一二兩種求戒者。
不必問下四種根本。
直接後文雲。
善男子等。
今既普聽我語雲雲。
若審第三四兩種求戒者。
當問四根本。
鳴尺雲)。
所言四種根本者。
汝等或於居家時。
曾受優婆塞之五戒。
及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
或於剃發後。
曾受五支淨戒。
但其中前之殺盜淫及大妄語四種禁戒者。
乃是沙彌十戒。
比丘具足戒。
菩薩三聚大戒之根本。
若授受之後。
不固守持。
随犯一戒。
更不得再受十戒具足戒。
并菩薩大戒。
然此殺盜淫妄之罪。
較前十惡中之殺盜淫妄。
苦報倍更增劇。
以破佛淨戒故。
(鳴尺雲)。
善男子等。
今既普聽我語。
各各了知。
如上諸惡業中随有所犯。
向我傾心吐露。
纖毫不得覆隐。
若少有瑕疵。
仍是戒障。
譬如洗浣故衣。
必要本體潔白。
垢膩盡淨。
方堪受新染色。
我今逐一問汝。
汝等次第出班。
一一實答(鳴尺一下)。
引禮雲。
諸善男子。
一齊起立。
聞磬聲作
方得罪花凋謝。
若中下機者。
必遵大乘方等。
熏修忏法。
觀三輪體空。
息六塵緣影。
克期進道。
一七二七。
乃至月年。
求見好相。
若不見好相。
更加苦到。
倍增懇誠。
或盡其形壽。
必以見相為期。
此攝定門為事理忏也。
非謂身禮心散。
應事彰名。
豈以數日微善。
而免極惡重業。
所言(五六七)逆者。
逆謂不順於理。
背恩忘德。
反加違害。
世出世間。
法皆難逭。
(下文乃順列七逆。
若審五逆六逆。
别取圓尖号數合用之)。
第一出佛身血(○五逆中此居第五△六逆中此居第一)。
佛者。
乃天中之天。
聖中之聖。
萬德莊嚴。
十号具足。
無量劫來為衆生故。
修行所證無上妙法。
慈悲喜舍普濟含情。
而令三界九有同成覺道。
四生六趣永絕輪回。
是則須彌可傾。
大海可竭。
法王恩重。
窮劫難酬。
若不知恩報德頂戴供養。
而反加逆害出佛身血。
則罪莫可救。
是故佛言。
出佛身血名為戒障。
此逆準諸經律。
通雲提婆達多以惡心故。
擲石害佛。
迸其小片傷佛足指。
今相好久已潛輝。
忏悔仍存舊問。
設有瞋惡心生。
毀壞一切佛像。
及佛舍利寶塔。
并諸大乘經典。
罪則同科。
亦名極惡。
第二弑父 第三弑母(○五逆中此居第一第二△六逆中此居第二第三) 弑者。
謂以下殺上故。
父母者乃子之所天。
理當竭力孝順不違其意。
冬溫夏清。
昏定晨省。
奉養無方。
服勞靡間。
聊盡人子之道。
少酬生育之恩。
豈宜反用惡心瞋心妄加弑害。
地藏經雲。
若有衆生不孝父母。
或至弑害。
當堕無間地獄。
是故佛言。
弑父弑母名為戒障。
第四弑和尚(五逆六逆中皆無此問)。
和尚者。
此雲力生。
謂三乘道力。
五分法身。
皆藉此師威德而生。
即得戒之本師也。
且於世間父母。
惟生色身。
恩尚無窮。
況乎出世父母。
令生戒體。
其恩何極。
所以佛制弟子侍和尚法。
律甚嚴詳。
蓋繇和尚之恩。
至深至廣。
應當如律承事。
而反加瞋心惡心弑害者。
是故佛言。
弑和尚名為戒障。
第五弑阿阇黎。
梵語阿阇黎。
此雲軌範。
準律所制。
具有五種。
皆能軌範後學。
糾正修行故。
一剃發阿阇黎能令脫俗離塵。
厭苦趣於淨樂故。
二羯磨阿阇黎。
能令清淨道器。
感發戒體故。
三教授阿阇黎。
能令變化粗浮。
威儀整肅故。
四依止阿阇黎。
能令毗尼通達。
善於開遮故(乃至依止一宿者是)。
五授經阿阇黎。
能令聞熏般若。
思修悟入故(乃受受一句經)。
此五種阿阇黎。
皆有如上恩德。
誠出世之良導。
真慧命之知識。
縱使身心竭力以奉餘年。
法乳之恩猶未寸報。
況反加瞋心惡心而行弑害者。
是故佛言。
弑阿阇黎名為戒障。
(於七逆中用此文 若明六逆中第四者。
可用向下之文。
以事義不同。
故别列一科)。
第四弑阿阇黎。
梵語阿阇黎。
此雲軌範。
今所問者。
非謂受戒之羯磨教授二阿阇黎。
亦非受戒後之依止阿阇黎也。
謂是汝等初始剃發。
及授經二種阿阇黎也。
然此二種阿阇黎。
能令汝等出情愛之深坑。
親近三寶。
聞離欲之妙法。
了悟一真。
如此恩德。
不懷上報。
反以瞋心惡心而加弑害者。
是故佛言。
弑阿阇黎名為戒障。
第六破羯磨轉法輪僧(○五逆中此居第五△六逆中此居第五) 羯磨者。
謂諸清淨比丘。
一界依栖。
六和水乳。
同一布薩。
同一羯磨。
名轉淨戒法輪。
若随方攝化應緣接物。
宣演教觀如說修行。
名轉定慧法輪。
斯皆出塵道侶。
濟世智人。
司持三學。
為法門之梁棟。
化利群生。
作苦海之舟航。
世間若無僧寶。
佛法何以弘通。
慧命其誰克紹。
繇斯毗尼住而正法久住。
故令人天增盛。
惡趣消除。
設使不知歸敬請益。
反以惡心瞋心而破壞者。
是故佛言。
破羯磨轉法輪僧。
名為戒障。
第七弑阿羅漢(○五逆中此居第三△六逆中此居第六) 阿羅漢者。
善超諸有。
果證無生。
說法開萬有迷癡。
赴緣植衆生福慧。
能令現前護益。
報享當來。
不起敬仰難遭之心。
反加瞋惡弑害之毒。
是故佛言。
弑阿羅漢名為戒障。
此乃(五六七)逆之名義也(鳴尺一下)。
所言十惡者。
惡即不善。
繇衆生迷真逐妄。
計度識情。
觸境乖違。
動止纏縛。
於三業中造十惡罪。
集因深厚能招當來苦報故。
第一殺惡 殺者。
謂自殺。
亦教他殺。
一切衆生。
皆以識息暖三為其命根。
此三不散。
謂之命存。
此三若離。
謂之命斷。
若於同類衆生中。
或因怨雠結恨以行殺。
若於異類衆生中。
或因貪味頤養以行殺。
如此傷慈興害。
而故斷衆生物命者。
則非合上聖濟生之德。
有損自己同體之仁。
是故名為第一殺惡。
第二盜惡 盜者。
謂竊取他人财物。
蓋人世資生之緣。
名為外命。
然此财物有居家出家之不同。
居家物者。
或是父母宗親。
或是檀護相知。
及以非親非識等。
凡是他物。
屬於有主者。
俱不得盜取。
出家物者。
或是佛法物。
或是衆僧物。
佛法物者。
謂雕刻香像。
繪塑金容。
印造藏典。
書寫經文。
其中一切莊嚴等物是。
衆僧物者。
準南山事鈔。
類分四種。
一常住常住物。
謂衆僧廚庫寺舍。
一切花果樹木。
園林仆畜等。
不通餘界。
但得受用。
不聽分賣。
故重言常住常住。
二十方常住物。
如供僧常食。
體通十方。
随時受用。
唯局木處。
三現前僧物。
謂僧得施之物。
唯施此處現前。
不通十方僧故。
四十方現前僧物。
如亡比丘比丘尼。
式叉摩那。
沙彌沙彌尼等。
五衆輕物。
雖十方現前。
各有其分。
若羯磨分畢。
後來絕望。
須知三寶财物。
皆出信施。
彼求當來樂報。
故植今世福田。
因果一錯。
業果歸身。
況複竊取以為己有。
是故名為第二盜惡。
第三淫惡 淫者。
謂淫泆。
乃世間最猥媟事。
然一切衆生輪回生死。
此為根本。
或於六親男女。
及非親男女邊而行不淨。
或破他梵行。
乃至污僧伽藍。
或侵淩貞潔。
玷彼清名。
繇斯自堕無間。
備嬰諸苦。
是故名為第三淫惡。
第四妄語惡 妄語者。
謂構造虛言。
欲人取信。
然妄語有大小之别。
大妄語者。
謂未得言得。
未證言證。
以貪圖名利。
顯異惑衆。
故成大妄語也。
小妄語者。
謂不見言見。
見言不見。
聞言不聞。
不聞言聞。
以慢習矯詐。
輕侮前人。
則成小妄語也。
如此自欺欺他。
谄曲不直。
是故名為第四妄語惡。
第五兩舌惡 兩舌者。
謂宣傳彼此。
鬥構是非。
或因懷隙報私。
或因障他勝己。
則與兩處挑唆。
明譽暗害。
使其上下乖诤。
離間親緣。
怨無控訴。
自德全虧。
是故名為第五兩舌惡。
第六惡口惡 惡口者。
謂出言粗犷。
取辱於人。
或因貪欲不遂。
或因戲谑生瞋。
晦昧綱常。
喪失倫理。
尊卑不遜。
任意毀呰。
觸他不樂。
快暢自心。
是故名為第六惡口惡。
第七绮語惡 绮語者。
謂乖真背理。
巧飾言辭。
或因矜己才能。
随情衒惑。
或因壞他名德。
逞口鼓簧。
令人視聽。
增其情識。
蕩其心志。
是故名為第七绮語惡。
第八貪欲惡 貪欲者。
謂适意愛染。
念無休息。
居家者則以功名富貴。
巧計恣求。
出家者。
則以利養名聞。
自甘邪命。
於順情境上取足無期。
聞惠濟則吝於秋毫。
見樂着則黏於膠漆。
種種追求。
不畏業苦。
是故名為第八貪欲惡。
第九瞋恚惡 瞋恚者。
謂事與心乖。
縱恣惡性。
或因居家名利财産。
求而不遂。
起諸恚恨。
或於出家四事資緣。
難從希望。
便發瞋心。
經雲。
菩薩起一瞋心。
即開百萬種障門。
是故名為第九瞋恚惡。
第十邪見惡 邪見者。
謂愚癡無正慧。
知見多偏僻。
繇不了苦集滅道四谛之法。
而妄計有無常斷之見。
撥無染淨因果。
毀滅出世善根。
正信灰然。
邪心熾盛。
如此方天主白蓮。
無為觀指聞香等教。
自盲盲人。
皆堕坑塹。
生則華報王刑。
死則果嬰地獄。
千佛出世不通忏悔。
是故名為第十邪見惡。
此乃十惡之名義也。
(若審第一二兩種求戒者。
不必問下四種根本。
直接後文雲。
善男子等。
今既普聽我語雲雲。
若審第三四兩種求戒者。
當問四根本。
鳴尺雲)。
所言四種根本者。
汝等或於居家時。
曾受優婆塞之五戒。
及菩薩六重二十八輕戒。
或於剃發後。
曾受五支淨戒。
但其中前之殺盜淫及大妄語四種禁戒者。
乃是沙彌十戒。
比丘具足戒。
菩薩三聚大戒之根本。
若授受之後。
不固守持。
随犯一戒。
更不得再受十戒具足戒。
并菩薩大戒。
然此殺盜淫妄之罪。
較前十惡中之殺盜淫妄。
苦報倍更增劇。
以破佛淨戒故。
(鳴尺雲)。
善男子等。
今既普聽我語。
各各了知。
如上諸惡業中随有所犯。
向我傾心吐露。
纖毫不得覆隐。
若少有瑕疵。
仍是戒障。
譬如洗浣故衣。
必要本體潔白。
垢膩盡淨。
方堪受新染色。
我今逐一問汝。
汝等次第出班。
一一實答(鳴尺一下)。
引禮雲。
諸善男子。
一齊起立。
聞磬聲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