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上

關燈
其上。

    國之不服者。

    十三人。

    禹作祭器。

    墨漆其外。

    朱畫其内。

    國之不服者。

    三十三人 舜禹。

    聖君也。

    用漆為器。

    不為過分。

    而有賢臣谏诤。

    恐百官庶民。

    靡費不實。

    後世但知舜禹之聖。

    而不知賢臣輔之為聖也。

    今出家者。

    華其私室。

    精其器皿。

    制度失佛祖之箴。

    受用等王侯之供。

    忠言逆耳直谏者。

    乃老。

    脅肩謟笑曲奉者。

    是趨。

    此其所以叢林日弊。

    初學記。

    蒿宮茆柱。

    實興國之清猷。

    玉席珠衣。

    乃危邦之弊化。

     古人用草為座。

     【箋】世尊雪山修道。

    以草為座。

    後浴於泥連河。

    天人岸畔。

    采新綠草敷為座 羲皇之時。

    巢居穴處。

    皆以草為座。

    詩。

    嫩草承敷坐。

    長松響梵聲 僧因習定曾敷草。

    天為聞經再雨華。

    蓋上古草座風味。

    可想見也。

     宿於樹下。

     【箋】頭陀頌。

    古樹撐天外。

    依俙似劫初。

    何勞更結瓦。

    且喜暫為廬。

    鹿過苔分翠鳥銜花落裾。

    翻思黃面老。

    能不歎噓噓。

     今有床榻。

    亦既勝矣。

    何更高廣。

    縱恣幻軀。

     【箋】物原神農始。

    作床席 神農以前。

    無床坐之具。

    今有床榻。

    已勝神農之世。

    何必高廣。

    既高廣矣。

    又尚雕刻。

    乃不知此身。

    匪金石之質。

    終不久住。

    徒勞靡費。

    何如竹床木榻。

    稻草蘆花。

    冬暖夏涼。

    随時添減。

    為福也。

    五燈。

    趙州谂。

    始住觀音院。

    律身枯槁。

    僧堂無後架。

    繩床角折。

    繩系殘薪。

    支之。

    屢有為師新之者。

    終不允。

    住持四十五年。

    未嘗以一書告檀越。

     脅尊者。

    一生脅不着席。

     【箋】西域記。

    脅尊者。

    八十出家。

    少年诮曰。

    出家之業。

    一則習禅。

    二則誦經。

    今衰老。

    何所取進尊者聞之。

    誓曰。

    我若不通三藏。

    不斷五欲。

    得六神通。

    具八解脫。

    終不以脅至席。

    晝則研習教理。

    夜則靜慮凝神。

    三年悉證所誓。

    時人敬仰。

    号脅尊者。

    五燈。

    璧峰金。

    參晉雲海。

    示以萬法歸一。

    疑之三年。

    偶摘蔬次。

    忽凝然久之。

    海問子定耶。

    對曰。

    定動不關。

    海曰。

    定動不關。

    是甚麼金以筐示之。

    海不肯。

    金撲筐於地。

    亦不肯。

    爾後工夫益切。

    脅不至席。

    一坐七日。

    聞伐木聲。

    大悟。

     高峰妙禅師。

    三年六願。

    不沾床[柷-口+登]。

     【箋】師諱原。

    妙。

    吳江徐氏子。

    母夢僧乘舟來。

    乃孕。

    至離襁褓。

    喜趺坐。

    遇僧入門。

    辄欲從之。

    十五出家。

    投禾法住師。

    十六剃發。

    十七習天台教。

    二十更衣。

    入淨慈。

    立三年死限。

    脅不沾席。

    口體俱忘。

    於天目師子岩西石洞。

    營小室如舟。

    榜曰。

    死關。

    絕給侍。

    洞非梯莫登。

    撤梯斷緣。

    雖弟子罕得瞻視示寂偈雲。

    來不入死關。

    去不出死關。

    鐵蛇鑽入海。

    撞倒須彌山。

     悟達受沉香之座。

    尚損福而招報。

    噫可不戒欤。

     【箋】水忏序。

    知玄法師。

    邂逅一僧。

    患迦摩羅疾。

    視無倦。

    将别僧曰。

    子後有難。

    當往西蜀彭執茶隴山。

    雙松為志。

    玄後居安國寺。

    懿宗禮之。

    賜沉香座。

    忽生人面瘡。

    醫皆拱手。

    因憶僧言。

    入山尋訪。

    二松之間。

    僧出迓。

    玄具陳劇苦。

    僧白。

    無傷。

    嵓下有泉。

    灌之即愈。

    及明引之泉。

    方掬水。

    瘡作語曰。

    公曾讀西漢書否。

    公即盎。

    我即錯也。

    累世求報。

    公十世為高僧。

    戒行精嚴。

    報不得便。

    今受賜沉香寶座。

    名利心起。

    故能害之。

    幸迦諾尊者。

    以三昧水解之。

    今不汝為患矣。

    掬水痛絕。

    蘇後即愈。

    雙松古寺。

    悉隐不見。

     論。

    沙門坐次。

    自當休息萬事。

    放舍諸緣。

    身心一如。

    動靜無間。

    蓋神通勝業。

    非定不生。

    無漏慧根。

    非靜不發。

    惟是水冷波澄。

    而珠光乃現。

     【箋】坐禅儀。

    探珠宜浪靜動水取應難。

    定水澄清。

    心珠自現。

     鎖緣柱系。

    而猿躍斯休。

     【箋】禅法要解。

    譬如猕猴。

    被系在柱。

    終日馳走。

    鎖常攝還。

    極乃休息。

    所緣在柱。

    念則如鎖。

    心喻猕猴。

    行者觀心。

    亦複如是。

     龜畏啖而謹藏。

    水狗終莫得其便。

     【箋】雜阿含經。

    一道人在河邊樹下。

    學道十二年。

    貪想不除。

    身靜意遊。

    曾無甯息。

    不能得道。

    佛化作沙門。

    至其所。

    有龜從河中出來至樹下。

    複有水狗。

    饑行求食。

    便欲啖龜。

    龜縮其頭尾四足。

    藏於甲中。

    不能得啖佛曰吾念世人不如此龜。

    放恣六情。

    外魔得便。

    形壞神去。

    生死無端。

    輪轉五道。

    苦惱百千。

    即說偈言。

    藏六如龜。

    防意如城。

    慧與魔戰。

    勝則無患。

     馬慚鈍而先發。

    神駿反遠遜其能。

     【箋】毗婆沙論。

    如二人俱至一方。

    一乘疾馬。

    一乘鈍馬。

    雖乘鈍馬。

    以前發故。

    而先至。

    信解脫者。

    勤行精進。

    先至涅盤。

     何有馳逐外緣。

    宴安床座。

    佛制沙彌。

    從大僧次第而與。

     【箋】四分。

    舍利弗白佛言。

    雲何與沙彌房舍。

    卧具佛言從大比丘下次第與。

     疇令廣座回旋。

    且未容登卧自如。

     【箋】四分。

    時小沙彌等。

    大小便吐污泥織繩床坐卧具。

    諸比丘白佛。

    佛言。

    自今不得令沙彌坐卧織繩床上。

    若能愛護不污。

    聽坐。

     安可高床偃仰。

    夫已殃違十世。

    突尋悟達之雠(見前)。

    傥非命盡七朝。

    莫改善容之惑。

     【箋】求離牢獄經。

    阿育王弟。

    名善容。

    遊獵見諸梵志。

    裸形苦行。

    問曰。

    有何患累而無成辦。

    梵曰。

    坐有群鹿。

    數共合會。

    我見心動。

    不能自制。

    王弟念此等梵志。

    猶有淫欲。

    釋子沙門。

    飲食甘美。

    在好床坐。

    豈得無欲王聞弟生邪見恐永迷沒。

    敕諸妓女。

    嚴妝至善容所。

    共相娛樂。

    未經時。

    王躬往語弟。

    汝何将吾諸妾恣意自娛耶。

    名諸大臣詣市殺之。

    諸臣谏曰。

    王秪此弟。

    願聽七日。

    王聽内宮作唱妓樂。

    至七日。

    王問七日之中樂否。

    弟曰不見不聞。

    何樂之有。

    王曰。

    衆妓自娛。

    何以面欺。

    言不樂耶。

    弟曰。

    應死之人。

    又何情於五欲。

    王曰。

    汝今憂念一身斷滅。

    在欲不樂。

    豈況沙門憂念一身死壞。

    複受一身。

    億百千世。

    身身受苦。

    念此心酸故出家為道。

    求於無為度世之要。

    設不精勤。

    受曆劫苦時。

    弟聞王教。

    乃得醒悟。

     宜思頭陀十二住止冢間。

     【箋】頌。

    第九冢間住 荒冢何蕭索。

    所聞皆凄其。

    故壘添新土。

    易見無常儀。

    幽然起九想。

    愛欲皆遠離從地而起倒。

    因屍悟所思。

     苾刍四依。

    宿惟樹下。

     【箋】随機羯磨。

    比丘受四依法。

    一。

    糞掃衣二。

    乞食。

    三。

    樹下坐。

    四。

    腐爛藥。

     脅不着席。

    難生精進忘疲。

     【箋】燈錄。

    十祖脅尊者。

    中印度人。

    名難生。

    九祖伏馱密多。

    與落發授戒。

    執侍左右。

    未嘗睡眠。

    謂其脅不至席。

    遂号脅尊者。

     坐榻塵交。

    慧熙嚴克自勵。

    薄拘羅人旬壁樹弗倚。

     【箋】中阿含經有一異學。

    是尊者薄拘羅。

    未出家時。

    親朋友。

    往詣薄拘羅所。

    請問其義。

    薄拘羅為說。

    我於此正法律中。

    學道以來。

    結跏趺坐。

    八十年。

    未曾倚壁倚樹。

     妙禅師三年床[柷-口+登]不沾。

    矧茲初發淨心。

    志趨聖道。

    應谛審求寂之義深。

    維勤策之名。

    縱翹足而歎底沙之德無能希九劫之功(詳載下威儀篇)。

    乃系念而獲長老之稱。

    甯不拘八齡之愧。

     【箋】增一阿含經爾時世尊。

    與衆說法。

    有一老比丘。

    向佛舒腳而睡。

    有修摩那沙彌。

    年八歲。

    去佛不遠。

    結跏趺坐。

    系念在前。

    佛說偈曰。

    所謂長老者。

    如未剃須發雖複年齒長。

    不免於惡行。

    而有年幼者。

    諸根無漏缺。

    此謂名長老分别正法行。

     佛雲。

    出家以自在為苦。

    以不自在為樂。

     【箋】中阿含經。

    生聞梵志問佛。

    出家以何為苦。

    佛言。

    出家以自在為苦。

    謂随順貪欲。

    瞋恚愚癡不守禁戒。

    因此憂惑。

    故以自在為苦也。

    又問以何為樂。

    佛曰。

    出家以不自在為樂。

    謂學道不随貪欲嗔癡。

    随戒自制。

    無鬥诤怨憎憂。

    若有義利。

    故以不自在為樂也。

     時當三複斯言。

    勿使剎那空過。

    爾乃莫不驅駕愚懷放傾憍惰。

    緻使善根種子。

    不複開敷。

    道樹枝條。

    彌加枯悴。

    一旦奄歸長夜頓罷資糧。

    鞫勘冥司。

    将何酬答。

    然後洶遽惶迫。

    思作鴛鴦之鳴。

    嗟其晚矣。

     【箋】白喻經。

    外國節度之日。

    一切婦女。

    持優缽羅華以為鬘飾。

    有一貧人婦。

    語其夫曰。

    汝能得此華與我。

    是爾妻。

    否則别去。

    其夫雖貧。

    善作鴛鴦鳴。

    即入王池。

    偷優缽羅華。

    時守池人問。

    池中何響。

    貧人失志志曰。

    我是鴛鴦。

    即被捉。

    将詣王所。

    中道複作鴛鴦鳴。

    守池人曰。

    爾先不鳴。

    今鳴何益。

    世間愚人。

    亦複如是。

    終身殘害。

    作衆惡業。

    不習心行。

    使令調善。

    臨命終時。

    方欲修善。

    獄卒将去。

    付閻羅所。

    雖欲修善。

    亦何能及。

     九曰不非時食 【箋】時者。

    明相出。

    乃至日中。

    非時者。

    從日稍側。

    乃至次日。

    明相未出。

    非時而食。

    名為破戒。

    犯者急須忏悔。

    除病者。

    若饑取一切谷豆麥煮不破皮。

    濾汁非時得飲。

    若梨棗諸果汁。

    蔗汁。

    藕根汁。

    澄如水色。

    以水渧淨。

    有渴病。

    若作務。

    若檀越供養。

    非時得飲。

     蜜石蜜。

    沙糖漿。

    以水淨。

    有熱病。

    若遠行。

    若不得食。

    若食少。

    若施水處和水。

    非時得飲。

    若器底殘水。

    被雨湔。

    亦名為淨。

    酥油。

    生酥。

    并同。

    但此方牛乳。

    膻不可食。

    如薏仁等。

    不得觸食。

    若和他藥。

    其味已變得服。

    若不任為食者。

    和時食。

    謂飯餅麨等。

    不得食。

     解曰。

    非時者。

    過日午。

    非僧食之時分也。

    諸天早食。

    佛午食。

    畜生午後食。

    鬼夜食。

     【箋】出三昧經。

    午後日。

    過一發一瞬。

    即非時也非時不食。

    得五種利益。

    一。

    離諸貪欲。

    二。

    神氣清爽。

    三。

    能卻睡魔。

    四。

    道業易辦。

    五。

    增長福壽。

    處處經。

    佛言。

    中後不食。

    有五福。

    一。

    少淫。

    二。

    少睡。

    三。

    得一心。

    四無有下風。

    五。

    身得安穩。

    亦不作病。

    刊定記。

    一日夜十二時。

    總成四分。

    一。

    初分。

    即寅辰諸天食時。

    二。

    中分。

    即巳午人佛食時。

    三。

    晡分。

    即申酉戌畜生食時。

    四。

    夜分。

    即亥子醜鬼神食時 宋文帝。

    飯僧。

    同衆於地筵班食遲。

    衆疑将旰不食。

    帝曰。

    始可中矣。

    生公曰。

    白日麗天。

    天言始中。

    何得非中。

    遂取缽食。

    衆從之。

    帝大悅。

     征。

    齋供之儀。

    禮應先佛。

    而後天。

    今諸天早食。

    則先天。

    而後佛也。

     訓。

    若以此土曆日子午推之。

    先天而後佛。

    若以西方蓮花觀之。

    天亦不先。

    佛亦不後。

    何則。

    謂西方以蓮花開合。

    而分為晝夜。

    嘗觀十法界循業發願之境。

    而與大蓮花之光交映日時。

    毫發不謬也。

    諸天早食者。

    謂其因中精進。

    五戒十善。

    得生天上。

    故報在蓮花将開之時。

    将見蓮花之光。

    以珍馐美馔而為食也。

    佛午食者。

    謂其因中萬德圓滿。

    諸行具足。

    依正莊嚴。

    一切無比。

    故在蓮花正開時。

    華光與日光相照。

    以禅悅法喜為食也。

    畜生午後食者。

    謂其因中迷失本性。

    傷殺物命。

    不知廉恥。

    造不善業。

    故報在蓮花将合之時。

    将離華光。

    以水草為食也。

    餓鬼夜食者。

    謂其因中诽謗三寶。

    五逆十惡。

    故報在蓮花合時。

    不見花光。

    以銅汁鐵丸為食也。

     僧宜學佛。

    不過午食。

     【箋】僧從佛口生。

    如子繼述父志也。

     續法喜。

    李彪。

    字道固。

    魏孝文朝。

    累官禦史中尉。

    領着作。

    嘗入中興寺。

    訪釋僧鐘。

    時日影小晚。

    鐘不食。

    固曰。

    何聲聞耶。

    鐘曰。

    應以聲聞得度者。

    故現聲聞。

     餓鬼聞碗缽聲。

    則咽中火起。

    故午食。

    尚宜寂靜。

    況過午乎。

     【箋】餓鬼因中侵奪衆食。

    以自活命。

    令衆饑惱。

    在碗缽上造業。

    即於碗缽上受報。

    所以食時。

    不得碗缽作聲。

    以慈悲故。

     昔有高僧。

    聞鄰房僧午後舉爨。

    不覺涕泣。

    悲佛法之衰殘也。

     【箋】高僧以佛法為己任。

    故聞午後舉爨。

    知法運垂秋。

    故涕泣而悲歎也。

     今人體弱多病。

    欲數數食者。

    或不能持此戒。

    故古人稱晚食為藥石。

    取療病之意也。

    必也知違佛制。

    生大慚愧。

    念餓鬼苦。

    常行悲濟。

    不多食。

    不美食。

    不安意食。

    庶幾可耳。

    如或不然。

    得罪彌重。

    噫。

    可不戒欤。

     【箋】雲栖。

    為愍病者老者之苦。

    乃體仰佛慈故開。

    此篇。

    當時先輩論議不一。

    謂律中過午。

    且不容藥石。

    況以晚食為藥食也。

    然藥食。

    古人仍語。

    與雲栖何有。

    四分别衆食。

    除餘時。

    波逸提。

    餘時者。

    病時。

    作衣時。

    施食時。

    道行時。

    乘船時。

    大衆集時。

    沙門施食時。

    此是時。

    茲律文昭着。

    佛意宛然。

    則知雲栖不肯誤人。

    亦不自誤。

    大約律法遮處。

    不得不嚴肅。

    而開時。

    不得不方便。

    後人勿以方便為繇。

    乃以無病為病。

    未老先老。

    恣意食啖。

    而違佛制也。

     論。

    劫初聖人。

    以一日不食為齋。

    世尊制日中一食。

    佛斷六趣因。

    令同三世佛。

    故制日午為法食正時也。

    及難陀母。

    奉粥上佛。

    佛應許比丘食粥。

     【箋】事見粥有十利。

     以白色明相。

    為食粥正時。

     【箋】婆沙論。

    明相有三。

    初。

    日照剡部樹身。

    天作黑色。

    二。

    日照樹葉。

    天作青色。

    三日過樹。

    天作白色。

    三色中取白色為正。

    須舒手見掌文分明。

    始得食粥。

     蓋身為如來弟子。

    志求涅盤。

    豈得下同惡趣。

    旦時天食。

    聊可同之。

     【箋】毗羅三昧經。

    佛為惠法菩薩雲。

    食有四種。

    早天食時。

    午法食時。

    暮畜生食時。

    夜鬼神食時。

    佛斷六趣因。

    令同三世佛故。

    日午時。

    是法食時也。

    過此以後。

    同於下趣。

    非上食時。

    故曰非時。

     是以輪傾一瞬。

    晷踰一發。

    鹹制所斷。

     【箋】瞬。

    目動也。

    二瞬。

    名一彈指。

    摩诃僧祇律。

    若日過午一瞬。

    則不當食。

    日晷過午一發許。

    則不當食。

     夫葷膻酒醴。

    列在戒條。

    非時不食。

    斯名齋法。

    今之方袍圓頂。

    未嘗一日持齋。

    薄暮豪餐。

    中宵大嚼。

    羹粒狼籍。

    匕箸縱橫。

    使彼按律自繩。

    亦難寬貸。

    佛言。

    諸婆羅門不非時食。

    況我弟子。

    知法行法。

    而當爾耶。

    凡如此者。

    非我弟子。

     【箋】舍利弗問經。

    舍利弗言。

    有諸檀越造僧伽藍。

    厚置資給。

    供出家人。

    非時就典。

    食者索食。

    與者食者。

    得何等罪。

    檀越得何等福。

    佛言。

    非時食者。

    是破戒人。

    是犯盜人。

    非時與者。

    亦破戒人。

    亦犯盜人。

    盜檀越物。

    非施主意。

    施主無福。

    如失物故。

    但有發心置立之善。

    舍利弗言。

    持受時食。

    食不盡者。

    非時複食。

    或有時受至非時食。

    複得福否。

    佛言。

    時食淨者。

    是即福田。

    是即出家。

    是即僧伽。

    是即天人良友。

    是即天人導師。

    其不淨者猶為破戒。

    劫盜餓鬼之罪窟。

    非時索者。

    非時辄與者。

    是名退道惡魔。

    名惡道破器癞病人。

    壞善果故。

    諸婆羅門不非時食。

    外道梵志。

    亦不邪食。

    況我弟子。

    當知法行法。

    若盜與盜受。

    一團一撮。

    片鹽片酢。

    皆死堕焦腸地獄。

     明訓昭然。

    莫之或省。

    是誠河心。

    似此挈坯當瓶。

    破多固少。

    抟霜作器。

    毀易持難。

    不思信施難消。

    亦任福田彌薄。

    觀律中載一比丘患病。

    佛教以種種治法。

    猶不及於食啖。

     【箋】五分律。

    有比丘。

    服吐下藥。

    不及時食。

    腹中空悶。

    諸比丘以是白佛。

    佛言。

    以酥塗身。

    猶故不差。

    佛言。

    酥和麨塗身。

    猶故不差。

    佛言。

    以暖湯澡灑。

    猶故不差。

    佛言。

    以暖湯飲。

    能延至曉。

    一切不得過時食。

     則病且不開。

    何況無病。

    又外書載僧智燈。

    死已複活。

    傳午後服藥。

    後人增加。

    非佛本意。

     【箋】酉陽雜爼。

    貞元中。

    荊州天崇寺僧智燈。

    常持金剛經。

    遇疾死。

    弟子啟手足猶熱。

    未敢殓。

    經七日。

    卻活雲。

    初見冥王。

    合掌下階。

    訊曰。

    因公持經功德。

    更延壽十年。

    勉脫生死。

    又問人間衆生。

    中晚以藥為食。

    食薏苡仁。

    大違本教。

    燈曰。

    律有開遮故。

    王曰。

    此後人加之。

    非佛意也。

    今荊州僧衆。

    中後無飲藥者。

     則藥且弗聽。

    何況非藥。

    乃縱情非法。

    漫不加意。

    詢及持犯雲何。

    惘然若夢。

    而閻羅老子究心佛律。

    政爾精熟。

    安可構愆向盡。

    斂罪待終。

    是猶抱薪而馳烈焰。

    負石而躍春冰。

    希心幸脫。

    其可得乎。

    若後岡齋時小過。

    枵然竟日。

     【箋】高僧傳。

    齊釋僧侯。

    自蜀還都。

    於後岡創立石室為安禅之所。

    自息慈以來。

    至於舍念。

    每日影小蹉。

    辄空齋而過。

     順公疾危誤食。

    吐粒而終。

     【箋】高僧傳。

    梁山陰雲門寺。

    釋智順。

    疾甚不食多日。

    一食中竟。

    弟子昙和。

    以順絕谷日久。

    密以半合米雜煮。

    以進。

    順咽而還吐。

    索水洗澡。

    語和雲。

    汝永出雲門。

    不得還住。

     斯真能克躬嚴意。

    甯複慮冥司相抗難哉。

     十曰不捉持生像金銀寶物 【箋】涅盤。

    如恩立法。

    随法得名。

    處聖稱真。

    居凡号俗。

    似金作器。

    随器得名。

    在指曰镮。

    飾臂名钏。

    則一心不動。

    執别号而萬法成差。

    真金匪移。

    認異名而千器不等。

    若知法法。

    全心作器。

    器盡金成。

    名相不能幹。

    是非焉能惑。

    又如圓器與方器。

    名字不同。

    若生金與熟金。

    言說有異。

    推原究體。

    萬法皆空。

    但有意言。

    名義差别。

    動即八識。

    凝為一心。

    得旨忘緣。

    觸途無寄。

     解曰。

    生。

    即金也。

    像。

    似也。

    似金者。

    銀也。

    謂金色生本自黃。

    銀可染黃似金也。

     【箋】翻譯。

    梵語生像。

    此雲金銀。

    即裹金之類。

     律。

    生者。

    金銀寶。

    不由人工作所成。

    像者。

    金銀寶物。

    由人工成其器也。

     雲居顯注。

    雲栖解固是。

    凡以金銀造成形像諸器物首飾等。

    皆名生像。

    亦不可捉持。

     寶。

    七寶之類是也。

     【箋】翻譯。

    七寶。

    諸經所載不同。

    舊本二種。

    其間名同而華梵不一。

    今依翻譯名義。

    一例二種。

    皆以梵語為名。

    華言各釋其下。

    一。

    蘇代羅。

    華言金。

     大智度論。

    金出山石沙赤銅中。

    而有四義。

    一。

    色無變。

    二。

    體無染。

    三。

    轉出無礙。

    四令人富。

    以是義故。

    名為寶。

    二。

    阿路巴。

    華言銀。

    銀出燒石中。

    世名白金。

    亦有四義。

    與前金同。

    故名為寶。

    三。

    琉璃。

    華言青色寶。

     觀經疏。

    吠琉璃耶。

    華言不遠。

    謂西域有山。

    去波羅柰城不遠。

    山出此寶。

    故以名之。

    此寶青色。

    一切衆寶。

    皆不能壞。

    色體堅瑩。

    世所希有。

    故名為寶。

    四。

    波黎。

    或雲塞頗胝迦。

    華言水玉。

    即蒼玉也。

    或雲水精。

    體色瑩潤。

    世所希有。

    故名為寶。

    五。

    牟婆洛揭拉婆。

    華言青白色寶。

    即[王*車]璖也。

    其狀如車之渠渠。

    車之牙辋也。

    因以為名。

    以其體堅色明。

    世所希有。

    故名為寶。

    六。

    摩羅伽隸。

    華言瑪瑙。

    其色赤白。

    如馬之腦。

    因以名焉。

    以其可琢成器。

    世所希有。

    故名為寶。

    七。

    缽摩羅伽。

    華言赤真珠。

    佛地論。

    赤蟲所出。

     大智度論。

    此寶出魚腹蛇腦中。

    其色明瑩。

    最為殊勝。

    故名為寶。

     皆長貪心。

    妨廢道業。

     【箋】皆字。

    發明生像等。

    極易惛人神智。

    譬如古鏡本來明淨。

    着一點塵埃不得。

    若着一點光明。

    即為障蔽。

    夫道也者。

    亦着一點貪心不得。

    若着一點。

    至道即為乖戾。

    晦堂曰。

    一塵飛而翳天。

    一芥堕而覆地。

    秪者一貪。

    無量法門即時掩閉。

    從此錯過。

    豈止一日兩日。

    一生兩生。

    欲求與道相遇。

    不是容易。

     大莊論。

    若物能令起惱。

    則不應畜。

    縱令寶玩。

    要必有離。

    如蜂作蜜。

    他得自不得。

    财寶亦卻是。

     故佛在世時。

    僧皆乞食。

    不立煙爨衣服房屋。

    悉任外緣。

    置金銀於無用之地。

    捉持尚禁。

    清可知矣。

     【箋】佛在世時。

    分衛乞食者。

    皆是菩薩聖僧四事供養者。

    悉是大權天衆。

    故不惟置金銀於無用之地。

    即此條律。

    亦未曾有。

    蓋為後人因事而制。

    誦至此。

    不覺想入佛境界矣。

     鋤金不顧。

    世儒尚然。

     【箋】世說。

    管幼安。

    諱甯。

    與華歆園中鋤菜。

    見地土有片金。

    管揮鋤與瓦石無異。

    歆捉而擲去。

    時人以此定管華之優劣。

     ◎樂羊。

    嘗行路得遺金一餅。

    還與妻。

    妻曰。

    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況拾金求利以污其行乎。

    羊大慚乃捐金於野。

     高士傳。

    披裘公者。

    吳人延陵季子出遊。

    見道中遺金。

    時當五月。

    見披裘負薪。

    顧令彼取金。

    公投鐮瞋目。

    拂手而言曰。

    何子居之高。

    視人之卑耶。

    五月披裘而負薪。

    豈取遺金哉。

    季子大驚。

    而問其姓。

    曰。

    吾子皮相之士。

    何足語姓名哉。

     ◎士大夫若愛一文。

    不值一文。

    千古之名言也。

     釋子稱貧。

    蓄财奚用。

     【箋】根本部迦葉尊者偈。

    所食無過一升飯。

    眠卧惟須一小床。

    兩張□布足遮身。

    此外并是愚癡物。

     五燈。

    瑞鹿本先禅師。

    居瑞鹿。

    一生手不度财物。

     ◎慧滿禅師。

    奉頭陀行。

    惟畜二針。

    冬則乞[示*甫]。

    夏則舍之。

    心無怖畏。

    睡無夢行。

    乞食所至伽藍。

    則破薪制屣。

    住無再宿。

    後無疾。

    坐陶冶中自化。

     燈錄。

    汴州法一。

    與大慧初剃染時。

    同舟下汴。

    慧數顧其笠。

    一怪之。

    伺起取笠視之。

    一金钗在焉。

    亟投諸水。

    慧還複顧覓。

    一咤曰。

    吾期汝乃為金钗動耶。

    已擲之水矣。

    慧禮曰。

    兄真我師也。

     ◎香嚴禅師。

    芟除艹木。

    偶抛瓦礫擊竹作聲。

    省悟。

    遽歸沐浴。

    焚香。

    遙禮沩山。

    贊曰。

    和尚大慈。

    恩踰父母。

    當時若為我說破。

    何有今日之事。

    乃有頌曰。

    一擊忘所知。

    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

    不堕悄然機。

    處處無蹤迹。

    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

    鹹言上上機。

    沩山聞得。

    謂仰山曰。

    此子徹也。

    仰曰。

    此是心機意識。

    着述得成。

    待某甲親自勘過。

    仰後見師曰。

    和尚贊歎師弟發明大事。

    你試說看。

    師舉前頌。

    仰曰。

    此是夙習記持而成。

    若有正悟。

    别更說看。

    師又成頌曰。

    去年貧。

    未是貧。

    今年貧。

    始是貧。

    去年貧。

    猶有卓錐之地。

    今年貧錐也無。

    仰曰。

    如來禅。

    許師弟會。

    祖師禅。

    未夢見在。

    師複有頌曰。

    我有一機。

    瞬目視伊。

    若人不會。

    别喚沙彌。

    仰乃報僞山曰。

    且喜閑師弟會祖師禅也。

     ◎香嚴於擊竹聲中。

    悟入成頌。

    自謂千了百當。

    不料被他仰山師兄一拶。

    換卻眼睛。

    直得貧到錐也無處。

    更加一拶。

    猶道未在。

    至第三頌。

    方許他會祖師禅。

    若當時不是仰山這兩拶。

    幾合有頭無尾。

    何故僞山輕輕放過。

    放過且止。

    且道他父子心行還有異同也無。

    速道。

     今人不能俱行乞食。

    或入叢林。

    或入庵院。

    或出遠方。

    亦未免有金銀之費。

     【箋】不能乞食句。

    預見法運衰微。

    能毋感慨。

    此下至不無金銀之費。

    雲栖未免入水救人。

    以慈悲故。

    有雲。

    律中無暫開之文。

    以雲栖為杜撰。

    乃不知佛住世時。

    金銀何用。

    故不捉持。

    當斯像法住世。

    非錢不行。

    恐塞參學之路。

    乃體會佛心。

    因時而着此篇。

    故下文随開随遮。

    不使後學積聚以長貪心也。

     不營求。

    不畜積。

    不販賣。

    不以七寶裝飾衣器等物。

    庶幾可耳。

    如或不然。

    得罪彌重。

    噫。

    可不戒欤。

     【箋】才登初地。

    專緻學道。

    恐其恣長貪心。

    金銀不經其手。

    而況積畜。

     征。

    今叢林執掌錢谷者。

    漫不為事。

    於貪能不累乎。

     訓。

    常住司執錢谷。

    無非佛物法物僧物。

    於己何有。

    若此中沾染毫厘。

    即是镬湯爐炭。

    若此中泾渭分明。

    即是青蓮華藏。

     寶訓。

    死心曰。

    求利者不可與道。

    求道者不可與利。

    古人非不能兼之。

    蓋其勢不可也。

    使利與道兼行。

    則商賈屠沽闾閻負販之徒。

    皆能求之矣。

    何必古人棄富貴。

    忘功名。

    灰心泯志。

    於空山大澤之中。

    澗飲木食而終其身哉。

    必為利與道行之。

    不相違礙。

    譬如捧漏卮而灌焦釜。

    則莫能滴矣。

     論。

    十惡以意業為上。

    三毒以貪心居首。

    财利於人。

    為禍最烈。

    而沙門殆有甚焉。

    律言。

    沙彌四患。

    而手捉金銀。

    乃與飲酒淫欲。

    邪命自活并列。

     【箋】四分律。

    沙門釋子。

    不得捉持金銀若錢。

    沙門釋子。

    舍離珍寶珠璎。

    不着飾好。

    若應捉金銀若錢。

    不離珠璎珍寶。

    則應受五欲。

    若受五欲。

    非沙門釋子法。

    日月有四患。

    雲何為四。

    阿修羅煙雲塵霧。

    是日月大患。

    若遇此患。

    不明不淨。

    不能有所照。

    亦無威神。

    沙門亦有四患。

    雲何為四。

    若沙門不舍飲酒。

    不舍淫欲。

    不舍手持金銀。

    不舍邪命自活。

    是謂沙門四大患。

    能令沙門不明不淨。

    不能有所照。

    亦無威神。

     誠以手捉持。

    則私畜藏。

    私畜藏。

    則生貪着。

    於是損失法财。

    戕殘慧命。

    惡名流布。

    世所賤恥。

    故錢系衣領。

    非人坌土其上。

     【箋】僧祗律。

    有比丘。

    将一沙彌歸看親裡。

    路經曠野。

    有非人化作龍。

    右繞沙彌。

    以華散上。

    贊言善哉。

    大得善利。

    舍家出家。

    不捉金銀。

    及錢。

    比丘到親裡家。

    問訊已。

    欲還。

    時親裡婦。

    語沙彌言。

    汝今還。

    可持錢去。

    市易所須。

    沙彌受取。

    系着衣領。

    中道非人見沙彌持錢。

    在比丘後行。

    複化作龍。

    左繞沙彌以土坌上。

    乃言。

    汝失善利。

    出家修道。

    而捉錢行。

    沙彌便啼。

    比丘顧問沙彌。

    彌泣言。

    我不意有過。

    無故得惱。

    師問汝有所捉耶。

    答曰。

    持是錢來。

    師言。

    舍棄。

    棄已非人複如前供養。

     金沙着灌專頭難以飛空。

     【箋】僧祗律。

    目連尊者共專頭沙彌。

    食後。

    到閻浮提阿耨池上坐禅。

    專頭沙彌。

    見池邊金沙。

    心生貪着。

    取沙着尊者澡灌中。

    目連從禅定起。

    即以神足乘虛而還。

    時沙彌為非人所持。

    不能飛空。

    目連喚彌同往。

    彌曰。

    我不能得往。

    連曰。

    汝有所持耶。

    彌曰。

    持是金沙。

    連曰。

    汝應舍棄。

    舍已即乘空而去。

     捉持之害如此驗欤。

    故知唐智則。

    匙缽之外略無兼物。

    衆号為狂。

    則曰。

    道我狂者。

    乃是狂耳。

     【箋】高僧傳。

    唐智則。

    瓦缽本匙外無餘物。

    居一室。

    門不掩閉。

    衆号為狂。

    出家離俗。

    心存衣食。

    行住遮障。

    扁戶緘笥。

    廢時亂業。

    役役不安。

    而此非狂。

    更無狂者。

     至哉言乎。

    世間從未聞有學道沙門而餓死者。

    不見有持戒釋子而凍殺者。

    惟當恒堅厥行。

    永勵初心。

    任運而行。

    直意而往。

    自然不至乏絕。

    苟憂其匮。

    則檀施斯阻。

    虞其竭。

    則分衛始艱。

    所以者何。

    憂匮之心。

    去道斯遠。

    虞竭之慮。

    與法彌乖。

    故雖是如來弟子。

    則龍天不相擁衛。

    善神不加護持。

    以至因緣中斷。

    凍餓交迫。

    無足訝矣。

    乃不自究。

    而謂佛法無靈。

    多藏得算。

    五邪求利。

     【箋】智度論。

    五種邪命。

    一。

    詐現異相。

    二。

    自說功能。

    三。

    占相古兇。

    四。

    高聲現威。

    五。

    說所得利。

    以動人心。

     八穢資生。

     【箋】華嚴随疏演義鈔。

    八不淨物。

    一。

    置買田宅。

    二。

    種植根栽。

    三。

    貯聚谷粟。

    四。

    畜養奴婢。

    五。

    畜養群畜。

    六。

    藏積金銀錢寶。

    七。

    藏積象牙。

    刻镂等物。

    八。

    藏積銅鐵釜镬。

    以自煮爨。

     盤地之嚴誡頓違。

    随藍殒命。

     【箋】出曜經。

    佛告諸比丘。

    汝等勿貪調達供養。

    調達自陷。

    亦陷他人。

    昔有群鹫。

    各各孚乳。

    鹫告其雛曰。

    汝若學飛。

    懸在虛空。

    見地如盤。

    颠勿上過。

    有随藍風傷害於汝。

    頭腦肢節。

    各在異處。

    時雛不随父母教。

    飛越過量。

    為風所吹。

    喪命異處。

     刍潦之恒分。

    忽越酥麥焚身。

     【箋】出曜經。

    大月支國。

    俗常以酥煎麥飼豬。

    時官馬駒。

    謂母曰。

    我等與王緻力。

    不計遠近。

    皆赴其命。

    然饷以草刍。

    飲以潦水。

    母曰。

    汝等慎勿興此意。

    羨彼酥煎麥也。

    不久自當現驗。

    時逼節會。

    新歲垂至。

    家家縛豬。

    投於镬湯。

    舉聲嗥喚。

    馬母吉子。

    汝等頗憶酥煎麥否。

    欲知證驗。

    可往觀之。

    諸馬駒等。

    審然。

    方知前愆。

    情分食草。

    時複遇麥。

    終不敢食。

     古德雲。

    不愁戈戟從空下。

    藕孔單絲絆殺人。

    斯求寂所當深念者欤。

     【箋】華嚴。

    佛子。

    譬如三十三天。

    共阿修羅鬥戰之時。

    諸天得勝。

    修羅退衄。

    阿修羅王。

    其身長大七百由旬。

    四兵圍繞。

    無數千萬。

    以幻術力。

    将諸軍衆。

    同時走入藕絲孔中。

    菩薩摩诃薩。

    亦複如是。

    已善成就諸幻法智地。

    幻智即是菩薩。

    菩薩即是幻智。

    能於無差别法中入定。

    差别法中起。

    差别法中入定。

    無差别法中起。

    法昌錄。

    師與衆僧吃藕次。

    乃雲。

    昔阿修羅。

    嘗與帝釋交戰。

    修羅戰敗。

    退入藕絲孔中。

    汝等諸人。

    各各吃藕。

    還曾咬着得幾個修羅麼。

    時有一僧作嘔勢。

    師雲。

    大衆吃藕偏。

    汝作恁麼勢。

    僧雲。

    若不恁麼。

    恐遭人怪笑。

    師曰。

    直饒恁麼。

    也遭人怪笑。

    僧曰。

    和尚又作麼生。

    師曰。

    但吃藕。

    去無作麼生。

     藕絲詩。

    西方美人洗藕蓮莊北。

    手把金刀如切玉。

    玉中誰識藏氷絲。

    刀刀玉斷絲還續。

    因之有感偶而歌。

    句裡宮商費琢磨。

    齒頰氷聲忘六月。

    咿哦滿口含霜雪。

    載嚼載歌絲轉多。

    織女雖巧愁秋波。

    賴我舌本通泉谷。

    香漩迂繞蓮華腹。

    地緯天經神鬼呵。

    絲絲烨烨照山河。

    莫教根蒂驚食盡。

    留取一絲兩絲藏修羅。

     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