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中

關燈
菩薩戒弟子雲栖寺沙門 袾宏 輯集 雲居山真如寺晦山沙門 戒顯 訂閱 寓黃山慈光寺石樹沙門 濟嶽 彙箋 威儀門 【箋】威儀門者。

    正顯上篇戒律門之文也。

    威者。

    威以德見。

    非匹夫匹婦鹵莽之威。

    及作威做勢之威也。

    儀者。

    儀以行見。

    非消沮閉藏之儀。

    及脅肩谄笑之儀也。

    門者。

    自藏中沙彌十戒。

    并威儀一卷内。

    載四十二事之門。

    今雲栖列二十四條。

    不啻威儀三十禮儀八百。

    約而言之。

    惟一心行。

    何則。

    心為功曹。

    諸體皆從使。

    功曹若正。

    從使亦正。

    是故心不妄想。

    心威儀也。

    身不妄動。

    身威儀也。

    口不妄言。

    口威儀也。

    其餘諸根不妄。

    而威儀亦複如是。

    當知六根門頭一動一靜。

    何處不是威儀。

    如香嚴聲色外威儀是也。

     菩薩善戒經。

    四威儀。

    謂修道之人。

    心不放逸。

    若行若住。

    調攝其心。

    成就道業。

    雖久於行坐。

    亦當忍其勞苦。

    非時不坐。

    非時不卧。

    設或住卧之時。

    常存佛法正念。

    如理而住。

    於此四法。

    動合規矩。

    不失律儀。

    是謂四威儀。

    一。

    行。

    謂舉趾動步。

    心不外馳。

    無有輕躁。

    常存正念。

    以成三昧。

    如法而行。

    二。

    住。

    謂非時不住。

    若或住時。

    随所住處。

    常念供養三寶。

    贊歎經法。

    廣為人說。

    思惟經義。

    如法而住。

    三。

    坐。

    謂跏趺宴坐。

    谛觀實相。

    永絕緣慮。

    澄湛虛寂。

    端肅威儀。

    如法而坐。

    四。

    卧。

    謂非時不卧。

    調攝身心。

    或時暫卧。

    則右脅宴安。

    不忘正念。

    心無昏亂。

    如法而卧。

     波羅蜜多經。

    如來行步。

    進止儀雅。

    其猶鵝王。

    如來行步。

    威容齊肅。

    如獅子王。

     晁文元公七審。

    第一。

    一切妄念能消否。

    第二。

    一切外緣稍簡省否。

    第三。

    一切觸境能不動否。

    第四。

    一切語言能慎密否。

    第五。

    一切黑白滅分别否。

    第六。

    夢想之間不颠倒否。

    第七。

    方寸之間得恬愉否。

    常書座右。

    四威儀中。

    時自考校。

    以警惛愦。

    以代曾子三省之儀。

    道力淺深。

    以自審知。

     佛制沙彌。

    年滿二十。

    欲受具足戒時。

    若問不能具對沙彌事者。

    不應與具足戒。

    當雲卿作沙彌。

    乃不知沙彌所施行。

    沙門事大難作(詳載敬大沙門)。

    卿且去熟學。

    當悉聞知。

    乃應受具足戒。

    今授卿具足戒。

    人謂佛法易行。

    沙門易作。

    故當先問。

     【箋】世間男子年滿二十。

    在成人之列。

    孝弟在躬。

    出世間男子年滿二十。

    偉然僧相。

    當為大比丘事。

    若沙彌年滿二十。

    不發心進具戒者。

    和尚阇黎應開導發心。

    若三勸不發進戒之心。

    不應與共住。

    與共住者。

    非和尚。

    非阇黎。

    若沙彌要求進戒者。

    應審是沙彌戒相。

    及所施行事。

    若沙彌不知不識。

    且令熟學。

    然後許可。

     征。

    沙彌将受比丘大戒。

    當學比丘大事。

    何必瑣瑣問沙彌中事。

     訓。

    上篇不雲乎。

    律儀為比丘戒之階梯。

    乃菩薩戒之根本。

    若根本培之不深。

    枝葉花果安得茂盛。

    其猶掘乾土而思甘泉。

    無有是處。

    故沙彌律儀。

    不可不深究也。

     以下條則於沙彌威儀諸經。

     【箋】藏中有沙彌十戒經。

    沙彌十戒并威儀。

    沙彌儀軌頌。

    沙彌尼戒經。

    沙彌尼離戒文。

     及古清規(百丈禅師着也)。

    今沙彌成範中節出(笑岩月心老人着也)。

    又宣律師行護律儀(宣即南山聖師所着也)。

    雖誡新學比丘。

    有可通用者。

    亦節出。

    良以末法人情。

    多諸懈怠。

    聞繁則厭。

    繇是删繁取要。

    仍分類以便讀學。

    間有未備。

    從義補入一二。

    其有樂廣覽者。

    自當閱律藏全書。

     【箋】指月。

    栖賢湜。

    性高簡律身。

    動不違法。

    暮年三終藏經。

    以坐閱不恭。

    則立誦行披。

    南公少年從之。

    故取法。

    嘗曰。

    栖賢和尚。

    定人天中來。

    藏經。

    乃佛祖命脈。

    閱藏經。

    即能通佛祖命脈。

    即是佛祖應身。

    今之為僧。

    不聞藏經名字。

    而終身無憾者。

    不知何以自處。

     敬大沙門第一 【箋】梵語沙門。

    具雲沙迦懑裡。

    華言勒息。

    亦雲桑門。

    涅盤雲善覺。

    謂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嗔癡。

    識心達本源。

    故号為沙門。

    即弘宗演教。

    德行兼美。

    諸善知識也。

     大方廣寶箧經。

    離諸經聚。

    故名沙門。

    沙門有四。

    一。

    勝道沙門。

    禀佛出家。

    能滅貪嗔癡等煩惱。

    得證勝道故。

    二。

    說道沙門。

    已調伏貪嗔癡等煩惱。

    而能宣說正法。

    為令衆生入佛道故。

    三。

    壞道沙門。

    謂破諸禁戒。

    行諸惡法。

    非是梵行。

    妄稱梵行故。

    四活道沙門。

    能調伏貪嗔癡等。

    勤修正行。

    所有善法。

    堪能生長智慧命根故。

    第一者。

    梵網十重以殺戒為第一。

    此律儀亦以殺戒為第一。

    梵網四十八輕以不敬師友為第一。

    此威儀亦以敬大沙門為第一。

    故律儀日用。

    為菩薩戒之根本。

    不言自信矣。

    此下引證諸經。

    為發明敬字也。

     方廣大莊嚴經。

    佛法如海容納百川。

    四流歸之。

    皆同一味。

    據戒前後。

    不在貴賤。

    四大合故。

    假名為身。

    於中空寂。

    本無吾我。

    當思聖法。

    勿生憍慢。

     普耀經。

    難陀出家。

    禮家仆優波離。

    大地為之震動。

     梵網。

    若佛子。

    初始出家。

    未有所解。

    而自恃聰明有智。

    或恃高貴年宿。

    或恃大姓高門。

    大解大福。

    大富。

    饒财。

    七寶。

    以此憍慢。

    而不谘受先學法師經律。

    其法師者。

    或小姓年少。

    卑門。

    貧窮。

    下賤。

    諸根不具。

    而實有德。

    一切經律盡解。

    而新學菩薩。

    不得觀法師種姓。

    而不來谘受法師第一義谛者。

    犯輕垢罪。

     ◎既得戒已。

    生孝順心。

    恭敬心。

    見上座和尚阿阇黎。

    大德。

    同學。

    同見。

    同行者。

    應起承迎禮拜問訊。

    而菩薩反生憍心。

    慢心。

    癡心。

    嗔心。

    不起承迎禮拜。

    犯輕垢罪。

     四分。

    沙彌不應以生年為次第。

    若生年等者。

    應以出家為次第。

    注四姓舍家入道。

    同為釋子。

    不得複論種姓。

    比丘體是僧寶。

    專尊戒臘。

    豈應更計生年。

    故雖百歲沙彌。

    亦當敬初受戒比丘。

    如法華父少而子老。

    義同。

     指月。

    雲門問曹山。

    如何是沙門。

    山曰。

    吃常住苗稼者是。

    曰便恁麼去時如何。

    山曰。

    你還畜得麼。

    曰畜得。

    山曰。

    你作麼生畜。

    曰着衣吃飯有甚麼難。

    山曰。

    何不道披毛戴角。

    門便拜。

     敬大沙門偈 若見沙門(此句。

    重在見字。

    當作敬字觀)。

    當願衆生。

    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

     【箋】華嚴淨行品。

    因智首菩薩。

    所問一百十問。

    文殊答一百四十一偈之一也。

    其日用所行何事。

    即随事以發行願也。

    華嚴大義要於事上見理。

    理事雙通。

    方得入事事無礙。

    畢竟止息。

    唯大涅盤。

    調柔寂靜者。

    法華靜然安不動。

    其心常淡薄是也。

    畢竟第一者。

    威儀寂靜。

    為世出世間之導師。

    故曰第一。

     不得喚大沙門字。

     【箋】古人不敢稱大沙門名字。

    以所住山頭尊稱之。

    如南嶽百丈等是也。

    今之後生。

    開口撤呼尊宿名字。

    損福良多。

    不可不知。

     不得盜聽大沙門說戒。

     【箋】佛制黑白月。

    誦戒羯磨。

    或作如法僧事。

    一切不得盜聽。

    盜聽者。

    與五逆同科。

    永不許受比丘戒。

     征。

    衆生堕惡道。

    一聞佛法。

    便得拔苦。

    雲何聽戒。

    不言生福。

    而曰盜者。

    何也。

     訓。

    未受戒者。

    如蒙童未定之天。

    宜深畜之。

    故不使與作如法僧事。

    如法者。

    有不如法者。

    向如法僧前宣罪悔過。

    還得清淨。

    若未受戒。

    聽之。

    如以利刀。

    斬其信根。

    即斷将來佛命。

    故曰與五逆同科。

    蓋不止判盜而已。

     不得轉行說大沙門過。

     【箋】沙門有過。

    自有沙門舉。

    沙彌不應說。

     成範。

    設有說者。

    當善遮護。

    永嘉雲。

    或是或非人不識。

    逆行順行天莫測。

    固不可以小智窺其大用也。

     師法頌。

    常慕於師德。

    不應窺小過。

     善恭敬經。

    師實有過。

    尚不得說。

    況當無也。

    若有比丘。

    於其師邊。

    不恭敬者。

    我說别有一小地獄。

    名為椎撲。

    當堕是中。

    堕彼處已。

    一身四頭。

    身體俱然。

    皆繇往昔罵辱於師。

    舌根過故。

    恒食屎尿。

    舍身已。

    常生邊地。

    具足惡法。

    毀謗沙門者。

    請看是經。

     不得坐見大沙門過不起。

     【箋】尋常見尊長過。

    必先起作禮。

    謙下問訊。

    況見大沙門到。

    肆坐不起也。

    大沙門者。

    佛祖後裔。

    輕慢沙門。

    即輕慢佛祖也。

     除讀經時。

    病時。

    剃發時。

    飯時。

    作衆事時。

     【箋】讀經時。

    如對佛語。

    坐時。

    如寶塔相似。

    故不須起。

    病時。

    應以調攝為事。

    不以起立為禮。

    剃發時。

    受持偈咒。

    兼之利刀在手。

    故不須起。

    飯時。

    三匙五觀。

    正命受食。

    若起立。

    不成齋法。

    故不須起。

    作衆事時。

    若起立。

    妨常住事。

    故不須起。

     行護雲。

    五夏以上。

    即阇黎位。

     【箋】五夏。

    即五年也。

    阿遮利耶。

    略雲阇黎。

    唐言軌範。

     菩提資糧論。

    阿遮利夜。

    随言正行。

     南山鈔。

    能糾正弟子故。

     四分律。

    五種阿阇黎。

    一。

    出家阿阇黎。

    即剃度之師也。

    謂出家必依師剃度。

    所以得出家是也。

    二。

    受戒阿阇黎。

    謂既得出家。

    必依師求受戒法。

    於受戒時。

    得作羯磨是也。

    三。

    教授阿阇黎。

    謂既得戒法。

    必得師教授威儀。

    從教授得威儀是也。

    四。

    授經阿阇黎。

    謂出家必須依師受習經文。

    解說義理。

    從所授經。

    得讀修妬路。

    若說義。

    乃至一四句偈等是也。

    五依止阿阇黎。

    謂比丘度夏。

    當依師住。

    或依止作宿。

    乃依止住一宿者是也。

     十夏以上。

    即和尚位。

     【箋】十。

    滿數。

    言得戒已經寒暑十易。

    而此戒無損。

    如美玉無瑕。

    正堪接物利生。

    即和尚之位。

    和尚。

    或雲和阇。

     羯磨疏。

    翻譯多雜。

    番胡二傳。

    天語不得聲實。

    故訛傳。

    梵本正名烏波遮迦。

    傳至于阗。

    翻為和尚。

    傳至此土。

    什師翻為力生。

    後漢言。

    知有罪。

    知無罪。

     律攝。

    滿足十夏。

    方住師位。

    複須成就五法。

    一。

    知有犯。

    二知無犯。

    三。

    知輕。

    四。

    知重。

    五。

    於别解脫經。

    廣能開解。

    於諸學處。

    創結随開。

    若遇随緣。

    善知通塞。

    常誦戒本。

    能決他疑。

    益見多聞。

    自他俱利。

    威儀行法。

    無有虧犯。

    具足是德。

    名親教師。

    繇其親能教出離法。

    故雖近圓。

    於諸學處。

    不識輕重。

    設六十夏。

    仍須仗托明德。

    依止而住。

     雖比丘事。

    沙彌當預知之。

     【箋】比丘事。

    雲何沙彌當預知也。

    謂将來不久登壇為比丘。

    故當預知比丘事。

    所以滋培初志。

    使其精進不退。

    舍小見大也。

     征。

    前雲不得聽大沙門說戒。

    聽則判。

    五逆同科。

    此雲當預知之。

    二說若有所阻也。

     訓。

    誦戒羯磨。

    發露罪相。

    故下座不得聽上座羯磨。

    當預知者。

    正所以策進向上入大乘戒法。

    毋住迹沙彌。

    得少為足也。

     事師第二 【箋】舍利弗問經。

    文殊師利白佛言。

    雲何說父母之恩。

    不可不報。

    師僧之恩。

    不可稱量。

    二者恩大。

    其孰為最。

    佛言。

    夫出家者。

    舍其父母生死之家。

    入法門中。

    受微妙法。

    師之力也。

    生長法身。

    開發知見。

    出功德财。

    養智慧命。

    功莫大焉。

    追其所生乃次耳。

     根本雜事。

    若人依托修行。

    於佛法中剃除須發。

    而被法服。

    以淨信心。

    出家修行。

    彼人於師乃至盡壽。

    四事供養。

    未能報恩。

     華嚴。

    凡夫無智。

    執着於我并執我見。

    憍慢貢高。

    不愧無智。

    妄自尊大。

    見善不從。

    罔受教誨。

    於賢不親。

    去道甚遠。

    夫求戒法。

    當折我心。

    思惟聖道。

    屈節卑體。

    敬事師長。

    所謂尊師重道。

    見賢思齊也。

     弘明集。

    師之為功。

    在於發悟。

    譬猶荊璞而瑩拂之耳。

    若質非美玉。

    瑩拂何益。

     五燈。

    香林遠。

    依雲門十八年為侍者。

    門凡接師則呼曰。

    遠侍者。

    師應諾。

    門曰。

    是甚麼。

    如此者十八年。

    一日方悟。

    門曰。

    我今更不呼汝矣。

    師一日辭門。

    門曰。

    光含萬象。

    一句作麼生道。

    師拟議。

    門令更住十年。

     梁忏。

    佛言。

    天下善知識者。

    莫過師長。

    既能自度。

    亦複度人。

     ◎師長令我速離惡趣。

     太平禦覽道部。

    師者。

    發蒙之基。

    學者有師。

    亦如樹之有根也。

    大智既成。

    複能成就小智。

    猶樹根生子。

    子複能生根。

    展轉相生。

    種類不絕。

     文中子。

    天地生我。

    而不能鞠我。

    父母鞠我。

    而不能成我。

    成我者。

    夫子也。

    道不啻天地父母。

    通於夫子。

    受罔極之恩。

     華山注。

    師以開導。

    友以切磋。

    世出世間法器。

    全賴師友。

    所當敬重。

    倘存憍慢。

    一生福慧消滅。

    故戒之。

    如常啼賣心肝。

    而學般若。

    世尊因地為半偈舍全身。

    然千燈。

    為法忘身也。

     當早起。

     【箋】凡事早起。

    事事次第。

    不至卒暴。

    諺曰。

    一日之計在於寅。

     欲入戶。

    當先三彈指。

     【箋】欲入戶。

    便師所需也。

    三彈指。

    聽師進止也。

    僧伽律。

    晨起須右腳入師戶。

     若有過。

    和尚阿阇黎教誡之。

    不得還逆語。

     【箋】失於中道謂之過。

    師長教誡還逆語。

    過而又過。

    不可教也。

    凡聞師教誡。

    靜默聽受。

    記取不忘。

    若有問難。

    當調柔進語。

    若不調柔。

    發言粗惡。

    同於逆論。

     事師法頌。

    若師所教誨。

    歡喜當聽受。

    自已或不能。

    則善言啟白。

    繇依止師故。

    所作皆成就。

     珠林。

    受說無違。

    則理超情俯。

    如說聽乖宗。

    則鮮難通會。

    是以一象既虧。

    六爻斯墜。

    一言有失。

    則累劫受殃。

    故知傳法不易。

    受聽極難。

    良由去聖日久。

    微言漸昧。

    而一說一受。

    固亦難行。

    恐名利關心。

    垢情難淨也。

     視和尚阿阇黎。

    當如視佛。

     【箋】諸佛已過去。

    未來尚未來。

    現在說法者。

    惟和尚阇黎。

    代佛宣化。

    故曰當如視佛。

     正鋒錄。

    今之軒軒聲譽於當世者。

    不知有阇黎師法。

    而返捶诟幾死者。

    又何怪乎。

    後生小子習以成風。

    而不喪心病狂者哉。

    嗟嗟。

    今日之阇黎可以捶诟。

    而他日又可以為人說戒作師範乎。

    梁忏。

    謗師毀師。

    憎師嫉師。

    法中大魔。

    地獄種子。

     若使出不淨器。

    不得唾。

    不得怒恚。

     【箋】穢氣人皆畏避。

    然事師孝行。

    義無畏避之理。

    既除糞器。

    唾及怒恚。

    猶不除也。

    故除糞器。

    不待師見。

    默慰師意。

    若於師前作怒畏狀。

    義同逆論。

     曲禮。

    凡為長者除糞之禮。

    必加帚於箕上。

    以袂拘而退。

    其塵不及長者。

    以箕自向而扱之。

     事師法頌。

    勿令阿阇黎少分生煩惱。

    無智相違背。

    定受阿鼻獄。

     若禮拜師。

    坐禅。

    不應作禮。

    師經行。

    不應作禮。

    師食。

    師說經。

    師梳齒。

    師澡浴。

    師眠息等。

    俱不應作禮。

     【箋】載七十二威儀。

    敬禮師法。

    候在晨晡。

    以表一日始終之誠。

    出晨晡。

    非禮也。

    若問佛法。

    及遠歸不拘。

    亦須候師無事。

    然後作禮。

    師若有事。

    俱不應作禮。

     師閉戶。

    不應戶外作禮。

    欲入戶作禮。

    應彈指三遍。

    師不應。

    應去。

     【箋】指月。

    趙州聞沙彌谒參。

    向侍者曰。

    教伊去。

    者乃教去。

    沙彌便珍重。

    師曰。

    沙彌得入門。

    侍者在門外。

     持師飲食。

    皆當兩手捧。

    食畢斂器。

    當徐徐。

     【箋】兩手捧。

    恭敬之緻也。

    若奉師飲食當過眉。

    恐粗氣觸食也。

    始於奉食。

    終於斂器。

    無粗行之狀。

    故曰徐徐。

     侍師不得對面立。

    不得高處立。

    不得太遠立。

    當令小語得聞。

    不費尊力。

     【箋】善見論。

    立處高遠。

    意不相接。

    語不投機。

     事師法頌。

    若足踏師影。

    獲罪如破塔 論不宣太遠。

    頌不宜太近。

    至若不近不遠。

    左右逢源。

    應時及節。

    不費師言。

    事事周到。

    心心法門。

    而事師之道備矣。

     若請問佛法因緣。

    當整衣禮拜。

    合掌胡跪。

    師有語。

    澄心谛聽。

    思惟深入。

     【箋】善恭敬經。

    若有所疑。

    先應谘白。

    若見師許。

    然後請決 弟子谘決於師。

    未有坐而問者。

    如須菩提。

    舍利弗等。

    啟問世尊。

    必從座而起。

    顔回。

    曾子。

    請問夫子。

    必避席而問。

    雖門庭各别。

    其理一緻。

    下二句。

    乃見聽受誠切之至。

     若問家常事。

    不須拜跪。

    但端立師側。

    據實申白。

     【箋】諺。

    家無常禮。

    有至禮存焉。

    非無禮也。

    謂禮有時。

     師若身心倦。

    教去。

    應去。

    不得心情不喜。

    見於顔色。

     【箋】讀書以變化氣質為先。

    學道以承順師意為始。

    孔子曰。

    色難。

    工夫與法華柔和善順。

    而不卒暴。

    合看。

    不可異同也。

     凡有犯戒等事。

    不得覆藏。

    速詣師前。

    哀乞忏悔。

    師許。

    則盡情發露。

    精誠悔改。

    還得清淨。

     【箋】忏悔。

    即悔過。

    華梵兼舉也。

     水忏。

    包藏瑕玼。

    佛不許可。

    說悔宣罪。

    淨名所尚。

    故有罪當盡情發露。

    如雲開月現。

    日照霜消。

    若有一絲覆藏。

    即為欺師。

    亦為自欺。

    不得清淨。

     大慧錄。

    古人見善則遷。

    有過則改。

    率德循行。

    思免無咎。

    所患。

    莫甚於不知其惡。

    所美。

    莫善於好聞其過。

    然豈古人之才智不足。

    識見不明。

    而若是耶。

    誠欲使後世自廣而狹於人者為戒也。

     毛詩正義。

    墓道之門幽閑。

    由希睹人行之迹。

    故有此棘。

    此棘既生。

    必得斧。

    乃可以開析而去之。

    以興陳我之心。

    不明。

    由希睹良師之教。

    故有此惡。

    此惡既成。

    必得徒飾其辭而已。

    誠發乎中。

    心形乎容貌。

    其愛之也深。

    其更之也速。

    如追免惟恐不逮。

    故有進業。

    無退功。

     師語未了。

    不得語。

     【箋】與人語。

    必待彼語畢。

    方進。

    若師語未了。

    而夾雜進語。

    若拂師意。

    故言有終始。

    語有次第。

    不可不知。

     不得戲坐師座。

     【箋】師座。

    千古聖賢所尊之位。

    若涉於戲。

    則得罪彌重。

    若分座說法。

    僧差誦戒。

    坐者無犯。

     燈錄。

    黃檗一日捧缽至南泉位上坐。

    泉入堂見便問。

    長老甚年行道。

    檗曰。

    威音王已前。

    泉曰。

    猶是王老師兒孫。

    下去。

    檗便向第二位坐。

    泉休去。

    沩山雲。

    欺敵者亡。

    仰山雲。

    不然。

    須知黃檗有陷虎之機。

    沩山雲。

    子見處得與麼。

    雪窦雲。

    可惜王老師。

    隻見錐頭利。

    吾當時若作南泉。

    待伊道威音王已前。

    即便向第二位坐。

    令黃檗一生起不得。

    雖然如此。

    也須救取南泉。

    妙喜曰。

    何待問他甚年行道。

    才入堂見他在主位。

    便捧缽向第二位坐。

    直饒黃檗有陷虎之機。

    拟向甚處施設 黃檗欲占先機。

    翻成退後。

    南泉但能向上。

    不能向下。

    以至主賓失次。

    遺笑作者。

    雖然。

    且道那裡是主賓失次處。

    頌。

    最尊一位許誰知。

    才拟生心受者癡。

    莫向威音叙戒臘。

    請看古佛載來時。

     及卧師床。

    着師衣帽等。

     【箋】師與不犯。

    師不與辄着者犯。

     為師馳達書信。

    不得私自拆看。

    亦不得與人看。

     【箋】書。

    所以表信也。

    故馳書於千裡之外。

    恍如面譚。

    夫道人書中無不可與人看者。

    然亦有為人方便處。

    若途中拆看。

    與人看。

    而有浮沉等事。

    小則損師名節。

    大有意外之禍。

    有累法門。

    故當慎密。

     到彼有問。

    應答則實對。

    不應答則善辭卻之。

    彼留不得便住。

    當一心思師望歸。

     【箋】凡為專使。

    應答不應答。

    要在臨時轉變。

    若不應答答之。

    則與書相違。

    徒勞往返。

    燈錄。

    青原思。

    令希遷持書與南嶽讓曰。

    汝達書了。

    速回。

    吾有個鈯斧子。

    與你住山。

    遷至彼。

    未呈書便問。

    不慕諸聖。

    不重己靈時如何。

    嶽曰。

    子問大高生。

    何不向下問。

    遷曰。

    甯可永劫受沉淪。

    不從諸聖求解脫。

    嚴便休。

    遷便回。

    青問。

    子返何速。

    書信達否。

    遷曰。

    書亦不通。

    信亦不達。

    去日蒙和尚許個鈯斧子。

    秪今便請。

    青垂一足。

    遷便禮拜。

     ◎馬祖令人送書到徑山欽。

    書中作一○相。

    師發緘。

    於○相中。

    着一點封回。

    忠國師雲。

    欽師猶被馬師惑。

    徑山杲雲。

    馬師仲冬嚴寒。

    欽師孟夏漸熱。

    雖然寒熱不同。

    彼此不失時節。

    忠國師因甚卻道欽師猶被馬師惑。

    還委悉麼。

    無風荷葉動。

    決定有魚行。

     ◎潭州大沩佛性泰禅師。

    圓悟住蔣山時。

    師為座元。

    有僧仲安來谒悟。

    因叩師領旨。

    及師住德山。

    遣安至蔣山通嗣法書於悟。

    時悟坐丈室。

    安捧書趨前。

    悟曰。

    千裡馳達。

    不辱宗風。

    公案現成。

    如何通信。

    安曰。

    觌面相呈。

    更無回互。

    悟曰。

    此是德山底。

    那個是專使底。

    安曰。

    豈有第二人。

    悟曰。

    背後底聻。

    安便度書。

    悟曰。

    作家禅客。

    天然猶在。

    安曰。

    分付與蔣山。

    乃下通首座大衆書於僧堂前。

    首座問曰。

    玄沙白紙。

    此自何來。

    安呈起書曰。

    見麼。

    座遂引手接。

    安複執卻曰。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今日拜呈。

    幸希一鑒。

    座便喝。

    安曰。

    作家首座。

    座又喝。

    安打一書。

    座拟議。

    安曰。

    未明三八九。

    不免自沉吟。

    又以書打一下曰。

    接。

    悟與佛眼。

    立於法堂。

    盼其作略。

    悟厲聲曰。

    打我首座死也。

    佛眼曰。

    官馬厮踏。

    有甚憑據。

    安曰。

    說甚官馬厮蹋。

    正是龍象蹴蹋。

    悟曰。

    喚來。

    安複至法堂上。

    悟曰。

    我五百衆中首座。

    你為甚麼打他。

    安曰。

    和尚也吃一頓始得。

    悟顧佛眼吐舌。

    眼曰。

    未在。

    乃顧安問曰。

    隻如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意作麼生。

    安低躬曰。

    所供并詣是實悟。

    笑曰。

    元來是家裡人。

    遂至五祖自。

    自曰。

    書裡說甚麼。

    安曰。

    文彩已彰。

    自曰。

    畢竟說甚麼。

    安曰。

    當陽揮寶劍。

    自曰。

    近前來。

    這裡不識數字。

    安曰。

    莫詐敗。

    自顧侍者曰。

    這是那裡僧。

    安曰。

    多少人疑着。

    侍者曰。

    曾在和尚會下去。

    自曰。

    怪得恁麼滑頭。

    安曰。

    曾被和尚鈍置來。

    自遂将書於爐上熏曰。

    南無三滿哆沒默喃。

    安近前彈指而已。

    安載至蔣山坐夏。

    悟使分座接納。

    秋辭歸。

    悟曰。

    子何所需。

    安曰。

    短歌須要十數丈。

    長句隻消三兩言。

    悟以頌嘉賞之。

    安後出世鼎州靈岩。

     師對賓。

    或立常處。

    或於師側。

    或於師後。

    必使耳目相接。

    候師所需。

     【箋】尋常侍師當盡孝盡敬。

    賓客在座。

    猶宜謹慎。

    候師所需。

    勿失其時。

    如仙陀婆。

    始稱伶俐。

    若師於尊客前高聲呼喚。

    大費神氣。

    有失事師之道。

     師疾病。

    一一用心調治房室被褥藥餌粥食等。

     【箋】師者。

    法身之父母。

    亦猶世間稚子。

    不可一日無父母。

    而釋子不可一日無師法也。

    故敬順師法。

    如事父母。

    若師有疾。

    當用心調治。

    或師病中嗔罵。

    亦當恬忍。

    始終奉事。

    勿生厭倦也。

     北山紀聞。

    月堂曰。

    黃龍居積翠。

    因病三月不出。

    真淨宵夜懇禱。

    以至燃頂煉臂。

    仰祈陰相。

    黃聞之責曰。

    生死固吾分也。

    爾參禅不達理若是。

    真淨從容對曰。

    叢林可無克文。

    不可無和尚。

    識者謂真淨敬師重法。

    其誠至此。

    他日必成大器。

     持衣授履。

    洗浣烘曬等。

    具於律中。

    茲不煩錄。

     【箋】律中事師名相既廣。

    約言惟誠惟孝。

    事師時時以誠孝存心。

    則一切奉事自然不苟。

    師資之間。

    水乳相合。

    而道在其中。

     凡侍師。

    不命之坐。

    不敢坐。

     【箋】弟子侍立師前。

    逢源左右。

    固其分也。

    而師或愍其久立勤苦。

    乃命之坐。

    慈也。

    弟子敬順師命。

    即坐。

    理也。

    不命之坐而坐。

    慢也。

     不問不敢對。

    除自有事欲問。

     【箋】師資問答不知語脈。

    則言無根。

    言無根。

    如亂麻無緒。

    古人悟後問答。

    如電影穿針。

    絲來線去。

    又如水面回紋。

    飛花點綴。

    故雖家常話。

    須知泥裡有刺。

     凡侍立。

    不得倚壁靠桌。

    宜端身齊足側立。

     【箋】曲禮。

    立必正方。

    立毋跛。

    跛。

    偏任也。

    凡立師前。

    鞠躬如也。

    勿現疲勞怠惰之容。

    及作屈指之聲。

    論語。

    恭而無禮則勞。

     欲禮拜。

    若師止之。

    宜順師命勿拜。

     【箋】逆師命強拜。

    雖拜無禮。

    反得罪。

    若順師命不拜。

    勝於拜也。

     凡師與客談論。

    涉道話有益身心者。

    皆當記取。

     【箋】欲知佛法深妙。

    當觀日用尋常。

    凡師與客談論。

    無非佛法機緣。

    故當記取。

     燈錄。

    雲門偃。

    說法如雲如雨。

    不許記錄。

    見錄之者。

    必罵逐曰。

    汝口不用。

    反記吾語。

    他時必裨販吾去。

    今室中語。

    皆香林以紙為衣。

    随所聞書之。

     師有所使令。

    宜及時作辦。

    不得違慢。

     【箋】師所命事。

    當乘時作為。

    惟恐更有聞命。

    若少懈。

    得違慢罪。

    論語。

    子路有聞。

    未之能行。

    惟恐有聞。

     成範。

    凡聞師喚。

    當随應而至。

    若有所需。

    即依法授之。

    聖賢帝王。

    非教不知。

    故事師之道無犯無隐。

    若加恚怒。

    為罪滋大。

     太微仙君功過格。

    見明師不參授典教為二過。

    不依師教旨為十過。

    反叛師為五十過。

    違師教令為三十過。

    尊長父母同此。

     凡睡眠。

    不得先師。

     【箋】後師而卧者。

    候師所需也。

    或有言論教誡。

    故不敢先卧。

    失事師之禮也。

     凡人問師諱。

    當雲上某下某。

     【箋】諱。

    避忌也。

    隐也。

    生曰名。

    死曰諱。

    今俗問人諱。

    大謬矣。

     東方朔七谏。

    願承間而效志兮。

    恐犯忌而幹諱。

    不敢直呼師名。

    故加上下二字。

    若問師号。

    不須上下二字。

    當答某某大師。

    号者。

    如國之号令。

    天下稱之。

    若加上下二字。

    世無是事。

    故錄楊岐之稱師号。

    表而出之。

     燈錄。

    楊畋提刑。

    山下過。

    楊岐會出接提刑。

    刑問。

    和尚法嗣何人。

    曰。

    慈明大師。

    曰。

    見個甚麼道理。

    便嗣他。

    曰。

    共缽盂吃飯。

    曰。

    與麼則不見也。

    師捺膝曰。

    甚麼處是不見。

    楊大笑。

    師曰。

    須是提刑始得。

     鶴林玉露。

    古人稱字最不輕。

    孔門諸子。

    稱夫子為仲尼。

    今世平交稱字。

    稍尊貴者。

    便不敢稱字。

    與古異也。

     珠林。

    諸佛名号。

    稱揚敬禮。

    而獲福。

    其出於尊敬之口。

    則為福。

    出於輕薄之口。

    則為禍。

     凡弟子當擇明師。

    久久親近。

    不得離師太早。

     【箋】師資之緣分定。

    固不可強。

    上下決擇。

    宜慎於始。

    當尊制三年。

    然後剃發。

    以盡煅煉。

    中間永無離師之道。

    況曰早離。

    近來出家者。

    不慎於始。

    即為剃發。

    不期月往矣。

    古人未嘗不急急於得人。

    以繼其志。

    必先辯其語句。

    觀其作用。

    察其所以。

    以定師資之緣。

    略舉一則。

    以見古人厚道。

    今人所不能及也。

    如臨濟遭黃檗三頓棒。

    自謂緣不在此。

    乃辭檗。

    檗曰。

    汝不須他往。

    但到高安參大愚去。

    及至大愚。

    有肋下還拳之機。

    愚曰。

    汝師黃檗。

    非幹吾事。

    黃檗大愚。

    可為善為賓主互換者也。

    較之今日在還拳處。

    早已收下一員戰将。

    誰肯道汝師黃檗哉。

     ◎鳥窠禅師。

    見秦望山長松盤屈。

    遂栖止其上。

    侍者會通一日辭去。

    師問曰。

    汝今何往。

    曰。

    會通為法出家。

    和尚不垂愍。

    今往諸方學佛法去。

    師曰。

    若是佛法。

    此間亦有少許。

    曰。

    如何是和尚佛法。

    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通遂領悟玄旨。

     ◎葉縣省。

    嚴冬冷淡。

    衲子畏敬之。

    浮山遠天衣初參時。

    值雪寒。

    省呵罵馳逐。

    至水潑不去。

    既領執。

    不合用常住物。

    愍衆作油面羹。

    遂估衣缽償所值。

    複逐之。

    即住院房。

    複追租。

    遠無難色。

    乞諸市還。

    聽法仍不倦。

    省謂衆曰。

    遠其衲僧也。

    迎歸之。

     ◎浮山遠曰。

    古人親師擇友。

    曉夕不敢自怠。

    至於執爨負舂。

    陸沉賤役。

    未嘗憚勞。

    予在葉縣。

    備曾試之。

    然一有顧利害較得失之心。

    則依違姑息。

    無所不至。

    且身既不正。

    又安能學道乎。

     筆餐。

    元印簡。

    山西甯遠人。

    幼禮中觀沼為師。

    十八元丘下甯遠。

    四衆逃難。

    簡侍中觀如故。

    觀曰。

    吾迫桑榆。

    汝方盛年。

    宜自逃遁。

    簡泣曰。

    死生有命。

    安可離師苟免乎。

    明日城降。

    元帥史天澤。

    問曰。

    汝何人。

    曰。

    沙門。

    曰。

    食肉否。

    曰。

    何肉。

    曰。

    人肉。

    曰。

    豹尚不相食。

    況人乎。

    史喜而釋之 梵網。

    孝名為戒。

    經義戒即孝也。

    離戒非孝。

    餘謂。

    戒即師也。

    離師非孝。

    然亦有不離師而人不名其孝。

    何也。

    謂其雖近師前。

    言不遜順。

    行多違逆。

    離心離德故也。

    亦有言遜而行順。

    而人亦不名其孝。

    何也。

    謂其内則詐僞不實。

    外則脅肩谄笑。

    慣飾小節。

    悅一時之耳目。

    乃不顧壞千古之大綱。

    以是不名孝也。

    如簡公事師臨難不肯苟免。

    至死不改其節。

    可謂孝之聖者矣。

     筆餐。

    唐清江。

    禮昙一律師。

    受業經典。

    觸目而通。

    識者曰。

    此缁門千裡駒也。

    嘗與師稍忤。

    舍而遊方。

    遍曆法筵。

    自責曰。

    天下行半。

    如我本師者鮮矣。

    乃還師所。

    僧集時。

    負荊唱言。

    某再投和尚。

    惟願攝受。

    時一公诟罵。

    江雨淚忏謝曰。

    前念無知。

    後心有悟。

    望和尚大慈。

    施與歡喜。

    求哀再四。

    一公憫之。

    遂為師資如初。

    一公後谒忠國師。

    密傳心要 凡師於弟子。

    未有不為得徹困。

    而用毒竦手腳。

    煅煉。

    然須是個人始得。

    若施之不當。

    翻成鈍置。

    師資之間。

    均失大利。

    如江雨離師之緣。

    如食[木*感]榄。

    初時上口苦澀不禁。

    直至中途殊覺甘味。

    因懷感師恩。

    乃歸負荊悔過。

    若非末後殷勤。

    幾合不起慎哉。

     如。

    師實不明。

    當别求良導。

     【箋】出家第一要決擇生死。

    以大悟為期。

    其次要明如來五時四教經義。

    又其次要明律儀。

    開遮持犯戒相。

    此三者。

    全仗明師開示。

    次第參學。

    若此三者。

    一一不知。

    則與世谛流布。

    返不如俗漢。

    惡在其為師法哉。

    故曰當别求良導。

    良導者。

    謂良師良友。

    相依以明前三要也。

    征。

    有欲以此則删去。

    何也。

     訓。

    删去之意。

    正恐弟子欲棄其師。

    乃以此藉口。

    若真為生死。

    别求依止。

    亦必明告其師。

    乃可他投。

    今之輕棄本師者。

    多以其師因緣淡薄。

    心懷輕藐。

    因而趨慕多聞。

    獵取聲譽。

    較之真為生死。

    大相徑庭。

    昔均提感念師恩。

    願終身為沙彌給侍。

    此心何心。

    凡為弟子者。

    宜錄此一則。

    懸諸座右。

    時省觀焉。

    智度論。

    譬如嬰兒。

    不應離母。

    又如行道。

    不離糧食。

    如大熱時。

    不離涼瓜冷水。

    如大寒時。

    不欲離火。

    如深水。

    不應離船。

    病人。

    不離良醫。

     設離師。

    當憶師誨。

    不得縱情自用。

    随世俗流行不正事。

     【箋】憶師誨者。

    不忘師平日所誨。

    恍如耳提面命。

    終身不違。

    若恣逞己意。

    便同流俗。

     亦不得住市井鬧處。

     【箋】市井喧嚣雜沓。

    非大力量者。

    不能和光同塵入廛垂手。

    故頭陀經。

    先擇阿蘭若處。

    為第一義故。

    燈錄。

    宋武甯慧禅師。

    與圓通秀鐵面。

    同參天衣。

    安居武甯荒村破院。

    單丁三十年。

    而圓通應诏。

    居法雲。

    威光烜然。

    後以書緻安。

    安不拆而棄之。

    侍者問。

    何故。

    安曰。

    吾始以秀有精彩。

    今知其癡也。

    出家兒。

    冢間樹下。

    辦那事。

    如救頭然。

    無故於八達衢頭。

    架大屋。

    養數百閑漢。

    此真開眼尿床。

    何複對哉 圓通秀者。

    當時之烜赫者也。

    尚遭武甯貶剝若此。

    遐想當時。

    真實為此事者。

    可以屈指。

    指外皆是閑漢。

    餘嘗睥睨諸方之烜赫者。

    大半虛張聲勢。

    究竟真實為此事者。

    幾人。

    誦武甯之言。

    殊覺齒頰清香。

    毛骨疎爽。

    筆餐。

    寄魁書記偈雲。

    僧仆城隍佛祖诃。

    先賢多是隐岩阿。

    山泉流出人間去。

    清水自然成濁波。

     不得住神廟。

     【箋】不住神廟者。

    謂神以酒肉為禋祀。

    住則僧儀偃蹇。

    人所輕忽。

    故出家者。

    佛在世時依佛而住。

    時當像法。

    則依佛像而住。

    是故持戒者不禮鬼神。

    且為鬼神欽敬。

    若住神廟。

    則為鬼神所呵。

    筆餐。

    瑞少昙。

    閩人。

    剛介自持。

    至順間。

    毅然棄去。

    金陵訪龍翔訴公。

    於是延第一座。

    适移忠虛席。

    公力薦之。

    師辭曰。

    公未思移忠乃宋奸臣秦桧香火。

    桧挾私勢。

    徧管大慧於梅衡。

    我雖不肖。

    忝承其裔。

    何忍嗣其香火。

    時鴻儒宿德。

    無不稱譽。

    從來道德與忠孝相繼。

    未有離於忠孝而别有道德。

    昙祖之論。

    千古不磨。

    實為可法。

     ◎黃龍死心住翠岩時。

    翠岩有淫祠。

    鄉人禬禳酒肉無虛日。

    師誡知事令毀之。

    知事辭以不敢掇禍。

    師曰。

    使能作禍。

    吾自當之。

    乃躬自拆毀。

    俄有巨蟒盤卧内。

    引首作吞噬之狀。

    後蟒遁。

    安寝無他雪堂行拾遺錄。

    齊安王嗣李主景遠也。

    複雲。

    師一夜夢神人峨冠告曰。

    弟子為師所折。

    不遑安處。

    欲至廣南假莊夫六十人。

    師夢中諾之。

    未幾。

    莊夫疫死者滿其數。

    師後問學者。

    且道固有鬼神否。

    若道有。

    又不打殺死心。

    若道無。

    莊夫為什麼卻死。

    答者皆不契。

    适真淨會中元首座至。

    師如前問。

    元雲。

    甜瓜連蒂甜。

    苦瓜連蒂苦。

    師大喜。

    元乃辨才高弟也。

     不得住民房。

     【箋】民房多近市嚣。

    恐累道故 第一阿蘭若頌。

    欲精進一乘。

    先當擇其處。

    阛阓不遠離。

    煩惱如刀鋸。

    未到無學門。

    於學有所慮。

    林下及水邊。

    自然絕滓濾。

    依結茅三間。

    蒲團敷一具。

    呆呆着眼看。

    觸景皆道助。

     不得住近尼寺處。

     【箋】四分。

    近尼寺。

    謂妨處。

    難處。

    故學者。

    不得近。

    征。

    布袋和尚。

    在十字街頭。

    等個人來。

    便曰。

    乞我一文錢。

    阛阓不為害也。

    栖賢住民房。

    同俗不為害也。

    蚬子卧紙錢灰中。

    神廟不為害也。

    月明之度柳翠近尼寺。

    不為害也。

    訓。

    布袋。

    彌勒化身。

    入廛垂手者也。

    栖賢。

    住民房。

    權宜也。

    蚬子。

    神前酒台盤一句。

    爍破今古。

    果位上人也。

    月明。

    雖是玉通弟子。

    柳翠為玉通後身。

    已隔世二十餘年。

    而月明發白齒落。

    可想見矣。

    當時玉通之緣。

    元非本意。

    故能於月明言下猛省。

    棄卻胭脂。

    願為執爨。

    而月明用毒辣手。

    以滾油毀其美容。

    終於苦參。

    至今柳庵尚存。

    以上機權作用。

    非今人所能履踐者也。

    若一履踐。

    如無鹽之效颦。

    轉見醜态。

    沙彌初地。

    豈可效欤。

     不得與師各住。

    而行世法中一切惡事。

     【箋】師資之緣。

    聚散理之常情。

    當遵寶訓。

    不可世谛流布。

    取笑識者。

    故曰。

    不行世法中惡事。

    惡事者。

    脅肩谄笑。

    邀譽紳衿。

    及近尼寺。

    住神廟等是也。

    寶訓。

    雪堂曰。

    死心住雲岩室中。

    好怒罵。

    衲子皆望崖而退。

    方侍者曰。

    未為善知識。

    行佛祖之道。

    号令人天。

    當視學者如赤子。

    今不能施慘怛之愛。

    垂撫循之恩。

    用中和之教。

    柰何如仇雠。

    見則诟罵。

    豈善知識用心乎。

    死心拽杖趂之曰。

    爾見解如此。

    他日谄奉世位。

    苟媚權豪。

    賤賣佛法。

    欺罔聾俗。

    定矣。

    予不忍。

    故以重言激之。

    安有他哉。

    欲其知恥改過。

    懷慕不忘。

    異日做好人耳。

     随師出行第三 【箋】馬鳴菩薩事師頌。

    若是踏師影。

    獲罪如破塔。

    於床坐資具。

    騎蓦罪過是。

    若師經行處。

    不應随舉步。

    端謹侍於傍。

    無棄於洟唾。

    亦勿於師前。

    私竊而言笑。

    若於險路中。

    自己作前導。

    又不應於前。

    身現疲勞相。

    或洗衣濯足。

    及澡浴等事。

    先白師令知。

    所作無令見。

     不得過曆人家。

     【箋】過曆者。

    停止一家。

    複停止一家。

    殊失相随之道也。

     不得止住道邊共人語。

     【箋】曲禮。

    從於先生。

    不越路而與人言。

    若中途與人私語。

    則置師於何地耶。

     不得左右顧視。

    當低頭随師後。

     【箋】尋常出入。

    當正心正眼。

    一往直前。

    随師後威儀。

    更當謹慎。

    聽師行止。

    若東看西視。

    為俗所呵。

    不免言累及師。

    失之教誨。

    弟子不能以孝行慰師。

    反以俗譏累師。

    於心安為。

     到檀越家。

    當住一面。

    師教坐。

    應坐。

     【箋】名義。

    檀。

    施也。

    謂其人行施。

    越貧窮海故。

    亦名檀那。

    具雲陀那缽底。

    此言施主。

     思大乘論。

    能破悭吝嫉妬。

    及貧窮下賤苦故。

    後得大福。

    能引福德資糧故 住一面者。

    不離左右。

    候師所指也。

    師賜坐。

    即尊師命而坐。

    不教坐。

    而坐。

    得慢罪。

    事師法頌。

    或事緣令坐。

    勿舒於雙足。

    常具諸威儀。

    師起速當起。

    禮記。

    長者賜坐。

    應告坐而坐。

     到他寺院。

    師禮佛。

    或自禮。

    不得擅自鳴磬。

     【箋】鐘磬。

    人天之眼目。

    叢林之号令。

    揵棰各有司命。

    故不得擅鳴。

    而失賓主之序。

    成範。

    師繞塔。

    當侍一偶。

    視師儀則。

    師禮畢。

    方自繞。

    師教同繞。

    則随後而繞。

     若山行。

    當持坐具随之。

    若遠行。

    不得相離太遠。

     【箋】山步艱難。

    師或行倦。

    欲暫歇息。

    敷具而坐。

    故宜持具随之。

    遠行。

    非同在近。

    一失所在。

    兩不相照。

    凡所作為。

    必須顧盼。

    不緻兩處懸念。

     若過渡。

    當持杖。

    徐試淺深。

     【箋】事師法頌。

    若於險路中。

    自己作前導。

    若過溪澗中。

    以杖試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