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
東坡既聞秦計。
以書送銀五兩。
囑範元長。
為秦飯僧。
及東坡北歸。
至毗陵。
以疾不起。
太學生裒錢。
於東京慧林飯僧。
蘇黃門撰東坡墓志。
首載之。
洪曰嚫金有據乎。
宗曰。
豈不見毛詩。
小雅鹿鳴燕群臣嘉賓也。
既飲食之。
又實币帛筐篚。
以将其厚意。
蓋飯食不足以盡敬。
而加贈遺之。
以緻殷勤。
於時為誦。
丁晉公齋疏。
不錄。
咒願達嚫。
當願衆生。
悉令通佛。
十二部經。
【箋】出菩薩本業經。
又偈雲财法二施。
等無差别。
檀波羅蜜。
具足圓滿 凡有嚫施者。
必有願求。
受施者。
當於三寶前。
宣達其願。
尊者菩須蜜論。
作檀嚫。
此雲财施。
解言報施之法。
曰達嚫。
導引福地。
亦曰達嚫。
字或從手。
西域記。
正達嚫拏者。
右也。
或雲。
馱器尼。
以右手受人所施。
為其生福故。
肇雲。
夫以方會人。
不可以一息期。
以财濟物。
不可以一時周。
是以會通無隅者。
彌綸而不漏。
法澤冥被者。
不易而普覆。
十二部者。
大智度論。
十二分經也。
一。
修多羅。
華言契經。
上契諸佛之理。
下契衆生之機。
經者。
法也。
常也。
十界同遵曰法。
三世不易曰常。
此聖教之總名也。
二。
祗夜。
華言應頌。
又雲。
重頌。
謂應前長行之文。
重宣其義。
或六句。
四句。
三句。
二句。
皆名頌也。
三。
伽陀。
華言諷誦。
謂不誦長行直說偈句。
如金光明經。
空品等是也。
四。
尼陀羅。
華言因緣。
如經中有人問。
故為說是事。
如律中有人犯是事。
故制是戒。
如來所說一切根本緣起之事。
皆名因緣。
如法華化城喻品。
說宿世因緣等是也。
五。
伊常目多。
華言本事。
謂說諸菩薩弟子因地所行之事。
如法華本事品雲。
藥王菩薩。
於日月淨明德佛所。
得法歡喜。
即然身臂。
以為供養。
修諸苦行。
求菩提道等是也。
六。
阇多伽。
華言本生。
謂說佛菩薩本地受生之事。
如涅盤雲。
比丘當知。
吾於過去作鹿罴獐兔龍。
及作金翅鳥粟散王。
轉輪聖王。
之類是也。
七阿浮達磨。
華言未曾有。
亦雲希有。
謂如佛初生時。
即行七步。
足迹之處。
皆有蓮花。
放大光時。
徧照十方世界。
而發是言。
我是度一切衆生。
生老病死者。
地大震動。
天雨衆花。
樹出音聲。
作天技樂。
如是無量希有之事是也。
八。
婆陀。
具雲阿波陀那。
華言譬喻謂如來說法。
為鈍根者。
譬喻以曉示之。
令其開解。
如法華火宅。
藥草喻品是也。
九。
優婆提舍。
華言論議。
謂諸經問答。
辯論諸法之事。
如法華提婆達多品。
智積菩薩。
與文殊師利。
論說妙法是也。
十。
優陀那。
華言自說。
謂無有人問。
如來以他心智。
觀衆生機。
而自宣說如楞嚴說五十種魔事。
不待阿難請問。
又如彌陀經。
無有緣起。
自告舍利弗是也。
十一。
毗佛略。
華言方廣。
方者。
法也。
廣者。
大也。
正理曰方。
包富曰廣。
謂大乘方等經典。
其義廣大。
猶如虛空也。
十二。
和伽羅。
華言授記。
謂如來為諸菩薩。
辟支聲聞授記。
如法華雲。
汝阿逸多。
於當來世。
而成佛道。
号曰彌勒等是也。
征。
施主一嚫。
雲何能通十二部經。
訓。
如來一大藏經。
經經不離六度梵行。
而六度梵行皆以檀波羅蜜為先。
由此觀之。
豈止通十二部而已。
我天山老人。
嘗以一文錢開示四句法。
及分别十法界之相。
乃至祖意教意。
直下令人悟去。
則嚫施之功利莫大焉。
燈錄。
甘贽行者。
一日到南泉設齋。
黃檗為首座。
行者請施财。
座曰。
财法二施。
等無差别。
甘曰。
恁麼争消得某嚫。
便将出去。
須臾複入曰請施财。
座曰。
财法二施。
等無差别。
甘乃行嚫。
◎有施主婦入院。
行衆僧随年錢。
僧雲。
聖僧前着一分。
婦曰。
聖僧年多少。
僧無對。
法眼代雲。
心期滿處即知。
洗缽偈 以此洗缽水。
如天甘露味。
施與諸鬼神。
悉令皆飽滿。
唵摩休啰悉莎诃 【箋】焰口。
蘇噜巴水也世人但知施食之利不知施水之功謂餓鬼咽喉熾然見水不能飲惟咒飲之清涼是故洗。
爾時加持偈咒願力水飯兼施如天甘露。
能令鬼神不饑渴故。
經律。
有阿羅漢。
常入龍宮食。
食還。
以缽授沙彌洗。
缽中有殘飯數粒。
沙彌嗅之大香。
食之甚美。
便作方入師繩床下。
兩手捉腳。
其師至時。
繩床俱入龍宮。
龍言。
此未得道。
何以将來。
沙彌食缽粒故。
五燈。
趙州因僧問。
學人乍入叢林。
乞師指示。
師雲吃粥了也未。
僧曰。
吃粥了也。
師雲。
洗缽盂去。
其僧忽然省悟。
◎五雲志逢。
一日入普賢殿中宴坐。
倏有神跪於前。
師問誰。
曰。
護戒神。
師曰。
吾有何愆耶。
曰洗缽水師每傾棄。
非所宜也。
師此後盡飲之。
即成脾疾。
十載方愈。
◎雲岩虛席。
郡牧欲死心舉住持。
心曰。
準山主住得。
某未嘗識渠。
見有洗缽頌甚好。
頌曰。
之乎者也。
衲僧鼻孔。
大頭向下。
若也不會。
問取東村王大姐。
牧奇之。
請住雲岩。
執楊杖偈。
【箋】白玉蟾記。
太微空中箕宿之精。
化為柳。
垂垂袅袅。
於澹雲疎雨之間。
古之所隐於柳者蓋欲彰。
其溫柔謙遜之志也。
手執楊枝。
當願衆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淨。
唵薩巴嚩述答薩哩吧答哩麻薩吧嚩述怛[口*夯]唵嚂 【箋】菩薩尋常百無所思。
一切天人。
覓其起處不得。
忽然機境相逢。
乃見入事入理之無窮。
是故菩薩。
才舉楊枝。
便願一切衆生。
皆得悟入妙法。
究竟妙法無他。
直願一切衆生。
清淨而已。
蓋楊枝質性溫柔。
滋味清涼。
故取其義為喻也。
嚼楊枝偈。
【箋】珠林。
垂楊細柳。
綠幹新條。
去熱則口發幽蘭。
淨齒則氣含優缽。
嚼楊枝時。
當願衆生。
其心調淨。
噬諸煩惱。
唵阿穆伽彌摩隸爾嚩迦啰僧輸馱祢缽頭摩俱摩啰爾嚩僧輸馱耶陀啰陀啰素彌摩哩莎嚩诃 【箋】楊枝。
味苦澀。
飲之。
則有益身心。
菩薩為願一切衆生。
調伏煩惱。
更無别法。
惟示堅忍之法。
除其煩惱。
亦如飲楊枝苦味。
而消煩熱也。
淨行疏鈔。
載西域。
皆朝中嚼齒木。
盥漱清淨。
方行禮敬。
淨穢不相雜也。
鈔。
楊枝有五利。
一。
明目。
二。
除痰。
三。
除口氣。
四。
辨味。
五。
消食。
發隐。
草木。
都為鬼神所栖。
上有宮室。
人自不見。
故木不可輕伐。
漱口偈 澡漱口齒。
當願衆生。
向淨法門。
究竟解脫。
【箋】食時。
菜甲遺齒頰間。
久之作氣。
故食後須澡漱口。
言此當願。
不但澡漱自己口齒。
清淨而已當願與一切衆口齒無量法門。
同時清淨。
究竟解脫也。
寄歸傳。
凡受食。
及餘飲食。
既入其口。
身即成觸。
要将淨水漱口之後。
方得觸餘人。
若未澡漱被觸人。
并成不淨。
禮拜第七 【箋】大方廣寶箧經。
智燈聲聞問文殊言。
雲何禮佛。
文殊言。
若見法淨。
名見佛淨。
若身若心。
不低不昂。
正直而住。
不動不搖。
其心寂靜。
行寂靜行。
是名禮佛。
華嚴孔目。
三種禮佛。
一。
成過禮。
謂禮佛時。
身儀不正。
與輕慢相應。
如碓上下。
佛制有過。
二。
相似禮。
謂禮佛時。
身儀雖似端正。
與雜覺相應故。
三。
順實禮。
謂禮佛時。
身義端正。
與正智相應。
随順實禮故。
華嚴随疏演義。
凡禮敬三寶。
必須五體投地。
所以折伏憍慢。
用拜虔誠故。
一右膝。
二左膝。
三右手。
四左手。
五首頂。
一。
願我右膝着地時。
令諸衆生。
得正覺道。
二。
左膝。
願我左膝着地時。
令諸衆生。
於外道法不起邪見。
悉得安立正覺道中。
三。
右手。
願我古手着地時。
猶如世尊坐金剛座。
地震現瑞。
證大菩提。
四。
左手。
願我左手着地時。
令諸衆生。
遠離外道難調伏者。
以四攝法。
而攝取之。
令入正道。
五。
首頂。
願我首頂着地時。
令諸衆生。
離憍慢心。
悉得成就無上菩提。
增一阿含經。
禮佛五種功德。
一。
端正。
因見佛相好。
發歡喜心。
而生渴仰。
來世即得相貌端正。
二。
好聲。
因見佛相。
三稱南無佛名。
來世得好聲音。
三。
多饒财寶。
於諸佛所。
而作大施。
散花燃燈。
來世獲大财寶。
心無貪者。
四。
生長者家。
若見如來相好長跪叉手至心頂禮。
來世生長者家。
五。
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由敬禮佛所獲功德。
來世得生善處及於天上也。
珠林。
既知聖教。
禮佛功德不可思議是故行者。
常預作意。
不得自惰。
恐無常忽至。
瞻禮無處。
譬鼠入角。
路窮何趣。
佛說偈雲。
命如風中燈。
不知滅時節。
今日複明日。
不覺死輪至。
冥冥從業緣。
不知生何道。
◎今此所叙威容相狀。
中邊時俗各有異儀。
故中天虔敬。
震旦不同。
彼則拜少而繞多此則拜多而繞少。
彼則肉袒露足。
而為恭。
此則申屣備整。
而為敬。
翻譯。
盤那寐。
名出。
聲論。
或名盤談。
訛雲和南。
皆翻我禮。
禮者。
履也。
體不備。
君子謂之不成人。
南山雲。
四儀若無法潤。
乃名枯槁衆生。
故天台明四種三昧之法。
是知四儀法則。
名禮。
身業。
恭敬。
名拜也。
◎經律禮佛。
無侍者敷具之文。
此蓋憍慢。
非至敬禮也。
侍者敷具。
為山行。
及随處等。
然禮佛。
必須自敷具或為老病。
侍者代敷。
可也。
今之色力強健者。
亦必侍者敷具習為故态。
非憍慢而何。
大論。
禮有三。
一。
口禮。
二膝禮。
頭不至地。
三。
頭至地。
是為上禮。
口禮者。
合掌問訊也。
僧祇。
禮拜。
不得如痖羊。
當相問訊。
善見論。
當安慰舒顔。
先語平視。
和色正念。
在前問訊。
比丘到佛所問訊雲。
少病少惱。
安樂否。
二。
屈膝者。
即互跪也。
今訛雲胡跪蓋梵世遺種。
居竺間蔥嶺之北。
諸戎羌胡。
今經律多翻互跪。
以三處翹聳故名互跪。
即右膝着地也。
涅盤疏。
明三義。
一。
右膝。
有力跪。
能安久。
二。
右膝有力。
起止便易。
三。
右膝躁動。
着地令安若兩膝着地。
則名長跪。
輔行。
準地持阿含。
皆以雙膝雙肘。
及頂至地。
名五體投地。
亦名五輪。
五處圓故。
西域記。
緻敬之式。
其義九等。
一。
發言慰問。
二。
俯首示敬。
三。
舉手高揖。
四。
合掌平拱。
五。
屈膝。
六。
長跪。
七。
跪膝地。
八。
五輪俱屈。
九。
五體投地。
凡斯九等。
極一拜跪而贊德謂之盡敬。
五燈。
和安通自幼寡言。
時人謂之不語通因禮佛次。
有禅者問。
禮甚麼。
師曰是佛。
者乃指像曰。
這個是何物。
師無對。
至夜具威儀禮。
問今日所問某甲。
未知意旨何如。
者曰。
座主幾夏。
師曰。
十夏。
者曰。
還曾出家也未。
師轉茫然。
者曰若也不會。
百夏奚為。
乃伺命參馬祖。
及至江西。
祖已圓寂。
退谒百丈。
頓釋疑情。
有人問師是禅師否。
師曰。
貧道不曾學禅。
師良久。
召其人。
人應諾。
師指棕榈樹子。
人無對。
◎黃檗。
在鹽官殿上禮佛。
次時唐宣宗為沙彌。
問曰。
不着佛求。
不着法求。
不着僧求。
禮拜當何所求。
師曰。
不着佛求。
不着法求。
不着僧求。
常禮如是事。
彌曰。
用禮何為。
師便掌。
彌曰。
大粗生。
師曰。
這裡是甚麼所在。
說粗說細。
随後又掌。
禮拜不得占殿中央。
是住持位。
【箋】中央。
是主法之位。
雖前戒。
不敢擅占。
此位。
況後戒者。
有人禮佛。
不得向彼人頭前經過。
【箋】其義有二。
一。
恐妨禮佛正觀。
二。
恐足起塵悖。
觸彼頭面。
令彼煩惱故。
凡合掌。
不得十指參差。
不得中虛。
不得将指插鼻中。
須平胸高低得所。
【箋】憍慢禮者。
謂指合。
而掌不合。
有掌合。
而指不合。
由心散慢故合掌下三句正形寫不存觀法。
懶惰懈怠之狀。
若禮佛不存觀法徒禮何益。
論語。
手與心齊。
高不過揖。
與合掌義同。
觀音義疏。
此方以拱手為恭。
外國以合掌為敬。
手本二邊。
合而為一。
表專至一心也脫有個漢。
向才合掌處。
頓悟臨濟三玄要旨。
也不為分外。
不得非時禮拜。
如欲非時禮。
須待人靜時。
【箋】朝暮大。
衆同時禮佛之時。
除此二時私自禮佛。
雖是好事。
未免招搖動衆。
若人靜時。
及閑居獨處。
無礙時時禮佛。
師禮佛。
不得與師并禮。
當随後遠拜。
【箋】尊卑上下。
不可紊亂。
故不得與師并肩禮佛。
随後遠拜。
以别别上下之分。
師拜人。
不得與師同拜。
【箋】凡師與人作禮。
非前輩耆宿。
即師友道。
若渾然同拜。
不别尊卑故。
在師前。
不得與同類相禮。
在師前。
不得受人禮。
【箋】同類。
同學也。
古德雲。
佛前受人禮拜。
大不祥。
況沙彌年少。
正在學地。
當禮拜於人。
勿受人禮拜也。
己手持經像。
不得為人作禮。
【箋】手持經像。
即佛在手。
凡遇耆宿尊客。
俱不應作禮。
但雲經像在手。
不敢作禮。
或不免作禮者。
須安置經像。
然後作禮。
凡禮佛。
須精誠作觀。
教列七種禮。
不可不知。
【箋】珠林。
天竺勒那三藏。
睹此方不習禮之儀。
傳此七種之法。
雖通雲禮佛。
而有是非淺深不同。
蓋欲人知我慢求名二種之非。
而歸身心等五種之正也。
從淺至深。
修行獲益故。
一。
我慢禮。
謂身雖設拜。
無有敬心外睹似恭。
内懷我慢也。
二。
求名禮。
亦名唱和禮。
謂但要名譽。
詐現威儀常行禮拜。
實無殷重心也。
唱和禮者。
口雖稱唱佛名。
心實馳求外境也。
三。
身心恭敬禮。
謂口稱佛心心存相好身業翹勤。
恭敬供養。
無異念也。
四。
發志清淨禮。
謂慧心明了。
達佛境界。
内外清淨。
虛通無。
礙禮一佛時。
即禮一切諸佛。
禮一切諸佛。
即禮一佛。
以諸佛法身。
體本融通故。
禮法禮僧。
亦複如是。
五遍入法界禮。
謂想自己身心等法。
從本以來。
不離法界。
諸佛不離我心。
我心不離諸佛。
性相平等。
本無增減。
今禮一佛。
即遍通諸佛。
如一室中。
懸百千鏡。
鏡鏡皆現。
鏡無不照。
影無不現。
如是正觀。
則功歸法界。
德用無邊。
是名遍入法界禮。
六正觀修誠禮。
謂攝心正念。
雖對佛身。
即禮自己。
佛身蓋由一切衆生本有覺性。
與佛平等。
為随染緣。
迷於己性。
忘認為惡。
無始以來。
未曾将一燈。
一香。
一禮。
供養己身佛性。
若能返照本覺。
則解脫有期。
故維摩經。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是名正觀修誠禮。
七。
實相平等禮。
謂前正觀中。
猶存有體有觀。
自他兩異。
今此一禮。
無自無他。
凡聖體用不二。
若見佛可尊。
可敬。
見凡可卑可慢。
此心即成邪執故。
金剛經。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能禮所禮其性空寂。
是名實相平等禮。
登殿堂道場 若得見佛。
當願衆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
【箋】若得見者。
言不易見之辭也。
既得見佛。
當生自慶。
然佛性。
人人本具。
何不易見。
惟其本具。
故不易見。
所謂不見廬山真面目。
隻因身在此山中。
言衆生不易見佛者秪為妄想執着為礙耳。
若妄執消盡。
本覺始覺。
同一圓明。
同一清淨。
況有生佛之名。
能所之相分别哉。
所以得無礙眼。
即得見佛。
得見佛者。
即是佛見。
見佛見者。
即無礙眼。
華嚴疏。
十種見佛。
菩薩修殊勝行。
離諸障礙。
稱佛所行。
得見十佛。
了了分明。
如是見者。
乃名真見。
故雲十種見佛。
一。
安住世間。
成正覺佛。
無着見。
二。
願佛出生見三業報佛。
深心見。
四。
住持佛。
随順見。
五。
涅盤佛。
深入見。
六。
法界佛。
普至見。
七。
心佛。
安住見。
八。
三昧佛無量無依見。
九。
本性佛。
明了見。
十随樂佛。
普授見。
燈錄。
初祖雲若一切作處。
即無作處。
無作法。
即見佛。
肇注。
行合解道。
即見佛。
觀佛偈 谛觀佛時。
當願衆生皆如普賢。
端正嚴好。
【箋】谛觀。
誠實觀也。
莫将父母。
所生之眼。
而觀須将父母未生前清淨正眼觀之也。
端正嚴好者。
謂普賢因中行願齊修。
故其報身福慧莊嚴。
世間無比。
故當修普賢行願。
而成嚴好之相也。
贊佛偈 贊佛相好。
當願衆生。
成就佛身。
證無相法。
【箋】法界次第。
如來三十二相。
以表法身衆德圓極。
人天中尊衆聖之王也。
華嚴随疏演義鈔。
有八十随形好又經雲八萬四千相。
八萬四千随形好 如來德相嚴好。
贊不可盡。
假使以虛空為口。
須彌為筆。
香海為墨。
盡大地為紙。
略舉如來一相一好贊之。
經劫所不能盡。
況以父母所生口。
兼以三寸筆。
乃欲全舉如來萬德相好。
而以是句非句所能贊之哉。
故發是願願與當來大心衆生。
不離衆生之口。
而成佛口。
不離衆生之身。
而成佛身。
何以故。
以贊佛故。
而成佛口。
成佛口故。
即成佛身。
成佛身故。
證無相法。
證無相法。
是真贊佛。
征。
菩薩曠劫修行乃得成。
雲何不離衆生之身而成佛身耶。
訓。
永嘉雲。
無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未嘗離衆生身。
别有佛身也。
征。
既成佛身。
雲何又曰證無相法。
若實有身。
不應曰無相。
既曰無相。
何身成佛。
訓。
此正顯佛身相好。
贊不及處。
句句回互。
絕諸滲漏。
亦見生佛名異。
而體同。
若衆生名盡。
佛亦何有。
故成佛句。
為盡衆生之名。
無相句。
為盡諸佛。
之迹。
名迹俱空也宗鏡錄心無形相。
故号無相法門。
亦名無相道場。
若於一切相見無相之理。
即惟心如來。
是無生。
即見無相。
諸相既無。
惟是覺體。
名見如來。
由是則知佛身無相。
寶訓。
懶庵曰。
涅盤經雲若人聞說大涅盤。
一句一字。
不作字相。
不作句相。
不作聞相。
不作佛相。
不作說相。
如是義者。
名無相相。
達磨大師航海而來。
不立文字者。
蓋明無相之旨。
非達磨自出新意。
别立門戶。
近世學者。
不悟斯旨。
意謂禅宗。
别是一種法門。
以禅為宗者非其教。
以教為宗者。
非其禅。
遂成兩家之說互相诋呰譊譊不已。
噫。
所聞淺陋一至於此。
非愚即狂甚可歎息。
釋迦佛因中贊弗沙佛偈。
【箋】四教儀觀音玄記。
底沙佛。
有二弟子。
一釋迦。
樂修利他行。
所化機先熟。
二慈氏。
樂修自利行。
所化機在後熟。
彼佛念曰。
多人就一人則難。
一人就多人則易。
欲今釋迦先成道故。
乃舍二弟子入山。
時釋迦菩薩。
随後入山。
尋師不見蹤迹。
正行次。
忽見彼佛在寶龛中。
入火界定。
威光赫奕。
特異於常。
行次忘下一足。
經於七日說於一偈。
因此精進。
超於九劫。
在彌勒前成佛。
菩薩本行經。
佛告阿難。
往昔有如來出現於世。
号弗沙佛。
時彼佛在雜寶窟内。
我見彼佛。
心歡喜。
合掌翹一足。
七日七夜。
以此偈贊歎。
阿難。
我以此偈贊彼佛已。
發如是願。
乃至彼佛語侍者言。
是人過於九十四劫。
當得成佛。
号釋迦牟尼。
我於彼時。
得授記。
不舍精進。
增長功德。
無量世中。
作梵釋天。
轉輪聖王。
以是善業因緣力。
我得四種辯才。
無有一人能與我論。
降伏我者。
我得成阿耨菩提轉於無上法輪。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箋】此偈與世尊降生機緣合參。
乃見世尊舊習未忘。
奇哉。
九十四劫。
而不忘七日舊習。
非宿命通。
安得若此。
今人熟讀章句。
隔一日夜。
盡情忘卻。
何能至劫也。
其聖凡之隔如此。
今人若能發願。
亦如釋迦之贊弗沙。
亦以此偈七日七夜翹一足。
而贊釋迦。
其人必親見釋迦。
而為授記。
複見千百億釋迦。
亦不出自心也。
釋迦示誕成道。
詳早覺偈下。
禮佛作觀偈。
【箋】毗尼日用。
報國茂律師所集謂此偈。
是文殊菩薩說。
藕益法師謂此偈乃唐國清湛然。
即荊溪尊者依法華補助儀。
第七實相禮作也若然。
則日用為文殊說誤矣餘複閱補助儀第六正觀禮注此偈則知藕益亦誤矣。
餘疑荊溪引證文殊之偈。
發明。
正觀亦未可知。
不然。
則集毗尼日用。
并較諸宿。
何謬至此耶。
姑阙疑。
質之大方。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贊佛法身四十一頌。
出大乘一切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在竟函。
若依此頌贊禮於佛。
得大辨才。
能禮所禮性空寂。
感應道交難思議。
【箋】能禮者。
人。
所禮者。
佛。
若能所之性未忘。
而佛我之心猶礙。
若能所都忘。
佛我均化。
是名空寂。
此空此寂。
非頑空之空。
枯寂之寂。
乃真空之空。
真寂之寂也。
真空真寂。
名之不得。
狀之不得。
何以故。
謂空不自言空。
寂不自言寂。
言空言寂。
即非空寂也。
神而明之如中天之朗月。
如大海之澄波月非因水而開朗。
水豈緣月而澄清水本無心。
月亦何性。
上下交光。
水天一色。
而至道交感。
豈心思口吻之可及哉。
我此道場如帝珠。
十方諸佛(若禮别佛。
随換此四字)影現中。
我身影現諸佛前。
【箋】此三句。
不悟十字。
中字。
之象。
如楞嚴東觀則西。
南觀成北。
諸位不成。
數從何始。
所言象者。
太極變化之象也。
此●象可大可小。
可橫可豎。
可長可短。
可□可○。
是故悟此。
可以圓融行布。
我此道場。
供養瞻禮也。
我此道場者。
人人有一片潔白之地。
不假於人。
故雲我。
即此身心。
頂禮諸佛。
入佛知見。
作佛觀行。
故雲道場。
然此道場。
不假思惟。
而佛我通感。
故以帝珠為喻。
碧岩。
帝珠者。
天帝釋。
善法堂前。
以摩尼珠為網。
凡一珠中。
映現百千珠。
而百千珠俱現一珠中。
交映重重。
主伴無盡。
此明事事無礙境界也。
昔賢首國師。
立鏡燈為喻。
列十鏡。
中設一燈。
若看東鏡。
則九鏡鏡燈。
曆然齊現。
若看餘方。
則鏡鏡亦然。
觀此可以悟禮佛作觀之法。
如明鏡之在掌握間也。
行者禮佛。
不可不知。
凡禮佛時。
當屏絕外緣。
澄定身心。
默念一心頂禮。
盡東方佛剎。
微塵數世界。
微塵數諸佛。
我悉遍禮。
一一佛影。
影於我身。
我身之影。
亦複影於佛身。
無有遺一餘方觀同上。
征。
諸佛身影。
威德廣大。
故能過佛剎微塵世界。
影於衆生身中。
衆生身影。
不過咫尺。
雲何能過佛剎微塵數世界影於佛身之前乎。
訓。
昔無邊身菩薩。
思惟以丈尺量世尊。
丈六金身。
量已。
丈六而又丈六。
終不見世尊頂相。
不見頂相者。
法身也。
丈而見頂者。
報身也。
報身屬功用故可量法身無功用。
故不可量。
若夫大心凡夫。
一念發智頂禮時。
其影已過不可說世界。
已入不不可說諸佛之身。
複何疑。
嘗論不但一切佛身之有此影。
一切有情無情亦具此影也。
起世經。
月宮殿中。
有諸影現。
此大州中。
有南閻浮樹。
因此樹。
故名閻浮州。
其樹高大。
影現月輪。
淮南子。
月中有物婆娑者。
乃山海影其空處。
海水影也。
花木錄。
瀛州有影木日中視之。
一葉百影。
頭面接足歸命禮。
【箋】有曰。
頭面為一身之最尊。
足為一身之最卑也。
言以我之最尊。
頭面。
接佛之最卑之足。
以表至誠餘獨不然曰。
足雖卑。
然無足不成五體。
況如來三十二相。
第一。
足安平相。
第二。
千輻輪相。
輻。
即車輪中之輻。
謂足下毂網輪紋。
衆相圓滿。
猶如千輻也。
故如來足相最尊。
當憶念如來慈悲摩頂。
耳提面命。
而我以五體投地。
志誠谛信。
接續佛之安平千輻輪之光明也。
征。
三十二相。
先以足相标其前者。
何也。
訓。
謂如來萬德。
唯行所先。
若行不先。
則萬德不成。
故先标足也。
歸命禮者。
盡其形命。
歸敬作禮也。
華嚴。
善财。
參五十三員善知識。
最後到彌勒閣前見樓閣門。
閉瞻仰贊歎。
見彌勒從别處來。
善财作禮。
願樓閣門開令我得入。
彌勒至善财前。
彈指一聲。
樓閣門開。
善财入已。
樓閣即閉。
見百千萬億樓閣。
一一閣内。
有彌勒領諸眷屬。
并一善财。
而立其前。
禮法偈 真空法性如虛空。
常住法寶難思議。
我身影現法寶前。
一心如法歸命禮。
【箋】真空者。
非頑空之空。
法性者。
目前萬法之性也。
既曰萬法。
而空亦萬法中之一。
惟真空。
不言空與不空。
法性亦不言有性無性。
故真空而法性不得。
法性而真空不得。
是名真空法性。
如虛空者。
謂真空法性。
皆依虛空立用真空之體。
不動也。
真空之與虛空。
猶先天之與後天也。
常住法寶者。
亘古亘今無始無終無斷無滅之大法寶也。
非世間金銀之寶也。
世間金銀價值。
終有分際。
惟法寶價值無分際故。
永嘉雲。
摩尼珠。
人不識。
如來藏裡親收得。
如來藏者。
謂不止經律論文字。
及黃卷赤軸之藏。
乃如來四十九年說不到底。
五時八教判不到底故曰難思。
正難思時。
不覺踏着自己影子。
身光與摩尼寶珠。
炳然交映。
珠光身影不可甄辨始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一瞻一禮。
一剎一塵。
風動水流鳥啼花笑常演摩诃。
直得口誦之而不徹。
耳聽之而無聲人法雙泯。
是名真法。
是名如法皈命。
聽法第八 【箋】涅盤。
若離於四法。
得涅盤者。
無有是處。
何等為四。
一。
親近善友。
二。
專心聽法。
三。
系念思惟。
四。
如法修行。
以是義故。
聽法因緣。
則為近於大般涅盤。
何以故。
開法眼故。
付法藏經。
佛言。
一切衆生。
欲出三界生死大海。
必假法船。
方得度脫。
法為清涼。
除煩惱熱。
法是妙藥能愈結病。
法是衆生。
真善知識。
作大利益。
濟諸苦惱所以然者。
一切衆生。
志性無定随所染習。
近善則善。
近惡則惡。
若近惡友。
便遭惡業流轉生死。
無有邊際。
若近善友。
起諸敬心。
聽受妙法。
必能令離三途苦惱。
由此功德。
受最勝樂。
梵網。
若佛子。
一切處。
有講法毗尼經律。
大宅舍中講法處。
是新學菩薩。
應持經律卷。
至法師所。
聽受谘問。
若山林樹下。
僧地房中。
一切說法處。
悉至聽受。
若不至彼聽受者。
犯輕垢罪。
智論。
聽者。
端視如渴飲。
一心入於語義中。
踴躍聞法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為說。
成範。
凡沙彌學心。
當如旱地涸池。
不厭多聞。
不棄寸陰。
若遇法師上座。
講說經論了義之法。
當虛心谛聽。
於說法如父母本師想。
於所聞法如饑受食。
渴飲漿想。
瑜伽師地論。
菩薩欲從善友聽問法時。
於說法師。
有五種處不應作異意。
當以純淨心。
屬耳而聽也。
一。
壞戒不作異意。
謂若聽法時。
須一心信受。
不可起念。
此說法師破戒。
不住律儀。
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二。
於壞族。
不作異意。
謂若聽法時。
須一心信受。
不可起念。
此說法師微賤種姓。
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三。
於壞色。
不作異意。
謂若聽法時。
須一心信受。
不可起念。
此說法師容貌醜陋。
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四。
於壞文。
不作意異。
謂若聽法時須一心信受。
不可起念。
此說法師言辭不文。
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五於壞美。
不作異意。
謂若聽法時。
須一心信受。
不可起念。
此說法師多懷忿恚。
不以美言宣說諸法。
我今不應彼聽法。
華山梵網注始繇懈怠不聽。
終則無惡不造。
故凡有講法處。
宜應往彼聽受。
如不往聽。
即是慢法。
以慢法故福慧消滅。
罪惡增長。
所謂若非法味滋神。
終無解脫。
故戒之。
凡遇挂上堂牌。
宜早上堂。
勿待法鼓大擂。
【箋】上堂說法。
法門最尊之事。
聽法亦亦人生極大之事。
凡見挂上堂牌。
當發歡喜難遭之想。
毋使法鼓大擂。
倉倉皇皇。
奔走法堂。
大衆觀之不雅。
自覺威儀不重。
故宜早進。
整理衣服。
【箋】聽法時。
衣帽當揀勝於尋常者。
服之。
若無勝服。
雖破衲。
必須嚴整。
為重法故。
平視直進。
【箋】平視。
不左顧右盼直進。
不左之右繞。
乃見端恭聽法之至。
坐必端嚴。
【箋】毗尼序。
聽法時。
上座來不應起。
上座亦不應驅下座起。
謂此時為聽法者衆。
不及序上下之分。
聽法後。
而上下之分有在。
故言不應也。
不得亂語。
【箋】法堂之上。
人天交接。
之時。
各各靜默為聞法要。
若一人亂語動衆。
亂其聞思。
如破和合。
獲罪非輕。
不得大咳唾。
【箋】咳唾。
咽喉不清。
非胃中多火。
則肺家有痰。
不能抑之。
此帶病聽法者。
然不可縱恣。
須奈煩少時。
附 凡聽法。
須聞而思思而修。
【箋】聞。
謂所聞之法。
思。
謂思所聞之法。
必至明達所思。
當依而修也。
若聞而不思。
猶不聞也。
思而不深。
猶不思也。
思深而不行。
雖行。
而不至究竟者。
其猶志於天下。
而卻步不前也。
故聞思修者。
如。
楞嚴。
古觀音。
教授今之觀音。
師師相承入流忘所之妙法也。
不得專記名言。
以資談柄。
【箋】名言。
非至道真實也。
言愈浮。
道愈喪。
故學道者。
不可專記名相。
而失至真之道。
昔戒山法師。
講辨無礙。
一居士。
專以名相數數緻問。
山以其繁數。
逆而問之曰。
居士眉毛。
有幾莖。
士無語。
後不複問。
談柄者。
即麈尾也。
麈。
鹿中之王。
與虎鬥。
群鹿随麈而走。
麈尾東向。
則群鹿皆東。
麈尾西向。
則群鹿皆西。
所以護群鹿之命也。
上古大儒。
與諸弟子講論道學。
蓋取其意。
使諸弟子聽其麈揮也。
不得未會稱會。
入耳出口。
【箋】佛法機緣。
圓轉奧妙。
非誠心窮究。
不能深入。
今之學者。
不顧本分。
這邊聽得一篇。
那邊聽得兩句。
不知好惡。
但裝在肚皮裡。
即成惡口小家。
便道我會說佛法。
究竟沒交涉。
古德雲。
從門入者。
不是家珍。
須是自己胸中流出。
蓋天蓋地始得。
若道聽塗說。
入耳出口。
不過口耳之學。
豈敵生死哉。
年少沙彌戒力未固。
宜更學律。
不得早赴講筵。
【箋】征。
梵網。
第七懈怠不聽法戒。
即犯輕垢之罪何故沙彌。
不得早付講筵。
訓。
梵網不聽法。
為新學菩薩說也。
年少沙彌。
尚不知沙彌中事。
安可事。
同菩薩。
且學律。
乃聽法之基。
譬夫樹九仞之樓。
先當平實基地。
基地不平。
其樓終不能樹也。
故制滿夏聽講。
設滿五夏。
戒相未明。
戒德未備。
亦不許離師。
猶須盡壽。
學戒故律有智者謂許離師。
無智者猶須盡壽。
習學經典第九 【箋】敬福經。
善男子。
經典之法。
不得颠倒一字重點。
五百世堕。
迷道中。
不聞正法。
大集經。
若有衆生。
於過去世。
作諸惡業。
或毀於法。
或謗聖人。
於說法者。
為作障礙。
或抄寫經法。
洗脫文字。
或損壞他法或暗藏他經。
由此業緣。
今得盲報。
善戒經。
若為議論破於邪見。
若二分經。
一分外書。
不犯。
賢愚經。
一比丘。
課一沙彌經。
日有恒限。
不如限。
責之。
沙彌讀經。
於乞食之暇得食。
早則誦足。
遲則否也。
沙彌慮食遲愆限受責。
乃泣行乞。
有長者聞而知之。
告曰今後可無乞。
但食予家。
業可專矣。
沙彌乃得專誦無違比丘後為定光佛。
一号燃燈佛。
沙彌後為釋迦佛。
長者後為阿難。
結集四十九年。
不遺一字。
供養讀經報也。
智論。
學習外典。
如以刀割泥。
泥無所成。
而刀自損。
無着論。
若讀若誦者此說受持固故。
為欲受。
故讀。
為欲持。
故誦。
又複讀者。
習誦故。
持者。
總覽義故。
四分。
開學誦文書。
及學世論。
為伏外道。
百丈錄。
夫讀經看教。
語言皆須宛轉。
歸就自己。
但是一切言教。
秪明如今鑒覺自性。
但不被一切有無諸境轉。
是汝導師。
能照破一切有無諸境。
是金剛慧即有自由獨立分。
若不能恁麼會得。
縱然誦得十二韋陁典。
秪成增上慢。
卻是謗佛。
不是修行。
但離一切聲色。
亦不住於離。
亦不住於知解是修行。
讀經看教若準世間是好事。
若問明理人邊數。
此是壅塞人。
十地之人脫不去。
流入生死河。
但是三乘教。
皆治貪嗔等病。
秪如今念念若有貪嗔等病。
先須治之。
不用求覓。
義句知解。
知解屬貪。
貪變成病秪如今但離一切有無諸法。
亦離於離。
透過三句外。
自然與佛無差。
既自是佛。
何慮佛不解語。
秪恐不是佛。
被有無諸法。
縛。
不得自由。
以理未立。
先有福智被福載去。
如賤使貴。
不如先立理。
後有福智若要福智。
臨時作撮土成金。
撮金為上。
變海水為酥酪。
破須彌為微塵。
攝四海水入一毛孔。
於一義作無量義。
於無量義作一義。
伏惟珍重。
五燈。
有僧與童子上經了。
令持經着函内。
童曰。
某甲念底。
置向那裡僧無語。
法燈代雲。
汝念甚麼經。
石樹代雲。
那裡念起。
原置那裡。
頌。
童子一函經。
問置於何處。
有口不能宣。
我聞如是住。
◎南安岩自嚴尊者。
有沙彌無多聞性。
而事師謹願。
師憐之。
作偈使誦之偈曰。
大智發於心。
於心何處尋。
成就一切義。
無古亦無今。
於是世間章句。
唔咿上口。
圭峰疏。
論纂要序中斯教理皆密行果俱緻。
使口諷牛毛。
心通麟角。
大慧錄。
博覽群書。
本以資益性識。
而反以記持古人言語。
蘊在胸中。
作事業。
資譚柄殊不知聖人說教之意。
所謂終日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看讀佛教亦然當須見月忘指。
不可依語生解。
古德雲。
佛說一切法。
為度一切心。
我無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讀書看教能如是。
方體聖人之意少分。
◎凡看經教及古德入道因緣。
心未明了。
覺得迷悶沒滋味。
如齩鐵橛相似時。
正好着力。
第一不得放舍。
乃是意識不行。
思量不到。
絕分别。
滅理路處。
尋常可以說得道理。
分别得行處。
盡是情識邊事。
往往多認賊為子。
不可不知。
◎湛堂每獲前賢書帖。
必焚香開讀。
或刊之石。
曰。
先聖盛德佳名。
讵忍棄置。
其雅。
尚如此。
故其亡。
無十金之聚。
惟唐宋諸賢墨迹。
僅存兩竹籠。
衲子競相價唱。
得錢八十餘千助茶毗禮。
保甯勇錄。
夫看經之法。
後學須知。
當淨三業。
若三業無虧。
則百福俱集。
三業者。
身口意也。
端身正坐。
如對聖容。
則身業淨也。
口無雜言。
斷諸嬉笑。
則口業淨也。
意不散亂。
屏息萬緣。
則意業淨也。
内心既寂。
外境俱捐。
方契悟於真源。
庶研窮於法理。
可謂水澄珠瑩。
雲散月明。
義海湧於胸襟。
智嶽凝於耳目。
辄莫容易。
實非小緣。
心法雙忘。
自他俱利。
若能如是。
真報佛恩。
僧要。
閻羅王曰。
沙門之體。
必須攝心守道。
志在禅誦。
不幹世事。
不作有為。
雖造作經像。
正欲得他人财物。
既得他物。
貪心即起。
便是三毒不除。
具足煩惱。
筆餐。
呂獻曰。
讀書不須多讀。
讀得一字。
行取一字。
讀得一句。
行取一句。
伊川曰。
讀得一尺。
不如行取一寸。
◎溫公謂其子曰。
賈豎藏貨。
吾儒唯此耳。
自知錄。
誦經差一字為一過。
漏一字為一過。
心中雜想為五過。
想惡事為十過。
外語雜事為五過。
語善事為一過。
起身迎待賓客為二過。
王臣來者非犯。
不依式苟且誦為五過。
誦時發嗔為十過。
罵人為二十過。
打人為三十過。
寫疏差漏者同論。
諸經集要。
凝寒靜夜。
朗月長宵。
獨處空閑。
吟誦經典。
吐納宮商。
文字分明。
言味流美。
詞韻相屬。
适衆人心。
利物生善。
足使幽靈欣躍。
精神悅豫。
久習淳熟文義洞曉。
敬心殷誦。
至誠冥感。
信知受持一偈。
福利弘深。
書字一言。
功超累劫。
是以迦葉頂受。
靡吝剝皮。
薩陀心樂。
無辭灑血。
此是甘露之初門。
入道之終德也。
諷誦經時。
當願衆生。
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
【箋】初讀曰諷。
讀熟曰誦。
由淺入深也。
坡仙雲。
讀書百遍。
其義自見。
與法華無師智一貫。
夫人之讀性。
有記分而無天分。
有天分而無記分。
若二分兼者。
仙才也。
二分兼無。
勿論矣。
常試有過目成誦者。
不數日忘卻。
臨事動筆竟不濟事。
其誦百遍者。
終身不忘。
臨事落筆若有神助。
故知二分之性相近。
所造天壤。
故誦習之時。
雖拙於二分。
惟誠惟勤。
亦可從淺入深也。
順佛所說者。
不違佛旨。
踐佛所行也。
古德雲。
依文解義。
三世佛冤。
離經一字。
即同魔說。
金剛。
供養功德。
其福最勝。
維摩。
其施汝者。
不名福田。
供養汝者。
堕三惡道。
五燈。
世尊因外道問。
昨日說何法。
佛曰。
說定法。
道曰。
今日說何法。
佛曰。
不定法。
道曰。
昨日說定法。
今日何說不定法。
佛曰。
昨日定。
今日不定。
如上皆是佛之所說。
當雲何随順
東坡既聞秦計。
以書送銀五兩。
囑範元長。
為秦飯僧。
及東坡北歸。
至毗陵。
以疾不起。
太學生裒錢。
於東京慧林飯僧。
蘇黃門撰東坡墓志。
首載之。
洪曰嚫金有據乎。
宗曰。
豈不見毛詩。
小雅鹿鳴燕群臣嘉賓也。
既飲食之。
又實币帛筐篚。
以将其厚意。
蓋飯食不足以盡敬。
而加贈遺之。
以緻殷勤。
於時為誦。
丁晉公齋疏。
不錄。
咒願達嚫。
當願衆生。
悉令通佛。
十二部經。
【箋】出菩薩本業經。
又偈雲财法二施。
等無差别。
檀波羅蜜。
具足圓滿 凡有嚫施者。
必有願求。
受施者。
當於三寶前。
宣達其願。
尊者菩須蜜論。
作檀嚫。
此雲财施。
解言報施之法。
曰達嚫。
導引福地。
亦曰達嚫。
字或從手。
西域記。
正達嚫拏者。
右也。
或雲。
馱器尼。
以右手受人所施。
為其生福故。
肇雲。
夫以方會人。
不可以一息期。
以财濟物。
不可以一時周。
是以會通無隅者。
彌綸而不漏。
法澤冥被者。
不易而普覆。
十二部者。
大智度論。
十二分經也。
一。
修多羅。
華言契經。
上契諸佛之理。
下契衆生之機。
經者。
法也。
常也。
十界同遵曰法。
三世不易曰常。
此聖教之總名也。
二。
祗夜。
華言應頌。
又雲。
重頌。
謂應前長行之文。
重宣其義。
或六句。
四句。
三句。
二句。
皆名頌也。
三。
伽陀。
華言諷誦。
謂不誦長行直說偈句。
如金光明經。
空品等是也。
四。
尼陀羅。
華言因緣。
如經中有人問。
故為說是事。
如律中有人犯是事。
故制是戒。
如來所說一切根本緣起之事。
皆名因緣。
如法華化城喻品。
說宿世因緣等是也。
五。
伊常目多。
華言本事。
謂說諸菩薩弟子因地所行之事。
如法華本事品雲。
藥王菩薩。
於日月淨明德佛所。
得法歡喜。
即然身臂。
以為供養。
修諸苦行。
求菩提道等是也。
六。
阇多伽。
華言本生。
謂說佛菩薩本地受生之事。
如涅盤雲。
比丘當知。
吾於過去作鹿罴獐兔龍。
及作金翅鳥粟散王。
轉輪聖王。
之類是也。
七阿浮達磨。
華言未曾有。
亦雲希有。
謂如佛初生時。
即行七步。
足迹之處。
皆有蓮花。
放大光時。
徧照十方世界。
而發是言。
我是度一切衆生。
生老病死者。
地大震動。
天雨衆花。
樹出音聲。
作天技樂。
如是無量希有之事是也。
八。
婆陀。
具雲阿波陀那。
華言譬喻謂如來說法。
為鈍根者。
譬喻以曉示之。
令其開解。
如法華火宅。
藥草喻品是也。
九。
優婆提舍。
華言論議。
謂諸經問答。
辯論諸法之事。
如法華提婆達多品。
智積菩薩。
與文殊師利。
論說妙法是也。
十。
優陀那。
華言自說。
謂無有人問。
如來以他心智。
觀衆生機。
而自宣說如楞嚴說五十種魔事。
不待阿難請問。
又如彌陀經。
無有緣起。
自告舍利弗是也。
十一。
毗佛略。
華言方廣。
方者。
法也。
廣者。
大也。
正理曰方。
包富曰廣。
謂大乘方等經典。
其義廣大。
猶如虛空也。
十二。
和伽羅。
華言授記。
謂如來為諸菩薩。
辟支聲聞授記。
如法華雲。
汝阿逸多。
於當來世。
而成佛道。
号曰彌勒等是也。
征。
施主一嚫。
雲何能通十二部經。
訓。
如來一大藏經。
經經不離六度梵行。
而六度梵行皆以檀波羅蜜為先。
由此觀之。
豈止通十二部而已。
我天山老人。
嘗以一文錢開示四句法。
及分别十法界之相。
乃至祖意教意。
直下令人悟去。
則嚫施之功利莫大焉。
燈錄。
甘贽行者。
一日到南泉設齋。
黃檗為首座。
行者請施财。
座曰。
财法二施。
等無差别。
甘曰。
恁麼争消得某嚫。
便将出去。
須臾複入曰請施财。
座曰。
财法二施。
等無差别。
甘乃行嚫。
◎有施主婦入院。
行衆僧随年錢。
僧雲。
聖僧前着一分。
婦曰。
聖僧年多少。
僧無對。
法眼代雲。
心期滿處即知。
洗缽偈 以此洗缽水。
如天甘露味。
施與諸鬼神。
悉令皆飽滿。
唵摩休啰悉莎诃 【箋】焰口。
蘇噜巴水也世人但知施食之利不知施水之功謂餓鬼咽喉熾然見水不能飲惟咒飲之清涼是故洗。
爾時加持偈咒願力水飯兼施如天甘露。
能令鬼神不饑渴故。
經律。
有阿羅漢。
常入龍宮食。
食還。
以缽授沙彌洗。
缽中有殘飯數粒。
沙彌嗅之大香。
食之甚美。
便作方入師繩床下。
兩手捉腳。
其師至時。
繩床俱入龍宮。
龍言。
此未得道。
何以将來。
沙彌食缽粒故。
五燈。
趙州因僧問。
學人乍入叢林。
乞師指示。
師雲吃粥了也未。
僧曰。
吃粥了也。
師雲。
洗缽盂去。
其僧忽然省悟。
◎五雲志逢。
一日入普賢殿中宴坐。
倏有神跪於前。
師問誰。
曰。
護戒神。
師曰。
吾有何愆耶。
曰洗缽水師每傾棄。
非所宜也。
師此後盡飲之。
即成脾疾。
十載方愈。
◎雲岩虛席。
郡牧欲死心舉住持。
心曰。
準山主住得。
某未嘗識渠。
見有洗缽頌甚好。
頌曰。
之乎者也。
衲僧鼻孔。
大頭向下。
若也不會。
問取東村王大姐。
牧奇之。
請住雲岩。
執楊杖偈。
【箋】白玉蟾記。
太微空中箕宿之精。
化為柳。
垂垂袅袅。
於澹雲疎雨之間。
古之所隐於柳者蓋欲彰。
其溫柔謙遜之志也。
手執楊枝。
當願衆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淨。
唵薩巴嚩述答薩哩吧答哩麻薩吧嚩述怛[口*夯]唵嚂 【箋】菩薩尋常百無所思。
一切天人。
覓其起處不得。
忽然機境相逢。
乃見入事入理之無窮。
是故菩薩。
才舉楊枝。
便願一切衆生。
皆得悟入妙法。
究竟妙法無他。
直願一切衆生。
清淨而已。
蓋楊枝質性溫柔。
滋味清涼。
故取其義為喻也。
嚼楊枝偈。
【箋】珠林。
垂楊細柳。
綠幹新條。
去熱則口發幽蘭。
淨齒則氣含優缽。
嚼楊枝時。
當願衆生。
其心調淨。
噬諸煩惱。
唵阿穆伽彌摩隸爾嚩迦啰僧輸馱祢缽頭摩俱摩啰爾嚩僧輸馱耶陀啰陀啰素彌摩哩莎嚩诃 【箋】楊枝。
味苦澀。
飲之。
則有益身心。
菩薩為願一切衆生。
調伏煩惱。
更無别法。
惟示堅忍之法。
除其煩惱。
亦如飲楊枝苦味。
而消煩熱也。
淨行疏鈔。
載西域。
皆朝中嚼齒木。
盥漱清淨。
方行禮敬。
淨穢不相雜也。
鈔。
楊枝有五利。
一。
明目。
二。
除痰。
三。
除口氣。
四。
辨味。
五。
消食。
發隐。
草木。
都為鬼神所栖。
上有宮室。
人自不見。
故木不可輕伐。
漱口偈 澡漱口齒。
當願衆生。
向淨法門。
究竟解脫。
【箋】食時。
菜甲遺齒頰間。
久之作氣。
故食後須澡漱口。
言此當願。
不但澡漱自己口齒。
清淨而已當願與一切衆口齒無量法門。
同時清淨。
究竟解脫也。
寄歸傳。
凡受食。
及餘飲食。
既入其口。
身即成觸。
要将淨水漱口之後。
方得觸餘人。
若未澡漱被觸人。
并成不淨。
禮拜第七 【箋】大方廣寶箧經。
智燈聲聞問文殊言。
雲何禮佛。
文殊言。
若見法淨。
名見佛淨。
若身若心。
不低不昂。
正直而住。
不動不搖。
其心寂靜。
行寂靜行。
是名禮佛。
華嚴孔目。
三種禮佛。
一。
成過禮。
謂禮佛時。
身儀不正。
與輕慢相應。
如碓上下。
佛制有過。
二。
相似禮。
謂禮佛時。
身儀雖似端正。
與雜覺相應故。
三。
順實禮。
謂禮佛時。
身義端正。
與正智相應。
随順實禮故。
華嚴随疏演義。
凡禮敬三寶。
必須五體投地。
所以折伏憍慢。
用拜虔誠故。
一右膝。
二左膝。
三右手。
四左手。
五首頂。
一。
願我右膝着地時。
令諸衆生。
得正覺道。
二。
左膝。
願我左膝着地時。
令諸衆生。
於外道法不起邪見。
悉得安立正覺道中。
三。
右手。
願我古手着地時。
猶如世尊坐金剛座。
地震現瑞。
證大菩提。
四。
左手。
願我左手着地時。
令諸衆生。
遠離外道難調伏者。
以四攝法。
而攝取之。
令入正道。
五。
首頂。
願我首頂着地時。
令諸衆生。
離憍慢心。
悉得成就無上菩提。
增一阿含經。
禮佛五種功德。
一。
端正。
因見佛相好。
發歡喜心。
而生渴仰。
來世即得相貌端正。
二。
好聲。
因見佛相。
三稱南無佛名。
來世得好聲音。
三。
多饒财寶。
於諸佛所。
而作大施。
散花燃燈。
來世獲大财寶。
心無貪者。
四。
生長者家。
若見如來相好長跪叉手至心頂禮。
來世生長者家。
五。
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由敬禮佛所獲功德。
來世得生善處及於天上也。
珠林。
既知聖教。
禮佛功德不可思議是故行者。
常預作意。
不得自惰。
恐無常忽至。
瞻禮無處。
譬鼠入角。
路窮何趣。
佛說偈雲。
命如風中燈。
不知滅時節。
今日複明日。
不覺死輪至。
冥冥從業緣。
不知生何道。
◎今此所叙威容相狀。
中邊時俗各有異儀。
故中天虔敬。
震旦不同。
彼則拜少而繞多此則拜多而繞少。
彼則肉袒露足。
而為恭。
此則申屣備整。
而為敬。
翻譯。
盤那寐。
名出。
聲論。
或名盤談。
訛雲和南。
皆翻我禮。
禮者。
履也。
體不備。
君子謂之不成人。
南山雲。
四儀若無法潤。
乃名枯槁衆生。
故天台明四種三昧之法。
是知四儀法則。
名禮。
身業。
恭敬。
名拜也。
◎經律禮佛。
無侍者敷具之文。
此蓋憍慢。
非至敬禮也。
侍者敷具。
為山行。
及随處等。
然禮佛。
必須自敷具或為老病。
侍者代敷。
可也。
今之色力強健者。
亦必侍者敷具習為故态。
非憍慢而何。
大論。
禮有三。
一。
口禮。
二膝禮。
頭不至地。
三。
頭至地。
是為上禮。
口禮者。
合掌問訊也。
僧祇。
禮拜。
不得如痖羊。
當相問訊。
善見論。
當安慰舒顔。
先語平視。
和色正念。
在前問訊。
比丘到佛所問訊雲。
少病少惱。
安樂否。
二。
屈膝者。
即互跪也。
今訛雲胡跪蓋梵世遺種。
居竺間蔥嶺之北。
諸戎羌胡。
今經律多翻互跪。
以三處翹聳故名互跪。
即右膝着地也。
涅盤疏。
明三義。
一。
右膝。
有力跪。
能安久。
二。
右膝有力。
起止便易。
三。
右膝躁動。
着地令安若兩膝着地。
則名長跪。
輔行。
準地持阿含。
皆以雙膝雙肘。
及頂至地。
名五體投地。
亦名五輪。
五處圓故。
西域記。
緻敬之式。
其義九等。
一。
發言慰問。
二。
俯首示敬。
三。
舉手高揖。
四。
合掌平拱。
五。
屈膝。
六。
長跪。
七。
跪膝地。
八。
五輪俱屈。
九。
五體投地。
凡斯九等。
極一拜跪而贊德謂之盡敬。
五燈。
和安通自幼寡言。
時人謂之不語通因禮佛次。
有禅者問。
禮甚麼。
師曰是佛。
者乃指像曰。
這個是何物。
師無對。
至夜具威儀禮。
問今日所問某甲。
未知意旨何如。
者曰。
座主幾夏。
師曰。
十夏。
者曰。
還曾出家也未。
師轉茫然。
者曰若也不會。
百夏奚為。
乃伺命參馬祖。
及至江西。
祖已圓寂。
退谒百丈。
頓釋疑情。
有人問師是禅師否。
師曰。
貧道不曾學禅。
師良久。
召其人。
人應諾。
師指棕榈樹子。
人無對。
◎黃檗。
在鹽官殿上禮佛。
次時唐宣宗為沙彌。
問曰。
不着佛求。
不着法求。
不着僧求。
禮拜當何所求。
師曰。
不着佛求。
不着法求。
不着僧求。
常禮如是事。
彌曰。
用禮何為。
師便掌。
彌曰。
大粗生。
師曰。
這裡是甚麼所在。
說粗說細。
随後又掌。
禮拜不得占殿中央。
是住持位。
【箋】中央。
是主法之位。
雖前戒。
不敢擅占。
此位。
況後戒者。
有人禮佛。
不得向彼人頭前經過。
【箋】其義有二。
一。
恐妨禮佛正觀。
二。
恐足起塵悖。
觸彼頭面。
令彼煩惱故。
凡合掌。
不得十指參差。
不得中虛。
不得将指插鼻中。
須平胸高低得所。
【箋】憍慢禮者。
謂指合。
而掌不合。
有掌合。
而指不合。
由心散慢故合掌下三句正形寫不存觀法。
懶惰懈怠之狀。
若禮佛不存觀法徒禮何益。
論語。
手與心齊。
高不過揖。
與合掌義同。
觀音義疏。
此方以拱手為恭。
外國以合掌為敬。
手本二邊。
合而為一。
表專至一心也脫有個漢。
向才合掌處。
頓悟臨濟三玄要旨。
也不為分外。
不得非時禮拜。
如欲非時禮。
須待人靜時。
【箋】朝暮大。
衆同時禮佛之時。
除此二時私自禮佛。
雖是好事。
未免招搖動衆。
若人靜時。
及閑居獨處。
無礙時時禮佛。
師禮佛。
不得與師并禮。
當随後遠拜。
【箋】尊卑上下。
不可紊亂。
故不得與師并肩禮佛。
随後遠拜。
以别别上下之分。
師拜人。
不得與師同拜。
【箋】凡師與人作禮。
非前輩耆宿。
即師友道。
若渾然同拜。
不别尊卑故。
在師前。
不得與同類相禮。
在師前。
不得受人禮。
【箋】同類。
同學也。
古德雲。
佛前受人禮拜。
大不祥。
況沙彌年少。
正在學地。
當禮拜於人。
勿受人禮拜也。
己手持經像。
不得為人作禮。
【箋】手持經像。
即佛在手。
凡遇耆宿尊客。
俱不應作禮。
但雲經像在手。
不敢作禮。
或不免作禮者。
須安置經像。
然後作禮。
凡禮佛。
須精誠作觀。
教列七種禮。
不可不知。
【箋】珠林。
天竺勒那三藏。
睹此方不習禮之儀。
傳此七種之法。
雖通雲禮佛。
而有是非淺深不同。
蓋欲人知我慢求名二種之非。
而歸身心等五種之正也。
從淺至深。
修行獲益故。
一。
我慢禮。
謂身雖設拜。
無有敬心外睹似恭。
内懷我慢也。
二。
求名禮。
亦名唱和禮。
謂但要名譽。
詐現威儀常行禮拜。
實無殷重心也。
唱和禮者。
口雖稱唱佛名。
心實馳求外境也。
三。
身心恭敬禮。
謂口稱佛心心存相好身業翹勤。
恭敬供養。
無異念也。
四。
發志清淨禮。
謂慧心明了。
達佛境界。
内外清淨。
虛通無。
礙禮一佛時。
即禮一切諸佛。
禮一切諸佛。
即禮一佛。
以諸佛法身。
體本融通故。
禮法禮僧。
亦複如是。
五遍入法界禮。
謂想自己身心等法。
從本以來。
不離法界。
諸佛不離我心。
我心不離諸佛。
性相平等。
本無增減。
今禮一佛。
即遍通諸佛。
如一室中。
懸百千鏡。
鏡鏡皆現。
鏡無不照。
影無不現。
如是正觀。
則功歸法界。
德用無邊。
是名遍入法界禮。
六正觀修誠禮。
謂攝心正念。
雖對佛身。
即禮自己。
佛身蓋由一切衆生本有覺性。
與佛平等。
為随染緣。
迷於己性。
忘認為惡。
無始以來。
未曾将一燈。
一香。
一禮。
供養己身佛性。
若能返照本覺。
則解脫有期。
故維摩經。
觀身實相。
觀佛亦然。
是名正觀修誠禮。
七。
實相平等禮。
謂前正觀中。
猶存有體有觀。
自他兩異。
今此一禮。
無自無他。
凡聖體用不二。
若見佛可尊。
可敬。
見凡可卑可慢。
此心即成邪執故。
金剛經。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能禮所禮其性空寂。
是名實相平等禮。
登殿堂道場 若得見佛。
當願衆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
【箋】若得見者。
言不易見之辭也。
既得見佛。
當生自慶。
然佛性。
人人本具。
何不易見。
惟其本具。
故不易見。
所謂不見廬山真面目。
隻因身在此山中。
言衆生不易見佛者秪為妄想執着為礙耳。
若妄執消盡。
本覺始覺。
同一圓明。
同一清淨。
況有生佛之名。
能所之相分别哉。
所以得無礙眼。
即得見佛。
得見佛者。
即是佛見。
見佛見者。
即無礙眼。
華嚴疏。
十種見佛。
菩薩修殊勝行。
離諸障礙。
稱佛所行。
得見十佛。
了了分明。
如是見者。
乃名真見。
故雲十種見佛。
一。
安住世間。
成正覺佛。
無着見。
二。
願佛出生見三業報佛。
深心見。
四。
住持佛。
随順見。
五。
涅盤佛。
深入見。
六。
法界佛。
普至見。
七。
心佛。
安住見。
八。
三昧佛無量無依見。
九。
本性佛。
明了見。
十随樂佛。
普授見。
燈錄。
初祖雲若一切作處。
即無作處。
無作法。
即見佛。
肇注。
行合解道。
即見佛。
觀佛偈 谛觀佛時。
當願衆生皆如普賢。
端正嚴好。
【箋】谛觀。
誠實觀也。
莫将父母。
所生之眼。
而觀須将父母未生前清淨正眼觀之也。
端正嚴好者。
謂普賢因中行願齊修。
故其報身福慧莊嚴。
世間無比。
故當修普賢行願。
而成嚴好之相也。
贊佛偈 贊佛相好。
當願衆生。
成就佛身。
證無相法。
【箋】法界次第。
如來三十二相。
以表法身衆德圓極。
人天中尊衆聖之王也。
華嚴随疏演義鈔。
有八十随形好又經雲八萬四千相。
八萬四千随形好 如來德相嚴好。
贊不可盡。
假使以虛空為口。
須彌為筆。
香海為墨。
盡大地為紙。
略舉如來一相一好贊之。
經劫所不能盡。
況以父母所生口。
兼以三寸筆。
乃欲全舉如來萬德相好。
而以是句非句所能贊之哉。
故發是願願與當來大心衆生。
不離衆生之口。
而成佛口。
不離衆生之身。
而成佛身。
何以故。
以贊佛故。
而成佛口。
成佛口故。
即成佛身。
成佛身故。
證無相法。
證無相法。
是真贊佛。
征。
菩薩曠劫修行乃得成。
雲何不離衆生之身而成佛身耶。
訓。
永嘉雲。
無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未嘗離衆生身。
别有佛身也。
征。
既成佛身。
雲何又曰證無相法。
若實有身。
不應曰無相。
既曰無相。
何身成佛。
訓。
此正顯佛身相好。
贊不及處。
句句回互。
絕諸滲漏。
亦見生佛名異。
而體同。
若衆生名盡。
佛亦何有。
故成佛句。
為盡衆生之名。
無相句。
為盡諸佛。
之迹。
名迹俱空也宗鏡錄心無形相。
故号無相法門。
亦名無相道場。
若於一切相見無相之理。
即惟心如來。
是無生。
即見無相。
諸相既無。
惟是覺體。
名見如來。
由是則知佛身無相。
寶訓。
懶庵曰。
涅盤經雲若人聞說大涅盤。
一句一字。
不作字相。
不作句相。
不作聞相。
不作佛相。
不作說相。
如是義者。
名無相相。
達磨大師航海而來。
不立文字者。
蓋明無相之旨。
非達磨自出新意。
别立門戶。
近世學者。
不悟斯旨。
意謂禅宗。
别是一種法門。
以禅為宗者非其教。
以教為宗者。
非其禅。
遂成兩家之說互相诋呰譊譊不已。
噫。
所聞淺陋一至於此。
非愚即狂甚可歎息。
釋迦佛因中贊弗沙佛偈。
【箋】四教儀觀音玄記。
底沙佛。
有二弟子。
一釋迦。
樂修利他行。
所化機先熟。
二慈氏。
樂修自利行。
所化機在後熟。
彼佛念曰。
多人就一人則難。
一人就多人則易。
欲今釋迦先成道故。
乃舍二弟子入山。
時釋迦菩薩。
随後入山。
尋師不見蹤迹。
正行次。
忽見彼佛在寶龛中。
入火界定。
威光赫奕。
特異於常。
行次忘下一足。
經於七日說於一偈。
因此精進。
超於九劫。
在彌勒前成佛。
菩薩本行經。
佛告阿難。
往昔有如來出現於世。
号弗沙佛。
時彼佛在雜寶窟内。
我見彼佛。
心歡喜。
合掌翹一足。
七日七夜。
以此偈贊歎。
阿難。
我以此偈贊彼佛已。
發如是願。
乃至彼佛語侍者言。
是人過於九十四劫。
當得成佛。
号釋迦牟尼。
我於彼時。
得授記。
不舍精進。
增長功德。
無量世中。
作梵釋天。
轉輪聖王。
以是善業因緣力。
我得四種辯才。
無有一人能與我論。
降伏我者。
我得成阿耨菩提轉於無上法輪。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箋】此偈與世尊降生機緣合參。
乃見世尊舊習未忘。
奇哉。
九十四劫。
而不忘七日舊習。
非宿命通。
安得若此。
今人熟讀章句。
隔一日夜。
盡情忘卻。
何能至劫也。
其聖凡之隔如此。
今人若能發願。
亦如釋迦之贊弗沙。
亦以此偈七日七夜翹一足。
而贊釋迦。
其人必親見釋迦。
而為授記。
複見千百億釋迦。
亦不出自心也。
釋迦示誕成道。
詳早覺偈下。
禮佛作觀偈。
【箋】毗尼日用。
報國茂律師所集謂此偈。
是文殊菩薩說。
藕益法師謂此偈乃唐國清湛然。
即荊溪尊者依法華補助儀。
第七實相禮作也若然。
則日用為文殊說誤矣餘複閱補助儀第六正觀禮注此偈則知藕益亦誤矣。
餘疑荊溪引證文殊之偈。
發明。
正觀亦未可知。
不然。
則集毗尼日用。
并較諸宿。
何謬至此耶。
姑阙疑。
質之大方。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贊佛法身四十一頌。
出大乘一切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在竟函。
若依此頌贊禮於佛。
得大辨才。
能禮所禮性空寂。
感應道交難思議。
【箋】能禮者。
人。
所禮者。
佛。
若能所之性未忘。
而佛我之心猶礙。
若能所都忘。
佛我均化。
是名空寂。
此空此寂。
非頑空之空。
枯寂之寂。
乃真空之空。
真寂之寂也。
真空真寂。
名之不得。
狀之不得。
何以故。
謂空不自言空。
寂不自言寂。
言空言寂。
即非空寂也。
神而明之如中天之朗月。
如大海之澄波月非因水而開朗。
水豈緣月而澄清水本無心。
月亦何性。
上下交光。
水天一色。
而至道交感。
豈心思口吻之可及哉。
我此道場如帝珠。
十方諸佛(若禮别佛。
随換此四字)影現中。
我身影現諸佛前。
【箋】此三句。
不悟十字。
中字。
之象。
如楞嚴東觀則西。
南觀成北。
諸位不成。
數從何始。
所言象者。
太極變化之象也。
此●象可大可小。
可橫可豎。
可長可短。
可□可○。
是故悟此。
可以圓融行布。
我此道場。
供養瞻禮也。
我此道場者。
人人有一片潔白之地。
不假於人。
故雲我。
即此身心。
頂禮諸佛。
入佛知見。
作佛觀行。
故雲道場。
然此道場。
不假思惟。
而佛我通感。
故以帝珠為喻。
碧岩。
帝珠者。
天帝釋。
善法堂前。
以摩尼珠為網。
凡一珠中。
映現百千珠。
而百千珠俱現一珠中。
交映重重。
主伴無盡。
此明事事無礙境界也。
昔賢首國師。
立鏡燈為喻。
列十鏡。
中設一燈。
若看東鏡。
則九鏡鏡燈。
曆然齊現。
若看餘方。
則鏡鏡亦然。
觀此可以悟禮佛作觀之法。
如明鏡之在掌握間也。
行者禮佛。
不可不知。
凡禮佛時。
當屏絕外緣。
澄定身心。
默念一心頂禮。
盡東方佛剎。
微塵數世界。
微塵數諸佛。
我悉遍禮。
一一佛影。
影於我身。
我身之影。
亦複影於佛身。
無有遺一餘方觀同上。
征。
諸佛身影。
威德廣大。
故能過佛剎微塵世界。
影於衆生身中。
衆生身影。
不過咫尺。
雲何能過佛剎微塵數世界影於佛身之前乎。
訓。
昔無邊身菩薩。
思惟以丈尺量世尊。
丈六金身。
量已。
丈六而又丈六。
終不見世尊頂相。
不見頂相者。
法身也。
丈而見頂者。
報身也。
報身屬功用故可量法身無功用。
故不可量。
若夫大心凡夫。
一念發智頂禮時。
其影已過不可說世界。
已入不不可說諸佛之身。
複何疑。
嘗論不但一切佛身之有此影。
一切有情無情亦具此影也。
起世經。
月宮殿中。
有諸影現。
此大州中。
有南閻浮樹。
因此樹。
故名閻浮州。
其樹高大。
影現月輪。
淮南子。
月中有物婆娑者。
乃山海影其空處。
海水影也。
花木錄。
瀛州有影木日中視之。
一葉百影。
頭面接足歸命禮。
【箋】有曰。
頭面為一身之最尊。
足為一身之最卑也。
言以我之最尊。
頭面。
接佛之最卑之足。
以表至誠餘獨不然曰。
足雖卑。
然無足不成五體。
況如來三十二相。
第一。
足安平相。
第二。
千輻輪相。
輻。
即車輪中之輻。
謂足下毂網輪紋。
衆相圓滿。
猶如千輻也。
故如來足相最尊。
當憶念如來慈悲摩頂。
耳提面命。
而我以五體投地。
志誠谛信。
接續佛之安平千輻輪之光明也。
征。
三十二相。
先以足相标其前者。
何也。
訓。
謂如來萬德。
唯行所先。
若行不先。
則萬德不成。
故先标足也。
歸命禮者。
盡其形命。
歸敬作禮也。
華嚴。
善财。
參五十三員善知識。
最後到彌勒閣前見樓閣門。
閉瞻仰贊歎。
見彌勒從别處來。
善财作禮。
願樓閣門開令我得入。
彌勒至善财前。
彈指一聲。
樓閣門開。
善财入已。
樓閣即閉。
見百千萬億樓閣。
一一閣内。
有彌勒領諸眷屬。
并一善财。
而立其前。
禮法偈 真空法性如虛空。
常住法寶難思議。
我身影現法寶前。
一心如法歸命禮。
【箋】真空者。
非頑空之空。
法性者。
目前萬法之性也。
既曰萬法。
而空亦萬法中之一。
惟真空。
不言空與不空。
法性亦不言有性無性。
故真空而法性不得。
法性而真空不得。
是名真空法性。
如虛空者。
謂真空法性。
皆依虛空立用真空之體。
不動也。
真空之與虛空。
猶先天之與後天也。
常住法寶者。
亘古亘今無始無終無斷無滅之大法寶也。
非世間金銀之寶也。
世間金銀價值。
終有分際。
惟法寶價值無分際故。
永嘉雲。
摩尼珠。
人不識。
如來藏裡親收得。
如來藏者。
謂不止經律論文字。
及黃卷赤軸之藏。
乃如來四十九年說不到底。
五時八教判不到底故曰難思。
正難思時。
不覺踏着自己影子。
身光與摩尼寶珠。
炳然交映。
珠光身影不可甄辨始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一瞻一禮。
一剎一塵。
風動水流鳥啼花笑常演摩诃。
直得口誦之而不徹。
耳聽之而無聲人法雙泯。
是名真法。
是名如法皈命。
聽法第八 【箋】涅盤。
若離於四法。
得涅盤者。
無有是處。
何等為四。
一。
親近善友。
二。
專心聽法。
三。
系念思惟。
四。
如法修行。
以是義故。
聽法因緣。
則為近於大般涅盤。
何以故。
開法眼故。
付法藏經。
佛言。
一切衆生。
欲出三界生死大海。
必假法船。
方得度脫。
法為清涼。
除煩惱熱。
法是妙藥能愈結病。
法是衆生。
真善知識。
作大利益。
濟諸苦惱所以然者。
一切衆生。
志性無定随所染習。
近善則善。
近惡則惡。
若近惡友。
便遭惡業流轉生死。
無有邊際。
若近善友。
起諸敬心。
聽受妙法。
必能令離三途苦惱。
由此功德。
受最勝樂。
梵網。
若佛子。
一切處。
有講法毗尼經律。
大宅舍中講法處。
是新學菩薩。
應持經律卷。
至法師所。
聽受谘問。
若山林樹下。
僧地房中。
一切說法處。
悉至聽受。
若不至彼聽受者。
犯輕垢罪。
智論。
聽者。
端視如渴飲。
一心入於語義中。
踴躍聞法心悲喜。
如是之人可為說。
成範。
凡沙彌學心。
當如旱地涸池。
不厭多聞。
不棄寸陰。
若遇法師上座。
講說經論了義之法。
當虛心谛聽。
於說法如父母本師想。
於所聞法如饑受食。
渴飲漿想。
瑜伽師地論。
菩薩欲從善友聽問法時。
於說法師。
有五種處不應作異意。
當以純淨心。
屬耳而聽也。
一。
壞戒不作異意。
謂若聽法時。
須一心信受。
不可起念。
此說法師破戒。
不住律儀。
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二。
於壞族。
不作異意。
謂若聽法時。
須一心信受。
不可起念。
此說法師微賤種姓。
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三。
於壞色。
不作異意。
謂若聽法時。
須一心信受。
不可起念。
此說法師容貌醜陋。
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四。
於壞文。
不作意異。
謂若聽法時須一心信受。
不可起念。
此說法師言辭不文。
我今不應從彼聽法。
五於壞美。
不作異意。
謂若聽法時。
須一心信受。
不可起念。
此說法師多懷忿恚。
不以美言宣說諸法。
我今不應彼聽法。
華山梵網注始繇懈怠不聽。
終則無惡不造。
故凡有講法處。
宜應往彼聽受。
如不往聽。
即是慢法。
以慢法故福慧消滅。
罪惡增長。
所謂若非法味滋神。
終無解脫。
故戒之。
凡遇挂上堂牌。
宜早上堂。
勿待法鼓大擂。
【箋】上堂說法。
法門最尊之事。
聽法亦亦人生極大之事。
凡見挂上堂牌。
當發歡喜難遭之想。
毋使法鼓大擂。
倉倉皇皇。
奔走法堂。
大衆觀之不雅。
自覺威儀不重。
故宜早進。
整理衣服。
【箋】聽法時。
衣帽當揀勝於尋常者。
服之。
若無勝服。
雖破衲。
必須嚴整。
為重法故。
平視直進。
【箋】平視。
不左顧右盼直進。
不左之右繞。
乃見端恭聽法之至。
坐必端嚴。
【箋】毗尼序。
聽法時。
上座來不應起。
上座亦不應驅下座起。
謂此時為聽法者衆。
不及序上下之分。
聽法後。
而上下之分有在。
故言不應也。
不得亂語。
【箋】法堂之上。
人天交接。
之時。
各各靜默為聞法要。
若一人亂語動衆。
亂其聞思。
如破和合。
獲罪非輕。
不得大咳唾。
【箋】咳唾。
咽喉不清。
非胃中多火。
則肺家有痰。
不能抑之。
此帶病聽法者。
然不可縱恣。
須奈煩少時。
附 凡聽法。
須聞而思思而修。
【箋】聞。
謂所聞之法。
思。
謂思所聞之法。
必至明達所思。
當依而修也。
若聞而不思。
猶不聞也。
思而不深。
猶不思也。
思深而不行。
雖行。
而不至究竟者。
其猶志於天下。
而卻步不前也。
故聞思修者。
如。
楞嚴。
古觀音。
教授今之觀音。
師師相承入流忘所之妙法也。
不得專記名言。
以資談柄。
【箋】名言。
非至道真實也。
言愈浮。
道愈喪。
故學道者。
不可專記名相。
而失至真之道。
昔戒山法師。
講辨無礙。
一居士。
專以名相數數緻問。
山以其繁數。
逆而問之曰。
居士眉毛。
有幾莖。
士無語。
後不複問。
談柄者。
即麈尾也。
麈。
鹿中之王。
與虎鬥。
群鹿随麈而走。
麈尾東向。
則群鹿皆東。
麈尾西向。
則群鹿皆西。
所以護群鹿之命也。
上古大儒。
與諸弟子講論道學。
蓋取其意。
使諸弟子聽其麈揮也。
不得未會稱會。
入耳出口。
【箋】佛法機緣。
圓轉奧妙。
非誠心窮究。
不能深入。
今之學者。
不顧本分。
這邊聽得一篇。
那邊聽得兩句。
不知好惡。
但裝在肚皮裡。
即成惡口小家。
便道我會說佛法。
究竟沒交涉。
古德雲。
從門入者。
不是家珍。
須是自己胸中流出。
蓋天蓋地始得。
若道聽塗說。
入耳出口。
不過口耳之學。
豈敵生死哉。
年少沙彌戒力未固。
宜更學律。
不得早赴講筵。
【箋】征。
梵網。
第七懈怠不聽法戒。
即犯輕垢之罪何故沙彌。
不得早付講筵。
訓。
梵網不聽法。
為新學菩薩說也。
年少沙彌。
尚不知沙彌中事。
安可事。
同菩薩。
且學律。
乃聽法之基。
譬夫樹九仞之樓。
先當平實基地。
基地不平。
其樓終不能樹也。
故制滿夏聽講。
設滿五夏。
戒相未明。
戒德未備。
亦不許離師。
猶須盡壽。
學戒故律有智者謂許離師。
無智者猶須盡壽。
習學經典第九 【箋】敬福經。
善男子。
經典之法。
不得颠倒一字重點。
五百世堕。
迷道中。
不聞正法。
大集經。
若有衆生。
於過去世。
作諸惡業。
或毀於法。
或謗聖人。
於說法者。
為作障礙。
或抄寫經法。
洗脫文字。
或損壞他法或暗藏他經。
由此業緣。
今得盲報。
善戒經。
若為議論破於邪見。
若二分經。
一分外書。
不犯。
賢愚經。
一比丘。
課一沙彌經。
日有恒限。
不如限。
責之。
沙彌讀經。
於乞食之暇得食。
早則誦足。
遲則否也。
沙彌慮食遲愆限受責。
乃泣行乞。
有長者聞而知之。
告曰今後可無乞。
但食予家。
業可專矣。
沙彌乃得專誦無違比丘後為定光佛。
一号燃燈佛。
沙彌後為釋迦佛。
長者後為阿難。
結集四十九年。
不遺一字。
供養讀經報也。
智論。
學習外典。
如以刀割泥。
泥無所成。
而刀自損。
無着論。
若讀若誦者此說受持固故。
為欲受。
故讀。
為欲持。
故誦。
又複讀者。
習誦故。
持者。
總覽義故。
四分。
開學誦文書。
及學世論。
為伏外道。
百丈錄。
夫讀經看教。
語言皆須宛轉。
歸就自己。
但是一切言教。
秪明如今鑒覺自性。
但不被一切有無諸境轉。
是汝導師。
能照破一切有無諸境。
是金剛慧即有自由獨立分。
若不能恁麼會得。
縱然誦得十二韋陁典。
秪成增上慢。
卻是謗佛。
不是修行。
但離一切聲色。
亦不住於離。
亦不住於知解是修行。
讀經看教若準世間是好事。
若問明理人邊數。
此是壅塞人。
十地之人脫不去。
流入生死河。
但是三乘教。
皆治貪嗔等病。
秪如今念念若有貪嗔等病。
先須治之。
不用求覓。
義句知解。
知解屬貪。
貪變成病秪如今但離一切有無諸法。
亦離於離。
透過三句外。
自然與佛無差。
既自是佛。
何慮佛不解語。
秪恐不是佛。
被有無諸法。
縛。
不得自由。
以理未立。
先有福智被福載去。
如賤使貴。
不如先立理。
後有福智若要福智。
臨時作撮土成金。
撮金為上。
變海水為酥酪。
破須彌為微塵。
攝四海水入一毛孔。
於一義作無量義。
於無量義作一義。
伏惟珍重。
五燈。
有僧與童子上經了。
令持經着函内。
童曰。
某甲念底。
置向那裡僧無語。
法燈代雲。
汝念甚麼經。
石樹代雲。
那裡念起。
原置那裡。
頌。
童子一函經。
問置於何處。
有口不能宣。
我聞如是住。
◎南安岩自嚴尊者。
有沙彌無多聞性。
而事師謹願。
師憐之。
作偈使誦之偈曰。
大智發於心。
於心何處尋。
成就一切義。
無古亦無今。
於是世間章句。
唔咿上口。
圭峰疏。
論纂要序中斯教理皆密行果俱緻。
使口諷牛毛。
心通麟角。
大慧錄。
博覽群書。
本以資益性識。
而反以記持古人言語。
蘊在胸中。
作事業。
資譚柄殊不知聖人說教之意。
所謂終日數他寶。
自無半錢分。
看讀佛教亦然當須見月忘指。
不可依語生解。
古德雲。
佛說一切法。
為度一切心。
我無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讀書看教能如是。
方體聖人之意少分。
◎凡看經教及古德入道因緣。
心未明了。
覺得迷悶沒滋味。
如齩鐵橛相似時。
正好着力。
第一不得放舍。
乃是意識不行。
思量不到。
絕分别。
滅理路處。
尋常可以說得道理。
分别得行處。
盡是情識邊事。
往往多認賊為子。
不可不知。
◎湛堂每獲前賢書帖。
必焚香開讀。
或刊之石。
曰。
先聖盛德佳名。
讵忍棄置。
其雅。
尚如此。
故其亡。
無十金之聚。
惟唐宋諸賢墨迹。
僅存兩竹籠。
衲子競相價唱。
得錢八十餘千助茶毗禮。
保甯勇錄。
夫看經之法。
後學須知。
當淨三業。
若三業無虧。
則百福俱集。
三業者。
身口意也。
端身正坐。
如對聖容。
則身業淨也。
口無雜言。
斷諸嬉笑。
則口業淨也。
意不散亂。
屏息萬緣。
則意業淨也。
内心既寂。
外境俱捐。
方契悟於真源。
庶研窮於法理。
可謂水澄珠瑩。
雲散月明。
義海湧於胸襟。
智嶽凝於耳目。
辄莫容易。
實非小緣。
心法雙忘。
自他俱利。
若能如是。
真報佛恩。
僧要。
閻羅王曰。
沙門之體。
必須攝心守道。
志在禅誦。
不幹世事。
不作有為。
雖造作經像。
正欲得他人财物。
既得他物。
貪心即起。
便是三毒不除。
具足煩惱。
筆餐。
呂獻曰。
讀書不須多讀。
讀得一字。
行取一字。
讀得一句。
行取一句。
伊川曰。
讀得一尺。
不如行取一寸。
◎溫公謂其子曰。
賈豎藏貨。
吾儒唯此耳。
自知錄。
誦經差一字為一過。
漏一字為一過。
心中雜想為五過。
想惡事為十過。
外語雜事為五過。
語善事為一過。
起身迎待賓客為二過。
王臣來者非犯。
不依式苟且誦為五過。
誦時發嗔為十過。
罵人為二十過。
打人為三十過。
寫疏差漏者同論。
諸經集要。
凝寒靜夜。
朗月長宵。
獨處空閑。
吟誦經典。
吐納宮商。
文字分明。
言味流美。
詞韻相屬。
适衆人心。
利物生善。
足使幽靈欣躍。
精神悅豫。
久習淳熟文義洞曉。
敬心殷誦。
至誠冥感。
信知受持一偈。
福利弘深。
書字一言。
功超累劫。
是以迦葉頂受。
靡吝剝皮。
薩陀心樂。
無辭灑血。
此是甘露之初門。
入道之終德也。
諷誦經時。
當願衆生。
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
【箋】初讀曰諷。
讀熟曰誦。
由淺入深也。
坡仙雲。
讀書百遍。
其義自見。
與法華無師智一貫。
夫人之讀性。
有記分而無天分。
有天分而無記分。
若二分兼者。
仙才也。
二分兼無。
勿論矣。
常試有過目成誦者。
不數日忘卻。
臨事動筆竟不濟事。
其誦百遍者。
終身不忘。
臨事落筆若有神助。
故知二分之性相近。
所造天壤。
故誦習之時。
雖拙於二分。
惟誠惟勤。
亦可從淺入深也。
順佛所說者。
不違佛旨。
踐佛所行也。
古德雲。
依文解義。
三世佛冤。
離經一字。
即同魔說。
金剛。
供養功德。
其福最勝。
維摩。
其施汝者。
不名福田。
供養汝者。
堕三惡道。
五燈。
世尊因外道問。
昨日說何法。
佛曰。
說定法。
道曰。
今日說何法。
佛曰。
不定法。
道曰。
昨日說定法。
今日何說不定法。
佛曰。
昨日定。
今日不定。
如上皆是佛之所說。
當雲何随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