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參。
不覺所言成此偈。
更相問訊。
須知大小。
【箋】行護。
若有得失言語。
即須乞歡喜。
不經宿。
結其罪業。
應互相贊美。
不得背相毀說。
互相譏諷。
欲持燈火入。
預告房内知雲。
火入。
欲滅火。
預問同房人。
更用燈否。
【箋】燈入預告者。
恭敬供養心也。
燈息預問者。
取同房人之便。
不敢自便也。
滅燈火。
不得口吹。
念誦不得高聲。
【箋】息燈不口吹有二義。
一。
燈上有微細蟲。
飛聚焰上。
吾人不見。
若口吹。
則堕焰中而死。
失慈悲故。
二。
燈乃火神所司。
人之生也。
莫不仗此破暗開明。
成熟活命。
若口吹。
穢氣。
不恭敬故。
有人睡。
不得打物作響。
及高聲語笑。
【箋】彼方睡時。
當存愛敬。
凡有舉動。
心必沉靜。
笑語高聲。
擊物作橫。
令彼不眠動彼嗔病。
疊障無明。
遮卻真性。
不得無故入他房院。
【箋】先天山老人。
嘗於寮舍門上。
大書莫來合三字。
深有意焉。
四威儀中。
是衲僧巴鼻。
正好向自家一片閑田地上着力。
切莫東觸西觸蓦然被他系在枯棒。
暮暮朝朝。
受他鞭逼。
看病第十七 【箋】梵網。
若佛子。
見一切疾病人。
常應供養。
如佛無異。
八福田中。
看病福田。
是第一福田。
若父母師僧弟子病。
諸根不具。
百種病苦惱。
皆供養令差。
而菩薩以瞋心。
恨心。
不看。
乃至僧坊城邑。
曠野山林道路中。
見病不救濟者。
犯輕垢罪。
僧祇。
有比丘。
久病。
佛因見之。
躬與阿難為其洗身。
及衣。
又為說法。
問雲。
汝曾看病否。
答雲。
不曾。
佛言。
汝既不看。
誰當看汝。
佛乃制戒。
自今以後。
令諸弟子。
應看。
比丘若欲供養我。
應供養病人。
故說瞻病。
有五德。
一。
知病人可食不可食。
謂供給病人飲食所須。
當看其可食者與之。
不可食者則不與也。
二。
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利唾吐。
謂若看病人所。
有大小便利唾吐臭穢。
但盡心親近。
為其洗滌。
無起惡賤之心也。
三。
有慈愍心。
不為衣食。
謂或有病比丘死。
佛令常視病者。
受其衣物。
時有略曾瞻病者。
亦取衣物。
佛言。
不應如是。
故看病人。
但當以慈愍為心。
不可為衣食也。
四。
能經理湯藥物等。
謂病人若喜服藥。
及别所需。
當如實語之。
應服與服。
不應服。
則不應與也。
五。
能為病人說法。
謂看病之人。
當為說法。
能令病者歡喜。
亦令自己善法有所增益也。
高庵勸安老病僧文。
貧道常聞藏教。
谛審佛意。
不許比丘坐受無功之食。
生懶惰心。
起我我見。
每至晨朝。
佛及弟子。
持缽乞食。
不擇貴賤。
心無高下。
使得福者。
一切均普。
後所稱常住者。
本為老病比丘不能行乞者設。
非少壯之徒。
可得而食。
逮佛滅後。
正法世中。
亦複如是。
像季以來。
中國禅林不廢乞食。
但推能者為之。
所得利養。
聚為招提。
以安廣衆。
遂辄逐日行乞之規。
今聞數剎住持。
不識因果。
不安老僧。
背戾佛旨。
削弱法門。
苟不住院。
老将安歸。
更不思常住财物。
本為誰置。
當推何心。
以合佛心。
推何行。
以合佛行。
昔佛在日。
或不赴請。
留身精舍。
徧巡僧房。
看視老病一一緻問。
一一辨置。
仍勸請諸比丘。
遞相恭敬。
随順方便。
去其嗔嫌。
此調禦統理大衆之楷模也。
今之當代。
資用常住。
資給口體。
結托權貴。
仍隔絕老病衆僧之物。
掩為己有。
佛心佛行。
渾無一也。
悲夫。
古德雲。
老僧。
乃山門之标榜。
今禅林百僧之中。
無一老者。
老而不納。
益知壽者之無補。
反不如夭死。
願今當代。
各遵佛語。
紹龍祖位。
安撫老病。
住持有無。
随宜供給。
無使愚昧。
專權。
滅裂。
緻招來世短促之報。
切宜加察。
寶訓。
高庵住雲居。
聞衲子病。
移延壽堂。
咨嗟歎息。
如出諸己。
朝夕問候。
以至躬自煎煮。
不嘗不與食。
或遇天氣稍寒。
拊其背曰。
衣不單乎。
或值時暑。
察其色曰。
莫太熱乎。
不幸不救。
不問彼之有無。
常住盡禮津送。
知事或他辭。
師咤之曰。
昔百丈。
為老病者立常住。
爾不病死也。
四方識者高其為人。
及退雲居。
過天台。
衲子相從者。
僅五十輩。
間有不能往者。
涕泣而别。
蓋其德感人如此。
冥禅記。
晉康法朗。
學於中山。
永嘉中與四比丘。
回入天竺。
過流沙。
千餘裡。
道邊敗壞佛圖。
無複堂殿。
蓬蒿沒人。
朗等下拜。
見二僧各居。
一人讀經。
一人患痢。
穢垢盈房。
其讀經。
日不營視。
朗等。
恻然為之浣濯。
至六日。
病者注痢如泉。
料理不倦。
其夜并謂。
病者必不移旦。
明晨往視。
容色光恍。
屋中穢物。
皆是花香。
并悟得道冥士試人也。
病者曰。
隔房比丘。
是我和尚。
久得道慧。
可往禮觐。
朗等先厭讀經者。
無慈心。
聞已。
敬禮悔過。
讀經者曰。
諸君并至。
同當入道。
朗宿學業淺。
此世未得願也。
謂伴雲。
慧此居植根深。
當現世得願。
因留之。
朗後還中山。
為大法師。
道俗宗之。
南嶽法輪寺省行堂記。
超然居士趙令矜撰。
常謂諸苦之中。
病苦為深。
作福之中。
省病為最。
是故古人。
以有病為善知識。
曉人。
以看病為福田。
所以叢林為老病者設。
今叢林聚衆。
凡有病。
使歸省行堂。
不惟修省改行。
以退病。
亦欲人散夜靜孤燈獨照之際。
究索大事。
豈徒然哉。
既命知堂。
以司藥餌。
又戒常住以足供須。
此先佛之規制。
近世不然。
堂名延壽。
鄙俚不經。
病者不自省咎補躬。
乖方湯藥妄投。
反成沈痼。
至有酷疾不參堂。
以務疎逸者。
大失建堂命名之意也。
知堂名存實廢。
或同路人。
常住急以日用。
殊不存撫。
又複失優波待老病之意也。
由是病人呻吟痛楚。
日益增極。
過在彼此。
非如來咎。
縱有親故問病。
率皆鄉曲故舊。
心既不普。
事恐有差。
今法輪病所。
煥然一新。
蓋有本分人。
事事色色成辦。
無可論者。
惟有病人。
宜如何哉。
省躬念罪。
世之有識者。
皆能遠此。
衲僧分上直截機緣。
當於頭痛額熱之時。
薦取掉動底。
於聲冤叫苦之際。
領略徹困心。
密密究思。
是誰受病。
人既不見。
病從何來。
人病雙亡。
複是何物。
直饒見得分明。
正好為他将息。
五燈。
苕溪道行。
嘗曰。
我有大病。
非世所醫。
僧問曹山。
古人雲。
我有大病。
非世所醫。
是甚麼病。
山曰。
攢簇不得底病。
曰。
一切衆生。
還有此病也無。
山曰。
人人盡有。
曰。
和尚還有此病也無。
山曰。
正覓起處不得。
曰。
一切衆生為甚麼不病。
山曰。
一切衆生若病。
即非一切衆生。
曰。
未審諸佛還病也無。
山曰。
有。
曰。
既有。
為甚麼不病。
山曰。
謂伊惺惺。
上封佛心才上堂。
一法有形該動植。
百川湍激競朝宗。
昭琴不鼓雲天淡。
想像毗耶老病翁。
維摩病則上封病。
上封病則柱杖子病。
拄杖子病則森羅萬像病。
森羅萬像病。
則凡之與聖病。
諸人還知病本起處麼。
若也覺去。
情與無情同一體。
處處皆同真法界。
其或未然。
甜爪徹蒂甜。
苦瓜連根苦。
◎道悟真。
卧病。
院主問。
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師曰。
粥飯頭不得氣力。
良久曰。
會麼。
曰。
不會。
師曰。
老鼠尾上帶研推。
◎雲岩不安。
道吾謂曰。
離此殼漏子。
向甚處相見。
岩曰。
不生不滅處相見。
曰。
何不道。
非不生不滅處。
亦不求相見。
◎慧日禅師。
生削[髟/采]於譚空禅師。
不納戒。
所衣以雜彩挂身。
常[打-丁+隻]小青竹谒西院升其堂。
院見笑曰。
入涅盤堂裡去。
師應諾輪竹杖而入。
時有僧五百染時疾。
師以杖次第點之。
随點而起。
警訓。
省病。
訪舊論懷實可傷。
經年獨卧涅盤堂。
門無過客窗無紙。
爐有寒灰席有霜。
病後始知身是苦。
徤時都為别人忙。
老僧自有安閑法。
八苦交煎總不妨。
看病偈 見疾病人。
當願衆生。
知身空寂。
離乖诤法。
【箋】疏。
乖違成病。
知空則永無乖 菩薩見一切病人。
作自己想。
不啻以草根樹皮之藥而治。
兼以柔軟語。
安慰其心。
勝一服清涼散。
當此願者。
謂衆生各執情見。
以成痼疾。
故其病不一。
而藥亦不一。
菩薩見病人來。
随其病源。
破其情執。
因病發藥。
斷其病苦。
複其本元。
故當願下兩句。
便是對病之藥案也。
夫人之於病者。
患有此身。
殊不知此身本無。
緣以地水火風四大而成。
若一大不到。
不能成其身。
若一大增減些子。
則諸根違和。
故曰乖诤。
然當雲何。
是離乖诤之法藥也。
你才起一離念。
便是乖诤起處。
當知此身。
生而無生。
無生而生。
生既無生。
病從何起。
起處不得。
是真空寂矣。
若有病人。
當慈心始終看之。
【箋】徑山具德禮禅師。
能料諸方禅病。
晨起。
凡事必以看病為先。
而病人所需藥物。
毋論貴重。
必給之。
以待病愈為快。
如是三十餘年。
未嘗少倦。
故四方衲子。
感恩。
從者如雲 昔文殊菩薩。
命善财童子采藥。
善财雲采甚麼藥。
文殊曰。
是藥采将來。
時善财拾一莖草。
度與文殊。
殊曰。
這一莖草。
亦能生人。
亦能殺人。
法昌曰。
善财拾得一莖草來。
已被文殊瞞過。
如文殊道是藥采将來。
善财道何處不是藥。
豈文殊又揀道。
何處是藥耶。
法昌且代善财問。
有一種藥。
生長無陰陽山谷之地。
形之不可求。
味之不可得。
雖使神農再世。
亦不能形而味之。
且道這一種藥。
是甚麼藥。
作麼生采。
有能代文殊轉一語否。
若能轉。
其人當於形味之外。
一言之下。
可以除衆之病。
茲藥谷善醫從予問道。
有年。
於癸巳冬剃發。
意将棄醫參禅。
噫。
禅豈别有耶。
祗消明盡醫理。
佛法自然現前。
所以迦文名三界醫王。
何不依而行之。
餘故於子未剃發前。
命名上藥。
既剃發後。
示号藥谷。
此名。
此号。
即善财拾一莖草處。
即我所謂無陰陽山谷之地也。
於斯見得。
可以見文殊命善财采藥之意。
可以見善财拾藥之意。
可以見法昌代善财之一問。
可以見将來代文殊之一答。
乃至不妨以向上。
更向上。
秖向未開口處。
未拈藥時。
直見第一義谛也。
向上事。
未能頓悟。
且以向下事。
為子道破。
向下事者。
六度齊修。
亦可以漸及向上事。
梵網雲。
八福田中。
看病是第一福田。
病且貧者。
或以藥施。
或以方施。
病且富者。
或不受其謝。
而勸之齋僧。
或一。
以至百千萬計。
或受其謝。
不為己用。
為飯僧功德。
即檀波羅蜜也。
病之苦者。
穢不堪近。
而弗懼卻。
秪以好心看之。
即忍辱波羅蜜也。
夫病之起。
莫不由於貪嗔癡而成痼疾。
當以尊重口戒之。
勿貪。
勿嗔。
勿癡。
凡藥石之忌者。
戒之勿食。
即戒波羅蜜也。
看人之病。
作自己想。
忙也看。
閑也看。
看之不倦。
直待人病愈。
而我心方安。
即精進波羅蜜也。
人之患病不一。
非多讀書。
不能盡人之性。
然讀書多。
而議論不一。
苟非确見。
則以書而廢人。
故曰。
熟讀王叔和。
不如臨症多。
望聞問切之外。
當深體察。
如向病人身中走過一徧。
洞見髒腑。
始知其受病之源。
從何經絡。
楞嚴雲。
知賊所在。
然後發兵讨除。
知賊所在。
則伐兵不亂。
而除賊不難。
知病所在。
則用藥不謬而除病亦易。
知病之源。
而不謬看者。
即智波羅蜜也。
既知病之受處。
而收功在用藥。
夫病。
賊也。
藥。
兵也。
用藥如用兵。
不得已而用之。
勿使兵亂而為賊。
藥亂為病。
如砒鸩之毒。
不可用也。
而猶有可用。
參芩之補。
可用也。
而猶有不可用。
當辨其病之損益何如。
所以拈一味藥。
照用随時。
臨機變化。
生之以殺。
殺之以生。
惟在掌握中運之。
所謂醍醐毒藥。
一道而行。
即禅波羅蜜也。
此看病之六度齊修。
則身等醫王。
阿難代文殊之一答。
而何有於善财之一莖。
到尼寺第十八 【箋】沙彌尼。
亦雲沙彌離。
亦雲勤女○佛告諸弟子。
汝慎莫妄度沙彌離。
女人恣态難保。
悅在須臾。
更生惡意。
譬如水泡一起。
一滅。
無有常定。
能見人根。
觀其大行。
見其宿罪。
今以盡度便得道者。
急當度之。
自非菩薩羅漢。
不可度尼 比丘到尼寺。
除僧差羯磨。
說戒。
外數數入者。
非梵行也。
澄觀大師十事自勵雲。
體不捐沙門之表。
心不違如來之制。
坐不背法界之經。
性不染情礙之境。
足不履尼寺之塵。
脅不觸居士之榻。
目不視非儀之彩。
舌不味過午之肴。
手不釋圓明之珠。
宿不離衣缽之側。
今人不顧佛祖明訓。
不避世人嫌疑。
數數入尼寺之門。
為佛法王法之所呵棄者。
廉恥殆盡。
有異坐。
方坐。
無異坐。
不得坐。
【箋】異坐者。
别坐也。
四分。
露現坐。
屏覆坐。
俱制。
此雖别坐。
亦不可久坐。
遠嫌疑也。
◎若說法。
至日暮者。
波逸提。
不得為非時之說。
【箋】非時者。
謂非尼寺所說之言。
猶服藥知藥忌也。
故曰。
說法不及時。
是法亦非法。
四分。
入尼寺說法。
不過五六語。
過者。
犯。
法華。
乃至深愛法者。
亦不為多說。
況非時說乎。
若還不得說其好醜。
【箋】大圓鏡裡。
本無好醜。
如芍藥花開菩薩面。
棕榈樹長夜叉頭。
影入鏡中。
而鏡終不道我是夜叉。
我是菩薩。
若道。
則此鏡非妖即怪。
當下撲破。
你看菩薩夜叉。
好醜之相。
在甚麼處。
不得書疏往來。
及假借裁割洗浣等。
【箋】内則。
不通乞假。
男女不通衣裳。
故少年僧尼。
書疏往來等事。
雖戒律氷清。
心境兩寂。
旁觀者。
能無異論。
以至日久月深。
或心志失守。
而有玉通晚年之憾。
故痛絕之。
不得手為淨發。
【箋】男女觸體而心不亂者。
自古惟柳下惠一人。
即阿難猶遜一籌。
當此薄世。
縱使柳下惠生於今日。
亦當效魯男子無疑。
今與尼淨發。
縱不亂心。
形迹不雅。
使彼同類淨發。
則嫌疑永息。
附 無二人。
不得單進。
不得彼此送禮 不得囑托尼僧入豪貴家化緣。
及求念經忏等。
【箋】叢林興工拮據。
非不望檀越之施。
必待緣熟。
果然道德高邁。
行業真實。
則不求施而施來。
不募緣而緣至。
何必用如許心。
旁人觀之。
如鼠竊狗偷之狀。
所緣未遂。
疑謗漫生。
縱使梵宇高出須彌。
不足羨也。
何如修己待緣而成者也。
經雲。
若以少物贈遺。
縱使七寶塔成。
種種莊嚴。
不如清淨持戒。
即是供養如來真寶法身。
不得與尼僧結拜父母姊妹道友。
【箋】八敬法。
百歲老比丘尼。
見七歲小沙彌。
應禮拜。
今有沙彌反拜尼僧。
大違佛制。
不知辭親割愛。
所為何事。
若不學道。
即不孝論。
今秃人少年。
不知羞恥。
為求惡利。
結拜乾娘。
非惟佛法之所不容。
而王法亦當痛治。
嗚呼。
父母非親誰更親。
昧卻真心拜婦人。
安得吹毛橫宇宙。
鄭風掃盡見天倫。
張梅村拟寒山詩。
離親為出家。
出家反結拜。
世上雖有緣。
僧中卻無賴。
一頂如來衣。
竟被他販賣。
出此敗家兒。
佛也無可奈。
至人家第十九 【箋】正法念經。
彼惡比丘。
現持戒相。
令彼檀越。
心信敬已。
共諸朋侶。
數數往彼檀越家。
如是比丘。
随己所聞。
少知佛法。
共其同侶。
為彼檀越說所知法。
如是方便。
欲令檀越為彼比丘所得利養。
而施與之。
如是比丘。
形相沙門。
第一大賊。
冥祥記。
宋僧規。
為京兆張瑜。
請在家供養。
無疴忽暴死。
二日乃蘇。
曰。
被五人縛去。
俄至一城。
監官執筆觀簿。
又一人朱衣玄冠來。
曰。
簿上無此人名。
監官曰。
殺鬼何以濫将人來。
乃鞭之。
頃有使者稱天帝。
喚道人即至。
帝曰。
汝是沙門。
何不勤業而為小鬼橫捕耶。
但命未盡。
今當還生。
宜勤精進。
勿屢遊白衣家。
殺鬼取人亦多枉濫。
如汝比也。
語畢。
還遣使送歸。
還至瑜家。
五燈。
雲門到江州。
陳尚書家齋。
才到便問。
儒書中即不問。
三乘十二分教。
自有座主。
作麼生是衲僧行腳事。
師曰。
曾問幾人來。
曰。
即今問上座。
師曰。
即今且置。
作麼生是教意。
曰。
黃卷赤軸。
師曰。
這個是文字語言。
作麼生是教意。
曰。
口欲言而辭喪。
心欲緣而慮忘。
師曰。
口欲言而辭喪。
為對有言。
心欲緣而慮忘。
為對妄想。
作麼生是教意。
書無語。
師曰。
見說尚書看法華經。
是否。
曰。
是。
師曰。
經中道。
一切治生産業。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且道非非想天。
有幾人退位。
書無語。
師曰。
尚書且莫草草。
三經五論。
師僧抛卻。
特入叢林。
十年二十年。
尚不奈何。
尚書又争得會。
書禮拜曰。
某甲罪過。
◎大同濟。
訪龐居士。
士曰。
憶在母胎。
有一則語。
舉似阿師。
切不得作道理主持。
師曰。
猶是隔生也。
士曰。
向道不得作道理。
師曰。
驚人之句。
争得不怕。
士曰。
如斯見解。
可謂驚人。
師曰。
不作道理。
卻成作道理。
士曰。
不但隔一生兩生。
師曰。
粥飯底僧一任檢責。
士鳴指三下。
◎丹霞訪龐居士。
見女子靈照洗菜次。
師曰。
居士在否。
女子放下菜藍。
叉手而立。
師又問。
居士在否。
女子提藍便行。
師遂回。
須臾士歸。
女子舉前話。
士曰。
丹霞在麼。
女曰。
去也。
士曰。
赤土塗牛奶。
又一日訪龐居士。
至門首相見。
師乃問。
居士在否。
士曰。
饑不擇食。
師曰。
龐老在否。
士曰。
蒼天蒼天。
便入宅去。
師曰。
蒼天蒼天。
便回。
◎岩頭豁。
因沙汰。
甘贽家過夏。
補衣次。
贽行過。
師以針作劄勢。
贽遂整衣。
欲謝。
妻問。
作甚麼。
贽雲。
說不得。
妻雲。
也要大家知。
贽舉前話。
妻雲。
此去三十年後。
須知一回飲水一回咽。
女子聞雲。
誰知盡大地性命。
被奯上座劄将去。
到人家偈 到人門戶。
當願衆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
【箋】大解脫道人。
普見千門萬戶。
無非一華藏玄門。
一華藏玄門。
容納千門萬戶。
所以識得涅盤心。
悟入差别智。
了卻差别智。
讨甚涅盤心。
君不見。
屠門酒肆。
處處道場。
柳巷華街。
頭頭般若。
雖然。
須是全體作用。
方得自在無礙。
若有一絲頭不斷。
便拘絆殺人。
入其家舍。
當願衆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箋】疏。
未入。
則諸家差别。
入已。
惟一無多。
如入佛乘。
無二三也 家舍。
非無謂入也。
謂化度之緣已熟。
故曰當願。
佛乘者。
法華十方佛土中。
惟有一佛乘是也。
其餘諸乘。
各執異見高下不齊。
惟佛一乘。
無高無下。
無今無古。
無去無來。
無齊不齊。
故曰。
三世平等。
華嚴。
知諸世間悉平等。
莫非心語一切業。
衆生幻化無有實。
所有果報從茲起。
有異坐。
當坐。
不宜雜坐。
【箋】世尊預知末世澆漓。
輕毀佛法。
故制此篇。
以警後學。
不得與俗人雜坐。
講說世谛。
人問經。
當知時。
慎勿為非時之說。
【箋】如來觀機投教。
五時說法。
不出個知時。
曆代祖師。
鉗錘煅煉。
亦不出個知時。
故知知時默者。
其聲如雷。
不知時說者。
即波旬說。
今諸方以諷刺。
怒罵為說法。
是則固是。
未免旁觀者哂。
不得多笑。
【箋】内則。
男子入内。
不笑不指。
主人設食。
雖非法會。
亦勿失儀軌。
【箋】道人到處。
即法會。
主人信心。
即道場。
所施既信。
受供宜誠。
蓋有不知慚愧。
略無威儀。
且不能增長其信心。
而反生其疑謗。
故制。
無犯夜行。
【箋】道人青天白日。
正大光明而行。
猶遭人簡點。
況犯夜乎。
即今王令稍嚴。
不許夜行。
投明須到。
且道既不許夜行。
如何得投明即到。
聞者甯不驚惕。
不得空室内或屏處。
與女人共坐共語。
【箋】增一經。
莫與女人通。
亦莫共言語。
有能遠離者。
則離於八難。
毗尼事義集要。
迦留跎夷。
與親友婦齋優婆夷。
互相系意。
於乞食時至其家。
共床坐。
說非法語。
毗舍佉母。
聞聲窺見。
白佛結戒。
四分。
若比丘。
共女人獨在屏覆障處。
可作淫處坐。
說非法語。
有住信優婆夷。
於三法中。
一一說法。
若波羅夷。
若僧伽婆屍沙。
若波逸提。
是坐比丘。
自言我犯是罪。
於三法中。
應一一治。
若波羅夷。
若僧伽婆屍沙。
若波逸提。
如住信優婆夷所說。
應如法治是比丘。
是名不定法。
燈錄。
道林。
隐居太白山。
路絕登涉。
木石濟形。
絕無營慮。
奉勅住興國。
未幾。
逃梁山。
鑿窟而住。
師不以女人染緣。
不面為說法。
不受食。
不令至室。
臨終所親。
有問疾者。
隔障潛知。
遽止之。
不令面。
不得書疏往來等(同前尼寺)。
附 不得左右邪視。
【箋】古雲。
欲知其人。
視其眸子。
凡眸子不正。
其心不端。
不得雜話。
【箋】雜話。
剽竊流俗之言。
如亂絲之絆荊棘。
絕無頭緒。
若鸮鳥之叫荒丘。
且多怪響。
未有不怨聽者也。
若與女人語。
不得低聲密語 不得多語。
【箋】長阿含經。
阿難白佛言。
佛滅度後。
諸女人輩來受誨者。
當如之何。
佛告阿難。
莫與相見。
阿難又白。
設相見者。
當如之何。
佛言。
莫與共語。
阿難又白。
設與語。
當如之何。
佛言。
當自檢心。
不得詐現。
威儀。
假妝禅相。
求彼恭敬。
【箋】威儀貴本分。
詐現非真實。
禅相本無相。
無相豈妝得。
縱使妝得成。
難逃真鑒識。
如猿學打坐。
外像内心忒。
微微境風生。
嬉戲偷果食。
瞻彼高尚人。
澄定久深默。
又如在紅爐。
精金無變色。
不得诳說佛法。
亂答他問。
求彼恭敬。
【箋】五燈。
百丈上堂。
有一老人随衆聽法。
一日衆退。
惟老人不去。
師問。
汝是何人。
老人曰。
某非人也。
於過去迦葉佛時。
曾住此山。
因學人問。
大修行人。
還落因果也無。
某對雲。
不落因果。
遂五百生堕野狐身。
今請和尚代一轉語。
貴脫野狐身。
師曰。
汝問。
老人曰。
大修行人。
還落因果也無。
師曰。
不昧因果。
老人於言下大悟。
作禮曰。
某已脫野狐身。
住在山後。
敢乞依亡僧例津送。
師令維那白椎告衆。
食後送亡僧。
大衆聚議。
一衆皆安。
涅盤堂又無病人。
何故如此。
食後師領衆至山後。
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
乃依法火葬。
師至晚上堂。
舉前因緣。
黃檗便問。
古人錯抵對一轉語。
堕五百生野狐身。
轉轉不錯。
合作個甚麼。
師曰。
近前來。
向汝道。
檗近前打師一掌。
師笑曰。
将謂胡須赤。
更有赤須胡。
時沩山。
在會下作典座。
司馬頭陀舉野狐話問。
典座作麼生。
座撼門扇三下。
司馬曰。
太粗生。
座曰。
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玉磵林。
頌北鬥裡藏身。
五祖戒罷參席。
訪遊晤林。
林詢頌意。
舉目視之。
戒曰。
果如是。
雲門一值一錢。
公當失兩日。
遂去。
林
不覺所言成此偈。
更相問訊。
須知大小。
【箋】行護。
若有得失言語。
即須乞歡喜。
不經宿。
結其罪業。
應互相贊美。
不得背相毀說。
互相譏諷。
欲持燈火入。
預告房内知雲。
火入。
欲滅火。
預問同房人。
更用燈否。
【箋】燈入預告者。
恭敬供養心也。
燈息預問者。
取同房人之便。
不敢自便也。
滅燈火。
不得口吹。
念誦不得高聲。
【箋】息燈不口吹有二義。
一。
燈上有微細蟲。
飛聚焰上。
吾人不見。
若口吹。
則堕焰中而死。
失慈悲故。
二。
燈乃火神所司。
人之生也。
莫不仗此破暗開明。
成熟活命。
若口吹。
穢氣。
不恭敬故。
有人睡。
不得打物作響。
及高聲語笑。
【箋】彼方睡時。
當存愛敬。
凡有舉動。
心必沉靜。
笑語高聲。
擊物作橫。
令彼不眠動彼嗔病。
疊障無明。
遮卻真性。
不得無故入他房院。
【箋】先天山老人。
嘗於寮舍門上。
大書莫來合三字。
深有意焉。
四威儀中。
是衲僧巴鼻。
正好向自家一片閑田地上着力。
切莫東觸西觸蓦然被他系在枯棒。
暮暮朝朝。
受他鞭逼。
看病第十七 【箋】梵網。
若佛子。
見一切疾病人。
常應供養。
如佛無異。
八福田中。
看病福田。
是第一福田。
若父母師僧弟子病。
諸根不具。
百種病苦惱。
皆供養令差。
而菩薩以瞋心。
恨心。
不看。
乃至僧坊城邑。
曠野山林道路中。
見病不救濟者。
犯輕垢罪。
僧祇。
有比丘。
久病。
佛因見之。
躬與阿難為其洗身。
及衣。
又為說法。
問雲。
汝曾看病否。
答雲。
不曾。
佛言。
汝既不看。
誰當看汝。
佛乃制戒。
自今以後。
令諸弟子。
應看。
比丘若欲供養我。
應供養病人。
故說瞻病。
有五德。
一。
知病人可食不可食。
謂供給病人飲食所須。
當看其可食者與之。
不可食者則不與也。
二。
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利唾吐。
謂若看病人所。
有大小便利唾吐臭穢。
但盡心親近。
為其洗滌。
無起惡賤之心也。
三。
有慈愍心。
不為衣食。
謂或有病比丘死。
佛令常視病者。
受其衣物。
時有略曾瞻病者。
亦取衣物。
佛言。
不應如是。
故看病人。
但當以慈愍為心。
不可為衣食也。
四。
能經理湯藥物等。
謂病人若喜服藥。
及别所需。
當如實語之。
應服與服。
不應服。
則不應與也。
五。
能為病人說法。
謂看病之人。
當為說法。
能令病者歡喜。
亦令自己善法有所增益也。
高庵勸安老病僧文。
貧道常聞藏教。
谛審佛意。
不許比丘坐受無功之食。
生懶惰心。
起我我見。
每至晨朝。
佛及弟子。
持缽乞食。
不擇貴賤。
心無高下。
使得福者。
一切均普。
後所稱常住者。
本為老病比丘不能行乞者設。
非少壯之徒。
可得而食。
逮佛滅後。
正法世中。
亦複如是。
像季以來。
中國禅林不廢乞食。
但推能者為之。
所得利養。
聚為招提。
以安廣衆。
遂辄逐日行乞之規。
今聞數剎住持。
不識因果。
不安老僧。
背戾佛旨。
削弱法門。
苟不住院。
老将安歸。
更不思常住财物。
本為誰置。
當推何心。
以合佛心。
推何行。
以合佛行。
昔佛在日。
或不赴請。
留身精舍。
徧巡僧房。
看視老病一一緻問。
一一辨置。
仍勸請諸比丘。
遞相恭敬。
随順方便。
去其嗔嫌。
此調禦統理大衆之楷模也。
今之當代。
資用常住。
資給口體。
結托權貴。
仍隔絕老病衆僧之物。
掩為己有。
佛心佛行。
渾無一也。
悲夫。
古德雲。
老僧。
乃山門之标榜。
今禅林百僧之中。
無一老者。
老而不納。
益知壽者之無補。
反不如夭死。
願今當代。
各遵佛語。
紹龍祖位。
安撫老病。
住持有無。
随宜供給。
無使愚昧。
專權。
滅裂。
緻招來世短促之報。
切宜加察。
寶訓。
高庵住雲居。
聞衲子病。
移延壽堂。
咨嗟歎息。
如出諸己。
朝夕問候。
以至躬自煎煮。
不嘗不與食。
或遇天氣稍寒。
拊其背曰。
衣不單乎。
或值時暑。
察其色曰。
莫太熱乎。
不幸不救。
不問彼之有無。
常住盡禮津送。
知事或他辭。
師咤之曰。
昔百丈。
為老病者立常住。
爾不病死也。
四方識者高其為人。
及退雲居。
過天台。
衲子相從者。
僅五十輩。
間有不能往者。
涕泣而别。
蓋其德感人如此。
冥禅記。
晉康法朗。
學於中山。
永嘉中與四比丘。
回入天竺。
過流沙。
千餘裡。
道邊敗壞佛圖。
無複堂殿。
蓬蒿沒人。
朗等下拜。
見二僧各居。
一人讀經。
一人患痢。
穢垢盈房。
其讀經。
日不營視。
朗等。
恻然為之浣濯。
至六日。
病者注痢如泉。
料理不倦。
其夜并謂。
病者必不移旦。
明晨往視。
容色光恍。
屋中穢物。
皆是花香。
并悟得道冥士試人也。
病者曰。
隔房比丘。
是我和尚。
久得道慧。
可往禮觐。
朗等先厭讀經者。
無慈心。
聞已。
敬禮悔過。
讀經者曰。
諸君并至。
同當入道。
朗宿學業淺。
此世未得願也。
謂伴雲。
慧此居植根深。
當現世得願。
因留之。
朗後還中山。
為大法師。
道俗宗之。
南嶽法輪寺省行堂記。
超然居士趙令矜撰。
常謂諸苦之中。
病苦為深。
作福之中。
省病為最。
是故古人。
以有病為善知識。
曉人。
以看病為福田。
所以叢林為老病者設。
今叢林聚衆。
凡有病。
使歸省行堂。
不惟修省改行。
以退病。
亦欲人散夜靜孤燈獨照之際。
究索大事。
豈徒然哉。
既命知堂。
以司藥餌。
又戒常住以足供須。
此先佛之規制。
近世不然。
堂名延壽。
鄙俚不經。
病者不自省咎補躬。
乖方湯藥妄投。
反成沈痼。
至有酷疾不參堂。
以務疎逸者。
大失建堂命名之意也。
知堂名存實廢。
或同路人。
常住急以日用。
殊不存撫。
又複失優波待老病之意也。
由是病人呻吟痛楚。
日益增極。
過在彼此。
非如來咎。
縱有親故問病。
率皆鄉曲故舊。
心既不普。
事恐有差。
今法輪病所。
煥然一新。
蓋有本分人。
事事色色成辦。
無可論者。
惟有病人。
宜如何哉。
省躬念罪。
世之有識者。
皆能遠此。
衲僧分上直截機緣。
當於頭痛額熱之時。
薦取掉動底。
於聲冤叫苦之際。
領略徹困心。
密密究思。
是誰受病。
人既不見。
病從何來。
人病雙亡。
複是何物。
直饒見得分明。
正好為他将息。
五燈。
苕溪道行。
嘗曰。
我有大病。
非世所醫。
僧問曹山。
古人雲。
我有大病。
非世所醫。
是甚麼病。
山曰。
攢簇不得底病。
曰。
一切衆生。
還有此病也無。
山曰。
人人盡有。
曰。
和尚還有此病也無。
山曰。
正覓起處不得。
曰。
一切衆生為甚麼不病。
山曰。
一切衆生若病。
即非一切衆生。
曰。
未審諸佛還病也無。
山曰。
有。
曰。
既有。
為甚麼不病。
山曰。
謂伊惺惺。
上封佛心才上堂。
一法有形該動植。
百川湍激競朝宗。
昭琴不鼓雲天淡。
想像毗耶老病翁。
維摩病則上封病。
上封病則柱杖子病。
拄杖子病則森羅萬像病。
森羅萬像病。
則凡之與聖病。
諸人還知病本起處麼。
若也覺去。
情與無情同一體。
處處皆同真法界。
其或未然。
甜爪徹蒂甜。
苦瓜連根苦。
◎道悟真。
卧病。
院主問。
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師曰。
粥飯頭不得氣力。
良久曰。
會麼。
曰。
不會。
師曰。
老鼠尾上帶研推。
◎雲岩不安。
道吾謂曰。
離此殼漏子。
向甚處相見。
岩曰。
不生不滅處相見。
曰。
何不道。
非不生不滅處。
亦不求相見。
◎慧日禅師。
生削[髟/采]於譚空禅師。
不納戒。
所衣以雜彩挂身。
常[打-丁+隻]小青竹谒西院升其堂。
院見笑曰。
入涅盤堂裡去。
師應諾輪竹杖而入。
時有僧五百染時疾。
師以杖次第點之。
随點而起。
警訓。
省病。
訪舊論懷實可傷。
經年獨卧涅盤堂。
門無過客窗無紙。
爐有寒灰席有霜。
病後始知身是苦。
徤時都為别人忙。
老僧自有安閑法。
八苦交煎總不妨。
看病偈 見疾病人。
當願衆生。
知身空寂。
離乖诤法。
【箋】疏。
乖違成病。
知空則永無乖 菩薩見一切病人。
作自己想。
不啻以草根樹皮之藥而治。
兼以柔軟語。
安慰其心。
勝一服清涼散。
當此願者。
謂衆生各執情見。
以成痼疾。
故其病不一。
而藥亦不一。
菩薩見病人來。
随其病源。
破其情執。
因病發藥。
斷其病苦。
複其本元。
故當願下兩句。
便是對病之藥案也。
夫人之於病者。
患有此身。
殊不知此身本無。
緣以地水火風四大而成。
若一大不到。
不能成其身。
若一大增減些子。
則諸根違和。
故曰乖诤。
然當雲何。
是離乖诤之法藥也。
你才起一離念。
便是乖诤起處。
當知此身。
生而無生。
無生而生。
生既無生。
病從何起。
起處不得。
是真空寂矣。
若有病人。
當慈心始終看之。
【箋】徑山具德禮禅師。
能料諸方禅病。
晨起。
凡事必以看病為先。
而病人所需藥物。
毋論貴重。
必給之。
以待病愈為快。
如是三十餘年。
未嘗少倦。
故四方衲子。
感恩。
從者如雲 昔文殊菩薩。
命善财童子采藥。
善财雲采甚麼藥。
文殊曰。
是藥采将來。
時善财拾一莖草。
度與文殊。
殊曰。
這一莖草。
亦能生人。
亦能殺人。
法昌曰。
善财拾得一莖草來。
已被文殊瞞過。
如文殊道是藥采将來。
善财道何處不是藥。
豈文殊又揀道。
何處是藥耶。
法昌且代善财問。
有一種藥。
生長無陰陽山谷之地。
形之不可求。
味之不可得。
雖使神農再世。
亦不能形而味之。
且道這一種藥。
是甚麼藥。
作麼生采。
有能代文殊轉一語否。
若能轉。
其人當於形味之外。
一言之下。
可以除衆之病。
茲藥谷善醫從予問道。
有年。
於癸巳冬剃發。
意将棄醫參禅。
噫。
禅豈别有耶。
祗消明盡醫理。
佛法自然現前。
所以迦文名三界醫王。
何不依而行之。
餘故於子未剃發前。
命名上藥。
既剃發後。
示号藥谷。
此名。
此号。
即善财拾一莖草處。
即我所謂無陰陽山谷之地也。
於斯見得。
可以見文殊命善财采藥之意。
可以見善财拾藥之意。
可以見法昌代善财之一問。
可以見将來代文殊之一答。
乃至不妨以向上。
更向上。
秖向未開口處。
未拈藥時。
直見第一義谛也。
向上事。
未能頓悟。
且以向下事。
為子道破。
向下事者。
六度齊修。
亦可以漸及向上事。
梵網雲。
八福田中。
看病是第一福田。
病且貧者。
或以藥施。
或以方施。
病且富者。
或不受其謝。
而勸之齋僧。
或一。
以至百千萬計。
或受其謝。
不為己用。
為飯僧功德。
即檀波羅蜜也。
病之苦者。
穢不堪近。
而弗懼卻。
秪以好心看之。
即忍辱波羅蜜也。
夫病之起。
莫不由於貪嗔癡而成痼疾。
當以尊重口戒之。
勿貪。
勿嗔。
勿癡。
凡藥石之忌者。
戒之勿食。
即戒波羅蜜也。
看人之病。
作自己想。
忙也看。
閑也看。
看之不倦。
直待人病愈。
而我心方安。
即精進波羅蜜也。
人之患病不一。
非多讀書。
不能盡人之性。
然讀書多。
而議論不一。
苟非确見。
則以書而廢人。
故曰。
熟讀王叔和。
不如臨症多。
望聞問切之外。
當深體察。
如向病人身中走過一徧。
洞見髒腑。
始知其受病之源。
從何經絡。
楞嚴雲。
知賊所在。
然後發兵讨除。
知賊所在。
則伐兵不亂。
而除賊不難。
知病所在。
則用藥不謬而除病亦易。
知病之源。
而不謬看者。
即智波羅蜜也。
既知病之受處。
而收功在用藥。
夫病。
賊也。
藥。
兵也。
用藥如用兵。
不得已而用之。
勿使兵亂而為賊。
藥亂為病。
如砒鸩之毒。
不可用也。
而猶有可用。
參芩之補。
可用也。
而猶有不可用。
當辨其病之損益何如。
所以拈一味藥。
照用随時。
臨機變化。
生之以殺。
殺之以生。
惟在掌握中運之。
所謂醍醐毒藥。
一道而行。
即禅波羅蜜也。
此看病之六度齊修。
則身等醫王。
阿難代文殊之一答。
而何有於善财之一莖。
到尼寺第十八 【箋】沙彌尼。
亦雲沙彌離。
亦雲勤女○佛告諸弟子。
汝慎莫妄度沙彌離。
女人恣态難保。
悅在須臾。
更生惡意。
譬如水泡一起。
一滅。
無有常定。
能見人根。
觀其大行。
見其宿罪。
今以盡度便得道者。
急當度之。
自非菩薩羅漢。
不可度尼 比丘到尼寺。
除僧差羯磨。
說戒。
外數數入者。
非梵行也。
澄觀大師十事自勵雲。
體不捐沙門之表。
心不違如來之制。
坐不背法界之經。
性不染情礙之境。
足不履尼寺之塵。
脅不觸居士之榻。
目不視非儀之彩。
舌不味過午之肴。
手不釋圓明之珠。
宿不離衣缽之側。
今人不顧佛祖明訓。
不避世人嫌疑。
數數入尼寺之門。
為佛法王法之所呵棄者。
廉恥殆盡。
有異坐。
方坐。
無異坐。
不得坐。
【箋】異坐者。
别坐也。
四分。
露現坐。
屏覆坐。
俱制。
此雖别坐。
亦不可久坐。
遠嫌疑也。
◎若說法。
至日暮者。
波逸提。
不得為非時之說。
【箋】非時者。
謂非尼寺所說之言。
猶服藥知藥忌也。
故曰。
說法不及時。
是法亦非法。
四分。
入尼寺說法。
不過五六語。
過者。
犯。
法華。
乃至深愛法者。
亦不為多說。
況非時說乎。
若還不得說其好醜。
【箋】大圓鏡裡。
本無好醜。
如芍藥花開菩薩面。
棕榈樹長夜叉頭。
影入鏡中。
而鏡終不道我是夜叉。
我是菩薩。
若道。
則此鏡非妖即怪。
當下撲破。
你看菩薩夜叉。
好醜之相。
在甚麼處。
不得書疏往來。
及假借裁割洗浣等。
【箋】内則。
不通乞假。
男女不通衣裳。
故少年僧尼。
書疏往來等事。
雖戒律氷清。
心境兩寂。
旁觀者。
能無異論。
以至日久月深。
或心志失守。
而有玉通晚年之憾。
故痛絕之。
不得手為淨發。
【箋】男女觸體而心不亂者。
自古惟柳下惠一人。
即阿難猶遜一籌。
當此薄世。
縱使柳下惠生於今日。
亦當效魯男子無疑。
今與尼淨發。
縱不亂心。
形迹不雅。
使彼同類淨發。
則嫌疑永息。
附 無二人。
不得單進。
不得彼此送禮 不得囑托尼僧入豪貴家化緣。
及求念經忏等。
【箋】叢林興工拮據。
非不望檀越之施。
必待緣熟。
果然道德高邁。
行業真實。
則不求施而施來。
不募緣而緣至。
何必用如許心。
旁人觀之。
如鼠竊狗偷之狀。
所緣未遂。
疑謗漫生。
縱使梵宇高出須彌。
不足羨也。
何如修己待緣而成者也。
經雲。
若以少物贈遺。
縱使七寶塔成。
種種莊嚴。
不如清淨持戒。
即是供養如來真寶法身。
不得與尼僧結拜父母姊妹道友。
【箋】八敬法。
百歲老比丘尼。
見七歲小沙彌。
應禮拜。
今有沙彌反拜尼僧。
大違佛制。
不知辭親割愛。
所為何事。
若不學道。
即不孝論。
今秃人少年。
不知羞恥。
為求惡利。
結拜乾娘。
非惟佛法之所不容。
而王法亦當痛治。
嗚呼。
父母非親誰更親。
昧卻真心拜婦人。
安得吹毛橫宇宙。
鄭風掃盡見天倫。
張梅村拟寒山詩。
離親為出家。
出家反結拜。
世上雖有緣。
僧中卻無賴。
一頂如來衣。
竟被他販賣。
出此敗家兒。
佛也無可奈。
至人家第十九 【箋】正法念經。
彼惡比丘。
現持戒相。
令彼檀越。
心信敬已。
共諸朋侶。
數數往彼檀越家。
如是比丘。
随己所聞。
少知佛法。
共其同侶。
為彼檀越說所知法。
如是方便。
欲令檀越為彼比丘所得利養。
而施與之。
如是比丘。
形相沙門。
第一大賊。
冥祥記。
宋僧規。
為京兆張瑜。
請在家供養。
無疴忽暴死。
二日乃蘇。
曰。
被五人縛去。
俄至一城。
監官執筆觀簿。
又一人朱衣玄冠來。
曰。
簿上無此人名。
監官曰。
殺鬼何以濫将人來。
乃鞭之。
頃有使者稱天帝。
喚道人即至。
帝曰。
汝是沙門。
何不勤業而為小鬼橫捕耶。
但命未盡。
今當還生。
宜勤精進。
勿屢遊白衣家。
殺鬼取人亦多枉濫。
如汝比也。
語畢。
還遣使送歸。
還至瑜家。
五燈。
雲門到江州。
陳尚書家齋。
才到便問。
儒書中即不問。
三乘十二分教。
自有座主。
作麼生是衲僧行腳事。
師曰。
曾問幾人來。
曰。
即今問上座。
師曰。
即今且置。
作麼生是教意。
曰。
黃卷赤軸。
師曰。
這個是文字語言。
作麼生是教意。
曰。
口欲言而辭喪。
心欲緣而慮忘。
師曰。
口欲言而辭喪。
為對有言。
心欲緣而慮忘。
為對妄想。
作麼生是教意。
書無語。
師曰。
見說尚書看法華經。
是否。
曰。
是。
師曰。
經中道。
一切治生産業。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且道非非想天。
有幾人退位。
書無語。
師曰。
尚書且莫草草。
三經五論。
師僧抛卻。
特入叢林。
十年二十年。
尚不奈何。
尚書又争得會。
書禮拜曰。
某甲罪過。
◎大同濟。
訪龐居士。
士曰。
憶在母胎。
有一則語。
舉似阿師。
切不得作道理主持。
師曰。
猶是隔生也。
士曰。
向道不得作道理。
師曰。
驚人之句。
争得不怕。
士曰。
如斯見解。
可謂驚人。
師曰。
不作道理。
卻成作道理。
士曰。
不但隔一生兩生。
師曰。
粥飯底僧一任檢責。
士鳴指三下。
◎丹霞訪龐居士。
見女子靈照洗菜次。
師曰。
居士在否。
女子放下菜藍。
叉手而立。
師又問。
居士在否。
女子提藍便行。
師遂回。
須臾士歸。
女子舉前話。
士曰。
丹霞在麼。
女曰。
去也。
士曰。
赤土塗牛奶。
又一日訪龐居士。
至門首相見。
師乃問。
居士在否。
士曰。
饑不擇食。
師曰。
龐老在否。
士曰。
蒼天蒼天。
便入宅去。
師曰。
蒼天蒼天。
便回。
◎岩頭豁。
因沙汰。
甘贽家過夏。
補衣次。
贽行過。
師以針作劄勢。
贽遂整衣。
欲謝。
妻問。
作甚麼。
贽雲。
說不得。
妻雲。
也要大家知。
贽舉前話。
妻雲。
此去三十年後。
須知一回飲水一回咽。
女子聞雲。
誰知盡大地性命。
被奯上座劄将去。
到人家偈 到人門戶。
當願衆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
【箋】大解脫道人。
普見千門萬戶。
無非一華藏玄門。
一華藏玄門。
容納千門萬戶。
所以識得涅盤心。
悟入差别智。
了卻差别智。
讨甚涅盤心。
君不見。
屠門酒肆。
處處道場。
柳巷華街。
頭頭般若。
雖然。
須是全體作用。
方得自在無礙。
若有一絲頭不斷。
便拘絆殺人。
入其家舍。
當願衆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箋】疏。
未入。
則諸家差别。
入已。
惟一無多。
如入佛乘。
無二三也 家舍。
非無謂入也。
謂化度之緣已熟。
故曰當願。
佛乘者。
法華十方佛土中。
惟有一佛乘是也。
其餘諸乘。
各執異見高下不齊。
惟佛一乘。
無高無下。
無今無古。
無去無來。
無齊不齊。
故曰。
三世平等。
華嚴。
知諸世間悉平等。
莫非心語一切業。
衆生幻化無有實。
所有果報從茲起。
有異坐。
當坐。
不宜雜坐。
【箋】世尊預知末世澆漓。
輕毀佛法。
故制此篇。
以警後學。
不得與俗人雜坐。
講說世谛。
人問經。
當知時。
慎勿為非時之說。
【箋】如來觀機投教。
五時說法。
不出個知時。
曆代祖師。
鉗錘煅煉。
亦不出個知時。
故知知時默者。
其聲如雷。
不知時說者。
即波旬說。
今諸方以諷刺。
怒罵為說法。
是則固是。
未免旁觀者哂。
不得多笑。
【箋】内則。
男子入内。
不笑不指。
主人設食。
雖非法會。
亦勿失儀軌。
【箋】道人到處。
即法會。
主人信心。
即道場。
所施既信。
受供宜誠。
蓋有不知慚愧。
略無威儀。
且不能增長其信心。
而反生其疑謗。
故制。
無犯夜行。
【箋】道人青天白日。
正大光明而行。
猶遭人簡點。
況犯夜乎。
即今王令稍嚴。
不許夜行。
投明須到。
且道既不許夜行。
如何得投明即到。
聞者甯不驚惕。
不得空室内或屏處。
與女人共坐共語。
【箋】增一經。
莫與女人通。
亦莫共言語。
有能遠離者。
則離於八難。
毗尼事義集要。
迦留跎夷。
與親友婦齋優婆夷。
互相系意。
於乞食時至其家。
共床坐。
說非法語。
毗舍佉母。
聞聲窺見。
白佛結戒。
四分。
若比丘。
共女人獨在屏覆障處。
可作淫處坐。
說非法語。
有住信優婆夷。
於三法中。
一一說法。
若波羅夷。
若僧伽婆屍沙。
若波逸提。
是坐比丘。
自言我犯是罪。
於三法中。
應一一治。
若波羅夷。
若僧伽婆屍沙。
若波逸提。
如住信優婆夷所說。
應如法治是比丘。
是名不定法。
燈錄。
道林。
隐居太白山。
路絕登涉。
木石濟形。
絕無營慮。
奉勅住興國。
未幾。
逃梁山。
鑿窟而住。
師不以女人染緣。
不面為說法。
不受食。
不令至室。
臨終所親。
有問疾者。
隔障潛知。
遽止之。
不令面。
不得書疏往來等(同前尼寺)。
附 不得左右邪視。
【箋】古雲。
欲知其人。
視其眸子。
凡眸子不正。
其心不端。
不得雜話。
【箋】雜話。
剽竊流俗之言。
如亂絲之絆荊棘。
絕無頭緒。
若鸮鳥之叫荒丘。
且多怪響。
未有不怨聽者也。
若與女人語。
不得低聲密語 不得多語。
【箋】長阿含經。
阿難白佛言。
佛滅度後。
諸女人輩來受誨者。
當如之何。
佛告阿難。
莫與相見。
阿難又白。
設相見者。
當如之何。
佛言。
莫與共語。
阿難又白。
設與語。
當如之何。
佛言。
當自檢心。
不得詐現。
威儀。
假妝禅相。
求彼恭敬。
【箋】威儀貴本分。
詐現非真實。
禅相本無相。
無相豈妝得。
縱使妝得成。
難逃真鑒識。
如猿學打坐。
外像内心忒。
微微境風生。
嬉戲偷果食。
瞻彼高尚人。
澄定久深默。
又如在紅爐。
精金無變色。
不得诳說佛法。
亂答他問。
求彼恭敬。
【箋】五燈。
百丈上堂。
有一老人随衆聽法。
一日衆退。
惟老人不去。
師問。
汝是何人。
老人曰。
某非人也。
於過去迦葉佛時。
曾住此山。
因學人問。
大修行人。
還落因果也無。
某對雲。
不落因果。
遂五百生堕野狐身。
今請和尚代一轉語。
貴脫野狐身。
師曰。
汝問。
老人曰。
大修行人。
還落因果也無。
師曰。
不昧因果。
老人於言下大悟。
作禮曰。
某已脫野狐身。
住在山後。
敢乞依亡僧例津送。
師令維那白椎告衆。
食後送亡僧。
大衆聚議。
一衆皆安。
涅盤堂又無病人。
何故如此。
食後師領衆至山後。
岩下以杖挑出一死野狐。
乃依法火葬。
師至晚上堂。
舉前因緣。
黃檗便問。
古人錯抵對一轉語。
堕五百生野狐身。
轉轉不錯。
合作個甚麼。
師曰。
近前來。
向汝道。
檗近前打師一掌。
師笑曰。
将謂胡須赤。
更有赤須胡。
時沩山。
在會下作典座。
司馬頭陀舉野狐話問。
典座作麼生。
座撼門扇三下。
司馬曰。
太粗生。
座曰。
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玉磵林。
頌北鬥裡藏身。
五祖戒罷參席。
訪遊晤林。
林詢頌意。
舉目視之。
戒曰。
果如是。
雲門一值一錢。
公當失兩日。
遂去。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