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中

關燈
佛義。

    若不随順佛義。

    不名佛子。

    若向這裡着得眼。

    則知如來一大藏教一串穿卻。

    恰恰道個總持不忘。

    梵語陀羅尼。

    此雲總持。

    即佛之心印。

    若悟總持之法。

    則橫說豎說。

    無不随順佛之大義也。

     ◎臨濟再參黃檗看經次。

    濟曰。

    我将謂是個人。

    元來是奄黑豆老和尚。

    乃辭去。

    檗曰。

    汝破夏來。

    何不終夏去。

    濟曰。

    某暫來禮拜和尚。

    檗便打趕出。

    濟行數裡。

    自疑此事。

    卻回終夏。

    後又辭檗。

    檗曰。

    甚處去。

    濟曰。

    不是河南。

    便是河北。

    檗便打。

    濟約住與一掌。

    檗大笑。

    乃喚侍者将禅闆來。

    濟曰。

    侍者将火來。

    檗曰。

    不然。

    子但将去。

    他日坐斷天下人舌頭在。

     石樹頌。

    莫怪老黃奄黑豆。

    臨行數裡忽思惟。

    夏來夏去全無主。

    河北河南始趂歸。

    棒下酬恩渾舊習。

    言前覓火見新威。

    英雄甘死英雄手。

    不是英雄不逗機。

     宜先學律。

    後學修多羅。

    不得違越。

     【箋】上篇專精已詳言之。

    恐人忽略。

    故複諄諄勸勉。

     凡學一經。

    須先白師。

    經完。

    更白别學某經。

     【箋】學有次第。

    如經之有緯。

    機[筘-(敲-高)+ㄆ]條貫。

    絲絲相接。

    織成片段。

    未有先緯而後經也。

    若先緯後經。

    不勝紊亂矣。

    織司法制尚然。

    況學出世經典。

    豈無次第。

    故說法有五時也。

    先白者。

    謂惟師能知教之淺深次第故。

     華嚴。

    譬如學射。

    先安其足。

    後習其法。

    否則壓覆是懼。

    何暇習其法哉。

     不得口吹經上塵。

     【箋】經典所在。

    即如佛在。

     成範。

    口吹經上塵。

    及像上塵。

    以口氣粗惡。

    當以淨巾輕拂去之。

     文殊問經。

    莊嚴供養。

    以口氣吹灰。

    堕優缽地獄。

    傍作風神王。

     不得經案上包藏茶末雜物。

     【箋】讀經處。

    先拂去幾上塵。

    然後置經。

    輕手細行。

    展閱深義。

    世間文字。

    不得加於經上。

    況加雜物。

    市女以經夾花樣。

    鄉人以書包雜物等。

    見者即當勸化。

    或贖歸之。

    梓橦帝君曰。

    世間文字藏經同。

    文字尚不可輕。

    況藏經乎。

     紫栢垂誡。

    内典之於外書。

    滿字之於半字。

    凡百安置。

    必有倫次。

    以不知故。

    每犯颠錯。

    及閱大藏。

    始大愧悔。

    永不敢以外書加於内典之上。

    半字閱於滿字之先。

    經雲。

    不辯半滿。

    忽略内外。

    凡所生處。

    於般若種永不清楚。

    及遭面貌不端嚴報。

    夫苟欲拔苦。

    非般若為迅航。

    迷津曷渡。

    非智慧為燈燭。

    重昏甯曉。

    故有志求無上菩提者。

    脫般若種子不清。

    如蒸砂為飯徒經塵劫耳。

     人閱經。

    不得近彼案前經行。

     【箋】凡看經。

    必澄靜思惟。

    若人行繞其前。

    則分其心路。

    動其所思。

    即成過咎。

     凡經籍損壞。

    宜速修補。

     【箋】經籍。

    乃聖賢之血脈。

    亦吾人之慧命。

    若愛情經籍。

    如全聖賢身命也。

     水忏。

    關閉箱箧。

    蟲蠧朽爛。

    首軸脫落。

    部帙失次。

    挽脫漏誤。

    紙墨破裂。

    自不修理。

    不肯流傳。

    皆得罪也。

     沙彌本業未成。

     【箋】本業者。

    即吾人本分之事。

    猶秀才之習五經。

    必先通本經。

    餘經次第習之。

    如拮據之有基。

    汲水之有源也。

    若本經不通。

    諸經皆成礙塞。

    沙彌本業。

    亦複如是。

     不得習學外書子史治世典章。

     【箋】慈受箴規。

    自己案前常令潔淨。

    秪安禅策經文。

    不得安世俗文字。

     佛藏經。

    佛言。

    當來比丘。

    好讀外經說法莊校之辭。

    令衆歡喜。

    是諸人等。

    為魔所獲。

    覆障慧眼。

    深貪利養。

    猶如群盲。

    謂誰所欺 外書者。

    六經二十一史。

    及諸家文集等。

    内典者。

    三藏五燈諸書也。

    内典為出世之學。

    外書為治世之學。

    出世治世。

    理雖相通。

    事不兩專。

    故甄内外也 徑山禮曰。

    參禅不用看書。

    後生家。

    到這裡住下三四年。

    開口說話。

    卻是讀書一般。

    如天童悟祖為樵夫。

    雲門澄為步兵。

    瑞光徹為染匠。

    皆一字不識。

    傑起濟洞二宗。

    發言蓋天蓋地。

    皆參禅之驗也。

     不得揀應赴道場經習學。

     【箋】梵語瑜伽。

    此雲相應。

    以其超過禅乘。

    透盡法要。

    方堪應赴來機。

    豁迷入悟者也。

    其次略知經義。

    把本修行。

    人所恭敬。

    延之禮誦。

    亦堪應赴者也。

    蓋有不知經義。

    慣為念經覓錢。

    屠肉沽酒。

    行不法事。

    妄谮瑜伽之名。

    而無相應之實。

    良可慨矣。

     征。

    應赴道場經忏。

    皆是佛說。

    雲何不得先學。

     訓。

    深栖曰。

    應赴道場經忏固是佛說。

    豈可不學。

    若先學。

    病在揀字。

    以其志氣下劣。

    為利不為道故。

     寒山詩。

    後來出家子。

    論情入骨癡。

    本來求解脫。

    卻見受驅馳。

    終朝遊俗舍。

    禮念作威儀。

    博錢沽酒吃。

    翻成客作兒。

     不得習學僞造經典。

     【箋】僞造者。

    以荒唐之言謬為佛說。

    以诳愚夫也。

    譬夫奸雄。

    挾天子令而霸諸侯者。

    僞臣也國法之治僞臣必從重。

    而況以謬臆假聖哲之言。

    以誤蒼生乎。

     太乙經。

    當來世中。

    多有惡鬼受生人間。

    常懷惡心。

    時起诤論。

    各各求於名譽利養。

    僞造經書。

    及諸符咒。

    自贊毀他。

    令修學人不知所向。

    盲於正眼。

    失諸正見。

    爾於是時。

    可起慈心降化人間。

    執於金針。

    挑其見刺。

    拈於金鎞。

    刮彼清盲。

    勿使堕於深坑險塹。

     辨正論。

    夫真僞相形。

    猶莠禾之相類。

    善耘者。

    存禾而去莠。

    求道者。

    亦依真而舍僞。

     筆餐。

    夫人之學。

    其猶食也。

    不食則喂。

    不學則廢。

    其學之淺深。

    食之精粗。

    有不同焉。

    謂食之味。

    有甘有苦。

    得其宜。

    皆可食。

    獨腐敗之食不可食。

    食之則為腐敗之身矣。

    學之門。

    有大有小。

    得其宜。

    皆可學。

    獨邪僞之學不可學。

    學之則為邪僞之人矣。

    夫食之粝。

    亦可充饑。

    於身無損。

    或雜以荼毒之藥。

    食之必死。

    學之小者。

    亦可入門。

    於性有益。

    或雜以浮蕩之言。

    學之必危。

    是故學之與食。

    不可不辨。

     楊子孝至篇。

    或曰。

    何以處僞。

    曰。

    有人則作之。

    無人則辍之之謂僞。

    觀人者。

    審其辍而已矣。

     不得習學命書。

     【箋】吾人本具如來慧命。

    若能培植慧命。

    則無不利。

    然此慧命。

    非子平五星所能推也。

    孔子所以罕言。

    袁了凡所以抝命。

    故知心正。

    命雖惡。

    而化為至善。

    心不正。

    命雖善。

    而化為不善。

    然則正心為立命之本欤。

     隺林玉露。

    有星士谒黃直卿雲。

    善算星類。

    知人禍福。

    卿曰。

    亦有個大算數書。

    曰惠迪吉。

    從逆兇。

    作善降之百祥。

    作不善降之百殃。

    大學曰。

    言悖而出者。

    亦悖而入。

    貨悖而入者。

    亦悖而出。

    此個數。

    亘古今而不差。

    豈不優於子之算數乎。

     相書。

     【箋】山庵雜錄。

    徑山古鼎和尚。

    生禀侏儒。

    唇褰縮。

    齒露龈聲嘶燥。

    膚腠皴臘。

    相者曰。

    以爾之相。

    萃乎侏儒。

    平生不言可知。

    師因自誓禱觀音大士。

    日持聖号無算。

    夜禮聖像千計。

    如是二十年。

    忽唇舒緩而齒隐。

    聲圓潤而膚腠光膩。

    後遇相士賀曰。

    師今之相。

    非昔之相。

    當居顯位大振宗風。

    其年出世隆教。

    自隆教遷寶陀升中竺。

    居徑山十二年。

    壽七十九。

    師修禱感驗。

    非獨能增福壽。

    又能變其形軀。

    如以物寄人庫藏。

    而就之之易。

    亦可為吾人自怠者勉焉。

     曹植相論。

    堯眉八彩。

    舜目重瞳。

    禹耳三漏。

    文王四乳孔子。

    面如蒙倛。

    周公形如斷菑。

     僧要。

    梁鐘山開善寺智藏。

    有相士謂藏曰。

    君命三十止矣。

    時二十九聞斯促報。

    竭誠修行。

    願誦金剛經畢生受持。

    至所厄暮年。

    沐浴待死。

    空中告曰。

    汝往年三十一報至之。

    斯由般若力得延倍。

    壽後遇相士大異之。

     雜寶藏經。

    有一鬼常患熱渴。

    聞恒河水清涼。

    趣之沸熱。

    試飲一口。

    五髒焦爛。

    以何因緣。

    受此罪報。

    目連曰。

    汝先世作相師。

    相人吉兇。

    少實多虛。

    或毀或譽。

    自稱審谛。

    以動人心。

    詐惑欺诳。

    以其财利。

    迷惑衆生。

    失如是事 世間善相者。

    惟不能相無相之相相既無相。

    雲何知其吉兇。

    定其禍福哉。

    太上曰。

    禍福無門。

    惟人自召。

    此二句。

    萬劫惺人之眼目也。

    直要使人自悟。

    不為禍福所轉。

    不為禍福所轉。

    其無相之謂乎。

     醫書。

     【箋】根本尼陀那。

    不應賣藥若善方。

    應慈心應病與藥。

    不得受他價值。

     梵網。

    八福田中。

    看病是第一福田。

    以慈悲為藥石也。

    且佛為無上醫王。

    四十九年所說一大藏教。

    及諸祖論。

    乃至諸家語錄。

    皆醫治諸病之醫案也。

    其間大小之方。

    所貴要者先之。

    古德雲。

    慈悲一味。

    神藥可以換心。

    世間醫書。

    又其次也。

    柳宗元曰。

    上醫當療於未萌之兆。

    服藥當服於無病之前。

     兵書。

     【箋】孫武子十三篇。

    劉誠意百戰百勝。

    等皆兵書。

     梵網。

    佛子。

    不得軍中往來。

    況故作國賊。

     法昌錄。

    有居士問。

    某好看兵書。

    可否。

    餘曰。

    若有心護持衆生。

    則不妨看。

    然兵刃既接之時。

    兵書無用。

    此時若以兵書蘊於胸中。

    其不覆敗者幾希。

    士乃服。

     鶴林玉露或曰用兵之法。

    殺人如殺草。

    使錢如使水。

    餘曰。

    軍無賞士不往。

    軍無财。

    士不來。

    使錢如使水。

    可也。

    若殺人如殺草。

    則非也。

    夫軍士固以嚴濟。

    然禮樂慈愛。

    戰所蓄也。

    所以不得已而誅不用命者。

    蓋一有逗撓亂行。

    則三軍暴骨矣。

    誅一人。

    所以全千萬人。

    豈以嗜殺為貴哉若如所言。

    則趙充國。

    王忠嗣。

    曹彬。

    反不如白起輩矣。

     蔔筮書。

     【箋】物原。

    伏羲龜蔔。

    神農以筮。

    漢張良[其/水]蔔。

    京房錢蔔。

     春秋元命苞。

    古司怪主蔔。

    世本殷巫。

    鹹作筮。

     鶴林玉露。

    太易性命之書。

    兼乎蔔筮。

    蓋以理之順逆。

    為事之吉兇悔吝。

    此聖人之所以開物成務。

    而非挾數用術者也。

    昔嚴君平。

    司馬季主。

    管公明。

    之蔔。

    推本忠孝人倫。

    猶不失大易之旨。

    至京房。

    專談谶緯小術。

    穿鑿附會故其師焦貢曰。

    得我道以殺其身者。

    京生也。

    夫京生能以易談禍福。

    毫發不爽。

    而不能自蔔殺身之禍。

    管辂曰。

    善易者不言易。

    其旨遠矣。

    蓋君子心存正理。

    身行正事。

    吉兇禍福。

    一聽其自來。

    何以蔔為。

    順理。

    則雖兇亦吉逆理。

    則雖吉亦兇吾蔔諸吾心。

    巧技何為哉。

     意林。

    子路問孔子曰。

    豬肩。

    牛膊可以得兆。

    何必蓍龜。

    孔子曰。

    蓍者。

    耆也。

    龜者。

    舊也。

    狐疑之事。

    當問耆舊。

     天文書。

     【箋】觀天之象。

    預知時之吉兇變化之書也。

    衲僧家。

    父母未生前個話。

    窮年卒歲尚不曉。

    何暇天文哉。

    果能於父母未生前看破。

    始見先天之文不由人得。

     地理書。

     【箋】郭璞葬經。

    楊筠松地理大全。

    黃石公八宅周書。

    等皆堪輿書也。

     永明錄。

    永明聽法衆師就使地為九圊。

    犯金神七煞。

    衆谏勿聽。

    有數人晨起。

    見七人髼首沐發湖濱迫問之曰。

    我七煞也。

    壽師營圊吾頂。

    既不敢移别宮違歲君之令。

    而又不敢殃古佛之徒。

    日受大小溲。

    沐去穢耳。

    師聞。

    竟不除圊。

    蓋定業雲。

     鶴林玉露。

    古人建都邑。

    立室家。

    未有不擇地者。

    餘觀天下都府山水翕聚。

    至於百家之邑。

    十室之市。

    亦必倚山帶溪。

    氣象回合。

    若風氣虧疏。

    山水飛走。

    則必無人煙氣聚。

    此誠不可不信不擇也。

    夫葬者。

    藏也。

    古人蔔其宅兆者。

    乃孝子慈孫重親遺體。

    使不為城邑道路溝渠。

    借曰。

    精擇。

    欲其山水回合。

    草木茂盛。

    使親之遺體得安耳。

    豈藉此以求子孫之富貴乎。

    世人惑璞之說。

    有貪求吉地未能惬意。

    至數十年不葬其親者。

    有既葬以為不吉。

    一掘未已。

    至三四掘者。

    有因買地緻訟。

    棺未入土。

    而家已蕭條者。

    有兄弟數人。

    惑於各房風水之說。

    至於骨肉仇雠者。

    此皆璞之書為禍。

    且人之生也。

    貧富貴賤夭壽賢愚禀性賦命。

    各有定分天命。

    不可改也。

    若如璞之說。

    上帝之命。

    制於一壞之土矣。

    楊誠齋素不信風水。

    常言郭璞精於風水。

    宜妙選吉地。

    福其身家。

    利其子孫。

    然璞終不免於刑戮。

    子孫卒以衰微。

    其說已不驗其身也。

    而後世猶尊信誦其遺書。

    不亦惑乎。

    京丞相仲遠。

    豫章人。

    倔起寒微。

    祖父皆火葬。

    無坆坆墓。

    每寒食。

    則野祭而已。

    是豈因風水而貴哉。

     地理與天理并行。

    而人理備焉。

    故老於堪輿者曰。

    未看山頭土。

    先看屋下人。

    此其訣也。

    若論叫不響山谷一座。

    無陰陽地一片。

    雖老於堪輿者。

    如何下手點穴。

    他才下手點。

    便不是了。

    記室問和尚點得也未。

    曰。

    我不是堪輿。

    教我點甚麼。

    進雲。

    前言猶在。

    曰。

    多少人向堪輿上着倒。

     客窗随筆。

    堪輿人敬服如神。

    其子謂父曰。

    專與人看。

    何不自己看一塊。

    卻受貧也。

    父笑曰。

    我已得。

    地一塊。

    汝試宿其上看。

    有何吉兇。

    即當圖之。

    子乃往宿其上。

    夜半忽聞空中言。

    是何人敢占此地。

    鬼卒數個拉起。

    子駭歸告其父。

    父曰。

    如何汝輩命薄。

    就有福地。

    亦難消受。

     圖谶書。

     【箋】預識國家興亡之書。

    如鐵冠道人推碑圖之類關系甚大。

    故非僧家所宜觀覽。

     乃至爐火黃白。

     【箋】煉士之術。

    點鉛銅作金銀之類。

    昔漢锺離。

    傳丹於呂洞賓。

    丹成指石為金。

    可以傳世。

    呂問曰。

    此丹成後畢竟如何。

    锺曰。

    五百年後原還為石。

    呂曰。

    若使原還為石。

    終當害世。

    非真丹也。

    乃廢鼎 洞賓廢鼎。

    真丹成矣。

     神祇鬼怪符水等書。

     【箋】謂書符遣将請仙捉鬼爪鏡之書也。

    沙彌孜孜宜學佛法。

    不可作此怪事。

     燈錄。

    明州大梅山法常禅師。

    山旁有石庫。

    中有聖書。

    受之者。

    為地下主。

    不然亦為帝王師。

    法於夢中答曰。

    昔僧稠不顧仙經。

    其卷自亡。

    吾以涅盤為樂。

    厥壽何啻與天偕老。

    神曰。

    此地靈符。

    俗人居此。

    立緻變怪。

    師曰。

    吾寓迹梅尉之鄉耳。

     僧要。

    婁約靜居丈室。

    有野媪赍數卷置經案。

    無言出。

    複持異樹。

    兼綠花紅。

    植於庭雲。

    青庭樹。

    約曰。

    此書善。

    無預吾事。

    如妄。

    不必開。

    經七日。

    自退。

     不得習學宣卷打偈。

     【箋】雲居注。

    即外道羅祖教門。

    傳有五部六冊。

    聚衆打偈。

    愚夫愚婦多堕此中。

     不得習學外道書。

     【箋】菩薩善戒經。

    菩薩不讀誦如來正經。

    讀誦世典文頌書疏者。

    得罪。

    書數下術俗典文頌。

    俱是世法。

    非出家業。

    或志在護持。

    助通佛化。

    降伏外道。

    欲知淺深。

    以是因緣。

    時複開之。

     除智力有餘。

    為欲知内外教淺深者。

    可以涉獵。

    然勿生習學想。

     【箋】智力有餘者。

    宗圖兼美。

    道德雙彰。

    入佛入魔。

    無不自在。

    故曰有餘。

    於中若有一絲頭不了。

    不名有餘。

     論語。

    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

    故禅力有餘。

    不妨涉獵外書。

    涉獵者。

    賈山涉獵書記。

    若涉水獵獸。

    不專精也。

    衲子志在正法。

    助通佛化。

    或為議論。

    破於邪見。

    故曰涉獵。

     不得習學詩辭。

     【箋】詩。

    關世風化。

    非徒嘲風吟月而作。

    非十年二十年。

    不能精妍。

    釋子參學未穩。

    眨眼已過四五十年。

    衰相忽至。

    何暇及此。

    若向話頭上省發。

    信口道着句子。

    已勝學詩十倍。

    何故。

    參禅人從一切文字之母前打出。

    故其發言。

    與常人不同。

     智證傳。

    昔予至臨川。

    與朱顯谟世英遊。

    相好也。

    俄南昌上藍長老至。

    上藍雅自标緻。

    謂世英曰。

    覺範聞工詩耳。

    禅則其師猶錯。

    矧弟子耶。

    世英笑曰。

    師能勘驗之乎。

    上藍曰。

    諾。

    居一日同遊疎山。

    飯於逆旅。

    上藍謂餘曰。

    經軸之上。

    必題此[米-木+八]字。

    是底義。

    予以指畫圓相。

    橫貫一畫曰。

    是此義也。

    上藍愕然。

    餘乃為說偈曰。

    以是不成八不是。

    法身唾着無遮閉。

    衲僧對面不知名。

    百衆人前呼不起。

    於是上藍不怿。

    歸舉似世英。

    世英為拊手曰。

    孰謂詩僧。

    亦識字義乎。

    今兩人皆成千古矣。

    追怿之。

    可謂怃然。

    餘聞汾陽嘗作黃犢偈曰。

    有頭無角實堪嗟。

    百劫難逃這作家。

    凡聖不能明得盡。

    現前相貌有些些。

    予以謂此偈。

    又餘字義之訓诂也。

    九原可作世英當有棒腹也。

     不得着心學字求工。

    但書寫端楷足矣。

     【箋】端楷二字。

    不易到手。

    關系人品邪正。

    壽命延促故。

    姜白石論字有雲。

    如端士。

    如美女。

    如武夫。

    如狂客。

    此因字之美惡。

    評品人物也。

    今學者所貴記錄佛法。

    不必求工草聖。

    有妨參學。

    若夫英靈衲子。

    向未拈筆已前薦得。

    堪與佛祖為師。

    若向點畫分明處薦得。

    堪與人天為師。

    若向放下筆時薦得。

    自救不了。

     普耀現書品。

    太子年七歲。

    入書堂。

    其師選友。

    見太子神光。

    不能任。

    即躄地。

    時菩薩手執金筆。

    栴檀書隸衆寶明珠成其書床。

    侍者送之。

    問師選友。

    今以何書相教耶。

    師曰。

    以梵佉留。

    無他異書。

    菩薩曰。

    異書有六十四。

    何止二種。

    師問。

    六十四。

    皆何名。

    太子曰。

    梵書佉留。

    大秦書。

    半書。

    天書。

    觀空書等。

    時一萬童子。

    與菩薩俱在師所學。

    見菩薩威德建大。

    聖慧分别。

    書字而宣之。

    其言無者。

    宣於無常苦空非我之音。

    其言欲者。

    出淫怒癡諸貪求音。

    其言究者。

    出悉本末真淨之音。

     缁門警訓。

    不工書。

    無以傳。

    書者。

    如也。

    叙事知人之意。

    防現生之忘失。

    須繕寫而編錄。

    欲後代以流傳。

    宜躬書以成集。

    則使教風不墜。

    道久彌芳。

    故釋氏經律。

    結集貝多。

    孔子删詩。

    但益時機。

    自非章安秉筆之力。

    豈留今日。

    故罽賓高德。

    盤頭達多。

    從旦至中。

    手寫千偈。

    從中至暮。

    口誦千偈。

    但當遵佛。

    能寫名字。

    慎勿效世。

    精草隸焉。

     不得污手執持經。

     【箋】溪堂雜錄。

    元佑中蜀僧智超。

    常諷華嚴三十年。

    一童子手貌清爽。

    舉手高揖。

    超曰。

    何來。

    曰。

    五台。

    曰。

    何遠至此。

    曰。

    少事相聞。

    吾師誦經固嘉。

    但失在登廁。

    洗淨。

    觸水。

    淋手背。

    未嘗用灰泥洗之。

    灰泥。

    律制七度。

    今但三度。

    觸尚現存。

    禮佛誦經。

    悉皆得罪。

    言訖不見。

    超慚愧改過。

    識者曰。

    此乃文殊化現。

    有警超也。

    故知洗手。

    必須依法。

     因果經。

    觸手請經。

    當獲廁中蟲。

     對經典如對佛。

    不得戲笑。

     【箋】涅盤經。

    法是佛母。

    佛從法生。

    三世如來皆供養法故。

     水忏。

    眠地聽經。

    仰卧讀誦。

    高聲語笑。

    亂他聽法。

    皆得罪也。

    清規。

    不得背靠闆頭看經。

    不得常展經。

    不得手托經寮中行。

     不得案上狼籍卷帙。

     【箋】濟陽江錄。

    讀詩書未竟。

    雖有急速。

    必待卷束整齊。

    然後起。

    故無損壞。

    人不厭其求假。

    有狼籍幾案。

    分散部帙。

    多為童婢玷污。

    風雨蟲鼠毀傷。

    實為累德。

    我每讀聖人書。

    尚肅敬對之。

    故紙中有五經詞義。

    及聖賢姓字。

    不敢他用。

     不得高聲動衆。

     【箋】讀經宜澄靜思惟。

    深入其義。

    況在衆中。

    更宜默識。

    若高聲。

    則取衆怨。

     不得借人經看不還。

    及不加愛重。

    以緻損壞。

     【箋】李濟翁曰。

    借書有四癡。

    一。

    借書。

    二。

    與書。

    三。

    索書。

    四。

    還書○聖賢經史。

    專為流通。

    令人征善去惡者也。

    若濟翁論。

    則斯文永絕。

    因别着四則。

    庶幾斯文斯在。

    一。

    是讀書人。

    借書。

    不與者癡。

    二。

    不讀書人。

    借書。

    與者癡。

    三但愛惜書。

    不讀亦不借者癡。

    四。

    借書不加愛重。

    及不還者癡。

     四分律。

    時有人盜他經卷。

    佛言。

    佛語無價。

    計紙墨犯重罪。

     十誦。

    借他經拒逆不還。

    令主生疑者。

    犯方便罪。

    由心未決。

    若絕犯重。

     正法念經。

    若盜他方者。

    犯重罪。

     唯識并決論。

    暗取他經論讀。

    乃至一句。

    皆犯盜竊文句罪。

     趙松雪序。

    讀書藏書。

    良非易事。

    善觀書。

    澄神端慮。

    淨幾焚香。

    勿卷腦。

    勿折角。

    勿以唾揭書。

    勿以爪侵字。

    勿以作枕。

    勿以挾刺。

    随損随修随開随掩。

    後之得吾之書。

    并奉贈此法。

     入寺院第十 【箋】寺。

    本司名。

    西僧初來。

    權止鴻胪寺。

    後移别居。

    不忘止本。

    還标寺号。

    鴻胪。

    本禮四夷遠國之邸舍也。

     涅盤經。

    夫入寺者。

    棄舍刀杖雜物。

    然後入寺。

    舍刀杖者。

    去瞋恚。

    三寶心也。

    舍雜物者。

    去從三寶乞求心也 凡入寺。

    無論知識及學者。

    先禮佛必次第尋寮。

    猶存西國寺圖之法。

    所以尊重主道。

    即自重也。

     凡入寺門。

    不得行中央。

    須緣左右邊行。

    緣左先左足。

    緣右先右足。

     【箋】南海寄歸傳。

    向右邊為右繞。

    向左邊為左繞。

    斯為正論。

    勿緻疑惑 禮佛篇。

    不占中央。

    義同。

     頌。

    未入寺門。

    賓主曆然。

    左繞右繞。

    腳後腳前。

    曹洞五位。

    臨濟三玄。

    東西十萬。

    南北八千。

     入寺偈 入僧伽藍。

    當願衆生。

    演說種種。

    無乖诤法。

     【箋】疏。

    僧伽藍。

    此雲衆園。

    衆有六和法。

    則事理一味。

    故無诤也 僧集既衆。

    其性不一。

    故說法亦不一。

    如應聲聞人。

    即說聲聞法。

    應菩薩人。

    即說菩薩法。

    應佛乘者。

    即說佛乘法。

    乃至應以一切法人。

    即說一切法。

    故曰種種。

    然說法雖有種種。

    畢竟無二。

    無二之旨。

    永絕乖诤。

    純一和合。

    此乃入僧伽藍第一法要也。

     燈錄。

    法華全舉。

    谒公安遠雲。

    作麼生是伽藍。

    師曰。

    深山藏獨虎。

    淺草露群蛇。

    曰。

    作麼生是伽藍中人。

    師雲。

    青松蓋不匝。

    黃葉豈能遮。

    曰。

    道甚麼。

    師雲。

    少年玩盡天邊月。

    老倒扶桑沒日頭。

    曰。

    一句兩句。

    雲開月露。

    作麼生。

    師雲。

    照破祖師關。

     筆餐。

    釋慧淨。

    嘗與道士蔡晃談義。

    晃屢被折。

    國子祭酒孔颕達。

    心存道黨。

    謂淨曰。

    佛家無诤法。

    師何以屢構斯難。

    淨曰。

    佛破外道不通。

    通反謂佛曰。

    汝常自言平等。

    今既以難破我。

    即是不平。

    何謂平等。

    佛為通曰。

    以我不平破汝不平。

    汝若得平。

    即我平矣。

    顧今亦爾。

    以淨之诤。

    破彼之诤。

    彼得無诤。

    即诤無诤也。

     附 諸經造塔緣起。

     【箋】僧祇律。

    作塔不得在南。

    不得在西。

    應在東。

    應在北。

    不侵佛地增地。

     增一。

    西梵正音。

    為窣堵波。

    此翻滅惡生善處。

    亦曰靈廣。

    曰支提。

    曰方墳。

     ◎安塔有三義。

    一。

    表人勝。

    二。

    令他信。

    三。

    報恩。

     筆餐。

    謝康樂雲。

    封殖法身。

    謂之塔。

    樹象虛堂。

    謂之廟。

     譬喻經。

    祇陀太子。

    於毗婆佛時。

    施一奴一婢。

    給掃寺廟。

    世世常得七寶宮宅。

    種種如意。

     無垢淨光陀羅尼經。

    有大婆羅門。

    名劫比羅戰茶外道。

    不信佛法。

    有相師。

    謂彼曰汝七日當命終。

    時婆羅門念佛。

    稱一切智。

    即往白佛。

    佛言。

    迦毗羅城。

    三岐道處。

    有古佛塔。

    現有舍利。

    其塔崩壞。

    應往修理。

    及造相輪橖。

    寫陀羅尼經於其上。

    興大供養。

    命還複增。

    又雲。

    四衆人等。

    多病短命。

    應修故塔。

    或造小塔。

    依法書咒。

    作壇。

    由此福故。

    更增壽命。

    凡有塔處。

    當廣刻此經。

    流通供養。

    滅罪生福。

     法苑珠林。

    四處起塔。

    一。

    生處塔。

    諸佛降生處。

    即應起塔。

    如今釋迦牟尼佛。

    在毗藍園内。

    無憂樹下降生。

    即於其處立塔也。

    二。

    得道塔。

    如來得道。

    在摩竭提國。

    菩提樹下。

    即於其處立塔。

    三。

    如來轉法輪塔。

    或在寂場。

    鹿苑。

    天上等。

    即於其處立塔。

    四。

    涅盤塔。

    華言滅度。

    如來在俱屍那城。

    娑羅雙樹間入滅。

    即於其處立塔也。

     佛成道記。

    本行集雲。

    天上有四塔。

    一。

    箭塔。

    太子年方十五。

    與諸釋種角藝。

    太子一箭穿過七金鼓。

    又一箭徹過七鐵豬腸。

    入土泉迸。

    遂名箭井。

    時帝釋遂取其箭於忉利天。

    建塔供養。

    二。

    發塔。

    太子初出家時。

    自持寶刀。

    而發願言。

    我今截落此發。

    誓與衆人斷除煩惱習障。

    尋以發擲空中。

    時帝釋接向天上。

    建塔供養。

    三。

    缽塔。

    菩薩将詣道樹。

    成等正覺。

    時有天人。

    告善生村主。

    二語難陀婆羅曰。

    汝可最初施食。

    於是二女以乳烹麋。

    用缽盛獻。

    菩薩食已缽擲尼連河中。

    時帝釋。

    收歸天上建塔供養。

    四。

    佛牙塔。

    佛阇維時。

    天帝釋持七寶瓶來請佛牙。

    上建塔供養。

     翻譯名義。

    八種人起塔。

    一。

    如來塔。

    如來有三義。

    若雲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

    此法身義也。

    第一義谛名如。

    正覺名來。

    此報恩義也。

    乘如實道來成正覺。

    此應身義也。

    謂如來萬德悉備。

    三覺俱圓。

    天上人間所共尊仰。

    是故滅後。

    應當起塔供養。

    二。

    菩薩塔。

    具雲菩提薩埵。

    華言覺衆生。

    謂菩薩上求佛道。

    下化衆生。

    憫物情重。

    随類現身。

    度脫無量。

    是故滅後應當起塔供養。

    三。

    緣覺塔。

    謂十二因緣。

    覺真谛理。

    故名緣覺。

    以其三界生死已盡。

    能為人天而作福田。

    應當起塔供養。

    四。

    阿羅漢塔。

    華言無生。

    又曰無學。

    亦雲應供。

    三界生死已斷。

    故名無生。

    煩惱已盡。

    無法可學。

    故名無學。

    應受人天供養。

    為世福田。

    是故當起塔供養。

    五。

    阿那含塔。

    華言不來。

    謂斷欲界惑。

    不來欲界受生。

    故名不來。

    應受人天供養。

    為世福田。

    是故滅後應當起塔供養。

    六。

    斯陀含塔。

    華言一來。

    謂欲界九品思惑。

    前六已斷。

    後三品尚在。

    更須欲一番受生。

    故名一來。

    應受人天供養。

    為世福田。

    故滅後當起塔供養。

    七。

    須陀洹塔。

    華言預流。

    斷三界見惑。

    預入聖流。

    故名預流。

    應受人天供養。

    為世福田。

    故當起塔供養。

    八轉輪王塔。

    輪王雖未斷惑。

    未出三界。

    然以福德之力。

    治四天下。

    以十善化育群生。

    為世所尊。

    故當起塔供養。

     佛祖統載。

    會稽育王塔緣起。

    劉薩诃。

    病死入冥。

    見梵僧指往會稽育王塔處忏悔。

    免蘇出家。

    名惠達。

    及至會稽。

    徧求不見。

    偶一夜聞地下鐘聲。

    倍加誠懇。

    經三日忽從地湧出寶塔。

    高一尺四寸。

    廣七寸。

    佛像悉具。

    達既見塔。

    精勤禮忏。

    瑞應甚多。

    明州塔。

    此其始也 北寺寶塔功成。

    暨合郡護法善信耆宿等。

    恭請聖恩老和尚升座。

    師揮拂子雲。

    昔釋迦世尊。

    下兜率。

    降皇宮。

    處胎誕生。

    出家苦行。

    降伏衆魔。

    成無上覺。

    轉妙法輪。

    最後入般涅盤。

    阇維舍利。

    不可勝數。

    一分帝釋天王請歸供養。

    一分諸大龍王請歸供養。

    一分八國王請歸供養。

    惟阿育王。

    有大威力。

    得八萬四千舍利。

    以七寶末。

    造八萬四千塔。

    此是西域國王造塔之因緣也。

    至此方漢帝時。

    有摩騰竺法蘭。

    持貝多佛像。

    釋迦舍利。

    來至中國。

    漢帝敬信。

    館於鴻胪。

    建立塔寺。

    始有三寶之名。

    此是東土國王造立塔寺之因緣也。

    至三國赤烏年。

    有康僧會。

    入吳。

    時大帝召會問曰。

    汝有何能。

    會曰。

    我能求佛舍利。

    帝曰。

    限汝三七日。

    若有舍利。

    當為造塔。

    會精誠祈禱。

    三七日後。

    果有舍利三顆。

    現於金瓶。

    铿然作聲。

    光明晃耀。

    帝驚異曰。

    此希有之瑞也。

    又問舍利有何功能。

    會曰。

    鐵錘擊之不傷。

    猛火鍛之不壞。

    帝使力士擊之。

    鍛之。

    毫無所損。

    其光愈盛。

    帝遂敬信。

    即以舍利起塔廟。

    額曰建初。

    名其地曰佛陀裡。

    即今之金陵報恩寺也。

    複以一顆於吳郡瑞光建塔。

    一顆於北寺建塔。

    為報母陳氏恩故。

    亦名報恩塔。

    此是江南吳大帝建立塔寺之因緣也。

    世人但知磚石寶塔。

    而不知無縫寶塔。

    山僧今日令在會諸賢。

    於磚石塔處。

    悟無縫塔因緣。

    於諸相上。

    見無相佛境界。

    即事即理。

    即性即相。

    性相圓融。

    事理無礙。

    是為天人中第一福田之寶塔也。

    豎拂子曰。

    會麼。

    秪這寶塔。

    非相非形。

    或隐或顯。

    常放光明。

    卓立空界。

    耀古騰今。

    撐天拄地。

    堂堂顯現。

    應物随情。

    谛觀者。

    悟文殊之三昧。

    稱贊者。

    入普賢之願門。

    風響鈴鳴。

    盡是觀音境界。

    然燈點燭。

    無非定光降生。

    旋繞經行。

    象王回顧。

    散花梵呗。

    獅子頻申。

    或見舍利於東北西南。

    露盤輪際。

    或見光明於四周檐角。

    上下九層。

    或現觀音於塔頂之上。

    若坐若立。

    或現彌陀於欄楯之間。

    全身半身。

    是諸瑞應似優昙華現。

    難見難聞。

    此皆宰官長者護持之力。

    諸檀善信樂施之誠。

    惟冀。

    人人返源達本。

    個個見性明心。

    頓證體中萬行。

    自然佛果圓成。

    即今寶塔功圓。

    作麼生道。

    八方甯诤歸皇化。

    四海讴歌樂太平。

     五燈。

    肅宗皇帝。

    問忠國師。

    百年後所須何物。

    師雲。

    與老僧作無縫塔。

    帝曰。

    請師塔樣。

    師良久雲。

    會麼。

    帝曰。

    不會。

    師雲。

    吾有付法弟子耽源。

    卻谙此事。

    請召問之。

    師遷化後。

    帝召耽源。

    問此意如何。

    源頌曰。

    湘之南。

    潭之北。

    中有黃金充一國。

    無影樹下合同船。

    琉璃殿上無知識。

     雪窦顯頌。

    無縫塔。

    見還難。

    澄潭不許蒼龍蟠。

    層落落。

    影團團。

    千古萬古與人看。

    石樹拈頌。

    現成無縫塔。

    用造作麼。

    肅宗便請塔樣。

    也好一拶。

    不是國師。

    大難酬對。

    既然與他樣子便了。

    說甚耽源卻谙此事。

    以至後來穿鑿得八面玲珑。

    有眼者。

    又道不見。

    看看。

    浮圖高出梵王天。

    頂上明珠光燦然。

    萬古聖賢同坐卧。

    至今未見塔門前○玄沙侍雪峰遊山次。

    峰指面前地曰。

    這一片地。

    好造個無縫塔。

    沙曰。

    高多少。

    峰乃顧視上下。

    沙曰。

    人天福報即不無。

    和尚。

    若是靈山授記。

    未夢見在。

    峰曰。

    你又作麼生。

    沙曰。

    七尺八尺。

    雪峰曰。

    世界闊一尺。

    古鏡闊一尺。

     小未曾有經。

    佛般涅盤後。

    若有以如芥子舍利。

    起塔大如庵摩勒果。

    其剎如針。

    上施盤蓋如酸棗葉。

    若佛形像如[麸-夫+廣]麥大。

    勝前功德。

    滿足百倍。

     不得無故登大殿遊行○不得無故登塔○不得殿塔涕唾。

     【箋】登殿塔。

    惟燒香。

    散花。

    禮佛。

    作法。

    餘皆不可。

    若塔殿中遊行。

    雜語戲笑。

    作不法事。

    乃至涕唾。

    污穢佛地。

    得罪彌重。

     燈錄。

    有行者。

    随法師入佛殿。

    行者向佛而唾。

    師曰。

    行者少去就。

    何以唾佛。

    者雲。

    将無佛處來與某甲唾。

    師無語。

    沩山雲。

    仁者卻不仁者。

    不仁者卻仁者。

    仰山代法師雲。

    但唾行者。

    又雲。

    行者若有語。

    即向伊道。

    還我無行者來。

     見塔偈 見佛塔時。

    當願衆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箋】佛塔者。

    一切諸佛舍利之塔也。

    凡見諸佛舍利之塔。

    固當尊重。

    不知一切衆生。

    亦具有舍利。

    同於諸佛。

    亦宜尊重。

    雲何衆生不自見者。

    秪為不重己靈。

    被諸煩惱障蔽。

    若能尊重佛塔。

    即是尊重己靈。

    即是不被煩惱障蔽處。

    即是自己舍利放光處。

    即是同於諸佛舍利。

    無所增減處。

    故曰。

    受人天供。

    此句但在如字上看。

    則受供非分外也。

     征。

    諸佛萬德莊嚴。

    衆生德薄垢重。

    雲何衆生。

    同於諸佛耶。

     訓。

    言事。

    則有生有佛。

    言理。

    則無佛無生。

    生佛之迹雙泯。

    全體是一大塔。

     敬塔偈 敬心觀塔。

    當願衆生。

    諸天及人。

    所共瞻仰。

     【箋】寶塔之所在。

    即諸佛法身之所在。

    故瞻觀之時。

    應起敬心。

    念諸佛德。

    高出霄漢。

    無有過於塔者。

    所以諸天及人。

    無不瞻仰也。

     禮塔偈 頂禮於塔。

    當願衆生。

    一切天人。

    無能見頂。

     【箋】塔名高圖。

    亦名高顯。

    謂顯揚如來功德之标幟也。

     征。

    寶塔固是如來之标幟。

    其始建也。

    出於匠手。

    高下寬廣可以手紀。

    雲何無有能見頂者。

     訓。

    若以匠者丈尺。

    欲見佛塔之頂。

    其猶蚊蚋住須彌之隈。

    拔一莖眉。

    而欲量虛空高下。

    縱經塵劫。

    無有是處。

    殊不知佛之塔。

    非高非下。

    非廣非狹。

    不堕諸數。

    匠手又烏乎知之。

    然則如何得見塔之頂耶。

    請高着眼。

     入殿塔。

    當右繞。

    不得左轉。

     右繞塔偈 右繞於塔。

    當願衆生。

    所行無逆。

    成一切智。

     【箋】疏。

    右者。

    順義。

     普耀經。

    菩薩降神。

    趣右脅者。

    所存無逆故。

    無逆者。

    無左繞也。

     僧祇律。

    禮佛塔。

    應當右繞。

    如日月星繞須彌山。

    不得左轉。

     燈錄。

    世尊降生。

    周行七步。

    自南西也。

     裒述。

    入殿塔。

    當自南而西。

    而北而東。

    不得左轉。

     華嚴合論。

    繞佛三匝者。

    順佛正教。

    故繞佛皆是右繞。

    自南向東。

    向北。

    向西。

    至南。

    如是三匝。

    以為右繞。

    成法。

    今人反左行 右繞者。

    誠順之至也。

    凡事誠順。

    則一切智無不成。

    是故當於右繞處。

    而發是願。

    令一切智自悟。

    自悟無他。

    惟行無逆。

    無逆之旨。

    佛佛承順理故。

    經律繞佛塔。

    皆自南而西而北而東。

    為右繞。

    獨棗柏以自南向東向北向西為右繞。

    二論相拄。

    造化若無其柄。

    然太極既分。

    東西左右已判。

    棗柏豈不解日月星之繞須彌為右繞也。

    乃欲别出手眼故。

    後人不知。

    不能無疑。

    餘敢向棗柏肚裡走過一遍。

    為之參曰。

    夫人之一身。

    小天地也。

    身外大天地也。

    此身無逆。

    天理亦順。

    如右手向内曲則順。

    向外曲則逆。

    故從右手向内旋為順義。

    若從右手向外旋。

    為不順義。

    則知右手。

    刻刻奉侍左手之權衡。

    猶坤儀。

    時時承順乾道之命令也。

    總之經律右繞。

    法乎天象。

    棗栢右繞。

    本於人身。

    究竟皆遵右繞。

    無左繞也。

     繞塔或三匝。

    七匝。

    乃至十百。

    須知徧數。

     【箋】禅觀經。

    多貪衆生不淨觀。

    多嗔衆生數息觀。

    知遍數者。

    與數息相類。

    謂旋塔時。

    當憶佛念佛。

    不落無記妄想二邊。

    即得一心不亂之旨。

     繞塔三匝。

    當願衆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

     【箋】瞻仰佛德。

    贊歎不盡。

    而懷慕之。

    懷慕不已。

    故又從而繞之也。

    梵語三。

    華雲正。

    亦雲數。

    佛道者。

    如來曆劫所行之道。

    皆當履踐。

    故曰勤求。

    無歇也。

     征。

    繞塔既止於三。

    勤求之心。

    歇即菩提。

    若心無歇。

    雲何止三。

     訓。

    如來五時說法。

    嘗以三為喻。

    不獨文殊也。

    然文殊之三。

    又異乎諸經之三者。

    以其隻字兼解華梵之音。

    一音包括圓頓之義。

    然非下文。

    無以見三之妙用。

    若非此征。

    亦無以見格外之玄論。

    若作正句看。

    即奢摩它句。

    即三摩缽提句。

    即禅那句。

    即佛句。

    即心句。

    若離之。

    即正句非句。

    何況餘句。

    若作數句看。

    即一句。

    即不可說句。

    即優波尼沙它分句。

    若離之。

    即數句非句。

    何況餘句。

    故有時即三求之亦可。

    離三求之亦可。

    有時離即俱非。

    雙非并遣。

    忽見盡十方世界。

    一切寶塔。

    枞然現前。

    不知此心在於塔之内。

    及塔之外。

    又安知此身在三匝内。

    及三匝外。

    如是勤求。

    日三夜三。

    乃至年劫有盡。

    我此旋繞之心。

    永不疲倦。

    故曰心無懈歇。

     不得以笠杖等倚殿壁。

     【箋】寶梁經。

    五百問經。

    有一比丘。

    具大福相。

    入殿禮佛出。

    福相頓改。

    審其故。

    乃壁端有畫佛像。

    比丘以杖頭。

    倚觸佛面故也。

     五燈。

    阇夜多。

    至羅閱城。

    敷揚頓教。

    彼有學衆。

    惟尚辯論。

    首者徧行。

    一日不卧。

    六時禮佛。

    清淨無欲。

    祖謂彼學者曰。

    汝師與道遠矣。

    設苦行曆於塵劫。

    皆虛妄之本也。

    學者曰。

    尊者蘊何德行。

    譏我師耶。

    祖曰。

    我不求道。

    亦不颠倒。

    我不禮佛。

    亦不輕慢。

    我不常坐。

    亦不懈怠。

    我不一食。

    亦不雜食。

    我不知足。

    亦不貪欲。

    心無所希。

    名之曰道。

    時徧行聞已。

    發無漏智。

    祖複告徧行曰。

    吾适對衆挫抑。

    仁者得無惱乎。

    行曰。

    我憶念七劫前。

    生常安樂。

    因師於智者月淨。

    記我非久。

    當證斯陀含果。

    時有大光明菩薩出世。

    我以老故。

    策杖禮谒。

    師咤我曰。

    重子輕父。

    一何鄙哉。

    時我自謂無過。

    請師示之。

    師曰。

    汝禮大光明菩薩。

    以杖倚壁畫佛面。

    以此過慢。

    遂失二果。

    我責躬悔過以來。

    聞諸惡言。

    如風如響。

    況今獲聞無上甘露。

    而反生熱惱耶。

    惟願大慈。

    以妙道垂誨。

    祖曰。

    汝久植衆德。

    當繼吾宗。

    偈曰。

    言下合無生。

    同於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

    通達事理竟。

     ◎殿壁無情之物。

    本無罪福。

    於人。

    然一經畫佛。

    殿壁即無佛在。

    所以禮之為福。

    觸之為罪。

    韓昌黎題木偶詩雲。

    偶然題作木居士。

    便有無窮求福人。

    昌黎所見雖小。

    而木偶之與佛壁均等。

    究竟木偶佛壁。

    何罪福之有。

    人自為罪福耳。

    至若無情說法。

    木偶未出世。

    佛壁未現前。

    觸之不得。

    背之不得。

    古德雲。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言此心堅於牆壁方可入道。

    非同牆壁無知而已。

    須知牆壁熾然說法始得。

    且道牆壁熾然。

    說甚麼法。

    若知牆壁燃然說者。

    不妨拈起拄杖子[跳-兆+孛]跳上三十三天。

    觸着帝釋鼻孔。

    放下拄杖子。

    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

    其或不然。

    拈起也不是。

    放下也不是。

    未免傷鋒犯手。

    如賢者傾亡帝王之尊。

    阇夜頓失二果之位。

    此二則可謂牆壁熾然說者下個注腳。

     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