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壇傳戒正範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者。
作責心突吉羅悔過。
後莫更作 若在家時。
受菩薩優婆塞六重二十八輕戒者。
不論同類非同類。
凡起瞋惡之心斷彼命者。
皆名破根本。
廣如大乘十二門分别玄義說)。
第二盜戒有犯否(有無實答)。
(此中若盜五錢。
名破根本。
不容再受。
若減五錢。
乃至一錢者。
令作應忏突吉羅悔過。
若盜過五錢。
按錢定罪。
俱難容忏。
廣如大乘十二門分别玄義中詳明)。
第三淫戒有犯否(有無實答)。
(此中出家五衆。
全斷淫欲。
在家二衆。
惟斷邪淫。
於己妻妾。
複制非時非處。
非時者。
或在日中。
或六齋八王。
年三月齋。
或自妻娠妊産後等。
非處者除大小便道及口中。
若見機許開。
唯是在家菩薩。
出家決無聽允。
凡七衆受戒者。
作此不淨行。
俱名破根本。
若無樂心。
作不成者。
準律治之。
不名破根本。
廣如大乘十二門分别玄義中說)。
第四妄語戒有犯否(有無實答)。
(此中若自稱言我得上人法。
得禅。
得定。
得果。
天龍鬼神俱來供養等。
向前人說時。
語言了了。
名破根本。
若說而不了了。
容有開除。
廣如大乘十二門分别玄義中說)。
善男子。
上來所問戒障十惡。
及四種根本既無犯者。
名為淨器。
起立而退。
引禮雲。
一齊起立。
聞磬聲作禮三拜(若衆多一拜亦可)。
出堂上殿禮佛。
候鳴楗椎。
同衆入堂忏悔回向(彼等作禮去已。
複呼雲)。
第二班出衆發露忏悔。
(如是班數若幹。
次第審畢。
鳴楗椎三下。
諸求戒者。
徐徐入堂。
如前分列)。
引禮雲。
一齊向上排班 聞磬聲作禮三拜 長跪 合掌。
師撫尺雲。
善男子。
汝等時間。
已於我所各各陳說往愆。
當思忏悔堂中。
伽藍地上三寶光臨。
萬神鎮護。
五眼圓見。
六通共知。
倘有餘愆未瀉。
不妨披心露膽向我更說。
如浣故衣。
雖去垢迹。
必須洗而再洗。
方堪易受染色。
是故我今再問。
汝等再答。
果無則是真淨法器。
有則戒品難登(鳴尺一下)汝等各各說罪已竟否(有無實答)。
(於中或有先忘後憶者。
答雲未說竟 師鳴尺問雲 汝有何事未曾說竟。
今當向我直言 準前五逆六逆七逆三科中。
應機詳審。
以定輕重可知 書記所錄人名罪事之冊。
離位至師座前。
一問訊呈上。
若輕者即座稱量開除。
若重者呈上和尚。
或者應機巧濟。
遵依大乘方等作法未知)。
善男子。
汝等發露雖竟。
但是現生所作所為者。
然從無始以來。
未識佛時。
未聞法時。
未遇僧時。
受無量之身形。
造無量之罪業。
識情昏惑不覺不知。
唯有諸佛菩薩。
徹知徹見。
罪惡多少。
若輕若重。
今向十方三寶。
渴仰翹勤。
至心作觀。
随我音聲。
重伸忏悔。
各稱法名(衆稱名已)。
師舉偈雲(衆和禮)。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繇無始貪瞋癡一切罪障皆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忏悔一切罪根皆 (諸受戒法中。
通用此四句偈。
忏悔無始罪愆。
非是草草舉和而已。
為師者。
當起大悲拔苦之心。
求忏者。
必具深信慚愧之念。
舉此一聲。
音徹恒沙佛剎。
運此一念。
形徧諸佛座前。
然我身不往。
諸佛不來。
感應道交。
能所俱寂。
更願以此忏悔功德。
普與法界一切衆生。
同消業障。
共脫苦淪。
如是舉和。
名普賢願行真忏悔也)。
忏悔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 上來發露忏悔已竟。
各宜靜其心慮。
辦其衣缽。
并律中當學經書一一覓請。
恭候和尚明晨升座。
乞受沙彌十戒。
汝等各各能依教奉行否。
(答)依教奉行。
(其間審問。
若無重遮者。
如常下座。
若有幹犯重遮者。
師當對衆語之雲)。
今衆中(某某)有犯重遮。
此之極重罪障。
律中佛制森嚴。
吾所不敢擅專。
明晨呈白和尚。
會同師僧上座。
若堪提拔者。
準教應機。
和尚自有方便。
若不堪提拔者。
縱諸佛出世。
亦難救濟。
須發深大慚愧。
不可忽為泛常。
汝且随衆暫退。
引禮雲。
一齊起立 聞磬聲禮謝三拜 分班。
迎請者送師歸寮。
(送師歸寮已。
還至羯磨堂中。
其新求戒者。
普謝諸引禮書記師三拜。
以酬佐助作法。
成就忏悔之功。
引禮統衆上殿。
教彼通宵禮佛。
各禀虔誠。
勿生懈惓)。
呈罪稱量第六 (若審問中有犯重者。
次早諸引禮會同書記。
先於各堂查明人數若幹。
呼至一處。
彼等向諸引禮。
及書記師一觸禮。
起立一旁)。
引禮雲。
昨夜羯磨堂中審問。
已将汝等所發露者。
登記於冊。
但此事極重。
我今先引汝等往羯磨師寮。
乞求垂憫。
同詣方丈。
呈白和尚。
汝等可随我去。
(發露者。
随引禮書記至羯磨寮如常作禮。
口自伸請。
懇求作法救拔)。
羯磨師雲。
汝等自陳過。
罪可謂知慚愧者。
然則善惡繇心。
罪福自受。
幸汝覺察其非。
或可方便救濟。
又況汝哀求至誠。
我今何忍坐視。
汝且随我同詣方丈。
其諸可否。
聽憑和尚教命。
(聞已一拜而起。
即随師等同徃方丈。
引禮安彼有事者立候門外。
先通知侍者傳白和尚。
和尚出方丈升座。
羯磨師向上一觸禮。
次引禮書記同作禮三拜。
呈上罪冊。
和尚展看。
即差侍者請諸阇黎。
及各堂首領至方丈已。
同禮和尚三拜。
分列兩序。
引禮喚外有事者進。
至座前如常頂禮。
合掌長跪)。
和尚撫尺雲。
汝等雖發好心。
乞求戒法。
柰何造作重罪。
污穢道器。
律制森嚴。
人情難允。
若果能具大慚愧。
發大道心者。
吾今會同知律師僧。
遵依大乘方等忏法。
格外拔濟。
按三千諸佛名經中。
佛言。
若有衆生。
欲除滅四種禁罪。
欲得忏悔五逆十惡。
欲得除滅無根謗法極重之罪。
當勤禮敬五十三佛名号。
及三千諸佛萬德洪名。
良以諸佛。
稱三界大師。
四生慈父。
無苦不救。
無樂不與。
衆生但有一毫之善。
佛即垂手拯拔。
其禮忏時。
必要洗浣身衣。
虔備香燭。
或一七乃至七七。
求見好相。
若睹好相。
光華瑞現。
則知罪滅無疑。
仍是清淨道器。
設若禮忏時中。
或心不端一。
或儀不虔恭。
不信罪福。
不怖地獄者。
佛慈雖普。
應感難交。
如月朗中天。
濁水不現。
莫如之何(鳴尺一下)。
汝能如是依教奉行否。
(答)能依教奉行。
(和尚向兩序議雲)諸大德。
今準方等教法。
與彼忏悔可否。
(衆齊答雲 )可爾。
(和尚雲)既諸大德。
同心稱量。
皆雲可爾者。
本堂引禮為彼擇處安之。
便於至誠攝心禮忏。
禮忏若竟。
再來複白。
(引禮如常教彼作禮。
仍於門旁立定。
諸阇黎師向上禮拜已。
俟和尚入室。
然後各散。
引禮将彼各處禮謝。
即安頓於某佛像前禮忏。
若忏禮竟。
先白本堂引禮師。
或見好相。
或言不見。
次引禮方導至羯磨師寮。
亦如是白。
遂引徃各堂禮請大衆。
俱集方丈。
集已将禮忏者。
立於門外。
候和尚出室升座已。
大衆作禮三拜。
引禮呼彼進。
如常頂禮三拜。
合掌。
長跪。
和尚憑衆詳問。
彼禮忏中。
曾見好相未。
若答曾見者。
仍準經中。
見相之由。
察其可否。
若谛實者。
即許受戒。
若語言相似者。
及雲不見好相者。
和尚盥手焚香。
親書三阄。
一雲許受。
一雲再忏。
一雲不許。
和尚統衆上殿。
将三阄供之佛前。
和尚拈香。
頂禮默禱雲)。
仰白十方法界。
大覺世尊。
一切菩薩。
今有(某)省(某)郡(某甲)發心。
於我比丘(某甲)所。
乞受淨戒。
彼於現身作極惡業(幹犯某重遮毀破某禁戒)。
我比丘(某甲)不敢故違律制。
擅許受戒。
曾遵大乘方等。
令彼頂禮諸佛洪名。
稱揚萬德聖号。
求見好相。
彼禮已竟。
相好未睹。
或恐障深信浮。
三業不虔。
今向諸佛菩薩前。
代為懇禱。
惟願不舍衆生。
慈悲攝受。
令彼道器清淨。
罪業消除。
得禀戒法。
如律修行。
并具一切毀破禁戒。
作諸惡業有情。
同入如來毗尼海中。
具足斷德。
圓滿法身。
今以三阄為準。
聖鑒無私。
重懇哀憐。
乞垂慈攝。
(和尚如是運想默禱。
作禮三拜。
次大衆亦如是發大悲拔苦心。
默禮三拜。
此乃普賢行門法儀。
勿作随衆之想。
大衆禮畢兩立。
引禮呼求忏者進。
教令至誠發願。
作觀運心。
普禮法界常住三寶。
三拜。
跪下。
於佛前随手拈一阄。
舒開衆見。
若拈得許受者。
即令同衆受戒。
若拈得再忏者。
仍去如法禮忏。
忏竟即與受戒。
不須再拈阄矣。
若拈得不許者。
仍須禮忏。
重增苦到。
不限期數。
必以拈得許受為定。
如是一次。
二次。
乃至數十次。
一一如上集衆作法。
而佛制斷不循情。
若最初審忏泛常。
受後豈能堅守。
故今儀中重沓作法。
勿厭其繁瑣。
無非令其師資清淨。
自他獲益。
以樹末運之光明戒幢。
而澄清毗尼法海也)。
三壇傳戒正範卷一
作責心突吉羅悔過。
後莫更作 若在家時。
受菩薩優婆塞六重二十八輕戒者。
不論同類非同類。
凡起瞋惡之心斷彼命者。
皆名破根本。
廣如大乘十二門分别玄義說)。
第二盜戒有犯否(有無實答)。
(此中若盜五錢。
名破根本。
不容再受。
若減五錢。
乃至一錢者。
令作應忏突吉羅悔過。
若盜過五錢。
按錢定罪。
俱難容忏。
廣如大乘十二門分别玄義中詳明)。
第三淫戒有犯否(有無實答)。
(此中出家五衆。
全斷淫欲。
在家二衆。
惟斷邪淫。
於己妻妾。
複制非時非處。
非時者。
或在日中。
或六齋八王。
年三月齋。
或自妻娠妊産後等。
非處者除大小便道及口中。
若見機許開。
唯是在家菩薩。
出家決無聽允。
凡七衆受戒者。
作此不淨行。
俱名破根本。
若無樂心。
作不成者。
準律治之。
不名破根本。
廣如大乘十二門分别玄義中說)。
第四妄語戒有犯否(有無實答)。
(此中若自稱言我得上人法。
得禅。
得定。
得果。
天龍鬼神俱來供養等。
向前人說時。
語言了了。
名破根本。
若說而不了了。
容有開除。
廣如大乘十二門分别玄義中說)。
善男子。
上來所問戒障十惡。
及四種根本既無犯者。
名為淨器。
起立而退。
引禮雲。
一齊起立。
聞磬聲作禮三拜(若衆多一拜亦可)。
出堂上殿禮佛。
候鳴楗椎。
同衆入堂忏悔回向(彼等作禮去已。
複呼雲)。
第二班出衆發露忏悔。
(如是班數若幹。
次第審畢。
鳴楗椎三下。
諸求戒者。
徐徐入堂。
如前分列)。
引禮雲。
一齊向上排班 聞磬聲作禮三拜 長跪 合掌。
師撫尺雲。
善男子。
汝等時間。
已於我所各各陳說往愆。
當思忏悔堂中。
伽藍地上三寶光臨。
萬神鎮護。
五眼圓見。
六通共知。
倘有餘愆未瀉。
不妨披心露膽向我更說。
如浣故衣。
雖去垢迹。
必須洗而再洗。
方堪易受染色。
是故我今再問。
汝等再答。
果無則是真淨法器。
有則戒品難登(鳴尺一下)汝等各各說罪已竟否(有無實答)。
(於中或有先忘後憶者。
答雲未說竟 師鳴尺問雲 汝有何事未曾說竟。
今當向我直言 準前五逆六逆七逆三科中。
應機詳審。
以定輕重可知 書記所錄人名罪事之冊。
離位至師座前。
一問訊呈上。
若輕者即座稱量開除。
若重者呈上和尚。
或者應機巧濟。
遵依大乘方等作法未知)。
善男子。
汝等發露雖竟。
但是現生所作所為者。
然從無始以來。
未識佛時。
未聞法時。
未遇僧時。
受無量之身形。
造無量之罪業。
識情昏惑不覺不知。
唯有諸佛菩薩。
徹知徹見。
罪惡多少。
若輕若重。
今向十方三寶。
渴仰翹勤。
至心作觀。
随我音聲。
重伸忏悔。
各稱法名(衆稱名已)。
師舉偈雲(衆和禮)。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繇無始貪瞋癡一切罪障皆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忏悔一切罪根皆 (諸受戒法中。
通用此四句偈。
忏悔無始罪愆。
非是草草舉和而已。
為師者。
當起大悲拔苦之心。
求忏者。
必具深信慚愧之念。
舉此一聲。
音徹恒沙佛剎。
運此一念。
形徧諸佛座前。
然我身不往。
諸佛不來。
感應道交。
能所俱寂。
更願以此忏悔功德。
普與法界一切衆生。
同消業障。
共脫苦淪。
如是舉和。
名普賢願行真忏悔也)。
忏悔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回向 普願沈溺諸有情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 上來發露忏悔已竟。
各宜靜其心慮。
辦其衣缽。
并律中當學經書一一覓請。
恭候和尚明晨升座。
乞受沙彌十戒。
汝等各各能依教奉行否。
(答)依教奉行。
(其間審問。
若無重遮者。
如常下座。
若有幹犯重遮者。
師當對衆語之雲)。
今衆中(某某)有犯重遮。
此之極重罪障。
律中佛制森嚴。
吾所不敢擅專。
明晨呈白和尚。
會同師僧上座。
若堪提拔者。
準教應機。
和尚自有方便。
若不堪提拔者。
縱諸佛出世。
亦難救濟。
須發深大慚愧。
不可忽為泛常。
汝且随衆暫退。
引禮雲。
一齊起立 聞磬聲禮謝三拜 分班。
迎請者送師歸寮。
(送師歸寮已。
還至羯磨堂中。
其新求戒者。
普謝諸引禮書記師三拜。
以酬佐助作法。
成就忏悔之功。
引禮統衆上殿。
教彼通宵禮佛。
各禀虔誠。
勿生懈惓)。
呈罪稱量第六 (若審問中有犯重者。
次早諸引禮會同書記。
先於各堂查明人數若幹。
呼至一處。
彼等向諸引禮。
及書記師一觸禮。
起立一旁)。
引禮雲。
昨夜羯磨堂中審問。
已将汝等所發露者。
登記於冊。
但此事極重。
我今先引汝等往羯磨師寮。
乞求垂憫。
同詣方丈。
呈白和尚。
汝等可随我去。
(發露者。
随引禮書記至羯磨寮如常作禮。
口自伸請。
懇求作法救拔)。
羯磨師雲。
汝等自陳過。
罪可謂知慚愧者。
然則善惡繇心。
罪福自受。
幸汝覺察其非。
或可方便救濟。
又況汝哀求至誠。
我今何忍坐視。
汝且随我同詣方丈。
其諸可否。
聽憑和尚教命。
(聞已一拜而起。
即随師等同徃方丈。
引禮安彼有事者立候門外。
先通知侍者傳白和尚。
和尚出方丈升座。
羯磨師向上一觸禮。
次引禮書記同作禮三拜。
呈上罪冊。
和尚展看。
即差侍者請諸阇黎。
及各堂首領至方丈已。
同禮和尚三拜。
分列兩序。
引禮喚外有事者進。
至座前如常頂禮。
合掌長跪)。
和尚撫尺雲。
汝等雖發好心。
乞求戒法。
柰何造作重罪。
污穢道器。
律制森嚴。
人情難允。
若果能具大慚愧。
發大道心者。
吾今會同知律師僧。
遵依大乘方等忏法。
格外拔濟。
按三千諸佛名經中。
佛言。
若有衆生。
欲除滅四種禁罪。
欲得忏悔五逆十惡。
欲得除滅無根謗法極重之罪。
當勤禮敬五十三佛名号。
及三千諸佛萬德洪名。
良以諸佛。
稱三界大師。
四生慈父。
無苦不救。
無樂不與。
衆生但有一毫之善。
佛即垂手拯拔。
其禮忏時。
必要洗浣身衣。
虔備香燭。
或一七乃至七七。
求見好相。
若睹好相。
光華瑞現。
則知罪滅無疑。
仍是清淨道器。
設若禮忏時中。
或心不端一。
或儀不虔恭。
不信罪福。
不怖地獄者。
佛慈雖普。
應感難交。
如月朗中天。
濁水不現。
莫如之何(鳴尺一下)。
汝能如是依教奉行否。
(答)能依教奉行。
(和尚向兩序議雲)諸大德。
今準方等教法。
與彼忏悔可否。
(衆齊答雲 )可爾。
(和尚雲)既諸大德。
同心稱量。
皆雲可爾者。
本堂引禮為彼擇處安之。
便於至誠攝心禮忏。
禮忏若竟。
再來複白。
(引禮如常教彼作禮。
仍於門旁立定。
諸阇黎師向上禮拜已。
俟和尚入室。
然後各散。
引禮将彼各處禮謝。
即安頓於某佛像前禮忏。
若忏禮竟。
先白本堂引禮師。
或見好相。
或言不見。
次引禮方導至羯磨師寮。
亦如是白。
遂引徃各堂禮請大衆。
俱集方丈。
集已将禮忏者。
立於門外。
候和尚出室升座已。
大衆作禮三拜。
引禮呼彼進。
如常頂禮三拜。
合掌。
長跪。
和尚憑衆詳問。
彼禮忏中。
曾見好相未。
若答曾見者。
仍準經中。
見相之由。
察其可否。
若谛實者。
即許受戒。
若語言相似者。
及雲不見好相者。
和尚盥手焚香。
親書三阄。
一雲許受。
一雲再忏。
一雲不許。
和尚統衆上殿。
将三阄供之佛前。
和尚拈香。
頂禮默禱雲)。
仰白十方法界。
大覺世尊。
一切菩薩。
今有(某)省(某)郡(某甲)發心。
於我比丘(某甲)所。
乞受淨戒。
彼於現身作極惡業(幹犯某重遮毀破某禁戒)。
我比丘(某甲)不敢故違律制。
擅許受戒。
曾遵大乘方等。
令彼頂禮諸佛洪名。
稱揚萬德聖号。
求見好相。
彼禮已竟。
相好未睹。
或恐障深信浮。
三業不虔。
今向諸佛菩薩前。
代為懇禱。
惟願不舍衆生。
慈悲攝受。
令彼道器清淨。
罪業消除。
得禀戒法。
如律修行。
并具一切毀破禁戒。
作諸惡業有情。
同入如來毗尼海中。
具足斷德。
圓滿法身。
今以三阄為準。
聖鑒無私。
重懇哀憐。
乞垂慈攝。
(和尚如是運想默禱。
作禮三拜。
次大衆亦如是發大悲拔苦心。
默禮三拜。
此乃普賢行門法儀。
勿作随衆之想。
大衆禮畢兩立。
引禮呼求忏者進。
教令至誠發願。
作觀運心。
普禮法界常住三寶。
三拜。
跪下。
於佛前随手拈一阄。
舒開衆見。
若拈得許受者。
即令同衆受戒。
若拈得再忏者。
仍去如法禮忏。
忏竟即與受戒。
不須再拈阄矣。
若拈得不許者。
仍須禮忏。
重增苦到。
不限期數。
必以拈得許受為定。
如是一次。
二次。
乃至數十次。
一一如上集衆作法。
而佛制斷不循情。
若最初審忏泛常。
受後豈能堅守。
故今儀中重沓作法。
勿厭其繁瑣。
無非令其師資清淨。
自他獲益。
以樹末運之光明戒幢。
而澄清毗尼法海也)。
三壇傳戒正範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