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身飼虎。
虎忽不見。
見五戒神。
歎言善哉。
具陳本意。
誓不相離。
比丘悔責。
堅持五戒。
二十戒神。
還來守護。
比丘精進修道。
遂得果位。
至於澡盤之喻羅雲見呵。
【箋】譬喻經。
羅雲未得道時。
言少誠信。
佛敕羅雲。
往賢提精舍住。
守口攝意。
勤修經戒。
後佛往視。
令羅雲。
取水洗足已。
佛語羅雲。
此水本潔今受塵垢。
不可複用。
食飲澡漱。
汝不念精進。
攝心守口。
三毒垢穢。
充滿胸懷。
亦如此水。
不可複用。
又潔盤雖空。
不可盛用食飲。
汝雖為沙門。
口無誠信。
曾受惡名。
亦如澡盤。
不中盛食。
又此器賤價汝戀不惜汝不攝身口粗言惡說。
多所中傷。
衆所不受。
身死神去。
輪轉之途。
受苦無量。
諸佛賢聖。
所不愛惜亦如此盤。
汝所不惜。
佛告羅雲。
昔國王使象出兵象唯藏鼻。
護不用鬥。
所以者何。
象鼻軟脆。
中箭即死。
唯當護口。
如象護鼻。
羅雲感激自勵。
得羅漢果。
大甯之謾。
靈源被咤。
【箋】寶訓靈源。
侍晦堂於章江寺。
一日入城晚歸。
晦堂問。
今日何往。
曰。
适往大甯來。
時死心在傍。
厲聲诃曰。
參禅欲脫生死。
發言先要誠實。
清兄何得妄語。
靈源面熱不敢對。
自爾不入城郭。
不發妄言。
皆慚愧惶懼。
感勵精勤。
蓋東隅雖逝。
桑榆可收。
不遠而複反。
則終吉也。
今諸沙彌。
爰稱應法。
豈乏師誨友規。
慎勿袖如充耳。
【箋】詩經注。
袖。
多笑貌。
充耳。
塞耳也。
耳聾之人恒多笑。
卻非分之施。
遠溢美之譽。
将避溺山頭。
猶虞其迫逃火井中。
還怖其迩。
豈不人人鹹成法器欤。
五曰不飲酒 【箋】梵網。
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
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颠倒之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薩遮尼乾子經偈。
飲酒多放逸。
現世常愚癡。
忘失一切事。
常被智者呵。
來世常暗鈍。
多失諸功德。
是故黠慧人。
離諸飲酒失。
◎酒為放逸根。
不飲閉惡道。
甯舍百千身。
不毀犯法教。
甯使身乾枯。
終不飲此酒。
假使毀犯戒。
壽命滿百年。
不如護禁戒。
即時身磨滅。
決能定使差。
我猶故不飲。
況今不定知。
為差為不差作是決定心。
心生大歡喜。
即獲見真谛。
所患即消除。
宗鏡。
五不飲酒。
法門解者。
迷惑倒見名酒。
夫酒為不善。
諸惡根本。
飲酒招狂外道等。
是即世間醉也。
大經雲。
從昔已來。
常為聲色所醉。
流轉生死。
三界人天。
通有此醉。
二乘無明酒未吐。
如半瘧人。
大經引醉歸之。
世間無常樂。
而言我淨。
如來實我淨而言無常樂。
如彼醉人。
見日月轉。
此二乘醉也。
菩薩無明未盡。
不了。
了見。
夜睹畫像。
譬如醉人。
朦胧見道。
迦葉雲。
自此已前。
我等悉名邪見人也。
此是菩薩醉。
圓人行如來行。
具煩惱性。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雖有肉眼。
名為佛眼。
所可見者。
更不複見。
是則五住正習。
一時無有餘。
酒法既除。
何所可醉。
圓人亦有飲酒法門。
鴦崛雲。
持真空瓶。
盛實相酒。
變化五道。
宣揚哮吼。
波斯匿醉轉更多恩末利後飲。
佛言持戒。
入於酒肆。
自立其志。
亦立他志。
夫得其門者。
逆順俱當。
失其柄者。
操刀傷手。
是知能以塵勞煩惱為佛事者。
斯乃見一切法。
皆實相矣。
於一心實相中。
不見有世間過患障礙之法。
則何所舍。
亦不見有出世殊勝尊妙之法。
則何所取。
但為未入實相門中。
見有凡聖。
種種差别。
而生忻厭者遂乃徇彼機宜。
随其所作。
善巧方便。
而化導之。
皆令入此一際平等。
無诤無失。
自證法門。
究竟常樂。
如是開示不負前機。
若解肘後之方似探囊中之寶。
實為第一之說。
括盡初終。
開大施之門。
複誰前後。
得自己法身之髓。
到一心智海之源。
初阿已攝無邊。
過茶無字可說。
解曰。
飲酒者。
謂飲一切能醉人酒。
【箋】酒非一種。
故曰一切。
下文正解一切也。
謂酒能昏神智。
明達之士。
以酒為禍泉。
故痛絕之。
今為拔生死邪見。
豈得飲此禍泉哉。
西域酒有多種。
甘蔗蒲萄。
及與百花。
皆可造酒。
【箋】神仙服食經。
采南燭草。
煮汁為酒碧映五色之神通。
扶桑記。
頓遜國有樹似安居石榴。
取其花汁貯盆内。
數日成美酒洞冥記。
瑤琨去玉門九萬裡。
有碧草。
割之釀酒。
飲一合三日不醒。
飲甘溪水則醒。
南史。
拘樓國有水仙樹腹中有水。
謂之仙漿。
飲者七日醉。
古今注。
烏孫國有青田核。
得水如酒味醇。
飲盡更生。
名青田酒。
孚異物志。
文華作酒味甚美人以金買不以為貴。
此方止有米造。
俱不可飲。
【箋】上文西域多種。
下及此方米造。
總攝一俱字斷之也。
珠林。
第五飲酒戒者。
佛告諸比丘。
若言我是佛弟子者。
不得飲酒。
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飲。
酒有二種。
谷酒。
木酒。
谷酒者。
以諸五谷雜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莖葉果。
用種種子果艹雜作酒者是。
酒色酒香酒味飲能醉人者。
是名為酒。
若嘗咽者。
亦名為飲。
若飲谷酒。
咽咽犯。
若飲酢酒。
若飲甜酒。
若啖麴能醉人者。
若啖糟。
若飲酒澱。
若飲似酒色。
似酒香。
似酒味。
能令人醉者。
并随咽咽犯。
若但作酒色。
無酒香。
無酒味。
不能醉人。
及餘飲者。
皆不犯。
若依四分律。
病比丘等。
餘藥治不差。
以酒為藥者。
不犯。
颠狂心亂病惱不覺知者。
亦不犯。
除有重病。
非酒莫療者。
白衆方服。
無故一滴不可沾唇。
【箋】堤岸傾決。
眇視涓滴。
故曰。
涓滴不除。
終為江河。
此言始而略沾一滴。
終而巨觞不止。
谕遮法之嚴。
故七衆俱制。
而獨開重病者。
權宜也。
謂非酒莫療之病。
急須用酒。
即以酒為藥。
是藥。
非酒也。
亦有非酒而能醉人者。
有二種。
一。
無明酒。
謂無明覆心。
其言如醉故。
二。
般若酒。
謂佛法知見。
蘊滞不化。
有佛法習氣。
亦如醉故。
珠林。
佛言。
酒有多失。
開放逸門。
飲如葶苈子。
犯罪已積。
若消病苦。
非先所斷。
毗尼母經。
尊者彌沙塞說曰。
莎提比丘自小因酒長養身命。
後出家已。
不得酒故。
四大不調。
諸比丘白佛。
佛言。
病者聽甕上嗅之。
若差不聽嗅。
不差者聽用酒洗身。
若複。
不差。
聽用酒和面作餅食之。
若複不差。
聽酒中自漬。
乃至不得嗅酒。
不得止酒舍。
不得以酒飲人。
【箋】嗅酒。
止酒舍。
雖不飲。
有大患者二。
一。
令人疑謗。
二。
熏習成性。
亦防微杜漸之法也。
梵網。
以酒飲人者。
五百世無手。
戒之甚嚴謂自破酒戒。
不過罪及一身。
與人飲。
為害不止故。
儀狄造酒。
禹飲痛絕。
【箋】人物考。
儀狄。
禹妃弟。
善造酒禹飲而甘之曰。
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遂疎儀狄。
而絕旨酒。
晉中興書。
元帝性嗜酒。
王道深以為誡。
左右進觞覆之。
晉書。
凡民不得私釀酒沽。
其有婚姻及疾者聽之。
餘犯者罰金八兩。
枚乘七發。
酒為腐腸之藥。
自古聖君賢臣。
恐以累民。
故禁之。
纣作酒池國以滅亡。
【箋】人物考。
纣名辛。
帝乙少子。
兄弟三人。
長曰。
微子啟。
次曰。
中衍。
皆庶出。
次曰。
辛。
嫡出即纣也。
資辯捷疾。
力格猛獸。
智足以拒谏。
言足以飾非。
以肉為林。
以酒為池。
使男女裸逐其間。
一鼓而牛飲者。
三千人漢書成帝。
張屏風坐。
畫纣醉踞姐已作長夜之樂。
班白谏曰。
沈湎於酒。
微子所以告去。
式号式呼。
大雅所以流連。
詩書荒淫之戒。
其源皆在於酒。
僧而飲酒。
可恥猶甚。
【箋】僧者。
德望威嚴。
言行端密。
為後學之标幟。
法門之梁棟。
若飲酒。
則言多不根。
過失無量。
為态類狂象之無鈎。
似戲猿之在樹。
乃不知标幟折。
梁棟摧。
而法門自此危矣。
昔有優婆塞。
因破酒戒。
遂并餘戒俱破。
【箋】報恩經。
昔有五戒優婆塞治田。
因渴。
誤飲酒至醉。
忽鄰家有雞來。
即殺食之。
鄰女往索。
又強與淫。
訟之於官。
複妄言不取。
因此一飲。
五戒俱喪。
三十六失。
一飲備焉。
過非小矣。
【箋】四分廣律自不孝父母。
輕慢師友不敬三寶。
惡名流布。
至暑月熱亡寒天凍死矣。
貪飲之人。
死堕沸屎地獄。
生生愚癡。
失智慧種。
迷魂狂藥。
烈於砒酖。
【箋】言砒酖之毒。
不過毀其所生之身。
不能毀其智慧道種。
飲酒之毒。
不啻曰腐腸之藥。
而智慧道種。
滅盡無餘也。
晉書。
孫季舒。
常與石崇飲。
傲慢過度。
欲奏之。
裴楷曰。
飲人狂藥。
責人正禮。
不亦乖乎。
故經雲(本經)。
甯飲洋銅慎無犯酒噫。
可不戒欤。
【箋】以上經論。
及諸史書。
種種言辭譬喻。
總之勸免。
離諸酒過也。
謂天下毒之猛烈。
無甚於砒酖洋銅。
而酒之毒烈。
又甚於此。
故激切痛戒也 雲居顯曰。
飲酒破戒。
世人共知。
近有煙酒。
相習成風。
竟有師僧。
随流吞服者。
最為可恥。
手執管筒。
口吐煙焰。
既喪威儀。
亦增惡臭且親見颠仆。
觸火燒爛。
形體者。
飲酒多失。
此為更甚。
無論受戒與否。
皆不可服此大非法。
所當痛戒。
論。
佛言。
酒有多失。
開放逸門。
飲如葶苈。
是名破戒。
故唐玄鑒。
掊系酒器。
敢嬰豪族之瞋。
【箋】高僧傳僧鑒。
數興造。
工匠繁多。
或送酒者。
辄曰我所造。
必令如法。
甯使罷工。
無容飲酒。
時清化寺。
修營佛殿。
州豪孫義。
緻酒兩镡。
與鑒。
鑒即破酒器。
流溢地上。
義大怒。
明将加惱。
夜夢人以刀拟之。
既悟。
躬詣忏悔。
晉法遇寬。
貸狂僧。
甘伏荊條之辱。
【箋】粱高僧傳。
遇在江陵長沙寺。
一僧飲酒。
廢夕燒香。
遇但罰不遣。
師道安。
以筒盛荊寄遇。
遇向筒緻敬伏地。
令維那行杖。
垂淚自責。
蓋其表率後昆駐延正法不能不爾佛又言。
若消病苦。
非先所斷。
是則此戒已於危疾聽許暫開。
曷為竹園比丘。
病差懷慚。
深陳過咎。
【箋】舍利弗問經。
迦蘭陀竹園精舍一比丘疾笃。
将死。
優婆離問汝須何藥。
曰。
須酒。
實違毗尼。
甯盡身命。
無容犯酒。
優波離言。
若為病開。
如來所許。
於是服酒差病。
比丘懷慚。
猶謂犯律。
往至佛所。
殷勤悔過。
佛為說法。
得羅漢道。
遠和尚。
於諸耆宿。
逆其誠懇。
【箋】高僧傳。
晉廬山釋慧遠。
困笃。
諸耆宿皆稽颡請飲豉酒。
弗許。
又請飲米汁。
弗許。
再請以蜜和水為飲乃命律師披卷尋文敢飲。
卷未半。
遷化。
白馬芬。
謂當垂盡。
讵乖素心。
【箋】高僧傳。
齊釋慧芬。
初住谷熟縣。
常山寺。
及魏滅佛法。
南歸京師。
止白馬。
病笃。
人勸以酒服藥。
芬曰。
積年持戒。
甯以将死虧節耶。
鹹乃增加嚴峻。
反更踰於訓制。
未常不疑其己甚。
及觀沙伽羅漢。
能令惡龍向化。
忽喪伏蛙之威。
【箋】優婆塞五戒相經。
支提國。
有惡龍。
名庵羅婆提陀。
暴害人禽。
破滅秋谷。
莎伽陀羅漢。
到其處樹下敷座。
龍發嗔恚。
身出煙火。
雨雹霹靂。
蜈蚣蚰蜒等。
莎伽陀。
變作優缽羅華。
波頭摩華。
惡龍所有勢力。
盡現皆不能勝。
因受三歸。
更不作惡。
有一貧女。
信敬莎伽陀。
辦酥乳糜。
似水色酒。
持與莎伽陀。
不看飲之。
飲已便去。
時酒勢不覺倒地。
佛語諸比丘。
莎伽陀今能折伏蝦蟆否。
聖人飲酒。
尚如是失。
何況凡夫。
今後凡我弟子不得飲酒。
乃至如草頭一滴亦不得飲。
新寺難公。
爰從冥趣。
栖遲竟阻遐升之慶。
【箋】冥祥記。
宋蔣小德。
病死複蘇雲。
至冥司放還。
路由一處有弊陋小屋。
於屋前逢新寺。
難公雲。
自出家來。
未嘗飲酒。
且就蘭公。
蘭公苦勸。
逼飲升許。
被王召用。
若不坐此當得生天。
遡所由來。
悚然戰栗。
安可曠懷疎節。
自贻不追之悔乎。
六曰不着香華鬘不香塗身 【箋】頌如來威德無不備。
依正莊嚴世所企。
一切不求無乏少。
凡所需者随時至。
華鬘珠璎及塗看。
空中天樂如雲施。
如來慈受乃。
從權。
若作受想貪愛使。
未到雪山愛見除。
萬乘妻子多捐棄。
夜半明星獨晤時。
奇哉從此忘尊貴 是人皆知如來依正莊嚴。
世無能比。
不知如來依。
正從曠劫苦行得來。
亦從斷滅貪愛所感。
今人苦行不修。
貪愛不斷。
而欲彷佛如來依正。
譬如貧人服帝王服。
其禍速至。
解曰。
華鬘者。
西域人貫華作鬘。
以嚴其首。
此土則缯絨金寶。
制飾巾冠之類是也。
【箋】鬘者。
發髻之上以珠華雜寶而嚴飾。
故曰。
華鬘不但西域有之。
此土男人嚴飾巾冠。
女人嚴飾髻帨。
以分人品貴賤也。
香塗身者。
西域貴人用名香為末。
令青衣摩身。
【箋】異香。
惟西域多種。
故貴人以香浴身及摩身。
即此土以香肥皂浴之也。
西域侍兒。
皆着青衣。
因名焉。
如玄真子。
命樵青竹裡煎茶是也。
此土則佩香熏香。
脂粉之類是也。
【箋】佩香。
或囊或餅也。
熏香。
以筒以爐也。
二儀錄。
臙脂。
起自纣。
以紅藍花汁作脂。
為桃花籹。
燕國所出也。
銀粉。
古今注三代鉛為粉。
出家之人。
豈宜用此。
【箋】道人當以智慧火。
熏戒定香。
莊嚴無相之身。
直見無相之頂。
獨露本光。
豈宜外飾。
以上種種。
皆王臣所為。
道人弗用。
若以異香。
轉供諸佛即成福智。
佛制三衣(三衣。
謂五條。
七條二十五條也)。
俱用粗疎麻布。
獸毛蠶口害物傷慈非所應也。
【箋】此南山聖師之文。
謂慈悲之服。
安用殺生皮毛為衣。
又曰。
縱得已成。
斬壞塗埵。
塗堵。
垩牆也。
謂獸毛蠶口。
不及麻布安穩也。
楞嚴。
若謂比丘。
不服東方絲綿絹帛。
及此土靴履裘毳。
如是比丘。
於世真脫。
酬還宿債。
不遊三界。
何以故。
服其身分。
皆為彼緣。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一/禾)+禾]。
足不離地。
馬鳴大士記。
馬鳴。
往世為毗舍離王。
其國有一類人。
馬形無衣。
王運神力。
分身為蠶乃得衣故蠶成馬死。
馬死成蠶。
同一類也。
後王複生中印度其馬人當時感戀。
悲鳴不已。
故号馬鳴。
佛說服絲帛。
尚當還債。
不若戒之。
向後無悔。
除年及七十。
衰頹之甚非綿不暖者。
或可為之。
餘俱不可。
【箋】人生七十。
血氣衰頹。
力不勝。
粗重布衣。
故非綿不暖則知孟子七十已前。
亦戒衣帛或可為者專為之病開方便也。
夏禹惡衣。
【箋】通鑒。
伯禹夏後氏。
名文命。
字高密。
祖颛顼。
父[魚*纟]。
孕歲有二月堯戊戌五十八載。
六月六日。
生於僰道之石。
紐鄉長於西羌。
以土德王。
正建寅百有六歲。
崩於會稽一惡衣者。
頌禹王之德也。
禹王喜布素。
而不尚[纟*魯]纩。
其愛民惜福如此。
即此之心。
宜乎。
天下大治。
公孫布被。
王臣之貴。
宜為不為。
【箋】通鑒。
商周之際。
尚無被名弘為人恢奇。
多聞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
人臣病不節儉常曰。
公孫丞相布被。
人曰。
詐。
司馬丞相。
亦布被。
人曰。
儉布被。
可能也。
使人曰儉。
不曰詐不可能也。
後漢書。
王良。
為大司徒。
在位恭儉妻子。
不入官舍。
布被瓦器。
時司徒吏鮑恢。
過其家。
夫人布衣。
曳柴從田中歸。
吏歎服。
感應注。
漢文。
帝。
所幸夫人。
衣不曳地。
唐文宗。
嘗出袖示群臣曰。
此衣已三浣。
晉文公。
衣不重帛。
子夏。
衣若懸鹑。
晏嬰妾不衣帛。
董威結殘繩為衣。
号曰。
百結。
祭彤衣無兼衣皆惜福。
如此燈錄南禅師。
常雲。
我與翠岩悅在福昌時。
适病寒服藥出汗。
悅從禅侶徧借被。
不可得。
有紙衾者。
皆可數悅。
太息曰。
善公本色作家也。
豈得道人反貪華飾。
壞色為服。
糞草蔽形。
固其宜矣。
【箋】壞色。
青黑木蘭色。
以别缁素。
表無常之意警惕後學也。
糞掃者上世。
死者之衣。
及産子之衣。
皆棄曠野糞壤間。
比丘取其所棄。
於溪澗浣濯七次。
垢盡。
編而為衲。
聊以禦寒。
頭陀行也。
近世死者及産者。
衣不棄。
所以當世之學頭陀者。
較上世尤苦。
乞絲頭疏。
餘七歲出家。
父母愛之。
衣以輕暖。
餘性甘淡薄。
顧麗服不忍着。
常念一絲一縷。
出自蠶口。
自。
尺至丈。
生命不可計算。
喜粗布為衣。
奈餘力不勝。
乃以人之所棄破紬編而為衲。
看山看水。
日久月深。
不覺損弊。
欲向曠野糞壤間。
拾殘衣不可得也。
戊子春。
過廣陵見諸公制衣華麗。
其绫羅絲頭。
皆棄之餘為乞之。
向衲破處。
密密縫綴渾成一片。
雨打不濕。
風吹不入。
坐則為禅行則為戒。
住則為帏。
卧則為被。
亂則為忍铠。
靜則為斂羽。
施則為吹毛。
快哉。
一絲頭上有如是之用乎。
不但為餘滅多生之貪想。
且為諸公惜無窮之福雲。
古有高僧。
三十年。
着一緉鞋。
【箋】惠林。
布鞋百補千綴。
遇軟地。
則赤腳行恐損信施。
緉鞋。
雙履也。
五燈。
慧通禅師入太白山。
不赍糧。
饑食草果。
渴食澗泉。
依樹而息。
經五年有證。
晚歲一裙一被。
所着麻鞋。
三十載。
布衲重縫。
冬夏不易。
◎玄泰上座。
秪着布。
瑞鹿本先不設卧具。
不易繭。
絲。
卯齋終日。
況凡輩乎。
噫。
可不戒欤。
論。
律攝謂三種心。
當舍其一。
則喜好玩飾心也。
夫出家者。
割截為服。
糞掃蔽形。
豈複染情華美。
溺志芬芳。
将無意其服佩珍異。
光儀動衆。
衢路所接。
咋舌稱奇。
不知秉道之流。
惟覺其體污形穢。
有識之士。
且視同溷鼠廁蟲矣。
若優多羅比丘。
度母拔危。
【箋】優多羅母經。
優多羅。
尊佛樂法。
酒不曆口。
過午不食。
香花脂粉。
未嘗附身。
母為餓鬼。
優多羅以瓶盛水。
楊枝着中法服覆上。
飯比丘僧。
舉名咒願。
母免重咎。
南天竺男子。
聞法證聖。
【箋】阿育王經。
南天竺有一男子。
於佛法中。
出家少欲知足。
不樂榮顯。
不以酥油摩身。
不以湯水洗浴。
不食酥油。
不願華飾。
常畏生死。
詣摩偷羅國禮敬優波笈多。
一聞說法。
精進思惟。
得羅漢果。
較其所得。
與華鬘香油孰多。
又如此土先德。
或冬夏一衲。
【箋】唐玄朗破衲重縫。
冬夏不易。
或用紙糊衣。
【箋】唐靜琳。
平生衣破。
以紙補之。
更安有於華鬘或衣滓弗浣。
【箋】梁慧開。
衣服塵滓。
未嘗舉意浣濯。
或不思澡剃。
【箋】元高峰。
所住石洞上溜下淖。
不澡身。
不剃發。
複奚暇於摩身。
讵不華譽耀於千祀芳德襲於八弦乎。
至於世尊。
遙繩往制慎納珠函。
【箋】珠林。
佛初踰城。
樹神以迦葉佛所遺絹僧伽梨。
轉付佛言。
絹僧伽梨非我所用。
我聞諸佛出世。
不着蠶衣。
及開珠函。
見迦葉佛書言。
此僧伽梨。
經出大梵天王。
緯出堅牢地神。
絲是化生。
非由缲繭。
佛乃受之。
全付杜漸将來。
堅辭賜紫。
【箋】宋高僧傳。
五代晉釋全付。
住清化禅院。
錢忠憲王。
遣使賜紫袈裟。
付。
上章力辭使再往。
又辭曰。
吾非飾讓。
恐後人效吾而逞欲也。
傷慈之慮。
豈獨廑於能仁。
逞欲之防。
反盡寬於末季。
況茲四大。
别在剎那。
付彼一壞。
旋成朽壤。
行胔走骼。
枉用莊嚴。
蟻食烏餐。
空勞珍重。
乃罔念争雄超舉。
恥弗逮於姱修。
徒思角勝沉淪。
共相矜於炫俗。
以馬齒鳥迹為非分。
咄哉。
疎麻。
以獸毛蠶口為當然。
爛焉文绮。
憶昔之辭親割愛。
本圖修出世良因。
似今之鬥靡誇妍。
将拟向何途駐足耶。
悲夫。
七曰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箋】佛在世時。
大權菩薩。
現天人身。
常以梵呗歌贊於佛。
或演無常苦空。
無我之音。
令諸衆生感悟。
能使水鳥樹林。
鹹宣妙法。
非同世間豔麗歌舞也。
嘗論耳目之於聲色。
極易惛人神智。
亦能發人悟機。
故仙人緣之。
而神足頓失。
樓子因之。
而心地豁開。
究其惛智之源。
被聲色流轉也。
故謂之順流。
亦曰下流。
究其發悟之源。
不被聲色流轉。
故謂之逆流。
亦曰。
上流。
今之博地凡夫。
孰不為聲色流轉。
故與道日遠。
是故初機者。
當避聲色如刀劍。
其與道自近矣。
解曰。
歌者。
口出歌曲。
舞者。
身為戲舞。
【箋】歌舞者。
歌有所不足。
則舞以盡之。
舞有所不足。
則歌以盡之。
歌之舞之。
盡善盡美矣。
倡伎者。
謂琴瑟箫管之類是也。
【箋】倡伎。
總名也。
白虎通。
琴。
禁也。
所以禁止邪淫。
正人心志也。
瑟啬也。
閑也所以懲忿窒欲。
正人之德也。
呂氏春秋。
朱襄氏之世。
天下多風。
陽氣不積。
果實不成。
故斌王建五弦之瑟。
瞽瞍作十五弦。
舜益八弦。
為二十三弦。
漢武帝。
歌兒作二十五弦。
及箜篌瑟。
古有掌樂之官。
樂記所自出也。
世說。
戴安道。
少有高名。
武陵主聞其善琴。
使人召之。
安就使前破琴曰。
戴安道。
不能為王侯伶人。
風俗通。
丘仲。
作笛。
笛。
滌也。
所以蕩滌邪穢。
納之雅正也。
樂書。
剪雲夢之霜筠。
法能吟之異韻。
通義纂。
伏羲作箫十六管。
或雲。
女娲氏作。
爾雅。
大笛曰管。
小笛曰箫釋名箫。
肅也。
其辭肅肅而清也。
不得自作。
亦不得他人作時。
故往觀聽。
【箋】供佛宜使人作樂。
不宜自作。
征。
梵網十重不得教他作。
今不自作。
而使人作不與梵網相違乎。
訓。
梵網不教他作。
殺盜也。
殺盜為害非小。
使人作樂供佛。
有無量功德。
不同十重也。
但為初地工夫。
無暇作樂。
故使人作耳。
古有仙人。
因聽女歌音聲微妙。
遽失神足。
觀聽之害如是。
況自作乎。
【箋】毗昙毗婆沙。
優陀延王。
詣郁毒波陀山林。
禁入男子。
純與女人五欲自娛。
其音清妙。
燒衆名香。
時諸宮女。
裸形起舞。
适五百仙人經過。
染色聲香。
便失神足。
堕彼林中。
王問汝等是誰。
曰。
我是仙。
人。
王曰。
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
曰。
不得。
曰。
汝得初禅耶曰。
曾得。
今已失也。
王嗔曰。
有欲之人。
視我宮女。
殊非所以。
便拔利劍斷五百仙人手足。
所謂才生一念欲便失五神通。
今世愚人。
因法華有琵琶铙钹之句。
恣學音樂。
然法華乃供養諸佛。
非自娛也。
【箋】征。
如來說法。
無二種語。
今法華之與律儀雖經律不同。
然皆佛說。
雲何法華以音樂為功德律儀以倡伎為罪障耶。
訓。
所以為罪福者。
謂供養自娛之别耳。
若律儀中人。
以倡伎為功德。
即律儀轉為法華。
若法華中人。
以音樂自娛。
即法華轉為律儀。
雖然。
須彌納芥子則易。
芥子納須彌則難。
其有不以難易為礙者。
庶幾可以酬酢及此。
應院作人間法事道場。
猶可為之。
【箋】言猶可者。
非急切之詞。
當如法禮忏誦經為要務雜陳音樂。
又其次。
今為生死。
舍俗出家豈宜不修正務。
【箋】人人盡道為生死出家。
及乎尋常看他。
何曾以生死當事。
且道生死在什麼處。
輕輕問着。
十個到來。
卻有五雙打寬限。
所以不覺不知。
流入二死海中滔滔皆是。
今目前海口子。
不知沒溺殺多少英雄。
汝等快做手腳。
專緻正務。
果然手腳穩當。
方不負出家做個真正道人。
所謂正務者。
修證不無染污不得。
除卻目前句子皆非正務。
你将問來底不是正務。
我将言答底。
不是正務。
畢竟如何是正務。
臘月三十日到。
不是别人代得底。
四十二章經。
佛問沙門。
人命在幾間。
對曰。
數日間。
佛言。
子未聞道。
複問一沙門。
人命在幾間。
對曰。
飯食間。
佛言。
子未聞道。
複問一沙門。
人命在幾間。
對曰。
呼吸間。
佛言。
善哉。
子知道矣。
而求工伎樂。
乃至圍棋陸博。
骰擲樗蒲等事。
【箋】博物志。
堯造圍棋。
以教丹朱。
方言。
自關以東。
謂之奕。
漢書注。
陸博。
行棋也。
鮑宏博經。
二棋分黑白各半。
擲之。
珊瑚鈎詩話。
樗蒲。
老子入胡作。
今謂之呼盧。
取純色而勝。
五燈。
法遠住浮山歐陽文忠公。
聞遠奇逸。
造其室。
未有以異也。
與客棋。
遠坐其傍。
公遽收局。
請因棋說法。
遠令撾鼓。
升座曰。
若論此事。
如兩家着棋相似。
何謂也。
敵手知音。
當機不讓。
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路始得。
有一般底。
秪解閉門作活。
不能奪角沖關。
硬節與虎口齊張局破後。
徒勞逴斡。
所以肥邊易得。
瘦腹難求。
思行則往往失粘。
心粗則時時頭撞。
休誇國手。
謾說神仙。
赢局輸籌。
即不問。
且道黑白未分時。
一着落在甚麼處。
良久曰。
從來十九路。
迷悟幾多人。
文忠嘉歎久之浮山。
因棋說法。
意在言外乃見臨時應機便利若此。
後世愚昧。
大事未明。
深恩未報。
終日着棋。
廢時失事。
爾乃比支道林之手譚王文郎之坐隐大謬一生。
悲夫。
皆亂道心。
增長過惡。
噫。
可不戒欤。
【箋】善惡對代。
箭鋒相拄。
究竟為惡則易。
為善則難。
為惡如放無缰之馬。
為善如撐逆水之船。
此為為善者策發雲。
論。
剎利一國之貴。
而膺其爵命者。
莫不顯榮如來三界之尊。
而被其法服者。
豈偏菲薄。
愚昧白衣。
不知釋子。
惟唾棄甘醲厭離華屋。
所以支形缽食。
栖宿冢間。
正欲刊落驕慢。
斷割紛糾。
實自隆崇。
匪雲賤辱。
白衣反心輕之。
已為纰缪。
而身為釋子。
不知自重。
吹螺擊钹。
降為優伶。
為法門之玷。
抑何其甚。
夫徹公扳松而嘯。
見阻於東林。
何況於歌。
【箋】高僧傳。
宋僧徹。
常至南山扳松而嘯。
於是清風遠集。
衆鳥和鳴。
超然有勝氣。
退咨東林。
律禁管弦。
戒絕歌舞。
吟嘯可得為乎。
林曰。
論及散亂。
皆為違法。
由是乃止。
無着踯水而渡獲譏於近住。
何況於舞。
【箋】五百問經。
有賢者。
優婆塞。
請一比丘。
欲施一好衣。
比丘同行。
中道值水坑。
便踯度。
賢者自念。
我欲施一好衣。
為踯度故。
當減其半。
而比丘得他心通。
知賢者意。
前行複見水坑數四。
故踯。
賢者灰念。
減至無衣。
但留一食。
比丘前行。
見水坑不踯。
賢者問。
何不踯。
曰。
我若更踯。
恐失食故。
賢者驚駭。
知是道人悔過。
請歸供養。
乃至摴蒲博奕。
外書稱為牧豬奴戲。
【箋】晉中興書。
陶侃。
為荊州。
見吏博奕戲具。
曰。
圍棋堯舜以教愚子。
博殷纣所造。
諸君并國器。
何以此為。
◎聖人惜寸陰。
衆人惜分陰。
諸參佐。
每以戲廢事。
乃取摴蒲投之於江曰。
摴蒲者。
牧豬奴戲耳。
觀象蔔算。
論中謂之邪命自活。
【箋】智度論。
舍利弗雲。
出家人。
合藥。
種谷植樹不淨活命。
名下口食。
觀視星宿。
日月風雨。
雷雹霹靂。
不淨活命。
名仰口食。
曲媚豪勢。
通使四方。
巧言多求。
不淨活命。
名方口食。
學種種術。
蔔算吉兇。
不淨活命。
名維口食。
在道之人。
苟少犯之。
雖彈指頃。
皆足以污其清德。
觀奘法師童齡。
遇諸掉戲者。
诃其徒喪百年。
【箋】高僧傳。
唐玄裝法師。
年十一出家。
觀諸沙彌劇談掉戲。
謂曰。
夫出家者。
為無為法。
豈複更為兒戲。
可謂徒喪百年。
而樗蒲博奕抑又甚矣。
安禅師。
定中見談資養者。
惡鬼掃其腳迹。
【箋】宋光孝安住清泰寺。
定中見二僧倚檻私語。
初有天神擁衛。
傾聽久之。
散去。
俄而惡鬼唾罵。
仍掃腳迹。
頃詢其故。
乃二僧初論佛法。
次叙間闊。
末談資養。
自是終身。
未嘗言及世事。
而觀相占蔔。
顧可為欤。
當知身既抽簪。
自合心同執玉。
慎毋以至尊至貴之體。
而輕自媟亵也。
八曰不坐高廣大床 【箋】華嚴。
佛身充滿於法界。
普現一切群生前。
随緣赴感靡不周。
而恒處此菩提座。
楞嚴。
我以妙明。
不滅不生。
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
唯妙覺明。
圓照法界。
是故於中。
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不動道場。
徧十方界。
身含十方。
無盡虛空。
於一毛端。
現寶王剎。
坐微塵裡。
轉大法輪。
解曰。
佛制繩床。
高不過如來八指。
過此則犯。
【箋】梵網。
有繩床。
木床。
繩床以繩結為床。
為行腳者設。
木床。
為坐。
禅者設。
毗婆沙論。
佛八指。
約高一尺六寸。
中人一肘。
坐時腳不挂空。
過此量者。
曰高。
但可容身轉側。
過此量者。
曰廣。
既高且廣。
名大 雲栖為對初地學者。
不得放逸身心。
增長過惡說也。
若言如來報身之量。
已非八指限量。
況法身之量哉。
故以二嚴經。
文标顯其前。
乃至添彩雕刻。
及紗絹帳褥之類。
亦不宜用。
【箋】困學紀聞。
舜作食器。
流漆墨
虎忽不見。
見五戒神。
歎言善哉。
具陳本意。
誓不相離。
比丘悔責。
堅持五戒。
二十戒神。
還來守護。
比丘精進修道。
遂得果位。
至於澡盤之喻羅雲見呵。
【箋】譬喻經。
羅雲未得道時。
言少誠信。
佛敕羅雲。
往賢提精舍住。
守口攝意。
勤修經戒。
後佛往視。
令羅雲。
取水洗足已。
佛語羅雲。
此水本潔今受塵垢。
不可複用。
食飲澡漱。
汝不念精進。
攝心守口。
三毒垢穢。
充滿胸懷。
亦如此水。
不可複用。
又潔盤雖空。
不可盛用食飲。
汝雖為沙門。
口無誠信。
曾受惡名。
亦如澡盤。
不中盛食。
又此器賤價汝戀不惜汝不攝身口粗言惡說。
多所中傷。
衆所不受。
身死神去。
輪轉之途。
受苦無量。
諸佛賢聖。
所不愛惜亦如此盤。
汝所不惜。
佛告羅雲。
昔國王使象出兵象唯藏鼻。
護不用鬥。
所以者何。
象鼻軟脆。
中箭即死。
唯當護口。
如象護鼻。
羅雲感激自勵。
得羅漢果。
大甯之謾。
靈源被咤。
【箋】寶訓靈源。
侍晦堂於章江寺。
一日入城晚歸。
晦堂問。
今日何往。
曰。
适往大甯來。
時死心在傍。
厲聲诃曰。
參禅欲脫生死。
發言先要誠實。
清兄何得妄語。
靈源面熱不敢對。
自爾不入城郭。
不發妄言。
皆慚愧惶懼。
感勵精勤。
蓋東隅雖逝。
桑榆可收。
不遠而複反。
則終吉也。
今諸沙彌。
爰稱應法。
豈乏師誨友規。
慎勿袖如充耳。
【箋】詩經注。
袖。
多笑貌。
充耳。
塞耳也。
耳聾之人恒多笑。
卻非分之施。
遠溢美之譽。
将避溺山頭。
猶虞其迫逃火井中。
還怖其迩。
豈不人人鹹成法器欤。
五曰不飲酒 【箋】梵網。
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
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颠倒之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薩遮尼乾子經偈。
飲酒多放逸。
現世常愚癡。
忘失一切事。
常被智者呵。
來世常暗鈍。
多失諸功德。
是故黠慧人。
離諸飲酒失。
◎酒為放逸根。
不飲閉惡道。
甯舍百千身。
不毀犯法教。
甯使身乾枯。
終不飲此酒。
假使毀犯戒。
壽命滿百年。
不如護禁戒。
即時身磨滅。
決能定使差。
我猶故不飲。
況今不定知。
為差為不差作是決定心。
心生大歡喜。
即獲見真谛。
所患即消除。
宗鏡。
五不飲酒。
法門解者。
迷惑倒見名酒。
夫酒為不善。
諸惡根本。
飲酒招狂外道等。
是即世間醉也。
大經雲。
從昔已來。
常為聲色所醉。
流轉生死。
三界人天。
通有此醉。
二乘無明酒未吐。
如半瘧人。
大經引醉歸之。
世間無常樂。
而言我淨。
如來實我淨而言無常樂。
如彼醉人。
見日月轉。
此二乘醉也。
菩薩無明未盡。
不了。
了見。
夜睹畫像。
譬如醉人。
朦胧見道。
迦葉雲。
自此已前。
我等悉名邪見人也。
此是菩薩醉。
圓人行如來行。
具煩惱性。
能知如來秘密之藏。
雖有肉眼。
名為佛眼。
所可見者。
更不複見。
是則五住正習。
一時無有餘。
酒法既除。
何所可醉。
圓人亦有飲酒法門。
鴦崛雲。
持真空瓶。
盛實相酒。
變化五道。
宣揚哮吼。
波斯匿醉轉更多恩末利後飲。
佛言持戒。
入於酒肆。
自立其志。
亦立他志。
夫得其門者。
逆順俱當。
失其柄者。
操刀傷手。
是知能以塵勞煩惱為佛事者。
斯乃見一切法。
皆實相矣。
於一心實相中。
不見有世間過患障礙之法。
則何所舍。
亦不見有出世殊勝尊妙之法。
則何所取。
但為未入實相門中。
見有凡聖。
種種差别。
而生忻厭者遂乃徇彼機宜。
随其所作。
善巧方便。
而化導之。
皆令入此一際平等。
無诤無失。
自證法門。
究竟常樂。
如是開示不負前機。
若解肘後之方似探囊中之寶。
實為第一之說。
括盡初終。
開大施之門。
複誰前後。
得自己法身之髓。
到一心智海之源。
初阿已攝無邊。
過茶無字可說。
解曰。
飲酒者。
謂飲一切能醉人酒。
【箋】酒非一種。
故曰一切。
下文正解一切也。
謂酒能昏神智。
明達之士。
以酒為禍泉。
故痛絕之。
今為拔生死邪見。
豈得飲此禍泉哉。
西域酒有多種。
甘蔗蒲萄。
及與百花。
皆可造酒。
【箋】神仙服食經。
采南燭草。
煮汁為酒碧映五色之神通。
扶桑記。
頓遜國有樹似安居石榴。
取其花汁貯盆内。
數日成美酒洞冥記。
瑤琨去玉門九萬裡。
有碧草。
割之釀酒。
飲一合三日不醒。
飲甘溪水則醒。
南史。
拘樓國有水仙樹腹中有水。
謂之仙漿。
飲者七日醉。
古今注。
烏孫國有青田核。
得水如酒味醇。
飲盡更生。
名青田酒。
孚異物志。
文華作酒味甚美人以金買不以為貴。
此方止有米造。
俱不可飲。
【箋】上文西域多種。
下及此方米造。
總攝一俱字斷之也。
珠林。
第五飲酒戒者。
佛告諸比丘。
若言我是佛弟子者。
不得飲酒。
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飲。
酒有二種。
谷酒。
木酒。
谷酒者。
以諸五谷雜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莖葉果。
用種種子果艹雜作酒者是。
酒色酒香酒味飲能醉人者。
是名為酒。
若嘗咽者。
亦名為飲。
若飲谷酒。
咽咽犯。
若飲酢酒。
若飲甜酒。
若啖麴能醉人者。
若啖糟。
若飲酒澱。
若飲似酒色。
似酒香。
似酒味。
能令人醉者。
并随咽咽犯。
若但作酒色。
無酒香。
無酒味。
不能醉人。
及餘飲者。
皆不犯。
若依四分律。
病比丘等。
餘藥治不差。
以酒為藥者。
不犯。
颠狂心亂病惱不覺知者。
亦不犯。
除有重病。
非酒莫療者。
白衆方服。
無故一滴不可沾唇。
【箋】堤岸傾決。
眇視涓滴。
故曰。
涓滴不除。
終為江河。
此言始而略沾一滴。
終而巨觞不止。
谕遮法之嚴。
故七衆俱制。
而獨開重病者。
權宜也。
謂非酒莫療之病。
急須用酒。
即以酒為藥。
是藥。
非酒也。
亦有非酒而能醉人者。
有二種。
一。
無明酒。
謂無明覆心。
其言如醉故。
二。
般若酒。
謂佛法知見。
蘊滞不化。
有佛法習氣。
亦如醉故。
珠林。
佛言。
酒有多失。
開放逸門。
飲如葶苈子。
犯罪已積。
若消病苦。
非先所斷。
毗尼母經。
尊者彌沙塞說曰。
莎提比丘自小因酒長養身命。
後出家已。
不得酒故。
四大不調。
諸比丘白佛。
佛言。
病者聽甕上嗅之。
若差不聽嗅。
不差者聽用酒洗身。
若複。
不差。
聽用酒和面作餅食之。
若複不差。
聽酒中自漬。
乃至不得嗅酒。
不得止酒舍。
不得以酒飲人。
【箋】嗅酒。
止酒舍。
雖不飲。
有大患者二。
一。
令人疑謗。
二。
熏習成性。
亦防微杜漸之法也。
梵網。
以酒飲人者。
五百世無手。
戒之甚嚴謂自破酒戒。
不過罪及一身。
與人飲。
為害不止故。
儀狄造酒。
禹飲痛絕。
【箋】人物考。
儀狄。
禹妃弟。
善造酒禹飲而甘之曰。
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遂疎儀狄。
而絕旨酒。
晉中興書。
元帝性嗜酒。
王道深以為誡。
左右進觞覆之。
晉書。
凡民不得私釀酒沽。
其有婚姻及疾者聽之。
餘犯者罰金八兩。
枚乘七發。
酒為腐腸之藥。
自古聖君賢臣。
恐以累民。
故禁之。
纣作酒池國以滅亡。
【箋】人物考。
纣名辛。
帝乙少子。
兄弟三人。
長曰。
微子啟。
次曰。
中衍。
皆庶出。
次曰。
辛。
嫡出即纣也。
資辯捷疾。
力格猛獸。
智足以拒谏。
言足以飾非。
以肉為林。
以酒為池。
使男女裸逐其間。
一鼓而牛飲者。
三千人漢書成帝。
張屏風坐。
畫纣醉踞姐已作長夜之樂。
班白谏曰。
沈湎於酒。
微子所以告去。
式号式呼。
大雅所以流連。
詩書荒淫之戒。
其源皆在於酒。
僧而飲酒。
可恥猶甚。
【箋】僧者。
德望威嚴。
言行端密。
為後學之标幟。
法門之梁棟。
若飲酒。
則言多不根。
過失無量。
為态類狂象之無鈎。
似戲猿之在樹。
乃不知标幟折。
梁棟摧。
而法門自此危矣。
昔有優婆塞。
因破酒戒。
遂并餘戒俱破。
【箋】報恩經。
昔有五戒優婆塞治田。
因渴。
誤飲酒至醉。
忽鄰家有雞來。
即殺食之。
鄰女往索。
又強與淫。
訟之於官。
複妄言不取。
因此一飲。
五戒俱喪。
三十六失。
一飲備焉。
過非小矣。
【箋】四分廣律自不孝父母。
輕慢師友不敬三寶。
惡名流布。
至暑月熱亡寒天凍死矣。
貪飲之人。
死堕沸屎地獄。
生生愚癡。
失智慧種。
迷魂狂藥。
烈於砒酖。
【箋】言砒酖之毒。
不過毀其所生之身。
不能毀其智慧道種。
飲酒之毒。
不啻曰腐腸之藥。
而智慧道種。
滅盡無餘也。
晉書。
孫季舒。
常與石崇飲。
傲慢過度。
欲奏之。
裴楷曰。
飲人狂藥。
責人正禮。
不亦乖乎。
故經雲(本經)。
甯飲洋銅慎無犯酒噫。
可不戒欤。
【箋】以上經論。
及諸史書。
種種言辭譬喻。
總之勸免。
離諸酒過也。
謂天下毒之猛烈。
無甚於砒酖洋銅。
而酒之毒烈。
又甚於此。
故激切痛戒也 雲居顯曰。
飲酒破戒。
世人共知。
近有煙酒。
相習成風。
竟有師僧。
随流吞服者。
最為可恥。
手執管筒。
口吐煙焰。
既喪威儀。
亦增惡臭且親見颠仆。
觸火燒爛。
形體者。
飲酒多失。
此為更甚。
無論受戒與否。
皆不可服此大非法。
所當痛戒。
論。
佛言。
酒有多失。
開放逸門。
飲如葶苈。
是名破戒。
故唐玄鑒。
掊系酒器。
敢嬰豪族之瞋。
【箋】高僧傳僧鑒。
數興造。
工匠繁多。
或送酒者。
辄曰我所造。
必令如法。
甯使罷工。
無容飲酒。
時清化寺。
修營佛殿。
州豪孫義。
緻酒兩镡。
與鑒。
鑒即破酒器。
流溢地上。
義大怒。
明将加惱。
夜夢人以刀拟之。
既悟。
躬詣忏悔。
晉法遇寬。
貸狂僧。
甘伏荊條之辱。
【箋】粱高僧傳。
遇在江陵長沙寺。
一僧飲酒。
廢夕燒香。
遇但罰不遣。
師道安。
以筒盛荊寄遇。
遇向筒緻敬伏地。
令維那行杖。
垂淚自責。
蓋其表率後昆駐延正法不能不爾佛又言。
若消病苦。
非先所斷。
是則此戒已於危疾聽許暫開。
曷為竹園比丘。
病差懷慚。
深陳過咎。
【箋】舍利弗問經。
迦蘭陀竹園精舍一比丘疾笃。
将死。
優婆離問汝須何藥。
曰。
須酒。
實違毗尼。
甯盡身命。
無容犯酒。
優波離言。
若為病開。
如來所許。
於是服酒差病。
比丘懷慚。
猶謂犯律。
往至佛所。
殷勤悔過。
佛為說法。
得羅漢道。
遠和尚。
於諸耆宿。
逆其誠懇。
【箋】高僧傳。
晉廬山釋慧遠。
困笃。
諸耆宿皆稽颡請飲豉酒。
弗許。
又請飲米汁。
弗許。
再請以蜜和水為飲乃命律師披卷尋文敢飲。
卷未半。
遷化。
白馬芬。
謂當垂盡。
讵乖素心。
【箋】高僧傳。
齊釋慧芬。
初住谷熟縣。
常山寺。
及魏滅佛法。
南歸京師。
止白馬。
病笃。
人勸以酒服藥。
芬曰。
積年持戒。
甯以将死虧節耶。
鹹乃增加嚴峻。
反更踰於訓制。
未常不疑其己甚。
及觀沙伽羅漢。
能令惡龍向化。
忽喪伏蛙之威。
【箋】優婆塞五戒相經。
支提國。
有惡龍。
名庵羅婆提陀。
暴害人禽。
破滅秋谷。
莎伽陀羅漢。
到其處樹下敷座。
龍發嗔恚。
身出煙火。
雨雹霹靂。
蜈蚣蚰蜒等。
莎伽陀。
變作優缽羅華。
波頭摩華。
惡龍所有勢力。
盡現皆不能勝。
因受三歸。
更不作惡。
有一貧女。
信敬莎伽陀。
辦酥乳糜。
似水色酒。
持與莎伽陀。
不看飲之。
飲已便去。
時酒勢不覺倒地。
佛語諸比丘。
莎伽陀今能折伏蝦蟆否。
聖人飲酒。
尚如是失。
何況凡夫。
今後凡我弟子不得飲酒。
乃至如草頭一滴亦不得飲。
新寺難公。
爰從冥趣。
栖遲竟阻遐升之慶。
【箋】冥祥記。
宋蔣小德。
病死複蘇雲。
至冥司放還。
路由一處有弊陋小屋。
於屋前逢新寺。
難公雲。
自出家來。
未嘗飲酒。
且就蘭公。
蘭公苦勸。
逼飲升許。
被王召用。
若不坐此當得生天。
遡所由來。
悚然戰栗。
安可曠懷疎節。
自贻不追之悔乎。
六曰不着香華鬘不香塗身 【箋】頌如來威德無不備。
依正莊嚴世所企。
一切不求無乏少。
凡所需者随時至。
華鬘珠璎及塗看。
空中天樂如雲施。
如來慈受乃。
從權。
若作受想貪愛使。
未到雪山愛見除。
萬乘妻子多捐棄。
夜半明星獨晤時。
奇哉從此忘尊貴 是人皆知如來依正莊嚴。
世無能比。
不知如來依。
正從曠劫苦行得來。
亦從斷滅貪愛所感。
今人苦行不修。
貪愛不斷。
而欲彷佛如來依正。
譬如貧人服帝王服。
其禍速至。
解曰。
華鬘者。
西域人貫華作鬘。
以嚴其首。
此土則缯絨金寶。
制飾巾冠之類是也。
【箋】鬘者。
發髻之上以珠華雜寶而嚴飾。
故曰。
華鬘不但西域有之。
此土男人嚴飾巾冠。
女人嚴飾髻帨。
以分人品貴賤也。
香塗身者。
西域貴人用名香為末。
令青衣摩身。
【箋】異香。
惟西域多種。
故貴人以香浴身及摩身。
即此土以香肥皂浴之也。
西域侍兒。
皆着青衣。
因名焉。
如玄真子。
命樵青竹裡煎茶是也。
此土則佩香熏香。
脂粉之類是也。
【箋】佩香。
或囊或餅也。
熏香。
以筒以爐也。
二儀錄。
臙脂。
起自纣。
以紅藍花汁作脂。
為桃花籹。
燕國所出也。
銀粉。
古今注三代鉛為粉。
出家之人。
豈宜用此。
【箋】道人當以智慧火。
熏戒定香。
莊嚴無相之身。
直見無相之頂。
獨露本光。
豈宜外飾。
以上種種。
皆王臣所為。
道人弗用。
若以異香。
轉供諸佛即成福智。
佛制三衣(三衣。
謂五條。
七條二十五條也)。
俱用粗疎麻布。
獸毛蠶口害物傷慈非所應也。
【箋】此南山聖師之文。
謂慈悲之服。
安用殺生皮毛為衣。
又曰。
縱得已成。
斬壞塗埵。
塗堵。
垩牆也。
謂獸毛蠶口。
不及麻布安穩也。
楞嚴。
若謂比丘。
不服東方絲綿絹帛。
及此土靴履裘毳。
如是比丘。
於世真脫。
酬還宿債。
不遊三界。
何以故。
服其身分。
皆為彼緣。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一/禾)+禾]。
足不離地。
馬鳴大士記。
馬鳴。
往世為毗舍離王。
其國有一類人。
馬形無衣。
王運神力。
分身為蠶乃得衣故蠶成馬死。
馬死成蠶。
同一類也。
後王複生中印度其馬人當時感戀。
悲鳴不已。
故号馬鳴。
佛說服絲帛。
尚當還債。
不若戒之。
向後無悔。
除年及七十。
衰頹之甚非綿不暖者。
或可為之。
餘俱不可。
【箋】人生七十。
血氣衰頹。
力不勝。
粗重布衣。
故非綿不暖則知孟子七十已前。
亦戒衣帛或可為者專為之病開方便也。
夏禹惡衣。
【箋】通鑒。
伯禹夏後氏。
名文命。
字高密。
祖颛顼。
父[魚*纟]。
孕歲有二月堯戊戌五十八載。
六月六日。
生於僰道之石。
紐鄉長於西羌。
以土德王。
正建寅百有六歲。
崩於會稽一惡衣者。
頌禹王之德也。
禹王喜布素。
而不尚[纟*魯]纩。
其愛民惜福如此。
即此之心。
宜乎。
天下大治。
公孫布被。
王臣之貴。
宜為不為。
【箋】通鑒。
商周之際。
尚無被名弘為人恢奇。
多聞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
人臣病不節儉常曰。
公孫丞相布被。
人曰。
詐。
司馬丞相。
亦布被。
人曰。
儉布被。
可能也。
使人曰儉。
不曰詐不可能也。
後漢書。
王良。
為大司徒。
在位恭儉妻子。
不入官舍。
布被瓦器。
時司徒吏鮑恢。
過其家。
夫人布衣。
曳柴從田中歸。
吏歎服。
感應注。
漢文。
帝。
所幸夫人。
衣不曳地。
唐文宗。
嘗出袖示群臣曰。
此衣已三浣。
晉文公。
衣不重帛。
子夏。
衣若懸鹑。
晏嬰妾不衣帛。
董威結殘繩為衣。
号曰。
百結。
祭彤衣無兼衣皆惜福。
如此燈錄南禅師。
常雲。
我與翠岩悅在福昌時。
适病寒服藥出汗。
悅從禅侶徧借被。
不可得。
有紙衾者。
皆可數悅。
太息曰。
善公本色作家也。
豈得道人反貪華飾。
壞色為服。
糞草蔽形。
固其宜矣。
【箋】壞色。
青黑木蘭色。
以别缁素。
表無常之意警惕後學也。
糞掃者上世。
死者之衣。
及産子之衣。
皆棄曠野糞壤間。
比丘取其所棄。
於溪澗浣濯七次。
垢盡。
編而為衲。
聊以禦寒。
頭陀行也。
近世死者及産者。
衣不棄。
所以當世之學頭陀者。
較上世尤苦。
乞絲頭疏。
餘七歲出家。
父母愛之。
衣以輕暖。
餘性甘淡薄。
顧麗服不忍着。
常念一絲一縷。
出自蠶口。
自。
尺至丈。
生命不可計算。
喜粗布為衣。
奈餘力不勝。
乃以人之所棄破紬編而為衲。
看山看水。
日久月深。
不覺損弊。
欲向曠野糞壤間。
拾殘衣不可得也。
戊子春。
過廣陵見諸公制衣華麗。
其绫羅絲頭。
皆棄之餘為乞之。
向衲破處。
密密縫綴渾成一片。
雨打不濕。
風吹不入。
坐則為禅行則為戒。
住則為帏。
卧則為被。
亂則為忍铠。
靜則為斂羽。
施則為吹毛。
快哉。
一絲頭上有如是之用乎。
不但為餘滅多生之貪想。
且為諸公惜無窮之福雲。
古有高僧。
三十年。
着一緉鞋。
【箋】惠林。
布鞋百補千綴。
遇軟地。
則赤腳行恐損信施。
緉鞋。
雙履也。
五燈。
慧通禅師入太白山。
不赍糧。
饑食草果。
渴食澗泉。
依樹而息。
經五年有證。
晚歲一裙一被。
所着麻鞋。
三十載。
布衲重縫。
冬夏不易。
◎玄泰上座。
秪着布。
瑞鹿本先不設卧具。
不易繭。
絲。
卯齋終日。
況凡輩乎。
噫。
可不戒欤。
論。
律攝謂三種心。
當舍其一。
則喜好玩飾心也。
夫出家者。
割截為服。
糞掃蔽形。
豈複染情華美。
溺志芬芳。
将無意其服佩珍異。
光儀動衆。
衢路所接。
咋舌稱奇。
不知秉道之流。
惟覺其體污形穢。
有識之士。
且視同溷鼠廁蟲矣。
若優多羅比丘。
度母拔危。
【箋】優多羅母經。
優多羅。
尊佛樂法。
酒不曆口。
過午不食。
香花脂粉。
未嘗附身。
母為餓鬼。
優多羅以瓶盛水。
楊枝着中法服覆上。
飯比丘僧。
舉名咒願。
母免重咎。
南天竺男子。
聞法證聖。
【箋】阿育王經。
南天竺有一男子。
於佛法中。
出家少欲知足。
不樂榮顯。
不以酥油摩身。
不以湯水洗浴。
不食酥油。
不願華飾。
常畏生死。
詣摩偷羅國禮敬優波笈多。
一聞說法。
精進思惟。
得羅漢果。
較其所得。
與華鬘香油孰多。
又如此土先德。
或冬夏一衲。
【箋】唐玄朗破衲重縫。
冬夏不易。
或用紙糊衣。
【箋】唐靜琳。
平生衣破。
以紙補之。
更安有於華鬘或衣滓弗浣。
【箋】梁慧開。
衣服塵滓。
未嘗舉意浣濯。
或不思澡剃。
【箋】元高峰。
所住石洞上溜下淖。
不澡身。
不剃發。
複奚暇於摩身。
讵不華譽耀於千祀芳德襲於八弦乎。
至於世尊。
遙繩往制慎納珠函。
【箋】珠林。
佛初踰城。
樹神以迦葉佛所遺絹僧伽梨。
轉付佛言。
絹僧伽梨非我所用。
我聞諸佛出世。
不着蠶衣。
及開珠函。
見迦葉佛書言。
此僧伽梨。
經出大梵天王。
緯出堅牢地神。
絲是化生。
非由缲繭。
佛乃受之。
全付杜漸将來。
堅辭賜紫。
【箋】宋高僧傳。
五代晉釋全付。
住清化禅院。
錢忠憲王。
遣使賜紫袈裟。
付。
上章力辭使再往。
又辭曰。
吾非飾讓。
恐後人效吾而逞欲也。
傷慈之慮。
豈獨廑於能仁。
逞欲之防。
反盡寬於末季。
況茲四大。
别在剎那。
付彼一壞。
旋成朽壤。
行胔走骼。
枉用莊嚴。
蟻食烏餐。
空勞珍重。
乃罔念争雄超舉。
恥弗逮於姱修。
徒思角勝沉淪。
共相矜於炫俗。
以馬齒鳥迹為非分。
咄哉。
疎麻。
以獸毛蠶口為當然。
爛焉文绮。
憶昔之辭親割愛。
本圖修出世良因。
似今之鬥靡誇妍。
将拟向何途駐足耶。
悲夫。
七曰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箋】佛在世時。
大權菩薩。
現天人身。
常以梵呗歌贊於佛。
或演無常苦空。
無我之音。
令諸衆生感悟。
能使水鳥樹林。
鹹宣妙法。
非同世間豔麗歌舞也。
嘗論耳目之於聲色。
極易惛人神智。
亦能發人悟機。
故仙人緣之。
而神足頓失。
樓子因之。
而心地豁開。
究其惛智之源。
被聲色流轉也。
故謂之順流。
亦曰下流。
究其發悟之源。
不被聲色流轉。
故謂之逆流。
亦曰。
上流。
今之博地凡夫。
孰不為聲色流轉。
故與道日遠。
是故初機者。
當避聲色如刀劍。
其與道自近矣。
解曰。
歌者。
口出歌曲。
舞者。
身為戲舞。
【箋】歌舞者。
歌有所不足。
則舞以盡之。
舞有所不足。
則歌以盡之。
歌之舞之。
盡善盡美矣。
倡伎者。
謂琴瑟箫管之類是也。
【箋】倡伎。
總名也。
白虎通。
琴。
禁也。
所以禁止邪淫。
正人心志也。
瑟啬也。
閑也所以懲忿窒欲。
正人之德也。
呂氏春秋。
朱襄氏之世。
天下多風。
陽氣不積。
果實不成。
故斌王建五弦之瑟。
瞽瞍作十五弦。
舜益八弦。
為二十三弦。
漢武帝。
歌兒作二十五弦。
及箜篌瑟。
古有掌樂之官。
樂記所自出也。
世說。
戴安道。
少有高名。
武陵主聞其善琴。
使人召之。
安就使前破琴曰。
戴安道。
不能為王侯伶人。
風俗通。
丘仲。
作笛。
笛。
滌也。
所以蕩滌邪穢。
納之雅正也。
樂書。
剪雲夢之霜筠。
法能吟之異韻。
通義纂。
伏羲作箫十六管。
或雲。
女娲氏作。
爾雅。
大笛曰管。
小笛曰箫釋名箫。
肅也。
其辭肅肅而清也。
不得自作。
亦不得他人作時。
故往觀聽。
【箋】供佛宜使人作樂。
不宜自作。
征。
梵網十重不得教他作。
今不自作。
而使人作不與梵網相違乎。
訓。
梵網不教他作。
殺盜也。
殺盜為害非小。
使人作樂供佛。
有無量功德。
不同十重也。
但為初地工夫。
無暇作樂。
故使人作耳。
古有仙人。
因聽女歌音聲微妙。
遽失神足。
觀聽之害如是。
況自作乎。
【箋】毗昙毗婆沙。
優陀延王。
詣郁毒波陀山林。
禁入男子。
純與女人五欲自娛。
其音清妙。
燒衆名香。
時諸宮女。
裸形起舞。
适五百仙人經過。
染色聲香。
便失神足。
堕彼林中。
王問汝等是誰。
曰。
我是仙。
人。
王曰。
汝得非想非非想處定耶。
曰。
不得。
曰。
汝得初禅耶曰。
曾得。
今已失也。
王嗔曰。
有欲之人。
視我宮女。
殊非所以。
便拔利劍斷五百仙人手足。
所謂才生一念欲便失五神通。
今世愚人。
因法華有琵琶铙钹之句。
恣學音樂。
然法華乃供養諸佛。
非自娛也。
【箋】征。
如來說法。
無二種語。
今法華之與律儀雖經律不同。
然皆佛說。
雲何法華以音樂為功德律儀以倡伎為罪障耶。
訓。
所以為罪福者。
謂供養自娛之别耳。
若律儀中人。
以倡伎為功德。
即律儀轉為法華。
若法華中人。
以音樂自娛。
即法華轉為律儀。
雖然。
須彌納芥子則易。
芥子納須彌則難。
其有不以難易為礙者。
庶幾可以酬酢及此。
應院作人間法事道場。
猶可為之。
【箋】言猶可者。
非急切之詞。
當如法禮忏誦經為要務雜陳音樂。
又其次。
今為生死。
舍俗出家豈宜不修正務。
【箋】人人盡道為生死出家。
及乎尋常看他。
何曾以生死當事。
且道生死在什麼處。
輕輕問着。
十個到來。
卻有五雙打寬限。
所以不覺不知。
流入二死海中滔滔皆是。
今目前海口子。
不知沒溺殺多少英雄。
汝等快做手腳。
專緻正務。
果然手腳穩當。
方不負出家做個真正道人。
所謂正務者。
修證不無染污不得。
除卻目前句子皆非正務。
你将問來底不是正務。
我将言答底。
不是正務。
畢竟如何是正務。
臘月三十日到。
不是别人代得底。
四十二章經。
佛問沙門。
人命在幾間。
對曰。
數日間。
佛言。
子未聞道。
複問一沙門。
人命在幾間。
對曰。
飯食間。
佛言。
子未聞道。
複問一沙門。
人命在幾間。
對曰。
呼吸間。
佛言。
善哉。
子知道矣。
而求工伎樂。
乃至圍棋陸博。
骰擲樗蒲等事。
【箋】博物志。
堯造圍棋。
以教丹朱。
方言。
自關以東。
謂之奕。
漢書注。
陸博。
行棋也。
鮑宏博經。
二棋分黑白各半。
擲之。
珊瑚鈎詩話。
樗蒲。
老子入胡作。
今謂之呼盧。
取純色而勝。
五燈。
法遠住浮山歐陽文忠公。
聞遠奇逸。
造其室。
未有以異也。
與客棋。
遠坐其傍。
公遽收局。
請因棋說法。
遠令撾鼓。
升座曰。
若論此事。
如兩家着棋相似。
何謂也。
敵手知音。
當機不讓。
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路始得。
有一般底。
秪解閉門作活。
不能奪角沖關。
硬節與虎口齊張局破後。
徒勞逴斡。
所以肥邊易得。
瘦腹難求。
思行則往往失粘。
心粗則時時頭撞。
休誇國手。
謾說神仙。
赢局輸籌。
即不問。
且道黑白未分時。
一着落在甚麼處。
良久曰。
從來十九路。
迷悟幾多人。
文忠嘉歎久之浮山。
因棋說法。
意在言外乃見臨時應機便利若此。
後世愚昧。
大事未明。
深恩未報。
終日着棋。
廢時失事。
爾乃比支道林之手譚王文郎之坐隐大謬一生。
悲夫。
皆亂道心。
增長過惡。
噫。
可不戒欤。
【箋】善惡對代。
箭鋒相拄。
究竟為惡則易。
為善則難。
為惡如放無缰之馬。
為善如撐逆水之船。
此為為善者策發雲。
論。
剎利一國之貴。
而膺其爵命者。
莫不顯榮如來三界之尊。
而被其法服者。
豈偏菲薄。
愚昧白衣。
不知釋子。
惟唾棄甘醲厭離華屋。
所以支形缽食。
栖宿冢間。
正欲刊落驕慢。
斷割紛糾。
實自隆崇。
匪雲賤辱。
白衣反心輕之。
已為纰缪。
而身為釋子。
不知自重。
吹螺擊钹。
降為優伶。
為法門之玷。
抑何其甚。
夫徹公扳松而嘯。
見阻於東林。
何況於歌。
【箋】高僧傳。
宋僧徹。
常至南山扳松而嘯。
於是清風遠集。
衆鳥和鳴。
超然有勝氣。
退咨東林。
律禁管弦。
戒絕歌舞。
吟嘯可得為乎。
林曰。
論及散亂。
皆為違法。
由是乃止。
無着踯水而渡獲譏於近住。
何況於舞。
【箋】五百問經。
有賢者。
優婆塞。
請一比丘。
欲施一好衣。
比丘同行。
中道值水坑。
便踯度。
賢者自念。
我欲施一好衣。
為踯度故。
當減其半。
而比丘得他心通。
知賢者意。
前行複見水坑數四。
故踯。
賢者灰念。
減至無衣。
但留一食。
比丘前行。
見水坑不踯。
賢者問。
何不踯。
曰。
我若更踯。
恐失食故。
賢者驚駭。
知是道人悔過。
請歸供養。
乃至摴蒲博奕。
外書稱為牧豬奴戲。
【箋】晉中興書。
陶侃。
為荊州。
見吏博奕戲具。
曰。
圍棋堯舜以教愚子。
博殷纣所造。
諸君并國器。
何以此為。
◎聖人惜寸陰。
衆人惜分陰。
諸參佐。
每以戲廢事。
乃取摴蒲投之於江曰。
摴蒲者。
牧豬奴戲耳。
觀象蔔算。
論中謂之邪命自活。
【箋】智度論。
舍利弗雲。
出家人。
合藥。
種谷植樹不淨活命。
名下口食。
觀視星宿。
日月風雨。
雷雹霹靂。
不淨活命。
名仰口食。
曲媚豪勢。
通使四方。
巧言多求。
不淨活命。
名方口食。
學種種術。
蔔算吉兇。
不淨活命。
名維口食。
在道之人。
苟少犯之。
雖彈指頃。
皆足以污其清德。
觀奘法師童齡。
遇諸掉戲者。
诃其徒喪百年。
【箋】高僧傳。
唐玄裝法師。
年十一出家。
觀諸沙彌劇談掉戲。
謂曰。
夫出家者。
為無為法。
豈複更為兒戲。
可謂徒喪百年。
而樗蒲博奕抑又甚矣。
安禅師。
定中見談資養者。
惡鬼掃其腳迹。
【箋】宋光孝安住清泰寺。
定中見二僧倚檻私語。
初有天神擁衛。
傾聽久之。
散去。
俄而惡鬼唾罵。
仍掃腳迹。
頃詢其故。
乃二僧初論佛法。
次叙間闊。
末談資養。
自是終身。
未嘗言及世事。
而觀相占蔔。
顧可為欤。
當知身既抽簪。
自合心同執玉。
慎毋以至尊至貴之體。
而輕自媟亵也。
八曰不坐高廣大床 【箋】華嚴。
佛身充滿於法界。
普現一切群生前。
随緣赴感靡不周。
而恒處此菩提座。
楞嚴。
我以妙明。
不滅不生。
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
唯妙覺明。
圓照法界。
是故於中。
一為無量。
無量為一。
小中現大。
大中現小。
不動道場。
徧十方界。
身含十方。
無盡虛空。
於一毛端。
現寶王剎。
坐微塵裡。
轉大法輪。
解曰。
佛制繩床。
高不過如來八指。
過此則犯。
【箋】梵網。
有繩床。
木床。
繩床以繩結為床。
為行腳者設。
木床。
為坐。
禅者設。
毗婆沙論。
佛八指。
約高一尺六寸。
中人一肘。
坐時腳不挂空。
過此量者。
曰高。
但可容身轉側。
過此量者。
曰廣。
既高且廣。
名大 雲栖為對初地學者。
不得放逸身心。
增長過惡說也。
若言如來報身之量。
已非八指限量。
況法身之量哉。
故以二嚴經。
文标顯其前。
乃至添彩雕刻。
及紗絹帳褥之類。
亦不宜用。
【箋】困學紀聞。
舜作食器。
流漆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