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下

關燈
遲。

    慧風掩扇。

    俗懷侮慢。

    道出非法。

    并由師無率誘之心。

    資阙奉行之志。

    二彼相舍。

    妄流鄙境。

    欲令道光。

    焉可得乎。

     家範。

    凡諸卑幼。

    事無大小。

    毋得專行。

    必咨家長。

     出入行來。

    當先白師。

     【箋】出入白師。

    有二義。

    一。

    安慰師意。

    知所出入。

    二請決師命。

    可行不可行。

    不至差悞。

    若逞性自行。

    萬一有悞。

    而後白師。

    則悔之不及。

    以是義故。

    當先白師。

     作新法衣。

    當先白師。

    着新法。

    衣當先白師。

     【箋】釋名。

    衣。

    依也。

    所以庇寒暑也。

     墨子。

    古之未有衣聖人作之。

    冬則絹帛輕且暖。

    夏則絺绤清且涼。

    所以适身體。

    和肌膚也。

    若言法衣。

    則關系法門。

    非徒然作。

    佛在世時。

    惟三衣相傳其修相廣狹長短。

    及顔色。

    深淺皆有次第甄别。

    故當白師。

     剃頭當先白師。

     【箋】最初剃發。

    詳載上篇。

    此言尋常剃發。

    亦當白師。

    以取師便。

     剃發偈 剃除須發。

    當願衆生遠離煩惱究竟寂滅。

     唵悉殿都曼陀啰。

    跋陀耶莎诃 【箋】成範。

    為師剃頭。

    先備水巾發盤。

    如法調磨剃刀。

    敷座。

    先授等發托。

    次禮師一拜将剃刀於手腕上拭之。

    當緘口平息。

    先當頭頂。

    不得遺發。

    當如法收發。

    不得以爪甲彈發。

    剃發竟。

    逆取師發盤。

    授師新水。

    複調磨剃刀。

    拭乾。

    如法收藏。

    侯師坐次。

    當着衣。

    為師作禮。

     佛制剃除鬓發。

    所以别僧俗之相也。

    然僧俗既别。

    而所行不同流俗。

    故當願與一切剃須發者。

    同願同行。

    遠離煩惱。

    至究竟寂滅也。

    言不啻剃除一須一發之煩惱。

    當願。

    無始以來。

    六根六塵。

    如山如嶽之煩惱。

    直向智慧力下。

    盡情斷除。

    故曰寂滅。

     征。

    淨行品入法界品。

    皆華嚴之文。

    淨行用剃須發。

    斷煩惱。

    謂須發。

    乃煩惱之根本也。

    入法界品。

    長者居士。

    皆不除須發。

    不以須發為累。

    煩惱起滅。

    不在須發除與不除也。

     訓。

    淨行品。

    說菩薩德相。

    說處不同。

    入法界品。

    廣說菩薩行。

    不獨剃發一事。

    回向法界衆生。

    即四威儀中。

    動靜之間。

    無事不願衆生得成正覺。

    是故每一進止。

    皆雲當願。

    衆生等。

    入法界品長者居士。

    皆是正覺。

    明染淨。

    同源。

    聖凡不異。

    是故淫怒癡。

    全體是戒定慧。

    矧須發耶。

    故說處不同耳。

    但看經中當願衆生。

    即知其意。

    非當願菩薩也。

     五燈。

    丹霞天然禅師。

    入長安應舉。

    宿於逆旅。

    夢白光滿室。

    占者曰。

    解空之祥也。

    适禅者曰。

    仁者何往。

    曰。

    選官去。

    禅曰。

    選官何如選佛。

    今江西馬大師出世。

    是選佛之場。

    可往。

    遂造江西見祖。

    師以手拓幞頭額。

    祖顧視。

    良久。

    曰。

    南嶽石頭是汝師也。

    遽抵石頭還。

    以前意投之。

    頭曰。

    着槽廠去。

    師禮謝。

    入行者房。

    随次執爨役。

    凡三年。

    忽一日石頭告衆曰。

    來日刬佛殿前草。

    至來日。

    大衆童行各備鍬镢刬草。

    師獨以盆盛水沐頭。

    於石頭前跪。

    頭見笑之。

    便剃發。

     ◎有一僧。

    山下卓庵。

    多年不剃頭。

    畜一長柄杓。

    溪邊舀水。

    時有僧問。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主曰。

    溪深杓柄長。

    師聞得乃曰。

    也甚奇怪。

    一日将剃刀同侍者去訪。

    才相見。

    便舉前話問。

    是庵主語否。

    主曰。

    是。

    師曰。

    若道得。

    即不剃你頭。

    主便洗頭胡跪師前。

    師。

    即與剃卻。

     疾病服藥。

    當先白師。

     【箋】視師疾病。

    已見上篇。

    此言自己有病。

    亦當禀白師命。

    不服藥。

    得中醫。

    至言也。

    謂藥不可亂投。

    須知病之發起虛實之根。

    及藥之冷暖之性。

    然後發藥。

    非博究醫書見識廣大者不能。

    故必先白於師以醫家之善不善啇之。

    若不白師亂投藥石。

    反增藥病故。

     作衆僧事。

    當先白師。

     【箋】衆僧事即常住事也。

     欲有私具紙筆之輩。

    當先白師。

     【箋】禮記。

    不私财。

    孝之至也。

    本律不捉金。

    亦孝之至也。

    所謂。

    儒釋門庭雖異。

    立法乃同。

     若人以物惠施。

    當先白師已然後受。

    己物惠施人當先白師。

    師聽然後與。

     【箋】人惠物。

    當知可受不可受。

    若可受而不受。

    則塞其施門絕其善道。

    若不可受而受。

    或至禍患。

    所關非小。

    至若己物惠施。

    有不可己者。

    自有師在故當先白。

     人從己假借當先白師。

    師聽。

    然後與。

    己欲從人借物當先白師。

    師聽得去 白師聽不聽。

    皆當作禮。

    不聽。

    不得有恨意。

     【箋】令行決斷。

    惟師指揮縱有條陳。

    聽固欣然。

    不聽無。

    憾。

    而事師之道至矣。

     乃至大事。

    或遊方。

    或聽講或入衆。

    或守山。

    或興緣事。

    皆當白師。

    不得自用。

     【箋】古人遊方參請。

    訪道住山不可枚舉。

    略言如。

    石頭之依青原。

    臨濟之參大愚。

    法常寄迹梅尉之鄉。

    大梅印可即心之旨。

    莫不取法古人遵依師命。

    豈謂今之後生者才經剃染。

    便輕毀前哲。

    恣意妄行。

    不依師教。

    不擇師學。

    去古遠矣。

    悲夫。

     參方第二十五 【箋】阿含經。

    譬如三蘆立於空地。

    展轉相依。

    而得豎立。

    若去其一。

    二亦不立。

    若去其二。

    一亦不立。

     林間錄。

    黃龍南曰。

    予昔同文悅遊湖南。

    見衲子擔籠行腳者。

    悅驚異蹙額。

    已而呵曰。

    自家閨閣中物。

    不肯放下。

    反累及他人擔劵。

    無乃太勞乎。

     五燈。

    僧新到睦州。

    方禮拜。

    州喝曰。

    暗黎因甚偷常住果子吃。

    曰。

    學人才到。

    為甚麼道偷果子。

    州雲。

    贓物現在。

     ◎高庵曰。

    先師常言。

    行腳出關。

    所至小院。

    多有不如意事。

    因思法眼參地藏。

    明教見神鼎。

    便不覺有煩惱也。

     ◎金陵清涼院。

    文益。

    常與悟空修山主行腳。

    至□州湖外。

    值天雨忽作。

    溪流瀑漲。

    兼雪阻地藏院。

    附爐次。

    深曰。

    上座何往。

    師曰。

    迤逦行腳。

    曰。

    行腳事作麼生。

    師曰。

    不知。

    曰。

    不知最親切。

    師豁然大悟。

    遂嗣其法。

    後創法眼宗。

    石樹拈曰。

    既道不知。

    又豁然個甚麼。

    頌曰。

    不知最親切。

    親切卻不知。

    不知親切處。

    無知無不知。

     ◎長慶上堂。

    撞着道伴交肩過。

    一生參學事畢。

     遠行要假良朋。

     【箋】沩山警策。

    遠行要假良朋。

    數數清於耳目。

    住止必須擇伴。

    時時聞於未聞。

    故雲生我者父母。

    成我者朋友。

     普書衛玠傳。

    與玠同遊。

    炯若明珠之在側。

    朗然照人 良朋者。

    人品端方。

    言行事事可法。

    故日夕相對。

    俨然如石師畏友之導我前矣。

     古人心地未通。

    不遠千裡求師。

     【箋】古人心地未通。

    誠哉帶得求字。

    便腳頭具眼。

    若求之不誠。

    雖千裡奚為。

     附 年少戒淺。

    未許遠行。

    如行。

    不得與不良之輩同行。

     【箋】少年血氣方剛。

    戒淺全無定力。

    所以未許遠行。

    然有不得不行之勢。

    必擇良友為伴。

    不良者。

    不修戒行之輩也。

    惟恐漸染其氣。

    故當謝絕。

     大正句王經。

    譬如有豬。

    名大腹。

    引群豬入深山大野。

    忽逢獅子。

    獅子見豬。

    乃曰。

    我是獸王。

    汝速避路。

    大腹言。

    令我避路。

    事當不可。

    要鬥者。

    且待披甲。

    必不相違。

    獅子言。

    汝何上族。

    敢索我相鬥。

    時大腹往穢坑中。

    徧塗其身。

    還來獅前請鬥。

    獅曰。

    我是衆獸中王。

    常啖獐鹿等獸而為食。

    劣弱者。

    尚棄不食。

    況汝不淨污穢之身。

    若與汝鬥。

    則染污我身。

    獅子複為大腹說偈曰。

    汝本不淨身。

    今複加臭穢。

    汝意求鬥者。

    我即堕於汝。

    王之所見。

    猶如豬與獅子鬥。

    我如獅子。

    先堕於汝。

     珠林。

    華氏國王。

    有白象。

    能滅怨敵。

    若人犯罪。

    令象踏殺。

    時象廐火焚。

    移象近寺。

    聞僧誦法句經。

    偈雲。

    為善生天。

    為惡入淵。

    心便柔和起慈悲心。

    後付罪人。

    但以鼻齅。

    舌舐而去。

    王見斯已。

    召諸大臣。

    臣白。

    此象近寺聞法。

    故爾。

    移近屠肆。

    則其殘害更增。

    當知一切衆生。

    志性無定。

    畜生尚爾。

    是故智者。

    宜應覺知。

    見惡須棄。

     春秋正義。

    譬如熏是香草。

    莸是臭草。

    熏莸等分。

    使之相和。

    雖積十年。

    尚猶有臭氣。

    香氣盡而臭氣存。

    言善不能止惡。

    而惡能消善也。

     須為尋師訪道。

    決擇生死。

    不宜觀山玩水。

    惟圖遊曆廣遠誇示於人。

     【箋】大事未明。

    十二時中。

    如欠人重債相似。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

    忽然打破關頭。

    瞠開隻眼。

    山依舊是山。

    水依舊是水。

    究竟前頭看的不是。

    未必不是。

    後頭看的是。

    未必是。

    有輩遊州縣。

    玩山水。

    一生被境所轉。

    向外馳求。

    誇張行腳。

    及至問他行腳事。

    何曾夢見。

     五燈。

    長沙。

    一日遊山。

    歸至門首。

    首座問。

    和尚甚麼處來。

    沙雲。

    始從芳草去。

    又逐落花回。

    座雲。

    大似春意。

    沙雲。

    也勝秋露滴芙蕖。

     ◎保福。

    長慶。

    遊山次。

    福以手指雲。

    隻這裡。

    便是妙高峰頂。

    慶雲。

    是則是。

    可惜許。

    雪窦着語。

    今日共這漢遊山。

    圖個甚麼。

    複雲。

    百千年後不道無。

    則是少。

    後舉似鏡清。

    清雲。

    若不是孫公。

    便見髑髅遍野。

     ◎仰山問僧。

    近離什麼處。

    僧雲。

    廬山。

    山雲。

    曾遊五老峰麼。

    僧雲。

    不曾到。

    山雲。

    阇黎不曾遊山。

    雲門雲。

    此語皆為慈悲之故。

    有落草之談。

     ◎汾陽昭。

    所止少留。

    不喜觀覽。

    或譏其不韻。

    歎曰。

    言何陋哉。

    先德行腳。

    正以聖心未通。

    驅馳決擇。

    非緣山水也。

     所到之處。

    歇放行李。

    不得徑入殿堂。

    一人看行李。

    一人先進問訊。

    取常住進止。

    方可安頓行李入内。

     【箋】投宿口訣。

    未晚先投宿。

    入林聽暮鐘。

    到門須辨主。

    問訊必從容。

    随地可敷草。

    何天非轉蓬。

    屋梁今夜月。

    聊以慰疎慵。

     衣缽名相第二十六 【箋】僧秪。

    佛在王舍城。

    帝釋石窟前經行。

    見稻田畦畔分明。

    語阿難曰。

    過去諸佛衣相如是。

    從今依此。

    制作衣相。

     增輝記。

    田畦貯水。

    生長嘉苗。

    以養形命。

    法衣之田。

    潤以四利之水。

    增其三善之苗。

    以養法身之慧命也。

     着袈裟衣。

    當願衆生。

    心無所染。

    具大仙道。

     【箋】華嚴。

    着僧伽者。

    舍離三毒○袈裟貴不正色者。

    謂不住於色。

    住色即非正色。

    亦雲染色。

    表色染於法。

    要無所染。

    方曰染。

    然二乘之染。

    非真染。

    必心染大乘。

    名真染。

    真染。

    即大仙道也。

    為於正法。

    除其結使。

    方為究竟寂滅。

    披此衣者。

    名出家。

    即解脫之服。

     五條衣。

     【箋】名義。

    無田相者。

    三衣俱通缦。

    佛法至此一百八十年。

    出家未識割截。

    秪着缦衣。

    在家優婆塞。

    優婆夷戒。

    佛制不聽許披割截福田衣。

    令着禮忏衣。

    禮忏誦經。

    即缦衣也。

    在家二衆。

    佛令自己随力供養三寶。

    不聽受他人四事。

    既非衆生福田。

    故不許着割截福田衣。

    縱是受出家菩薩戒。

    令住畜三衣。

    缽。

    錫杖。

    奉供佛前。

    遇有出家僧尼。

    缺其衣具者。

    及年滿欲受具者。

    乏其衣缽。

    随乞施彼。

    更造奉供。

    自身聽着缦衣一頂。

    禮拜持誦。

    不聽城邑聚落披着往來。

    若入寺。

    方着。

    所以在家離衣。

    若恒披。

    則犯制。

    出家不聽離衣。

    若離衣。

    則犯制。

     百一羯磨。

    求寂之徒。

    缦條是服。

    而又輙披五條者。

    深為罪濫。

    律沙彌披五條衣。

    律所未許。

    今受沙彌戒。

    必令具三衣。

    若力不能具。

    即不與受戒。

    是妄作制法。

    障人受戒。

    罪惡之大。

    孰過於此 律中三衣。

    有名有體。

    有色有量。

    乃至造法等微細事。

    惟願擔荷。

    禅律者。

    詳閱。

    開導後學。

    不至斯法斷滅也。

     梵語安陀會。

    此雲中宿衣。

    亦雲下衣。

    亦雲雜作衣。

    凡寺中執勞服役。

    路途出入往還。

    當着此衣。

     善哉解脫服。

    無上福田衣。

    我今頂戴受。

    世世不舍離。

     唵。

    悉陀耶娑婆诃 【箋】善哉。

    贊美之辭。

    去粘曰解。

    去縛曰脫。

    言此衣為解粘去縛。

    無垢之服也。

    世間美服。

    多屬蠶口。

    惟吾釋衣。

    雖粗疎麻布。

    乃佛佛祖祖相傳。

    出世證道之衣。

    天上人間。

    無有勝於此衣也。

    福田者。

    大意借田說法。

    如世間之田。

    生長苗稼。

    以養世人形命。

    而此福田之衣。

    能與沙門。

    生長智慧。

    滋培五分法身也。

    頂之於首曰頂。

    戴之於身曰戴。

    奉重之義也。

    西域五條衣。

    不離於體。

    若置則舍。

    若間則離。

    不置不間。

    故曰不舍。

     七條衣 梵語郁多羅僧。

    此雲上着衣。

    亦雲入衆衣。

    凡禮佛。

    修忏。

    誦經。

    坐禅。

    赴齋。

    聽講。

    布薩。

    自恣。

    當着此衣。

     搭衣偈 善哉解脫服。

    無上福田衣。

    我今頂戴受。

    世世常得披。

     唵。

    度波度波娑婆诃 【箋】三句。

    義同上。

    第四句。

    但易常相二字者。

    以明披搭有時。

    不相混雜也。

    時者。

    謂禮佛等時也。

    既披置有時。

    當恒近左右。

    不使遠離。

    故曰常得。

     二十五條衣 梵語僧伽黎。

    此雲合。

    亦雲重。

    亦雲雜碎衣。

    凡入王宮。

    升座說法。

    聚落乞食。

    當着此衣。

    又此衣。

    九品。

    下品。

    九條。

    十一條。

    十三條。

    中品。

    十五條。

    十七條。

    十九條。

    上品。

    二十一條。

    二十三條。

    二十五條。

     【箋】石窟福田衣式。

    在無易之前。

    而預合有易之理。

    易曰。

    天數五。

    地數五。

    天數者。

    一三五七九也。

    地數者。

    二四六八十也。

    二十五者。

    天數之至也。

    謂出世之人。

    當會心於無極之先。

    故用奇。

    不用偶。

    有志之士。

    幸再辨之。

     搭衣偈 善哉解脫服。

    無相福田衣。

    我今頂戴受。

    廣度諸群迷。

     唵。

    摩诃迦波波咤悉帝娑婆诃 【箋】無相福田者。

    實相無相也。

    謂如來之意。

    假世間之田而作衣式。

    實非田也。

    而能滋培道種。

    長養靈苗也。

    前二偈頂戴者。

    秪為自利。

    而此頂戴。

    專為利他。

    故曰廣度。

    直下擔荷佛祖之慧命也。

    言群迷者。

    自四聖已下。

    皆是執情蔽障。

    起諸煩亂。

    於是菩薩。

    随其颠倒。

    破其迷雲。

    揭其障霧。

    使其直見如來慧日大光明也。

     着僧伽黎。

    當願衆生。

    入第一位。

    得不動法。

     【箋】疏。

    前已辨袈裟。

    故此直雲。

    僧伽黎者。

    義雲和合。

    新者二重。

    故者四重。

    要以重成。

    故雲和合。

    即是三衣中第一衣故 此衣表傳法之信也。

    故妄與不得。

    妄受不得。

    會佛法者不得。

    不會佛法者不得。

    昔世尊以實相無相之宗。

    傳於迦葉。

    即此衣也。

    以修多羅藏。

    傳於阿難。

    亦此衣也。

    以摩诃律藏。

    傳於優婆離。

    亦此衣也。

    雖三宗所付是一。

    而法脈條貫。

    傳至今日。

    未常溷亂。

    信使然也。

     五燈。

    五祖付法能大師曰。

    昔達磨初至。

    人未至信。

    故傳衣以明得法。

    今信心已熟。

    衣乃争端。

    止於汝身。

    不複傳也。

    且當遠隐。

    俟時行化。

    祖辭南行。

    至大庾嶺。

    僧慧明本将軍。

    同數百人。

    欲奪衣缽。

    明先趁及。

    祖置衣缽於石。

    曰。

    此衣表信。

    可力争耶。

    明舉衣缽不能動。

    乃曰。

    我為法來。

    不為衣來。

    祖曰。

    汝既為法來。

    可屏息諸緣。

    勿生一念。

    我為汝說。

    明良久。

    祖曰。

    不思善。

    不思惡。

    正恁麼時。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明言下大悟 頌。

    大庾嶺頭提不起。

    秪為偷心未肯死。

    直饒善惡不思量。

    渾身卧在青田裡。

     梵語缽多羅。

    此雲應量器。

    謂體色量三。

    俱應法故。

    體用鐵瓦二物。

    色以藥煙熏治。

    量則分上中下。

     【箋】名佛本行集經。

    北天竺有二商主。

    一名帝利富婆。

    二名跋利迦。

    奉世尊麨酪蜜。

    揣世尊。

    思惟往昔諸佛。

    悉皆受持缽器。

    我今當以何器受商主食。

    時四天王。

    共持四金缽奉上。

    世尊不受。

    以世家人不合蓄。

    四天王。

    複以銀缽。

    琉璃缽。

    赤珠缽。

    瑪瑙缽。

    玻璃缽[王*車]璖缽。

    奉上悉不受。

    時北方毗沙門天王。

    告三天王言。

    我念往昔。

    青色諸天。

    将四石器來奉。

    我等可受用之。

    時别有一天子。

    名毗盧遮那。

    曰言仁等。

    慎勿以此石器受用。

    但供養如塔。

    當有如來。

    号釋迦佛出世。

    宜将此四石缽。

    奉彼如來。

    時四天王共将四石缽奉佛。

    佛念四天王。

    以信淨心奉我四缽。

    若我受於一人。

    餘各有恨。

    我今總受四缽。

    持作一缽。

    次第相重。

    安置左手。

    右手安下。

    合成一缽。

    外有四唇。

    而說偈曰。

    我昔功德諸果滿。

    以發哀憫清淨心。

    是故今四大天王。

    清淨牢固施我缽。

     僧祗律。

    佛在孫婆白土村。

    時孫婆天神白佛言。

    過去諸佛。

    皆受用此處瓦缽。

    佛聽諸比丘受瓦缽。

    因往法豫瓦師所。

    命作瓦缽。

    以藥煙熏作三色。

    一。

    如孔雀咽。

    二。

    如迦陵伽鳥色。

    三。

    如鴿色。

    因比丘[病-丙+又]手随破。

    有雲。

    比丘枕手缽堕破。

    故聽用鐵缽。

    有雲。

    佛自作缽壞。

    以為法式。

     善見。

    瓦缽二熏堪用。

    鐵缽五熏堪用。

     筆餐。

    明州育王山。

    懷琏大覺。

    持律嚴甚。

    仁廟嘗賜之龍腦缽。

    師對使焚之曰。

    吾法以壞色衣。

    以瓦缽食。

    此缽非法。

    仁廟益嘉歎。

     梵語鍵[金*咨]。

    母論譯為淺缽。

     【箋】十誦。

    缽半大鍵。

    小鍵。

     四分。

    鍵[金*咨]入小缽。

    小缽入次缽。

    次缽入大缽。

    據鍵。

    四缽中之最小者也。

    今稱鐼子。

    比丘多有不畜。

    蓋此方瓷器既廣。

    不畜無害。

    然古佛遺制。

    不可不知。

    往見老比丘乞食時。

    常佩用之。

    俨然如見古佛。

     梵尼尼師壇。

    此雲坐具。

    亦雲随足衣。

     【箋】律雲。

    尼師但娜即敷具。

    或雲随坐衣。

    佛言。

    為身為衣。

    為卧具。

    故制畜之。

     十誦。

    新者重。

    故者四重。

    不應受單者。

    離宿突吉羅。

     四分。

    佛在僧伽藍。

    徧行諸房。

    見故坐具狼籍。

    因教諸比丘。

    當取故者縱廣一搩手。

    貼新者上。

    用壞色故。

    不則犯舍堕。

     開具偈咒 卧具尼師壇。

    長養心苗性。

    展開登聖地。

    奉行如來命。

     唵。

    檀波檀波娑婆诃 【箋】第一句。

    華梵雙彰。

    顯密互用。

    即此一句。

    可見全體之用。

    下三句乃見全用之體。

    究竟體不離用。

    用不離體也。

    心苗者。

    菩提種子發生之苗也。

    展開者。

    如布種之法也。

    展開之時。

    如種子之得地。

    聖地者。

    千聖共遊之地。

    即尼師壇之别名也。

    言一切凡夫不登此地。

    何由得證聖位。

    一切種子不布此地。

    何由長養心苗。

    如者。

    法身之理也。

    來者。

    應身之用也。

    法化冥一。

    故曰如來。

    奉行者。

    遵佛之制。

    而行無持無犯之法也。

    無持無犯之法。

    即是培植心苗之法也。

    培植心苗之法。

    即是奉行如來慧命也。

     六祖檀經。

    祖謂陳亞仙曰。

    貧道乞檀越一坐具地亞仙許之。

    祖開具一展不知其幾許裡。

    亞仙欣然惠施。

    便成曹溪法席。

    後人凡稱佛地。

    為一坐具地。

     五燈。

    大覺。

    參臨濟。

    濟舉起拂子。

    覺敷坐具。

    濟擲下拂子。

    覺收坐具。

    參堂去。

    僧衆曰。

    此僧莫是和尚親。

    不禮拜。

    又不吃棒。

    濟聞。

    令喚覺至。

    濟曰。

    大衆道汝不禮拜。

    又不吃棒。

    莫是長老親故。

    覺乃珍重下去。

     錫杖偈咒 手執錫杖。

    當願衆生。

    設大施會。

    示如實道。

     唵那喍[口*替]那栗咤缽底那[口*栗]帝娜缽儜吽癹咤 【箋】梵語隙棄羅。

    此雲錫杖。

    由振時錫錫作聲故。

    十誦。

    名聲杖。

    錫杖經。

    名智杖。

    亦名德杖。

    彰智行功德故。

    乃聖人之标幟。

    賢士之明記也。

    律中論持錫有多事。

    謂能作聲驚惡獸毒蟲等。

    二钴六镮。

    是迦葉佛制。

    四钴十二镮。

    是釋迦佛制。

    若名若義。

    廣如錫杖經。

    并持錫杖法中。

    與雜事異 執字。

    當作舉字看。

    亦作運義。

    若執之終日。

    略不展舒。

    反為窒礙。

    若放之經年。

    竟勿顧拭。

    塵[土*孛]積滞。

    不堪拈出。

    故錫之為用。

    出與入對。

    震與靜對。

    行與住對。

    苟能於十二時中。

    以此四句疊作一句。

    看得執字透徹。

    便是活祖師禅。

    行願無不具足。

    當體即是道場。

    随處示真實道也。

     五燈。

    麻谷。

    持錫杖到章敬。

    繞禅床三匝。

    振錫一下。

    卓然而立。

    敬雲是是。

    谷又到南泉。

    亦繞禅床三匝。

    振錫一下。

    卓然而立。

    泉雲。

    不是不是。

    谷雲。

    章敬道是。

    和尚為甚麼道不是。

    泉雲。

    章敬即是是。

    汝不是。

    此是風力所轉。

    終成敗壞。

     雪窦頌。

    此錯彼錯。

    切忌拈卻。

    四海浪平。

    百川潮落。

    古策風高十二時。

    門門有路空蕭索。

    非蕭索。

    作者好求無病點。

    據法昌公斷章敬道是。

    是個甚麼。

    恰恰有頭無尾。

    南泉道不是。

    不是個甚麼。

    恰恰有尾無頭。

    殊不知頭尾。

    總在麻谷手裡。

    秪為他用處不換機。

    猶遭雪窦簡藥。

    下者兩錯。

    善則盡善。

    猶未盡美。

    法昌忍俊不禁。

    乃於雪窦兩錯下。

    更添一錯。

    要使來者。

    與這一隊祖師相見。

     頌。

    标幟巍巍振古今。

    飛聲錫錫影沉沉。

    風高十二瓊樓現。

    一一瓊樓觀世音。

     五燈。

    華林善覺。

    常持錫杖。

    夜出林麓間。

    七步一振錫。

    一稱觀音聖号。

    夾山問。

    遠聞和尚念觀音是否。

    師曰。

    然。

    山曰。

    騎卻頭時如何。

    師曰。

    出頭。

    即從汝騎。

    不出頭。

    騎甚麼。

    山無對。

     淨瓶偈咒 手執淨瓶。

    當願衆生。

    内外無垢。

    悉令光潔。

     唵勢伽噜。

    迦叱[羊*含]叱莎诃 唵嚩則啰施伽盧叱漫叱莎诃 【箋】西域記。

    裙稚迦。

    即澡瓶也。

    寄歸傳。

    軍持有二。

    瓷者。

    淨用。

    銅鐵者。

    觸用。

    佛制比丘。

    不淨洗漱。

    不得禮拜誦經。

    故淨瓶漱口。

    觸瓶洗穢。

    令則洗漱不行。

    二瓶失制。

    雖複禮誦。

    惡得無罪。

     五燈。

    司馬頭陀。

    見百丈。

    談沩山之勝。

    宜結集法侶。

    為大道場。

    丈因語衆。

    曰。

    若能對衆下得一語出格。

    當住持。

    即指淨瓶問曰。

    不得喚作淨瓶。

    汝喚作甚麼。

    時華林覺。

    為首座。

    師為典座。

    林曰。

    不可喚作木揬也。

    丈乃問師。

    師踢倒淨瓶。

    便出去。

    丈笑曰。

    第一座輪卻山子也。

     疎山示衆。

    老僧鹹通年已前。

    會得法身邊事。

    鹹通年已後。

    會得法身向上事。

    雲門問。

    承聞和尚。

    鹹通年已前。

    會得法身邊事。

    鹹通年已後。

    會得法身向上事。

    是否。

    山雲是。

    門雲。

    如何是法身邊事。

    山雲。

    枯樁。

    門雲。

    如何是法身向上事。

    山雲。

    非枯樁。

    門雲。

    還許學人說道理也無。

    山雲。

    許你說。

    門雲。

    枯樁豈不是明法身邊事。

    非枯樁豈不是明法身向二事。

    山雲。

    是。

    門雲。

    法身還該一切否。

    山雲。

    作麼生不該。

    門指淨瓶雲。

    法身還該遮固麼。

    山雲。

    阇黎莫向淨瓶邊會。

    門便禮拜 盡十方世界是個淨瓶。

    此淨瓶不異十方世界。

    若是作家禅者。

    才見拈出。

    便見法身非法身之作用。

    雖然。

    不得道此淨瓶。

    即是法身也。

    殊不知法身之量。

    同於虛空。

    秪這淨瓶。

    能容得多少虛空。

    多少法身。

    直饒容盡百億須彌。

    百億香水海。

    究竟容不盡。

    虛空法身。

    設有人道香海等。

    已能容盡。

    何難容盡虛空法身。

    我也賞他膽大。

    且道容盡虛空。

    法身外底是甚麼。

     頌。

    法身非法身。

    總是法中塵。

    枯樁非枯樁。

    系殺多少人。

    直須趯倒淨瓶子。

    湧出曹源意句新。

     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