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
若二闆既鳴。
不過一茶之頃。
三闆止靜。
禅堂掩門。
内不放出。
外不放入。
故二闆鳴。
即須抽解進堂。
少遲。
便是門外漢也。
燈錄。
道場明辨。
室中垂問。
闆鳴因甚犬吠。
雲峰潛頌。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若看經。
須端身澄心默玩。
不得出聲。
【箋】衆中止靜看經。
皆默識之。
若形之於聲。
不勝雜亂。
經義無從思之。
故澄靜默會。
經義從此曉了。
智慧從此發生。
至若參禅時。
把一切經書。
置之高閣。
一一須從自己胸中流出。
蓋天蓋地。
始得。
正身端坐。
當願衆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着。
【箋】四教儀光明記。
端坐者。
身儀也。
禅波羅蜜具出坐法。
須者宜檢。
内以圓觀。
更加讀誦。
如膏助火 菩提。
華言道。
菩提座者。
即自悟本有空王之座也。
此座。
人人本具。
故曰當願。
如蓮花不染。
故曰無着。
華嚴雲。
菩提心者。
猶如種子。
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其下有一百十八種喻。
無出此一偈也。
智論。
見畫跏趺坐。
魔王尚驚怖。
何況入道人。
端身不傾動。
又為正觀五種因緣。
故結跏趺坐。
一。
由此晏坐。
身心攝斂。
速發輕安。
最為勝故。
二。
由此晏坐。
能住時久。
不令身心速疲極故。
三。
由此晏坐。
是不共法。
他道他論。
皆無有故。
四。
由此宴坐。
形相嚴淨。
令他見已極敬信故。
五。
由此晏坐。
佛佛弟子。
共所聞喜。
一切賢聖。
所稱贊故。
五燈。
沩山問雲岩。
菩提以何為座。
岩曰。
以無為為座。
岩卻問沩。
沩曰。
以諸法空為座。
又問道吾。
作麼生。
吾曰。
坐也聽伊坐。
卧也聽伊卧。
有一人不坐不卧。
速道速道。
乃休去。
出坐偈 從舍出時。
當願衆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箋】孔目。
三界者。
一。
欲界。
欲有四種。
謂情欲。
色欲。
食欲。
淫欲也。
下極阿鼻地獄。
上至第六他化天。
男女相參。
多諸染欲。
故名欲界。
二。
色界。
色。
即色質。
已離欲界穢惡之色。
猶有清淨色在。
始從初禅梵天。
終至阿迦膩咤天。
凡有十八天。
并無女形。
亦無欲染。
皆是化生。
尚有色質。
故名色界。
三。
無色界。
但有心識。
而無色質。
始從空處。
終至非非想處。
凡有四天。
但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形質。
故名無色界 此偈。
如見華嚴法界玄奧之大幅。
兼貫法華譬喻之全章。
然毗盧圓鏡。
豈有去來。
火宅窄門。
能無出入。
故知無火而火。
歘然三界者。
大火宅也。
其有小智聲聞。
已出此舍。
暫得遊戲者。
小火宅也。
不知舍外之火。
逮有甚焉。
若非深入佛智。
曷使速離火宅。
頓入清涼哉。
附 不得穿堂直過 上單下單。
俱當細行。
勿令鄰單動念。
【箋】單者。
前入衆篇詳明。
茲不複贅。
凡參學人乍入叢林。
堂頭驗其學行。
方入僧次。
即以單帖書其名。
與知客送入禅堂。
安貼其處。
所謂三條椽下。
七尺單前是也。
華嚴疏。
得斯意者。
舉足下足。
盡文殊心。
見聞覺知。
皆普賢行 頌。
上單下單。
意無兩般。
伸腳縮腳。
有什麼難。
不嗔拾得。
不贊豐幹。
忘人忘我。
沒遮沒攔。
枕邊夜夜放紅日。
無字函經滿腹攤。
不得單上寫文字。
除衆看經教時。
不得單上相聚擺茶。
夜坐雜話 不得單上縫補衣被。
【箋】禅單。
為參學勤苦。
故設以待中夜暫息。
古人脅不着席。
奮力參究。
那讨工夫為此。
不急之務。
慈受箴規。
古聖補破遮寒。
縫了便休。
豈可朝昏事針線。
不得眠卧共鄰單說話動衆。
【箋】天地晝動夜靜。
男女日作夜息。
人情合乎天理也。
論語。
寝不言。
蓋本此意。
若夫真實為道。
豈可嗤嗤蠢蠢。
秪圖一卧。
差如小死耶。
當知存默至道。
栩栩焉。
蘧蘧焉。
有不可語人者。
如高峰參無夢無想時。
□半枕子震地一聲。
忽然大悟。
此千古睡眠底樣子。
若眠息與鄰單說話。
則為衆憎怨。
鬼神所诃也。
随衆食第六 【箋】古德雲。
随衆得解脫。
斯言不随衆。
則不解脫可知也。
今略言随衆。
有八種解脫。
一。
聲闆即赴。
不懈怠故。
二。
供養現成。
得省力故。
三作平等觀。
無人我故。
四。
息諸戲論。
存正念故。
五。
如法觀想。
深入理故。
六。
不偏衆食。
絕疑謗故。
七甘苦同受。
無揀擇故。
八。
起止威儀。
不放逸故。
聞楗椎聲。
當整衣持缽。
【箋】楗椎者。
不假言語而令自宣。
故衲子才聞。
即知息務。
整衣持缽等事。
羯磨疏。
以椎字作地。
後人悞也。
至於鈔文。
一宗祖教。
凡楗椎字。
并改為椎。
直呼為地。
詣尋古本。
及大藏經律。
考之。
方知其謬。
增益阿含。
阿難請講堂擊楗椎者。
此是如來之信鼓也。
五分。
随有瓦木銅鐵鳴者。
皆名楗椎。
清規。
聞椎聲。
想念偈雲。
佛生迦毗羅。
成道摩竭陀。
說法波羅柰。
入滅拘絺羅。
聞三下鐘。
即須息務。
先宜出入。
燈錄。
藥山齋時。
自打鼓。
高沙彌捧缽作舞入堂。
山便擲下鼓槌曰。
是第幾和。
高曰。
是第二和。
曰。
如何是第一和。
師桶舀一杓飯。
便出。
◎石梯和尚。
侍者拓缽赴堂。
乃喚侍者。
者應諾。
師曰。
甚處去。
者曰。
上堂齋去。
師曰。
我豈不知汝赴齋去。
者曰。
除此外别道個甚麼。
師曰。
我秪問本分事。
者曰。
和尚若問本分事。
某甲實是上堂赴齋去。
師曰。
汝不謬為吾侍者。
持缽偈 執持應器。
當願衆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唵枳哩枳哩嚩日啰吽癹咤 【箋】梵語缽。
此雲應量器。
即體是法本來成就故。
成就法器一句。
而空假中備焉。
乃至制度之法。
三匙五觀之旨。
皆出於應量。
則諸法無不具足。
故能受天人供。
若不知應量之法。
滴水難消。
況天人供。
五燈。
世尊。
一日敕阿難。
食時将至。
汝當入城持缽。
阿難應諾。
世尊曰。
汝既持缽。
須依過去七佛儀式。
世尊召阿難。
阿難應諾。
世尊雲。
持缽去。
密庵雲。
大小世尊。
被阿難輕輕靠着。
未免喚鐘作甕。
遁庵演頌。
從來七佛儀式。
慶喜何曾欠少。
堪笑黃面瞿昙。
無端打個之繞。
張無盡頌。
鐘鼓聲沉托缽回。
岩頭一拶語如雷。
果然隻得三年活莫是遭。
他授記來。
天山老人頌。
父父子子。
同鍋各爨。
一齊趂出山門。
惟有三峰老漢。
法昌錄。
德山岩頭父子不解之禍。
皆起於雪峰把定揵椎。
至使老漢一肚皮不合時宜。
直向鐘鼓聲前托出個缽來。
太煞眼底無人。
不料飯巾影裡。
突出一問。
隻得飲氣吞聲。
縮歸方丈。
頗奈雪峰。
東語西話。
鼓動岩頭。
簡點道大小德山。
未會末後句在。
據法昌批判。
老漢尚不會最初句。
說甚末後句。
當時聞恁麼話。
隻合穩踞方丈。
岩頭雖有百千伎倆。
也沒奈他何。
秪為召問岩頭。
至有密啟其意岩頭何不明言以征讨之亦非好手。
至明日老漢升座後。
撫掌曰且喜老漢。
已會末後句。
又道隻得三年活。
德山一生氣宇如王。
運籌帷幄。
何等鋒利。
雲何卻被岩頭料定三年。
果然自救不了。
諸方浩浩商量。
還有為他父子。
雪不解之禍麼。
頌。
鐘鼓聲前托缽。
老漢住持不正。
大小暗使機謀。
罪犯彌天條令。
說甚死活三年。
且喜缽盂無病。
最初末後全提。
我奉太上勅命。
展缽偈 如來應量器我今得敷展願供一切衆等三輪空寂。
唵斯麻摩尼莎诃 【箋】智論。
佛名如來者。
如定光佛等。
行六波羅蜜。
得成佛道。
釋迦文佛。
亦如是來。
故名如來。
如定光佛等智。
知諸法相。
從如中來。
故名如來。
釋迦文佛亦如是來。
故名如來。
金剛。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應量器者千佛授受之法器。
九十六種外道悉不知名。
我今所以得敷展者。
為已受佛戒。
故得敷展。
然敷展大義。
非徒自利口體。
先當發願為衆。
三輪空寂者。
能斷金剛經論。
謂布施時。
體達施者。
受者。
及所施之物。
皆悉本空。
則能摧碾執着之相。
是名三輪體空。
一施空。
謂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
豈有我為能施。
既知無我則無希望福報之心。
是名施空。
二。
受空。
謂既體達本無我為能施之人。
亦無他人為受施之者。
是名受空。
三。
施物空。
物即赀财珍寶等。
謂能體一切皆空豈有此物。
而為所施。
是名施物空。
空缽偈 若見空缽。
當願衆生。
其心清淨。
空無煩惱。
唵部林 【箋】若見此缽。
直見法界之量。
及自己之量。
等於真空。
且不容些子。
況有清淨煩惱之迹乎。
華嚴若有欲識佛境界。
當盡其意如虛空。
故雲其心清淨。
從來不與染法相應。
故雲空無煩惱。
滿缽偈 若見滿缽。
當願衆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唵。
嚂 【箋】缽飯既充滿。
目前。
不可徒生貪饕之想。
不修梵行。
當觀飯。
之來處。
粒粒從信施得來。
一切善法。
悉從此種智發生。
故受施者。
當梵行具足。
所施者福果成滿。
猶如種子發花。
花複為果。
滿足菩薩之梵行也。
西域傳。
佛缽在乾陀國。
青玉色。
受三鬥。
諸國寶之供養終日。
華香不滿。
則如言滿之。
擎缽偈 擎持缽飯。
當願衆生。
志在大道。
為法供養。
【箋】大道者。
資養幻驅。
本為修行。
出世之道。
故雲志在大道。
行願品諸供養中。
法供養最所謂如法供養也。
華嚴。
設於念念中。
供養無量佛。
未知真實法。
不名為。
供養。
智論。
食為行道。
不為益身。
若得食時。
先獻三寶。
後施四生。
勝思惟經。
不起罪業。
不起福業。
不起無動業者。
是名供養佛。
華手經。
若以花香衣食湯藥等。
供養諸佛。
不名為真供養。
如來坐道場。
所說微妙法。
若能修學者。
是名真供養。
思益經。
問雲誰能供養佛。
佛言能通達無生際者。
文殊般若經。
佛問文殊。
汝雲何供養佛。
文殊答言。
若幻人心數滅。
我則供養佛。
台教。
供養佛者。
隻是随順佛語。
今順佛教。
修三觀心。
即為供佛。
為破五住得解脫故。
即供養法。
三谛理和。
即供養僧。
供養 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箋】佛身無為。
故曰清淨。
法名可軌。
諸師成之。
而得成佛。
以法為身。
故名法身。
梵語毗盧遮那。
華言徧一切處。
以真如平等。
性相常然。
身上無礙故。
梵語佛。
此雲覺者。
起信。
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則以無念名之為佛。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箋】修因感報。
名之為報。
然有自報。
他報。
之别。
自報。
則理智如如。
他報。
則相好無盡。
是名報身。
華嚴疏。
覺有之義。
一自覺覺知。
自心本無生滅。
二。
覺他。
覺一切法。
無不如是。
三。
覺滿。
二覺理圓。
稱之為滿。
盧舍那。
此雲淨滿。
謂諸惑淨盡。
衆德悉圓。
又雲。
光明徧照。
謂内以智光。
照真法界。
即自報身也。
外以身光。
照應大機。
即他報身也。
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箋】智與體真。
能起大用。
随機普現。
說法利生。
故名化身。
宗鏡。
釋迦。
此雲能仁。
牟尼。
此雲寂默。
能仁者。
即心性無邊。
含容一切。
寂默者。
即心性本寂。
動靜不幹。
故号釋迦牟尼。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箋】彌勒。
漢雲慈氏。
當來龍華教主也。
布袋和尚頌。
彌勒真彌勒。
化身千百億。
時時在世間。
世間人不識。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箋】彌陀經。
爾時佛告舍利弗。
從是西方。
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号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
彼土何故。
名為極樂。
其國衆生。
無有衆苦。
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
梵語阿彌陀。
此雲無量壽。
亦名無量光。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箋】四方。
四維。
上下。
曰十方。
過現未來曰。
三世。
若論往古劫海之現在諸佛。
即今稱為過去。
即今現在。
乃過去之未。
來。
亦為未來之過去。
所以出息入息。
一剎那間。
而成三世。
諸佛者。
謂盡東方。
過不可說不可說世界。
不可說諸佛。
悉皆現前。
受我供養。
餘方亦然。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箋】文殊六名。
一。
妙德。
大經。
了了見佛性。
猶如妙德等。
二。
妙首。
無行經。
滿殊師利。
此雲妙首。
三。
名普首。
觀察三昧。
大淨法門經。
四。
濡首。
出阿目佉。
并普超經。
五經首。
出無量門微密經。
六。
妙吉祥。
梵語曼殊室利。
大行普賢菩薩。
【箋】行無不遍曰普。
佑上利下曰賢。
以周遍佑利。
故名普賢。
大悲觀世音菩薩。
【箋】能所圓融。
有無兼暢。
照窮正性。
察其本末故。
稱觀世音者是所觀之境。
萬象流動。
隔别不同。
類音殊唱。
俱蒙離苦。
菩薩大悲。
一時普救。
皆令解脫。
故曰觀世音。
諸尊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箋】菩薩。
具雲菩提薩埵。
華言覺有情。
謂覺悟一切衆生也。
以六度為乘。
運諸衆生出三界。
而到涅盤彼岸也。
梵語摩诃此雲大。
梵語般若。
此雲智慧。
梵語波羅蜜。
此雲彼岸到。
謂總歸贊歎諸聖功德。
為供養之結詞也。
粥有十利。
饒益行人。
果報無邊。
究竟常樂。
【箋】摩诃僧祇律。
佛住舍衛城。
時難陀母。
作食先飯比丘。
後自食。
複作釜飯。
逼上飯。
汁自飲。
覺身内風除。
宿食頓消。
由是多水少米。
合煎。
複用胡椒荜茇。
調和奉佛。
由是佛聽比丘食粥。
有十種利。
佛說偈曰。
持戒清淨人所奉。
恭敬随時以粥施。
十利饒益於行者。
色力壽樂辭清辯。
宿食風除饑渴消。
是名為藥佛所說。
欲生人天常受樂。
應當以粥施衆僧十利者。
一。
資益身軀。
顔容豐盛。
二。
補益尪羸。
增長氣力。
三。
補養元氣。
壽算增益。
四。
清淨柔軟。
食則安樂。
五滋潤喉吻。
論議無礙。
六。
調和通利。
風氣消除。
七。
溫暖脾胃。
宿食消化。
八。
氣無礙滞。
辭辯清揚。
九。
适充口腹。
饑餒頓除。
十。
喉吻沾潤。
渴想随消。
周書。
黃帝始烹谷為粥。
魏武帝苦寒行曰。
行行日已遠。
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
釜水持作糜。
燈錄。
南泉。
一日為衆僧行粥次。
馬祖問。
桶裡是甚麼。
師曰。
這老漢合取口作恁麼語話。
祖便休自餘同參無敢诘問。
◎趙州吃粥了也未。
見洗缽偈。
三德六味。
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
普同供養。
【箋】三德者。
一。
清淨。
謂供佛僧之食。
當使清潔。
無葷穢之氣。
二。
柔軟。
謂供佛僧之食。
當須柔軟甘和。
而無粗澀之味。
三。
如法。
謂供佛僧之食。
當随時措辦。
制造得宜。
六味者。
苦。
酸。
甘。
辛。
鹹。
淡也。
涅盤經。
諸優婆塞。
為供佛及僧。
辦諸食。
具。
種種備足。
皆是旃檀沉水香薪。
八功德水之所成熟。
其食甘美。
有美德焉。
供佛。
謂供三世諸佛也。
僧有二種。
一者。
菩薩僧。
二者。
現在大衆僧供佛。
未有不供僧也。
故曰及。
普同者。
上至諸佛菩薩聖賢。
天龍護法。
下至一切含靈。
無不遍及。
故曰普同。
若飯食時。
當願衆生。
禅悅為食。
法喜充滿。
【箋】華嚴疏。
世間之食。
但能資益生死之身。
修行之人。
於世美味。
心不貪嗜。
常持正念以禅悅法喜為食。
則能長養善根。
出離生死。
成就善故有出世五種食也。
一。
念食。
修聖道。
者常持正念故。
二。
法喜食。
愛樂大法資長道種。
心生歡喜故。
三。
禅悅食。
由得定力。
資長慧命。
道品圓明。
心常喜樂。
故。
四願食。
不舍梵行。
長養一切善根。
如世之食。
資益身根故。
五。
解脫食。
離諸業縛。
於法自在。
長養菩提故。
◎不由胎藏不假段食惟禅悅法喜食也。
出生飯不過七粒。
面不過一寸。
饅頭不過指甲許。
多則為貪。
【箋】雲居顯注。
貪。
謂貪功德也。
太多亦非法。
故制。
少則為悭。
其餘蔬菜荳腐不出。
【箋】食堂前立石。
狀如蓮花。
仰天覆地者。
名施生台。
台之周遭。
篆七佛名。
令一切見者。
滅罪生福故。
其蓮花仰天平如鏡。
圓如曼怛啰中镌梵書。
◇字種行者出生於字上。
令諸鬼神沾斯法味。
得解脫故今人不知瞻禮。
而反忽略。
因便曬物。
甚至以鞋襪穢亵等。
加於佛法之頂。
不覺不知負大逆罪。
見者。
能不傷感。
因标示之。
幸母再犯。
征。
蔬腐不出生。
得不吝乎。
訓。
七粒。
具足諸味而能充塞大千者。
法也。
故菜蔬不必出生。
凡出生安左掌中。
想念。
【箋】行者先於左手拇指掐無名指小指仰伸指指中指無名指盛生飯次以右手結印如左交相運想◇◇字種流出無盡法食普濟鬼神。
法力不思議。
慈悲無障礙七。
粒遍十方。
普施周沙界。
唵度利益莎诃 【箋】障礙者。
謂餓鬼有三障。
一。
外障。
謂餓鬼常受饑渴。
皮肉血脈。
皆悉枯槁。
頭發蓬亂。
其面黯黑。
唇口乾焦。
常以其舌。
自舐口面。
障惶馳走。
處處求食。
所到泉池。
便見其水。
變成膿血。
自不欲飲如是等鬼。
由外障礙飲食。
是名外障。
二。
内障。
謂餓鬼咽或如針。
口或如炬。
其腹寬大由是因緣。
縱得飲食。
不能啖飲。
如是等鬼。
由内障礙飲食。
是名内障。
三。
無障。
謂有餓鬼。
名猛焰鬘。
雖有飲食。
無有障礙。
然随所飲啖之物。
皆被燒然變成火炭。
由此因緣。
饑渴大苦。
是名無障。
法力者。
偈咒觀行力也。
不思議者。
不可以心思。
不可以言論。
而能成就不思議之慈悲。
以慈悲故得無挂礙。
以無挂礙故而能以七粒周遍沙界。
俾諸鬼神。
消諸障礙。
得沾法味。
而得解脫知上二偈。
本於涅盤天傳二典。
故句異而義同也。
當時世尊為鬼子母等。
惱害人民。
兇惡無比。
故先以威折。
後以慈攝授。
以法食易其口腹。
不使生命入其死門。
故曰出生。
然恐法化不恒。
兇惡之輩。
仍害生命。
乃敕。
諸弟子。
凡修行處。
食時。
先施法食。
令滿法喜故。
征。
嘗觀叢林出生之法。
有者堂頭與諸大衆同時出生。
有者食時。
先置飯一器於呵利帝母前。
臨咒願時。
惟堂頭一人出生。
究竟一人出生。
與多人出生。
有以異乎。
訓。
言理則一多無礙。
言事則一畢竟一。
多畢竟多何則。
楞嚴雲譬如一人吃飯。
多人飽否。
今一人出生。
乃一人之慈悲。
與多人慈悲何與焉是故一人為善而使多人不為善。
則一人為善其功小。
使多人不為善。
其過大。
涅盤雲不施食者。
非我弟子乃知多人出生各各遵佛遺教。
名各減己分段之粒。
如法而施。
一時千指分光。
慈悲利濟。
豈不廣大也哉。
征。
七粒之數不用六。
及八。
何也。
訓。
七粒者。
言千廪之充。
從無一而始。
無一而生兩了曰三。
一而三。
母也。
三而一。
子也。
子三母三。
及無一之祖。
以成來複之象。
變化不測。
而六八在數不在數可知矣。
故七粒之量。
雖可數。
而佛法之量不可數。
昔栾巴之酒。
小術能化為甘雨。
如來願力。
七粒充遍大千。
理固然也豈大願翻不及小術耶。
大鵬金翅鳥。
【箋】起世經。
龍與金翅鳥王。
皆具卵胎濕化四種生。
經雲。
大海之北。
有一大樹。
名曰居咤奢摩離。
其高一百由旬枝葉徧覆五十由旬。
此鳥王與龍等。
皆依此樹四面而住。
其四面各有宮殿。
縱廣六百由旬。
七重垣牆。
七寶莊嚴。
一。
卵生金翅鳥王。
居樹東面。
欲啖龍時。
飛往東枝之上。
觀大海水。
乃即飛下。
翅扇海水。
令水自開。
二百由旬。
取龍食之。
此鳥王惟能取卵生龍。
不能取胎濕化三生龍也。
二。
胎生金翅鳥王。
居樹南面欲取龍時。
飛往樹南。
令水自開四百由旬。
取龍食之。
此鳥王惟能取卵胎生龍。
不能取濕化二生龍也。
三。
濕生金翅鳥王。
居樹西面。
欲取龍時。
即向樹西海取之。
水開八百由旬。
此鳥王能取卵胎濕之龍。
不能取化生龍也。
四。
化生金翅鳥王。
居樹北面。
欲取龍時。
向樹北海取之。
水開一千六百由旬彼諸龍等。
皆為此鳥王之所啖食。
樓炭經。
四生金翅鳥。
還食四生龍是也。
曠野鬼神衆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
唵穆帝莎诃 【箋】大涅盤經。
佛遊聚落。
樹下有一鬼。
名曠野。
純食血肉。
日食一人。
我為說法。
然彼愚癡。
不受教道。
我即化身為大力鬼。
動其宮殿。
令不安所。
使彼迷悶。
我以慈悲。
手摩其身。
即還坐起。
生善信心。
我複本相。
為說法要。
受不殺戒。
彼鬼白言。
我及眷屬。
唯仰血肉存活。
今以戒故。
當雲何活。
佛雲今敕弟子。
随有修行處食時當先出生若不出生非我弟子。
◎鬼子母羅剎中之巨魄也。
生千子。
最小名愛奴。
極所憐惜。
常食人子。
佛為化導。
将愛奴藏之缽下。
其母於天上人間覓之不得。
既歸伏於佛。
遂揭缽還之。
其千子皆為鬼王。
統數萬鬼衆。
五百在天上。
常娆亂諸天。
五百在世間。
常娆國界人民。
佛為授五戒。
歸正法。
得須陀洹。
住佛精舍。
無子息者。
求子得子。
有疾病者。
禱之則安。
故為鬼王母。
由受佛戒。
亦呼千子。
同依佛所。
不惱天人也。
已上言金翅鬼子暴橫如此。
乃見佛之威德神力。
不動聲色。
而能降伏。
然其暴惡習氣未盡。
故先以甘露滌其心胸。
而調伏之。
後以法味。
而充滿之。
汝等鬼神衆。
我今施汝供。
此食徧十方一切鬼神共。
唵穆力陵莎诃 【箋】言汝等者。
謂承佛咒力。
直召其名。
而施法食也。
此食徧十方者。
諸鬼神等。
各散十方而此咒食能徧十方以表佛心平等一切鬼神皆得平等法味也。
臨食咒願。
皆當恭敬。
【箋】有比丘受他。
請食默然入默然去諸居士呵責。
雲我等不知食好不好諸比丘白佛佛言從今食時應表宣施者之意。
正食時偈。
【箋】律。
三缽羅佉多此翻正至将食時默念三遍能除食毒故。
名義即等供之唱法舊雲僧跋訛也。
佛制比丘。
【箋】十誦。
屍利仇。
常疑佛有一切智。
乃計毒食舍内。
作大火坑。
令無煙焰。
以沙覆上。
敷不織床。
自言若佛有智。
當不赴請。
佛以應度。
默允。
乃語阿難。
今諸比丘。
莫先行。
於是領諸比丘。
入於彼舍。
火坑化作蓮花。
佛與比丘皆行花上。
其不織床。
皆成完床。
屍利感化。
白佛。
此食雜不堪。
佛言。
但施。
食之無病佛告阿難宣令。
未唱咒願。
不得先食。
唱已。
食皆甘美。
佛還作法。
從今未唱咒願。
不得食。
食存五觀。
【箋】詳着下文。
散心雜話。
施信難消。
大衆聞磬聲。
各正念。
【箋】此即佛告阿難宣令之偈。
以警比丘常修正觀。
乃可受食。
若不修觀。
散心雜話而食者。
恐信施難消也。
古雲。
施主一粒米。
重如須彌山。
若還不了道披毛帶角還。
難消二字。
甚於屍利仇之毒藥也是故叢林至今遵佛遺勅。
而於将食時。
擊磬宣偈。
令諸比丘。
於此聲中。
各存正念。
正念者。
如理而念。
名為正念。
念即念慧。
謂沈掉。
有無等。
不動。
謂不動正念。
梵網。
甯以此口。
吞熱鐵丸。
及大流猛火。
經百千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口。
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五燈提婆尊者。
得法後。
至迦毗羅國。
有長者曰。
梵摩淨德。
一日園樹生耳如菌。
味甚美。
唯長者與第二子。
羅[目*候]羅多取食。
取已。
随長。
餘親屬。
皆不能見。
祖知其宿因。
遂至其家。
長者問其故。
祖曰。
汝曾供一比丘。
然此比丘。
道眼未明。
虛沾信施。
故報為木菌。
惟汝與子。
精勤供養。
故得享之又問長者。
年多少。
曰。
七十九。
祖說偈曰。
入道不通理複身還信施。
汝年八十一。
此樹不生耳。
後如其言果佛授記。
三匙觀法。
【箋】大智度。
論。
食為行道之人。
正受食時。
須作三願。
一願斷一切惡。
【箋】初下匙時。
當願此生。
所有身口意。
一切惡。
悉令斷盡。
二。
願修一切善。
【箋】次下匙時。
當願此生所有善法。
悉令滿足。
三。
誓度一切衆生。
【箋】後下匙時。
當願此生所修善根。
回施衆生。
共成佛道。
食存五觀法 一。
計功多少。
量彼來處。
【箋】智度論。
此食。
墾植。
收獲。
舂磨淘汰。
炊煮。
及成功用甚多。
量彼來處者。
僧祇律。
施主減其妻子之分。
來求福故。
施凡食時。
當作此觀。
古詩。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論衡。
谷之始熟曰粟。
舂之於臼。
簸其秕糠。
炊之於甑。
爨之以火。
成熟為飯。
乃甘可食。
而食之味。
生肌腴成也。
粟未米。
米未成飯。
氣腥未熟。
食之傷人。
二。
忖己德行。
全缺應供。
【箋】毗尼母律。
若不坐禅誦經。
營三寶事。
及不持戒受人信施。
為施所堕。
則不宜受食。
德行若全。
則可應供受食。
凡受食時。
當作此觀。
三。
防心離過。
貪等為宗。
【箋】明了論疏。
出家先須防心三過。
謂於上味食起貪。
下味食起。
嗔。
中味食起癡。
以此不知慚愧。
堕三惡道。
凡受食時。
當作此觀。
四。
正事良藥。
為療形枯。
【箋】饑渴為主病。
四百四病。
為客病。
須以食為醫藥。
用資其身。
凡受食時。
當作此觀。
四百四病者。
人身假地水火風四大所成。
一大不調。
則生百一種病。
四。
大。
共成四百四病。
五。
為成道故。
應受此食。
【箋】不食。
則饑渴病生。
道業何成。
增一阿含經。
多食緻苦患。
少食氣力衰。
處中而食者。
如秤無高下。
凡受食時當作。
此觀。
筆餐。
黃山谷曰。
禮所教飲食之序。
教之末也。
食而作觀。
教之本也。
今士大夫。
誦先王之法言。
則一人也。
起居飲食。
則一人也。
故設教不得不如是。
君子有思。
終身之思也。
食時作五觀。
終食之思也。
日一日。
如是行之。
念念仁智。
則夫二人者。
今而為一矣。
五燈。
黃龍南。
化主歸上堂。
世間有五種不易。
一。
化者不易二。
施者不易。
三。
變生為熟不易。
四。
端坐吃者不易。
更有一種不易。
是甚麼人。
良久雲。
聻。
便下座。
時翠岩真為首座。
藏主問。
适來和尚道。
第五種不易。
是甚麼人。
真曰。
腦後見腮。
莫與往來。
無呵食好惡。
【箋】古人粗衣遮寒。
粝食充饑。
為學道故。
若當大衆齋法之時。
呵食美惡。
損福良多。
或遇病緣。
不能食粗粝者。
亦當存默。
不得以食私所與。
【箋】私與成盜業故。
若摘與狗。
【箋】一大檀誠敬。
以美馔供佛僧。
時有犬枵腹搖尾。
作乞憐之狀。
一比丘愍之。
分食喂犬。
檀信不悅。
白佛故制。
來益食。
不得言不用。
若已飽。
當以手讓卻之。
【箋】佛制。
持缽而食。
至飽而後放缽。
若行者來益食。
欲食。
即以缽托出。
既飽。
乃置缽幾上。
或行者更來益。
則以手讓卻者。
以手代語止之。
燈錄。
岩頭曰。
逐物為下。
卻物為上。
且道與此卻之何如 常州芙蓉太毓禅師。
因行食到龐居士前。
士拟接。
師乃縮手曰。
生心受施。
淨名早诃。
去此一機。
居士還甘否。
士曰。
當時善現豈不作家。
師曰。
非關他事。
士曰。
食到口邊。
被他奪卻。
師乃下食。
士曰。
不消一句。
昭覺勤雲。
善現作家。
芙蓉奇特。
盡被龐居士一時領過了也隻如居士道。
不消一句。
且道是那一句。
端坐受供養。
施主蒙安樂。
不得爪頭。
使風屑落鄰缽中。
【箋】風屑飄落缽中。
使鄰坐生嫌。
兼失威儀故。
不得含食語。
【箋】五燈神鼎諲。
常與數耆宿至襄沔間。
一僧舉論宗乘。
頗敏捷。
會野飯山店中。
供辦而僧論說不已。
師曰。
三界惟心。
萬法惟識。
惟識惟心。
眼聲耳色。
是甚麼語僧曰。
法眼語。
師曰。
其義如何。
曰。
惟心。
故根境不相到。
惟識。
故聲色枞然。
師曰。
古味是根境否。
曰。
是。
師筯策菜入口中。
含胡而語曰。
何謂相入耶。
坐者駭然。
僧不能答。
師曰。
途路之樂。
終未到家。
見解入微。
不名見道。
參須實參。
悟須實悟閻羅王。
不怕多語。
僧拱而退。
食時語。
非惟禅律并遮。
孔門亦常戒慎。
除為佛法機緣。
急救世間等事。
不犯。
如神鼎諲。
會野飯於山店也。
蓋有狂禅含食語。
以神鼎自況。
大似熏莸比栴檀耳不得笑談雜話。
【箋】沩山警策。
不解忖思來處。
謂言法爾如然。
吃了聚頭喧喧。
但說人間雜話。
不得嚼食有聲。
【箋】行護。
食時不得大攪及啜飲作聲衆中食訖不得啾口作食。
禮。
不絮美不啜歸不固獲不返食。
如欲挑牙。
以衣袖掩口。
挑。
剔也。
随衆食時。
不可剔牙。
宜食畢。
至僻處。
即欲剔者。
宜以袖掩口。
若露齒失威儀故。
食中或有蟲蟻宜密掩藏之莫令鄰單見生疑心。
【箋】行人非不欲以精潔飲食供奉。
間或蟲蟻誤入飲食之内。
見者。
當密藏。
勿令人疑心不能食。
昔有僧見桶中熟蔬。
浮水雞。
忙取食之。
含胡語曰。
好個熟菜頭。
其僧事迹雖粗。
乃見一時權宜。
以安衆心。
其僧卻有汾陽力量。
當一坐食。
不得食訖。
離座更坐食。
【箋】佛說一坐食。
比丘歎譽領受。
更不複食。
形體枯瘦。
佛即開許。
一食後。
更食面餅等。
令飽足。
飽足者。
滿足其意。
不異其時也。
若異時。
即非時食也。
一日缽盂兩度濕。
應鐘版之時食也。
一坐而不再坐者。
恐非時故。
不得食訖。
以手指刮碗缽食。
【箋】缽中心粒。
應施生靈。
若以手指刮食。
大失威儀。
兼失利生功德故。
行護。
若有食遺落食巾上。
不得取食。
當押聚安一處。
付與淨人缽碗中。
凡食不得太速。
不得太遲。
【箋】太速。
則粗氣逼人。
太遲。
則延慢失侯。
故須不急不緩。
次第食之。
行護。
把缽。
不得太高。
不得太低。
則當胸前碗缽常須離膝巾。
不得安手緻膝上。
清規。
不得将口就食。
不得将食就口。
禮節。
不得缽中央挑飯。
不得大撓刮缽中。
行食未至。
不得生煩惱。
【箋】齋時。
惟法喜禅悅。
無煩惱故。
若一人煩惱。
則四座為之不安遂成煩惱齋法甯不得罪。
或有所需。
默然指授。
不得高聲大喚(指授。
指語也)。
不得碗缽作聲。
【箋】食時威儀。
碗缽自然無聲。
碗缽作聲。
因粗慥故。
一人粗慥不堪動聽。
多人複然。
而食堂規矩散漫。
齋法不恭。
其過誰歸。
不得食畢先起。
【箋】齋法自始至終。
皆當恭敬。
食畢先去。
則有始無終。
欺慢大衆。
除常住公事。
及遠行者。
預白知事。
則不犯。
若違僧制。
【箋】僧制者。
即律中所說之文。
皆僧制也。
有違者。
則先以椎白聚衆。
而後斷事。
聽罰。
揵度。
不應匡腳食。
妨礙比座。
所食可棄之物。
應取着腳邊。
去時持去。
清規。
不得将口就缽。
将缽就口。
禮節。
不得缽中央挑食。
沩山警策。
碗缽作聲。
食畢先起。
去就乖角。
僧體全無。
起坐忪贊。
動他心念。
戒學先知。
苾刍惟着下裙。
上無衣者。
不應受食。
若病老者。
當屏處而食。
聞白椎。
不得抗拒不服。
【箋】白椎者。
法王之正令。
文殊之大用也。
今叢林凡事亦用椎白不待言而衆集且道椎作麼生白有血氣漢一。
聞白推。
當下省悟若是沒意緻底不識好惡。
五燈。
世尊升座大衆集定。
迦葉白椎雲世尊說法竟世尊。
便下座 剎說塵說無間歇世尊升座。
已落第二三科矣無端金色頭陀卻将一大部不斷頭經強生着破至今天下衲僧句讀不徹。
頌。
棒頭吐舌露柱揚聲日上月下。
正令齊行。
◎雙泉師。
寬初住雲門。
一日聞白椎曰。
請師寬充典座。
師翻觔鬥出衆曰。
雲門禅。
屬我矣。
飯中有谷。
去皮食之。
【箋】盜戒下。
注。
無量壽經。
律。
或聚一處。
出時。
将施禽鳥。
五燈。
石霜慶。
為沩山米頭。
篩米次。
沩曰。
施主米。
莫抛散。
慶曰。
不。
沩於地上拾一粒曰。
個是甚麼。
慶無對。
沩曰。
莫輕這一粒。
百千粒從此一粒生。
慶曰。
未審這一粒。
從甚處生。
沩呵呵大笑。
至晚上堂曰。
大衆。
米裡有蟲。
諸人好看。
正風錄。
拾得。
為國清竈下頭陀。
齋後。
收殘汁冷飯置竹筒中。
伺寒山。
山見之。
怡然負於岩下。
快飽而已。
雲門澄。
為雲栖圊頭。
除糞後。
以廁底谷粒。
汰淨食之。
皆潛行密用。
也。
今人固不能如寒山雲門所為。
而所剩汁。
及洗碗遺粒。
或喂犬豕。
或濟魚蝦。
以成濟生之德。
亦是惜福之道。
乃作珍粒篇。
簡諸同人雲。
我觀無數米。
種從一粒始。
天公雨露恩。
農夫血汗脂。
意在活蒼生。
恩大勤不止。
莫将一粒輕。
大以須彌比。
如何高上人。
不省米來理。
狼藉噴滿堂。
鞋沾入圊裡。
宿飯棄廚倉。
路傍有餓死。
天眼有雷霆。
暴物何堪此。
三年兩度荒。
不記食糠秕。
我着珍粒篇。
遙簡天下士。
足邊有遺粒。
見者即拈起。
铛底飯甲香。
食之最甘美。
倘餘殘汁盤。
洗碗并油滓。
自己不能餐。
亦當喂犬豕。
或傾長流中。
而濟鲂與鯉。
所施雖微芒。
功德日積累。
不惟長福源。
亦為入道址。
僧要。
長沙翼遊蜀。
刺史毛璩。
為設中食。
翼見飯中得一粒谷。
即先食之。
毛密敬異。
後饷米千斛。
翼即受分施。
附 不得見美味。
生貪心。
恣口食。
【箋】大論。
思惟此食。
墾植耘除。
收獲蹂治。
磨舂淘汰。
炊煮乃成。
計一缽之飯。
作夫汗流。
集合量之。
食少汗多。
功力艱辛。
營調香味。
才供三寸。
即成不淨。
雲何恣貪無度。
不念道德輕微。
以何消受。
将來恐堕異類。
酬償之苦。
切生慚愧之想。
薩遮尼乾子經。
啖食太過人。
身重多懈怠。
現在未來世。
於身失大利。
睡眠自受苦。
亦惱於他人。
迷悶難覺悟。
應時籌量食。
不得偏衆食。
【箋】偏衆食者。
不共衆食也。
不共有三。
一。
私造飲食。
不與衆食。
而獨食者。
其過大。
二。
不私造飲食。
有事異坐食者。
不犯。
三。
老病不能随衆。
雖私造食。
無犯。
寶訓。
拙庵曰。
佛鑒住太平。
高庵充維那。
時年少。
氣豪。
下視諸方。
少有可其意者。
一日齋時鳴揵。
見行者别器置食於鑒前。
庵出堂厲聲曰。
五百僧善知識。
作這般去就。
何以範摸後學。
鑒如不聞見。
逮下堂。
詢乃水齑菜。
蓋鑒素有脾疾。
不食油故。
庵有愧。
詣方丈告退。
鑒曰。
維那所言甚當。
緣惠懃病。
乃爾常聞聖人。
言以理通。
諸礙所食。
既不優於衆。
遂不疑也。
維那志氣明遠。
他日當柱石宗門。
幸勿以此芥蒂。
逮鑒遷智海。
庵過龍門後為佛眼嗣。
結齋法式 南無薩哆喃三藐三勃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隸主隸準提莎婆诃 所謂布施者。
必獲其利義。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箋】所謂法施财施皆從歡喜布施故後所得報亦快樂故。
飯食已訖當願衆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箋】一時齋法已竟。
若不發志願。
則前三匙五觀等。
皆為剩語。
有始無終。
是故當願一切衆生。
究竟一切事也。
所作皆辦。
豈易言哉。
略言端坐受供。
觀行已周。
廚務行堂已畢。
至於入理深談。
二乘秪斷見思惑。
菩薩将盡無明。
尚未名皆辦。
惟佛五住究盡。
二死永忘。
可稱皆辦。
受嚫偈 【箋】上古檀越飯僧。
先以布[疊*毛]襯其座。
齋已。
送襯作衣。
故親從衣。
後以銀錢代布。
故親從貝。
稽古略。
練塘居士洪度。
善持江東節度使。
夜宿池州。
梅山愚宗師迎之。
相與夜話。
洪問。
飯僧見於何經。
宗曰。
四十二章經雲。
凡飯人百。
不如飯一善人乃至飯百億三世諸佛。
不如飯一無住。
無作無證。
之者。
謂無修無證。
則是正念獨脫。
則功德超諸佛也。
洪曰。
前輩知此者。
多矣。
其為誰乎。
宗曰。
近如秦少遊。
藤州貶所。
自作挽章。
有誰為飯黃缁之句
若二闆既鳴。
不過一茶之頃。
三闆止靜。
禅堂掩門。
内不放出。
外不放入。
故二闆鳴。
即須抽解進堂。
少遲。
便是門外漢也。
燈錄。
道場明辨。
室中垂問。
闆鳴因甚犬吠。
雲峰潛頌。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若看經。
須端身澄心默玩。
不得出聲。
【箋】衆中止靜看經。
皆默識之。
若形之於聲。
不勝雜亂。
經義無從思之。
故澄靜默會。
經義從此曉了。
智慧從此發生。
至若參禅時。
把一切經書。
置之高閣。
一一須從自己胸中流出。
蓋天蓋地。
始得。
正身端坐。
當願衆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着。
【箋】四教儀光明記。
端坐者。
身儀也。
禅波羅蜜具出坐法。
須者宜檢。
内以圓觀。
更加讀誦。
如膏助火 菩提。
華言道。
菩提座者。
即自悟本有空王之座也。
此座。
人人本具。
故曰當願。
如蓮花不染。
故曰無着。
華嚴雲。
菩提心者。
猶如種子。
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其下有一百十八種喻。
無出此一偈也。
智論。
見畫跏趺坐。
魔王尚驚怖。
何況入道人。
端身不傾動。
又為正觀五種因緣。
故結跏趺坐。
一。
由此晏坐。
身心攝斂。
速發輕安。
最為勝故。
二。
由此晏坐。
能住時久。
不令身心速疲極故。
三。
由此晏坐。
是不共法。
他道他論。
皆無有故。
四。
由此宴坐。
形相嚴淨。
令他見已極敬信故。
五。
由此晏坐。
佛佛弟子。
共所聞喜。
一切賢聖。
所稱贊故。
五燈。
沩山問雲岩。
菩提以何為座。
岩曰。
以無為為座。
岩卻問沩。
沩曰。
以諸法空為座。
又問道吾。
作麼生。
吾曰。
坐也聽伊坐。
卧也聽伊卧。
有一人不坐不卧。
速道速道。
乃休去。
出坐偈 從舍出時。
當願衆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箋】孔目。
三界者。
一。
欲界。
欲有四種。
謂情欲。
色欲。
食欲。
淫欲也。
下極阿鼻地獄。
上至第六他化天。
男女相參。
多諸染欲。
故名欲界。
二。
色界。
色。
即色質。
已離欲界穢惡之色。
猶有清淨色在。
始從初禅梵天。
終至阿迦膩咤天。
凡有十八天。
并無女形。
亦無欲染。
皆是化生。
尚有色質。
故名色界。
三。
無色界。
但有心識。
而無色質。
始從空處。
終至非非想處。
凡有四天。
但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形質。
故名無色界 此偈。
如見華嚴法界玄奧之大幅。
兼貫法華譬喻之全章。
然毗盧圓鏡。
豈有去來。
火宅窄門。
能無出入。
故知無火而火。
歘然三界者。
大火宅也。
其有小智聲聞。
已出此舍。
暫得遊戲者。
小火宅也。
不知舍外之火。
逮有甚焉。
若非深入佛智。
曷使速離火宅。
頓入清涼哉。
附 不得穿堂直過 上單下單。
俱當細行。
勿令鄰單動念。
【箋】單者。
前入衆篇詳明。
茲不複贅。
凡參學人乍入叢林。
堂頭驗其學行。
方入僧次。
即以單帖書其名。
與知客送入禅堂。
安貼其處。
所謂三條椽下。
七尺單前是也。
華嚴疏。
得斯意者。
舉足下足。
盡文殊心。
見聞覺知。
皆普賢行 頌。
上單下單。
意無兩般。
伸腳縮腳。
有什麼難。
不嗔拾得。
不贊豐幹。
忘人忘我。
沒遮沒攔。
枕邊夜夜放紅日。
無字函經滿腹攤。
不得單上寫文字。
除衆看經教時。
不得單上相聚擺茶。
夜坐雜話 不得單上縫補衣被。
【箋】禅單。
為參學勤苦。
故設以待中夜暫息。
古人脅不着席。
奮力參究。
那讨工夫為此。
不急之務。
慈受箴規。
古聖補破遮寒。
縫了便休。
豈可朝昏事針線。
不得眠卧共鄰單說話動衆。
【箋】天地晝動夜靜。
男女日作夜息。
人情合乎天理也。
論語。
寝不言。
蓋本此意。
若夫真實為道。
豈可嗤嗤蠢蠢。
秪圖一卧。
差如小死耶。
當知存默至道。
栩栩焉。
蘧蘧焉。
有不可語人者。
如高峰參無夢無想時。
□半枕子震地一聲。
忽然大悟。
此千古睡眠底樣子。
若眠息與鄰單說話。
則為衆憎怨。
鬼神所诃也。
随衆食第六 【箋】古德雲。
随衆得解脫。
斯言不随衆。
則不解脫可知也。
今略言随衆。
有八種解脫。
一。
聲闆即赴。
不懈怠故。
二。
供養現成。
得省力故。
三作平等觀。
無人我故。
四。
息諸戲論。
存正念故。
五。
如法觀想。
深入理故。
六。
不偏衆食。
絕疑謗故。
七甘苦同受。
無揀擇故。
八。
起止威儀。
不放逸故。
聞楗椎聲。
當整衣持缽。
【箋】楗椎者。
不假言語而令自宣。
故衲子才聞。
即知息務。
整衣持缽等事。
羯磨疏。
以椎字作地。
後人悞也。
至於鈔文。
一宗祖教。
凡楗椎字。
并改為椎。
直呼為地。
詣尋古本。
及大藏經律。
考之。
方知其謬。
增益阿含。
阿難請講堂擊楗椎者。
此是如來之信鼓也。
五分。
随有瓦木銅鐵鳴者。
皆名楗椎。
清規。
聞椎聲。
想念偈雲。
佛生迦毗羅。
成道摩竭陀。
說法波羅柰。
入滅拘絺羅。
聞三下鐘。
即須息務。
先宜出入。
燈錄。
藥山齋時。
自打鼓。
高沙彌捧缽作舞入堂。
山便擲下鼓槌曰。
是第幾和。
高曰。
是第二和。
曰。
如何是第一和。
師桶舀一杓飯。
便出。
◎石梯和尚。
侍者拓缽赴堂。
乃喚侍者。
者應諾。
師曰。
甚處去。
者曰。
上堂齋去。
師曰。
我豈不知汝赴齋去。
者曰。
除此外别道個甚麼。
師曰。
我秪問本分事。
者曰。
和尚若問本分事。
某甲實是上堂赴齋去。
師曰。
汝不謬為吾侍者。
持缽偈 執持應器。
當願衆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唵枳哩枳哩嚩日啰吽癹咤 【箋】梵語缽。
此雲應量器。
即體是法本來成就故。
成就法器一句。
而空假中備焉。
乃至制度之法。
三匙五觀之旨。
皆出於應量。
則諸法無不具足。
故能受天人供。
若不知應量之法。
滴水難消。
況天人供。
五燈。
世尊。
一日敕阿難。
食時将至。
汝當入城持缽。
阿難應諾。
世尊曰。
汝既持缽。
須依過去七佛儀式。
世尊召阿難。
阿難應諾。
世尊雲。
持缽去。
密庵雲。
大小世尊。
被阿難輕輕靠着。
未免喚鐘作甕。
遁庵演頌。
從來七佛儀式。
慶喜何曾欠少。
堪笑黃面瞿昙。
無端打個之繞。
張無盡頌。
鐘鼓聲沉托缽回。
岩頭一拶語如雷。
果然隻得三年活莫是遭。
他授記來。
天山老人頌。
父父子子。
同鍋各爨。
一齊趂出山門。
惟有三峰老漢。
法昌錄。
德山岩頭父子不解之禍。
皆起於雪峰把定揵椎。
至使老漢一肚皮不合時宜。
直向鐘鼓聲前托出個缽來。
太煞眼底無人。
不料飯巾影裡。
突出一問。
隻得飲氣吞聲。
縮歸方丈。
頗奈雪峰。
東語西話。
鼓動岩頭。
簡點道大小德山。
未會末後句在。
據法昌批判。
老漢尚不會最初句。
說甚末後句。
當時聞恁麼話。
隻合穩踞方丈。
岩頭雖有百千伎倆。
也沒奈他何。
秪為召問岩頭。
至有密啟其意岩頭何不明言以征讨之亦非好手。
至明日老漢升座後。
撫掌曰且喜老漢。
已會末後句。
又道隻得三年活。
德山一生氣宇如王。
運籌帷幄。
何等鋒利。
雲何卻被岩頭料定三年。
果然自救不了。
諸方浩浩商量。
還有為他父子。
雪不解之禍麼。
頌。
鐘鼓聲前托缽。
老漢住持不正。
大小暗使機謀。
罪犯彌天條令。
說甚死活三年。
且喜缽盂無病。
最初末後全提。
我奉太上勅命。
展缽偈 如來應量器我今得敷展願供一切衆等三輪空寂。
唵斯麻摩尼莎诃 【箋】智論。
佛名如來者。
如定光佛等。
行六波羅蜜。
得成佛道。
釋迦文佛。
亦如是來。
故名如來。
如定光佛等智。
知諸法相。
從如中來。
故名如來。
釋迦文佛亦如是來。
故名如來。
金剛。
無所從來。
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應量器者千佛授受之法器。
九十六種外道悉不知名。
我今所以得敷展者。
為已受佛戒。
故得敷展。
然敷展大義。
非徒自利口體。
先當發願為衆。
三輪空寂者。
能斷金剛經論。
謂布施時。
體達施者。
受者。
及所施之物。
皆悉本空。
則能摧碾執着之相。
是名三輪體空。
一施空。
謂能施之人體達我身本空。
豈有我為能施。
既知無我則無希望福報之心。
是名施空。
二。
受空。
謂既體達本無我為能施之人。
亦無他人為受施之者。
是名受空。
三。
施物空。
物即赀财珍寶等。
謂能體一切皆空豈有此物。
而為所施。
是名施物空。
空缽偈 若見空缽。
當願衆生。
其心清淨。
空無煩惱。
唵部林 【箋】若見此缽。
直見法界之量。
及自己之量。
等於真空。
且不容些子。
況有清淨煩惱之迹乎。
華嚴若有欲識佛境界。
當盡其意如虛空。
故雲其心清淨。
從來不與染法相應。
故雲空無煩惱。
滿缽偈 若見滿缽。
當願衆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唵。
嚂 【箋】缽飯既充滿。
目前。
不可徒生貪饕之想。
不修梵行。
當觀飯。
之來處。
粒粒從信施得來。
一切善法。
悉從此種智發生。
故受施者。
當梵行具足。
所施者福果成滿。
猶如種子發花。
花複為果。
滿足菩薩之梵行也。
西域傳。
佛缽在乾陀國。
青玉色。
受三鬥。
諸國寶之供養終日。
華香不滿。
則如言滿之。
擎缽偈 擎持缽飯。
當願衆生。
志在大道。
為法供養。
【箋】大道者。
資養幻驅。
本為修行。
出世之道。
故雲志在大道。
行願品諸供養中。
法供養最所謂如法供養也。
華嚴。
設於念念中。
供養無量佛。
未知真實法。
不名為。
供養。
智論。
食為行道。
不為益身。
若得食時。
先獻三寶。
後施四生。
勝思惟經。
不起罪業。
不起福業。
不起無動業者。
是名供養佛。
華手經。
若以花香衣食湯藥等。
供養諸佛。
不名為真供養。
如來坐道場。
所說微妙法。
若能修學者。
是名真供養。
思益經。
問雲誰能供養佛。
佛言能通達無生際者。
文殊般若經。
佛問文殊。
汝雲何供養佛。
文殊答言。
若幻人心數滅。
我則供養佛。
台教。
供養佛者。
隻是随順佛語。
今順佛教。
修三觀心。
即為供佛。
為破五住得解脫故。
即供養法。
三谛理和。
即供養僧。
供養 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
【箋】佛身無為。
故曰清淨。
法名可軌。
諸師成之。
而得成佛。
以法為身。
故名法身。
梵語毗盧遮那。
華言徧一切處。
以真如平等。
性相常然。
身上無礙故。
梵語佛。
此雲覺者。
起信。
所言覺義者。
謂心體離念。
離念相者。
等虛空界。
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則以無念名之為佛。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
【箋】修因感報。
名之為報。
然有自報。
他報。
之别。
自報。
則理智如如。
他報。
則相好無盡。
是名報身。
華嚴疏。
覺有之義。
一自覺覺知。
自心本無生滅。
二。
覺他。
覺一切法。
無不如是。
三。
覺滿。
二覺理圓。
稱之為滿。
盧舍那。
此雲淨滿。
謂諸惑淨盡。
衆德悉圓。
又雲。
光明徧照。
謂内以智光。
照真法界。
即自報身也。
外以身光。
照應大機。
即他報身也。
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箋】智與體真。
能起大用。
随機普現。
說法利生。
故名化身。
宗鏡。
釋迦。
此雲能仁。
牟尼。
此雲寂默。
能仁者。
即心性無邊。
含容一切。
寂默者。
即心性本寂。
動靜不幹。
故号釋迦牟尼。
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箋】彌勒。
漢雲慈氏。
當來龍華教主也。
布袋和尚頌。
彌勒真彌勒。
化身千百億。
時時在世間。
世間人不識。
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箋】彌陀經。
爾時佛告舍利弗。
從是西方。
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号阿彌陀。
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
彼土何故。
名為極樂。
其國衆生。
無有衆苦。
但受諸樂。
故名極樂。
梵語阿彌陀。
此雲無量壽。
亦名無量光。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箋】四方。
四維。
上下。
曰十方。
過現未來曰。
三世。
若論往古劫海之現在諸佛。
即今稱為過去。
即今現在。
乃過去之未。
來。
亦為未來之過去。
所以出息入息。
一剎那間。
而成三世。
諸佛者。
謂盡東方。
過不可說不可說世界。
不可說諸佛。
悉皆現前。
受我供養。
餘方亦然。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箋】文殊六名。
一。
妙德。
大經。
了了見佛性。
猶如妙德等。
二。
妙首。
無行經。
滿殊師利。
此雲妙首。
三。
名普首。
觀察三昧。
大淨法門經。
四。
濡首。
出阿目佉。
并普超經。
五經首。
出無量門微密經。
六。
妙吉祥。
梵語曼殊室利。
大行普賢菩薩。
【箋】行無不遍曰普。
佑上利下曰賢。
以周遍佑利。
故名普賢。
大悲觀世音菩薩。
【箋】能所圓融。
有無兼暢。
照窮正性。
察其本末故。
稱觀世音者是所觀之境。
萬象流動。
隔别不同。
類音殊唱。
俱蒙離苦。
菩薩大悲。
一時普救。
皆令解脫。
故曰觀世音。
諸尊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蜜。
【箋】菩薩。
具雲菩提薩埵。
華言覺有情。
謂覺悟一切衆生也。
以六度為乘。
運諸衆生出三界。
而到涅盤彼岸也。
梵語摩诃此雲大。
梵語般若。
此雲智慧。
梵語波羅蜜。
此雲彼岸到。
謂總歸贊歎諸聖功德。
為供養之結詞也。
粥有十利。
饒益行人。
果報無邊。
究竟常樂。
【箋】摩诃僧祇律。
佛住舍衛城。
時難陀母。
作食先飯比丘。
後自食。
複作釜飯。
逼上飯。
汁自飲。
覺身内風除。
宿食頓消。
由是多水少米。
合煎。
複用胡椒荜茇。
調和奉佛。
由是佛聽比丘食粥。
有十種利。
佛說偈曰。
持戒清淨人所奉。
恭敬随時以粥施。
十利饒益於行者。
色力壽樂辭清辯。
宿食風除饑渴消。
是名為藥佛所說。
欲生人天常受樂。
應當以粥施衆僧十利者。
一。
資益身軀。
顔容豐盛。
二。
補益尪羸。
增長氣力。
三。
補養元氣。
壽算增益。
四。
清淨柔軟。
食則安樂。
五滋潤喉吻。
論議無礙。
六。
調和通利。
風氣消除。
七。
溫暖脾胃。
宿食消化。
八。
氣無礙滞。
辭辯清揚。
九。
适充口腹。
饑餒頓除。
十。
喉吻沾潤。
渴想随消。
周書。
黃帝始烹谷為粥。
魏武帝苦寒行曰。
行行日已遠。
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
釜水持作糜。
燈錄。
南泉。
一日為衆僧行粥次。
馬祖問。
桶裡是甚麼。
師曰。
這老漢合取口作恁麼語話。
祖便休自餘同參無敢诘問。
◎趙州吃粥了也未。
見洗缽偈。
三德六味。
供佛及僧。
法界有情。
普同供養。
【箋】三德者。
一。
清淨。
謂供佛僧之食。
當使清潔。
無葷穢之氣。
二。
柔軟。
謂供佛僧之食。
當須柔軟甘和。
而無粗澀之味。
三。
如法。
謂供佛僧之食。
當随時措辦。
制造得宜。
六味者。
苦。
酸。
甘。
辛。
鹹。
淡也。
涅盤經。
諸優婆塞。
為供佛及僧。
辦諸食。
具。
種種備足。
皆是旃檀沉水香薪。
八功德水之所成熟。
其食甘美。
有美德焉。
供佛。
謂供三世諸佛也。
僧有二種。
一者。
菩薩僧。
二者。
現在大衆僧供佛。
未有不供僧也。
故曰及。
普同者。
上至諸佛菩薩聖賢。
天龍護法。
下至一切含靈。
無不遍及。
故曰普同。
若飯食時。
當願衆生。
禅悅為食。
法喜充滿。
【箋】華嚴疏。
世間之食。
但能資益生死之身。
修行之人。
於世美味。
心不貪嗜。
常持正念以禅悅法喜為食。
則能長養善根。
出離生死。
成就善故有出世五種食也。
一。
念食。
修聖道。
者常持正念故。
二。
法喜食。
愛樂大法資長道種。
心生歡喜故。
三。
禅悅食。
由得定力。
資長慧命。
道品圓明。
心常喜樂。
故。
四願食。
不舍梵行。
長養一切善根。
如世之食。
資益身根故。
五。
解脫食。
離諸業縛。
於法自在。
長養菩提故。
◎不由胎藏不假段食惟禅悅法喜食也。
出生飯不過七粒。
面不過一寸。
饅頭不過指甲許。
多則為貪。
【箋】雲居顯注。
貪。
謂貪功德也。
太多亦非法。
故制。
少則為悭。
其餘蔬菜荳腐不出。
【箋】食堂前立石。
狀如蓮花。
仰天覆地者。
名施生台。
台之周遭。
篆七佛名。
令一切見者。
滅罪生福故。
其蓮花仰天平如鏡。
圓如曼怛啰中镌梵書。
◇字種行者出生於字上。
令諸鬼神沾斯法味。
得解脫故今人不知瞻禮。
而反忽略。
因便曬物。
甚至以鞋襪穢亵等。
加於佛法之頂。
不覺不知負大逆罪。
見者。
能不傷感。
因标示之。
幸母再犯。
征。
蔬腐不出生。
得不吝乎。
訓。
七粒。
具足諸味而能充塞大千者。
法也。
故菜蔬不必出生。
凡出生安左掌中。
想念。
【箋】行者先於左手拇指掐無名指小指仰伸指指中指無名指盛生飯次以右手結印如左交相運想◇◇字種流出無盡法食普濟鬼神。
法力不思議。
慈悲無障礙七。
粒遍十方。
普施周沙界。
唵度利益莎诃 【箋】障礙者。
謂餓鬼有三障。
一。
外障。
謂餓鬼常受饑渴。
皮肉血脈。
皆悉枯槁。
頭發蓬亂。
其面黯黑。
唇口乾焦。
常以其舌。
自舐口面。
障惶馳走。
處處求食。
所到泉池。
便見其水。
變成膿血。
自不欲飲如是等鬼。
由外障礙飲食。
是名外障。
二。
内障。
謂餓鬼咽或如針。
口或如炬。
其腹寬大由是因緣。
縱得飲食。
不能啖飲。
如是等鬼。
由内障礙飲食。
是名内障。
三。
無障。
謂有餓鬼。
名猛焰鬘。
雖有飲食。
無有障礙。
然随所飲啖之物。
皆被燒然變成火炭。
由此因緣。
饑渴大苦。
是名無障。
法力者。
偈咒觀行力也。
不思議者。
不可以心思。
不可以言論。
而能成就不思議之慈悲。
以慈悲故得無挂礙。
以無挂礙故而能以七粒周遍沙界。
俾諸鬼神。
消諸障礙。
得沾法味。
而得解脫知上二偈。
本於涅盤天傳二典。
故句異而義同也。
當時世尊為鬼子母等。
惱害人民。
兇惡無比。
故先以威折。
後以慈攝授。
以法食易其口腹。
不使生命入其死門。
故曰出生。
然恐法化不恒。
兇惡之輩。
仍害生命。
乃敕。
諸弟子。
凡修行處。
食時。
先施法食。
令滿法喜故。
征。
嘗觀叢林出生之法。
有者堂頭與諸大衆同時出生。
有者食時。
先置飯一器於呵利帝母前。
臨咒願時。
惟堂頭一人出生。
究竟一人出生。
與多人出生。
有以異乎。
訓。
言理則一多無礙。
言事則一畢竟一。
多畢竟多何則。
楞嚴雲譬如一人吃飯。
多人飽否。
今一人出生。
乃一人之慈悲。
與多人慈悲何與焉是故一人為善而使多人不為善。
則一人為善其功小。
使多人不為善。
其過大。
涅盤雲不施食者。
非我弟子乃知多人出生各各遵佛遺教。
名各減己分段之粒。
如法而施。
一時千指分光。
慈悲利濟。
豈不廣大也哉。
征。
七粒之數不用六。
及八。
何也。
訓。
七粒者。
言千廪之充。
從無一而始。
無一而生兩了曰三。
一而三。
母也。
三而一。
子也。
子三母三。
及無一之祖。
以成來複之象。
變化不測。
而六八在數不在數可知矣。
故七粒之量。
雖可數。
而佛法之量不可數。
昔栾巴之酒。
小術能化為甘雨。
如來願力。
七粒充遍大千。
理固然也豈大願翻不及小術耶。
大鵬金翅鳥。
【箋】起世經。
龍與金翅鳥王。
皆具卵胎濕化四種生。
經雲。
大海之北。
有一大樹。
名曰居咤奢摩離。
其高一百由旬枝葉徧覆五十由旬。
此鳥王與龍等。
皆依此樹四面而住。
其四面各有宮殿。
縱廣六百由旬。
七重垣牆。
七寶莊嚴。
一。
卵生金翅鳥王。
居樹東面。
欲啖龍時。
飛往東枝之上。
觀大海水。
乃即飛下。
翅扇海水。
令水自開。
二百由旬。
取龍食之。
此鳥王惟能取卵生龍。
不能取胎濕化三生龍也。
二。
胎生金翅鳥王。
居樹南面欲取龍時。
飛往樹南。
令水自開四百由旬。
取龍食之。
此鳥王惟能取卵胎生龍。
不能取濕化二生龍也。
三。
濕生金翅鳥王。
居樹西面。
欲取龍時。
即向樹西海取之。
水開八百由旬。
此鳥王能取卵胎濕之龍。
不能取化生龍也。
四。
化生金翅鳥王。
居樹北面。
欲取龍時。
向樹北海取之。
水開一千六百由旬彼諸龍等。
皆為此鳥王之所啖食。
樓炭經。
四生金翅鳥。
還食四生龍是也。
曠野鬼神衆羅剎鬼子母甘露悉充滿。
唵穆帝莎诃 【箋】大涅盤經。
佛遊聚落。
樹下有一鬼。
名曠野。
純食血肉。
日食一人。
我為說法。
然彼愚癡。
不受教道。
我即化身為大力鬼。
動其宮殿。
令不安所。
使彼迷悶。
我以慈悲。
手摩其身。
即還坐起。
生善信心。
我複本相。
為說法要。
受不殺戒。
彼鬼白言。
我及眷屬。
唯仰血肉存活。
今以戒故。
當雲何活。
佛雲今敕弟子。
随有修行處食時當先出生若不出生非我弟子。
◎鬼子母羅剎中之巨魄也。
生千子。
最小名愛奴。
極所憐惜。
常食人子。
佛為化導。
将愛奴藏之缽下。
其母於天上人間覓之不得。
既歸伏於佛。
遂揭缽還之。
其千子皆為鬼王。
統數萬鬼衆。
五百在天上。
常娆亂諸天。
五百在世間。
常娆國界人民。
佛為授五戒。
歸正法。
得須陀洹。
住佛精舍。
無子息者。
求子得子。
有疾病者。
禱之則安。
故為鬼王母。
由受佛戒。
亦呼千子。
同依佛所。
不惱天人也。
已上言金翅鬼子暴橫如此。
乃見佛之威德神力。
不動聲色。
而能降伏。
然其暴惡習氣未盡。
故先以甘露滌其心胸。
而調伏之。
後以法味。
而充滿之。
汝等鬼神衆。
我今施汝供。
此食徧十方一切鬼神共。
唵穆力陵莎诃 【箋】言汝等者。
謂承佛咒力。
直召其名。
而施法食也。
此食徧十方者。
諸鬼神等。
各散十方而此咒食能徧十方以表佛心平等一切鬼神皆得平等法味也。
臨食咒願。
皆當恭敬。
【箋】有比丘受他。
請食默然入默然去諸居士呵責。
雲我等不知食好不好諸比丘白佛佛言從今食時應表宣施者之意。
正食時偈。
【箋】律。
三缽羅佉多此翻正至将食時默念三遍能除食毒故。
名義即等供之唱法舊雲僧跋訛也。
佛制比丘。
【箋】十誦。
屍利仇。
常疑佛有一切智。
乃計毒食舍内。
作大火坑。
令無煙焰。
以沙覆上。
敷不織床。
自言若佛有智。
當不赴請。
佛以應度。
默允。
乃語阿難。
今諸比丘。
莫先行。
於是領諸比丘。
入於彼舍。
火坑化作蓮花。
佛與比丘皆行花上。
其不織床。
皆成完床。
屍利感化。
白佛。
此食雜不堪。
佛言。
但施。
食之無病佛告阿難宣令。
未唱咒願。
不得先食。
唱已。
食皆甘美。
佛還作法。
從今未唱咒願。
不得食。
食存五觀。
【箋】詳着下文。
散心雜話。
施信難消。
大衆聞磬聲。
各正念。
【箋】此即佛告阿難宣令之偈。
以警比丘常修正觀。
乃可受食。
若不修觀。
散心雜話而食者。
恐信施難消也。
古雲。
施主一粒米。
重如須彌山。
若還不了道披毛帶角還。
難消二字。
甚於屍利仇之毒藥也是故叢林至今遵佛遺勅。
而於将食時。
擊磬宣偈。
令諸比丘。
於此聲中。
各存正念。
正念者。
如理而念。
名為正念。
念即念慧。
謂沈掉。
有無等。
不動。
謂不動正念。
梵網。
甯以此口。
吞熱鐵丸。
及大流猛火。
經百千劫。
終不以此破戒之口。
食於信心檀越百味飲食五燈提婆尊者。
得法後。
至迦毗羅國。
有長者曰。
梵摩淨德。
一日園樹生耳如菌。
味甚美。
唯長者與第二子。
羅[目*候]羅多取食。
取已。
随長。
餘親屬。
皆不能見。
祖知其宿因。
遂至其家。
長者問其故。
祖曰。
汝曾供一比丘。
然此比丘。
道眼未明。
虛沾信施。
故報為木菌。
惟汝與子。
精勤供養。
故得享之又問長者。
年多少。
曰。
七十九。
祖說偈曰。
入道不通理複身還信施。
汝年八十一。
此樹不生耳。
後如其言果佛授記。
三匙觀法。
【箋】大智度。
論。
食為行道之人。
正受食時。
須作三願。
一願斷一切惡。
【箋】初下匙時。
當願此生。
所有身口意。
一切惡。
悉令斷盡。
二。
願修一切善。
【箋】次下匙時。
當願此生所有善法。
悉令滿足。
三。
誓度一切衆生。
【箋】後下匙時。
當願此生所修善根。
回施衆生。
共成佛道。
食存五觀法 一。
計功多少。
量彼來處。
【箋】智度論。
此食。
墾植。
收獲。
舂磨淘汰。
炊煮。
及成功用甚多。
量彼來處者。
僧祇律。
施主減其妻子之分。
來求福故。
施凡食時。
當作此觀。
古詩。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論衡。
谷之始熟曰粟。
舂之於臼。
簸其秕糠。
炊之於甑。
爨之以火。
成熟為飯。
乃甘可食。
而食之味。
生肌腴成也。
粟未米。
米未成飯。
氣腥未熟。
食之傷人。
二。
忖己德行。
全缺應供。
【箋】毗尼母律。
若不坐禅誦經。
營三寶事。
及不持戒受人信施。
為施所堕。
則不宜受食。
德行若全。
則可應供受食。
凡受食時。
當作此觀。
三。
防心離過。
貪等為宗。
【箋】明了論疏。
出家先須防心三過。
謂於上味食起貪。
下味食起。
嗔。
中味食起癡。
以此不知慚愧。
堕三惡道。
凡受食時。
當作此觀。
四。
正事良藥。
為療形枯。
【箋】饑渴為主病。
四百四病。
為客病。
須以食為醫藥。
用資其身。
凡受食時。
當作此觀。
四百四病者。
人身假地水火風四大所成。
一大不調。
則生百一種病。
四。
大。
共成四百四病。
五。
為成道故。
應受此食。
【箋】不食。
則饑渴病生。
道業何成。
增一阿含經。
多食緻苦患。
少食氣力衰。
處中而食者。
如秤無高下。
凡受食時當作。
此觀。
筆餐。
黃山谷曰。
禮所教飲食之序。
教之末也。
食而作觀。
教之本也。
今士大夫。
誦先王之法言。
則一人也。
起居飲食。
則一人也。
故設教不得不如是。
君子有思。
終身之思也。
食時作五觀。
終食之思也。
日一日。
如是行之。
念念仁智。
則夫二人者。
今而為一矣。
五燈。
黃龍南。
化主歸上堂。
世間有五種不易。
一。
化者不易二。
施者不易。
三。
變生為熟不易。
四。
端坐吃者不易。
更有一種不易。
是甚麼人。
良久雲。
聻。
便下座。
時翠岩真為首座。
藏主問。
适來和尚道。
第五種不易。
是甚麼人。
真曰。
腦後見腮。
莫與往來。
無呵食好惡。
【箋】古人粗衣遮寒。
粝食充饑。
為學道故。
若當大衆齋法之時。
呵食美惡。
損福良多。
或遇病緣。
不能食粗粝者。
亦當存默。
不得以食私所與。
【箋】私與成盜業故。
若摘與狗。
【箋】一大檀誠敬。
以美馔供佛僧。
時有犬枵腹搖尾。
作乞憐之狀。
一比丘愍之。
分食喂犬。
檀信不悅。
白佛故制。
來益食。
不得言不用。
若已飽。
當以手讓卻之。
【箋】佛制。
持缽而食。
至飽而後放缽。
若行者來益食。
欲食。
即以缽托出。
既飽。
乃置缽幾上。
或行者更來益。
則以手讓卻者。
以手代語止之。
燈錄。
岩頭曰。
逐物為下。
卻物為上。
且道與此卻之何如 常州芙蓉太毓禅師。
因行食到龐居士前。
士拟接。
師乃縮手曰。
生心受施。
淨名早诃。
去此一機。
居士還甘否。
士曰。
當時善現豈不作家。
師曰。
非關他事。
士曰。
食到口邊。
被他奪卻。
師乃下食。
士曰。
不消一句。
昭覺勤雲。
善現作家。
芙蓉奇特。
盡被龐居士一時領過了也隻如居士道。
不消一句。
且道是那一句。
端坐受供養。
施主蒙安樂。
不得爪頭。
使風屑落鄰缽中。
【箋】風屑飄落缽中。
使鄰坐生嫌。
兼失威儀故。
不得含食語。
【箋】五燈神鼎諲。
常與數耆宿至襄沔間。
一僧舉論宗乘。
頗敏捷。
會野飯山店中。
供辦而僧論說不已。
師曰。
三界惟心。
萬法惟識。
惟識惟心。
眼聲耳色。
是甚麼語僧曰。
法眼語。
師曰。
其義如何。
曰。
惟心。
故根境不相到。
惟識。
故聲色枞然。
師曰。
古味是根境否。
曰。
是。
師筯策菜入口中。
含胡而語曰。
何謂相入耶。
坐者駭然。
僧不能答。
師曰。
途路之樂。
終未到家。
見解入微。
不名見道。
參須實參。
悟須實悟閻羅王。
不怕多語。
僧拱而退。
食時語。
非惟禅律并遮。
孔門亦常戒慎。
除為佛法機緣。
急救世間等事。
不犯。
如神鼎諲。
會野飯於山店也。
蓋有狂禅含食語。
以神鼎自況。
大似熏莸比栴檀耳不得笑談雜話。
【箋】沩山警策。
不解忖思來處。
謂言法爾如然。
吃了聚頭喧喧。
但說人間雜話。
不得嚼食有聲。
【箋】行護。
食時不得大攪及啜飲作聲衆中食訖不得啾口作食。
禮。
不絮美不啜歸不固獲不返食。
如欲挑牙。
以衣袖掩口。
挑。
剔也。
随衆食時。
不可剔牙。
宜食畢。
至僻處。
即欲剔者。
宜以袖掩口。
若露齒失威儀故。
食中或有蟲蟻宜密掩藏之莫令鄰單見生疑心。
【箋】行人非不欲以精潔飲食供奉。
間或蟲蟻誤入飲食之内。
見者。
當密藏。
勿令人疑心不能食。
昔有僧見桶中熟蔬。
浮水雞。
忙取食之。
含胡語曰。
好個熟菜頭。
其僧事迹雖粗。
乃見一時權宜。
以安衆心。
其僧卻有汾陽力量。
當一坐食。
不得食訖。
離座更坐食。
【箋】佛說一坐食。
比丘歎譽領受。
更不複食。
形體枯瘦。
佛即開許。
一食後。
更食面餅等。
令飽足。
飽足者。
滿足其意。
不異其時也。
若異時。
即非時食也。
一日缽盂兩度濕。
應鐘版之時食也。
一坐而不再坐者。
恐非時故。
不得食訖。
以手指刮碗缽食。
【箋】缽中心粒。
應施生靈。
若以手指刮食。
大失威儀。
兼失利生功德故。
行護。
若有食遺落食巾上。
不得取食。
當押聚安一處。
付與淨人缽碗中。
凡食不得太速。
不得太遲。
【箋】太速。
則粗氣逼人。
太遲。
則延慢失侯。
故須不急不緩。
次第食之。
行護。
把缽。
不得太高。
不得太低。
則當胸前碗缽常須離膝巾。
不得安手緻膝上。
清規。
不得将口就食。
不得将食就口。
禮節。
不得缽中央挑飯。
不得大撓刮缽中。
行食未至。
不得生煩惱。
【箋】齋時。
惟法喜禅悅。
無煩惱故。
若一人煩惱。
則四座為之不安遂成煩惱齋法甯不得罪。
或有所需。
默然指授。
不得高聲大喚(指授。
指語也)。
不得碗缽作聲。
【箋】食時威儀。
碗缽自然無聲。
碗缽作聲。
因粗慥故。
一人粗慥不堪動聽。
多人複然。
而食堂規矩散漫。
齋法不恭。
其過誰歸。
不得食畢先起。
【箋】齋法自始至終。
皆當恭敬。
食畢先去。
則有始無終。
欺慢大衆。
除常住公事。
及遠行者。
預白知事。
則不犯。
若違僧制。
【箋】僧制者。
即律中所說之文。
皆僧制也。
有違者。
則先以椎白聚衆。
而後斷事。
聽罰。
揵度。
不應匡腳食。
妨礙比座。
所食可棄之物。
應取着腳邊。
去時持去。
清規。
不得将口就缽。
将缽就口。
禮節。
不得缽中央挑食。
沩山警策。
碗缽作聲。
食畢先起。
去就乖角。
僧體全無。
起坐忪贊。
動他心念。
戒學先知。
苾刍惟着下裙。
上無衣者。
不應受食。
若病老者。
當屏處而食。
聞白椎。
不得抗拒不服。
【箋】白椎者。
法王之正令。
文殊之大用也。
今叢林凡事亦用椎白不待言而衆集且道椎作麼生白有血氣漢一。
聞白推。
當下省悟若是沒意緻底不識好惡。
五燈。
世尊升座大衆集定。
迦葉白椎雲世尊說法竟世尊。
便下座 剎說塵說無間歇世尊升座。
已落第二三科矣無端金色頭陀卻将一大部不斷頭經強生着破至今天下衲僧句讀不徹。
頌。
棒頭吐舌露柱揚聲日上月下。
正令齊行。
◎雙泉師。
寬初住雲門。
一日聞白椎曰。
請師寬充典座。
師翻觔鬥出衆曰。
雲門禅。
屬我矣。
飯中有谷。
去皮食之。
【箋】盜戒下。
注。
無量壽經。
律。
或聚一處。
出時。
将施禽鳥。
五燈。
石霜慶。
為沩山米頭。
篩米次。
沩曰。
施主米。
莫抛散。
慶曰。
不。
沩於地上拾一粒曰。
個是甚麼。
慶無對。
沩曰。
莫輕這一粒。
百千粒從此一粒生。
慶曰。
未審這一粒。
從甚處生。
沩呵呵大笑。
至晚上堂曰。
大衆。
米裡有蟲。
諸人好看。
正風錄。
拾得。
為國清竈下頭陀。
齋後。
收殘汁冷飯置竹筒中。
伺寒山。
山見之。
怡然負於岩下。
快飽而已。
雲門澄。
為雲栖圊頭。
除糞後。
以廁底谷粒。
汰淨食之。
皆潛行密用。
也。
今人固不能如寒山雲門所為。
而所剩汁。
及洗碗遺粒。
或喂犬豕。
或濟魚蝦。
以成濟生之德。
亦是惜福之道。
乃作珍粒篇。
簡諸同人雲。
我觀無數米。
種從一粒始。
天公雨露恩。
農夫血汗脂。
意在活蒼生。
恩大勤不止。
莫将一粒輕。
大以須彌比。
如何高上人。
不省米來理。
狼藉噴滿堂。
鞋沾入圊裡。
宿飯棄廚倉。
路傍有餓死。
天眼有雷霆。
暴物何堪此。
三年兩度荒。
不記食糠秕。
我着珍粒篇。
遙簡天下士。
足邊有遺粒。
見者即拈起。
铛底飯甲香。
食之最甘美。
倘餘殘汁盤。
洗碗并油滓。
自己不能餐。
亦當喂犬豕。
或傾長流中。
而濟鲂與鯉。
所施雖微芒。
功德日積累。
不惟長福源。
亦為入道址。
僧要。
長沙翼遊蜀。
刺史毛璩。
為設中食。
翼見飯中得一粒谷。
即先食之。
毛密敬異。
後饷米千斛。
翼即受分施。
附 不得見美味。
生貪心。
恣口食。
【箋】大論。
思惟此食。
墾植耘除。
收獲蹂治。
磨舂淘汰。
炊煮乃成。
計一缽之飯。
作夫汗流。
集合量之。
食少汗多。
功力艱辛。
營調香味。
才供三寸。
即成不淨。
雲何恣貪無度。
不念道德輕微。
以何消受。
将來恐堕異類。
酬償之苦。
切生慚愧之想。
薩遮尼乾子經。
啖食太過人。
身重多懈怠。
現在未來世。
於身失大利。
睡眠自受苦。
亦惱於他人。
迷悶難覺悟。
應時籌量食。
不得偏衆食。
【箋】偏衆食者。
不共衆食也。
不共有三。
一。
私造飲食。
不與衆食。
而獨食者。
其過大。
二。
不私造飲食。
有事異坐食者。
不犯。
三。
老病不能随衆。
雖私造食。
無犯。
寶訓。
拙庵曰。
佛鑒住太平。
高庵充維那。
時年少。
氣豪。
下視諸方。
少有可其意者。
一日齋時鳴揵。
見行者别器置食於鑒前。
庵出堂厲聲曰。
五百僧善知識。
作這般去就。
何以範摸後學。
鑒如不聞見。
逮下堂。
詢乃水齑菜。
蓋鑒素有脾疾。
不食油故。
庵有愧。
詣方丈告退。
鑒曰。
維那所言甚當。
緣惠懃病。
乃爾常聞聖人。
言以理通。
諸礙所食。
既不優於衆。
遂不疑也。
維那志氣明遠。
他日當柱石宗門。
幸勿以此芥蒂。
逮鑒遷智海。
庵過龍門後為佛眼嗣。
結齋法式 南無薩哆喃三藐三勃陀俱胝南怛侄他唵折隸主隸準提莎婆诃 所謂布施者。
必獲其利義。
若為樂故施。
後必得安樂。
【箋】所謂法施财施皆從歡喜布施故後所得報亦快樂故。
飯食已訖當願衆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箋】一時齋法已竟。
若不發志願。
則前三匙五觀等。
皆為剩語。
有始無終。
是故當願一切衆生。
究竟一切事也。
所作皆辦。
豈易言哉。
略言端坐受供。
觀行已周。
廚務行堂已畢。
至於入理深談。
二乘秪斷見思惑。
菩薩将盡無明。
尚未名皆辦。
惟佛五住究盡。
二死永忘。
可稱皆辦。
受嚫偈 【箋】上古檀越飯僧。
先以布[疊*毛]襯其座。
齋已。
送襯作衣。
故親從衣。
後以銀錢代布。
故親從貝。
稽古略。
練塘居士洪度。
善持江東節度使。
夜宿池州。
梅山愚宗師迎之。
相與夜話。
洪問。
飯僧見於何經。
宗曰。
四十二章經雲。
凡飯人百。
不如飯一善人乃至飯百億三世諸佛。
不如飯一無住。
無作無證。
之者。
謂無修無證。
則是正念獨脫。
則功德超諸佛也。
洪曰。
前輩知此者。
多矣。
其為誰乎。
宗曰。
近如秦少遊。
藤州貶所。
自作挽章。
有誰為飯黃缁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