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菩薩戒弟子雲栖寺沙門 袾宏 輯集
雲居山真如寺晦山沙門 戒顯 訂閱
寓黃山慈光寺石樹沙門 濟嶽 彙箋
執作第十一
【箋】雲峰悅禅師小參。
今時後生。
才入衆來。
便乃端然拱手。
受人供養。
到處菜不擇一莖。
柴不搬一束。
十指不沾水。
百事不幹懷。
雖則一期快樂。
争奈三途累身。
梵網甯以熱鐵纏身。
不受信心人衣。
甯以洋銅灌口。
不受信心人食。
若恁麼者。
直饒變大地作黃金。
攪長河為酥酪。
供養上座。
不為分外。
若不恁麼去。
滴水寸絲。
便須披毛帶角。
牽犂拽钯。
償他始得 無作之法。
當於作處見無作。
非徒然無作。
若徒然無作。
便是落空亡底外道。
易曰。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故天地運行於四時。
風以動之。
雷以成之。
乃至兩露恩澤。
莫不各有所司。
而生物焉。
例而推之。
即三賢十聖。
亦皆為而無為。
作而無作。
我何人斯。
敢無作。
而坐食於天地間哉。
當惜衆僧物(詳見下文)。
當随知事者教令。
不得違戾。
【箋】征。
教令出自師長父母之口。
無不從命。
知事教令。
衲子安得克服。
訓。
叢林事出浩繁。
故請知事以司其柄。
教令。
乃奉大衆之命令也。
得罪知事。
即得罪大衆。
然知事所司。
亦當柔和調順。
若逞粗犷之性。
權挾衲子。
使彼難忍去之。
則有負所任。
不得無過。
凡洗菜。
當三易水。
【箋】本律。
三易水者。
謂初次。
但去粗垢。
二次。
細垢未盡。
三次。
乃得清淨。
今叢林腌菜不洗。
謂菜有味。
舉目皆噇糞之人。
執事略不為怪。
可笑。
燈錄。
趙州問菜頭。
今日吃熟菜。
吃生菜。
頭拈起菜呈之。
師曰。
知恩者少。
負恩者多。
凡汲水。
先淨手。
【箋】至水邊。
另舀水先淨手。
即以洗手水。
棄之僻地。
見水偈 若見流水。
當願衆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箋】流水者。
源頭活水也。
然其性相不二。
動靜一源。
若無源之水不流。
即是死水。
流得其源。
則澄之不清。
擾之不濁。
而能旋香海載須彌。
恩配三有。
澤及群靈。
而不自伐為功。
故三賢十聖。
贊之不及。
凡夫肉眼。
孰能窺其大用哉。
今此偈。
全在發明見字。
若見不徹。
雲何為彼當願。
雲何為彼滌惑耶。
若見者。
謂所見之水。
情狀不一故。
如人見之。
清涼可悅。
餓鬼見之。
流變為血。
魚龍見之。
謂宮殿。
沉溺者見之。
謂死窟。
究竟水尚強名。
何況有如上等見。
皆是衆生業惑所感也。
若夫大解脫人見之。
不曰流水。
非流水。
直下為彼颠倒衆生。
拔其見刺。
出其眼屑也。
意欲者。
非情欲之欲。
若情欲。
即是惑垢。
當作願字看。
正願清滌無始情欲之惑垢也。
征。
上文既有當願。
雲何欲字。
又作願字看。
訓。
上文是菩薩當願。
下文意欲。
是衆生當願。
其猶啐啄同時也。
若菩薩發願度衆生。
衆生不發願出離。
菩薩雖有願。
亦無如之何也已。
附 勿令穢水入井。
【箋】天下井水。
味有多種。
詳水經注。
周易正義。
雖汲水以至井上。
然绠出。
猶未離井口。
而鈎羸其缾而覆之也。
棄其方成之功。
雖有出井之勞。
而與未汲不異。
喻人行常德。
須善令終。
若有初無終。
則必緻兇咎。
筆餐。
吳湛為縣吏。
所居臨荊溪。
溪有清泉。
衆皆賴之。
湛為築籬遮護。
不令穢入。
忽於泉側。
得一田螺。
置甕中。
每外歸。
則廚中飲食已辦大異之。
一日潛窺。
乃一女子。
自螺出。
手自操刀。
湛急趨之。
不容歸殼。
女大窘。
實告湛曰。
我泉神也。
上帝以君敬護泉源。
且知君鳏居。
命吾為君操馔。
君食吾馔。
當得道矣。
言訖不見。
◎李鄠為河山令。
縣有河山岩。
岩半有一脈清泉。
次第淋注。
逐處各有一岩斛。
承之。
如镌出狀。
鄠一日攜家出遊。
無何雪兒就斛浣申。
立為震霆所擊。
視之其斛已碎。
别安一斛於流下矣。
是知井泉不可觸穢。
酉陽雜爼。
臨井勿窺。
◎古井不可唾。
唾與窺且不可而可越哉。
汲井偈 若見汲井。
當願衆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箋】華嚴疏。
汲取也。
辯才演法。
猶绠汲水。
五燈。
趙州。
在井上打水次。
見南泉過。
便抱柱。
懸卻腳曰。
相救相救。
泉上胡梯一二三四五。
師少頃。
卻去禮謝曰。
适來謝相救。
◎藍田真。
因開井。
被沙塞卻泉眼。
師曰。
泉眼不通。
被沙礙。
道眼不通。
被甚麼礙。
僧無答。
師代曰。
被眼礙。
◎天衣懷。
世漁。
母夢星隕於屋。
懷娠兒時。
坐船尾。
得魚辄放。
父笞之。
不為意。
參翠峰覺。
覺問汝名甚麼。
曰義懷。
曰。
何不名懷義。
曰。
此當時緻得。
曰。
誰為汝立名。
曰。
受戒十年矣。
曰。
汝行腳費許多草鞋。
曰。
和尚莫謾人好。
曰。
我也沒量罪過。
汝也沒量罪過。
你作麼生。
師無語。
覺打曰。
脫空謾語漢。
出去。
入室次。
覺曰。
恁麼也不得。
不恁麼也不得。
恁麼不恁麼。
總不得。
師拟議。
覺又打出。
如是數四。
尋時翠峰為水頭。
因汲水折擔。
忽悟。
作投機偈曰。
一二三四五六七。
萬仞峰頭獨足立。
骊龍颔下取明珠。
一言勘破維摩诘。
覺聞拊幾稱善。
觀水偈 佛觀一缽水。
八萬四千蟲。
若不誦此咒。
如食衆生肉。
唵縛悉波啰摩尼莎诃 【箋】水中生靈甚微。
人之粗障覆故。
不能觀察。
唯佛五眼明淨。
能見微細。
以慈悲故。
說此偈咒。
大旨為水羅兼說也。
凡用水。
須谛視有蟲無蟲。
以密羅濾過方用。
【箋】會正記。
用白[疊*毛]。
東上用密絹。
恐小蟲直下。
取熟絹為之。
此護生之法也。
若嚴冬。
不得蚤濾水。
須待日出。
【箋】嚴冬水寒。
蚤濾則傷生。
日出水得陽氣。
則不傷生。
漉水囊賦。
吾有漉囊。
制造有方。
緻練作底。
熟鐵為匡。
其用濾兮深須谛視。
其還放兮切忌損傷。
宜知我佛仁慈。
尚不遺於微物。
将使吾曹飲用。
得幸免於餘殃。
一化境中。
上下皆制。
半由旬内。
往返須将。
世多輕略。
孰究不藏。
或聞而不制。
則嗤為外道。
或制而不用。
但懸於草堂。
斯由内無慈愍。
外恣疎狂。
塞來蒙之津徑。
害我教之紀綱。
汝當存誠持守。
竭力恢張。
豈止四生有賴。
抑使三寶增光。
凡燒竈。
不得燃腐薪。
【箋】本律。
炊竈有五事。
一。
不得蹲炊火。
二。
不得燃生薪。
三。
不得倒燃濕薪。
四。
不得燃腐薪。
五。
不得以熱湯澆火滅 凡腐薪中有蟲。
若燃之。
如毀其家。
殺其身。
故制。
昔曾子不逆薪而爨。
知其不為暴也。
禮記。
荀勖在帝座。
适膳夫進飲。
勖雲。
此必勞薪所炊。
帝不信。
召膳夫問之。
果以一故車腳供薪。
抱樸子。
孟夏所以祀竈。
竈神每月晦日。
上天言人罪狀。
大者奪紀。
小者奪算。
紀三百日。
算一百日。
◎井與門戶竈中溜為五祀。
又五财之一。
利濟廣博。
有神主之。
名曰觀。
狀如美女。
井鬼名瓊。
凡作食不得帶爪甲垢。
【箋】寄歸傳。
營供。
必洗手。
敕口。
淨器。
不者所作祈請。
并無效驗。
從陳飨祭。
神祇不受。
況奉三寶。
若大小便。
不洗手。
皆不合作食。
諺。
清齋方釋奠。
剪爪宣侵肌。
感應篇注。
嘉棟曰。
作食不潔喂人。
人必嗔之。
神亦惡之。
穢食委棄。
均於暴殄。
浪費水漿。
委諸溝廁。
殊為造業。
有老秋婆。
病死複蘇。
言至一處。
有兩船遺棄穢食。
一鬼笞之曰。
汝平生所耗者。
豈容不食。
婆強呷數口。
便覺腹滿驚蘇。
言訖随死。
凡棄惡水。
不得當道。
不得高手揚潑。
當離地四五寸。
徐徐棄之 附。
不得熱湯潑地上。
【箋】惡水高揚。
熱湯潑地。
微細昆蟲。
何處回避。
水火毒身。
如入鼎沸。
以此劇刑。
橫加無謂。
我福無增。
彼惡永記。
故雲徐徐。
清涼如意。
凡掃地。
不得逆風掃。
不得聚灰土安門扇後。
【箋】逆風掃。
風塵[土*孛]面。
非但不善愛人。
亦非自愛。
掃地聚灰門扇後。
其人有始無終。
後來結果。
亦可想見。
故須掃除盡淨。
置之僻處也。
根本部。
給孤長者。
每晨朝往逝多林。
禮佛已。
掃寺地。
一日長者。
他緣。
不遑入寺。
佛經行。
見地不淨。
即自執篲而掃。
時舍利子等。
悉皆執篲。
共掃園林。
佛及弟子。
徧掃除已。
地皆嚴淨。
入食堂中坐。
與諸苾刍。
說掃地得五種功德。
一。
自心清淨。
亦名自除心垢。
若人掃於寺地。
因地淨故。
心得清淨。
是名自心清淨。
二。
令他心淨。
亦名除他心垢。
若人掃於寺地。
因地淨故。
他人見無塵垢。
心得清淨。
是名令他心清淨。
三。
諸天歡喜。
亦名去憍慢。
若人掃於寺地。
即是去其憍慢塵垢。
諸天觀見地淨無塵。
生歡喜心。
四。
植端正業。
亦名調伏其心。
若人淨掃寺地。
即是調伏自心。
植端正福業。
五。
命終之後。
當生天上。
亦名增長功德。
若人淨掃寺地。
因淨地故。
功德增長。
命終當生天上。
優婆塞戒經。
善男子。
天下之人。
誰現窮無其身者。
如其有身。
見他作福。
身應往助。
執役栖掃。
亦得福報。
成實論。
掃一閻浮僧地。
不如掃一掌佛地。
五燈。
世尊在日。
有一比丘根鈍。
無多聞性。
佛令誦苕帚二字。
日夕誦之。
言苕則已忘帚。
言帚則已忘苕。
每日克責。
意念不休。
忽能言苕帚。
於此大悟。
得無礙辨才。
◎曹山寂。
問僧作甚麼。
曰掃地。
山曰。
佛前掃。
佛後掃。
曰。
前後一時掃。
山曰。
與曹山過鞋靸來。
◎雁山羅漢寺。
證首座。
目瞽。
見道明白。
每朝以掃地為佛事。
有僧問。
這片地掃得乾淨也未。
證豎起苕帚示之又僧問。
真淨界中。
本無一塵。
掃作麼。
證亦豎帚示之。
◎拾得。
一日掃地次。
寺主問。
汝名拾得。
因豐幹拾得汝歸。
汝畢竟姓個甚麼。
拾得放下苕帚。
叉手而立。
寺主再問。
拾得拈帚掃地竟去。
寺主罔測。
寒山捶胸雲。
蒼天蒼天。
拾得卻問。
汝作甚麼。
山曰。
不見東家人死。
西家助哀。
二人作舞。
哭笑而去。
◎趙州。
掃地次。
僧問。
善知識為甚麼掃地。
師曰。
塵從外來。
曰。
既是清淨伽藍。
為甚麼有塵。
州曰。
又一點也。
◎趙州行腳時。
問大慈。
般若以何為體。
慈曰。
般若以何為體。
師便呵呵大笑而出。
大慈來日見州掃地次。
問般若以何為體。
州放下掃帚。
呵呵大笑而去。
大慈便歸方丈。
◎仰山。
掃地次。
沩山問。
塵非掃得。
空不自生。
如何是塵非掃得。
仰掃地一下。
沩曰。
如何是空不自生。
仰指自身。
又指沩。
沩曰。
塵非掃得。
空不自生。
離此二途。
又作麼生。
仰又掃地一下。
又指自身。
并指沩。
◎雲岩昙晟禅師。
掃地次。
道吾曰。
大區區生。
昙曰。
須知有不區區者。
吾曰。
恁麼則有第二月也。
昙豎起掃帚曰。
是第幾月。
吾便行。
◎大慧問僧。
道不用修。
但莫染污。
如何是不染的道。
曰。
某甲不敢道。
師曰。
你為甚麼不敢道。
曰。
怕染污。
師應聲曰。
行者将糞箕苕帚來。
僧忙然。
師便打出。
◎衲僧家拈起掃帚。
不但掃除一室塵垢。
當使天上天下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塵垢。
祇消者把掃帚。
一掃而盡目前。
脫有不顧危亡底漢。
道天上天下者許多塵垢。
畢竟掃置何處。
我便劈口與他一掃。
令他向掃帚下瞥地去。
世說。
郭林宗。
常行宿逆旅。
辄躬自執掃。
及明去後。
人至則曰必郭有道昨宿處也。
洗内衣。
須拾去虮虱方洗。
【箋】五燈。
仰山慧寂。
智浣衲次。
耽源曰。
正恁麼時作麼生。
仰曰。
正恁時。
向甚麼處見。
◎定由神英。
見首座洗衣。
遂問。
作甚麼。
座提起衣示之。
師曰。
洗的是甚衣。
座曰。
關中使鐵錢。
師喚維那。
移下座挂搭着。
夏月用水盆了。
須覆。
若仰即蟲生。
【箋】譬如空盆雖仰。
蟲無從而生。
謂蟲生於水。
若水淨。
蟲亦不生。
謂蟲生於垢。
若垢非水。
蟲亦不生。
然則蟲畢竟從何而生。
當知蟲之生也。
三因和合而生。
若一因不到。
則蟲無緣而生。
然則蟲之生滅。
其在盆之覆仰而已也。
附 一切米面蔬果等。
不得輕棄狼籍。
須加愛惜。
【箋】諺。
愛惜常住物。
如護眼中珠。
謂食物自有司庫出納。
器具有藍收司執。
然或見散漫無緒。
即宜愛惜。
置歸屏處。
勿至狼籍暴殄也。
寶訓。
混源。
為紫[竺-二+铎]庫司壁記。
複題其後雲。
滴水粒米。
盡屬衆僧。
務悅人情。
理難支破。
當思披毛帶角。
歲月久長。
明因果人。
幸宜知悉。
遺墨歲久。
漫滅殆盡。
後一山和尚踵其席。
粉壁親為書之。
感應篇注。
天倉五谷。
在二十八宿。
乃危星主之。
人以食為天。
故聖人務農重谷。
天子親耕勸農。
春夏祈谷於上帝。
豈五谷可散棄者。
世人不知天地育養之恩。
棄五谷。
厭舍絲麻。
使農夫織婦。
日勤而不得飽。
力竭而不得禦寒。
又不恤其勞。
曾無愛惜。
所以為天地所厭。
神明所責也。
續神仙傳。
三川饑。
有青衣童子語人曰。
世人厭棄五谷。
地司已收。
五谷之神。
可相率祈谷父蠶母。
當緻穰也。
◎陳僖敏公镒父孟玉。
登廁見铛底飯一塊。
在廁傍。
淨滌食之。
夜夢神告曰。
翁好善。
當福報。
吾梓潼神。
今将降生汝家。
後果生僖敏公。
仕至太子太保左都禦史。
累贈翁如其官。
母一品夫人。
入廁第十二 【箋】優缽祗王經。
伽藍地。
漫大小行者。
五百世身堕拔波地獄。
經二十小劫。
常遺肘手抱此大小便處臭穢之地。
毗尼母經。
諸比丘住處房前開處。
小便污地臭氣。
皆不可行。
佛問之曰。
從今不聽僧伽藍處小行。
當聚屏猥處。
若瓦瓶。
木桶。
埋地中。
小行已。
以物蓋之。
勿令有臭氣。
若登廁不洗淨。
不得入大僧類。
不得坐禅床。
不得登佛殿。
虛空藏經。
若有毀重禁戒者。
治圊百日。
莫令人知。
塗圊已。
澡浴禮三十五佛。
稱虛空藏菩薩。
向十二部經。
五體投地。
陳說過惡。
如是忏悔。
經三七日。
苦行力故。
罪報永除。
不障三種菩提業。
寄歸傳。
凡僧坊。
先須淨治廁處。
若自無力。
教化為之。
供十方僧。
理通凡聖。
無多所費。
斯其要焉。
锱門警訓。
登廁之法。
律制委明。
蓋欲潔嚴身器。
親近聖賢。
洗淨洗手。
各有軌度。
傥未盡谙。
則反污其手。
禮誦燒香。
合掌執捉。
動辄得咎。
可不慎欤。
五燈。
僧問趙州。
急切處請師道。
州雲。
尿是小事。
須是老僧自去。
始得。
◎趙州上東司。
召文遠。
遠應諾。
州雲。
東司上不可與你說佛法。
◎有老宿垂語雲。
十市街頭。
起一間茅厮。
祗是不許人屙。
僧舉似南堂靜。
靜曰。
是你先屙了。
更教甚麼人屙。
宿聞之。
焚香遙望大随拜謝。
◎莫将尚書谒南堂。
咨決心要。
堂使其。
好處提撕莫适如廁。
聞穢氣。
急以手掩鼻。
遂有省。
急呈偈曰。
從來姿韻愛風流。
絕笑時人向外求。
萬别千差無覓處。
得來原在鼻尖頭。
堂答曰。
一法才通萬法周。
縱橫妙用更何求。
青蛇出匣魔君伏。
碧眼胡僧笑點頭。
◎錢弋郎中。
訪真淨文。
譚久如廁。
師令侍者引從西邊去。
錢遽雲。
既是東司。
為甚向西去。
真曰。
多少人向東邊計。
◎大慧侍湛堂次。
堂視師指爪曰。
想東司頭籌子。
不是汝洗的。
師承訓。
即代黃龍忠作圊頭。
後普說雲。
某自聞老和尚說。
終身不養爪甲。
才長一菽。
湛和尚便於手指上出現。
◎湛堂準。
自浙回[泳-永+勒]潭谒深公。
省詣方丈。
尋命分座。
聞有悟侍者見所擲爨餘有省。
呈解。
深喝出。
因喪志經於延壽堂。
廁後出沒無時。
衆憚之。
師故於半夜登溷。
悟即提挈水至。
未幾供籌子。
湛滌淨已。
召接淨桶去。
悟才接。
湛執其手。
問曰。
汝是悟侍者那。
曰。
諾。
湛曰。
汝當時在知客寮。
見掉火柴頭。
有個悟處的麼。
參禅學道。
秪要知個本命元辰下落。
汝刬地作此去就。
汝在藏殿移首座鞋。
豈不是汝當時悟得的。
又在知客寮移枕子。
豈不是汝當時悟得的。
汝每夜在此移木度籌。
豈不是汝當時悟得的。
因甚麼不知下落。
卻在這裡惱亂大衆。
湛猛推之。
索然有聲。
由是絕迹。
若大小便。
即當行。
莫待内逼倉卒 於竹竿上挂直裰。
以手巾或腰縧系之。
一作記認。
二恐堕地。
【箋】直裰。
詳注着衣偈下。
若脫換鞋腳。
不可淨鞋入廁。
【箋】着鞋。
當分淨穢。
謂。
淨鞋入佛殿。
觸鞋入廁。
若觸鞋入廁。
則污穢佛地。
淨鞋入廁。
則暴殄天物。
至當三彈指。
使内人知 不得迫促内人使出 已上複當三彈指。
【箋】前後彈指俱三。
用處甄别。
謂前三彈。
使内人知。
後三彈。
恐傷在穢之鬼。
故先警之也。
不唾痰。
陰德具載藏經。
譬喻經。
有沙門不彈指來大小便。
漈圊中厲鬼大恚。
欲殺沙門。
沙門持戒。
厲鬼随逐。
伺覓其短。
不能得便。
故知大小便時。
必先彈指。
利益有在。
登廁偈 大小便時。
當願衆生。
棄貪嗔癡。
蠲除罪法。
唵狠噜陀耶莎诃 【箋】夫人飲食滋味。
入於腸胃。
輕清上升。
重濁下墜。
可見人之一身。
兼淨穢世界也。
淨世界。
即戒定慧之福業也。
穢世界。
即貪嗔癡之罪法也。
悟此淨穢本源。
則可以悟大千世界。
不在心外。
從此垢淨心盡。
不知吾身之為法界。
法界之為我身。
我身法界。
非一非二。
不得低頭視下。
【箋】護清淨眼故。
不得持草畫地。
【箋】愚夫不知。
廁上畫地畫壁。
遂成大過。
譬如一點一畫。
同於爻象。
不忍狼籍穢地。
當置淨處。
或付水火。
尊敬字畫故。
若於廁上闆壁作字。
則為造物所呵。
筆餐。
明湖州潘道士。
道法高妙。
一日於廁上畫符。
天将忽至。
問。
所召何事。
士無以應。
支曰。
門前樹為我移種屋後。
将曰。
小事何輕意召我。
遂以火筆點頭而去。
士後頭上膿水不乾。
凡有患瘡疖。
乞士膿水抹之。
無不效。
不得努氣作聲。
【箋】除糞。
極粗行。
努力則喪氣。
殊不雅。
下文詳言之。
不得隔壁共人說話。
不得唾壁。
【箋】文殊經。
大小便時。
身口狀如木石。
不得有聲。
護持清淨身口故。
相經。
廁上共人語。
最下賤相。
固齒方。
大小便時。
目上瞬。
齒咬定。
永無牙痛。
兼辟臭氣。
正氣内固。
若唾壁。
共人語。
穢氣乘虛而入。
胃家受病。
醫書。
相經。
皆暗合文殊經旨。
覽者幸留意焉。
例異傳。
南陽宋經伯。
夜行逢鬼。
問雲鬼悉何所忌。
答言。
惟不喜人唾。
逢人不得作禮。
宜側身避之。
【箋】廁上亵衣故不作禮。
不得沿路行系衣帶。
【箋】穢處。
固不可久停。
然衣褲必須嚴整。
然後徐步。
若行系衣帶。
倉皇之狀。
失威儀故。
便畢。
當淨澡手。
未澡。
不得持物。
【箋】醫書。
熱水洗淨。
生腸風等病。
當用冷水。
淨物。
宜淨手持。
穢手觸物。
物即成穢。
雜事。
舍利弗。
洗淨法。
攜軍持。
可受三升。
向便處。
次於一邊。
置土末七聚。
以為一行。
各如半挑。
複於此邊更行七聚。
又於一畔别安一聚。
持一籌片。
并土三塊。
入廁室中。
便利畢。
先以籌拭穢。
次土塊洗大小便處。
次洗兩手兩足。
次以土洗瓶畢。
然後着法服。
次至房中取淨瓶水。
三漱口。
方任情作務。
有婆羅門。
見舍利子行是事。
渴心歸向出家。
西域。
釋子。
洗淨之法。
九十六種外道所不知。
事傳東土。
行者亦寡。
強效者。
不能如法。
是欲潔而反穢。
但上古用籌。
今用草紙。
殊為省便。
叢林有熏修大悲華嚴等忏。
而此洗淨之法。
不可不知也。
淨手偈 事訖就水。
當願衆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唵賀囊密哩帝莎诃 【箋】此當願者。
非同世間之願。
及世間之法也。
當為衆生發出世之願。
說出世之法也。
速疾往者。
言五濁惡世。
所見所聞。
無非煩惱惡業。
亦如穢廁。
不可久停。
故當速離濁惡之行。
而行清淨之法也。
經律。
入廁洗淨。
若不默持諸咒。
縱用七恒河水洗之。
不得清淨。
何以故。
種子不淨。
溪堂雜錄。
僧智超誦華嚴經三十年。
忽見童子雲。
從五台來。
告超曰。
師誦經固善。
但登廁洗淨。
觸污手背。
律制洗手用灰泥七度。
今但二三。
緣此觸存。
禮佛誦經。
悉皆得罪。
言訖不見。
超乃悔過。
識者曰。
此文殊化現。
有警於超也。
若小解。
亦要收起衣服。
又不可着褊衫小解。
【箋】說原。
僧伽支。
此雲覆膊。
亦名褊衫。
亦名随衣。
竺道祖雲。
魏時請僧於内自恣。
宮人見僧偏袒不雅。
故當覆膞。
小解。
不言長衣專舉衣袖者。
謂衣袖常勤佛法。
更宜細行 小解雖穢亵事。
有至道焉。
其義出自禮記。
記雲。
手容恭君子起居。
常自恭敬。
不敢散手掉臂。
惟至屙尿放屎之時。
不得不暫解也。
盥掌偈 以水盥掌。
當願衆生。
得清淨手。
受持佛法。
唵主迦啰耶娑诃 【箋】手是總名。
若無掌。
不可名手。
無指亦不可名手。
有掌有指。
方名曰手。
兩手。
太陽之精也。
字魂陰。
掌圖法天指法五行。
大指曰拇指。
第二曰食指。
中指曰将指。
第四曰無名指。
第五曰小指。
第六曰枝指 水性至柔。
離垢去染為用。
盥者。
兩手拾盆之象。
湯銘。
日新又新。
澡其德也。
當誦偈咒之時。
一浣而再浣。
再浣至七浣。
而佛法現前。
究竟我手。
佛手。
衆生之手。
同於清淨。
同於受持。
是名清淨佛法之手。
受佛法也。
華嚴感應。
三藏梵僧。
至京時。
有三藏童子。
頂禮三藏。
請受菩薩戒。
衆謂三藏梵僧曰。
此童子。
能誦華嚴。
兼解其意。
三藏梵僧驚歎曰。
華嚴一乘。
是諸秘藏。
尚難遭遇。
況通其義。
若人誦淨行一品。
以得菩薩戒具足。
西域傳記。
有人轉華嚴經。
以洗手水滴蟻身。
命終生天。
況能受持通意。
此子後必廣大。
饒益衆生 大小三藏。
互相闡揚淨行之法。
力行淨行之行。
為世作則。
豈非華嚴果會中再來耶。
今人能於淨行諸偈潛行密用。
即是親證毗盧妙體。
亦無霟於大小三藏哉。
入浴第十三 【箋】溫室洗浴衆僧經。
有耆域醫王。
願請佛及菩薩僧人溫室澡浴。
佛贊善哉。
佛雲。
耆域澡浴之法。
當用七物。
除去七病。
得七福報。
一。
燃火。
二。
淨衣。
三。
澡豆
今時後生。
才入衆來。
便乃端然拱手。
受人供養。
到處菜不擇一莖。
柴不搬一束。
十指不沾水。
百事不幹懷。
雖則一期快樂。
争奈三途累身。
梵網甯以熱鐵纏身。
不受信心人衣。
甯以洋銅灌口。
不受信心人食。
若恁麼者。
直饒變大地作黃金。
攪長河為酥酪。
供養上座。
不為分外。
若不恁麼去。
滴水寸絲。
便須披毛帶角。
牽犂拽钯。
償他始得 無作之法。
當於作處見無作。
非徒然無作。
若徒然無作。
便是落空亡底外道。
易曰。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故天地運行於四時。
風以動之。
雷以成之。
乃至兩露恩澤。
莫不各有所司。
而生物焉。
例而推之。
即三賢十聖。
亦皆為而無為。
作而無作。
我何人斯。
敢無作。
而坐食於天地間哉。
當惜衆僧物(詳見下文)。
當随知事者教令。
不得違戾。
【箋】征。
教令出自師長父母之口。
無不從命。
知事教令。
衲子安得克服。
訓。
叢林事出浩繁。
故請知事以司其柄。
教令。
乃奉大衆之命令也。
得罪知事。
即得罪大衆。
然知事所司。
亦當柔和調順。
若逞粗犷之性。
權挾衲子。
使彼難忍去之。
則有負所任。
不得無過。
凡洗菜。
當三易水。
【箋】本律。
三易水者。
謂初次。
但去粗垢。
二次。
細垢未盡。
三次。
乃得清淨。
今叢林腌菜不洗。
謂菜有味。
舉目皆噇糞之人。
執事略不為怪。
可笑。
燈錄。
趙州問菜頭。
今日吃熟菜。
吃生菜。
頭拈起菜呈之。
師曰。
知恩者少。
負恩者多。
凡汲水。
先淨手。
【箋】至水邊。
另舀水先淨手。
即以洗手水。
棄之僻地。
見水偈 若見流水。
當願衆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箋】流水者。
源頭活水也。
然其性相不二。
動靜一源。
若無源之水不流。
即是死水。
流得其源。
則澄之不清。
擾之不濁。
而能旋香海載須彌。
恩配三有。
澤及群靈。
而不自伐為功。
故三賢十聖。
贊之不及。
凡夫肉眼。
孰能窺其大用哉。
今此偈。
全在發明見字。
若見不徹。
雲何為彼當願。
雲何為彼滌惑耶。
若見者。
謂所見之水。
情狀不一故。
如人見之。
清涼可悅。
餓鬼見之。
流變為血。
魚龍見之。
謂宮殿。
沉溺者見之。
謂死窟。
究竟水尚強名。
何況有如上等見。
皆是衆生業惑所感也。
若夫大解脫人見之。
不曰流水。
非流水。
直下為彼颠倒衆生。
拔其見刺。
出其眼屑也。
意欲者。
非情欲之欲。
若情欲。
即是惑垢。
當作願字看。
正願清滌無始情欲之惑垢也。
征。
上文既有當願。
雲何欲字。
又作願字看。
訓。
上文是菩薩當願。
下文意欲。
是衆生當願。
其猶啐啄同時也。
若菩薩發願度衆生。
衆生不發願出離。
菩薩雖有願。
亦無如之何也已。
附 勿令穢水入井。
【箋】天下井水。
味有多種。
詳水經注。
周易正義。
雖汲水以至井上。
然绠出。
猶未離井口。
而鈎羸其缾而覆之也。
棄其方成之功。
雖有出井之勞。
而與未汲不異。
喻人行常德。
須善令終。
若有初無終。
則必緻兇咎。
筆餐。
吳湛為縣吏。
所居臨荊溪。
溪有清泉。
衆皆賴之。
湛為築籬遮護。
不令穢入。
忽於泉側。
得一田螺。
置甕中。
每外歸。
則廚中飲食已辦大異之。
一日潛窺。
乃一女子。
自螺出。
手自操刀。
湛急趨之。
不容歸殼。
女大窘。
實告湛曰。
我泉神也。
上帝以君敬護泉源。
且知君鳏居。
命吾為君操馔。
君食吾馔。
當得道矣。
言訖不見。
◎李鄠為河山令。
縣有河山岩。
岩半有一脈清泉。
次第淋注。
逐處各有一岩斛。
承之。
如镌出狀。
鄠一日攜家出遊。
無何雪兒就斛浣申。
立為震霆所擊。
視之其斛已碎。
别安一斛於流下矣。
是知井泉不可觸穢。
酉陽雜爼。
臨井勿窺。
◎古井不可唾。
唾與窺且不可而可越哉。
汲井偈 若見汲井。
當願衆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箋】華嚴疏。
汲取也。
辯才演法。
猶绠汲水。
五燈。
趙州。
在井上打水次。
見南泉過。
便抱柱。
懸卻腳曰。
相救相救。
泉上胡梯一二三四五。
師少頃。
卻去禮謝曰。
适來謝相救。
◎藍田真。
因開井。
被沙塞卻泉眼。
師曰。
泉眼不通。
被沙礙。
道眼不通。
被甚麼礙。
僧無答。
師代曰。
被眼礙。
◎天衣懷。
世漁。
母夢星隕於屋。
懷娠兒時。
坐船尾。
得魚辄放。
父笞之。
不為意。
參翠峰覺。
覺問汝名甚麼。
曰義懷。
曰。
何不名懷義。
曰。
此當時緻得。
曰。
誰為汝立名。
曰。
受戒十年矣。
曰。
汝行腳費許多草鞋。
曰。
和尚莫謾人好。
曰。
我也沒量罪過。
汝也沒量罪過。
你作麼生。
師無語。
覺打曰。
脫空謾語漢。
出去。
入室次。
覺曰。
恁麼也不得。
不恁麼也不得。
恁麼不恁麼。
總不得。
師拟議。
覺又打出。
如是數四。
尋時翠峰為水頭。
因汲水折擔。
忽悟。
作投機偈曰。
一二三四五六七。
萬仞峰頭獨足立。
骊龍颔下取明珠。
一言勘破維摩诘。
覺聞拊幾稱善。
觀水偈 佛觀一缽水。
八萬四千蟲。
若不誦此咒。
如食衆生肉。
唵縛悉波啰摩尼莎诃 【箋】水中生靈甚微。
人之粗障覆故。
不能觀察。
唯佛五眼明淨。
能見微細。
以慈悲故。
說此偈咒。
大旨為水羅兼說也。
凡用水。
須谛視有蟲無蟲。
以密羅濾過方用。
【箋】會正記。
用白[疊*毛]。
東上用密絹。
恐小蟲直下。
取熟絹為之。
此護生之法也。
若嚴冬。
不得蚤濾水。
須待日出。
【箋】嚴冬水寒。
蚤濾則傷生。
日出水得陽氣。
則不傷生。
漉水囊賦。
吾有漉囊。
制造有方。
緻練作底。
熟鐵為匡。
其用濾兮深須谛視。
其還放兮切忌損傷。
宜知我佛仁慈。
尚不遺於微物。
将使吾曹飲用。
得幸免於餘殃。
一化境中。
上下皆制。
半由旬内。
往返須将。
世多輕略。
孰究不藏。
或聞而不制。
則嗤為外道。
或制而不用。
但懸於草堂。
斯由内無慈愍。
外恣疎狂。
塞來蒙之津徑。
害我教之紀綱。
汝當存誠持守。
竭力恢張。
豈止四生有賴。
抑使三寶增光。
凡燒竈。
不得燃腐薪。
【箋】本律。
炊竈有五事。
一。
不得蹲炊火。
二。
不得燃生薪。
三。
不得倒燃濕薪。
四。
不得燃腐薪。
五。
不得以熱湯澆火滅 凡腐薪中有蟲。
若燃之。
如毀其家。
殺其身。
故制。
昔曾子不逆薪而爨。
知其不為暴也。
禮記。
荀勖在帝座。
适膳夫進飲。
勖雲。
此必勞薪所炊。
帝不信。
召膳夫問之。
果以一故車腳供薪。
抱樸子。
孟夏所以祀竈。
竈神每月晦日。
上天言人罪狀。
大者奪紀。
小者奪算。
紀三百日。
算一百日。
◎井與門戶竈中溜為五祀。
又五财之一。
利濟廣博。
有神主之。
名曰觀。
狀如美女。
井鬼名瓊。
凡作食不得帶爪甲垢。
【箋】寄歸傳。
營供。
必洗手。
敕口。
淨器。
不者所作祈請。
并無效驗。
從陳飨祭。
神祇不受。
況奉三寶。
若大小便。
不洗手。
皆不合作食。
諺。
清齋方釋奠。
剪爪宣侵肌。
感應篇注。
嘉棟曰。
作食不潔喂人。
人必嗔之。
神亦惡之。
穢食委棄。
均於暴殄。
浪費水漿。
委諸溝廁。
殊為造業。
有老秋婆。
病死複蘇。
言至一處。
有兩船遺棄穢食。
一鬼笞之曰。
汝平生所耗者。
豈容不食。
婆強呷數口。
便覺腹滿驚蘇。
言訖随死。
凡棄惡水。
不得當道。
不得高手揚潑。
當離地四五寸。
徐徐棄之 附。
不得熱湯潑地上。
【箋】惡水高揚。
熱湯潑地。
微細昆蟲。
何處回避。
水火毒身。
如入鼎沸。
以此劇刑。
橫加無謂。
我福無增。
彼惡永記。
故雲徐徐。
清涼如意。
凡掃地。
不得逆風掃。
不得聚灰土安門扇後。
【箋】逆風掃。
風塵[土*孛]面。
非但不善愛人。
亦非自愛。
掃地聚灰門扇後。
其人有始無終。
後來結果。
亦可想見。
故須掃除盡淨。
置之僻處也。
根本部。
給孤長者。
每晨朝往逝多林。
禮佛已。
掃寺地。
一日長者。
他緣。
不遑入寺。
佛經行。
見地不淨。
即自執篲而掃。
時舍利子等。
悉皆執篲。
共掃園林。
佛及弟子。
徧掃除已。
地皆嚴淨。
入食堂中坐。
與諸苾刍。
說掃地得五種功德。
一。
自心清淨。
亦名自除心垢。
若人掃於寺地。
因地淨故。
心得清淨。
是名自心清淨。
二。
令他心淨。
亦名除他心垢。
若人掃於寺地。
因地淨故。
他人見無塵垢。
心得清淨。
是名令他心清淨。
三。
諸天歡喜。
亦名去憍慢。
若人掃於寺地。
即是去其憍慢塵垢。
諸天觀見地淨無塵。
生歡喜心。
四。
植端正業。
亦名調伏其心。
若人淨掃寺地。
即是調伏自心。
植端正福業。
五。
命終之後。
當生天上。
亦名增長功德。
若人淨掃寺地。
因淨地故。
功德增長。
命終當生天上。
優婆塞戒經。
善男子。
天下之人。
誰現窮無其身者。
如其有身。
見他作福。
身應往助。
執役栖掃。
亦得福報。
成實論。
掃一閻浮僧地。
不如掃一掌佛地。
五燈。
世尊在日。
有一比丘根鈍。
無多聞性。
佛令誦苕帚二字。
日夕誦之。
言苕則已忘帚。
言帚則已忘苕。
每日克責。
意念不休。
忽能言苕帚。
於此大悟。
得無礙辨才。
◎曹山寂。
問僧作甚麼。
曰掃地。
山曰。
佛前掃。
佛後掃。
曰。
前後一時掃。
山曰。
與曹山過鞋靸來。
◎雁山羅漢寺。
證首座。
目瞽。
見道明白。
每朝以掃地為佛事。
有僧問。
這片地掃得乾淨也未。
證豎起苕帚示之又僧問。
真淨界中。
本無一塵。
掃作麼。
證亦豎帚示之。
◎拾得。
一日掃地次。
寺主問。
汝名拾得。
因豐幹拾得汝歸。
汝畢竟姓個甚麼。
拾得放下苕帚。
叉手而立。
寺主再問。
拾得拈帚掃地竟去。
寺主罔測。
寒山捶胸雲。
蒼天蒼天。
拾得卻問。
汝作甚麼。
山曰。
不見東家人死。
西家助哀。
二人作舞。
哭笑而去。
◎趙州。
掃地次。
僧問。
善知識為甚麼掃地。
師曰。
塵從外來。
曰。
既是清淨伽藍。
為甚麼有塵。
州曰。
又一點也。
◎趙州行腳時。
問大慈。
般若以何為體。
慈曰。
般若以何為體。
師便呵呵大笑而出。
大慈來日見州掃地次。
問般若以何為體。
州放下掃帚。
呵呵大笑而去。
大慈便歸方丈。
◎仰山。
掃地次。
沩山問。
塵非掃得。
空不自生。
如何是塵非掃得。
仰掃地一下。
沩曰。
如何是空不自生。
仰指自身。
又指沩。
沩曰。
塵非掃得。
空不自生。
離此二途。
又作麼生。
仰又掃地一下。
又指自身。
并指沩。
◎雲岩昙晟禅師。
掃地次。
道吾曰。
大區區生。
昙曰。
須知有不區區者。
吾曰。
恁麼則有第二月也。
昙豎起掃帚曰。
是第幾月。
吾便行。
◎大慧問僧。
道不用修。
但莫染污。
如何是不染的道。
曰。
某甲不敢道。
師曰。
你為甚麼不敢道。
曰。
怕染污。
師應聲曰。
行者将糞箕苕帚來。
僧忙然。
師便打出。
◎衲僧家拈起掃帚。
不但掃除一室塵垢。
當使天上天下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塵垢。
祇消者把掃帚。
一掃而盡目前。
脫有不顧危亡底漢。
道天上天下者許多塵垢。
畢竟掃置何處。
我便劈口與他一掃。
令他向掃帚下瞥地去。
世說。
郭林宗。
常行宿逆旅。
辄躬自執掃。
及明去後。
人至則曰必郭有道昨宿處也。
洗内衣。
須拾去虮虱方洗。
【箋】五燈。
仰山慧寂。
智浣衲次。
耽源曰。
正恁麼時作麼生。
仰曰。
正恁時。
向甚麼處見。
◎定由神英。
見首座洗衣。
遂問。
作甚麼。
座提起衣示之。
師曰。
洗的是甚衣。
座曰。
關中使鐵錢。
師喚維那。
移下座挂搭着。
夏月用水盆了。
須覆。
若仰即蟲生。
【箋】譬如空盆雖仰。
蟲無從而生。
謂蟲生於水。
若水淨。
蟲亦不生。
謂蟲生於垢。
若垢非水。
蟲亦不生。
然則蟲畢竟從何而生。
當知蟲之生也。
三因和合而生。
若一因不到。
則蟲無緣而生。
然則蟲之生滅。
其在盆之覆仰而已也。
附 一切米面蔬果等。
不得輕棄狼籍。
須加愛惜。
【箋】諺。
愛惜常住物。
如護眼中珠。
謂食物自有司庫出納。
器具有藍收司執。
然或見散漫無緒。
即宜愛惜。
置歸屏處。
勿至狼籍暴殄也。
寶訓。
混源。
為紫[竺-二+铎]庫司壁記。
複題其後雲。
滴水粒米。
盡屬衆僧。
務悅人情。
理難支破。
當思披毛帶角。
歲月久長。
明因果人。
幸宜知悉。
遺墨歲久。
漫滅殆盡。
後一山和尚踵其席。
粉壁親為書之。
感應篇注。
天倉五谷。
在二十八宿。
乃危星主之。
人以食為天。
故聖人務農重谷。
天子親耕勸農。
春夏祈谷於上帝。
豈五谷可散棄者。
世人不知天地育養之恩。
棄五谷。
厭舍絲麻。
使農夫織婦。
日勤而不得飽。
力竭而不得禦寒。
又不恤其勞。
曾無愛惜。
所以為天地所厭。
神明所責也。
續神仙傳。
三川饑。
有青衣童子語人曰。
世人厭棄五谷。
地司已收。
五谷之神。
可相率祈谷父蠶母。
當緻穰也。
◎陳僖敏公镒父孟玉。
登廁見铛底飯一塊。
在廁傍。
淨滌食之。
夜夢神告曰。
翁好善。
當福報。
吾梓潼神。
今将降生汝家。
後果生僖敏公。
仕至太子太保左都禦史。
累贈翁如其官。
母一品夫人。
入廁第十二 【箋】優缽祗王經。
伽藍地。
漫大小行者。
五百世身堕拔波地獄。
經二十小劫。
常遺肘手抱此大小便處臭穢之地。
毗尼母經。
諸比丘住處房前開處。
小便污地臭氣。
皆不可行。
佛問之曰。
從今不聽僧伽藍處小行。
當聚屏猥處。
若瓦瓶。
木桶。
埋地中。
小行已。
以物蓋之。
勿令有臭氣。
若登廁不洗淨。
不得入大僧類。
不得坐禅床。
不得登佛殿。
虛空藏經。
若有毀重禁戒者。
治圊百日。
莫令人知。
塗圊已。
澡浴禮三十五佛。
稱虛空藏菩薩。
向十二部經。
五體投地。
陳說過惡。
如是忏悔。
經三七日。
苦行力故。
罪報永除。
不障三種菩提業。
寄歸傳。
凡僧坊。
先須淨治廁處。
若自無力。
教化為之。
供十方僧。
理通凡聖。
無多所費。
斯其要焉。
锱門警訓。
登廁之法。
律制委明。
蓋欲潔嚴身器。
親近聖賢。
洗淨洗手。
各有軌度。
傥未盡谙。
則反污其手。
禮誦燒香。
合掌執捉。
動辄得咎。
可不慎欤。
五燈。
僧問趙州。
急切處請師道。
州雲。
尿是小事。
須是老僧自去。
始得。
◎趙州上東司。
召文遠。
遠應諾。
州雲。
東司上不可與你說佛法。
◎有老宿垂語雲。
十市街頭。
起一間茅厮。
祗是不許人屙。
僧舉似南堂靜。
靜曰。
是你先屙了。
更教甚麼人屙。
宿聞之。
焚香遙望大随拜謝。
◎莫将尚書谒南堂。
咨決心要。
堂使其。
好處提撕莫适如廁。
聞穢氣。
急以手掩鼻。
遂有省。
急呈偈曰。
從來姿韻愛風流。
絕笑時人向外求。
萬别千差無覓處。
得來原在鼻尖頭。
堂答曰。
一法才通萬法周。
縱橫妙用更何求。
青蛇出匣魔君伏。
碧眼胡僧笑點頭。
◎錢弋郎中。
訪真淨文。
譚久如廁。
師令侍者引從西邊去。
錢遽雲。
既是東司。
為甚向西去。
真曰。
多少人向東邊計。
◎大慧侍湛堂次。
堂視師指爪曰。
想東司頭籌子。
不是汝洗的。
師承訓。
即代黃龍忠作圊頭。
後普說雲。
某自聞老和尚說。
終身不養爪甲。
才長一菽。
湛和尚便於手指上出現。
◎湛堂準。
自浙回[泳-永+勒]潭谒深公。
省詣方丈。
尋命分座。
聞有悟侍者見所擲爨餘有省。
呈解。
深喝出。
因喪志經於延壽堂。
廁後出沒無時。
衆憚之。
師故於半夜登溷。
悟即提挈水至。
未幾供籌子。
湛滌淨已。
召接淨桶去。
悟才接。
湛執其手。
問曰。
汝是悟侍者那。
曰。
諾。
湛曰。
汝當時在知客寮。
見掉火柴頭。
有個悟處的麼。
參禅學道。
秪要知個本命元辰下落。
汝刬地作此去就。
汝在藏殿移首座鞋。
豈不是汝當時悟得的。
又在知客寮移枕子。
豈不是汝當時悟得的。
汝每夜在此移木度籌。
豈不是汝當時悟得的。
因甚麼不知下落。
卻在這裡惱亂大衆。
湛猛推之。
索然有聲。
由是絕迹。
若大小便。
即當行。
莫待内逼倉卒 於竹竿上挂直裰。
以手巾或腰縧系之。
一作記認。
二恐堕地。
【箋】直裰。
詳注着衣偈下。
若脫換鞋腳。
不可淨鞋入廁。
【箋】着鞋。
當分淨穢。
謂。
淨鞋入佛殿。
觸鞋入廁。
若觸鞋入廁。
則污穢佛地。
淨鞋入廁。
則暴殄天物。
至當三彈指。
使内人知 不得迫促内人使出 已上複當三彈指。
【箋】前後彈指俱三。
用處甄别。
謂前三彈。
使内人知。
後三彈。
恐傷在穢之鬼。
故先警之也。
不唾痰。
陰德具載藏經。
譬喻經。
有沙門不彈指來大小便。
漈圊中厲鬼大恚。
欲殺沙門。
沙門持戒。
厲鬼随逐。
伺覓其短。
不能得便。
故知大小便時。
必先彈指。
利益有在。
登廁偈 大小便時。
當願衆生。
棄貪嗔癡。
蠲除罪法。
唵狠噜陀耶莎诃 【箋】夫人飲食滋味。
入於腸胃。
輕清上升。
重濁下墜。
可見人之一身。
兼淨穢世界也。
淨世界。
即戒定慧之福業也。
穢世界。
即貪嗔癡之罪法也。
悟此淨穢本源。
則可以悟大千世界。
不在心外。
從此垢淨心盡。
不知吾身之為法界。
法界之為我身。
我身法界。
非一非二。
不得低頭視下。
【箋】護清淨眼故。
不得持草畫地。
【箋】愚夫不知。
廁上畫地畫壁。
遂成大過。
譬如一點一畫。
同於爻象。
不忍狼籍穢地。
當置淨處。
或付水火。
尊敬字畫故。
若於廁上闆壁作字。
則為造物所呵。
筆餐。
明湖州潘道士。
道法高妙。
一日於廁上畫符。
天将忽至。
問。
所召何事。
士無以應。
支曰。
門前樹為我移種屋後。
将曰。
小事何輕意召我。
遂以火筆點頭而去。
士後頭上膿水不乾。
凡有患瘡疖。
乞士膿水抹之。
無不效。
不得努氣作聲。
【箋】除糞。
極粗行。
努力則喪氣。
殊不雅。
下文詳言之。
不得隔壁共人說話。
不得唾壁。
【箋】文殊經。
大小便時。
身口狀如木石。
不得有聲。
護持清淨身口故。
相經。
廁上共人語。
最下賤相。
固齒方。
大小便時。
目上瞬。
齒咬定。
永無牙痛。
兼辟臭氣。
正氣内固。
若唾壁。
共人語。
穢氣乘虛而入。
胃家受病。
醫書。
相經。
皆暗合文殊經旨。
覽者幸留意焉。
例異傳。
南陽宋經伯。
夜行逢鬼。
問雲鬼悉何所忌。
答言。
惟不喜人唾。
逢人不得作禮。
宜側身避之。
【箋】廁上亵衣故不作禮。
不得沿路行系衣帶。
【箋】穢處。
固不可久停。
然衣褲必須嚴整。
然後徐步。
若行系衣帶。
倉皇之狀。
失威儀故。
便畢。
當淨澡手。
未澡。
不得持物。
【箋】醫書。
熱水洗淨。
生腸風等病。
當用冷水。
淨物。
宜淨手持。
穢手觸物。
物即成穢。
雜事。
舍利弗。
洗淨法。
攜軍持。
可受三升。
向便處。
次於一邊。
置土末七聚。
以為一行。
各如半挑。
複於此邊更行七聚。
又於一畔别安一聚。
持一籌片。
并土三塊。
入廁室中。
便利畢。
先以籌拭穢。
次土塊洗大小便處。
次洗兩手兩足。
次以土洗瓶畢。
然後着法服。
次至房中取淨瓶水。
三漱口。
方任情作務。
有婆羅門。
見舍利子行是事。
渴心歸向出家。
西域。
釋子。
洗淨之法。
九十六種外道所不知。
事傳東土。
行者亦寡。
強效者。
不能如法。
是欲潔而反穢。
但上古用籌。
今用草紙。
殊為省便。
叢林有熏修大悲華嚴等忏。
而此洗淨之法。
不可不知也。
淨手偈 事訖就水。
當願衆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唵賀囊密哩帝莎诃 【箋】此當願者。
非同世間之願。
及世間之法也。
當為衆生發出世之願。
說出世之法也。
速疾往者。
言五濁惡世。
所見所聞。
無非煩惱惡業。
亦如穢廁。
不可久停。
故當速離濁惡之行。
而行清淨之法也。
經律。
入廁洗淨。
若不默持諸咒。
縱用七恒河水洗之。
不得清淨。
何以故。
種子不淨。
溪堂雜錄。
僧智超誦華嚴經三十年。
忽見童子雲。
從五台來。
告超曰。
師誦經固善。
但登廁洗淨。
觸污手背。
律制洗手用灰泥七度。
今但二三。
緣此觸存。
禮佛誦經。
悉皆得罪。
言訖不見。
超乃悔過。
識者曰。
此文殊化現。
有警於超也。
若小解。
亦要收起衣服。
又不可着褊衫小解。
【箋】說原。
僧伽支。
此雲覆膊。
亦名褊衫。
亦名随衣。
竺道祖雲。
魏時請僧於内自恣。
宮人見僧偏袒不雅。
故當覆膞。
小解。
不言長衣專舉衣袖者。
謂衣袖常勤佛法。
更宜細行 小解雖穢亵事。
有至道焉。
其義出自禮記。
記雲。
手容恭君子起居。
常自恭敬。
不敢散手掉臂。
惟至屙尿放屎之時。
不得不暫解也。
盥掌偈 以水盥掌。
當願衆生。
得清淨手。
受持佛法。
唵主迦啰耶娑诃 【箋】手是總名。
若無掌。
不可名手。
無指亦不可名手。
有掌有指。
方名曰手。
兩手。
太陽之精也。
字魂陰。
掌圖法天指法五行。
大指曰拇指。
第二曰食指。
中指曰将指。
第四曰無名指。
第五曰小指。
第六曰枝指 水性至柔。
離垢去染為用。
盥者。
兩手拾盆之象。
湯銘。
日新又新。
澡其德也。
當誦偈咒之時。
一浣而再浣。
再浣至七浣。
而佛法現前。
究竟我手。
佛手。
衆生之手。
同於清淨。
同於受持。
是名清淨佛法之手。
受佛法也。
華嚴感應。
三藏梵僧。
至京時。
有三藏童子。
頂禮三藏。
請受菩薩戒。
衆謂三藏梵僧曰。
此童子。
能誦華嚴。
兼解其意。
三藏梵僧驚歎曰。
華嚴一乘。
是諸秘藏。
尚難遭遇。
況通其義。
若人誦淨行一品。
以得菩薩戒具足。
西域傳記。
有人轉華嚴經。
以洗手水滴蟻身。
命終生天。
況能受持通意。
此子後必廣大。
饒益衆生 大小三藏。
互相闡揚淨行之法。
力行淨行之行。
為世作則。
豈非華嚴果會中再來耶。
今人能於淨行諸偈潛行密用。
即是親證毗盧妙體。
亦無霟於大小三藏哉。
入浴第十三 【箋】溫室洗浴衆僧經。
有耆域醫王。
願請佛及菩薩僧人溫室澡浴。
佛贊善哉。
佛雲。
耆域澡浴之法。
當用七物。
除去七病。
得七福報。
一。
燃火。
二。
淨衣。
三。
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