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上

關燈
塗畢。

    得生人道中。

    短命多憂疾。

    疫病嬰難苦。

    壽短長沉沒。

    若有智黠人。

    殺心甯放逸。

     八師經。

    殺者心不仁。

    強弱相傷殘。

    殺生當過去。

    結積累結怨。

    受辜短命死。

    驚怛遭暴惡。

    我用畏是故。

    慈心伏魔宮。

     維摩。

    人生長壽。

    得不殺報。

     筆餐。

    佛言。

    一切衆生。

    實本清淨。

    因彼妄見。

    妄習遂生。

    因彼妄習。

    生死相續。

    生從順習。

    死從變流。

    純想即飛生天上。

    情想均等。

    不飛不墜。

    複生人中。

    想明思聰。

    情幽斯鈍。

    情想流入橫生。

    重為毛群。

    輕為羽類。

    今為異類。

    未必不前生曾受人身。

    今受人身。

    未必不前生曾為異類。

    是以諸佛菩薩常切教人。

    使知生死路頭。

    昔密婆私詫阿羅漢。

    往世曾作猕猴。

    驕梵波提。

    往世曾受牛身。

     宗鏡。

    一不殺者。

    害命名事殺。

    不害命名事不殺。

    法門解者。

    析法名理殺。

    體法名理不殺。

    若作意防護。

    如馬着勒。

    如牧牛執杖者。

    報在人道。

    百二十年。

    惟得肉眼。

    若任運性成。

    如河注海者。

    報在六天。

    極長者九百二十六億七千萬歲。

    惟得天眼。

    若加修定戒。

    無常苦空。

    無我等慧者。

    報在變易。

    壽七百阿僧祇唯得慧眼。

    若加修常無常等慧。

    報在蓮華藏海。

    受法性身。

    分得五眼。

    分得常壽。

    比佛猶是諸根不具。

    壽命損減。

    若圓教人。

    持事不殺戒。

    又持理不殺戒。

    不壞身因。

    常随一相。

    不斷癡愛。

    起於明脫。

    體陰界入。

    無所傷毀。

    若子若果。

    不生不滅。

    成就智慧。

    居寂光土。

    常壽湛然。

    五眼具足。

    得根自在。

    得命自在。

    修短自在。

    是則名為究竟持戒。

    諸根具足。

    命不損減。

    圓人何但持是之戒。

    唯殺惟慈。

    亦作事殺。

    亦作理殺。

    如預仙大王。

    殺五百婆羅門。

    與其見佛之眼。

    與其十劫之壽。

    又作法門殺者。

    析蕩塵累。

    淨諸煩惱。

    如樹神折樹。

    不受怨鳥。

    如劫火燒木。

    灰炭雙亡。

    故楞伽雲。

    殺無明父。

    害貪愛母。

    斷随眠怨。

    懷陰和合。

    斷七識身。

    若有作者。

    現證法身。

    此逆即順。

    鴦崛雲。

    我誓斷陰界入。

    不能持不殺戒。

    一切塵勞是如來經。

    斷此種盡。

    乃名為佛。

    成就金剛微妙法身。

    湛然應一切。

    随形九道。

    随其所宜。

    示長短命。

    任其所見。

    用缺具根。

    而化度之。

    若佛子。

    無慈孝故肆意殺他物命。

    充我肥甘。

    乃不知而殺而食之物。

    愛命同於我之愛命也。

    梵網雲。

    即殺我父母。

    亦殺我故身。

    痛為勸戒。

    雲何不信。

    若此生不戒殺而肆殺業。

    如預置利刀。

    亦殺自己未來法身。

    非但故身及父母也。

    君不見。

    刀頭血滴滴。

    從法身中流出。

    口裡肉塊塊。

    向報體上割來。

    且道吃的是。

    不吃的是。

     解曰。

    上至諸佛聖人。

    師僧父母。

     【箋】此梵網七逆之罪。

    不通忏悔也。

    諸佛。

    即十方諸佛。

    聖人。

    即菩薩羅漢等。

    師僧。

    乃法身父母。

    及生身父母。

    皆當終身奉事。

    孝順無違。

    且不得逆於聲色。

    豈忍加害。

    故不通忏悔。

     下至蜎飛蠕動。

    微細昆蟲。

    但有命者。

    不得故殺。

     【箋】蜎飛。

    空類化生。

    蠕動。

    濕類化生。

    昆蟲。

    諸蟲總名。

    言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

    故不可傷殺也。

    有曰昆蟲。

    [民/蟲]也。

    江南有吐蚊之鳥。

    塞北有蚊母之草。

    南中有産蚊之木。

    一名白鳥。

     爾雅。

    颠。

    蚊母鳥也。

     或自殺或教他殺。

    或見殺随喜。

    廣如律中。

    文繁不錄。

     【箋】自殺者。

    身心所造殺業也。

    教他者。

    自不行殺。

    使他行殺。

    即心口殺業也。

    贊歎者。

    謂彼不行殺。

    由我贊歎成殺業也。

    随喜者。

    謂見他行殺。

    即從順以悅其意。

    即意地殺業也。

     戒疏。

    殺心為因。

    助成為緣。

    造作為業。

    然其所殺。

    有親有疎。

    治罪有輕有重。

    故犯上。

    則同七逆。

    千佛不通忏悔。

    犯下。

    微細等。

    或通忏悔。

    亦由世律。

    為主為從也。

    廣如律者。

    謂殺業微細。

    而戒相千條。

    所以雲栖尚未全錄。

    總之殺機起於一念。

    尋常善自護持。

     發隐。

    但有生氣。

    且不忍殺。

    如結草護戒。

    折柳谏君。

    況有命者乎。

     諸經集要。

    有富長者惟一子。

    娶方七日。

    堕樹而死。

    長者問佛。

    佛言昔有一兒挾弓射雀。

    傍有三人。

    曰。

    汝若中雀。

    乃世間健兒。

    兒即射中雀堕樹。

    三人歡喜而去。

    此兒乃射雀之人。

    今日父母妻。

    乃前世喜助射雀之人也。

    今世會集涕泣。

    以見殺助喜之報。

     經載冬月生虱。

    取放竹筒中。

    暖以綿絮。

    養以膩物。

    恐其饑凍而死也。

     【箋】涅盤。

    釋迦昔為白虱。

    提婆達多為黑蚤。

    同處比丘褲中。

    比丘愍之。

    謂曰。

    吾入定時。

    勿齧我血肉。

    出定時随意食之。

    時比丘入定。

    白虱受教。

    黑虱不聽。

    複齧之。

    比丘嗔發。

    将火焚褲。

    黑蚤跳去。

    白虱受殃。

    佛曰。

    我不獨一生受提婆達多之害矣。

     四分律。

    有老病比丘拾虱棄地。

    佛言不爾。

    應以器盛綿。

    拾着中。

    若虱走出。

    應作竹筒盛之。

    随其寒暑。

    加以膩物。

    而将養之。

     正鋒。

    虱之齧人。

    固不可忍。

    當於春暖之時。

    送之草樹間。

    令彼謀活。

    然冬月寒凍。

    送之草間。

    即死。

    故佛置竹筒以安之。

    諸方講至此。

    不過虛說餘謹遵佛制。

    作虱筒式。

    要使學者佩之。

    序曰。

    虱者。

    本名俗呼半風。

    以美稱之。

    字曰丹鴻。

    有夫有婦。

    子孫繁叢。

    春暖常遊相須。

    而經禦覽。

    歲寒曾赴客劍。

    以報恩功。

    未能學查道。

    藏垢而不棄衣外。

    亦将訪江泌。

    裹綿以置壁中。

    儒者尚然。

    釋門安可不置斯筒。

    銘曰。

    古人扪虱。

    而談天下。

    我獨無扪。

    談且不暇。

    嗟爾微形。

    生長變化。

    唼人血肉。

    不舍晝夜。

    血肉所生。

    父母遺愛。

    若專爾供。

    孝行不逮。

    爾家安甜。

    彼常不寐。

    人瘦爾肥。

    情理何在。

    以慈毀身。

    失殺犯戒。

    彼此無傷。

    别營世界。

    垢膩可餐。

    絮綿可佩。

    蠢蠢天地。

    逍遙無礙。

     鄭棨傳記。

    無畏三藏。

    飲酒食肉。

    言行粗易。

    律師不說。

    常令宿於戶外。

    律師中夜。

    扪虱投床下。

    無畏即呼曰。

    撲殺佛子。

    律師異之。

     。

    酉陽雜爼。

    取病者虱子。

    病人前可以蔔病。

    虱行向病者則生。

    背則死。

     國老閑談。

    查道。

    性淳古。

    少寓狼山寺。

    躬辦薪水。

    以給僧衆。

    衲衣不洗濯虱。

    後仕至龍圖閣侍制。

    魏生禁殺錄。

    薛暠。

    性慈戒殺。

    即微虱亦不害之。

    一夕夢被上虱甚多。

    漸變寸許。

    虱謂暠曰。

    受君之贶。

    非一日。

    今君有難。

    正吾侪救命之秋。

    遂列行。

    被上有絲血痕。

    橫廣尺餘。

    乃死虱也。

    暠惜久之。

    不知其故。

    蓋是夜。

    有刺客來害暠。

    其人有利劍。

    見血立死是夜其人劍下見血。

    以為死。

    報其主歡甚。

    明日瞰之無恙。

    訪得虱事。

    始知其夢。

     淮南子。

    湯沐具而虮虱相吊。

    大廈成而燕雀相賀。

    憂樂别也。

    韓昭俟搔庠而亡一虱。

    求之甚急。

    左右因取其蚤虱殺之。

    昭侯以察左右不誠也。

     乃至濾水。

    覆燈。

    不畜貓狸等。

    皆慈悲之道也。

     【箋】濾水者。

    謂水中有微細蟲。

    食水即餐其肉。

    故作囊。

    濾過方用。

    即梵網十八種物之一也。

    覆燈。

    恐飛蟲投火。

    故作籠覆於燈外。

     律。

    波離瑟咤護生草。

    一切衆生除煩惱。

    凡燃燈時。

    蓦拈一莖草。

    默念七遍。

    一切飛蟲不投燈上。

     筆餐。

    雲栖與雪峤談次。

    雲曰。

    昨夜鼠咬床頭唧唧聲。

    分明講演華嚴八十一卷經。

    峤曰。

    忽遇貓來時如何。

    雲曰。

    走卻法師。

    留下經案。

     孟子。

    有率獸而食人句。

    畜貓狸。

    猶率貓而捕鼠也。

     微類尚然。

    大者可知矣。

    今人不能如是行慈複加傷害可乎。

     【箋】微類佛性。

    如焦螟巢於蚊睫。

    自道土曠人稀。

    相逢者少。

    乃不知蛤蜊觀音。

    薄荷祖師。

    一時落節。

    誰管淳于為蟻。

    莊周為蝶。

    咦虛空釘楔。

     征。

    律雲。

    假使百千劫。

    所作業不忘。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昔世尊成道。

    商怨終舒於鐵杙。

    陀夷證聖。

    羊瞋卒洩於兇銘。

     水忏雲。

    業報至時。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報。

    惟有忏悔力。

    乃能得除滅。

    是以火頭索報於隐峰。

    翻微濟拔。

    野雉求償於法喜。

    為神所喝。

    兩者同欤否欤。

     訓。

    譬加巨石梗塞陂池。

    有大力者。

    推堕此石。

    令彼陂池。

    與昔無異。

    忏力滅罪。

    亦複如是。

    若業力大。

    忏力微。

    如令嬰兒推轉巨石。

    終不得動。

    若以殷重心忏除罪業。

    忏力過於業力。

    業自消滅。

    無有遺餘。

    故雲。

    了即業障本來空。

    未了應須償宿債。

     征。

    佛與尊者豈雲不了。

    而見酬償耶。

     訓。

    所雲了者。

    随犯随忏。

    罪性既空。

    冤對何有。

    若現生未得忏滅。

    怨結終存。

    故雖成道證聖。

    終不得免。

    但重報輕受。

    所謂将頭臨白刃。

    一似斬春風。

    斯則異於凡夫耳。

     征。

    律言誤殺無害心者。

    不犯。

    據朝野佥。

    載梁武帝。

    素敬信榼頭師。

    時遣使召之。

    帝方與人下[其/水]。

    欲殺一段。

    聲曰殺卻。

    使遂斬師。

    帝[其/水]罷。

    喚師。

    使言尚者陛下令臣殺卻也。

    帝問。

    師臨終有何言。

    使曰。

    師雲。

    貧道前劫為沙彌時。

    以鍬刬地。

    誤斷一曲[(乏-之+蟲)*善]。

    今帝是也。

    此報固宜。

    由是觀之。

    則誤殺仍以誤償。

    何雲不犯乎。

     訓。

    沙門掘土墾田。

    私營口腹。

    謂之邪命自活。

    律所不許。

    若實緣供衆。

    念佛持咒。

    口不暫停。

    憂傷物命。

    慈弗内缺。

    雖加害於物。

    而物無怨心。

    則誤殺無犯。

    苟漠然無矜憫之心。

    或小有觸忤。

    而忿戾滋起。

    酬償實所不免。

    蓋雠嫉之來。

    不緣事感。

    兇咎所集。

    匪由形求。

    惟在心耳。

    乃至行步掃除。

    且不視地。

    夏月燃燈。

    鮮加籠罩。

    動搖竹樹。

    失憶傾巢。

    畜養雞貓。

    恣心啄噬。

    牽拽木石。

    念無防護。

    瀉湯地上。

    彌滿蟻穴。

    斫燒腐柴。

    倦於揀視。

    浣濯衣被。

    忘拾虮虱。

    水中有蟲。

    濾囊弗具。

    如此類者。

    世人據迹而論。

    鹹雲誤傷。

    而報同故殺。

    複何疑哉。

     故經雲(即沙彌經)施恩濟乏。

    使其得安。

     【箋】釋迦佛。

    投厓飼虎。

    割肉喂鷹。

     若見殺者。

    當起慈心。

    噫。

    可不戒欤。

     【箋】菩薩見殺一切衆生。

    即贖其命。

    謂之施恩。

    見貧乏者。

    以财赈濟。

    謂之濟乏。

    或不能施。

    識當起慈心。

    默念咒護。

    令脫苦惱。

    往生善道。

    使其得安。

     維摩注。

    施有三種。

    一。

    财施。

    二。

    心施。

    三。

    法施。

    以财施人。

    名布施。

    慈心與樂。

    名心施。

    說法利人。

    名法施。

    見殺起慈。

    恻隐之心也。

    謂力雖不能救。

    當起慈心憐念也。

     未曾有經。

    天帝。

    問野幹曰。

    施食法食。

    有何功德。

    答曰。

    布施飲食。

    濟一日之命。

    施珍寶财物。

    濟一世之乏增益系縛。

    說法教化。

    名為法食。

    能令衆生。

    出世間道。

     施食獲五福報經。

    一。

    施命。

    謂七日不得食則死。

    以食施之。

    即謂施命。

    其施命者。

    得世長壽。

    财富無量報。

    二。

    施色。

    謂人不食。

    顔色憔悴。

    以食施之。

    即為施色。

    其施色者。

    得世世端正。

    人見歡喜報。

    三。

    施力。

    謂人不食。

    身羸力弱。

    以食施之。

    即為施力。

    其施力者。

    得世世多力。

    終無耗減報。

    四。

    施安。

    謂人不得食。

    心愁身危。

    不自安穩。

    以食施之。

    即謂施安。

    其施安者。

    世世安穩。

    不遇災患報。

    五。

    施辯。

    謂人不得食。

    困不能言。

    以食施之。

    即為施辯。

    其施辯者。

    辯慧通達。

    聞者喜悅報。

     釋論。

    持戒為皮。

    禅定為血。

    智慧為骨。

    微妙善心為髓。

    為他說戒。

    能遮罪修福。

    無相最上。

    非持非犯。

    屍波羅蜜者。

    是施己皮也。

    說諸禅定。

    神通變化。

    不起滅定。

    是施己骨也。

    檀忍等應。

    是施己肉也。

    說甚深法相。

    諸佛行處。

    不一不二。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微妙中道者。

    是施己髓也。

     大丈夫論。

    财施。

    人道中有。

    法施大悲中有。

    财施除衆生身苦。

    法施除衆生心苦。

     淮南子。

    令人放燒。

    或操火益之。

    或接火益之。

    兩者。

    皆未有功。

    而怨德相去遠矣。

    若見漁獵網捕生靈。

    力不能救。

    當起慈心默念。

    寶勝如來名号。

    生靈即得解脫。

     論。

    睠彼往哲風規。

    聳峻邁越。

    凡俗難以計量。

    如駕山之患不除。

    委身弗惜。

     【箋】高僧傳。

    彭城駕山多虎患。

    釋昙稱告村人曰。

    虎若食我。

    災必當消。

    即夜坐草中祝曰。

    我以身充汝饑渴。

    令汝從今息怨害意。

    常來得無上法食。

    村人苦谏不息。

    泣拜而去。

    至四更聞虎啖稱。

    村人逐至南山。

    瞰身都盡。

    惟有頭存。

    因葬而起塔。

    後虎遂息。

     安周之倉未發。

    割肉是甘。

     【箋】高僧傳。

    涼土饑。

    道進從王安周乞赈。

    國蓄稍竭。

    進即自割身。

    以飼餓者。

    舉國聞之。

    号叫奔赴。

    王乃舉之還宮。

    發庫廪以濟貧民。

    明晨師乃絕。

    阇維七日始盡。

    唯舌後灰。

     良由憫恻情深。

    惟覺群生可貴。

    乃若沙彌之名。

    既以息慈為義。

    息則禁戒堅持。

    内嚴己行。

    慈則悲心普潤。

    外衛他生。

    豈謂矜全之情熾。

    嚴行之心微矣。

    安存之慮深。

    衛生之恩薄矣。

    觀夫失珠忍苦。

    患切刲鹦。

     【箋】雜譬喻經。

    外國有沙門。

    行乞到買珠家。

    其家為設食。

    時有大珠。

    價值億數。

    主人持置沙門邊。

    時有鹦鹉便出吞之。

    主不見珠。

    問沙門。

    門言。

    我不取。

    複問有他人耶。

    曰無。

    主嗔曰。

    既無他人。

    珠今何在。

    便撾沙門。

    血流於地。

    鹦鹉飲血。

    與杖相遇。

    鹦鹉即死。

    主複舉手。

    門止之曰。

    鹦鹉吞之。

    主乃破鹦得珠。

    謂沙門曰。

    何不早說。

    門曰。

    我持佛戒。

    不得殺生。

    我若說之。

    恐殺鹦鹉。

    卿撾我死。

    我終不說。

    鹦鹉既死。

    我今說之。

    主人聞已。

    克責悔謝。

     伏地待終。

    念傷斷草。

     【箋】大莊嚴論。

    有諸比丘。

    曠野中行。

    為賊劫掠。

    剝脫衣裳。

    懼比丘往告聚落。

    盡欲殺之。

    内一賊雲。

    比丘之法。

    不得傷草。

    以草系之。

    彼畏傷故。

    終不能往。

    即以草縛舍之而去。

    諸比丘為日所炙。

    蚊虻唼娆。

    不敢動轉。

    恐傷草命。

    唯當護戒。

    時有國王[狂-王+田]獵。

    見而解縛。

    贊歎歸命。

     以及罷汲而全折翅之鴨。

     【箋】高僧傳。

    齊僧群安。

    於羅江縣之霍山。

    山在海中。

    有石盂徑數丈。

    清泉洌然。

    庵與盂隔小澗。

    獨木為橋。

    由之汲水。

    後一鴨折翅在橋。

    群欲舉錫撥之。

    恐傷鴨命。

    還不汲水。

    絕飲而終。

     絕粒而卻近肉之餐。

     【箋】續高僧。

    傳太清末。

    侯景作亂。

    荒餒屢年。

    釋慧布常三日絕粒。

    有遺之餐者。

    疑近肉味。

    竟不食。

     皆内嚴己行。

    外衛他生者也。

    誠見毀戒戕生。

    匪但他傷。

    而自隕之憂更艱。

    護生守戒。

    雖曰利物。

    而濟我之功彌弘。

    所愛者。

    堅固法身。

    捐四大等於與聚沫。

    所惜者。

    無量慧命。

    視一報同乎電光。

    其輕生者。

    身亦非彼所愛。

    命亦非彼所借。

    但恐未知輪轉何趣。

    不能再生人道。

    則夙願皆虛。

    無繇修證。

    故與暗劣者矜持。

    貪着了無有異。

    毀佛戒欲見佛身。

    一忍渴而終。

    甯不見佛不令毀戒。

    時生者。

    欣然而得。

    诮死者為愚。

    以為得見佛已。

    百千億功德。

    無不成就。

    何慮毀戒。

    及既見佛。

    佛呵之曰。

    癡人。

    彼已見我。

    汝不見我(出諸經要集)。

    蓋一行具足。

    一切行具足。

    一願圓滿。

    一切願圓滿。

    故忍渴而死者。

    戒行獲全。

    随已見佛。

    彼牢船既損。

    萬寶皆沉(法苑持戒篇。

    越度大海。

    号曰牢船)。

     德瓶一傾。

    諸利盡喪。

     【箋】智度論。

    有人患貧供養諸天。

    天愍其志。

    賜與一瓶。

    告曰。

    此名德海。

    凡有所需。

    皆自瓶出。

    其人乍富。

    人皆怪問。

    遂出其瓶。

    見種種物從瓶湧出。

    其人憍逸登瓶舞蹈。

    其瓶即破。

    諸物皆失。

     故飲蟲而活者。

    身雖對佛。

    去佛轉遙。

    此中從違趣避。

    當知所擇哉。

     二曰不盜 【箋】華嚴。

    性不偷盜。

    菩薩與自資财。

    常知止足。

    於他慈恕。

    不欲侵損。

    若物屬他。

    起他施想。

    終不於此而生盜心。

    乃至草葉。

    不與不取。

    何況其餘資生之具。

     楞嚴。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偷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偷。

    必落邪道。

    上品精靈。

    中妖魅。

    下邪人。

     ◎譬如有人。

    水灌漏卮。

    欲求其滿。

    縱經塵劫。

    終無平複。

     維摩。

    大富。

    得不盜報。

     觀佛三昧經。

    盜常住物者。

    過殺八萬四千父母之罪。

     方等經。

    華聚菩薩雲。

    忤逆重罪。

    我亦能救。

    惟盜僧物者。

    不能救。

     寶梁經。

    甯自啖身肉。

    不得盜三寶物。

     地藏經。

    若偷竊常住财物米谷。

    飲食衣服。

    乃至一切。

    不與而取者。

    當堕無間地獄。

     十輪經。

    盜三寶物者。

    其罪甚重。

    千佛出世。

    不通忏悔。

    若将非理用度。

    私給俗家。

    其罪尤重。

     道世法師雲。

    若将常住财物。

    與白衣受用者。

    龍天嗔責。

    罪及主事僧。

    鐵山瓊雲。

    凡常住一茶。

    一米。

    一分。

    一厘。

    皆是施主為求福德。

    故行布施。

    宜供三寶。

    何得私用。

     正報頌。

    劫盜供他用。

    泥犂獨自陳。

    玃鳥金剛嘴。

    啄腦擘其心。

    灌口以銅汁。

    碎身鐵棒砧。

    怕懼周慞走。

    還投刀劍林。

     習報頌。

    劫盜所獲報。

    地獄被銷融。

    罪畢生人道。

    饑貧以自終。

    共财被他制。

    何殊下賤終。

    寄言懷操者。

    常須自固窮。

     毛賴債。

    唐德宗朝時。

    淮西壽州安豐縣。

    毛罕男。

    婦周氏。

    生一子。

    豬頭驢腳。

    象耳魚腮。

    父母欲淹死。

    乃作人言。

    我先世不信因果。

    曾於廬州開元寺。

    借常住錢五百貫。

    麻布二疋。

    負欠不還。

    故遭此罰。

    望父母收養待長。

    送寺還報。

    遂撫育。

    至七歲。

    送入寺中掃地。

    以償宿債。

    時時自鞭己身。

    叫言還債。

    故名毛賴債。

     唐禦制頌。

    堪嗟毛債異人流。

    負欠僧錢業報酬。

    兩片魚腮連象耳。

    一雙驢腳戴豬頭。

    前生造惡心無愧。

    今日招殃苦未休。

    為報後賢君子道。

    僧錢不可擅貪求。

     慈受深頌。

    常住分文不可偷。

    日增萬倍恐難酬。

    豬頭驢腳明明現。

    佛地今生掃未休。

     空中和尚頌。

    借路經過掌庫權。

    但存公道絕私緣。

    狼餐鼠竊片時事。

    驢腳豬頭萬古傳。

     千岩長頌。

    知事須當好用心。

    衆僧金谷莫相侵。

    古人有語真堪信。

    粒米元來重七觔。

     洞山價頌。

    常住須憑戒力扶。

    莫将妄用恣貪圖。

    掌他三寶門中物。

    惜似雙親兩眼珠。

    暗裡縱能機巧算。

    冥中自有鬼神誅。

    絲毫若也無私取。

    免至來生作馬驢。

     國清百錄。

    智者同學照。

    私用常住一撮鹽。

    後入定。

    現鹽數斛在前。

    急買鹽陪償。

    其相乃絕。

     高峰遺事。

    仰山偉。

    私折常住一莖筍。

    後入定。

    見筍現前。

    陪還忏悔。

    其相乃絕。

    東山空答餘才茂借腳夫書。

    向辱枉顧。

    荷愛之厚。

    别後又承惠書。

    益自感媿。

    某本岩穴閑人。

    與世漠然。

    才茂似知之。

    今雖作長老。

    居方丈。

    隻是前日空上座。

    常住有無。

    一付主事。

    出入支籍。

    并不經眼。

    不畜衣缽。

    不用常住。

    不赴外請。

    不求外援。

    住緣而住。

    初不作明日計。

    才茂既以道舊見稱。

    故當相忘於道。

    今書中就覓數腳夫。

    不知此腳。

    出於常住耶。

    空上座邪。

    若出於空。

    空亦何有。

    若出常住。

    是私用常住。

    一涉私。

    則為盜。

    豈有善知識。

    而盜用常住乎。

    公既入帝鄉。

    求好事。

    不宜於寺院營此等事。

    公閩人。

    所見所知。

    皆閩之長老。

    一住着院。

    則常住盡盜為己有。

    或用結好貴人。

    或用資給俗家。

    或用接陪己知。

    殊不念其為十方常住招提僧物也。

    今之戴角披毛。

    償所負者。

    多此等人。

    先佛明言。

    可不懼哉。

    比年以來。

    寺舍殘廢。

    僧徒寥落。

    皆此等咎。

    願公勿置我於此等輩中。

    公果見信。

    則他寺所許者。

    皆謝而莫取。

    則公之前程未可量也。

    逆耳之言。

    不知以謂如何。

    時寒途中保愛。

    然竊盜罪報。

    律藏。

    不勝廣載。

    今錄數則。

    可為學者置之座右。

    時時警惕。

    不使盜因起於毛頭心地也。

    當知盜者。

    不啻不與而取。

    及劫奪等而已。

    若尋常起一貪想。

    即是盜因。

    即是禍事。

    如比丘於花池側迎香風而坐是也。

    何況盜名。

    盜位。

    盜法等。

     宗鏡。

    二不盜者。

    不與取。

    名事盜。

    與取。

    名事不盜。

    法門者。

    如佛言他物莫取。

    名法門不盜。

    菩提無與者。

    而取菩提。

    是名法門盜。

    若持戒作業。

    求可意果者。

    無常速朽。

    悉是他物。

    息如糞果。

    害如毒食。

    有智之人。

    所不應求。

    雲何殷勤。

    飲苦食毒。

    而自傷毀洄洑困苦。

    豈過有流三障。

    障佛第一義天之所舍離。

    是盜。

    非不盜也。

    又二乘以四谛智。

    觀身受心法。

    厭惡生死。

    欣求涅盤。

    涅盤心起。

    即取他物。

    即非時取證。

    即不待所說。

    因焦種不生。

    見苦斷集修道造盡。

    非求法也。

    謂有涅盤。

    成涅盤見。

    若有着空。

    諸佛不度。

    身長三百由旬。

    而無兩翅。

    堕三無為坑。

    饑餓羸瘦。

    體生瘡癬。

    豈非貧窮困苦耶。

    又不見佛。

    不聞法。

    不入衆數。

    豈非第一義天遠離耶。

    此猶名盜。

    非不盜也。

    若别人從淺至深。

    舍一取一。

    來已更複來。

    去已複更去。

    悉是辱於去來相。

    亦是不與而取。

    取已而舍。

    亦是貧窮。

    舍已更取。

    數數去取。

    即是困苦。

    不與第一義天相應。

    即是遠離。

    此猶名盜。

    非不盜也。

    圓人觀法實相。

    受亦不受。

    不受亦不受。

    亦受亦不受亦不受。

    非受非不受亦不受。

    不取是菩提。

    障諸取故。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不高故不取。

    不下故不舍。

    如是觀者。

    觀如來藏。

    具足無缺。

    是如意珠。

    随意出寶。

    即修羅琴。

    任意出聲。

    即是大富。

    大富故無取。

    即第一義天。

    故不遠離。

    是名究竟持不盜戒。

    圓人亦有盜法門者。

    菩提無與者。

    而取菩提。

    如海吞流。

    不隔萬派。

    如地荷負。

    擔四重擔。

    衆生悉度。

    煩惱悉斷。

    法門悉知。

    佛道悉成。

     解曰。

    金銀重物。

     【箋】重物。

    謂金寶等物。

    乃至五錢以上。

    即制罪也。

     以至一針一草。

    不得不與而取。

     【箋】戒疏。

    蓋針草判盜。

    五錢判重。

    離處成盜業。

    未離處。

    猶盜法也。

    故一念盜心為因。

    所盜之物為緣。

    種種盜法成就盜事為業。

    若一針一草即制罪。

    天台不應五錢犯重罪。

    失沙彌戒。

    滅擯不通忏悔。

    四錢已下。

    犯中罪。

    許忏悔。

    若盜而未得。

    犯方便罪。

     五燈。

    古德呵城隍神過。

    神伺隙随之。

    将有不利。

    德因渴故。

    取田中蘿蔔食之。

    置二錢於根。

    神不知。

    遂現形。

    言犯盜呵之。

    德曰。

    汝不見疄中錢耶。

    神拜服而去。

     征。

    沙門犯可悔罪。

    如法忏悔。

    将止滅犯戒罪。

    抑并滅性罪耶。

     訓。

    沙彌犯戒。

    若不忏悔。

    并得惡作罪。

    堕地獄中。

    比四天壽。

    人間為九百千年。

    若如法忏悔。

    破戒罪滅。

    而性罪恐猶未滅。

    如盜取非财。

    須加利償。

    若不償者。

    後生轉重。

    如斷他命。

    終須償報。

    當為彼禮忏持咒。

    代彼拔苦。

    彼苦既拔。

    則怨雠可釋矣。

     征。

    沙彌犯重罪。

    如法忏悔。

    可得受具否。

     訓。

    沙彌十戒。

    前四若犯。

    為破根本。

    滅擯不通忏悔。

    不得受具。

    第九戒若犯。

    名破齋。

    并餘五戒若犯。

    向二師前發露。

    随師教令。

    以殷重心。

    如法忏悔。

    可得受具。

     征。

    佛本大慈。

    沙彌犯重不通忏悔。

    不得受具。

    豈不塞人改過。

    自新之路乎。

     訓。

    若結壇禮佛勤懇苦到。

    求見好相。

    得菩薩戒。

    不得受比丘戒。

    諸律皆無開法。

    惟觀虛空藏菩薩經。

    比丘犯根本戒。

    若能如法結壇。

    禮三十五佛。

    及虛空藏菩薩。

    菩薩以牟尼寶印。

    印其背上。

    有除罪二字。

    罪即得滅。

    仍得重受具戒。

    沙彌準此而行。

    當亦得滅罪受具。

    但恐因緣艱阻。

    未能如法。

    結壇牟尼印不來。

    除罪字不現。

    後悔難追。

    不若慎之於無念也。

     若常住物。

     【箋】常住物者。

    即三寶物也。

    不可混亂用。

    如香花燈等。

    佛物也。

    經卷。

    及莊嚴幢幡等。

    法物也。

    律中不得移為他用。

    犯者重罪。

     若信施物。

     【箋】信施物者。

    謂其信心。

    發願而施也。

    若不原施者之心。

    移為别用。

    即成盜業。

    慈雲忏主雲。

    昔雷峰塔化主。

    将常住磚錢買瓦。

    五百年西湖作魚。

    何況私竊。

     若僧衆物。

     【箋】寶訓。

    懶庵曰。

    律中雲。

    僧物有四種。

    一者。

    常住常住。

    二者。

    十方常住。

    三者。

    現前常住。

    四者。

    十方現前常住。

    且常住之物。

    不可絲毫有犯。

    其罪非輕。

    先聖後聖。

    非不丁甯。

    往往聞者。

    未必能信。

    信者。

    未必能行。

    山僧或出或處。

    未嘗不以此切切介意。

    猶恐有所未至。

    因述偈以自警雲。

    十方僧物重如山。

    萬劫千生豈易還。

    金口共譚曾未信。

    他年争免鐵城關。

     ◎人身難得好思量。

    頭角生時歲月長。

    堪笑貪他一粒米。

    等閑失卻半年糧。

     若官物。

    民物。

    一切物。

     【箋】官物者。

    官家物也。

    民物者。

    民間物也。

    一切物者。

    總上文而言也。

     或奪取。

    或竊取。

    或詐取。

     【箋】奪取。

    恃力強暴而取也。

    竊取。

    伺人不見偷取也。

    以上奪竊詐取皆判盜法。

    若物入手。

    即成盜業。

     乃至偷稅冒渡等。

    皆為偷盜。

     【箋】賦稅。

    國家大典。

    不可僥幸苟免。

    宜随例充納。

    若官府優免則得渡者。

    有官渡。

    私渡。

    或須錢買。

    不與而渡者。

    曰冒渡。

    或無錢乞施渡。

    則得。

     經載。

    一沙彌盜常住果七枚。

     【箋】雜藏經。

    目連至恒河邊。

    一鬼白目連言。

    我常住有七枚熱凡。

    入我口腹。

    五髒焦爛。

    出還複入。

    何因緣故。

    受如此罪。

    目連曰。

    汝前世作沙彌時。

    行果蓏到師所。

    偏心多與七枚。

    故受此罪。

    此是花報。

    果在地獄。

     ◎有一比丘。

    與外道同行。

    止果樹下。

    外道語比丘言。

    上樹取果。

    比丘不聽。

    又語何不上樹取果。

    又不聽。

    外道乃上樹取果擲地與之。

    比丘曰。

    我戒法中。

    不得不授而食。

    外道下樹取果授比丘。

    外道言。

    於一果上有如此法。

    況出世法乎。

    遂生信佛法。

     一沙彌盜衆僧餅數番。

     【箋】雜藏經。

    複有一鬼。

    白目連言。

    我一生來。

    有二熱鐵輪。

    在兩腋下。

    舉身焦爛。

    何罪所至。

    目連答言。

    汝前世時。

    與衆作餅。

    盜取二番。

    挾兩腋下。

    以是因緣。

    故獲斯罪。

    此是花報。

    果在地獄。

     一沙彌。

    盜石蜜少分。

     【箋】石蜜。

    一名糖精。

    廣志。

    甘蔗其饧。

    按唐書。

    番胡國出石蜜。

    中國貴之。

     漢武内傳。

    西王母謂帝曰。

    太上之藥。

    有中華紫蜜。

    雲山朱蜜。

    天竺國石蜜。

     本草經。

    崔蜜食之不饑。

    明目。

    延年。

     仙經。

    蜜為口芝。

    然律中過午不食。

    開石蜜者。

    以其煎湯無形。

    為藥石故。

     雜藏經。

    複有一鬼問目連言。

    我一生來。

    常吞熱鐵丸。

    何罪所緻。

    目連答言。

    汝為人時。

    作沙彌子。

    取清淨水。

    作石蜜漿。

    石蜜堅大。

    汝起盜心。

    打取少許。

    大衆未飲。

    汝盜一口。

    以是因緣。

    故獲斯罪。

    此是花報。

    果在地獄。

     俱堕地獄。

    故經雲(即本經也)。

    甯就斷手。

    不取非财。

    噫。

    可不戒欤。

     【箋】非财者。

    非義之财也。

    世律取非義之财。

    受非常之禍。

    藏經食無與之物。

    感無間之殃。

    甯就斷手。

    不取者。

    畏地獄之痛。

    甚於斷手。

    說之寒心。

    故激切勸戒之也。

     論。

    如來遠曆三祇。

    堅修萬行。

    備極艱苦。

    直至菩提。

    今諸釋子不織而衣。

    不耕而食。

    莫言我德能緻。

    豈緣己行所招。

    凡身所披一縷一絲。

    口所嘗一粒一滴。

    皆本如來布施。

    持戒。

    禅定。

    精進。

    積累而得。

    悉因如來國城妻子。

    頭目髓腦。

    博換而來。

    苟漫不思惟。

    則華麗甘甜。

    盡堪肆志。

    傥聊相酬奪。

    等吞銅服棘。

    莫能少安。

    縱糜骨焚身。

    酬恩靡稱。

    任刳心刲腹。

    抱愧難宣。

    惟當晝不使停。

    夜毋容息。

    軀無不竭之力。

    中無外馳之心。

    極意勤劬。

    少圖報塞。

    何更不與而得。

    妄獵非财。

    挾詐而求。

    恣羅彼物。

    施原供衆。

    回作己私。

    募說他因。

    那為此用。

    如斯舛錯。

    難可指陳。

    将何恃而不恐乎。

    觀粟粒偶嘗。

    感多生之呞食。

     【箋】度論。

    以習氣故。

    後得人身。

    産出牛蹄。

    飼食。

    佛愍度出家。

    得羅漢果。

     無量壽經。

    憍梵波提。

    過去世作比丘。

    於他粟田邊。

    摘一莖栗觀其生熟。

    數粒堕地。

    五百世作牛償之。

     荷香暫齅。

    見诮讓於池神。

     【箋】雜阿含經。

    有比丘患眼。

    至缽昙摩華池側。

    迎香風而坐。

    池神謂比丘為盜香賊。

    比丘言。

    不壞不奪。

    雲何名賊。

    神曰。

    不求而取。

    何言非賊。

    時有士夫。

    取彼藕根重負而去。

    比丘曰。

    何故不遮。

    而謂我是賊耶。

    神曰。

    袈裟黑衣。

    墨污不現。

    彼兇惡人。

    何足與語。

    蠅腳污素。

    墨點珂貝雖小悉現。

    唯明者有小過。

    如毛發許。

    他人見之大如泰山。

    故當從彼常求其淨。

    比丘聞已。

    專精靜坐。

    斷諸煩惱。

    得羅漢果。

     幅紙未酬。

    俄成疋絹。

     【箋】湖海記聞。

    有一禅師将遷化。

    伽藍神告曰。

    師負欠常住絹一疋。

    索還了去。

    師曰。

    我自不用絹。

    雲何負欠。

    神曰。

    某時用紙一幅。

    今計息。

    應償絹一疋。

    師曰。

    今盜用常住者不少。

    都不聞取償。

    何獨見索。

    神言。

    彼輪回六道中人。

    自來酬償。

    不煩往索。

    大師已出三界。

    今若不取。

    無從追覓。

    師以衣缽付寺主而終。

     僧堂小誤。

    頓荷火枷。

     【箋】寶鑒。

    雲蓋山守颙。

    因以齋僧錢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