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壇傳戒正範卷一

關燈
禮三拜 分班兩立。

     (若衆多者。

    令三人一齊發露。

    少則一人次第發露其為師者勿以久坐生疲。

    應事忽略。

    必也誨人不倦。

    慈教諄諄。

    其為引禮者。

    既輔法門。

    為人加已。

    亦勿辭勞。

    衆分立竟。

    先從首班。

    三人向師一行立定)。

     引禮雲。

     善男子。

    聞磬聲作禮三拜(若衆多一拜亦可)長跪 合掌汝等三業至誠。

    随我音聲。

    稱。

     南無十方常住三寶(三稱)各稱自己法名(稱已)。

     師撫尺雲。

     善男子。

    我今先問汝。

     五逆戒障。

    次問汝十惡重業(審第一種問此)。

      六逆戒障。

    次問汝十惡重業(審第二種問此)。

      七逆戒障。

    次問汝十惡重業。

    及四種根本(審第三四兩種問此)。

     (下文總列七逆。

    若審五逆六逆者。

    照上圓尖号用之)。

     (○五逆中出佛身血居第五△六逆中出佛身血居第一) 鳴尺雲。

     第一汝曾出佛身血否。

     (有則言有。

    無則言無。

    傍人不得教答有無。

    由恐臨問不知是以前來一一詳細指示。

    今當自言。

    不須教答。

    下皆同此)。

     善男子。

    當知釋迦如來。

    正法千年已過。

    像法千年亦過。

    此乃末法萬年時。

    又過六百餘年矣。

    雖無出佛身血者。

    然有雕繪鑄塑之聖容。

    及佛舍利之塔廟。

    大乘實相般若。

    了義圓頓經文。

    曾以瞋心惡心而毀壞者。

    則與此罪同科。

    汝曾有否(有無如實再答)。

     (○五逆中弑父居第一。

    弑母居第二△六逆中弑父居第二。

    弑母居第三)。

     第二汝曾弑父否(如前實答)。

     第三汝曾弑母否(如前實答)。

     (人有三父八母。

    必是生身者。

    方名逆罪。

    餘雖非逆。

    亦并攝在殺惡中問)。

     第四汝曾弑和尚否(如前實答 此問惟七逆所攝。

    五逆六逆中無)。

     (△六逆中弑阿阇黎居第四)。

     第五汝曾弑阿阇黎否(如前實答)。

     (此中如上所明五種阿阇黎。

    更有五戒阿阇黎。

    如於在家時曾受八關齋戒者。

    則有八戒阿阇黎。

    随彼曾受何戒。

    則問何等阿阇黎)。

     (○五逆中破羯磨轉法輪僧居第四△六逆中破羯磨轉法輪僧居第五)。

     第六汝曾破羯磨轉法輪僧否(如前實答)。

     (此一問中。

    有二種。

    一謂破僧倫。

    二謂破羯磨僧。

    有處雲破和合僧。

    其雲和合僧者。

    乃總攝斯二種。

    以破則不和。

    和則不破。

    今言破者。

    謂乖背六和之道也。

    佛言。

    破和合僧有二。

    一妄語。

    二相似語。

    或羯磨。

    或行籌。

    若破僧倫下至九人。

    一人自稱作佛。

    必要男子方能。

    界内界外盡可破壞。

    其所破者。

    是俗谛僧。

    局在南閻浮提。

    犯逆罪偷蘭遮不可忏 若破羯磨僧。

    下至八人。

    不自稱作佛。

    女人亦能。

    要在界内别作羯磨布薩。

    其所破者。

    亦破第一義谛僧。

    通三天下。

    犯非逆罪偷蘭遮可忏。

    然雲破僧倫。

    亦提婆達多事。

    今無此罪。

    其破羯磨僧者。

    容或有之)。

     (○五逆中弑阿羅漢居第三△六逆中弑阿羅漢居第六)。

     第七汝曾弑阿羅漢否(如前實答)。

     此(六五七)逆既無。

    更有十惡今當問汝(鳴尺一下雲)。

     第一汝曾殺害同類中男女等命否(如前實答)。

     汝曾殺害異類中一切畜生物命否(如前實答)。

     (此中審者。

    若在家時。

    曾斷人命。

    有幹國禁。

    關系法門等重事者。

    應須遮之。

    然此問中必須詳究其緻。

    勿忽草草。

    下盜惡重者以類此。

    若斷畜生命等。

    但須殷重悔過。

    不類遮障 若出家已。

    雖未受戒。

    然於行殺。

    必不可為。

    若斷人命。

    定當遮擯。

    若斷畜生命。

    令作忏悔 若在家出家。

    於受戒後有犯此條。

    則攝四根本中分别輕重。

    問。

    殺之輕重。

    既攝四根本中。

    此處何繁别審。

    答。

    為足成十惡故。

    為不亂法數故。

    若總攝四根本中問。

    則十惡法數既缺。

    而未受戒者。

    更置之何問)。

     第二汝曾盜取世俗一切有主物否(有無實答)。

     汝曾盜佛法僧三寶财物否(有無實答)。

     (此中審者。

    若未出家。

    同黨劫盜官民等重物者。

    此則國法難容。

    佛律不收。

    若盜取三寶物者。

    準善生經七種戒障中。

    盜現前僧物。

    亦當遮之 若出家來未受戒時。

    盜取世俗有主重物。

    及三寶一切等物者。

    是不畏王法。

    不信因果。

    不怖地獄。

    非真道器。

    亦應當遮。

     若在家出家。

    受戒後有此事者。

    攝後四根本中)。

     第三汝曾於六親男女。

    及非親男女邊行淫否(有無實答)。

     汝曾破他梵行。

    污清淨僧伽藍否(有無實答)。

     (此中審者。

    若未出家時。

    於父六親謂伯叔兄弟子孫。

    母六親謂姑姨姊妹女孫等邊行淫。

    或破淨行比丘尼戒。

    此二準善生經七種戒障中。

    於六親所行淫。

    污比丘尼。

    應當遮之 若出家已。

    雖未受戒。

    然於此事必不可為。

    或從親與非親邊。

    一切男女行此不淨。

    乃至污僧伽藍者。

    亦當遮之 若在家出家。

    受戒後有此不淨事者。

    攝後四根本中)。

     第四汝曾妄言自稱得禅。

    得定得通否(有無實答)。

     汝剃發後共僧住止。

    自未受戒。

    詐稱比丘。

    與衆僧一處同布薩。

    同羯磨。

    同利養。

    受人恭敬禮拜否(有無實答)。

     (此中審者。

    若未出家時。

    妄言悟道。

    欺诳賢聖。

    輕視沙門。

    今雖出家。

    非真實法器。

    亦難受戒。

    理應遮之 若已出家。

    未沾戒品。

    詐稱比丘。

    同衆布薩羯磨。

    均享利養。

    未曾悟道。

    妄言悟道。

    若但一次。

    或可開除。

    若恒常欺诳一切者。

    亦遮擯之 若在家出家。

    受戒後。

    犯此事者。

    攝後四根本中)。

     第五汝曾傳送是非。

    挑唆彼此。

    離間恩愛損他産業。

    令人愁苦不得安樂否(有無實答)。

     汝剃發後。

    與衆同居。

    曾鬥構兩頭。

    令上下不和否(有無實答)。

     (此中審者。

    若在家時。

    曾作離間鬥構等語。

    有幹人命。

    令彼抱怨終身。

    負屈無伸者。

    宜當遮之。

    若能改徃知非。

    生大慚愧。

    苦切哀懇。

    亦可容受 若出家已。

    無論向彼道俗。

    作此兩舌語。

    令他不和。

    有系人命身家者。

    亦當遮之。

    必須至誠懇責。

    去其惡習。

    更不複作者。

    方可許受)。

     第六汝曾忤慢一切。

    毀呰上下。

    出言粗犷。

    令人受辱懷惱否(有無實答)。

     (此中審者。

    無論在家出家時。

    凡作此惡口語者。

    當以方便開導。

    苦切勸勉。

    令彼知非改過。

    能恒起慈忍心。

    更不作惡口業者。

    方許受戒)。

     第七汝曾虛架言辭。

    巧用文字。

    背真逆理。

    以無德者。

    莊飾有德。

    於有德者。

    貶斥無德。

    诳惑他人。

    令彼失於正智。

    增長邪見否(有無實答)。

     (此中審者。

    無論在家出家。

    受戒與未受戒。

    曾作此等喪德敗倫。

    幹系國政。

    有礙法門者。

    不得受戒。

    以護世谛譏诃。

    保全僧倫尊德故。

    若能誓不更作。

    苦心進道者。

    似可容之受戒)。

     第八汝曾於順情境上。

    種種樂着。

    心無厭舍。

    但欲己得。

    不顧損他。

    毫無惠濟。

    喪失仁慈。

    乃至不供父母師長上下眷屬否(有無實答)。

     (此中審者。

    凡出家人。

    必先空諸所有。

    息滅攀緣。

    苟或貪得無厭。

    難滿難養。

    則塵累羁縻。

    於道懸絕。

    但今法末。

    僧多同俗。

    己業不辦。

    溺於世緣。

    故先令其慚愧知足。

    然後持戒可保。

    且戒乃正順解脫之本。

    倘於諸境不能解脫者。

    而於白業何從。

    故不可易與之受戒。

    令洗前心。

    庶植道種)。

     第九汝曾於違情境上多起忿恚。

    瞋惱自他。

    詛咒神明。

    怨黩天地。

    罵詈父母師長否(有無實答)。

     (比中審者。

    凡出家人。

    必須攝護自心。

    多修忍度。

    縱有違情境界。

    當自折伏。

    一有逆境現前。

    便鼓蕩瞋火。

    或詛咒神明。

    或怨黩天地。

    乃至罵詈父母師長。

    俗谛中人。

    尚犯刑禁出家修道。

    豈得容此無知瞋惱之事乎。

    故須鞫問)。

     第十汝曾親近邪師。

    從習邪教。

    宣卷唱偈。

    觀指聞香。

    謬解谛理。

    盲引諸人為師為弟。

    自陷陷人否(有無實答)。

     (此中審者。

    凡是出家之人。

    先須明識四谛四果。

    後依八正道中修行。

    方能遠離邪僻虛僞之法。

    若邪見不除。

    淨戒難受。

    設受戒已。

    恐作破内外道。

    故於未受戒前。

    更加審察。

    若有其人。

    必用惡辣鉗錘。

    拔斷邪根。

    令堅正信。

    然後與之授受。

    如猶豫兩楹。

    信力不定者。

    仍須遮之。

    以保重法門。

    選釋正信。

    迩來愚邪熾盛。

    尤宜嚴審)。

     善男子。

    七逆十惡既無。

    四種根本應問。

     (若審第三四兩種。

    方問四根本。

    如下文所言 若審第一二兩種。

    不必用此。

    及下文殺盜淫妄四戒。

    即結雲)。

     善男子。

    上來所問戒障十惡。

    既無犯者名為淨器。

    作禮而起(引禮令一拜起已出壇。

    又呼第二班進)。

     第一殺戒有犯否(有無實答)。

     (此中若斷同類命者。

    名破根本。

    不容再受。

    若殺而命不斷者。

    準律治之。

    不名破根本。

    若故斷異類命者。

    令作應忏突吉羅悔過。

    若斷而未死。

    亦突吉羅罪。

    若心無殺機。

    倐爾誤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