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中
關燈
小
中
大
論語。
深則厲。
淺則揭。
燈錄。
洞山與雲居過水。
洞問。
水深多少。
居曰。
不濕。
洞曰。
粗人。
居卻問水深多少。
洞曰。
不乾。
五祖演雲。
二人恁麼說話。
還有優劣也無。
山僧今日因行掉臂。
為你衆人說破。
過水一句不濕。
庫内珍珠堆積。
過水一句不乾。
無錐說甚貧寒。
乾濕二途俱不涉。
任他綠水與青山。
◎麻谷寶徹。
侍馬祖行次。
問如何是大涅盤。
祖曰。
急。
師曰。
急個甚麼。
祖曰。
看水。
◎師同南泉歸宗谒徑山。
路逢一婆。
乃問。
徑山路向甚處去。
婆曰。
蓦直去。
師曰。
前頭水深過得否。
婆曰。
不濕腳。
持瓶攜錫等。
具如律中。
文繁不錄。
若偶分行。
約於某處會。
不得後時。
【箋】隅緣事而暫往也。
約期也。
後時失時也。
師受齋當侍立。
出生齋畢。
複侍立收嚫。
【箋】收嚫。
皆侍者事。
然今之侍者。
非昔之侍者也。
有以師之嚫誤用者。
不重己靈。
以幾文錢。
壞一生人品。
良可惜矣。
七十二威儀。
到檀越家索淨水洗缽。
師坐捉手巾缽授與師。
乃應還自坐。
本律。
連坐飯時。
不得先師食飯。
師飯已。
當起取缽。
自近别坐飯時。
立住師邊。
師教食去。
方當坐受食。
别坐飯時。
有四事。
一。
當立。
住師邊。
二。
教食去。
乃當去。
三。
頭面着地作禮。
四。
食飯不得倨坐上戲。
五。
飯已。
當至師邊住。
師教還坐。
乃應坐。
是為别飯時法也。
入衆第四 【箋】智度論。
佛聖弟子。
住和合故。
有二種法。
一賢聖語。
二賢聖默。
依止陶镕。
固須給侍。
爐韛煅煉。
宜先入衆。
同塵之用一如。
濟物之功自普。
四分律。
凡欲入衆。
當具五法。
一應以慈心。
二應自卑下。
如拭塵巾。
南山鈔。
推直於他。
引曲向己。
長省己過。
不訟彼短。
記雲。
巾能攬穢歸己。
令物潔淨故。
三應知起坐法。
若見上座。
不應安坐。
若見下座。
不應起立。
此為比丘說也。
若沙彌。
見一切已受具者。
盡當起立。
四彼至僧中。
不為雜說。
談世俗事。
若自說。
若請他說。
五若見僧中不可事。
心不安忍。
應默然住。
寶訓。
雪堂曰。
高僧臨衆必曰。
衆中須知有識者。
予因問其故。
庵曰。
不見沩山道。
舉措看他上流。
莫慢随於庸鄙。
平生在衆不沈於下。
愚者皆出此諾。
稠人廣衆中鄙者多。
識者少。
鄙者易習。
識者難親。
果能自奮志於其間。
如一人與萬人敵。
庸鄙之習力盡真挺特沒量漢也。
予終身踐其言。
始得不負出家之志。
入衆偈 若見衆會。
當願衆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
【箋】華嚴疏。
二睹事境願。
初睹衆會。
謂衆聚多談無義。
故願說深法。
衆心易乖。
故令和合 甚深之法。
非世間文字所能诠也。
若世間文字可诠。
無以見斯法之深處。
惟文字不可到處。
乃見斯法之深矣。
然則甚深之法。
世間文字尚不能诠。
而口吻當雲何說。
所以說者無說。
而聞者無聞。
無說無聞。
則一切和合。
一切和合。
是名甚深之法也。
不得争坐處。
【箋】不遜而坐者。
因得慢罪。
争而坐者。
無容人之量。
亦失大人之體。
然叢林坐位。
自有百丈清規。
惡待争而坐也。
噫。
我未見争道德仁義者也。
道德仁義。
以無争而得。
坐位以無争而坐。
昔顔魯公有争坐位帖。
餘因有禅門争坐位帖。
所以斥憎賢嫉能之小人。
尚謙恭遜順之學者也。
不得於坐上遙相呼語笑。
【箋】遙相呼語笑者。
與人迢遞隔坐狂呼叫笑。
傍若無人之輩。
見之如探湯。
不可近也。
燈錄。
宏智禅師。
為淳禅師侍者。
寮中與僧征诘。
智不覺大笑。
淳适過聞之。
至夜詢之。
智曰。
偶與僧诘話。
而粗不禁發笑。
淳曰。
固是汝這一笑。
失卻多少好事。
不見道。
暫時不在。
如同死。
人智拜。
服後雖暗。
室未常敢忽。
衆中有失威儀。
當隐惡揚善。
【箋】失儀者。
即如上遙相呼語笑之事。
宜隐人之惡。
成人之善也。
寶訓。
演祖曰。
古人樂聞己過。
喜於為善。
長於包荒。
厚於隐惡。
謙以交友。
勤以濟衆。
不以得喪二其心。
所以光明碩大。
照映今昔矣。
◎靈源。
聞覺範貶竄嶺南。
歎曰。
蘭植中塗。
必無經時之翠。
桂生幽壑。
終抱彌年之丹。
古今才智喪身。
讒謗罹禍者多。
求其與世浮沉能深其身者少。
故聖人言當世聰明深察。
而近於死者。
好議人者也。
博辨宏大。
而危其身者。
好發人之惡也。
在覺範有之矣。
不得伐勞顯己之功。
【箋】伐。
誇也。
謂誇張自己之能也。
然縱有大功。
何伐之有。
惟其不伐。
而功愈顯。
燈錄。
中峰本。
住大覺獅子二剎。
由師克成。
及奉敕撰碑文。
尺寸之功。
不肯自居。
即與一名。
亦不許。
成範。
與諸同事。
善相仁和。
有益相通。
有緣相代。
道德經。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易。
謙謙君子。
有終吉。
彖曰。
謙尊而卑先。
論語。
顔回曰。
願無伐善。
無施勞。
◎謝子。
與伊川别一年。
忽相見。
伊曰。
相别一年。
做得甚工夫。
謝曰。
秪去得一個矜字。
曰。
何故。
曰仔細點檢得來。
病痛盡在這裡。
若安排得這個罪過。
方有進向處。
伊點頭曰。
前輩於矜誇。
無不切戒。
非獨公也。
凡在處。
睡不在人前。
起不在人後。
【箋】學道精勤睡魔自去。
惺寂相照。
則事事常行人前。
着着不落人後。
何患道之不成。
清規。
五更鐘将鳴。
輕輕先起。
端坐。
不得扇風令人動念。
聞鐘偈。
【箋】通載傳。
拘留孫佛。
於乾竺修多羅院。
造青石鐘。
於日出時。
有諸化佛。
與日俱出。
密說顯演十二部經。
聞法證聖。
不可勝數。
周禮考記。
凫氏為鐘。
五經通義。
鐘者秋分之音。
萬物至秋而成。
至冬而藏。
故金為鐘。
相繼不絕也。
西京記。
發鲸魚。
铿華鐘。
薛宗注。
海中大魚名鲸。
海島有獸名蒲牢。
畏鲸擊。
鲸一擊蒲牢辄大吼。
凡鐘欲令聲洪。
故作蒲牢以擊之者。
為鲸音。
魚有篆文 凡聞鐘聲當默念此偈。
默念者。
心聲也。
心有聲耶。
心無聲耶。
無聲之聲。
秪可自聞。
不堪人聽。
楞嚴。
反聞聞自性。
何不自聞聞。
其心聲之謂乎。
聞鐘聲。
煩惱輕。
【箋】煩惱。
即根随煩惱也。
止觀。
煩惱之法。
惱亂心神。
與心作煩。
令心作惱。
若一聞鐘聲。
縱有極重煩惱。
化為輕清之聲矣。
智慧長。
菩提生。
【箋】智慧。
審理雲智。
分别雲慧。
即根後二智也。
菩提。
智果也。
若一聞鐘聲。
智慧之心花頓發。
菩提之道果速成也。
離地獄。
出火坑。
【箋】四教儀。
地獄。
梵語捺洛迦。
又雲泥黎。
此翻苦具。
亦雲苦器。
言地獄者。
在地之下也。
謂八寒八熱等。
大獄各有眷屬。
其類無數。
其中受苦者。
随其作業。
各有輕重。
經劫數等。
其最重處。
一日之中八萬四千生死。
經劫無量。
作上品五逆十惡者。
感此道生。
婆沙。
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
乃有其獄。
然此獄。
有大有小。
大者八。
小者十六。
火坑。
諸地獄中之一名也。
願成佛度衆生。
唵伽羅帝耶莎诃 【箋】願成佛者。
未有不發願度生者也。
從來亦未有不度生底佛。
若衆生不自度。
而先願度生者。
此心即是佛心。
當知此心此願。
皆從聞鐘聲處發起。
一時無邊煩惱。
從此截斷。
無間地獄。
從此而破。
無盡法門。
從此證入。
無上佛道。
從此而成。
頌。
鲸魚擊。
蒲牢吼。
暮暮朝朝三二九。
普門特地雙耳聾。
眼裡獅子大張口。
大張口。
波旬背卻須彌走。
咄。
增一阿含經。
若打鐘時。
願一切惡道諸苦。
并皆停止。
若聞鐘聲。
兼說偈贊。
得除五百億劫生死重罪。
◎降伏魔鬼怨。
除結盡無餘。
露地擊楗椎。
比丘聞當集。
諸欲聞法人。
度流生死海。
聞此妙響音。
善當來集此。
依别經偈。
聞鐘卧不起。
護榻善神嗔。
現在緣果薄。
來報受蛇身。
在處聞鐘聲。
卧者必須起。
合掌發善心。
賢聖皆歡喜。
◎洪鐘震響覺群迷。
聲徧十方無量土。
含識群生普聞知。
拔除衆生長夜苦。
六識常昏終夜苦。
無明被覆識迷情。
靜夜聞鐘開覺悟。
怡神淨剎得神通。
付法藏經。
國王以殺害故。
死入千頭魚中。
劍輪繞身而轉。
随斫随生。
羅漢為僧維那。
依時打鐘。
若聞鐘聲。
劍輪在空。
以是因緣。
遣信白令長打。
使我息苦。
過七日已。
受苦即息。
佛祖統載。
上元縣。
有民暴死。
入冥見五木缧械者。
告曰。
吾南唐先主也。
為宋齊兵所悞。
殺和州降卒千餘人。
冤訴囚此。
仗汝歸語嗣君。
凡寺觀鳴鐘。
可延其聲。
吾受苦。
唯聞鐘聲。
則暫休。
或造一鐘尤善。
複曰。
吾在位日。
于阗國遺我玉天王像。
藏於瓦棺寺佛左膝。
人無知者。
汝以此為驗。
乃蘇。
随奏唐主。
果如其言。
主感泣。
造一鐘於清涼寺。
镌其上曰。
薦烈祖考高皇帝。
脫幽出厄。
以玉像建塔葬蔣山。
以水洗面。
當願衆生。
得淨法門。
永無垢染。
唵嚂莎诃 【箋】楞嚴。
自未得度。
先度他人。
菩薩發心也。
故行者洗面。
即先發是願也。
淨法門者。
即八萬四千塵勞之門。
轉為八萬四千清淨法門也。
永無垢染者。
自得之後。
直至成佛。
畢竟無垢。
故曰永無。
古人洗面。
摸着鼻孔。
又道無位真人面門出入。
諸人朝朝洗面。
還曾摸着鼻孔。
夢見真人麼。
且道是甚麼鼻孔。
是甚麼真人。
速道。
凡洗面不得多使水。
【箋】諺。
在山不可多燒柴。
近河不可多使水。
為惜福故。
雖是俚言。
當書之紳。
燈錄。
湛堂準和尚。
平生律身以約。
雖領衆弘法。
不異在衆時。
晨興後架。
秪取小杓湯洗面。
複濯足後。
受水灌溉蔬果。
當不虛廢。
餘嘗用小盆洗面。
蓋本此也。
擦牙吐水。
須低頭引水下。
不得噴水濺人。
【箋】噴水濺人。
令彼生嗔。
縱使牙齒漱淨。
不能滌彼口業。
故宜細行。
不得高聲鼻涕嘔吐。
不得於殿塔。
及淨室。
淨地。
淨水中涕吐。
當於僻處。
【箋】嘔吐不得已也。
然不可高聲。
殿塔。
供佛像舍利之所。
淨水等。
供佛供衆之用。
涕唾污穢。
為罪不小。
故應擇僻處。
昔有僧夜坐佛殿。
偶爾涕吐。
燈下見護法神。
舒金手承接。
其僧悚懼。
終身斂戢。
吃茶湯時。
不得隻手揖人。
【箋】說文。
手着胸曰揖。
又進也。
讓也。
赍入切。
音湒。
會集也。
隻手揖人。
有二義。
一。
因隻手吃茶湯時。
随以隻手進飲與人。
二。
因隻手吃茶湯時。
随以隻手與人作揖。
禮以兩手為恭。
隻手則得罪也。
不得向塔洗齒。
及向和尚阿阇黎等。
【箋】口齒之間有穢氣。
且不可對常人。
況對佛塔。
及和尚阿阇黎洗齒。
寄歸傳。
漱口極嚴。
不可不慎。
三千威儀。
不得向佛。
亦莫背。
不得向和尚阿阇黎諸師。
亦莫背。
不得多笑。
若大笑。
及呵欠。
當以衣掩袖口。
【箋】多笑。
大笑。
非癡則狂矣。
呵欠者。
神氣散漫。
謂之沒意緻。
掩口者。
收攝精神。
不至放縱。
端莊自重也。
五燈。
法雲。
平居作止。
直視不瞬。
臨衆三十年。
未常輕發一笑。
凡所住。
見玄聖像。
即不坐。
◎圓通讷。
簡嚴。
不妄言笑。
常習定。
初叉手。
中夜漸升至膺。
侍者每視以候雞鳴。
不得急行。
【箋】急行無好步。
威儀全不顧。
識者在傍觀。
為之生恐怖。
萬一失跌。
毀體裂膚。
抱終身恨。
所關甚大。
故當徐行。
不得聞呼不應。
凡呼。
俱宜以念佛應之。
【箋】聞呼不應。
其人嫉妬。
嗔恚。
覆障心故。
道人心量。
同於空谷。
有叩即應。
豈宜蘊嫉妬於胸中耶。
念佛應者。
雲栖單闡念佛法門故。
若是個英靈。
才聞呼自己名字。
頓見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乃至千百則公案。
一時悟入也。
略舉古德機緣幾則。
以示後學向聞呼處悟入雲。
燈錄。
黃檗。
散衆在洪州開元寺。
裴相國一日入寺。
見壁間畫問寺主。
這是甚麼。
主曰。
高僧真儀。
公曰。
真儀可觀。
高僧何在。
主無語。
公曰。
此間有禅人否。
主曰。
近有一僧投寺執役。
頗似禅者。
公遂請相見曰。
适有一問。
諸德吝辭。
請上人代酬一語。
檗曰。
請相公垂問。
公舉前話。
檗朗聲雲裴休。
公應諾。
檗曰。
在甚麼處。
公當下知旨。
如獲髻珠。
延入府署。
執弟子禮。
◎裴休。
一日托一尊佛於黃檗前跪曰。
請師安名。
檗召曰。
裴休。
休應喏。
檗曰。
與汝安名竟。
斐禮拜。
◎陸亘大夫。
問南泉曰。
弟子家中有一瓶。
瓶中養得一鵝兒。
今來長大。
欲出此鵝。
不得損卻鵝。
未審有何方便。
泉召雲。
大夫。
陸應諾。
泉雲。
出也。
高峰雲。
南泉潦倒。
手眼不親。
縱饒出得。
也是死貨。
高峰隻向他道。
大夫還曾示人麼。
才拟秪對。
便與亂棒打出。
非特為遮漢。
脫卻鹘臭布衫。
要使天下衲僧。
個個解粘去縛。
慶快平生。
筆餐。
國師三喚侍者。
侍者三應。
甚麼處是辜負國師處。
頻呼小玉元無事。
秪要檀郎認得聲。
提刑認得聲。
圓悟認得聲。
雞飛上闌幹。
鼓翅而鳴。
又作麼生。
好個入處。
你看從上尊宿。
慣用這般藥頭。
不知死卻多少活人。
活卻多少死漢。
至今遺下荼毒。
聞者無不靈驗。
苦不靈驗。
老僧另有方便。
乃高聲雲。
快喚沙彌來。
與老僧洗腳。
他沙彌速速道個阿彌陀佛。
卻也怪他不得。
凡拾遺物。
即當白主事僧。
【箋】拾遺物者。
即以物送知事。
标於牌上。
以待失物者歸之。
餘人不得冒取。
取者犯盜。
寶訓。
山堂有古人風。
住黃龍日。
知事公幹。
必具威儀。
詣方丈受曲折。
然後備茶湯禮。
始終不易。
有智恩上座。
為母修冥福。
遺下金二錢。
兩日不尋。
聖僧才侍者曰。
掃地得之。
挂拾遺牌。
一衆方知。
蓋主法者清規。
所以上行下效。
初學其勉之。
不得将佛燈私就己用。
若燃燈。
當好以罩密覆。
勿令飛蟲投入。
【箋】佛前燈。
即第二戒中佛物也。
既是佛物。
不得私用。
若離佛前。
即成盜業也。
若燈下。
即第一戒中護生之法。
以繼慈悲之燈也。
征。
經。
佛說也。
以佛燈而學佛經。
未審可否。
訓。
佛物。
法物。
尚須甄别。
佛燈。
原為供佛。
不為讀經。
且一大藏教。
以戒殺盜為本。
不遵佛戒。
盜佛前燈讀經。
雖是好心。
已成盜業。
智度。
盜佛前燈油者。
當堕黑暗地獄。
後為人盲○昔阿泥盧逗。
入寺盜佛前供器。
因燈昏暗。
旋剔光耀。
睹佛威嚴相好。
偷心即歇。
忏謝而去。
以此剔燈功德。
感報天眼第一。
供佛花。
取開圓者。
不得先嗅。
除萎者。
方供新者。
不得棄地踐踏。
宜置屏處。
【箋】開圓者。
花正開時也。
不先嗅者。
表誠敬之至也。
除萎供新者。
如法華。
香風吹萎花。
更雨新好者。
以表道心日新。
花當及時采供。
若未開者。
花瓣不舒。
顔色尚淺。
造化之工未全。
采摘之侯非時。
若已開者。
香氣稍減。
色力澹薄。
葉将飄零。
時不我逮。
所以未開。
已開。
皆非正見。
須候花光灼灼。
花色鮮鮮。
香風馥馥。
花影田田。
斯時帶露摘來。
至誠奉獻。
開圓之心也。
凡有佛出世說法。
不獨此方諸天。
為之散花供養。
而他方國土。
諸佛悉來散花供養。
以見佛佛贊襄之法也。
故華嚴。
法華。
大悲。
諸忏。
皆以散花而為佛事。
乃佛佛所行之法式也。
諸經集要。
散花供佛之花。
不踐踏者。
佛告文殊。
此花者。
若四衆能信修行。
應當早起清淨。
澡漱口齒。
念佛功德。
恭敬此花。
不以足踏。
及跨花上。
如法執取。
安置淨器。
冶種種病。
忏壇用掃花行者。
本此。
珠林。
南齊晉安王。
蕭子懋。
始年七歲。
因母病笃。
請僧行道。
獻花供佛。
衆僧以梵罂盛水。
浸花莖。
欲令不萎。
懋禮佛。
泣曰。
若使母獲勝利。
此花竟齋不萎。
七日齋畢。
花更鮮紅。
視罂中稍有根須。
母病尋瘥。
當代稱其孝感。
經律異相。
王遣使每日采花。
一日使者。
見佛相好。
自念一命難保。
佛法難聞。
遂以所采之花供佛。
佛即授記。
号寶華佛。
後王取花。
竟無以應。
心已辦死。
王聞以花供佛。
大喜。
略不加罪。
宗鏡。
釋迦文佛。
說過去無量劫來。
承事供養無數恒沙等諸佛。
皆不得記。
何以故。
以依所行。
有所得故。
至然燈佛時。
因獻五莖蓮華。
乃得授記。
釋迦之号。
方達五陰性空。
心無所着。
始見天真之佛頓入無得之門。
故将蓮華獻佛。
用表證明。
附 不得将佛前香。
焚於私室。
及熏衣被等。
【箋】淨名疏。
香是離穢之名。
而有宣芬散馥騰馨之用。
鹹通傳。
天人費氏雲。
人中臭氣上熏於空。
四十萬裡。
諸天清淨。
無不厭之。
但受佛付囑。
令護於法。
佛尚與人同止。
諸天不敢不來。
故佛法中。
香為佛事。
大論。
天竺國熱。
又以身臭故。
以香塗身。
供養諸佛。
及僧。
華嚴。
善法天中。
有香名淨莊嚴。
若燒一丸。
而以熏之。
普使諸天。
心念於佛。
◎昔人有香名大象。
因龍鬥生。
若燒一丸。
興大光明。
細雲覆上。
味如甘露。
七日七夜。
降香水雨。
若着身者。
身則金色。
若着衣服宮殿閣。
亦悉金色。
若有衆生。
得聞此。
七日七夜歡善。
悅樂。
滅一切病。
無有橫狂。
遠離恐怖危害之心。
專向大慈。
普念衆生。
我知彼已。
而為說法。
令無量衆生。
得不退轉。
戒德香經。
阿難白佛。
世有四種香。
一曰根香。
二曰枝香。
三曰花香。
此三品香。
唯能随風。
不能逆風。
故今所例并此香也。
成實論。
波利質多羅樹。
其香則逆風而聞。
樹即帝釋殿十員生樹。
智度。
盜佛香者。
堕泥犁。
後為人臭穢。
禮節。
當淨拭香垆炭火多少。
執香爐無以自熏。
要用最經。
鼻嗅香者。
由減香氣。
無其福德。
正報堕波頭摩地獄未來世。
鼻根無香味。
日雲經。
香煙不盡。
放地。
得越棄罪。
盡五歲。
堕糞屎地獄。
何以故。
放恣心故。
感應篇注。
天師門下科令。
竈下灰火。
謂之伏龍屎。
不可燒香。
附 不得将佛前幢幡。
莊嚴法器等。
為他用。
【箋】智度。
盜幡為衣者。
主惡瘡膿血之報。
正鋒錄。
布施幢幡。
莊嚴法物。
經律贊歎。
功德甚多。
若竊毀幢幡。
而受罪及重。
如佛名經。
有無量幢佛。
無量幡佛。
以德而彰名也。
以其因中施幢幡莊嚴法故。
而證果也。
秃人不信因果。
竊所施之幡。
為被。
為衣。
為帶。
為擔絡。
為展桌。
為風帆。
其污穢亵渎。
猶不忍言。
甚至以菩薩聖号。
颠倒張挂。
嗚呼。
亵穢以至於此乎。
叢林執事。
略不以此痛心。
知識亦不以此鑒戒。
殊可慨矣。
切思所施之心何心。
竊毀之念何念。
昔皓布裈書佛字於布裈上。
有效之者。
皓曰。
汝必吐血死。
後果如其言。
今之亵穢聖号。
恐不止吐血死也。
五百問。
先上佛幡得取用作佛事否。
答。
佛事得用。
檀越不聽不得。
珠林。
宋尼智通。
京師簡靜尼也。
年少信道不笃。
元嘉九年師死。
罷道嫁魏郡梁群。
甫生一男。
年大七歲。
家貧無以為衣。
通為尼時有數卷素無量壽。
法華等經。
悉練搗之。
以衣其兒。
居一年。
恍惚警悸。
竟體剝爛。
狀若火瘡。
有細白蟲。
日去升餘。
燥痛煩毒。
晝夜号叫。
常聞空中語雲。
壞經為衣。
得此劇報。
旬餘而死。
不得與年少沙彌結友。
【箋】戒品才登初地。
禅道所以立身。
切莫狎近惡少。
戲論三五成群。
流蕩放逸無反。
向後不要做人。
從上英賢知識。
皆依尊宿谘詢。
機緣啐啄相契。
禅律一句主賓。
十方菩薩作伴。
千古聖賢為親。
四恩以此總報。
不負出家之因。
不得三衣苟簡。
【箋】三衣者。
三聚戒之标幟。
即吾人之頭目身體手足。
人缺一。
不名全人。
戒缺一。
不名全戒。
故律雲。
若借。
若無。
并名非法。
亦猶吾人之頭目等。
不可假借於人也。
此三衣。
均名解脫福田。
而品制階級。
宛爾不同。
其原出剃發篇。
善見論偈。
善哉解脫服。
無相福田衣。
奉披如戒行。
廣度諸衆生。
不得多作衣服。
【箋】寶訓。
佛鑒曰。
先師節儉。
一缽囊鞋袋。
百裰千補。
猶不忍棄置。
常曰。
此二物。
相從出關。
五十年矣。
讵肯中道棄置。
有南泉悟上座。
送褐布裰。
自言得之海外。
冬服則溫。
夏服則涼。
先師曰。
老僧寒則有柴炭紙衾。
熱則有松風竹陰。
蓄此奚為。
終卻之。
宗門武庫。
富鄭公。
得旨於華嚴颙。
公罷相居洛中。
請颙住招提。
颙臨境。
鄭迓之。
途遇司馬溫公。
詢何往。
鄭公實對。
遂聯[金*麀]而出。
候於郵亭。
見數十擔過。
溫逆問之。
荷擔者應曰。
新招提和尚行李。
溫公欲歸。
鄭曰。
華嚴即至。
奚歸之。
溫曰。
某見之矣。
竟先馳歸。
燈錄。
真淨。
在建康保甯舒王齋嚫素缣。
因問侍僧。
此何物。
曰紡絲羅。
淨曰。
何用。
曰。
堪做袈裟。
淨指所衣伽黎曰。
我尋常披此。
見者亦不嫌惡。
即令送庫司。
估賣供衆。
其不事服飾如此。
若有餘當舍。
【箋】有餘當舍者。
謂去我之貪癡。
念人之寒苦也。
故道人不事華麗。
破衲是甘。
其視置盛服盈箱者。
如癡奴耳。
世說。
損有餘。
補不足天之道 愚夫好華麗畜衣不知止。
外道為苦行裸形竟無恥。
應舍斯二邊。
三衣尊佛氏。
不得辦精緻縧拂。
玩器等。
妝點江湖。
取笑識者。
【箋】縧者。
本華嚴束帶之偈。
大悲把索之手。
尊宿仿之為縧。
大義束縛身心。
不使放逸。
今時色絲。
争妍鬥麗。
殊失先聖之意也。
拂者。
自馬祖蓦視繩床。
百丈末後三日耳聾。
大非輕易。
妝點江湖者。
即四衢道中。
妝相覓錢者也。
凡人一經妝點。
真氣即喪此輩無知。
不必及齒。
而有身荷法門。
不重道德。
不擇人品。
惟勢利是圖。
濫相付授。
以至玷辱法門。
無恐不作。
罪将誰歸。
續燈。
雲隐千濑和尚。
有扶宗顯正論。
其剖柝邪正。
訂定是非。
極有可觀。
但其中以宗師拈椎豎拂為談柄。
引晉王衍。
握玉麈尾。
與手同色事為證。
夫宗師拈椎豎拂。
乃激揚向上一着。
豈細事耶。
千灏以為談柄。
非惟失自家正眼。
亦抑疑誤後人。
不得着色服。
及類俗人衣飾等。
【箋】黃紅綠紫。
豔色也。
釋子宜壞色。
以别缁素境色。
青黑木蘭色也。
不得不淨手搭衣。
【箋】三衣。
乃千佛列祖相傳之法服。
若不淨手搭衣。
即慢千佛列祖之法道也。
故制。
凡上殿。
須束縛褲襪。
不得放意自便。
【箋】大殿。
乃諸聖雲集之所。
當嚴潔而登。
束縛者。
恐下身垢物。
遺於佛地故。
西域有裙無褲。
裙。
譯為内衣。
此條不關佛制。
雲栖為避土俗。
故從之燈錄。
雲居膺。
令侍者送褲與住庵道者。
者曰。
自有娘生褲在。
不受。
師再令侍者問。
娘未生時。
着個甚麼。
者無語。
後遷化。
有舍利。
師曰。
直饒得八斛四鬥。
不如當時下得一轉語好。
不得閑走。
【箋】聖賢學問。
做不盡底。
無有閑底時節。
直饒造到大智閑閑。
猶有智在。
易曰。
閑邪存其誠。
非徒閑也。
猶有誠在。
吾人方處於學地。
一生須将個閑字閑卻。
孜孜以禅律為心。
庶不負父母師長恩也。
古德雲。
閑時不至落空。
忙時不至逐物。
不落空。
不逐物。
且道是什麼人境界。
不得多言。
【箋】寶訓。
雪堂曰。
學者不知道之所向。
則尋師友以參之。
雪堂仁慈忠恕。
尊賢敬能。
戲笑俚言。
罕出於口。
道德經。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易。
吉人之辭寡。
躁人之辭多。
不得坐視大衆勞務。
避懶偷安。
【箋】所食既均。
所務亦均。
庶不愧百丈。
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也。
五燈。
楊岐曰。
上下偷安。
為法門大患。
◎圓照本。
天資粹美。
無緣飾。
依天衣懷。
弊衣。
身操井臼。
與爨。
晝則驅馳僧事。
夜則坐禅。
精勤苦刻。
略不少怠。
或曰。
頭陀荷衆良勞。
本曰。
若舍一法。
不名滿足菩提。
欲此身證。
敢言勞乎。
不得私取招提竹木花果蔬菜。
一切飲食。
及一切器物等。
【箋】招提。
四方物。
即常住物也。
一切。
非一種也。
言一竹。
一木。
一花。
一果。
皆是大衆之物。
私取即盜也。
不得談說朝廷公府。
政事得失。
及白衣家長短好惡。
【箋】箴規。
山行水次。
戒護開談。
張口如弓。
發言如箭。
雌黃世事。
品藻他人。
訝食說錢。
呵風罵雨。
牆壁有耳。
法令無親。
忽然虎口遭傷。
始見鋒頭太露。
竊議朝廷政事。
私平公府客寮。
講國土之兇豐。
論風俗之美惡。
以至工商細務。
市井閑談。
邊鄙兵戈。
中原宼賊。
文章伎藝。
衣食貨财。
既乖福業。
無益道心。
如此遊言。
并傷實德。
坐消信施。
仰愧龍天。
凡自稱。
當舉二字法名。
不得雲我。
及小僧。
【箋】凡應對雲我。
無乃太慢。
應小僧無乃太卑。
稱二字法名。
庶幾謙恭有禮。
凡有出家者。
本師當觀其根氣優劣。
然後立名。
一名一字。
乃最初開導之法語。
令其一生。
顧名思議。
今之取名字者。
不知說法之式。
受名字者。
亦不知得法之用。
所以去古遠矣。
燈錄。
象耳山圓覺。
郡守填牒。
誤作袁。
以師俗姓袁。
戲謂曰。
一字名可。
師曰一字已多。
守異之。
雲居顯注。
凡自稱皆當用法名。
書本中有刻某甲者。
乃因不知前人何名。
虛懸二字。
今現有法名。
見人辄自稱某甲。
大為非禮。
正鋒錄。
時有行者。
相從幾年。
尚不與安名。
凡有所使令。
則以眉目視之。
行者即如其事為之。
僧問師。
行者何名。
師曰。
我不敢塗污他。
你道是何名。
僧無語。
不得因小事争執。
若大事難忍者。
亦須心平氣和。
以理論辯。
不可則辭而去動氣發粗。
即非好僧也。
【箋】處衆日久。
言語酬酢。
豈無悞處。
彼或非言橫加。
隻消一個忍字。
恬然自治。
然忍之一字。
說便容易。
行之實難。
須有大力量。
方能降伏其心。
若力量稍弱。
不覺被業風飄堕羅剎鬼國去也。
寶訓。
雪堂曰。
學者氣勝志。
則為小人。
志勝氣。
則為端人。
氣與志齊。
為得道賢聖。
有人剛狠。
不受規谏。
氣使然也。
端正之士。
雖使為不善。
甯死不二。
志使然也。
◎靈源謂長靈卓和尚曰。
道之行。
固自有時。
昔慈明放意於荊楚間。
含恥忍诟。
見者忽之。
慈明笑而已。
有問其故。
慈曰。
連城與瓦礫相觸。
予固知不勝矣。
逮見神鼎後。
聲播叢林。
起臨濟之道。
嗟乎。
道與時也。
苟可強乎。
金剛。
我得無争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
◎六度萬行。
忍為第一。
道德經。
上善。
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
◎天之道。
不争而善勝。
筆餐。
有與人相争者怒甚。
奔訴王陽明先生。
王曰。
且去待汝心平氣和。
有好話與汝說。
其人即去。
涵養數日複叩曰。
吾心平氣和。
願聞好話。
王曰。
心平氣和。
便是好話也。
其人謝去。
入禅堂随衆第五(此篇原在第十今置此) 【箋】天如則禅師普說。
生不知來處。
謂之生大。
死不知去處。
謂之死大。
臘月三十日到來。
隻落得手忙腳亂。
何況前路茫茫。
随業随報。
正是要緊事在。
這個是生死報境。
若論生死業根。
即今一念。
随聲逐色。
使得七颠八倒者是。
由是佛祖運大慈悲。
或教你參禅。
或教你念佛。
令汝埽除妄念。
認取本來面目。
做個灑灑落落大解脫漢。
而今不獲靈驗者。
有三種病。
第一。
不遇真善知識指示。
第二。
不能痛将生死大事為念。
悠悠漾漾。
不覺打在無事甲裡。
第三。
於世間虛名浮利。
照不破。
放不下。
妄緣惡習。
止坐不斷。
擺不脫。
境風扇動處。
不覺和身輥入業海中。
東飄西泊去。
真正道流。
豈宜恁麼。
當信祖師道。
雜念紛飛。
如何下手。
一個話頭。
如鐵掃帚。
轉掃轉多。
轉多轉掃。
忽然掃破太虛空。
萬别千差一路通。
諸禅德。
努力今生須了卻。
莫教永劫受餘殃。
早覺偈咒(凡睡醒當默念) 睡眠始寤。
當願衆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唵齧臨 【箋】疏引。
一切智覺者。
非唯三世齊明。
抑亦十方洞曉。
一日始終既爾。
餘類皆然 夫人晝之所思。
夜則因想成夢。
方其将醒未醒。
未受色惑。
不落意識分别。
正眼[目*((序-予+林)/手)]瞇之時。
謂之始寤。
忽然夢破。
開眼受色。
依舊落意識分别時。
謂之開眼作夢。
惟如來清淨智覺。
於日月不到處。
而光明普照。
於夢想不到處。
而寤寐一如。
故不妨睡有大小。
而寤亦有大小。
乃至歲月日時。
亦有延促也。
世傳陳搏一睡三千年為一晝夜。
小睡也。
如來一睡阿僧祇劫為一晝夜。
大睡也。
世人睡不成睡。
寤不成寤。
乃不知睡寤之所以也。
寤者。
如日之初升。
睡者。
如月之初來。
人之靈根。
生於天地間。
禀於天道。
故天眼睡。
而人眼亦睡。
天眼開。
而人眼亦開。
一晝一夜一動一靜。
皆随天道運行。
若背逆天道。
雖在青天白日。
黑於長夜。
故不成睡寤也。
惟我大覺世尊。
而恒於此。
◎或睡或寤。
而作佛事也。
故吾人正寤之時。
當作是觀。
當發是願也。
智覽者。
愍衆生住於無明。
而為黑暗之所覆蔽。
故以大智慧日。
而覺照之。
周顧者。
其源自指天指地處來。
謂二乘人秪見一隅。
未見全象。
惟菩薩開智覺正眼。
而能周顧。
非獨覺照自己一隅。
而能覺照不可說衆生。
不可說世界。
豁然雲開日現洞見此。
◎大圓之光也。
如世尊才出母胎。
指天指地處。
此是世尊小寤之境界也。
何則。
秪為道惟我獨尊故。
如世尊在雪山修道。
歲二月七日之夕。
入正定三昧。
至八日明星出時。
廓然大悟。
歎曰。
奇哉。
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着。
不能證得。
此是世尊大寤之境界也。
何則。
秪為道一切衆生具有故。
雖然。
世尊則且止。
即今諸人分中。
且道是夢耶是覺耶。
速道。
單上得抖衣被作聲扇風。
使鄰單動念。
着衣偈 若着上衣。
當願衆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
【箋】太古衣皮。
黃帝始制衣。
俗說上衣。
長衣也。
曰直裰。
曰海青。
太白詩。
翩翩舞廣袖。
似鳥海東來。
一名道服。
太極真人曰。
當潔淨衣。
備巾褐制度。
名逆法服 上衣者。
一身最勝之衣。
言着最勝之衣。
當發最勝之心。
及發最勝之願。
此心此願即勝善根也。
蓋為一切衆生。
失此善根。
沉溺生死。
故發是願。
令具善根。
不使沉溺。
而至彼岸。
究竟之地。
如二乘三乘。
皆不名究竟。
唯佛一乘。
乃名究竟彼岸也。
又上衣。
向上衣。
亦曰。
恭敬衣。
言着此衣。
當知有向上事。
或不能頓悟。
亦當漸修威儀而獲最善法。
則步步行勝善之事。
而登法岸至善之地也。
着下裙時。
當願衆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
【箋】西域記。
泥縛些那。
唐言裙。
裙者群也。
連接幅也。
舊曰涅盤僧。
訛也。
諸善根者。
乃清淨根本之體。
亦清淨法身之用。
言服裙之時。
善法現前。
所思毋邪。
則具足慚愧處。
即清淨本源處。
人之所以迷於五欲。
不能清淨者。
秪因不知慚愧。
若慚愧具足。
而清淨善法何曾欠少。
五燈。
僧問黃龍。
龍誨機急切相投。
請師通信。
龍曰。
火燒裙帶香。
整衣束帶。
當願衆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
【箋】束帶以條褶。
則諸部各異。
色乃黃赤不同。
整嚴飾也。
束收攝也。
謂當檢束諸根。
則外嚴肅其身。
而内收攝其心。
乃見道用也。
下單偈 從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衆生自回護。
若於足下喪身形。
願汝即時生淨土。
【箋】普曜經。
如來過去心淨離着不惱衆生故。
所行之處腳不污。
蟲蟻不損 佛制誤傷。
以其無心。
故不治罪。
與世律同。
然亦有誤傷而還誤傷之報。
見第一殺戒論注。
朝野佥頌。
五更鐘罷人初寤。
地上蟲靈将出穴。
日将晡時人欲眠。
地上蟲靈亦歸穴。
莫将蟲命誤傷殘。
人性蟲性何分别。
行步不傷蟲偈 若舉於足。
當願衆生。
出生死海。
具衆善法。
唵地利日利莎诃 【箋】善法者。
即菩薩行願也。
如來三十二相。
足為第一德相。
謂先以行滿所願。
於是菩薩。
凡舉足時。
即願一切衆生出生死海故。
若衆生同於菩薩行願。
何處見有生死。
秪為行願不同。
妄執塵勞。
造諸不善。
飄蕩苦海。
若能一念回頭。
具諸善法。
則彼岸在即。
苦海斷流。
衆生名盡。
佛亦不為。
是名至善。
不得大語高聲。
【箋】禅堂。
乃陶鑄聖凡。
辨驗龍蛇之所。
亦名選佛道場。
凡入此堂。
當規矩嚴肅。
屏絕外緣。
不容雜語。
若一人大語高聲。
又從而和之。
不勝喧鬧。
妨彼真參。
為害莫大。
輕手揭簾。
須垂後手。
【箋】載清規。
天子外屏。
諸侯内屏。
大夫以簾。
釋名。
簾。
廉也。
自障蔽為廉恥也。
宋魏陳楚間。
為笛。
或謂之曲。
自周而西。
謂之箔。
南楚謂之蓬箔。
莊子。
高門懸箔 揭簾垂後手者。
謂直下頓促。
簾必損壞。
兼有粗濁之聲動衆。
故當以手襯之。
乃見威儀雅度。
五燈。
長慶坐破七個蒲團。
一日卷簾忽悟曰。
也大差。
也大差。
卷起簾來見天下。
有人問我是何宗。
拈起拂子劈口打 拈。
據法昌判斷。
直饒長慶恁麼見得。
也秪見簾外底天下。
尚未見簾内底天下。
要見簾内底天下麼。
法昌有個方便。
也下消坐破七個蒲團。
管教簾内簾外一時見了。
且道法昌與長慶還有優劣也無。
若向這裡道得。
一任卷舒自在去。
◎真淨文。
在黃龍。
一日龍适令待者卷簾。
問。
卷起簾時如何。
者曰。
照天照地。
放下簾時如何。
者曰。
水洩不通。
不卷不放時如何。
者無語。
汝作麼生。
真曰。
和尚替侍者下涅盤堂始得。
龍喝曰。
關西人果無頭腦。
乃顧傍僧。
真淨指之曰。
隻這僧。
也未夢見在。
龍大笑。
◎清涼院文益禅師。
因僧來參次。
師以手指簾。
尋有二僧齊去卷簾。
師雲。
一得一失。
◎玄沙。
與泉守在室中說話。
有一沙彌揭簾入見卻退步而出。
師曰。
那沙彌好與二十拄杖。
守曰。
恁麼即某罪過。
同安顯。
别雲。
祖師來也。
師曰。
佛不是恁麼。
不得拖鞋作聲。
【箋】堂中行。
當威儀。
勿急勿緩。
如白鶴之在芝田。
青獅之行石窟。
二六時中忽然踏着自己影子。
不妨觑破曹山眼睛。
管取參學事畢。
有輩在禅堂。
禅不參。
教不看。
尋常拖一緉鞋。
東宕西宕。
腳底作檀闆聲。
在衆取厭。
虛喪光陰。
逢人也道我在某知衆位下住過。
良可慨也。
雪庵錄。
山頭和尚。
嘗稱聖恩和尚。
在衆時。
勤苦自勵。
參究至後夜。
未就寝。
恐履聲妨人睡。
則去鞋襪。
跣足經行。
冬寒則但去鞋。
每每如此。
真千古榜樣也。
不得大咳嗽作聲。
不得鄰單交頭接耳。
講說世事。
【箋】禅堂煅煉天下納子之大爐鞴也。
今之風氣日下。
禅者挂搭。
不知所為何事。
乃不顧本分。
以禅堂為雜談世事之所。
深可慨也。
古德雲。
大事未明。
如喪考妣。
大事已明。
如喪考妣。
豈可虛喪光陰。
閑消白晝。
不唯自誤。
亦且有礙做工夫人。
故制。
雪岩欽普說。
是時漳泉二州。
有七個兄弟。
與我結甲坐禅。
兩年在淨慈。
不展被。
脅不沾席。
外有個修上座。
也是漳州人。
不在此數。
隻是獨行獨坐。
他每日在蒲團上。
如個鐵撅子相似。
朝朝如是。
日日如是。
我每日要親近他。
與他說話些子。
才見我東邊來。
他便西邊去。
才見我西邊來。
他便東邊去。
如是二年間。
要親近不可得。
或有道伴親情相看。
堂中不得久話。
相邀林下水邊。
乃可傾心談論。
【箋】天性至厚。
無有過於父母者。
今既辭親。
當以道為親也。
傾心談論者。
須是個人。
始可盡平生工夫。
與之較量。
若論世谛。
不啻污穢唇吻。
亦恐污穢林泉。
筆餐。
宏智。
隰州人。
座下同鄉哲魁者。
潛迹十餘載。
不明生緣。
智知而訪之曰。
父母之邦。
何太絕物乎。
欲招入方丈魁謝曰。
己事未辦。
豈假講鄉裡也。
曳杖而去。
莫能曉之。
二闆鳴。
即宜早進堂。
【箋】鐘闆。
自百丈建立。
嘗負之塗中。
行持規矩不怠。
叢林至今遵之。
二闆者。
謂停一不停二
深則厲。
淺則揭。
燈錄。
洞山與雲居過水。
洞問。
水深多少。
居曰。
不濕。
洞曰。
粗人。
居卻問水深多少。
洞曰。
不乾。
五祖演雲。
二人恁麼說話。
還有優劣也無。
山僧今日因行掉臂。
為你衆人說破。
過水一句不濕。
庫内珍珠堆積。
過水一句不乾。
無錐說甚貧寒。
乾濕二途俱不涉。
任他綠水與青山。
◎麻谷寶徹。
侍馬祖行次。
問如何是大涅盤。
祖曰。
急。
師曰。
急個甚麼。
祖曰。
看水。
◎師同南泉歸宗谒徑山。
路逢一婆。
乃問。
徑山路向甚處去。
婆曰。
蓦直去。
師曰。
前頭水深過得否。
婆曰。
不濕腳。
持瓶攜錫等。
具如律中。
文繁不錄。
若偶分行。
約於某處會。
不得後時。
【箋】隅緣事而暫往也。
約期也。
後時失時也。
師受齋當侍立。
出生齋畢。
複侍立收嚫。
【箋】收嚫。
皆侍者事。
然今之侍者。
非昔之侍者也。
有以師之嚫誤用者。
不重己靈。
以幾文錢。
壞一生人品。
良可惜矣。
七十二威儀。
到檀越家索淨水洗缽。
師坐捉手巾缽授與師。
乃應還自坐。
本律。
連坐飯時。
不得先師食飯。
師飯已。
當起取缽。
自近别坐飯時。
立住師邊。
師教食去。
方當坐受食。
别坐飯時。
有四事。
一。
當立。
住師邊。
二。
教食去。
乃當去。
三。
頭面着地作禮。
四。
食飯不得倨坐上戲。
五。
飯已。
當至師邊住。
師教還坐。
乃應坐。
是為别飯時法也。
入衆第四 【箋】智度論。
佛聖弟子。
住和合故。
有二種法。
一賢聖語。
二賢聖默。
依止陶镕。
固須給侍。
爐韛煅煉。
宜先入衆。
同塵之用一如。
濟物之功自普。
四分律。
凡欲入衆。
當具五法。
一應以慈心。
二應自卑下。
如拭塵巾。
南山鈔。
推直於他。
引曲向己。
長省己過。
不訟彼短。
記雲。
巾能攬穢歸己。
令物潔淨故。
三應知起坐法。
若見上座。
不應安坐。
若見下座。
不應起立。
此為比丘說也。
若沙彌。
見一切已受具者。
盡當起立。
四彼至僧中。
不為雜說。
談世俗事。
若自說。
若請他說。
五若見僧中不可事。
心不安忍。
應默然住。
寶訓。
雪堂曰。
高僧臨衆必曰。
衆中須知有識者。
予因問其故。
庵曰。
不見沩山道。
舉措看他上流。
莫慢随於庸鄙。
平生在衆不沈於下。
愚者皆出此諾。
稠人廣衆中鄙者多。
識者少。
鄙者易習。
識者難親。
果能自奮志於其間。
如一人與萬人敵。
庸鄙之習力盡真挺特沒量漢也。
予終身踐其言。
始得不負出家之志。
入衆偈 若見衆會。
當願衆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
【箋】華嚴疏。
二睹事境願。
初睹衆會。
謂衆聚多談無義。
故願說深法。
衆心易乖。
故令和合 甚深之法。
非世間文字所能诠也。
若世間文字可诠。
無以見斯法之深處。
惟文字不可到處。
乃見斯法之深矣。
然則甚深之法。
世間文字尚不能诠。
而口吻當雲何說。
所以說者無說。
而聞者無聞。
無說無聞。
則一切和合。
一切和合。
是名甚深之法也。
不得争坐處。
【箋】不遜而坐者。
因得慢罪。
争而坐者。
無容人之量。
亦失大人之體。
然叢林坐位。
自有百丈清規。
惡待争而坐也。
噫。
我未見争道德仁義者也。
道德仁義。
以無争而得。
坐位以無争而坐。
昔顔魯公有争坐位帖。
餘因有禅門争坐位帖。
所以斥憎賢嫉能之小人。
尚謙恭遜順之學者也。
不得於坐上遙相呼語笑。
【箋】遙相呼語笑者。
與人迢遞隔坐狂呼叫笑。
傍若無人之輩。
見之如探湯。
不可近也。
燈錄。
宏智禅師。
為淳禅師侍者。
寮中與僧征诘。
智不覺大笑。
淳适過聞之。
至夜詢之。
智曰。
偶與僧诘話。
而粗不禁發笑。
淳曰。
固是汝這一笑。
失卻多少好事。
不見道。
暫時不在。
如同死。
人智拜。
服後雖暗。
室未常敢忽。
衆中有失威儀。
當隐惡揚善。
【箋】失儀者。
即如上遙相呼語笑之事。
宜隐人之惡。
成人之善也。
寶訓。
演祖曰。
古人樂聞己過。
喜於為善。
長於包荒。
厚於隐惡。
謙以交友。
勤以濟衆。
不以得喪二其心。
所以光明碩大。
照映今昔矣。
◎靈源。
聞覺範貶竄嶺南。
歎曰。
蘭植中塗。
必無經時之翠。
桂生幽壑。
終抱彌年之丹。
古今才智喪身。
讒謗罹禍者多。
求其與世浮沉能深其身者少。
故聖人言當世聰明深察。
而近於死者。
好議人者也。
博辨宏大。
而危其身者。
好發人之惡也。
在覺範有之矣。
不得伐勞顯己之功。
【箋】伐。
誇也。
謂誇張自己之能也。
然縱有大功。
何伐之有。
惟其不伐。
而功愈顯。
燈錄。
中峰本。
住大覺獅子二剎。
由師克成。
及奉敕撰碑文。
尺寸之功。
不肯自居。
即與一名。
亦不許。
成範。
與諸同事。
善相仁和。
有益相通。
有緣相代。
道德經。
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易。
謙謙君子。
有終吉。
彖曰。
謙尊而卑先。
論語。
顔回曰。
願無伐善。
無施勞。
◎謝子。
與伊川别一年。
忽相見。
伊曰。
相别一年。
做得甚工夫。
謝曰。
秪去得一個矜字。
曰。
何故。
曰仔細點檢得來。
病痛盡在這裡。
若安排得這個罪過。
方有進向處。
伊點頭曰。
前輩於矜誇。
無不切戒。
非獨公也。
凡在處。
睡不在人前。
起不在人後。
【箋】學道精勤睡魔自去。
惺寂相照。
則事事常行人前。
着着不落人後。
何患道之不成。
清規。
五更鐘将鳴。
輕輕先起。
端坐。
不得扇風令人動念。
聞鐘偈。
【箋】通載傳。
拘留孫佛。
於乾竺修多羅院。
造青石鐘。
於日出時。
有諸化佛。
與日俱出。
密說顯演十二部經。
聞法證聖。
不可勝數。
周禮考記。
凫氏為鐘。
五經通義。
鐘者秋分之音。
萬物至秋而成。
至冬而藏。
故金為鐘。
相繼不絕也。
西京記。
發鲸魚。
铿華鐘。
薛宗注。
海中大魚名鲸。
海島有獸名蒲牢。
畏鲸擊。
鲸一擊蒲牢辄大吼。
凡鐘欲令聲洪。
故作蒲牢以擊之者。
為鲸音。
魚有篆文 凡聞鐘聲當默念此偈。
默念者。
心聲也。
心有聲耶。
心無聲耶。
無聲之聲。
秪可自聞。
不堪人聽。
楞嚴。
反聞聞自性。
何不自聞聞。
其心聲之謂乎。
聞鐘聲。
煩惱輕。
【箋】煩惱。
即根随煩惱也。
止觀。
煩惱之法。
惱亂心神。
與心作煩。
令心作惱。
若一聞鐘聲。
縱有極重煩惱。
化為輕清之聲矣。
智慧長。
菩提生。
【箋】智慧。
審理雲智。
分别雲慧。
即根後二智也。
菩提。
智果也。
若一聞鐘聲。
智慧之心花頓發。
菩提之道果速成也。
離地獄。
出火坑。
【箋】四教儀。
地獄。
梵語捺洛迦。
又雲泥黎。
此翻苦具。
亦雲苦器。
言地獄者。
在地之下也。
謂八寒八熱等。
大獄各有眷屬。
其類無數。
其中受苦者。
随其作業。
各有輕重。
經劫數等。
其最重處。
一日之中八萬四千生死。
經劫無量。
作上品五逆十惡者。
感此道生。
婆沙。
贍部洲下過五百踰繕那。
乃有其獄。
然此獄。
有大有小。
大者八。
小者十六。
火坑。
諸地獄中之一名也。
願成佛度衆生。
唵伽羅帝耶莎诃 【箋】願成佛者。
未有不發願度生者也。
從來亦未有不度生底佛。
若衆生不自度。
而先願度生者。
此心即是佛心。
當知此心此願。
皆從聞鐘聲處發起。
一時無邊煩惱。
從此截斷。
無間地獄。
從此而破。
無盡法門。
從此證入。
無上佛道。
從此而成。
頌。
鲸魚擊。
蒲牢吼。
暮暮朝朝三二九。
普門特地雙耳聾。
眼裡獅子大張口。
大張口。
波旬背卻須彌走。
咄。
增一阿含經。
若打鐘時。
願一切惡道諸苦。
并皆停止。
若聞鐘聲。
兼說偈贊。
得除五百億劫生死重罪。
◎降伏魔鬼怨。
除結盡無餘。
露地擊楗椎。
比丘聞當集。
諸欲聞法人。
度流生死海。
聞此妙響音。
善當來集此。
依别經偈。
聞鐘卧不起。
護榻善神嗔。
現在緣果薄。
來報受蛇身。
在處聞鐘聲。
卧者必須起。
合掌發善心。
賢聖皆歡喜。
◎洪鐘震響覺群迷。
聲徧十方無量土。
含識群生普聞知。
拔除衆生長夜苦。
六識常昏終夜苦。
無明被覆識迷情。
靜夜聞鐘開覺悟。
怡神淨剎得神通。
付法藏經。
國王以殺害故。
死入千頭魚中。
劍輪繞身而轉。
随斫随生。
羅漢為僧維那。
依時打鐘。
若聞鐘聲。
劍輪在空。
以是因緣。
遣信白令長打。
使我息苦。
過七日已。
受苦即息。
佛祖統載。
上元縣。
有民暴死。
入冥見五木缧械者。
告曰。
吾南唐先主也。
為宋齊兵所悞。
殺和州降卒千餘人。
冤訴囚此。
仗汝歸語嗣君。
凡寺觀鳴鐘。
可延其聲。
吾受苦。
唯聞鐘聲。
則暫休。
或造一鐘尤善。
複曰。
吾在位日。
于阗國遺我玉天王像。
藏於瓦棺寺佛左膝。
人無知者。
汝以此為驗。
乃蘇。
随奏唐主。
果如其言。
主感泣。
造一鐘於清涼寺。
镌其上曰。
薦烈祖考高皇帝。
脫幽出厄。
以玉像建塔葬蔣山。
以水洗面。
當願衆生。
得淨法門。
永無垢染。
唵嚂莎诃 【箋】楞嚴。
自未得度。
先度他人。
菩薩發心也。
故行者洗面。
即先發是願也。
淨法門者。
即八萬四千塵勞之門。
轉為八萬四千清淨法門也。
永無垢染者。
自得之後。
直至成佛。
畢竟無垢。
故曰永無。
古人洗面。
摸着鼻孔。
又道無位真人面門出入。
諸人朝朝洗面。
還曾摸着鼻孔。
夢見真人麼。
且道是甚麼鼻孔。
是甚麼真人。
速道。
凡洗面不得多使水。
【箋】諺。
在山不可多燒柴。
近河不可多使水。
為惜福故。
雖是俚言。
當書之紳。
燈錄。
湛堂準和尚。
平生律身以約。
雖領衆弘法。
不異在衆時。
晨興後架。
秪取小杓湯洗面。
複濯足後。
受水灌溉蔬果。
當不虛廢。
餘嘗用小盆洗面。
蓋本此也。
擦牙吐水。
須低頭引水下。
不得噴水濺人。
【箋】噴水濺人。
令彼生嗔。
縱使牙齒漱淨。
不能滌彼口業。
故宜細行。
不得高聲鼻涕嘔吐。
不得於殿塔。
及淨室。
淨地。
淨水中涕吐。
當於僻處。
【箋】嘔吐不得已也。
然不可高聲。
殿塔。
供佛像舍利之所。
淨水等。
供佛供衆之用。
涕唾污穢。
為罪不小。
故應擇僻處。
昔有僧夜坐佛殿。
偶爾涕吐。
燈下見護法神。
舒金手承接。
其僧悚懼。
終身斂戢。
吃茶湯時。
不得隻手揖人。
【箋】說文。
手着胸曰揖。
又進也。
讓也。
赍入切。
音湒。
會集也。
隻手揖人。
有二義。
一。
因隻手吃茶湯時。
随以隻手進飲與人。
二。
因隻手吃茶湯時。
随以隻手與人作揖。
禮以兩手為恭。
隻手則得罪也。
不得向塔洗齒。
及向和尚阿阇黎等。
【箋】口齒之間有穢氣。
且不可對常人。
況對佛塔。
及和尚阿阇黎洗齒。
寄歸傳。
漱口極嚴。
不可不慎。
三千威儀。
不得向佛。
亦莫背。
不得向和尚阿阇黎諸師。
亦莫背。
不得多笑。
若大笑。
及呵欠。
當以衣掩袖口。
【箋】多笑。
大笑。
非癡則狂矣。
呵欠者。
神氣散漫。
謂之沒意緻。
掩口者。
收攝精神。
不至放縱。
端莊自重也。
五燈。
法雲。
平居作止。
直視不瞬。
臨衆三十年。
未常輕發一笑。
凡所住。
見玄聖像。
即不坐。
◎圓通讷。
簡嚴。
不妄言笑。
常習定。
初叉手。
中夜漸升至膺。
侍者每視以候雞鳴。
不得急行。
【箋】急行無好步。
威儀全不顧。
識者在傍觀。
為之生恐怖。
萬一失跌。
毀體裂膚。
抱終身恨。
所關甚大。
故當徐行。
不得聞呼不應。
凡呼。
俱宜以念佛應之。
【箋】聞呼不應。
其人嫉妬。
嗔恚。
覆障心故。
道人心量。
同於空谷。
有叩即應。
豈宜蘊嫉妬於胸中耶。
念佛應者。
雲栖單闡念佛法門故。
若是個英靈。
才聞呼自己名字。
頓見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乃至千百則公案。
一時悟入也。
略舉古德機緣幾則。
以示後學向聞呼處悟入雲。
燈錄。
黃檗。
散衆在洪州開元寺。
裴相國一日入寺。
見壁間畫問寺主。
這是甚麼。
主曰。
高僧真儀。
公曰。
真儀可觀。
高僧何在。
主無語。
公曰。
此間有禅人否。
主曰。
近有一僧投寺執役。
頗似禅者。
公遂請相見曰。
适有一問。
諸德吝辭。
請上人代酬一語。
檗曰。
請相公垂問。
公舉前話。
檗朗聲雲裴休。
公應諾。
檗曰。
在甚麼處。
公當下知旨。
如獲髻珠。
延入府署。
執弟子禮。
◎裴休。
一日托一尊佛於黃檗前跪曰。
請師安名。
檗召曰。
裴休。
休應喏。
檗曰。
與汝安名竟。
斐禮拜。
◎陸亘大夫。
問南泉曰。
弟子家中有一瓶。
瓶中養得一鵝兒。
今來長大。
欲出此鵝。
不得損卻鵝。
未審有何方便。
泉召雲。
大夫。
陸應諾。
泉雲。
出也。
高峰雲。
南泉潦倒。
手眼不親。
縱饒出得。
也是死貨。
高峰隻向他道。
大夫還曾示人麼。
才拟秪對。
便與亂棒打出。
非特為遮漢。
脫卻鹘臭布衫。
要使天下衲僧。
個個解粘去縛。
慶快平生。
筆餐。
國師三喚侍者。
侍者三應。
甚麼處是辜負國師處。
頻呼小玉元無事。
秪要檀郎認得聲。
提刑認得聲。
圓悟認得聲。
雞飛上闌幹。
鼓翅而鳴。
又作麼生。
好個入處。
你看從上尊宿。
慣用這般藥頭。
不知死卻多少活人。
活卻多少死漢。
至今遺下荼毒。
聞者無不靈驗。
苦不靈驗。
老僧另有方便。
乃高聲雲。
快喚沙彌來。
與老僧洗腳。
他沙彌速速道個阿彌陀佛。
卻也怪他不得。
凡拾遺物。
即當白主事僧。
【箋】拾遺物者。
即以物送知事。
标於牌上。
以待失物者歸之。
餘人不得冒取。
取者犯盜。
寶訓。
山堂有古人風。
住黃龍日。
知事公幹。
必具威儀。
詣方丈受曲折。
然後備茶湯禮。
始終不易。
有智恩上座。
為母修冥福。
遺下金二錢。
兩日不尋。
聖僧才侍者曰。
掃地得之。
挂拾遺牌。
一衆方知。
蓋主法者清規。
所以上行下效。
初學其勉之。
不得将佛燈私就己用。
若燃燈。
當好以罩密覆。
勿令飛蟲投入。
【箋】佛前燈。
即第二戒中佛物也。
既是佛物。
不得私用。
若離佛前。
即成盜業也。
若燈下。
即第一戒中護生之法。
以繼慈悲之燈也。
征。
經。
佛說也。
以佛燈而學佛經。
未審可否。
訓。
佛物。
法物。
尚須甄别。
佛燈。
原為供佛。
不為讀經。
且一大藏教。
以戒殺盜為本。
不遵佛戒。
盜佛前燈讀經。
雖是好心。
已成盜業。
智度。
盜佛前燈油者。
當堕黑暗地獄。
後為人盲○昔阿泥盧逗。
入寺盜佛前供器。
因燈昏暗。
旋剔光耀。
睹佛威嚴相好。
偷心即歇。
忏謝而去。
以此剔燈功德。
感報天眼第一。
供佛花。
取開圓者。
不得先嗅。
除萎者。
方供新者。
不得棄地踐踏。
宜置屏處。
【箋】開圓者。
花正開時也。
不先嗅者。
表誠敬之至也。
除萎供新者。
如法華。
香風吹萎花。
更雨新好者。
以表道心日新。
花當及時采供。
若未開者。
花瓣不舒。
顔色尚淺。
造化之工未全。
采摘之侯非時。
若已開者。
香氣稍減。
色力澹薄。
葉将飄零。
時不我逮。
所以未開。
已開。
皆非正見。
須候花光灼灼。
花色鮮鮮。
香風馥馥。
花影田田。
斯時帶露摘來。
至誠奉獻。
開圓之心也。
凡有佛出世說法。
不獨此方諸天。
為之散花供養。
而他方國土。
諸佛悉來散花供養。
以見佛佛贊襄之法也。
故華嚴。
法華。
大悲。
諸忏。
皆以散花而為佛事。
乃佛佛所行之法式也。
諸經集要。
散花供佛之花。
不踐踏者。
佛告文殊。
此花者。
若四衆能信修行。
應當早起清淨。
澡漱口齒。
念佛功德。
恭敬此花。
不以足踏。
及跨花上。
如法執取。
安置淨器。
冶種種病。
忏壇用掃花行者。
本此。
珠林。
南齊晉安王。
蕭子懋。
始年七歲。
因母病笃。
請僧行道。
獻花供佛。
衆僧以梵罂盛水。
浸花莖。
欲令不萎。
懋禮佛。
泣曰。
若使母獲勝利。
此花竟齋不萎。
七日齋畢。
花更鮮紅。
視罂中稍有根須。
母病尋瘥。
當代稱其孝感。
經律異相。
王遣使每日采花。
一日使者。
見佛相好。
自念一命難保。
佛法難聞。
遂以所采之花供佛。
佛即授記。
号寶華佛。
後王取花。
竟無以應。
心已辦死。
王聞以花供佛。
大喜。
略不加罪。
宗鏡。
釋迦文佛。
說過去無量劫來。
承事供養無數恒沙等諸佛。
皆不得記。
何以故。
以依所行。
有所得故。
至然燈佛時。
因獻五莖蓮華。
乃得授記。
釋迦之号。
方達五陰性空。
心無所着。
始見天真之佛頓入無得之門。
故将蓮華獻佛。
用表證明。
附 不得将佛前香。
焚於私室。
及熏衣被等。
【箋】淨名疏。
香是離穢之名。
而有宣芬散馥騰馨之用。
鹹通傳。
天人費氏雲。
人中臭氣上熏於空。
四十萬裡。
諸天清淨。
無不厭之。
但受佛付囑。
令護於法。
佛尚與人同止。
諸天不敢不來。
故佛法中。
香為佛事。
大論。
天竺國熱。
又以身臭故。
以香塗身。
供養諸佛。
及僧。
華嚴。
善法天中。
有香名淨莊嚴。
若燒一丸。
而以熏之。
普使諸天。
心念於佛。
◎昔人有香名大象。
因龍鬥生。
若燒一丸。
興大光明。
細雲覆上。
味如甘露。
七日七夜。
降香水雨。
若着身者。
身則金色。
若着衣服宮殿閣。
亦悉金色。
若有衆生。
得聞此。
七日七夜歡善。
悅樂。
滅一切病。
無有橫狂。
遠離恐怖危害之心。
專向大慈。
普念衆生。
我知彼已。
而為說法。
令無量衆生。
得不退轉。
戒德香經。
阿難白佛。
世有四種香。
一曰根香。
二曰枝香。
三曰花香。
此三品香。
唯能随風。
不能逆風。
故今所例并此香也。
成實論。
波利質多羅樹。
其香則逆風而聞。
樹即帝釋殿十員生樹。
智度。
盜佛香者。
堕泥犁。
後為人臭穢。
禮節。
當淨拭香垆炭火多少。
執香爐無以自熏。
要用最經。
鼻嗅香者。
由減香氣。
無其福德。
正報堕波頭摩地獄未來世。
鼻根無香味。
日雲經。
香煙不盡。
放地。
得越棄罪。
盡五歲。
堕糞屎地獄。
何以故。
放恣心故。
感應篇注。
天師門下科令。
竈下灰火。
謂之伏龍屎。
不可燒香。
附 不得将佛前幢幡。
莊嚴法器等。
為他用。
【箋】智度。
盜幡為衣者。
主惡瘡膿血之報。
正鋒錄。
布施幢幡。
莊嚴法物。
經律贊歎。
功德甚多。
若竊毀幢幡。
而受罪及重。
如佛名經。
有無量幢佛。
無量幡佛。
以德而彰名也。
以其因中施幢幡莊嚴法故。
而證果也。
秃人不信因果。
竊所施之幡。
為被。
為衣。
為帶。
為擔絡。
為展桌。
為風帆。
其污穢亵渎。
猶不忍言。
甚至以菩薩聖号。
颠倒張挂。
嗚呼。
亵穢以至於此乎。
叢林執事。
略不以此痛心。
知識亦不以此鑒戒。
殊可慨矣。
切思所施之心何心。
竊毀之念何念。
昔皓布裈書佛字於布裈上。
有效之者。
皓曰。
汝必吐血死。
後果如其言。
今之亵穢聖号。
恐不止吐血死也。
五百問。
先上佛幡得取用作佛事否。
答。
佛事得用。
檀越不聽不得。
珠林。
宋尼智通。
京師簡靜尼也。
年少信道不笃。
元嘉九年師死。
罷道嫁魏郡梁群。
甫生一男。
年大七歲。
家貧無以為衣。
通為尼時有數卷素無量壽。
法華等經。
悉練搗之。
以衣其兒。
居一年。
恍惚警悸。
竟體剝爛。
狀若火瘡。
有細白蟲。
日去升餘。
燥痛煩毒。
晝夜号叫。
常聞空中語雲。
壞經為衣。
得此劇報。
旬餘而死。
不得與年少沙彌結友。
【箋】戒品才登初地。
禅道所以立身。
切莫狎近惡少。
戲論三五成群。
流蕩放逸無反。
向後不要做人。
從上英賢知識。
皆依尊宿谘詢。
機緣啐啄相契。
禅律一句主賓。
十方菩薩作伴。
千古聖賢為親。
四恩以此總報。
不負出家之因。
不得三衣苟簡。
【箋】三衣者。
三聚戒之标幟。
即吾人之頭目身體手足。
人缺一。
不名全人。
戒缺一。
不名全戒。
故律雲。
若借。
若無。
并名非法。
亦猶吾人之頭目等。
不可假借於人也。
此三衣。
均名解脫福田。
而品制階級。
宛爾不同。
其原出剃發篇。
善見論偈。
善哉解脫服。
無相福田衣。
奉披如戒行。
廣度諸衆生。
不得多作衣服。
【箋】寶訓。
佛鑒曰。
先師節儉。
一缽囊鞋袋。
百裰千補。
猶不忍棄置。
常曰。
此二物。
相從出關。
五十年矣。
讵肯中道棄置。
有南泉悟上座。
送褐布裰。
自言得之海外。
冬服則溫。
夏服則涼。
先師曰。
老僧寒則有柴炭紙衾。
熱則有松風竹陰。
蓄此奚為。
終卻之。
宗門武庫。
富鄭公。
得旨於華嚴颙。
公罷相居洛中。
請颙住招提。
颙臨境。
鄭迓之。
途遇司馬溫公。
詢何往。
鄭公實對。
遂聯[金*麀]而出。
候於郵亭。
見數十擔過。
溫逆問之。
荷擔者應曰。
新招提和尚行李。
溫公欲歸。
鄭曰。
華嚴即至。
奚歸之。
溫曰。
某見之矣。
竟先馳歸。
燈錄。
真淨。
在建康保甯舒王齋嚫素缣。
因問侍僧。
此何物。
曰紡絲羅。
淨曰。
何用。
曰。
堪做袈裟。
淨指所衣伽黎曰。
我尋常披此。
見者亦不嫌惡。
即令送庫司。
估賣供衆。
其不事服飾如此。
若有餘當舍。
【箋】有餘當舍者。
謂去我之貪癡。
念人之寒苦也。
故道人不事華麗。
破衲是甘。
其視置盛服盈箱者。
如癡奴耳。
世說。
損有餘。
補不足天之道 愚夫好華麗畜衣不知止。
外道為苦行裸形竟無恥。
應舍斯二邊。
三衣尊佛氏。
不得辦精緻縧拂。
玩器等。
妝點江湖。
取笑識者。
【箋】縧者。
本華嚴束帶之偈。
大悲把索之手。
尊宿仿之為縧。
大義束縛身心。
不使放逸。
今時色絲。
争妍鬥麗。
殊失先聖之意也。
拂者。
自馬祖蓦視繩床。
百丈末後三日耳聾。
大非輕易。
妝點江湖者。
即四衢道中。
妝相覓錢者也。
凡人一經妝點。
真氣即喪此輩無知。
不必及齒。
而有身荷法門。
不重道德。
不擇人品。
惟勢利是圖。
濫相付授。
以至玷辱法門。
無恐不作。
罪将誰歸。
續燈。
雲隐千濑和尚。
有扶宗顯正論。
其剖柝邪正。
訂定是非。
極有可觀。
但其中以宗師拈椎豎拂為談柄。
引晉王衍。
握玉麈尾。
與手同色事為證。
夫宗師拈椎豎拂。
乃激揚向上一着。
豈細事耶。
千灏以為談柄。
非惟失自家正眼。
亦抑疑誤後人。
不得着色服。
及類俗人衣飾等。
【箋】黃紅綠紫。
豔色也。
釋子宜壞色。
以别缁素境色。
青黑木蘭色也。
不得不淨手搭衣。
【箋】三衣。
乃千佛列祖相傳之法服。
若不淨手搭衣。
即慢千佛列祖之法道也。
故制。
凡上殿。
須束縛褲襪。
不得放意自便。
【箋】大殿。
乃諸聖雲集之所。
當嚴潔而登。
束縛者。
恐下身垢物。
遺於佛地故。
西域有裙無褲。
裙。
譯為内衣。
此條不關佛制。
雲栖為避土俗。
故從之燈錄。
雲居膺。
令侍者送褲與住庵道者。
者曰。
自有娘生褲在。
不受。
師再令侍者問。
娘未生時。
着個甚麼。
者無語。
後遷化。
有舍利。
師曰。
直饒得八斛四鬥。
不如當時下得一轉語好。
不得閑走。
【箋】聖賢學問。
做不盡底。
無有閑底時節。
直饒造到大智閑閑。
猶有智在。
易曰。
閑邪存其誠。
非徒閑也。
猶有誠在。
吾人方處於學地。
一生須将個閑字閑卻。
孜孜以禅律為心。
庶不負父母師長恩也。
古德雲。
閑時不至落空。
忙時不至逐物。
不落空。
不逐物。
且道是什麼人境界。
不得多言。
【箋】寶訓。
雪堂曰。
學者不知道之所向。
則尋師友以參之。
雪堂仁慈忠恕。
尊賢敬能。
戲笑俚言。
罕出於口。
道德經。
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易。
吉人之辭寡。
躁人之辭多。
不得坐視大衆勞務。
避懶偷安。
【箋】所食既均。
所務亦均。
庶不愧百丈。
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也。
五燈。
楊岐曰。
上下偷安。
為法門大患。
◎圓照本。
天資粹美。
無緣飾。
依天衣懷。
弊衣。
身操井臼。
與爨。
晝則驅馳僧事。
夜則坐禅。
精勤苦刻。
略不少怠。
或曰。
頭陀荷衆良勞。
本曰。
若舍一法。
不名滿足菩提。
欲此身證。
敢言勞乎。
不得私取招提竹木花果蔬菜。
一切飲食。
及一切器物等。
【箋】招提。
四方物。
即常住物也。
一切。
非一種也。
言一竹。
一木。
一花。
一果。
皆是大衆之物。
私取即盜也。
不得談說朝廷公府。
政事得失。
及白衣家長短好惡。
【箋】箴規。
山行水次。
戒護開談。
張口如弓。
發言如箭。
雌黃世事。
品藻他人。
訝食說錢。
呵風罵雨。
牆壁有耳。
法令無親。
忽然虎口遭傷。
始見鋒頭太露。
竊議朝廷政事。
私平公府客寮。
講國土之兇豐。
論風俗之美惡。
以至工商細務。
市井閑談。
邊鄙兵戈。
中原宼賊。
文章伎藝。
衣食貨财。
既乖福業。
無益道心。
如此遊言。
并傷實德。
坐消信施。
仰愧龍天。
凡自稱。
當舉二字法名。
不得雲我。
及小僧。
【箋】凡應對雲我。
無乃太慢。
應小僧無乃太卑。
稱二字法名。
庶幾謙恭有禮。
凡有出家者。
本師當觀其根氣優劣。
然後立名。
一名一字。
乃最初開導之法語。
令其一生。
顧名思議。
今之取名字者。
不知說法之式。
受名字者。
亦不知得法之用。
所以去古遠矣。
燈錄。
象耳山圓覺。
郡守填牒。
誤作袁。
以師俗姓袁。
戲謂曰。
一字名可。
師曰一字已多。
守異之。
雲居顯注。
凡自稱皆當用法名。
書本中有刻某甲者。
乃因不知前人何名。
虛懸二字。
今現有法名。
見人辄自稱某甲。
大為非禮。
正鋒錄。
時有行者。
相從幾年。
尚不與安名。
凡有所使令。
則以眉目視之。
行者即如其事為之。
僧問師。
行者何名。
師曰。
我不敢塗污他。
你道是何名。
僧無語。
不得因小事争執。
若大事難忍者。
亦須心平氣和。
以理論辯。
不可則辭而去動氣發粗。
即非好僧也。
【箋】處衆日久。
言語酬酢。
豈無悞處。
彼或非言橫加。
隻消一個忍字。
恬然自治。
然忍之一字。
說便容易。
行之實難。
須有大力量。
方能降伏其心。
若力量稍弱。
不覺被業風飄堕羅剎鬼國去也。
寶訓。
雪堂曰。
學者氣勝志。
則為小人。
志勝氣。
則為端人。
氣與志齊。
為得道賢聖。
有人剛狠。
不受規谏。
氣使然也。
端正之士。
雖使為不善。
甯死不二。
志使然也。
◎靈源謂長靈卓和尚曰。
道之行。
固自有時。
昔慈明放意於荊楚間。
含恥忍诟。
見者忽之。
慈明笑而已。
有問其故。
慈曰。
連城與瓦礫相觸。
予固知不勝矣。
逮見神鼎後。
聲播叢林。
起臨濟之道。
嗟乎。
道與時也。
苟可強乎。
金剛。
我得無争三昧。
人中最為第一。
◎六度萬行。
忍為第一。
道德經。
上善。
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
◎天之道。
不争而善勝。
筆餐。
有與人相争者怒甚。
奔訴王陽明先生。
王曰。
且去待汝心平氣和。
有好話與汝說。
其人即去。
涵養數日複叩曰。
吾心平氣和。
願聞好話。
王曰。
心平氣和。
便是好話也。
其人謝去。
入禅堂随衆第五(此篇原在第十今置此) 【箋】天如則禅師普說。
生不知來處。
謂之生大。
死不知去處。
謂之死大。
臘月三十日到來。
隻落得手忙腳亂。
何況前路茫茫。
随業随報。
正是要緊事在。
這個是生死報境。
若論生死業根。
即今一念。
随聲逐色。
使得七颠八倒者是。
由是佛祖運大慈悲。
或教你參禅。
或教你念佛。
令汝埽除妄念。
認取本來面目。
做個灑灑落落大解脫漢。
而今不獲靈驗者。
有三種病。
第一。
不遇真善知識指示。
第二。
不能痛将生死大事為念。
悠悠漾漾。
不覺打在無事甲裡。
第三。
於世間虛名浮利。
照不破。
放不下。
妄緣惡習。
止坐不斷。
擺不脫。
境風扇動處。
不覺和身輥入業海中。
東飄西泊去。
真正道流。
豈宜恁麼。
當信祖師道。
雜念紛飛。
如何下手。
一個話頭。
如鐵掃帚。
轉掃轉多。
轉多轉掃。
忽然掃破太虛空。
萬别千差一路通。
諸禅德。
努力今生須了卻。
莫教永劫受餘殃。
早覺偈咒(凡睡醒當默念) 睡眠始寤。
當願衆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唵齧臨 【箋】疏引。
一切智覺者。
非唯三世齊明。
抑亦十方洞曉。
一日始終既爾。
餘類皆然 夫人晝之所思。
夜則因想成夢。
方其将醒未醒。
未受色惑。
不落意識分别。
正眼[目*((序-予+林)/手)]瞇之時。
謂之始寤。
忽然夢破。
開眼受色。
依舊落意識分别時。
謂之開眼作夢。
惟如來清淨智覺。
於日月不到處。
而光明普照。
於夢想不到處。
而寤寐一如。
故不妨睡有大小。
而寤亦有大小。
乃至歲月日時。
亦有延促也。
世傳陳搏一睡三千年為一晝夜。
小睡也。
如來一睡阿僧祇劫為一晝夜。
大睡也。
世人睡不成睡。
寤不成寤。
乃不知睡寤之所以也。
寤者。
如日之初升。
睡者。
如月之初來。
人之靈根。
生於天地間。
禀於天道。
故天眼睡。
而人眼亦睡。
天眼開。
而人眼亦開。
一晝一夜一動一靜。
皆随天道運行。
若背逆天道。
雖在青天白日。
黑於長夜。
故不成睡寤也。
惟我大覺世尊。
而恒於此。
◎或睡或寤。
而作佛事也。
故吾人正寤之時。
當作是觀。
當發是願也。
智覽者。
愍衆生住於無明。
而為黑暗之所覆蔽。
故以大智慧日。
而覺照之。
周顧者。
其源自指天指地處來。
謂二乘人秪見一隅。
未見全象。
惟菩薩開智覺正眼。
而能周顧。
非獨覺照自己一隅。
而能覺照不可說衆生。
不可說世界。
豁然雲開日現洞見此。
◎大圓之光也。
如世尊才出母胎。
指天指地處。
此是世尊小寤之境界也。
何則。
秪為道惟我獨尊故。
如世尊在雪山修道。
歲二月七日之夕。
入正定三昧。
至八日明星出時。
廓然大悟。
歎曰。
奇哉。
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着。
不能證得。
此是世尊大寤之境界也。
何則。
秪為道一切衆生具有故。
雖然。
世尊則且止。
即今諸人分中。
且道是夢耶是覺耶。
速道。
單上得抖衣被作聲扇風。
使鄰單動念。
着衣偈 若着上衣。
當願衆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
【箋】太古衣皮。
黃帝始制衣。
俗說上衣。
長衣也。
曰直裰。
曰海青。
太白詩。
翩翩舞廣袖。
似鳥海東來。
一名道服。
太極真人曰。
當潔淨衣。
備巾褐制度。
名逆法服 上衣者。
一身最勝之衣。
言着最勝之衣。
當發最勝之心。
及發最勝之願。
此心此願即勝善根也。
蓋為一切衆生。
失此善根。
沉溺生死。
故發是願。
令具善根。
不使沉溺。
而至彼岸。
究竟之地。
如二乘三乘。
皆不名究竟。
唯佛一乘。
乃名究竟彼岸也。
又上衣。
向上衣。
亦曰。
恭敬衣。
言着此衣。
當知有向上事。
或不能頓悟。
亦當漸修威儀而獲最善法。
則步步行勝善之事。
而登法岸至善之地也。
着下裙時。
當願衆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
【箋】西域記。
泥縛些那。
唐言裙。
裙者群也。
連接幅也。
舊曰涅盤僧。
訛也。
諸善根者。
乃清淨根本之體。
亦清淨法身之用。
言服裙之時。
善法現前。
所思毋邪。
則具足慚愧處。
即清淨本源處。
人之所以迷於五欲。
不能清淨者。
秪因不知慚愧。
若慚愧具足。
而清淨善法何曾欠少。
五燈。
僧問黃龍。
龍誨機急切相投。
請師通信。
龍曰。
火燒裙帶香。
整衣束帶。
當願衆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
【箋】束帶以條褶。
則諸部各異。
色乃黃赤不同。
整嚴飾也。
束收攝也。
謂當檢束諸根。
則外嚴肅其身。
而内收攝其心。
乃見道用也。
下單偈 從朝寅旦直至暮。
一切衆生自回護。
若於足下喪身形。
願汝即時生淨土。
【箋】普曜經。
如來過去心淨離着不惱衆生故。
所行之處腳不污。
蟲蟻不損 佛制誤傷。
以其無心。
故不治罪。
與世律同。
然亦有誤傷而還誤傷之報。
見第一殺戒論注。
朝野佥頌。
五更鐘罷人初寤。
地上蟲靈将出穴。
日将晡時人欲眠。
地上蟲靈亦歸穴。
莫将蟲命誤傷殘。
人性蟲性何分别。
行步不傷蟲偈 若舉於足。
當願衆生。
出生死海。
具衆善法。
唵地利日利莎诃 【箋】善法者。
即菩薩行願也。
如來三十二相。
足為第一德相。
謂先以行滿所願。
於是菩薩。
凡舉足時。
即願一切衆生出生死海故。
若衆生同於菩薩行願。
何處見有生死。
秪為行願不同。
妄執塵勞。
造諸不善。
飄蕩苦海。
若能一念回頭。
具諸善法。
則彼岸在即。
苦海斷流。
衆生名盡。
佛亦不為。
是名至善。
不得大語高聲。
【箋】禅堂。
乃陶鑄聖凡。
辨驗龍蛇之所。
亦名選佛道場。
凡入此堂。
當規矩嚴肅。
屏絕外緣。
不容雜語。
若一人大語高聲。
又從而和之。
不勝喧鬧。
妨彼真參。
為害莫大。
輕手揭簾。
須垂後手。
【箋】載清規。
天子外屏。
諸侯内屏。
大夫以簾。
釋名。
簾。
廉也。
自障蔽為廉恥也。
宋魏陳楚間。
為笛。
或謂之曲。
自周而西。
謂之箔。
南楚謂之蓬箔。
莊子。
高門懸箔 揭簾垂後手者。
謂直下頓促。
簾必損壞。
兼有粗濁之聲動衆。
故當以手襯之。
乃見威儀雅度。
五燈。
長慶坐破七個蒲團。
一日卷簾忽悟曰。
也大差。
也大差。
卷起簾來見天下。
有人問我是何宗。
拈起拂子劈口打 拈。
據法昌判斷。
直饒長慶恁麼見得。
也秪見簾外底天下。
尚未見簾内底天下。
要見簾内底天下麼。
法昌有個方便。
也下消坐破七個蒲團。
管教簾内簾外一時見了。
且道法昌與長慶還有優劣也無。
若向這裡道得。
一任卷舒自在去。
◎真淨文。
在黃龍。
一日龍适令待者卷簾。
問。
卷起簾時如何。
者曰。
照天照地。
放下簾時如何。
者曰。
水洩不通。
不卷不放時如何。
者無語。
汝作麼生。
真曰。
和尚替侍者下涅盤堂始得。
龍喝曰。
關西人果無頭腦。
乃顧傍僧。
真淨指之曰。
隻這僧。
也未夢見在。
龍大笑。
◎清涼院文益禅師。
因僧來參次。
師以手指簾。
尋有二僧齊去卷簾。
師雲。
一得一失。
◎玄沙。
與泉守在室中說話。
有一沙彌揭簾入見卻退步而出。
師曰。
那沙彌好與二十拄杖。
守曰。
恁麼即某罪過。
同安顯。
别雲。
祖師來也。
師曰。
佛不是恁麼。
不得拖鞋作聲。
【箋】堂中行。
當威儀。
勿急勿緩。
如白鶴之在芝田。
青獅之行石窟。
二六時中忽然踏着自己影子。
不妨觑破曹山眼睛。
管取參學事畢。
有輩在禅堂。
禅不參。
教不看。
尋常拖一緉鞋。
東宕西宕。
腳底作檀闆聲。
在衆取厭。
虛喪光陰。
逢人也道我在某知衆位下住過。
良可慨也。
雪庵錄。
山頭和尚。
嘗稱聖恩和尚。
在衆時。
勤苦自勵。
參究至後夜。
未就寝。
恐履聲妨人睡。
則去鞋襪。
跣足經行。
冬寒則但去鞋。
每每如此。
真千古榜樣也。
不得大咳嗽作聲。
不得鄰單交頭接耳。
講說世事。
【箋】禅堂煅煉天下納子之大爐鞴也。
今之風氣日下。
禅者挂搭。
不知所為何事。
乃不顧本分。
以禅堂為雜談世事之所。
深可慨也。
古德雲。
大事未明。
如喪考妣。
大事已明。
如喪考妣。
豈可虛喪光陰。
閑消白晝。
不唯自誤。
亦且有礙做工夫人。
故制。
雪岩欽普說。
是時漳泉二州。
有七個兄弟。
與我結甲坐禅。
兩年在淨慈。
不展被。
脅不沾席。
外有個修上座。
也是漳州人。
不在此數。
隻是獨行獨坐。
他每日在蒲團上。
如個鐵撅子相似。
朝朝如是。
日日如是。
我每日要親近他。
與他說話些子。
才見我東邊來。
他便西邊去。
才見我西邊來。
他便東邊去。
如是二年間。
要親近不可得。
或有道伴親情相看。
堂中不得久話。
相邀林下水邊。
乃可傾心談論。
【箋】天性至厚。
無有過於父母者。
今既辭親。
當以道為親也。
傾心談論者。
須是個人。
始可盡平生工夫。
與之較量。
若論世谛。
不啻污穢唇吻。
亦恐污穢林泉。
筆餐。
宏智。
隰州人。
座下同鄉哲魁者。
潛迹十餘載。
不明生緣。
智知而訪之曰。
父母之邦。
何太絕物乎。
欲招入方丈魁謝曰。
己事未辦。
豈假講鄉裡也。
曳杖而去。
莫能曉之。
二闆鳴。
即宜早進堂。
【箋】鐘闆。
自百丈建立。
嘗負之塗中。
行持規矩不怠。
叢林至今遵之。
二闆者。
謂停一不停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