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下

關燈
竟如所言。

    戒晚年亦損一目。

    今妄意先德之言。

    疑誤後生。

    林可為戒。

     不得送盒禮效白衣往還。

     【箋】四分律。

    送物與白衣家。

    謂之污他家。

    謂與者喜。

    不與者怨。

    遂生诽謗。

    故制。

     不得管人家務。

     【箋】天性至親。

    忍心割愛。

    為求道故。

    當屏除一切世緣。

    猛力參學。

    庶幾報恩有地。

    有輩無知。

    身雖出家。

    與俗無異。

    乃至脅肩谄笑。

    今日到某老爺家說事。

    明日到某相公家攀緣。

    自己本分事。

    全不提起。

    一朝老病相催。

    老爺相公。

    多替你不得。

     不得雜坐酒席。

     【箋】梵網。

    不得止酒舍。

    雜坐尤其不宜。

    謂酒人之中。

    多猖狂。

    雖不與之共飲。

    萬一為彼輕薄。

    污辱法門。

    故制不得結拜白衣人作父母姊妹(尼僧結拜義同)。

     不得說僧中過失。

     【箋】與俗士談論。

    當以誠谛之語發其信心。

    若說僧過如以利刀斷其信根故。

    今諸方公道久廢。

    佛法不行凡有小事動辄刻揭。

    告訴官長借勢威吓欺淩法屬削弱法門。

    痛哉。

    世上若存公道在。

    白衣說法比丘聽。

     省親第二十 【箋】五燈。

    睦州陳尊宿。

    至孝。

    嘗織蒲鞋以養母。

    故諸方有陳蒲鞋之稱。

    因巢宼入境。

    師标大草屦於城門巢欲去之。

    盡力不能舉。

    歎曰。

    此中有大聖人遂含去 睦州織蒲鞋養母。

    不用施物而供者。

    不敢置母於不義之地也。

    當時标草屦於城上。

    以禦巢宼。

    而草屦。

    曷足以當萬夫之勇乎。

    誰謂萬夫之勇。

    竟不能動一艹屦誠孝之所感也。

    今之為僧者誰不受父母養育之恩。

    而有其身。

    一旦登枝。

    自謂出世。

    乃不顧高堂。

    絕菽水之歡。

    室中受饑寒之苦。

    於心安乎。

    較之睦州之孝。

    以為何如。

     高僧傳。

    周洛京福先寺道丕。

    唐之宗室。

    父從軍至霍山。

    後丕雖童時戲。

    終鮮笑容。

    七歲絕葷膻。

    白母禮保壽繼能法師。

    十九通經義。

    又駕遷洛京。

    長安焚蕩。

    時劉開道作亂。

    荷母入華山。

    安止岩穴。

    時谷勇貴。

    每鬥萬錢。

    丕乞食供母。

    母問。

    食未。

    對曰。

    向外齋耳。

    恐傷母意。

    年二十。

    母曰。

    汝父霍山亡後。

    戰場骨曝霜露。

    汝能收歸葬。

    不亦孝乎。

    遂辭母往霍山。

    立草庵聚白骨。

    晝夜誦經。

    曰。

    古人精誠所感。

    滴血認骨。

    我今至孝。

    豈無靈驗。

    倘群骨中。

    有動轉者。

    即我父遺骸也。

    一心注想。

    目未輕舍。

    數日間。

    果有枯髅。

    從骨聚中躍出。

    搖曳良久。

    丕即躄踴抱持。

    貴歸華陰。

    是夜其母。

    夢夫歸舍。

    明晨骨至。

    其孝感聲譽日高。

    道行益廣。

    後唐莊宗明宗。

    凡内建香壇應制談論。

    都居元席。

     筆餐。

    道興。

    為沙彌時。

    天下大亂。

    母為賊掠去。

    離城六十裡。

    尋逐至。

    已被傷未絕。

    賊見曰。

    此僧誠為至孝。

    逐母至此。

    便不盡命。

    乃背母還城。

     ◎釋大同。

    至孝恨蚤喪父母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養母純至。

    非惟順色溫良。

    而必使心餐道味。

    及亡。

    蒸嘗無阙。

    且求名儒撰特戒甚嚴一缽外無長物惟有書史五千餘卷。

     ◎下定林。

    至孝。

    輕财好施。

    家貧母亡。

    太守賜米五千石。

    不受。

    乃身自負土。

    種植松栢。

    廬於墓所泣血三年。

    遂斷發。

     寶訓。

    晦堂曰。

    先師進止嚴重。

    見者敬。

    畏衲子因事請假。

    多峻拒弗從。

    惟聞省視親老。

    氣色穆然。

    見於顔面。

    盡禮津遺。

    其愛人恭孝如此。

     ◎元允恭。

    憶母詩。

    霜殒萱花淚濕衣。

    白頭無複倚柴扉。

    去年五月黃梅雨。

    曾賣袈裟贳米歸。

     雜錄。

    恭行已。

    上虞人。

    平生苦學。

    内外典靡不研究尤工詩。

    母老無托。

    乞食以養。

    嘗與母渡錢塘詩雲母在藍輿子在途。

    子行不上母先呼。

    斷橋流水斜陽外。

    羞見寒林返哺烏。

    觀此。

    知其為人矣。

     石屋送慶侍者回裡詩。

    汝師年老中山寺。

    朝暮無人可瞻視。

    不歸灑掃執巾瓶。

    師資禮法合也未。

    汝母兼又年紀高。

    除汝一人更無二。

    望斷秋風未見歸。

    倚門日日長垂淚。

    離師棄母入山來。

    所圖畢竟成何事。

    古言孝為百行先。

    在俗在僧誰不然。

    侍師奉母名敬田。

    何須入衆并參禅。

    忽然思靜又嫌喧。

    短策不妨間往還。

     省親偈 孝順父母。

    當願衆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箋】鈔。

    以是至德者。

    孝經注夫子語曾子曰。

    先王有至德要道。

    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注。

    至德表孝悌也。

    要道者。

    禮樂也。

    上至天子。

    下至庶人。

    皆當孝行無始終也。

     大集經。

    世間無佛。

    善事父母。

    事父母者。

    即是事佛。

    父母舍我。

    為先覺故。

    今翻令事者。

    生長法身故。

    護養一切者。

    一切衆生皆我子。

    故護之。

    一切男女。

    皆我父母。

    故養之。

    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故平等敬之。

    法身佛故 此頌。

    乃世尊孝順父母之法式也。

    此願者。

    當願學世尊所行之孝道也。

    然則孝道之法。

    當雲何。

    下兩句。

    正顯孝順之旨。

    當知世尊之事父母。

    同於事佛也。

    何謂同於事佛謂佛佛出世。

    莫不以孝順至道之法相傳。

    故曰孝順父母。

    同於佛也。

    護養一切者。

    言父母慈愛。

    生我育我護我念我等恩。

    昊天罔極。

    為人子者。

    亦當念護養之恩。

    報以孝順之道。

    而無違於一切也。

     若詣俗省親。

    先入中堂禮佛。

    或家堂聖像端莊問訊。

    次。

    父母眷屬等一一問訊。

    不得向父母說師法嚴。

    出家難。

    寂寥淡薄。

    艱辛苦屈等事。

    宜為說佛法。

    令生信增福。

     【箋】省親之旨。

    當以進道之言勸誘父母。

    娛於道。

    而忘於憂也。

    若說寂寥等事。

    徒增父母憂慮。

    非所以娛親也禮曰。

    為人子能引親至於道。

    孝之至也。

     不得與親族小兒等。

    久坐久立。

    雜話戲笑。

    亦不得問族中是非好惡。

     【箋】此來專為省親。

    雖宗黨至親。

    母論老少。

    皆為檀越。

    當自恭謹。

    若久坐等。

    便生好惡故制。

     若天晚作宿。

    當獨處一榻多坐少卧。

    一心念佛。

    事訖即還。

    不得留連。

     【箋】沙彌。

    戒律未深。

    道力未固。

    不應俗舍住宿。

    然專為省親。

    不能一語而别。

    當寄宿近寺。

    小留存慰。

    若無寺。

    設榻獨處。

    善護諸根。

    安慰事畢。

    别時勿作兒女之态。

     五燈。

    趙州。

    自受南泉印可。

    歸曹州。

    省授業師。

    親屬鹹欲來會。

    師曰。

    俗塵愛網無有了期。

    已辭出家。

    不願再見。

    遂攜瓶錫。

    徧曆諸方。

     乞食第二十一 【箋】遺教三昧經。

    佛在世時。

    衆僧被服。

    惟着純真死人雜衣。

    斃帛自後起比丘羅旬瑜。

    每行分衛。

    辄饑空還。

    佛知其宿行。

    使衆僧分律五部。

    服色亦五種。

    令其日随一部中行。

    遂制儀則。

    各舉所長。

    名其服色昙無屈多迦部。

    通達理味。

    開。

    道利益。

    表發殊勝着赤袈裟。

    薩和多部。

    博。

    通敏達導。

    以法化。

    應着皂袈裟。

    葉維部。

    精勤勇快。

    攝護衆生。

    應着木蘭袈裟彌沙塞部。

    禅思人微。

    究暢幽。

    玄。

    應着。

    青袈裟。

    摩诃僧伽部。

    勤學衆經。

    敷說義理。

    應着黃袈裟。

    自爾以後。

    便大得食。

    何以故。

    是羅旬踰前世。

    無德之所緻。

    也。

    阿難問佛言。

    羅旬踰。

    前世無德。

    雲何得作沙門。

    佛言。

    此羅旬踰。

    宿世為賢者子。

    作人嫉妬。

    見沙門來分衛。

    辄逆門戶。

    言大人不在。

    沙門後。

    過餘家。

    沒牽餘家。

    門戶閉之。

    亦言大人不在。

    故今分衛。

    不能得通。

    适見他人布施。

    飲食歡喜。

    行會。

    便複念言。

    我亦欲作沙門。

    故今窮困。

    如此。

     維摩經。

    須菩提。

    持缽。

    入維摩舍乞食。

    維摩诘。

    取缽盛飯。

    謂言。

    汝能。

    於食等者。

    諸法亦等。

    諸法等者。

    於食亦等。

    如是行乞乃。

    可取食。

    乃至彼外道六師。

    是汝之師彼師。

    所堕。

    汝亦随堕。

    乃可取食。

    入諸邪見。

    不到彼岸。

    住於八難。

    不得無難。

    同於煩惱。

    離清淨法。

    汝得無诤三昧。

    一切衆生。

    亦得是定。

    其施汝者。

    不名福田。

    供養汝者。

    堕三惡道。

    為與衆魔。

    共一手。

    作諸勞侶。

    汝與衆魔。

    及諸塵勞。

    等無有異。

    於一切衆生。

    而有怨心。

    謗諸佛毀於法。

    不入衆數。

    終不得滅度。

    汝若如是。

    乃可取食。

     疏記。

    城中次第乞食五法。

    一。

    由内證平等理。

    外不見有貧富相。

    二。

    心離貪慢。

    慈無偏利。

    三。

    表威德。

    不懼惡象。

    沽酒淫女等家。

    佛制小乘律。

    不許入如是等家。

    恐彼損害生染心。

    佛不懼者。

    威德勝故。

    四。

    息凡夫猜疑。

    謂恐憎此愛彼故。

    五。

    破二乘分别。

    謂诃迦葉舍富從貧。

    空生舍貧從富。

    非大悲平等故。

     寶雲經。

    乞食之法。

    一日止限七家。

    無多貪故。

    所乞之食。

    分作四分。

    一分。

    奉同梵行。

    謂乞食時。

    必有守舍行人。

    及老病不便行履等。

    得食歸時分奉。

    令其飽滿。

    安心修道。

    一分與窮乞人。

    謂乞食時。

    遇有窮苦乞食之人。

    當起憫心。

    作自饑想。

    亦與一分施之。

    令其飽滿。

    勸他修善。

    一分施諸鬼神。

    謂乞得食時。

    即以淨器盛貯。

    待食哺時。

    燃香諷咒。

    加持普施。

    一切鬼神。

    令其飽滿。

    出離苦趣。

    悉得解脫。

    一分自食謂乞得食時。

    除前三分。

    外留一分。

    或多或少。

    則自食之。

    食已。

    安心行道。

    庶不虛受信施也。

     ◎成就十法名乞食。

    一。

    為攝受諸有情。

    二。

    為次第。

    三。

    為不疲厭。

    四。

    為知足。

    五。

    為分布。

    六。

    為不耽嗜。

    七。

    為知量。

    八為善品現前。

    九。

    為善根圓滿。

    十。

    為離我執。

     肇法師乞食四意。

    一。

    為福利群生。

    二。

    為折伏憍慢。

    三。

    為知身有苦。

    四。

    為除去滞着。

     禮節。

    應器。

    常在左脅。

    出時。

    當外向。

    以食來還。

    當以内向。

     珠林。

    隋富上依。

    益州淨德寺止宿。

    系大笠道傍。

    坐。

    其下讀經。

    人往來不喚令施。

    有施者。

    亦不咒願。

    以路靜故。

    多載無所獲。

    人謂曰。

    城西北。

    人稠施多。

    奚為在此。

    答曰。

    一錢兩錢。

    足支身命。

    複用多為。

    陵州刺史趙仲舒。

    酷吏也。

    甚無信敬。

    聞故往試。

    騎馬過之。

    佯堕貫錢富讀經去遠。

    仲舒乃令。

    人取錢富亦不顧。

    舒乃問曰。

    爾終日所得一錢。

    貫錢在也見人持去。

    何不止之。

    曰。

    非貧道物。

    何為妄認。

    舒下馬禮謝。

    歎服而去。

     乞食偈 入裡乞食。

    當願衆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箋】入裡。

    者。

    分衛化道。

    不擇貧富貴賤。

    随分而乞也。

    當願者。

    言乞食以度生為本。

    衆生無盡。

    我願亦無盡。

    故曰深入。

    言道人以乞食為正命。

    離此皆邪食。

    所食既邪。

    安得無礙。

    欲得無礙。

    當知乞食如法。

    自他俱利。

    若但得自利。

    不利他人。

    謂之障礙。

    若但利他。

    不利自己。

    亦謂之障礙。

    自他俱利是名心無挂礙。

    如何難分衛乞食。

    遇摩登伽女。

    謂之障礙。

    但向貧賤家乞食。

    謂之障礙。

    但向富貴家乞食亦謂之障礙。

    貧賤富貴都無分别。

    是名心無挂礙。

     當與老成人俱。

    若無人俱。

    當知所可行處。

     【箋】老成。

    即五種阇黎。

    高年戒德者是。

    謂初學戒力未深。

    必依師友為器仗。

    故。

     顯揚聖教論。

    比丘乞食。

    五處當避。

    不可往也。

    一。

    唱令家。

    謂歌唱曲令。

    但取歡娛。

    能亂禅定。

    故不可往。

    二。

    淫女家。

    行止不潔。

    聲名不正。

    色欲因緣。

    障道根本。

    故不可往。

    三。

    沽酒家。

    酒是起罪因緣。

    能生故失。

    故不可往。

    四。

    王宮貴戚嚴禁之所。

    非可幹冒。

    故不可往。

    五。

    旃荼羅。

    華言屠家。

    謂殺心甚大。

    見。

    者傷慈。

    壞善根本。

    故不可往。

     到人門戶。

    宜審舉措。

    不得失威儀。

     【箋】上古乞食。

    以初日分。

    斯則時勝。

    此時則求乞不難。

    若太早太遲。

    非時乞食。

    欲施即無不施又愧。

    便成惱他。

    乞之不得無[(歹*又)/食]又饑。

    是惱自也舉措者。

    廣說無盡。

    故略言。

    下文八則以警之。

    三千威儀亦在其中矣。

    學者毋誇遠而忽近。

    慕廣而疎略也。

     家無男子不可入門。

     【箋】意林。

    鄒子曰。

    寡門不入宿。

    臨甑不取坐。

    避嫌也。

    故君子見其家無男子。

    不入其戶。

    世外高人。

    尤宜珍重。

     鼻奈耶律。

    舍衛國。

    一婆羅門子。

    奉父母教。

    供養迦留陀夷。

    後於異時出行。

    囑婦供養。

    是時便有五百郡賊。

    中有一賊面首端正。

    婦遙見之。

    便共私通。

    迦留陀夷數往其家。

    婦恐洩漏此事。

    共賊殺之。

     若欲坐。

    先當瞻視坐席。

    有刀兵不宜坐。

    有寶物不宜坐。

    有婦人衣被莊嚴等。

    不宜坐。

     【箋】上言無男子。

    不可入門。

    此言雖有男子。

    亦當審其坐處。

    謂視履考祥也。

    刀兵。

    兇器也。

    梵網不畜殺具。

    以慈心故。

    今見殺具而不忍坐者。

    行慈心也。

    下二種。

    一。

    恐起貪着之想。

    二避嫌疑故。

     欲說經。

    當知所應說時。

    不應說時。

     【箋】此與至人家。

    第二則同義如來五時說法。

    重在時字。

    孔子學而時習之。

    亦重在時字。

    若非時說者。

    雖聖經賢傳。

    如金屑之貴。

    落眼成翳。

    故制。

     不得說與我食。

    令爾得福。

     【箋】維摩經。

    其施汝者。

    不名福田。

    供養汝者。

    堕三惡道。

     五燈。

    丹霞問僧甚處來。

    僧雲。

    山下來。

    霞雲。

    吃飯了也未。

    僧雲。

    吃飯了。

    霞雲。

    将飯與汝吃的人。

    還具眼麼。

    僧無語。

    長慶問保福。

    将飯與人吃。

    報恩有分。

    為甚麼不具眼。

    福雲。

    施者受者。

    二俱瞎漢。

    長慶雲。

    盡其機來。

    還成瞎否。

    福雲。

    道我瞎得麼。

     附 凡乞食。

    不得哀求苦索。

     【箋】乞食。

    佛祖行道之法式也。

    自古相傳。

    至尊至貴。

    若乃哀求。

    則與丐者何殊。

    所以化導不行者。

    為有此輩耳。

     不得廣談因果。

    望彼多施。

     【箋】行護。

    不得邪命教化。

    擊發俗人。

    令其惠施佛制乞食肅恭儀表。

    日限七家。

    次第行道。

    離檐三尺。

    空諸懷抱。

    随分納些。

    毋論多少。

    端默容靜。

    說即颠倒。

    而況廣談。

    起諸貪惱。

    如彼江湖。

    說書取讨。

    辱我法門。

    得罪非小。

    乞士黾勉。

    毋視輕渺。

     多得勿生貪着。

    少得勿生憂惱。

     【箋】一粥一飯。

    文錢粒米。

    雖現世福田。

    實由昔緣種植。

    故多得勿貪。

    少得勿惱。

    随緣乞食即為正命去此二途即是邪命。

     不得專向熟情施主家。

    及熟情庵院處索食。

     【箋】饑逢香飯固佳哉。

    珍重應知内自裁。

    縱使相邀疎禮節。

    丈夫斷不食嗟來。

     入聚落第二十二 【箋】最妙勝定經。

    千年之後。

    三百年中。

    浩浩亂哉。

    逃奴走婢。

    亡家失國。

    多不存活。

    入吾法中。

    猶如群賊。

    劫奪良善。

    當爾之時。

    十二部經。

    沉沒於地。

    不複讀誦。

    經典。

    設有頭陀者。

    多不如法。

    常遊聚落。

    不在山林。

     十二頭陀經。

    比丘為無上道。

    舍身命财。

    修三堅法。

    不生顧戀。

    若至病苦。

    須入之時。

    當念吾今為法出家。

    若勤行法者。

    即是救護。

    行者本以居家多惱。

    出家行道。

    而師徒同學。

    還生結着。

    複多娆亂。

    是故遠離阓鬧。

    最近三裡。

    若得身遠離已。

    亦當令心遠離。

    五欲五蓋。

     行護。

    事伴俱不如法。

    不應往。

    事伴俱如法乃應往。

     根本毗奈耶。

    有一長者。

    請佛及僧。

    來家設供。

    比丘皆去。

    惟佛獨留在寺。

    令人取食。

    不赴其請故說此五種因緣。

    一。

    為宴坐而居。

    二。

    為請天說法。

    三。

    為觀察病。

    四。

    為看卧具。

    五。

    為制其學處。

     無切緣不得入。

     【箋】切緣者。

    省親。

    觐師。

    及為法門極大事等。

    此外皆非切緣。

    況聚落聲色雜糅。

    苟非道力堅固。

    能不為之豔惑。

    正當是時。

    略無主宰。

    便為漸染。

    煩惱障緣。

    利於刀刃。

    故制。

     不得馳行。

    不得搖臂行。

     【箋】馳行。

    放馬馳驟也。

    搖臂掉臂。

    放縱之态也。

     法苑。

    五蓋覆心。

    禅門已閉。

    六塵在念。

    亂想常馳。

    類狂象之無鈎。

    似戲猿之在樹。

    未見快行有好步也。

    故舉足。

    當不緩不急。

    不輕不重。

    安詳徐步。

    如雲入深林。

    逐幽鳥而不驚。

    舟行順水。

    皆遊魚而無礙。

    有志之士。

    幸深思之。

     不得數數傍視人物行。

     【箋】道人行處。

    直往直來。

    略無留連。

    惟端謹攝心正道而行。

    若左顧古眄。

    使旁人驚訝。

    故制。

     燈錄。

    黃龍南。

    坐必跏趺。

    行必直視。

    至今令我懷想。

    威儀俨在。

     不得共沙彌小兒談笑行。

     【箋】沙彌小兒。

    不可亵狎。

    若於途次再行再笑。

    大失威儀。

    故制。

     不得與女人前後互随行不得與尼僧前後互随行。

     【箋】女尼出行。

    易動市嚣口業。

    若僧影并雜。

    不免譏疑。

    當前後趨避。

     不得與醉人狂人前後互随行 不得故視女人。

    不得眼肉傍看女人。

     【箋】盡十方世界是隻清淨光明眼。

    秪為色塵一點遮卻。

    妄分好醜。

    殊不知五色浮雲生於太虛空中。

    而太虛未嘗分青黃等見。

    人之有身亦如太虛空中之一點。

    識得一點。

    不為一點遮卻。

    若這一點看不破。

    請看禅病經對治。

    經雲。

    多貪衆生不淨觀。

    若再看不破。

    隻好在不淨堆裡過日。

    才見女人。

    便起貪心視之。

    及眼角偷看。

    皆是俗人習氣。

    故不必論。

    若釋子說到威儀自重。

    於心地戒。

    尚不相應。

    況故視乎。

    筆食杭城土橋蓮居院。

    紹覺法師。

    台宗之着聲者。

    一生絕見女人。

    凡女衆求見聞法。

    堅拒卻之。

    執事方便或使女衆在座後聽。

    覺聞女聲。

    便罷講。

     或逢尊宿親識。

    俱立下傍。

    先意問訊 或逢戲幻奇怪等。

    俱不宜看 惟端身正道而行。

     【箋】上篇故往觀聽詳制。

    茲偶。

    值戲幻。

    違避不及。

    當知戲幻非實。

    如行雲流水。

    過而不留。

    若一停足。

    即犯。

    若再停。

    再犯。

     凡遇水坑水缺。

    不得跳越有路當繞行。

    無路衆皆跳越則得。

     【箋】無着跳水。

    見上卷第七論。

     非病緣。

    及急事。

    不得乘馬。

    乃至戲心鞭策馳驟。

     【箋】乘馬馳驟。

    是豪華公子。

    及勇士武弁者所為。

    法門無是如事。

    故制。

     凡遇官府。

    不論大小。

    俱宜回避。

     【箋】官長往來。

    品位高者。

    固不可攀仰品位卑者。

    亦不可亵狎。

    亵狎。

    則為禍。

    不若避之為福。

    或回避不及。

    相見必當盡禮。

     附 遇鬥诤者。

    亦遠避之不得往看。

     【箋】鬥诤者。

    無非揮拳攘臂往往帶累旁觀。

    故不可往看。

    脫有衲子。

    工夫正得力時。

    於鬥诤回避不。

    及處忽悟臨濟賓主句。

    不妨慶快平生。

    雖然。

    好肉不必椀瘡。

     五燈。

    寶壽第二世。

    在先寶壽為供養主。

    壽問。

    父母未生前。

    還我本來面目。

    師立至夜深。

    下語不契。

    翌日辭去。

    壽曰。

    汝何往。

    師曰。

    昨日蒙和尚設問。

    某甲不契。

    往南方參知識去。

    壽曰。

    南方禁夏不禁冬。

    我此間禁冬不禁夏。

    汝且作街坊過夏。

    若是佛法。

    阛阓之中。

    浩浩紅塵。

    常說正法。

    師不敢違。

    一日街頭見兩人交争。

    揮一拳曰。

    你得恁麼無面目。

    師當下大悟。

    走見寶壽。

    未及語。

    壽便曰。

    汝會也。

    不用說。

    師便禮拜 寶壽見揮拳。

    頓悟。

    悟個什麼。

    試拈出看。

    乃揮拳一下雲。

    切莫錯會。

     不得回寺誇張所見城中華美之事。

     【箋】有輩不以道自重終日聚落閑散。

    有日在城隍廟前聽說因果。

    有日在十字街頭看弄傀儡。

    也道博古通今。

    一朝老病相催。

    将何抵敵生死。

     市物第二十三 【箋】起世經閻浮提人。

    所有市物。

    或以錢寶。

    或以谷帛或以衆寶。

    瞿陀尼人。

    所有市易。

    或以牛羊。

    或摩尼寶。

    弗婆提越人。

    所有市易。

    或有财帛。

    或以五谷。

    或摩尼寶。

    郁單越人。

    無複市易。

    所欲自然。

     ◎欲界諸天。

    如四天王天。

    三十三天。

    皆有市易。

    遊觀悅神其實不同世人。

    如前所述。

     像法決疑經。

    未來世中。

    一切俗人。

    輕賤三寶。

    正以比丘。

    比丘尼。

    不如法故。

    身披法服。

    經理俗緣。

    或複市肆。

    販賣自活。

    或複涉路。

    商賈求利。

    或作畫師。

    經生像匠。

    工巧之業。

    或占相男女。

    舍屋田園。

    種種吉兇。

    或飲酒醉。

    歌舞作樂。

    圍碁陸博。

    或貪财求利。

    延時歲月。

    廢忘經業。

    或咒術治病。

    假托經書。

    修禅占事。

    以邪活命。

    或行醫針灸命和湯藥。

    診脈處方男女交雜。

    因私緻染。

    敗善增惡。

    招俗譏謗。

    良由於此。

     易。

    神農氏。

    日中作市。

    使天下之民聚天下貨。

    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

     ◎日中為市。

     禮。

    地官司市。

    以次序。

    分地而經市。

    以陳肆辦物而平市。

    以政令禁物靡。

    而均市。

    以商賈阜資而行市。

     老子。

    美言可以市。

    五燈。

    幽州寶積。

    行市肆。

    見一人買豬肉。

    語屠家曰。

    精的割一觔來。

    屠家放下刀。

    叉手曰。

    長史。

    那個不是精的。

    師於此有省。

     ◎樓子和尚。

    不知何許人。

    一日偶經街市。

    於酒樓下整襪帶次。

    忽聽樓上唱雲。

    你若無心我便休。

    忽大悟。

    人号樓子和尚。

     ◎白雲子祥禅師上堂。

    諸人會麼。

    但向街頭市尾。

    屠兒魁劊。

    地獄镢湯處會取。

    若恁麼會得。

    堪與人天為師。

    若向衲僧門下。

    天地懸殊。

    更有一般。

    秪向長連床上作好人去。

    汝道此兩般人。

    那個有長處。

    無事珍重。

     無争貴賤。

     【箋】諺。

    好漢勿列行市。

     ◎物希者貴。

    故物之貴賤。

    市上自有定價若抑揚其價。

    必争之。

    往往因小失大。

    故釋子不自列市。

    但憑市價而營辨之。

     無坐女肆。

     【箋】家無男子。

    女人貿易之所。

    不可久坐。

    若久坐。

    縱使玉潔無瑕。

    不能使市嚣之口哓哓。

    故曰。

    防人之口。

    甚於防川。

     若為人所犯。

    宜方便避之。

    勿從求直。

     【箋】晦山注。

    言受人觸犯。

    應修忍辱。

    不必诤辨。

    以伸己是 為人所犯者。

    謂彼以非禮得罪於我。

    我以度量容之。

    以忍辱聽之。

    彼再犯不已。

    我方便避之。

    謂但受屈。

    而必不伸屈。

     已許甲物。

    雖複更賤。

    無舍彼取。

    此此令主有恨。

     【箋】誨山注。

    以天幹甲乙等字。

    編為次第。

    言甲物者。

    乃第一家物也。

    既許其價。

    縱有賤者。

    不宜移改。

     慎無保任緻愆負。

     【箋】晦山注。

    見有與人借物者。

    不得從中作保言任者。

    乃自任代還也。

    愆者。

    違背所期。

    負者。

    孤負沈沒。

    凡易保任。

    必多愆負。

    故須預戒始得。

    寒山詩。

    世上一種人。

    出性常多事。

    終日傍街衢。

    不離諸酒肆。

    為他作保見。

    替他說道理。

    一朝有乖張。

    過咎全歸你。

     五燈。

    京兆米。

    和尚僧問。

    自古上賢還達真正理也無。

    師曰。

    達。

    曰。

    秪如真正理作麼生達。

    師曰。

    當如霍光賣假銀城與單于。

    契書是甚麼人做。

    曰。

    某甲直得杜口無言。

    師曰。

    平地教人作保。

     凡所施行不得自用二十四 【箋】不自用者。

    謂此身既歸命於師。

    已不為己有。

    凡事皆聽師指揮。

    不敢專主。

    故尋常舉動。

    皆當白師。

    以盡孝行。

    如日用下十二則。

    略言之耳。

    然其間有可白。

    不可白。

    其在臨事斟酌。

     南山鈔。

    佛法增益廣大實由師資相攝。

    互相敦遇。

    财法兩濟。

    日益月深。

    行久德固。

    皆賴矣。

    比真教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