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僧堂。
沒後。
新住持智公夜坐。
忽聞火焦之氣。
見颙項帶火枷。
具說前事。
苦切乞賣僧堂。
設齋供衆。
方可脫苦。
智如言設齋。
其夜見颙來謝。
長七果以偏師。
鐵丸焦腹(沙彌盜七果。
上詳注)。
饋白衣以僧物。
肉樹悲号。
【箋】賢愚經。
福增比丘。
常為年少比丘之所激切。
目連觀見。
以神通令其恐怖。
因使随行。
見一肉樹。
多有諸蟲圍唼其身。
無有空處。
叫喚啼哭。
如地獄聲。
弟子問師。
是何樹。
目連言。
是濑利咤營事比丘。
以自在故。
費用僧物。
華果飲食。
送與白衣。
以是因緣。
受此華報。
後堕地獄。
唼樹諸蟲。
即爾時得物之人。
言念及斯。
能無破膽。
世所欽企。
莫不姜傳寶壽。
【箋】寶壽沼。
為五祖戒司庫。
祖偶疾。
須生姜。
行者就庫取。
寶咤之。
祖知之。
令将錢回買。
始與。
後洞山虛席。
郡守書托五祖舉所知。
祖曰。
賣生姜漢去得。
遂出世洞山。
燈譽楊岐。
【箋】楊岐方會。
為庫頭。
常置二盞燈。
若營己事。
則滅常住燈。
用嚫施買油。
别燃燈照之。
漢書。
有官滅燈看家書。
當毋徒口詠遺風。
宜誓令行齊芳軌。
斯其最勝矣。
或往誤知悔。
六步思酬。
【箋】五百問經。
一比丘。
用佛法僧物。
而此比丘極聰明。
說法。
能使人得四道果。
惟罪深重。
便欲償之。
即詣沙佉國乞。
大得錢物。
還欲償之。
道路山中為七步蛇所螫。
比丘知七步當死。
六步裡便遣弟子還本國言。
汝償已還。
我住此待汝。
弟子償物訖還報之。
即起七步便死。
堕阿鼻地獄。
初入溫暖。
未至大熱。
謂是溫室。
便舉大聲。
經呗咒願。
獄中聞經呗者。
數千人得度。
獄卒大嗔。
便舉鐵棒打之。
即命終生三十三天。
以此驗之。
佛法僧物。
不可不償。
雖複受罪。
故得出矣。
抑其次焉者哉。
不則。
爪土之升。
上難期地塵之沉深可蔔。
【箋】涅盤經。
為善清升。
譬同爪土。
為惡沉滞。
喻等地塵。
阿含經。
世尊以爪甲擎土。
告諸弟子。
我甲上土多。
大地土多。
諸比丘言。
世尊甲土甚少。
大地土甚多。
乃至算數不可為比。
佛告諸比丘。
若諸衆生。
至算數不可為比。
佛告諸比丘。
若諸衆生得人道者。
如甲上土。
堕非人者。
如大地土。
重輕相準。
福弗勝愆。
子母交傳。
酬曷能盡。
鐵床銅柱。
嗟楚毒之綿綿。
馬腹牛胎。
痛酸辛以冉冉。
【箋】莊椿錄。
盜常住一文錢。
一日一夜長三分一厘。
第二日夜。
利上又長利。
來世作牛馬償之。
牛日還八文。
馬日還七文。
與其計無所出。
空思挽。
拽於重淵。
孰若時猶可為。
早具綢缪於未雨。
三曰不淫 【箋】華嚴。
性不邪淫。
菩薩於自妻知足。
不求他妻。
於他妻妾。
他所護女。
親族媒定。
及為法所護。
尚不生於貪染之心。
何況從事於非道。
◎被諸女色。
染醉其心。
猶如嬰兒。
無見自性。
亦如素衣。
易受染色。
為欲所溺。
不能得出。
如糞中蟲。
樂着糞處。
如穢弊豬。
不淨嚴身。
楞嚴。
淫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淫。
必落邪道。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若不斷淫。
修禅定者。
如蒸沙石欲其成飯。
經百千劫。
秖名熱砂。
何以故。
此非飯本。
砂石成故。
梵網。
菩薩應生孝順心。
救度一切衆生。
淨法與人。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
不擇畜生。
乃至母女姊妹。
六親行淫。
無慈悲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四十二章經。
出家沙門斷欲去愛。
識自心源。
達佛深理。
悟無為法。
内無所得。
外無所求。
心不系道。
亦不結業。
無念無作。
非修非證。
不曆諸位。
而自崇最。
名之為道。
正法經偈。
如火益乾薪。
增長火熾燃。
如是愛樂者。
愛火轉增長。
薪火雖熾燃。
人皆能舍離。
愛火燒世間。
纏綿不可舍。
禅秘要經。
長老目連得道。
本婦将從。
盛服莊嚴。
欲壞目連。
目連爾時為說偈言。
汝身骨連立。
皮肉相纏裹。
不淨内充滿。
無一是好物。
韛囊盛屎尿。
九孔常流出。
如鬼無所宜。
何足以自貴。
汝身如行廁。
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棄遠。
如人舍廁去。
若人知汝身。
如我所惡厭。
一切皆遠離。
如人避屎坑。
汝身自莊嚴。
華香與璎珞。
凡夫所貪愛。
智者所不惑。
汝身不淨聚。
集諸穢惡物。
如莊嚴廁舍。
愚人以為好。
汝脅肋着脊。
如椽依梁棟。
五髒在腹内。
不淨如屎箧。
汝身如糞舍。
愚人所貪寶。
飾以珠璎珞。
外好如畫瓶。
若人欲染空。
始終不可着。
汝欲去燒我。
如蛾自投火。
一切諸欲毒。
我今已燒盡。
五欲以遠離。
魔網已壞裂。
我心如虛空。
一切無所着。
正使天欲來。
不能染我心。
大乘妙林經。
如大猛火。
如四毒蛇。
不可親近。
◎釋迦為太子時。
五欲厭離。
而求出家。
而說偈言。
世間不淨衆惑邪。
無過婦人之體性。
衣服璎珞莊嚴故。
愚癡是邊生欲貪。
有人能作如是觀。
如幻如夢非真實。
速舍無明莫放逸。
必得解脫功德身。
八歲沙彌開解國王經。
阿育王初奉佛時。
人民疾疫。
請僧咒願。
聖衆遣妙顔沙彌。
年始八歲。
已得神通。
飛入王宮。
夫人彩女見之。
無不愛敬。
夫人舉手欲抱妙顔。
顔卻之。
夫人曰。
卿年幼。
猶如吾子。
近之何妨。
顔曰。
事從微起。
猶一粟之火。
能燒萬裡之野。
一滴之水。
能陷堅固之石。
以少緻多。
以小成大。
是以智者遠嫌避疑。
以防未然。
時沙彌聲徹王殿。
王聞之。
來見曰。
卿尚幼。
如我子。
抱之何嫌。
顔曰。
古聖制儀。
豫其未萌。
亦戒終始。
女子七歲不戲父幾。
男八歲不踞母床。
果下無扪首。
瓜田無摸足。
遠嫌避疑。
杜漸銷萌也。
今雖等於母子。
當為将來不能者施。
時王與夫人及宮中五百人臣。
同得道迹。
◎天神獻玉女。
於佛欲壞佛身。
佛言。
革囊衆穢。
爾來何為去。
我不用。
天神愈敬。
因問道意。
佛為解說。
即得須陀洹果。
儀則經。
若彼故行淫。
如蛇如毒藥。
損壞於自身。
得大地獄苦。
律。
人有患淫不止。
欲自斷陰。
佛曰。
若斷陰。
不如斷心。
心如功曹。
功曹若止。
從者都息。
心邪不正。
縱斷何益。
佛說偈曰。
欲生於流意。
意亦思想生。
生心各寂靜。
非色亦非行。
佛言。
此偈是迦葉佛說。
佛言。
欲愛之人猶如執炬。
逆風而行。
必有燒手之患。
大智度論。
如毛繩縛人。
斷膚絕骨。
高僧傳。
釋嵬。
戒行嚴潔。
忽一女子寄宿。
自稱天女。
嵬一心無擾。
曰。
吾心若死灰。
無以革囊見試。
女乃淩雲而逝。
願曰。
海水可生須彌可傾。
彼上人者。
秉心堅貞。
燈錄。
長盧孚。
遊方至一旅邸。
有娼女所逼。
不惑。
女告母。
母曰。
此真佛子也。
故叢林有平生孚鐵腳。
道價暄宇宙句。
◎達磨達。
聰辯颕慧。
憾師不授祖位。
憤然而去。
臨津見女子濯浣。
默念此胫如是白晢耶。
祖忽現前曰。
是心可入祖牒耶。
達悚然密自切責。
宗鏡。
三不淫者。
男女身會。
名事淫。
法門解者。
若心染法是淫。
若關禁七支。
如猿着鎖。
擎一油缽。
過諸大衆。
割舍樂觸。
樂求於未來潔淨五欲。
如市易法。
如銅錢博金錢。
此乃增長欲事。
非不欲也。
若斷欲界粗弊之欲。
染着色無色界禅定之樂。
如冰魚蟄蟲。
堕長壽天。
是為一難。
貪着禅味。
名大縛。
是染欲法。
非不欲也。
若憎生死。
愛涅盤。
棄之直去。
涉路不回。
諸有色聲。
不能染屈。
如八風不動須彌。
若聞菩薩勝妙功德。
甄迦羅琴聲。
迦葉起舞。
不能自持。
毗岚風至。
破如腐草。
是染欲。
非不染欲也。
若菩薩惡生死如糞穢。
惡涅盤如怨鳥。
舍於二邊。
志存中道。
起順道法愛。
生名頂堕。
是菩薩旃陀羅。
既無方便。
此慧被縛。
不能勝怨。
己所修治。
為無慧利。
是染欲法。
非不欲也。
圓人觀一心三谛。
即空。
何所染。
即假何所淨。
即中何所邊。
即空即假何所中。
即空故。
無我人。
十六知見。
依正等愛。
即假故。
無空。
無相。
無願等愛。
即中故。
無佛。
菩提。
轉法輪。
度衆生等愛。
三谛清淨。
名畢竟淨。
唯佛一人具淨戒。
餘人皆名污戒者。
圓人又有染愛法門。
如和須蜜多女。
人見人女。
天見天女。
見者。
即得見佛三昧。
執手者。
得到佛三昧。
嗚者。
得極愛三昧抱者。
得冥如三昧。
亦如魔界行不污。
菩薩變為無量身。
共無量天女從事。
皆令發菩提心。
又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智。
斯乃非欲之欲。
以欲止欲。
如以楔出楔。
将聲止聲。
解曰。
在家五戒。
【箋】天台金光明疏。
五戒者。
天地之大忌。
上對五星。
下配五嶽。
中成五藏。
犯之者。
陵天觸地。
自伐其身也。
惟制邪淫。
【箋】在家二衆。
食色為性。
未能全斷。
故惟制邪淫。
如關睢之詩。
樂而不淫。
所以正人倫之綱紀也。
禮記。
諸侯不下漁色。
君子遠色。
以為民紀。
今士大夫妻妾琴瑟之外。
而又漁色。
皆為邪淫。
毛詩正義。
人有皮。
鼠亦有皮。
鼠。
恥也。
人無禮儀。
何異於鼠乎。
漢武内傳。
淫為破家之斧。
太乙經。
彼世人不修無上至道。
但能薄欲。
不行邪道。
不殺不淫。
孝悌慈和。
惜福減食。
薄於味染。
命終之後。
生於持鬘四天。
感應注。
楊誠齋善谑。
常謂好色者曰。
閻羅未曾相喚。
子乃自求押到。
何也。
出家十戒。
全斷淫欲。
但幹犯世間一切男女。
悉名破戒。
【箋】華嚴為在家者說。
故曰自妻知足。
楞嚴為出家者說。
故曰全斷。
出世法中無正淫。
亦無邪淫。
謂淫非梵行。
鄙惡不堪。
為輪回生死之根本。
故痛戒之。
言今受此戒時。
盡其形壽永不再犯。
如以智慧之劍。
一斬一切斷也。
一切者。
醜行非止一端。
乃至畜生鬼神等。
皆名犯戒。
若人男人女。
若天龍鬼神。
變化為人。
若畜生。
或淫彼。
或為彼所淫。
和合者。
犯重罪。
失沙彌戒。
滅擯不通忏悔若欲淫未和合。
即止犯中罪。
許忏悔。
若起淫心痛自呵責。
或持咒。
作不淨等觀。
或晝夜禮佛。
令形困神疲。
則邪念自息。
以欲心與女人身相觸。
與女人屏處坐。
與女人屏處語。
及媒嫁和合欲事。
并犯中罪。
楞嚴經載(六交報文也)寶蓮香比丘尼。
私行淫欲。
自言淫欲。
非殺。
非偷。
無有罪報。
遂感身出猛火。
生陷地獄。
【箋】寶蓮香邪解。
淫非偷殺。
殊不知私淫非偷乎。
淫事辦。
而慧命斬。
非殺乎。
猛火。
即欲火也。
生陷。
即生身陷地獄也。
因淫欲故。
火燒其身。
因邪見故。
生陷地獄。
世人因欲。
殺身亡家。
【箋】此言踰禮越禁。
荒淫無度者。
生不免殺身亡家之禍。
死難逃拘神陷獄之苦。
果報地獄經。
複有一鬼。
白目連言。
我常以物蒙籠其頭。
畏人來殺。
心生怖懼。
何罪所緻。
目連答曰。
以前世時。
淫犯外色常畏人見。
或畏夫主捉。
縛打殺。
心常恐怖。
故獲斯罪。
此是華報。
果在地獄。
舊雜譬喻經。
有一國王。
五谷熟成人民安甯。
無有疾病。
晝夜伎樂。
人無憂惱。
王問群臣。
我聞天下有禍。
何類。
答曰。
臣亦不見。
王使臣鄰國買之。
時天人化作一人。
於市賣之。
狀如豬。
持鐵鎖系賣之。
臣問此名何等。
答曰。
禍母。
臣曰。
賣不。
答曰賣。
曰幾錢。
曰千萬。
曰此何等。
曰。
食針一升。
臣既買之。
使合國覓針。
擾亂百姓。
臣白王曰。
雖得禍母。
擾亂百姓。
男女失業。
殺之可否。
王曰。
善。
将殺之。
刺不入。
斫不傷。
割不死。
積薪燒之。
身赤如火。
便走出。
過裡燒裡。
過市燒市。
入城燒城。
入國燒國。
由厭樂。
買禍所緻苦也。
此喻女色欲火所燒。
男女貪毒。
至死不知苦也。
出俗為僧。
豈得更犯。
生死根本欲為第一。
【箋】經雲。
生死為因。
貪欲為本。
故雲第一。
有雲。
萬惡淫為首。
百行孝為先。
故淫即不孝。
孝即不淫也。
夫出世為僧。
當不為生死流轉。
豈可複為生死不淨之行。
但沙彌執身不淫。
惟除粗迹。
而其意地欲根。
最難除拔。
極易漸染。
若此中微塵許不盡。
便是生死禍胎。
當知淫泆。
非刀劍。
能斬智慧命。
愛欲是毒火。
自焚功德林。
直饒道得不怕念起。
秖怕覺遲。
究竟念起。
用覺已遲八刻。
不若尋常以病死二字對治。
庶幾可耳。
娑羅清語。
人常想病時。
則塵心漸減。
人常想死時。
則道念自生。
◎風流得意之事。
一過辄生悲涼。
清真寂寞之境。
愈久轉有趣味。
此雖俗語。
其意可思。
故經雲。
淫泆而生。
不如貞潔而死。
噫。
可不戒欤。
【箋】淫泆。
污穢行也。
貞潔。
清淨行也。
以其污穢而生。
其如清淨而死。
譬如世間貞夫節婦。
玉潔冰清。
即現世肉身菩薩。
千載之下。
雖死猶生。
彼淫泆男女。
名節俱損。
德行全虧。
無言他報地獄之苦。
即現世四肢枯竭。
而五髒先壞。
以緻求生不得。
求死不得。
即生陷地獄之苦也。
若夫律身嚴潔之士。
其住世也。
四大堅固。
不畏寒暑所逼。
兼無病苦煩惱。
及其遷化。
則脫灑自如。
推門落臼。
阇維舍利。
入塔。
光明。
乃見持戒之驗也。
賢愚經。
一比丘少欲知足。
一長者終身供養。
日日送飯。
又一長者。
将一子來求出家。
比丘觀是子。
能持淨戒。
度為沙彌。
其前長者舉家赴會親。
唯留一女守舍。
忘卻送食。
比丘念日已過午。
尚未送食。
乃遣沙彌取食。
唯見少女應門。
作諸媚态。
沙彌自念。
此女将無毀我淨行。
乃堅攝威儀。
女即五體投地。
曰。
此舍珍寶充滿。
卿可為主。
我願充婢給使。
沙彌心念。
甯舍身命。
不毀淨戒。
遂以刀刎死。
其女欲心尋息。
悲惱悶絕。
其父适還。
女方蘇醒。
具述所以。
時國王聞之贊歎。
地積衆香。
阇維供養。
論。
夫畫瓶貯穢。
本無可欣。
【箋】比丘分衛經。
佛言。
若睹女人。
當内觀身。
念皆惡露。
無可愛者。
外如畫瓶。
中滿不淨。
而老象溺泥。
鮮能自拔。
【箋】大莊嚴經。
此處難越。
不能自出。
猶如老象溺彼深泥。
向刀舐蜜。
無辭截舌之傷。
【箋】四十二章經。
佛言。
财色之於人。
譬如小兒。
貪刀刃之蜜。
甜不足一餐之美。
然有截舌之患。
把炬當風。
罔慮焚身之慘。
【箋】雜寶藏經。
淫欲之事。
樂少苦多。
猶如逆風而爇熾炬。
愚見不放。
必見燒害之苦。
至於身已在道。
甯容魔網高張(見前禅秘要經)使福果由此而消。
善法因滋而盡。
類世空劫火。
無有遺餘。
【箋】大莊嚴經。
滅諸善法。
無有遺餘。
猶如劫火。
焚燒一切。
等斧創多羅。
永殲萌蘖。
【箋】文殊儀規經。
女色壞人。
如截多羅樹頭。
芽永不生。
智種亦然。
女刀截故。
善牙不發。
豈不痛哉。
是以乾草畏火。
遠避宜急。
【箋】四十二章經。
人為道故。
當舍情欲。
如彼乾草。
火來須避。
道人見故必當遠之。
浮囊渡海。
塵許堪珍。
【箋】永明錄。
覺禅師直保護浮囊。
方渡業海。
如大涅盤經。
海中羅剎等喻。
故知微細須持。
方全戒體。
若乞微塵許。
終壞浮囊。
豈能全半。
道琳以沒齒為期。
誓母親面。
【箋】唐高僧傳。
道琳。
以女人生染之本。
一生不親面。
不為說。
法。
不從受食。
不令入房。
妙顔。
方童稚之日。
卻止抱持(詳見上文)。
外杜譏嫌。
内嚴防簡。
持身之要。
莫善於茲。
然心之難制。
勢同奔馬。
故有不見可欲歘然而起。
不可鞚馭者。
要在道心猛利。
妄念自然不生幾見喬松所覆茂蕃餘草。
若白刃見逼。
莫回山向之心。
【箋】阿難變現經。
阿難。
與兩比丘到阿育國。
化作阿育王。
往告山向比丘曰。
我今欲與議事。
從我者生。
不從者死。
山曰。
夫王欲議何事。
王曰我有責女欲配汝。
山曰我奉佛戒豈貪王女。
恥辱佛道甯就死也。
王使人将山向赴市斬之。
山乃禮佛就死。
阿難複還本形。
謂山向曰。
汝道成矣。
我故試耳。
天女相挑。
難奪僧嵬之志。
【箋】高僧傳。
晉慧嵬。
戒行澄潔。
有天女來意欲局就。
嵬曰。
我心若死灰。
何勞以革囊見試。
女乃淩雲而上歎曰海水可竭。
須彌可傾。
彼上人者。
其志堅貞。
皦然瑩徹。
此潔秋霜。
應思難陀時方剃發。
而忉利天宮殿随成。
才欲罷道。
而泥犁獄沸镬已具。
【箋】雜寶藏經。
佛為難陀剃發。
難陀便欲還家。
佛問汝念婦耶。
答言。
實爾。
佛将難陀至忉利天。
見一宮殿。
無有天子。
問諸天女。
女曰。
難陀以出家功德。
當為天子。
複将至地獄。
見一沸镬。
無有罪人。
問諸獄卒。
卒曰。
難陀罷道。
炊此以待。
難陀恐怖。
佛為說法。
一七日中。
成阿羅漢。
以此自惕。
毛豎骨寒。
當令塵情。
應時頓盡。
四曰不妄語 【箋】華嚴。
性不妄語。
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
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
無心欲作。
何況故犯。
楞嚴。
如是世界。
六道衆生。
雖則身心無殺盜淫。
三行已圓。
若大妄語。
即三摩地不得清淨。
成愛見魔。
失如來種。
所謂未得謂得。
若不斷大妄語者。
如刻人糞為栴檀形。
欲求香氣。
無有是處。
直心道場。
於四威儀。
一切行中。
尚無虛假。
雲何是稱得上人法。
譬如窮人。
妄号帝王。
自取誅滅。
維摩經注。
所言誠谛。
不妄語也。
妄語者。
虛诳不實也。
忍昧。
猶知之天。
稱凡作聖。
使初學彷徨失守。
迷亂不前。
正謂欺凡罔聖。
回惑人心。
上幹諸佛。
下誤衆生。
梵網。
菩薩常生正語正見。
亦生一切衆生。
正語正見。
而反更起一切衆生。
邪語。
邪見。
邪業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智論偈。
實語第一戒。
實語升天悌實語小如大。
妄語入地獄。
正報頌。
妄語诳人巧。
地獄受罪拙焰鋸解其形。
熱鐵耕其舌。
灌之以洋銅。
磨之以剛鐵。
悲痛碎骨髓。
呻吟常嗚咽。
習報頌。
妄語入三塗。
三塗罪已決。
餘業生人道。
被謗常憂結。
還為他所诳。
恨心如火熱。
智者勿尤人。
驗果因須滅。
業報差别經偈。
粗言觸煩惱。
好發他陰私。
剛強難調伏。
生焰口餓鬼。
宗鏡。
四不妄語者。
法門有未得謂得。
凡夫癡人於下苦中。
橫生樂想。
豎我慢幢。
打自大鼓。
執有與無诤。
執無與有诤。
起六十二見。
破慧眼。
不見於真實。
備口四過。
三十三天黃葉生死。
謂是真金。
非想自他。
謬計涅盤。
此非妄語。
誰是妄語耶。
二乘競執瓦礫歡喜持出。
生滅度想。
生實未盡。
甯得滅度。
生安樂想。
所作未辦。
甯得安隐。
其實未得。
一切解脫。
未得謂得。
豈非妄語耶。
佛為别教人四門說實相。
執於一有。
隔礙三門。
乃至執非有非無。
不融有無。
夫實相者。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雲何以字。
字於無字。
雲何以數。
數於無數。
豈非妄語耶。
圓人如實無觀。
如實而說。
如實觀者。
非内觀。
乃至非離内外。
而亦不以無觀。
得是智慧。
如實說者。
一切實。
乃至觀實非不實等。
如是皆名諸法實經雲。
諸佛皆實語。
即是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圓人亦有妄語。
法門無車說車。
誘戲童子。
無樂說樂。
止彼啼兒。
若有衆生。
因虛妄說。
得利益者。
佛亦妄說。
又言我是貪欲屍利等。
我是天是人。
實非天人将虛以出虛。
令得不虛耳。
解曰。
妄語有四。
一者。
妄言。
謂以是為非。
以非為是見言不見。
不見言見。
虛妄不實等。
【箋】言乃心聲也。
心正則言正。
心邪則言邪。
疏直出為言。
由己意發而為言。
宣述為語。
由述見聞。
而為語也。
故如來之語。
無非利益衆生。
故有真語。
實語。
正語。
衆生之語。
無非損害衆生。
故有妄語。
绮語。
兩舌。
惡口之語。
妄語有小大。
治罪有輕重。
燈錄。
法昌遇雲。
靈山會上。
還曾見。
有無行業底佛麼。
還有妄語底祖師麼。
大似牛尿比旃檀。
有甚交涉。
二者。
绮語謂妝飾浮言靡語。
【箋】绮語者。
華美無實。
文過飾非之語也。
維摩經。
言必饒益。
不绮語報。
言雖實非時。
而說。
亦绮語也。
百丈曰。
說不應時。
亦名绮語。
論語。
辭達而已矣。
辭取達意。
不以富麗為工乃見孔子亦戒绮語。
豔曲情詞。
導欲增悲蕩人心志等。
【箋】古樂府之作。
聲韻正雅。
無如漢魏。
後之效體。
漸人豔麗。
至唐玄宗酷愛法曲。
選妓三百人教於梨園。
今讴曲者。
稱梨園本此。
纂要。
齊歌曰讴。
吳歌曰歈。
楚歌曰豔。
淫歌曰哇。
情詞聲韻。
宛轉以盡意之所思。
詞與曲。
不無移商換征。
随時小異。
大約漢唐尚樂府。
宋元尚歌曲。
此皆騷人詞客所為。
非學者之可涉躐也。
謂情豔詞曲。
乃宣迷入愛之結使。
導欲增悲之渠魁也。
筆餐。
李伯時。
善畫馬。
秀鐵面呵曰。
汝士大夫以畫名。
矧又畫馬。
期一人誇妙。
妙入馬腹中。
亦足懼。
伯遂罷筆。
師勸畫觀音贖過。
黃魯直工豔辭。
師亦诋呵之。
黃笑曰。
又當置吾馬腹中耶。
師曰。
豔語動天下人淫心。
不止馬腹。
正恐生泥犁耳。
黃悚然悔謝。
遂勵精進。
三者。
惡口。
謂粗惡罵詈人等。
【箋】粗惡罵詈者。
其聲甚於枭鳥。
故善人所不忍聞。
而豈忍出之口。
當知緘默自全。
讒毒之聲自已。
維摩。
常以軟言。
不惡口故。
珠林。
嗔是失諸善法之根本。
堕諸惡道之因緣。
法樂之怨家。
善心之大賊。
惡口腑髒福慧之刀斧。
◎凡夫毒熾。
恚火常然。
逢緣起障。
觸境生瞋。
所以發言一怒。
沖口燒心。
損害前人。
痛於刀割。
乖菩薩之善心。
違如來之慈訓。
四者。
兩舌。
謂向此說彼。
向彼說此。
離間恩義挑唆鬥争等。
【箋】維摩注。
眷屬不離。
善和争訟。
不兩舌報。
兩舌者。
傳宣彼此。
無實語故。
中間鬥遘兩家。
師資恩喪。
朋友義絕。
乃至敗國亡家之害也。
乃至前譽後毀。
面是背非。
【箋】譽者。
揚善之樞也。
毀者。
宣惡之機也。
楊子淵蹇篇。
妄譽。
仁之賊也。
妄毀義之賊也。
賊仁近鄉原。
賊意近鄉讪。
意林。
王孫子雲。
搖唇鼓舌擅生是非。
好面譽人者。
亦好背毀之也。
證入人罪。
發宣人短。
【箋】聞人之過。
如聞父名。
但可聞之於耳。
不可出之於口。
皆妄語之類也。
【箋】律攝。
佛家之弟子。
言常說實。
不應為盟。
自雪表他不信故。
設被誣謗。
亦不應作誓。
修行道地經。
其口言柔軟。
而心懷毒害。
視人甚歡喜。
相随如可親口言而柔軟。
其心内含毒。
如樹花色鮮。
其實苦若毒。
若凡夫自言證聖。
【箋】自言證聖者。
如楞嚴譬如平人妄号帝王。
自取誅滅。
阿離野番聖。
亦雲出苦。
言證聖。
豈易稱哉。
昔商太宰問孔子曰。
夫子聖者與曰。
丘博聞強記。
非聖也。
曰。
三皇聖者與曰。
三皇善用智勇。
聖非丘所知。
曰。
五帝聖者與。
曰。
五帝善用仁義聖非丘所知。
太宰駭然曰。
然則孰為聖乎。
孔子有間。
動容對曰。
西方有聖者焉。
不言而自信。
不治而不亂。
不化而自行。
蕩蕩乎。
人無能名焉。
如言已得須陀洹果。
【箋】此翻預流。
此位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
見真谛故。
名為見道。
又名聖位。
預入聖道法流。
金剛雲入流。
或翻逆流。
逆生死流。
不受三途業債故。
斯陀含果。
【箋】此翻一來。
此位斷欲界九品思惑。
中斷前六品盡。
後三品猶在。
故更一來。
阿那含果。
【箋】此翻不來。
謂此位斷欲界後三品惑盡。
更不來欲界受生故。
阿羅漢果。
【箋】此翻無學。
謂此位斷色界。
無色界。
思惑盡。
四智已圓。
已出三界。
已證涅盤。
無法可學故。
名大妄語。
其罪極重。
【箋】未證四果。
妄言已證。
未得四禅。
妄言已得。
未悟道。
妄言悟道。
及妄言天來。
龍來鬼神來等。
虛而不實。
诳惑世人。
名大妄語。
若工夫稍得力。
不知法相。
謂正果等。
名增上慢。
本無欺诳之心。
故不失戒。
然須請問明師先達。
正出決擇是非。
殷勤悔過。
舍其所有得心。
精求真要。
方免沉墜。
若本欲妄語或說不了了未領。
或中止不說。
并犯方便中可悔罪。
餘妄語。
為救他急難。
方便權巧慈悲利濟者。
不犯。
【箋】昔有獵者逐兔。
兔走避佛座下。
少頃獵至佛所問。
見兔否。
佛曰。
不見。
獵乃去。
後弟子問兔見在佛座下。
雲何見言不見。
佛曰。
為救兔故。
世尊之言。
曲中有直。
故其言雖不直。
而有濟物之功。
論語其父攘羊。
而子證之。
孔子曰。
父為子隐。
子為父隐。
直在其中矣其子證父攘羊。
其言雖直。
直而無禮。
故得不孝之罪。
古人謂行己之要。
自不妄語始。
況學出世之道乎。
【箋】劉忠定公。
問司馬溫公曰。
盡心行己之要。
終身行之者。
可得聞乎。
溫曰。
其誠乎。
又問行之以何為始。
溫曰。
行己之要。
自不妄語始。
二公者。
宋之鴻儒。
詳載金湯佛法。
彼紅塵之士。
以道學為己任。
尚論言行。
出世之學豈得言行乖違耶。
常聞先德有一生無不可行之言。
亦無不可言之行。
一日三複思之。
甯不愧汗。
自今以先德誠言為式。
亦如嬰兒學慈母之言。
以自警雲。
箴。
言者載道。
器行者德之本。
失言道即喪。
失行德亦損。
履言而踐行。
君子當思忖。
母為鬼神呵。
母為天地蠢。
一句亘古今。
一事成劍刃。
言行未發時。
慎之切須謹。
寶訓靈源曰。
舉措不可不審。
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
利口者未必智。
鄙樸者未必悖。
承順者未必忠。
經載(賢愚報恩二經也)。
沙彌。
輕笑一老比丘讀經。
聲如狗吠。
而老比丘者。
是阿羅漢。
因教沙彌急忏。
僅免地獄。
猶堕狗身。
惡言一句。
為害至此。
【箋】報恩經。
猶惡言一句。
五百世堕狗身。
最後身為商人狗。
因盜肉笞棄。
悲号無從。
舍利弗神通往濟。
命終生婆羅門家。
七歲度為沙彌。
名均提。
複聞法要。
獲證無學。
念報師恩。
永為給侍 輕笑一言。
而堕狗身者。
果不昧因也。
如當時沙彌。
贊歎老比丘讀經如佛聲者。
而此沙彌必定成佛。
故經雲(法句言語經)。
夫士處世。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噫。
可不戒欤。
【箋】說苑談叢。
口者。
關也。
舌者。
機也。
出言不當。
驷馬難追。
◎口者。
關也。
舌者。
兵也。
出言不當。
反自傷也。
法苑高僧傳。
兵者。
不祥之器。
不獲己用之。
言者。
不并之物。
不獲己而陳之。
論。
抟黍雖堪适口。
不因茲以棄連城之珍。
帝位縱可悅心。
讵緣是以博斷喉之痛。
乃虛詞以營利養。
利養幾何。
而泥洹之望已絕。
是無異持抟黍與千金之璧以示嬰兒。
嬰兒取黍而捐璧也(呂氏春秋異寶篇詳載)。
飾說以獵名聞。
名聞或幸緻。
而三途之釁已開。
是無異左手據天下之圖而右手自刎其喉也若扇提蘿。
先世與五人互相稱說以妄語故。
曆諸惡趣還充婢使而鞭撻交加。
【箋】未曾有因緣經。
佛言過去無數劫裴扇阇國。
女人名提韋。
供養五比丘甚殷。
而五比丘。
欲求覓錢财。
更相易代。
遊諸聚落。
語人雲。
彼四比丘。
證無漏業。
諸人聞已。
種種供養。
後五比丘堕地獄。
八千億劫。
受餓鬼形。
八千劫受六畜形。
八千世畜生罪畢。
雖獲人身。
無男女根。
八千世中。
常以筋力報償。
提韋者。
末利夫人是。
五比丘者。
今扇提羅等。
四人擔輿。
一人宮中修治廁溷。
夫人曰。
汝五人自今永解随意東西。
五人涕淚。
不欲離去。
佛言。
扇提羅等。
償債未畢。
因緣系縛。
不能得去。
償因緣畢。
自當得脫。
機梨奢。
曩劫令弟子廣言名喻。
亦以妄語故。
受諸苦毒。
更堕盲聾。
而蟲蛇唼食。
【箋】大方等日藏經。
時衆中有盲聾。
名頗羅。
機梨奢舉聲大哭曰。
願救濟我。
我今身中受大苦惱。
日夜常為種種諸蟲小蛇蝦蟇之所唼食。
居熱水中。
無暫時樂。
佛言。
汝過去世時。
曾為比丘。
毀破禁戒。
外現善相。
廣貪眷屬弟子衆多。
彼諸弟子言我和尚得阿羅漢。
以是因多得供養。
己獨受用。
見持戒人。
反。
惡加說。
彼人懊惱。
如是念言。
世世生中願我所在。
食汝身肉。
惡業因緣。
死堕龍中。
得此盲報。
住熱水中。
又於過去無量劫中。
在融赤銅地獄。
常為諸蟲之所食啖。
當其诳惑愚俗。
虛消檀施。
豈不自意其禍烈若此哉。
律雲。
甯啖燒石。
吞飲洋銅。
不以虛妄食人信施。
(出五分)聞者莫不心駴。
服膺明訓乎。
是故不欺遮道之虎。
委身護戒理固應爾。
【箋】昔一比丘。
四戒皆毀。
二十戒神。
皆已離去。
惟妄語戒。
堅持無犯。
此五戒神。
獨不得去。
化虎當道。
以毀其戒。
比丘語虎。
我有期約。
汝若啖我。
令我負約。
我戒便毀。
汝放我去。
尋當即還。
姿汝啖食。
我無虛妄。
必不欺汝。
虎放令去。
到即辭歸。
來至虎所。
解衣端坐。
委
沒後。
新住持智公夜坐。
忽聞火焦之氣。
見颙項帶火枷。
具說前事。
苦切乞賣僧堂。
設齋供衆。
方可脫苦。
智如言設齋。
其夜見颙來謝。
長七果以偏師。
鐵丸焦腹(沙彌盜七果。
上詳注)。
饋白衣以僧物。
肉樹悲号。
【箋】賢愚經。
福增比丘。
常為年少比丘之所激切。
目連觀見。
以神通令其恐怖。
因使随行。
見一肉樹。
多有諸蟲圍唼其身。
無有空處。
叫喚啼哭。
如地獄聲。
弟子問師。
是何樹。
目連言。
是濑利咤營事比丘。
以自在故。
費用僧物。
華果飲食。
送與白衣。
以是因緣。
受此華報。
後堕地獄。
唼樹諸蟲。
即爾時得物之人。
言念及斯。
能無破膽。
世所欽企。
莫不姜傳寶壽。
【箋】寶壽沼。
為五祖戒司庫。
祖偶疾。
須生姜。
行者就庫取。
寶咤之。
祖知之。
令将錢回買。
始與。
後洞山虛席。
郡守書托五祖舉所知。
祖曰。
賣生姜漢去得。
遂出世洞山。
燈譽楊岐。
【箋】楊岐方會。
為庫頭。
常置二盞燈。
若營己事。
則滅常住燈。
用嚫施買油。
别燃燈照之。
漢書。
有官滅燈看家書。
當毋徒口詠遺風。
宜誓令行齊芳軌。
斯其最勝矣。
或往誤知悔。
六步思酬。
【箋】五百問經。
一比丘。
用佛法僧物。
而此比丘極聰明。
說法。
能使人得四道果。
惟罪深重。
便欲償之。
即詣沙佉國乞。
大得錢物。
還欲償之。
道路山中為七步蛇所螫。
比丘知七步當死。
六步裡便遣弟子還本國言。
汝償已還。
我住此待汝。
弟子償物訖還報之。
即起七步便死。
堕阿鼻地獄。
初入溫暖。
未至大熱。
謂是溫室。
便舉大聲。
經呗咒願。
獄中聞經呗者。
數千人得度。
獄卒大嗔。
便舉鐵棒打之。
即命終生三十三天。
以此驗之。
佛法僧物。
不可不償。
雖複受罪。
故得出矣。
抑其次焉者哉。
不則。
爪土之升。
上難期地塵之沉深可蔔。
【箋】涅盤經。
為善清升。
譬同爪土。
為惡沉滞。
喻等地塵。
阿含經。
世尊以爪甲擎土。
告諸弟子。
我甲上土多。
大地土多。
諸比丘言。
世尊甲土甚少。
大地土甚多。
乃至算數不可為比。
佛告諸比丘。
若諸衆生。
至算數不可為比。
佛告諸比丘。
若諸衆生得人道者。
如甲上土。
堕非人者。
如大地土。
重輕相準。
福弗勝愆。
子母交傳。
酬曷能盡。
鐵床銅柱。
嗟楚毒之綿綿。
馬腹牛胎。
痛酸辛以冉冉。
【箋】莊椿錄。
盜常住一文錢。
一日一夜長三分一厘。
第二日夜。
利上又長利。
來世作牛馬償之。
牛日還八文。
馬日還七文。
與其計無所出。
空思挽。
拽於重淵。
孰若時猶可為。
早具綢缪於未雨。
三曰不淫 【箋】華嚴。
性不邪淫。
菩薩於自妻知足。
不求他妻。
於他妻妾。
他所護女。
親族媒定。
及為法所護。
尚不生於貪染之心。
何況從事於非道。
◎被諸女色。
染醉其心。
猶如嬰兒。
無見自性。
亦如素衣。
易受染色。
為欲所溺。
不能得出。
如糞中蟲。
樂着糞處。
如穢弊豬。
不淨嚴身。
楞嚴。
淫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淫。
必落邪道。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若不斷淫。
修禅定者。
如蒸沙石欲其成飯。
經百千劫。
秖名熱砂。
何以故。
此非飯本。
砂石成故。
梵網。
菩薩應生孝順心。
救度一切衆生。
淨法與人。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
不擇畜生。
乃至母女姊妹。
六親行淫。
無慈悲心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四十二章經。
出家沙門斷欲去愛。
識自心源。
達佛深理。
悟無為法。
内無所得。
外無所求。
心不系道。
亦不結業。
無念無作。
非修非證。
不曆諸位。
而自崇最。
名之為道。
正法經偈。
如火益乾薪。
增長火熾燃。
如是愛樂者。
愛火轉增長。
薪火雖熾燃。
人皆能舍離。
愛火燒世間。
纏綿不可舍。
禅秘要經。
長老目連得道。
本婦将從。
盛服莊嚴。
欲壞目連。
目連爾時為說偈言。
汝身骨連立。
皮肉相纏裹。
不淨内充滿。
無一是好物。
韛囊盛屎尿。
九孔常流出。
如鬼無所宜。
何足以自貴。
汝身如行廁。
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棄遠。
如人舍廁去。
若人知汝身。
如我所惡厭。
一切皆遠離。
如人避屎坑。
汝身自莊嚴。
華香與璎珞。
凡夫所貪愛。
智者所不惑。
汝身不淨聚。
集諸穢惡物。
如莊嚴廁舍。
愚人以為好。
汝脅肋着脊。
如椽依梁棟。
五髒在腹内。
不淨如屎箧。
汝身如糞舍。
愚人所貪寶。
飾以珠璎珞。
外好如畫瓶。
若人欲染空。
始終不可着。
汝欲去燒我。
如蛾自投火。
一切諸欲毒。
我今已燒盡。
五欲以遠離。
魔網已壞裂。
我心如虛空。
一切無所着。
正使天欲來。
不能染我心。
大乘妙林經。
如大猛火。
如四毒蛇。
不可親近。
◎釋迦為太子時。
五欲厭離。
而求出家。
而說偈言。
世間不淨衆惑邪。
無過婦人之體性。
衣服璎珞莊嚴故。
愚癡是邊生欲貪。
有人能作如是觀。
如幻如夢非真實。
速舍無明莫放逸。
必得解脫功德身。
八歲沙彌開解國王經。
阿育王初奉佛時。
人民疾疫。
請僧咒願。
聖衆遣妙顔沙彌。
年始八歲。
已得神通。
飛入王宮。
夫人彩女見之。
無不愛敬。
夫人舉手欲抱妙顔。
顔卻之。
夫人曰。
卿年幼。
猶如吾子。
近之何妨。
顔曰。
事從微起。
猶一粟之火。
能燒萬裡之野。
一滴之水。
能陷堅固之石。
以少緻多。
以小成大。
是以智者遠嫌避疑。
以防未然。
時沙彌聲徹王殿。
王聞之。
來見曰。
卿尚幼。
如我子。
抱之何嫌。
顔曰。
古聖制儀。
豫其未萌。
亦戒終始。
女子七歲不戲父幾。
男八歲不踞母床。
果下無扪首。
瓜田無摸足。
遠嫌避疑。
杜漸銷萌也。
今雖等於母子。
當為将來不能者施。
時王與夫人及宮中五百人臣。
同得道迹。
◎天神獻玉女。
於佛欲壞佛身。
佛言。
革囊衆穢。
爾來何為去。
我不用。
天神愈敬。
因問道意。
佛為解說。
即得須陀洹果。
儀則經。
若彼故行淫。
如蛇如毒藥。
損壞於自身。
得大地獄苦。
律。
人有患淫不止。
欲自斷陰。
佛曰。
若斷陰。
不如斷心。
心如功曹。
功曹若止。
從者都息。
心邪不正。
縱斷何益。
佛說偈曰。
欲生於流意。
意亦思想生。
生心各寂靜。
非色亦非行。
佛言。
此偈是迦葉佛說。
佛言。
欲愛之人猶如執炬。
逆風而行。
必有燒手之患。
大智度論。
如毛繩縛人。
斷膚絕骨。
高僧傳。
釋嵬。
戒行嚴潔。
忽一女子寄宿。
自稱天女。
嵬一心無擾。
曰。
吾心若死灰。
無以革囊見試。
女乃淩雲而逝。
願曰。
海水可生須彌可傾。
彼上人者。
秉心堅貞。
燈錄。
長盧孚。
遊方至一旅邸。
有娼女所逼。
不惑。
女告母。
母曰。
此真佛子也。
故叢林有平生孚鐵腳。
道價暄宇宙句。
◎達磨達。
聰辯颕慧。
憾師不授祖位。
憤然而去。
臨津見女子濯浣。
默念此胫如是白晢耶。
祖忽現前曰。
是心可入祖牒耶。
達悚然密自切責。
宗鏡。
三不淫者。
男女身會。
名事淫。
法門解者。
若心染法是淫。
若關禁七支。
如猿着鎖。
擎一油缽。
過諸大衆。
割舍樂觸。
樂求於未來潔淨五欲。
如市易法。
如銅錢博金錢。
此乃增長欲事。
非不欲也。
若斷欲界粗弊之欲。
染着色無色界禅定之樂。
如冰魚蟄蟲。
堕長壽天。
是為一難。
貪着禅味。
名大縛。
是染欲法。
非不欲也。
若憎生死。
愛涅盤。
棄之直去。
涉路不回。
諸有色聲。
不能染屈。
如八風不動須彌。
若聞菩薩勝妙功德。
甄迦羅琴聲。
迦葉起舞。
不能自持。
毗岚風至。
破如腐草。
是染欲。
非不染欲也。
若菩薩惡生死如糞穢。
惡涅盤如怨鳥。
舍於二邊。
志存中道。
起順道法愛。
生名頂堕。
是菩薩旃陀羅。
既無方便。
此慧被縛。
不能勝怨。
己所修治。
為無慧利。
是染欲法。
非不欲也。
圓人觀一心三谛。
即空。
何所染。
即假何所淨。
即中何所邊。
即空即假何所中。
即空故。
無我人。
十六知見。
依正等愛。
即假故。
無空。
無相。
無願等愛。
即中故。
無佛。
菩提。
轉法輪。
度衆生等愛。
三谛清淨。
名畢竟淨。
唯佛一人具淨戒。
餘人皆名污戒者。
圓人又有染愛法門。
如和須蜜多女。
人見人女。
天見天女。
見者。
即得見佛三昧。
執手者。
得到佛三昧。
嗚者。
得極愛三昧抱者。
得冥如三昧。
亦如魔界行不污。
菩薩變為無量身。
共無量天女從事。
皆令發菩提心。
又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智。
斯乃非欲之欲。
以欲止欲。
如以楔出楔。
将聲止聲。
解曰。
在家五戒。
【箋】天台金光明疏。
五戒者。
天地之大忌。
上對五星。
下配五嶽。
中成五藏。
犯之者。
陵天觸地。
自伐其身也。
惟制邪淫。
【箋】在家二衆。
食色為性。
未能全斷。
故惟制邪淫。
如關睢之詩。
樂而不淫。
所以正人倫之綱紀也。
禮記。
諸侯不下漁色。
君子遠色。
以為民紀。
今士大夫妻妾琴瑟之外。
而又漁色。
皆為邪淫。
毛詩正義。
人有皮。
鼠亦有皮。
鼠。
恥也。
人無禮儀。
何異於鼠乎。
漢武内傳。
淫為破家之斧。
太乙經。
彼世人不修無上至道。
但能薄欲。
不行邪道。
不殺不淫。
孝悌慈和。
惜福減食。
薄於味染。
命終之後。
生於持鬘四天。
感應注。
楊誠齋善谑。
常謂好色者曰。
閻羅未曾相喚。
子乃自求押到。
何也。
出家十戒。
全斷淫欲。
但幹犯世間一切男女。
悉名破戒。
【箋】華嚴為在家者說。
故曰自妻知足。
楞嚴為出家者說。
故曰全斷。
出世法中無正淫。
亦無邪淫。
謂淫非梵行。
鄙惡不堪。
為輪回生死之根本。
故痛戒之。
言今受此戒時。
盡其形壽永不再犯。
如以智慧之劍。
一斬一切斷也。
一切者。
醜行非止一端。
乃至畜生鬼神等。
皆名犯戒。
若人男人女。
若天龍鬼神。
變化為人。
若畜生。
或淫彼。
或為彼所淫。
和合者。
犯重罪。
失沙彌戒。
滅擯不通忏悔若欲淫未和合。
即止犯中罪。
許忏悔。
若起淫心痛自呵責。
或持咒。
作不淨等觀。
或晝夜禮佛。
令形困神疲。
則邪念自息。
以欲心與女人身相觸。
與女人屏處坐。
與女人屏處語。
及媒嫁和合欲事。
并犯中罪。
楞嚴經載(六交報文也)寶蓮香比丘尼。
私行淫欲。
自言淫欲。
非殺。
非偷。
無有罪報。
遂感身出猛火。
生陷地獄。
【箋】寶蓮香邪解。
淫非偷殺。
殊不知私淫非偷乎。
淫事辦。
而慧命斬。
非殺乎。
猛火。
即欲火也。
生陷。
即生身陷地獄也。
因淫欲故。
火燒其身。
因邪見故。
生陷地獄。
世人因欲。
殺身亡家。
【箋】此言踰禮越禁。
荒淫無度者。
生不免殺身亡家之禍。
死難逃拘神陷獄之苦。
果報地獄經。
複有一鬼。
白目連言。
我常以物蒙籠其頭。
畏人來殺。
心生怖懼。
何罪所緻。
目連答曰。
以前世時。
淫犯外色常畏人見。
或畏夫主捉。
縛打殺。
心常恐怖。
故獲斯罪。
此是華報。
果在地獄。
舊雜譬喻經。
有一國王。
五谷熟成人民安甯。
無有疾病。
晝夜伎樂。
人無憂惱。
王問群臣。
我聞天下有禍。
何類。
答曰。
臣亦不見。
王使臣鄰國買之。
時天人化作一人。
於市賣之。
狀如豬。
持鐵鎖系賣之。
臣問此名何等。
答曰。
禍母。
臣曰。
賣不。
答曰賣。
曰幾錢。
曰千萬。
曰此何等。
曰。
食針一升。
臣既買之。
使合國覓針。
擾亂百姓。
臣白王曰。
雖得禍母。
擾亂百姓。
男女失業。
殺之可否。
王曰。
善。
将殺之。
刺不入。
斫不傷。
割不死。
積薪燒之。
身赤如火。
便走出。
過裡燒裡。
過市燒市。
入城燒城。
入國燒國。
由厭樂。
買禍所緻苦也。
此喻女色欲火所燒。
男女貪毒。
至死不知苦也。
出俗為僧。
豈得更犯。
生死根本欲為第一。
【箋】經雲。
生死為因。
貪欲為本。
故雲第一。
有雲。
萬惡淫為首。
百行孝為先。
故淫即不孝。
孝即不淫也。
夫出世為僧。
當不為生死流轉。
豈可複為生死不淨之行。
但沙彌執身不淫。
惟除粗迹。
而其意地欲根。
最難除拔。
極易漸染。
若此中微塵許不盡。
便是生死禍胎。
當知淫泆。
非刀劍。
能斬智慧命。
愛欲是毒火。
自焚功德林。
直饒道得不怕念起。
秖怕覺遲。
究竟念起。
用覺已遲八刻。
不若尋常以病死二字對治。
庶幾可耳。
娑羅清語。
人常想病時。
則塵心漸減。
人常想死時。
則道念自生。
◎風流得意之事。
一過辄生悲涼。
清真寂寞之境。
愈久轉有趣味。
此雖俗語。
其意可思。
故經雲。
淫泆而生。
不如貞潔而死。
噫。
可不戒欤。
【箋】淫泆。
污穢行也。
貞潔。
清淨行也。
以其污穢而生。
其如清淨而死。
譬如世間貞夫節婦。
玉潔冰清。
即現世肉身菩薩。
千載之下。
雖死猶生。
彼淫泆男女。
名節俱損。
德行全虧。
無言他報地獄之苦。
即現世四肢枯竭。
而五髒先壞。
以緻求生不得。
求死不得。
即生陷地獄之苦也。
若夫律身嚴潔之士。
其住世也。
四大堅固。
不畏寒暑所逼。
兼無病苦煩惱。
及其遷化。
則脫灑自如。
推門落臼。
阇維舍利。
入塔。
光明。
乃見持戒之驗也。
賢愚經。
一比丘少欲知足。
一長者終身供養。
日日送飯。
又一長者。
将一子來求出家。
比丘觀是子。
能持淨戒。
度為沙彌。
其前長者舉家赴會親。
唯留一女守舍。
忘卻送食。
比丘念日已過午。
尚未送食。
乃遣沙彌取食。
唯見少女應門。
作諸媚态。
沙彌自念。
此女将無毀我淨行。
乃堅攝威儀。
女即五體投地。
曰。
此舍珍寶充滿。
卿可為主。
我願充婢給使。
沙彌心念。
甯舍身命。
不毀淨戒。
遂以刀刎死。
其女欲心尋息。
悲惱悶絕。
其父适還。
女方蘇醒。
具述所以。
時國王聞之贊歎。
地積衆香。
阇維供養。
論。
夫畫瓶貯穢。
本無可欣。
【箋】比丘分衛經。
佛言。
若睹女人。
當内觀身。
念皆惡露。
無可愛者。
外如畫瓶。
中滿不淨。
而老象溺泥。
鮮能自拔。
【箋】大莊嚴經。
此處難越。
不能自出。
猶如老象溺彼深泥。
向刀舐蜜。
無辭截舌之傷。
【箋】四十二章經。
佛言。
财色之於人。
譬如小兒。
貪刀刃之蜜。
甜不足一餐之美。
然有截舌之患。
把炬當風。
罔慮焚身之慘。
【箋】雜寶藏經。
淫欲之事。
樂少苦多。
猶如逆風而爇熾炬。
愚見不放。
必見燒害之苦。
至於身已在道。
甯容魔網高張(見前禅秘要經)使福果由此而消。
善法因滋而盡。
類世空劫火。
無有遺餘。
【箋】大莊嚴經。
滅諸善法。
無有遺餘。
猶如劫火。
焚燒一切。
等斧創多羅。
永殲萌蘖。
【箋】文殊儀規經。
女色壞人。
如截多羅樹頭。
芽永不生。
智種亦然。
女刀截故。
善牙不發。
豈不痛哉。
是以乾草畏火。
遠避宜急。
【箋】四十二章經。
人為道故。
當舍情欲。
如彼乾草。
火來須避。
道人見故必當遠之。
浮囊渡海。
塵許堪珍。
【箋】永明錄。
覺禅師直保護浮囊。
方渡業海。
如大涅盤經。
海中羅剎等喻。
故知微細須持。
方全戒體。
若乞微塵許。
終壞浮囊。
豈能全半。
道琳以沒齒為期。
誓母親面。
【箋】唐高僧傳。
道琳。
以女人生染之本。
一生不親面。
不為說。
法。
不從受食。
不令入房。
妙顔。
方童稚之日。
卻止抱持(詳見上文)。
外杜譏嫌。
内嚴防簡。
持身之要。
莫善於茲。
然心之難制。
勢同奔馬。
故有不見可欲歘然而起。
不可鞚馭者。
要在道心猛利。
妄念自然不生幾見喬松所覆茂蕃餘草。
若白刃見逼。
莫回山向之心。
【箋】阿難變現經。
阿難。
與兩比丘到阿育國。
化作阿育王。
往告山向比丘曰。
我今欲與議事。
從我者生。
不從者死。
山曰。
夫王欲議何事。
王曰我有責女欲配汝。
山曰我奉佛戒豈貪王女。
恥辱佛道甯就死也。
王使人将山向赴市斬之。
山乃禮佛就死。
阿難複還本形。
謂山向曰。
汝道成矣。
我故試耳。
天女相挑。
難奪僧嵬之志。
【箋】高僧傳。
晉慧嵬。
戒行澄潔。
有天女來意欲局就。
嵬曰。
我心若死灰。
何勞以革囊見試。
女乃淩雲而上歎曰海水可竭。
須彌可傾。
彼上人者。
其志堅貞。
皦然瑩徹。
此潔秋霜。
應思難陀時方剃發。
而忉利天宮殿随成。
才欲罷道。
而泥犁獄沸镬已具。
【箋】雜寶藏經。
佛為難陀剃發。
難陀便欲還家。
佛問汝念婦耶。
答言。
實爾。
佛将難陀至忉利天。
見一宮殿。
無有天子。
問諸天女。
女曰。
難陀以出家功德。
當為天子。
複将至地獄。
見一沸镬。
無有罪人。
問諸獄卒。
卒曰。
難陀罷道。
炊此以待。
難陀恐怖。
佛為說法。
一七日中。
成阿羅漢。
以此自惕。
毛豎骨寒。
當令塵情。
應時頓盡。
四曰不妄語 【箋】華嚴。
性不妄語。
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
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
無心欲作。
何況故犯。
楞嚴。
如是世界。
六道衆生。
雖則身心無殺盜淫。
三行已圓。
若大妄語。
即三摩地不得清淨。
成愛見魔。
失如來種。
所謂未得謂得。
若不斷大妄語者。
如刻人糞為栴檀形。
欲求香氣。
無有是處。
直心道場。
於四威儀。
一切行中。
尚無虛假。
雲何是稱得上人法。
譬如窮人。
妄号帝王。
自取誅滅。
維摩經注。
所言誠谛。
不妄語也。
妄語者。
虛诳不實也。
忍昧。
猶知之天。
稱凡作聖。
使初學彷徨失守。
迷亂不前。
正謂欺凡罔聖。
回惑人心。
上幹諸佛。
下誤衆生。
梵網。
菩薩常生正語正見。
亦生一切衆生。
正語正見。
而反更起一切衆生。
邪語。
邪見。
邪業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智論偈。
實語第一戒。
實語升天悌實語小如大。
妄語入地獄。
正報頌。
妄語诳人巧。
地獄受罪拙焰鋸解其形。
熱鐵耕其舌。
灌之以洋銅。
磨之以剛鐵。
悲痛碎骨髓。
呻吟常嗚咽。
習報頌。
妄語入三塗。
三塗罪已決。
餘業生人道。
被謗常憂結。
還為他所诳。
恨心如火熱。
智者勿尤人。
驗果因須滅。
業報差别經偈。
粗言觸煩惱。
好發他陰私。
剛強難調伏。
生焰口餓鬼。
宗鏡。
四不妄語者。
法門有未得謂得。
凡夫癡人於下苦中。
橫生樂想。
豎我慢幢。
打自大鼓。
執有與無诤。
執無與有诤。
起六十二見。
破慧眼。
不見於真實。
備口四過。
三十三天黃葉生死。
謂是真金。
非想自他。
謬計涅盤。
此非妄語。
誰是妄語耶。
二乘競執瓦礫歡喜持出。
生滅度想。
生實未盡。
甯得滅度。
生安樂想。
所作未辦。
甯得安隐。
其實未得。
一切解脫。
未得謂得。
豈非妄語耶。
佛為别教人四門說實相。
執於一有。
隔礙三門。
乃至執非有非無。
不融有無。
夫實相者。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雲何以字。
字於無字。
雲何以數。
數於無數。
豈非妄語耶。
圓人如實無觀。
如實而說。
如實觀者。
非内觀。
乃至非離内外。
而亦不以無觀。
得是智慧。
如實說者。
一切實。
乃至觀實非不實等。
如是皆名諸法實經雲。
諸佛皆實語。
即是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圓人亦有妄語。
法門無車說車。
誘戲童子。
無樂說樂。
止彼啼兒。
若有衆生。
因虛妄說。
得利益者。
佛亦妄說。
又言我是貪欲屍利等。
我是天是人。
實非天人将虛以出虛。
令得不虛耳。
解曰。
妄語有四。
一者。
妄言。
謂以是為非。
以非為是見言不見。
不見言見。
虛妄不實等。
【箋】言乃心聲也。
心正則言正。
心邪則言邪。
疏直出為言。
由己意發而為言。
宣述為語。
由述見聞。
而為語也。
故如來之語。
無非利益衆生。
故有真語。
實語。
正語。
衆生之語。
無非損害衆生。
故有妄語。
绮語。
兩舌。
惡口之語。
妄語有小大。
治罪有輕重。
燈錄。
法昌遇雲。
靈山會上。
還曾見。
有無行業底佛麼。
還有妄語底祖師麼。
大似牛尿比旃檀。
有甚交涉。
二者。
绮語謂妝飾浮言靡語。
【箋】绮語者。
華美無實。
文過飾非之語也。
維摩經。
言必饒益。
不绮語報。
言雖實非時。
而說。
亦绮語也。
百丈曰。
說不應時。
亦名绮語。
論語。
辭達而已矣。
辭取達意。
不以富麗為工乃見孔子亦戒绮語。
豔曲情詞。
導欲增悲蕩人心志等。
【箋】古樂府之作。
聲韻正雅。
無如漢魏。
後之效體。
漸人豔麗。
至唐玄宗酷愛法曲。
選妓三百人教於梨園。
今讴曲者。
稱梨園本此。
纂要。
齊歌曰讴。
吳歌曰歈。
楚歌曰豔。
淫歌曰哇。
情詞聲韻。
宛轉以盡意之所思。
詞與曲。
不無移商換征。
随時小異。
大約漢唐尚樂府。
宋元尚歌曲。
此皆騷人詞客所為。
非學者之可涉躐也。
謂情豔詞曲。
乃宣迷入愛之結使。
導欲增悲之渠魁也。
筆餐。
李伯時。
善畫馬。
秀鐵面呵曰。
汝士大夫以畫名。
矧又畫馬。
期一人誇妙。
妙入馬腹中。
亦足懼。
伯遂罷筆。
師勸畫觀音贖過。
黃魯直工豔辭。
師亦诋呵之。
黃笑曰。
又當置吾馬腹中耶。
師曰。
豔語動天下人淫心。
不止馬腹。
正恐生泥犁耳。
黃悚然悔謝。
遂勵精進。
三者。
惡口。
謂粗惡罵詈人等。
【箋】粗惡罵詈者。
其聲甚於枭鳥。
故善人所不忍聞。
而豈忍出之口。
當知緘默自全。
讒毒之聲自已。
維摩。
常以軟言。
不惡口故。
珠林。
嗔是失諸善法之根本。
堕諸惡道之因緣。
法樂之怨家。
善心之大賊。
惡口腑髒福慧之刀斧。
◎凡夫毒熾。
恚火常然。
逢緣起障。
觸境生瞋。
所以發言一怒。
沖口燒心。
損害前人。
痛於刀割。
乖菩薩之善心。
違如來之慈訓。
四者。
兩舌。
謂向此說彼。
向彼說此。
離間恩義挑唆鬥争等。
【箋】維摩注。
眷屬不離。
善和争訟。
不兩舌報。
兩舌者。
傳宣彼此。
無實語故。
中間鬥遘兩家。
師資恩喪。
朋友義絕。
乃至敗國亡家之害也。
乃至前譽後毀。
面是背非。
【箋】譽者。
揚善之樞也。
毀者。
宣惡之機也。
楊子淵蹇篇。
妄譽。
仁之賊也。
妄毀義之賊也。
賊仁近鄉原。
賊意近鄉讪。
意林。
王孫子雲。
搖唇鼓舌擅生是非。
好面譽人者。
亦好背毀之也。
證入人罪。
發宣人短。
【箋】聞人之過。
如聞父名。
但可聞之於耳。
不可出之於口。
皆妄語之類也。
【箋】律攝。
佛家之弟子。
言常說實。
不應為盟。
自雪表他不信故。
設被誣謗。
亦不應作誓。
修行道地經。
其口言柔軟。
而心懷毒害。
視人甚歡喜。
相随如可親口言而柔軟。
其心内含毒。
如樹花色鮮。
其實苦若毒。
若凡夫自言證聖。
【箋】自言證聖者。
如楞嚴譬如平人妄号帝王。
自取誅滅。
阿離野番聖。
亦雲出苦。
言證聖。
豈易稱哉。
昔商太宰問孔子曰。
夫子聖者與曰。
丘博聞強記。
非聖也。
曰。
三皇聖者與曰。
三皇善用智勇。
聖非丘所知。
曰。
五帝聖者與。
曰。
五帝善用仁義聖非丘所知。
太宰駭然曰。
然則孰為聖乎。
孔子有間。
動容對曰。
西方有聖者焉。
不言而自信。
不治而不亂。
不化而自行。
蕩蕩乎。
人無能名焉。
如言已得須陀洹果。
【箋】此翻預流。
此位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
見真谛故。
名為見道。
又名聖位。
預入聖道法流。
金剛雲入流。
或翻逆流。
逆生死流。
不受三途業債故。
斯陀含果。
【箋】此翻一來。
此位斷欲界九品思惑。
中斷前六品盡。
後三品猶在。
故更一來。
阿那含果。
【箋】此翻不來。
謂此位斷欲界後三品惑盡。
更不來欲界受生故。
阿羅漢果。
【箋】此翻無學。
謂此位斷色界。
無色界。
思惑盡。
四智已圓。
已出三界。
已證涅盤。
無法可學故。
名大妄語。
其罪極重。
【箋】未證四果。
妄言已證。
未得四禅。
妄言已得。
未悟道。
妄言悟道。
及妄言天來。
龍來鬼神來等。
虛而不實。
诳惑世人。
名大妄語。
若工夫稍得力。
不知法相。
謂正果等。
名增上慢。
本無欺诳之心。
故不失戒。
然須請問明師先達。
正出決擇是非。
殷勤悔過。
舍其所有得心。
精求真要。
方免沉墜。
若本欲妄語或說不了了未領。
或中止不說。
并犯方便中可悔罪。
餘妄語。
為救他急難。
方便權巧慈悲利濟者。
不犯。
【箋】昔有獵者逐兔。
兔走避佛座下。
少頃獵至佛所問。
見兔否。
佛曰。
不見。
獵乃去。
後弟子問兔見在佛座下。
雲何見言不見。
佛曰。
為救兔故。
世尊之言。
曲中有直。
故其言雖不直。
而有濟物之功。
論語其父攘羊。
而子證之。
孔子曰。
父為子隐。
子為父隐。
直在其中矣其子證父攘羊。
其言雖直。
直而無禮。
故得不孝之罪。
古人謂行己之要。
自不妄語始。
況學出世之道乎。
【箋】劉忠定公。
問司馬溫公曰。
盡心行己之要。
終身行之者。
可得聞乎。
溫曰。
其誠乎。
又問行之以何為始。
溫曰。
行己之要。
自不妄語始。
二公者。
宋之鴻儒。
詳載金湯佛法。
彼紅塵之士。
以道學為己任。
尚論言行。
出世之學豈得言行乖違耶。
常聞先德有一生無不可行之言。
亦無不可言之行。
一日三複思之。
甯不愧汗。
自今以先德誠言為式。
亦如嬰兒學慈母之言。
以自警雲。
箴。
言者載道。
器行者德之本。
失言道即喪。
失行德亦損。
履言而踐行。
君子當思忖。
母為鬼神呵。
母為天地蠢。
一句亘古今。
一事成劍刃。
言行未發時。
慎之切須謹。
寶訓靈源曰。
舉措不可不審。
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
利口者未必智。
鄙樸者未必悖。
承順者未必忠。
經載(賢愚報恩二經也)。
沙彌。
輕笑一老比丘讀經。
聲如狗吠。
而老比丘者。
是阿羅漢。
因教沙彌急忏。
僅免地獄。
猶堕狗身。
惡言一句。
為害至此。
【箋】報恩經。
猶惡言一句。
五百世堕狗身。
最後身為商人狗。
因盜肉笞棄。
悲号無從。
舍利弗神通往濟。
命終生婆羅門家。
七歲度為沙彌。
名均提。
複聞法要。
獲證無學。
念報師恩。
永為給侍 輕笑一言。
而堕狗身者。
果不昧因也。
如當時沙彌。
贊歎老比丘讀經如佛聲者。
而此沙彌必定成佛。
故經雲(法句言語經)。
夫士處世。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由其惡言噫。
可不戒欤。
【箋】說苑談叢。
口者。
關也。
舌者。
機也。
出言不當。
驷馬難追。
◎口者。
關也。
舌者。
兵也。
出言不當。
反自傷也。
法苑高僧傳。
兵者。
不祥之器。
不獲己用之。
言者。
不并之物。
不獲己而陳之。
論。
抟黍雖堪适口。
不因茲以棄連城之珍。
帝位縱可悅心。
讵緣是以博斷喉之痛。
乃虛詞以營利養。
利養幾何。
而泥洹之望已絕。
是無異持抟黍與千金之璧以示嬰兒。
嬰兒取黍而捐璧也(呂氏春秋異寶篇詳載)。
飾說以獵名聞。
名聞或幸緻。
而三途之釁已開。
是無異左手據天下之圖而右手自刎其喉也若扇提蘿。
先世與五人互相稱說以妄語故。
曆諸惡趣還充婢使而鞭撻交加。
【箋】未曾有因緣經。
佛言過去無數劫裴扇阇國。
女人名提韋。
供養五比丘甚殷。
而五比丘。
欲求覓錢财。
更相易代。
遊諸聚落。
語人雲。
彼四比丘。
證無漏業。
諸人聞已。
種種供養。
後五比丘堕地獄。
八千億劫。
受餓鬼形。
八千劫受六畜形。
八千世畜生罪畢。
雖獲人身。
無男女根。
八千世中。
常以筋力報償。
提韋者。
末利夫人是。
五比丘者。
今扇提羅等。
四人擔輿。
一人宮中修治廁溷。
夫人曰。
汝五人自今永解随意東西。
五人涕淚。
不欲離去。
佛言。
扇提羅等。
償債未畢。
因緣系縛。
不能得去。
償因緣畢。
自當得脫。
機梨奢。
曩劫令弟子廣言名喻。
亦以妄語故。
受諸苦毒。
更堕盲聾。
而蟲蛇唼食。
【箋】大方等日藏經。
時衆中有盲聾。
名頗羅。
機梨奢舉聲大哭曰。
願救濟我。
我今身中受大苦惱。
日夜常為種種諸蟲小蛇蝦蟇之所唼食。
居熱水中。
無暫時樂。
佛言。
汝過去世時。
曾為比丘。
毀破禁戒。
外現善相。
廣貪眷屬弟子衆多。
彼諸弟子言我和尚得阿羅漢。
以是因多得供養。
己獨受用。
見持戒人。
反。
惡加說。
彼人懊惱。
如是念言。
世世生中願我所在。
食汝身肉。
惡業因緣。
死堕龍中。
得此盲報。
住熱水中。
又於過去無量劫中。
在融赤銅地獄。
常為諸蟲之所食啖。
當其诳惑愚俗。
虛消檀施。
豈不自意其禍烈若此哉。
律雲。
甯啖燒石。
吞飲洋銅。
不以虛妄食人信施。
(出五分)聞者莫不心駴。
服膺明訓乎。
是故不欺遮道之虎。
委身護戒理固應爾。
【箋】昔一比丘。
四戒皆毀。
二十戒神。
皆已離去。
惟妄語戒。
堅持無犯。
此五戒神。
獨不得去。
化虎當道。
以毀其戒。
比丘語虎。
我有期約。
汝若啖我。
令我負約。
我戒便毀。
汝放我去。
尋當即還。
姿汝啖食。
我無虛妄。
必不欺汝。
虎放令去。
到即辭歸。
來至虎所。
解衣端坐。
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