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菩薩戒弟子雲栖寺沙門 袾宏 輯集
雲居山真如寺晦山沙門 戒顯 訂閱
寓黃山慈光寺石樹沙門 濟嶽 彙箋
【箋】總論大文分三○初标明題目○次疏别十戒○後一诠次威儀○初标明題目分三○一叙剃度緣起○二解五德十數○三辨沙彌名義。
未曾有經。
佛敕阿難為羅睺羅剃頭。
及五十諸公王子悉令出家。
【箋】梵語阿浮達磨。
華言未曾有。
亦雲希有。
詳載十二部經。
梵語阿難。
此雲慶喜。
多聞第一。
羅睺羅。
秦言覆障。
謂障日月也。
阿修羅蝕日時。
名羅睺羅。
其因往昔曾塞鼠穴六日。
故感處胎六年。
佛所障故。
因以為名。
聲聞法中密行第一。
羅雲生緣記。
菩薩出家之日。
諸相師言。
若今夜不出家。
明日七寶自至。
為轉輪王。
王四天下。
即於其夜更增伎樂。
以悅其心。
於是菩薩欲心内發。
羅睺羅即時處胎。
耶輸陀羅其夜有身。
於是淨居諸天相與悲歎。
菩薩為欲所纏。
衆生可愍。
誰當度者。
即時變諸妓女。
皆如死人。
甚可怖畏。
令菩薩心生厭離。
即勸出家。
車匿牽馬。
四天王接足踰城而出。
到菩提樹下思惟。
苦行六年。
初夜成佛。
時羅睺羅乃生。
生已。
還佛乳母。
乃言。
悉達出家。
六年。
汝今何從有身。
若六年懷妊。
世所未聞。
諸釋聞之。
相共議言。
此甚不詳。
毀辱釋門。
必是私竊。
拟以法殺之。
耶輸曰。
願見大王。
爾乃就死。
王於是隔幔傳語。
诘其所由。
耶輸如實陳是太子之胤。
自太子出家。
我常愁毒。
寝卧冷地。
故此兒之貌。
與太子無異。
王乃泣曰。
實我孫也。
爾時佛欲證明。
化作梵志。
來入王宮。
乃兒問汝何名。
答曰。
名羅睺羅。
梵志贊言。
善哉善哉。
汝以業因緣故。
名稱其實。
羅雲出家緣記。
爾時佛告目犍連言。
汝今往彼迦毗羅城。
省觐我父閱頭檀王。
并我姨母波阇波提。
三叙父斛飯王等。
因複慰喻羅睺羅母耶輸陀羅。
令割恩愛。
放羅睺羅出家。
修習聖道。
目連受命。
次第陳白。
時耶輸陀羅聞佛遣使取羅睺羅。
憂悲苦惱。
約敕監官。
關閉閣道。
悉令監牢。
時大目連既到宮門。
不能得入。
即以神力。
飛上高樓。
耶輸見目連來。
即起禮拜。
敕座請目連坐。
問訊世尊。
少病少惱。
教化衆生無疲勞耶。
今遣上人。
來何所為。
目連曰。
太子羅睺羅。
年已九歲。
應令出家。
修學聖道。
一切恩愛。
不久變滅。
業報至時。
苦樂異處。
子母雖親。
各不相代。
若使學道。
當還度母。
乃至目連種種勸喻。
耶輸悲怨。
堅執不化。
目連辭退。
告王。
王命波阇波提。
再三勸喻。
猶固不從。
於時世尊。
即遣化人空中告言。
耶輸陀羅。
汝頗憶念往古時誓願事否。
我當爾時。
行菩薩道。
以五百金錢。
從汝買得五莖蓮花。
上定光佛。
時汝求我世世所生共為夫妻。
我不欲受。
即語汝言。
我為菩薩累劫行願。
一切布施。
不逆人意。
汝能爾者。
聽為我妻。
汝立誓言。
世世所生。
國城妻子。
及以我身随君施與。
誓無悔心。
今何愛惜羅雲。
不令出家。
學聖道也。
耶輸聞已。
霍然明了宿業因緣。
如昨所見。
愛子之情。
自然消歇。
乃請目連忏悔辭謝。
捉羅雲手付囑目連。
於時母子離别。
涕泣悲咽。
羅雲長跪。
白母莫愁。
定省世尊。
不久當還。
與母相見。
時淨飯王即召國中豪族而告之曰。
金輪王子。
今當往舍提婆國。
從佛出家。
卿等當各遣一子。
同為伴侶。
時諸大臣。
奉敕送五十王子。
随從羅雲。
往到佛所。
禮佛出家。
敕舍利弗為其和尚。
敕大目犍連作阿阇黎。
時舍利弗受敕。
乃為羅睺羅。
說三歸十戒。
度為沙彌。
【箋】梵語舍利。
此雲鹙子。
舍利母名。
弗子。
連母為名也。
舍利弗母舅拘絺羅。
與姊舍利論議不如。
拘絺羅思惟念言。
非姊力也。
必懷智人寄言母口。
未生乃爾。
及生長大當如之何。
故出家作梵志。
入南天竺。
誓不剪爪。
讀十八種經。
故稱舍利智慧第一。
大目犍連。
此雲大采菽氏。
神通第一。
至今說戒阇黎作法。
為尊佛敕故。
征。
佛能為一切衆生說法。
獨不與羅睺羅說戒者何也。
訓。
佛敕舍利弗為羅睺羅說戒有三義。
一。
為易子而教故。
二。
為斷羅睺羅愛戀情故。
三。
為舍利弗與羅睺羅機緣相契故。
是時舍利弗。
承佛威光說此戒法。
世尊雖不動舌。
深為說之矣。
諸德福田經。
沙彌應知五德。
一者。
發心離俗。
懷佩道故。
【箋】謂發勇猛心。
解脫凡俗。
習佛菩提。
懷佩道妙。
二者。
毀其形好。
應法服故。
【箋】謂剃除須發。
毀壞相好。
去世俗衣。
應着法服。
具佛威儀。
與道相應。
三者。
永割親愛。
無适莫故。
【箋】謂斷割情愛。
不相系戀。
無有适心。
歸趨異姓。
和合同居。
無有莫心。
四者。
委棄身命。
遵崇道故。
【箋】謂能委棄身命。
無所顧惜。
惟務一心。
求證佛道。
五者。
志求大乘。
為度人故。
【箋】謂長懷濟物之心。
專志勤求大乘之法。
度脫一切有情。
是名五德。
【箋】蓋出家人。
具此五淨德。
為世福田也。
缁門警訓。
此之五德。
出家大要。
五衆齊奉。
不惟小衆。
終身行之。
不惟初受。
僧祇律。
應為沙彌說十數。
一者。
一切衆生。
皆因飲食而存。
【箋】楞嚴。
如是世界。
十二類生。
不能自全。
依四食住。
所謂段食。
觸食。
思食。
識食。
是故佛言。
一切衆生皆因食住。
檇李釋曰。
段食者。
謂形段。
以香味觸三塵為體。
入腹變壞。
資益諸根故。
觸食者。
謂觸對。
取六識中相應。
觸對前境。
而生喜樂故。
思食者。
謂意思。
取第六識相應。
思於可意境生希望故。
識食者。
識即第八執持之根。
由前三食。
勢分所資。
令此識增勝。
能執持諸根六種故。
二者。
二谛。
【箋】翻譯名義。
一真谛。
彰一性本實之理也。
所謂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是非雙泯。
能所俱亡。
指萬象為真如。
會三乘歸實際也。
二俗谛。
顯一性緣起之事也。
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
勸臣以忠。
勸子以孝。
引善示天堂之樂。
懲惡顯地獄之苦。
三者。
三受。
【箋】雜阿含經。
受者。
領納也。
謂六根之識。
領受六塵之境。
一受。
謂於六塵違情之境。
而有逼迫之苦。
二樂受。
謂於六塵順情之境。
而有适悅之樂。
三不苦不樂受。
謂於六塵不違不順之境。
所受非苦非樂。
四者。
四谛。
【箋】法界次第。
谛以審實為義。
從聞生解。
必須藉教。
诠理不虛。
故雲審實。
一。
苦谛。
苦以煩惱為義。
一切有為心行。
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
故名為惱。
二。
集谛。
集以招聚為義。
若心與結業相應。
未來能定招聚生死之苦。
故名為集。
三。
滅谛。
滅以滅無為義。
結業既盡。
則無生死之患累。
故名為滅。
四。
道谛。
道以能通為義。
道有二種。
一。
正道。
實觀三十七道品三解脫門。
緣理慧行。
名為正道。
二。
助道者。
得解觀中。
種種諸對治法。
及諸禅定。
皆是助道。
此二相扶。
能通涅盤。
故名為道。
五者。
五陰。
【箋】大乘廣蘊論。
陰。
即蓋覆。
亦名五蘊。
蘊即積聚。
一。
色陰。
色即質礙。
謂眼耳鼻舌身諸根。
二。
受陰。
受即領納。
謂六識與六塵相應。
而有六受。
三。
想陰。
想即思想。
謂意識與六塵相應。
而成六想。
四。
行陰。
行即遷流造作。
謂因意識思想諸塵。
造作善惡諸行。
五。
識陰。
識即不别。
謂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之識。
於諸塵境上照了分别。
此五者。
皆和合集聚。
覆蓋本性。
故名為陰。
六者。
六入。
【箋】法界次第。
入。
趣入也。
謂六根為六識所依。
能六塵。
故名六。
七者。
七覺分。
【箋】法界次第。
覺。
即覺了。
謂覺了所修之法。
是真是僞也。
分。
即支分。
謂此七種法。
各有支派分齊。
不相雜亂。
故名七覺分。
亦名七覺支。
擇進喜三覺分屬慧。
除舍定三覺分屬定。
念覺分兼屬定慧故。
摩诃止觀。
修此七覺。
即得入道是也。
一。
擇法覺分。
謂用智慧。
觀察諸法之時。
善能簡别真僞。
而不謬取虛僞之法。
二。
精進覺分。
謂修諸道法之時。
善能覺了。
不行無益苦行。
而於真正法中。
常能專心於一。
無有間歇。
三。
喜覺分。
於心契悟真法。
得歡喜時。
善能覺了。
此喜不從颠倒法生。
住真法喜。
四。
除覺分。
謂斷除見諸煩惱之時。
善能覺了。
除去虛僞之法。
增長真正善根。
五。
舍覺分。
謂舍離所見念着之境。
善能覺了。
虛僞不實。
永不追憶。
六。
定覺分。
謂發禅定之時。
善能覺了諸禅。
不生煩惱妄想。
七。
念覺分。
謂修諸道法之時。
善能覺了。
常思定慧均平。
若心昏沉之時。
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
觀察諸法。
令不昏沉。
若心浮動之時。
當念用除覺分。
除身口之過。
非用舍覺分舍於觀智。
用定覺分入正禅定。
攝其散心。
令不浮動。
八者。
八聖道。
【箋】法界次第。
即八正道。
謂此八法。
不依偏邪而行。
故名為正。
複能通止涅盤。
故名為道。
一。
正見。
謂修無漏道。
見四谛分明。
破外道有無等種種邪見也。
二。
正思惟。
謂見四谛時。
正念思惟。
觀察籌量。
令觀增長也。
三。
正語。
謂以無漏智慧。
常攝口業。
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也。
四。
正業。
謂以無漏智慧。
修攝其心。
住於清淨正業。
斷除一切邪妄之行也。
五。
正命。
謂離五種邪命利養。
常以乞食。
六。
正精進。
謂勤修戒定慧之道。
一念專精。
無有間歇也。
七。
正念。
謂念戒定慧正道。
及五停心助道之法。
堪能進至涅盤也。
八。
正定。
謂攝諸散亂。
身心寂靜。
正住真空之理。
決定不移也。
九者。
九衆生居。
【箋】阿毗昙論。
謂欲界中四惡趣苦逼迫故。
色界中五淨居天。
疾樂涅盤故。
四禅中無雲福生廣果二天。
其亦不定。
或求無色。
或求淨居。
或求無想。
故衆生皆不樂住也。
惟於欲界取天人善趣為一。
又色界初禅。
二禅。
三禅。
并四禅中無想天。
乃及無色界四天。
皆衆生愛樂住者。
其為九衆生居。
十者。
十一切入。
【箋】一名十徧處定。
智度論。
八背舍。
為初門。
八聖處。
為中行。
徧一切處。
為成就。
謂三種觀。
具足。
禅體。
始得成就此定。
謂之徧一切處。
從所觀境徧滿得名也。
一。
青徧一切處定。
二黃。
三赤。
四白。
五地。
六水。
七火。
八風。
九空。
十識徧一切處定。
前四。
謂於定中還取八背舍。
八勝處中所見青色。
使徧一切處皆青。
餘三定亦爾。
後六謂於定中還取八背舍。
八勝處中所見地色。
使一切處。
無不周徧。
餘五定亦爾。
八背舍者。
一。
内有色相外觀色。
二。
内無色相外觀色。
三。
淨背舍身作證。
四。
虛空處背舍。
五。
識處背舍。
六。
無有處背舍。
七。
非有想非無想處背舍。
八。
滅受想背舍。
八勝處者。
一。
内有色相。
外觀色多。
二。
内無色相。
外觀色多。
三。
内無色相。
外觀色少。
四。
内無色相。
外觀色多。
五。
青勝處。
六。
黃勝處。
七赤勝處。
八。
白勝處也。
出法界次第。
是名十數。
【箋】此之十數。
出沙彌本律。
餘部所列。
與此小異。
梵語沙彌。
【箋】梵語者。
自漢至隋。
皆指西域為胡國。
唐彥琮法師曰。
蔥嶺已西。
并屬梵種。
鐵門之左。
皆曰胡鄉。
梵語。
即梵音也。
劫初廓然。
光音天神降為人祖。
宣流梵音。
有四十七言。
沙彌之名。
本雲室利摩拏路迦天。
授十戒已。
名室羅末尼羅。
沙彌二字。
古略也。
流傳既久。
未易改正諸律。
惟根本直雲求寂。
餘部皆言沙彌。
今從衆。
複仍舊稱。
又沙彌名有三。
一驅烏。
謂年少不能作務。
使之驅烏。
二應法。
謂雖剃發不為出家。
受十戒已。
乃為出家。
能行沙彌之法。
十四歲至十九。
皆名應法。
三形同。
謂師與剃發已。
名形同。
形同即名字。
謂沙彌不受十戒者。
皆名形同。
此雲息慈。
【箋】此雲者。
翻譯。
以東土之音而釋西天之語也。
此下明息慈義。
謂息惡行慈息世染。
而慈濟衆生也。
【箋】南山别行篇。
謂息世染之情。
以慈濟群生。
上文由此來也。
初入佛法。
多存俗情。
故須息粗惡之性。
複慈悲之心也。
釋氏要覽。
息慈。
安息慈悲之地也。
征。
一切諸佛皆以慈濟為本。
今言息慈。
不以慈而濟乎。
訓。
言息則無一不息。
言慈則無一不慈。
當知。
息處即慈。
慈處即息。
上無諸佛可成。
下無衆生可度。
是名息慈。
亦雲勤策。
【箋】謂離四性六遮之罪。
勤自策勵故。
又謂勤修衆善。
策進心行故。
策者。
鞭策也。
勉力策進工夫之謂。
如野牛之有鞭。
如良馬之有策。
如學者之有師。
永嘉雲。
日夜精勤。
恐緣錯過。
工夫至此。
自然到家。
亦雲求寂。
【箋】寄歸傳。
寂即涅盤也。
言人出煩惱家。
求趣涅盤故。
然而求則不寂。
寂安用求。
謂初學道者。
必須求之。
求之不已。
而寂自至。
所寂既至。
而求亦忘。
求寂都忘。
是名真寂。
藕益錄。
今但約所翻三義釋之。
初息慈者。
息見思惡。
修生緣慈。
藏教沙彌。
息見思惡。
修法緣慈。
通教沙彌。
次第息三惑。
修三慈。
别教沙彌。
一心圓息三惑。
圓修三慈。
圓教沙彌。
次勤策者。
精勤策勵出分段生死。
藏通沙彌。
精勤策勵出變易生死。
别圓沙彌。
三求寂者。
求偏真涅盤。
藏通沙彌。
求大般涅盤。
别圓沙彌。
又盧舍那。
翻淨滿。
惡無不息故淨。
慈無不行故滿。
是沙彌戒。
即盧舍那真因也。
又涅盤以不放逸為食。
勤策即不放逸義。
是沙彌戒。
即大涅盤法食也。
又寂。
即本覺之理。
求。
即始覺之智。
始本合一。
名究竟覺。
是沙彌戒。
即究竟覺之通衢也。
又惡本性空。
慈本性具。
心性本無懈廢。
本性空寂。
理即沙彌。
達理受戒。
名字沙彌。
圓伏五住。
觀行沙彌。
六根清淨。
相似沙彌。
惑破理顯。
分證沙彌。
盧舍那名淨滿。
大般涅盤永離放逸。
始覺本覺冥合不二。
究竟沙彌。
如大通佛時十六王子。
即是沙彌真實标榜。
法華合論。
日月燈明佛。
未出家時。
有八王子。
随父出家。
因妙光菩薩教化。
皆得成佛。
而其成佛有速有遲。
以示八識轉成四智。
若以知見力觀。
六七識則因中成佛之速者也。
若五八識。
則必果中所轉成佛之遲者也。
然義未盡故。
今言大通智勝佛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
因父成道。
随往供養。
尋複出家。
諸母泣送。
其祖及諸眷屬。
共詣親近。
見其成道。
蓋增所示八種識名相為十六種。
以随順親近之。
而用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諸妙功德。
長養成就。
故十六王子之成佛。
不言先後也。
日月燈明佛之八王子成佛。
但是妙光文殊然燈彌勒者。
但見報身轉依之義。
未見器界轉依之意。
故今以十六王子當成佛道。
随方得名。
以示器界。
亦轉依随方成佛也。
阿育王經。
阿恕伽王。
見一七歲沙彌。
将至屏處。
而為作禮。
語沙彌言。
莫向人道我禮汝。
時沙彌前有一澡瓶。
沙彌即入其中。
從澡瓶複還來出。
而語王言。
慎莫向人道沙彌入澡瓶中。
複還來出。
王即語沙彌言。
我當現向人說。
不複得隐。
是以諸經雲。
沙彌雖小。
亦不可輕。
王子雖小。
亦不可輕。
龍子雖小。
亦不可輕。
沙彌雖小能度人。
王子雖小能殺人。
龍子雖小。
能興雲緻雨。
雷電霹靂。
感其所小。
而不可輕也。
五燈。
趙州為沙彌時。
參南泉。
泉卧次。
見師來參便問。
汝近離甚處來。
師曰瑞像。
泉曰。
還見瑞像麼。
師曰不見瑞像。
秖見卧如來。
泉便起身問。
汝是有主沙彌。
無主沙彌。
師曰。
有主沙彌。
泉曰。
那個是你主。
師近前曰。
仲冬嚴寒。
伏惟和尚起居萬福。
泉器之。
許其入室。
◎仰山慧寂智參沩山。
沩問。
汝是有主沙彌。
無主沙彌。
師曰有主。
曰主在甚麼處。
師從西過東立。
沩異之。
師問。
如何是真佛住處。
沩曰。
以思無思之妙。
反思靈焰之無窮。
思盡還源。
性相常住。
事理不二。
真佛如如。
師於言下頓悟。
自此執持前後。
盤桓十五載○澧州高沙彌。
初參藥山。
山問甚處來。
師曰南嶽來。
山雲。
何處去。
師曰江陵受戒去。
山雲受戒圖甚麼。
師雲圖免生死。
山雲有一人不受戒。
亦無生死可免。
汝還知否。
師雲恁麼則佛戒何用。
山雲。
這沙彌猶挂唇齒在。
師禮拜而退。
道吾來侍立。
山雲。
适來有個跛腳沙彌。
卻有些子氣息。
吾雲未可全信。
更須勘過始得。
至晚山上堂召雲。
早來沙彌在什麼處。
師出衆立。
山問。
吾聞長安甚鬧。
汝還知否。
師雲。
我國晏然。
山曰。
汝從看經得。
從請益得。
師雲。
不從看經得。
不從請益得。
山曰。
大有人不看經。
不請益。
為甚不得。
師曰。
不道他不得。
秖是他不肯承當。
山顧道吾雲岩曰不信道。
◎石室善道作沙彌時。
長髭遣令受戒謂之曰。
汝回日。
須到石頭和尚處禮拜。
師受戒後。
乃參石頭。
一日随頭遊山次。
頭曰。
汝與我斫卻面前樹子。
免礙我。
師曰。
何不将刀來。
頭乃抽刀倒與。
師曰。
何不過那頭來。
頭曰。
你用那頭作甚麼。
師即大悟。
便歸長髭。
髭問。
汝到石頭否。
師曰。
到即到。
秖是不通号。
髭曰。
從誰受戒。
師曰。
不依他。
髭曰。
在彼即恁麼來。
我這裡作麼生。
師曰。
不違背。
髭曰。
大忉忉生。
師曰。
舌頭未曾點着在。
髭喝曰。
出去。
師便出。
髭曰。
争得不遇於人。
律儀者。
十戒律諸威儀也。
【箋】律有三品。
一毗尼。
華言善治。
又言調伏。
二屍羅。
華言止得。
止惡行善也。
又名戒。
戒以防止為義。
三波羅提木叉。
華言解脫。
遠離惑業系縛。
而得自在也○三聚淨戒。
一攝律儀戒。
無惡不斷。
起正道行。
是斷德因。
修成法身。
二攝善法戒。
無善不積。
起助道行。
是智德因。
修成報身。
三攝衆生戒。
無生不度起不住道。
是恩德因。
修成化身。
然律儀一句。
體用全彰。
曰體曰用。
雲何一句。
若體是一。
用即成二。
用若成二。
體亦二體。
二二非二。
體用俱非。
非之亦非。
一亦不立。
當斯時也。
仁風和暢。
慈月清涼。
性相未形。
罪福無位。
恰恰無持。
恰恰無犯。
恰拾是律儀真實處。
雖然一毛頭上。
大須着眼。
否則不為律儀所縛。
則為善惡流轉。
譬如這邊是火坑地獄。
那邊是青蓮華池。
若起一念漸染。
則與無脫法中相應。
戒律門 【箋】沙彌經。
有戒律威儀之文。
故雲栖亦分上下二門。
正顯戒律非威儀。
無以見戒律之體。
威儀非戒律。
無以成威儀之用。
門雖有二。
究竟歸一。
要而言之。
戒律以制心為本。
威儀以嚴身為重也。
佛制出家者。
【箋】文載十誦。
佛制出家者。
猶聖王之制度。
謂在家塵勞汩汩。
如奔馬無缰。
縱有出塵進道之想。
安可得乎。
故制出家之法。
俾專精入道故。
華嚴賢首品偈。
家是貪愛系縛所。
欲使衆生悉免離。
故示出家得解脫。
於諸欲樂無所受。
功德經。
若能放人出家受戒。
功德無邊。
譬如四天下滿衆羅漢。
百千供養。
不如有人為涅盤故。
於一日夜出家受戒。
五分律。
若度人時應先問。
汝為何等出家。
若言為飲食故。
不應度。
若言為求善法。
厭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者。
此應度。
根本雜事。
凡欲與他為出家者。
先當與辦所須六物。
三衣敷具缽及水羅。
優婆塞戒經。
甯受惡戒。
一日中斷無量惡命根。
終不畜養弊惡弟子。
不能調伏。
何以故。
是惡律儀。
殃齊自身。
畜惡弟子不能教誨。
乃令無量衆生作惡。
能謗無量善妙之法。
壞和合僧。
令多衆生。
罪業無間。
是故劇於惡律儀罪。
馬鳴大士偈。
彼師及弟子。
當互審其器。
若不先觀察。
同得越法罪。
燈錄。
崔趙公問徑山。
弟子出家得否。
師曰。
出家乃大丈夫事。
非将相之所能為。
公於是有省。
宗鏡。
不了一體三寶常住。
不聽出家者。
若不解此。
戒不具足。
若約觀心者。
一剎那起名。
名一衆生。
即起即滅。
名為一期。
念念之中恒起三毒。
即當劫盡三災。
三毒貪為首。
三災火為端。
以不思議止觀。
觀此三毒。
一念貪心無有起處。
即是一唾劫火而滅。
了念成智。
即一吹世界而成。
乃至一切不思議希有之事。
但達一念無明心。
成諸佛智。
無有不洞曉之者。
若不解此。
非唯不聽出家。
一切萬善皆不成就。
以不知佛法根本故。
五夏以前。
專精戒律。
五夏以後。
方乃聽教參禅。
【箋】五夏者。
謂數始於一。
終於十。
而五居其中。
如春之於夏也。
夏乃生長萬物之時也。
言持戒操履至五夏。
戒力堅固。
不為境風搖奪。
亦猶樹木培植五夏。
根幹茂郁。
不為秋霜所殺也。
戒者。
萬行之首。
如拮居之有地。
禦船之有水。
居無地無以立。
船無水無以行。
所以戒乃成佛作祖之實地。
超生脫死之法船也。
教者。
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
謂之教。
禅者。
教外别傳。
謂之禅。
天山老人曰。
教乃禅之階梯。
禅乃教之骨髓。
然則禅之與教是一是二。
分亦不得。
不分亦不得。
昔淨因一喝分五教。
五教可分。
而五宗獨不可分耶。
古德問。
祖意教意。
是同是别。
答曰。
雞寒上樹。
鴨寒下水。
繇此觀之。
五宗之旨可以分。
可以不分。
畢竟分底是。
不分底是。
惟具眼者辯之。
燈錄。
雲門到江州。
陳尚書請齋。
才見便問。
儒書中不問。
三乘十二分教。
自有座主。
作麼生是衲僧行腳事。
師曰。
曾問幾人來。
曰。
即今問上座。
師曰。
即今且置。
作麼生是教意。
曰。
黃卷赤軸。
師曰。
個是文字語言。
作麼生是教意。
曰。
口欲言而辭喪。
心欲緣而慮忘。
師曰。
口欲言而辭喪。
為對有言。
心欲緣而慮忘。
為對妄想。
作麼生是教意。
書無語。
師曰。
見說尚書看法華經是否。
曰是。
師曰。
經中道。
一切治生産業。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且道。
非非想天。
有幾人退位。
書無語。
師曰。
尚書且莫草草。
三經五論。
師僧抛卻。
入叢林十年二十年。
尚不柰何。
尚書又争得。
書禮拜曰。
某甲罪過。
是故沙彌剃落。
先受十戒。
【箋】寄歸傳。
西域出家。
具有聖制。
初受五戒。
名邬波索迦。
此創入佛法之基。
七衆所攝也。
師次為辦缦條。
僧腳崎。
下裙。
濾羅缽等。
授十戒。
名室羅末尼羅。
方成應法。
為五衆攝。
堪消施利。
不則妄負求寂之名。
既不合消常住信施。
負債何疑。
當依教而為濟度。
清信士度人經。
欲出家者。
着本俗服。
辭拜君親。
偈曰。
流轉三界中。
恩愛不能脫。
棄俗入無為。
真實報恩者。
次則登壇受具。
【箋】受具者。
比丘二百五十戒。
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
三師七證。
事事見前無不具足。
故曰受具。
今名為沙彌。
而本所受戒。
愚者茫乎不知。
狂者忽而不學。
【箋】名為者。
如法華名字比丘也。
言既為沙彌。
當成應法之器。
若徒有其名。
而無實行。
非狂即愚矣。
愚者資性頑鈍。
不能學戒。
與法轉疎。
甘為下劣。
狂者雖有小智。
忽而不學。
愚迷猶甚。
或勉之學律。
則曰。
此不過為初學者說。
禅宗何必有此。
殊不知禅與律何物哉。
六祖悟後。
複受戒於智光。
今之狂禅。
豈有過於六祖者耶。
餘嘗曰。
禅師家有一個禅字在胸中。
便礙塞殺人。
若無個禅字在胸中。
亦礙塞殺人。
秖此律儀。
可以辨驗狂愚。
未有不礙塞者也。
便拟躐等。
【箋】躐。
無好步也。
學者當循序漸修。
不可躐等而進。
百句譬喻經。
有富者子。
愚癡。
載沉香精且貴。
買者希。
一日見市中貨炭最駛。
即燒香作炭。
希得應速。
衆見之共笑曰。
賣雖遲。
獲直不少。
今燒成炭。
複何所得。
罔意高遠。
亦可慨矣。
【箋】空腹高心。
法華所謂我慢自矜高。
谄曲心不實者是。
罔意者。
謂聽其言之狂放。
雖聖賢猶有所不及。
察其行之卑污。
如群小不為。
而敢為之。
此其所以感慨長歎也。
因取十戒。
略解數語。
【箋】即雲栖於本經中。
略其要而解也。
使蒙學知所向方。
【箋】易。
童蒙吉。
謂先天之氣未鑿。
不知有善有惡。
而以先入之言為是。
故須仗明師開其蒙昧。
發其道機也。
向方。
即禅戒之要路也。
此不獨為蒙學者說。
其老於叢林者。
亦不可不知向方也 向方。
即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
其在學者自悟也。
楞嚴。
觀方知彼去。
去亦不知方。
正好參取。
好心出家者。
【箋】好心者。
無谄無曲。
即正心誠意出家者也。
若為急難。
為安閑。
為衣食财利。
不為生死而求出家者。
皆非好心。
故不與出家。
切意遵行。
慎勿違犯。
【箋】切。
真切也。
遵。
謂遵佛戒。
而行慎密。
不敢違越也。
然後近為比丘戒之階梯。
遠為菩薩戒之根本。
【箋】進比丘菩薩大戒。
必從彌十戒根本始。
未有越根本。
而竟登大戒也。
譬如古木蔭森。
枝葉茂郁。
必因根而有本。
因本而有枝。
因枝而有華葉。
又如登山自卑至高。
自迩至遠。
進戒階級。
亦複如是。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箋】木叉戒源。
如花之有實也。
花為因實為果。
因果同時。
事理一貫。
故沙彌律為發蕊初時。
比丘戒為開花中時。
菩薩戒為結果後時。
戒基既立。
定慧由之而生。
此三學。
自性本有。
不因修而得。
非惟諸佛菩薩具足。
一切凡夫亦未曾欠少。
當知自性無善惡。
無持亦無犯。
是自性戒。
自性無靜亂。
無取亦無舍。
是自性定。
自性本無知。
而無所不知。
但諸佛菩薩知有。
所得受用。
一切凡夫不知有。
故不得受用。
知有不知有。
似乎少異。
戒定慧未常少異也。
庶幾成就聖道。
不負出家之志矣。
【箋】法界次第。
八聖道。
亦名八正道。
謂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等 此八聖道。
乃千聖共由之大道也。
言之似易。
行之實難。
學者毋視其難而卻步。
亦毋視其易而忽諸。
譬夫登萬仞之山。
自一步始。
步步不間。
到頂可期。
故曰庶幾。
若徒言不行。
是猶說美馔而無從知味。
羨輕裘而終不及身。
如斯操履。
甯不自負。
所以策發初地。
奮志直前。
則二地三地。
乃至十地。
彈指可證。
若樂廣覽。
自當閱律藏全書。
【箋】世尊成道三十八年。
赴王舍城國王齋。
食訖。
令羅睺羅洗缽。
因失手破為五片。
是日諸比丘白佛。
佛言。
我滅後。
初五百年。
諸惡比丘。
分毗尼藏為五部也。
後優波鞠多。
果有五弟子。
各執一見。
遂分如來一大律藏為五部。
一。
昙無德部。
華言。
法密。
隐覆之義也。
又雲法藏。
即四分律也。
大集經。
我涅盤後。
有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書寫讀誦。
颠倒宣說。
故隐覆法藏。
是為昙無德部。
二薩菩多部。
華言一切有。
即十誦律也。
此部計三世實有之法。
大集經。
我涅盤後。
我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複讀誦外典。
善能論議。
凡所問難。
悉能答對。
是為薩菩多部。
三。
迦葉遺部。
華言重空觀。
即解脫律也。
大集經。
我涅盤後。
我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無有我。
及以受者。
轉諸煩惱。
猶如死屍。
是為迦葉遺部。
四。
彌沙塞部。
華言不着有無觀。
即五分律也。
大集經。
我涅盤後。
我諸弟了。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不作地水火風相。
虛空識相。
是為彌沙塞部。
五。
婆蹉富羅部。
華言犢子。
因上古有仙。
染犢生子。
自後種姓。
皆名犢子。
其部中。
計我非即五蘊。
亦不離五蘊。
而有實我。
律本不來此土。
大集經。
我涅盤後。
我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皆說有我。
不說空相。
是為婆蹉富羅部。
一曰不殺生 【箋】華嚴經。
菩薩住離垢地。
性自遠離一切殺生。
不畜刀杖。
不懷怨恨。
有慚有愧。
仁恕具足。
於一切衆生有命者。
常生利益慈悲之心。
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衆生。
何況於他起衆生想。
故以重意而行殺害。
。
楞嚴。
阿難。
又諸六道衆生。
其心不殺。
則不堕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殺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殺。
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
為大力鬼。
中品則為飛行夜叉。
下品為地行羅剎。
大涅盤。
衆生佛性。
住五陰中。
若壞五陰。
名曰殺生。
即堕惡道。
◎五陰之相。
即是起作。
起作之想。
喻若石沙。
可穿可壞。
佛性者。
喻若不可沮壞。
以是義故。
壞五陰者。
名為殺生。
梵網。
一切有命者。
不得故殺。
是菩薩。
應起常住慈悲心。
孝順心。
方便救護一切衆生。
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賢愚經。
戲笑殺他命。
悲号入地獄。
臭穢與洋銅。
灌注連相續。
奔刀赴火焰。
劈裂碎楚毒。
億載苦萬端。
傷心不可錄。
習報經。
殺生入四趣。
受苦三
未曾有經。
佛敕阿難為羅睺羅剃頭。
及五十諸公王子悉令出家。
【箋】梵語阿浮達磨。
華言未曾有。
亦雲希有。
詳載十二部經。
梵語阿難。
此雲慶喜。
多聞第一。
羅睺羅。
秦言覆障。
謂障日月也。
阿修羅蝕日時。
名羅睺羅。
其因往昔曾塞鼠穴六日。
故感處胎六年。
佛所障故。
因以為名。
聲聞法中密行第一。
羅雲生緣記。
菩薩出家之日。
諸相師言。
若今夜不出家。
明日七寶自至。
為轉輪王。
王四天下。
即於其夜更增伎樂。
以悅其心。
於是菩薩欲心内發。
羅睺羅即時處胎。
耶輸陀羅其夜有身。
於是淨居諸天相與悲歎。
菩薩為欲所纏。
衆生可愍。
誰當度者。
即時變諸妓女。
皆如死人。
甚可怖畏。
令菩薩心生厭離。
即勸出家。
車匿牽馬。
四天王接足踰城而出。
到菩提樹下思惟。
苦行六年。
初夜成佛。
時羅睺羅乃生。
生已。
還佛乳母。
乃言。
悉達出家。
六年。
汝今何從有身。
若六年懷妊。
世所未聞。
諸釋聞之。
相共議言。
此甚不詳。
毀辱釋門。
必是私竊。
拟以法殺之。
耶輸曰。
願見大王。
爾乃就死。
王於是隔幔傳語。
诘其所由。
耶輸如實陳是太子之胤。
自太子出家。
我常愁毒。
寝卧冷地。
故此兒之貌。
與太子無異。
王乃泣曰。
實我孫也。
爾時佛欲證明。
化作梵志。
來入王宮。
乃兒問汝何名。
答曰。
名羅睺羅。
梵志贊言。
善哉善哉。
汝以業因緣故。
名稱其實。
羅雲出家緣記。
爾時佛告目犍連言。
汝今往彼迦毗羅城。
省觐我父閱頭檀王。
并我姨母波阇波提。
三叙父斛飯王等。
因複慰喻羅睺羅母耶輸陀羅。
令割恩愛。
放羅睺羅出家。
修習聖道。
目連受命。
次第陳白。
時耶輸陀羅聞佛遣使取羅睺羅。
憂悲苦惱。
約敕監官。
關閉閣道。
悉令監牢。
時大目連既到宮門。
不能得入。
即以神力。
飛上高樓。
耶輸見目連來。
即起禮拜。
敕座請目連坐。
問訊世尊。
少病少惱。
教化衆生無疲勞耶。
今遣上人。
來何所為。
目連曰。
太子羅睺羅。
年已九歲。
應令出家。
修學聖道。
一切恩愛。
不久變滅。
業報至時。
苦樂異處。
子母雖親。
各不相代。
若使學道。
當還度母。
乃至目連種種勸喻。
耶輸悲怨。
堅執不化。
目連辭退。
告王。
王命波阇波提。
再三勸喻。
猶固不從。
於時世尊。
即遣化人空中告言。
耶輸陀羅。
汝頗憶念往古時誓願事否。
我當爾時。
行菩薩道。
以五百金錢。
從汝買得五莖蓮花。
上定光佛。
時汝求我世世所生共為夫妻。
我不欲受。
即語汝言。
我為菩薩累劫行願。
一切布施。
不逆人意。
汝能爾者。
聽為我妻。
汝立誓言。
世世所生。
國城妻子。
及以我身随君施與。
誓無悔心。
今何愛惜羅雲。
不令出家。
學聖道也。
耶輸聞已。
霍然明了宿業因緣。
如昨所見。
愛子之情。
自然消歇。
乃請目連忏悔辭謝。
捉羅雲手付囑目連。
於時母子離别。
涕泣悲咽。
羅雲長跪。
白母莫愁。
定省世尊。
不久當還。
與母相見。
時淨飯王即召國中豪族而告之曰。
金輪王子。
今當往舍提婆國。
從佛出家。
卿等當各遣一子。
同為伴侶。
時諸大臣。
奉敕送五十王子。
随從羅雲。
往到佛所。
禮佛出家。
敕舍利弗為其和尚。
敕大目犍連作阿阇黎。
時舍利弗受敕。
乃為羅睺羅。
說三歸十戒。
度為沙彌。
【箋】梵語舍利。
此雲鹙子。
舍利母名。
弗子。
連母為名也。
舍利弗母舅拘絺羅。
與姊舍利論議不如。
拘絺羅思惟念言。
非姊力也。
必懷智人寄言母口。
未生乃爾。
及生長大當如之何。
故出家作梵志。
入南天竺。
誓不剪爪。
讀十八種經。
故稱舍利智慧第一。
大目犍連。
此雲大采菽氏。
神通第一。
至今說戒阇黎作法。
為尊佛敕故。
征。
佛能為一切衆生說法。
獨不與羅睺羅說戒者何也。
訓。
佛敕舍利弗為羅睺羅說戒有三義。
一。
為易子而教故。
二。
為斷羅睺羅愛戀情故。
三。
為舍利弗與羅睺羅機緣相契故。
是時舍利弗。
承佛威光說此戒法。
世尊雖不動舌。
深為說之矣。
諸德福田經。
沙彌應知五德。
一者。
發心離俗。
懷佩道故。
【箋】謂發勇猛心。
解脫凡俗。
習佛菩提。
懷佩道妙。
二者。
毀其形好。
應法服故。
【箋】謂剃除須發。
毀壞相好。
去世俗衣。
應着法服。
具佛威儀。
與道相應。
三者。
永割親愛。
無适莫故。
【箋】謂斷割情愛。
不相系戀。
無有适心。
歸趨異姓。
和合同居。
無有莫心。
四者。
委棄身命。
遵崇道故。
【箋】謂能委棄身命。
無所顧惜。
惟務一心。
求證佛道。
五者。
志求大乘。
為度人故。
【箋】謂長懷濟物之心。
專志勤求大乘之法。
度脫一切有情。
是名五德。
【箋】蓋出家人。
具此五淨德。
為世福田也。
缁門警訓。
此之五德。
出家大要。
五衆齊奉。
不惟小衆。
終身行之。
不惟初受。
僧祇律。
應為沙彌說十數。
一者。
一切衆生。
皆因飲食而存。
【箋】楞嚴。
如是世界。
十二類生。
不能自全。
依四食住。
所謂段食。
觸食。
思食。
識食。
是故佛言。
一切衆生皆因食住。
檇李釋曰。
段食者。
謂形段。
以香味觸三塵為體。
入腹變壞。
資益諸根故。
觸食者。
謂觸對。
取六識中相應。
觸對前境。
而生喜樂故。
思食者。
謂意思。
取第六識相應。
思於可意境生希望故。
識食者。
識即第八執持之根。
由前三食。
勢分所資。
令此識增勝。
能執持諸根六種故。
二者。
二谛。
【箋】翻譯名義。
一真谛。
彰一性本實之理也。
所謂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是非雙泯。
能所俱亡。
指萬象為真如。
會三乘歸實際也。
二俗谛。
顯一性緣起之事也。
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
勸臣以忠。
勸子以孝。
引善示天堂之樂。
懲惡顯地獄之苦。
三者。
三受。
【箋】雜阿含經。
受者。
領納也。
謂六根之識。
領受六塵之境。
一受。
謂於六塵違情之境。
而有逼迫之苦。
二樂受。
謂於六塵順情之境。
而有适悅之樂。
三不苦不樂受。
謂於六塵不違不順之境。
所受非苦非樂。
四者。
四谛。
【箋】法界次第。
谛以審實為義。
從聞生解。
必須藉教。
诠理不虛。
故雲審實。
一。
苦谛。
苦以煩惱為義。
一切有為心行。
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
故名為惱。
二。
集谛。
集以招聚為義。
若心與結業相應。
未來能定招聚生死之苦。
故名為集。
三。
滅谛。
滅以滅無為義。
結業既盡。
則無生死之患累。
故名為滅。
四。
道谛。
道以能通為義。
道有二種。
一。
正道。
實觀三十七道品三解脫門。
緣理慧行。
名為正道。
二。
助道者。
得解觀中。
種種諸對治法。
及諸禅定。
皆是助道。
此二相扶。
能通涅盤。
故名為道。
五者。
五陰。
【箋】大乘廣蘊論。
陰。
即蓋覆。
亦名五蘊。
蘊即積聚。
一。
色陰。
色即質礙。
謂眼耳鼻舌身諸根。
二。
受陰。
受即領納。
謂六識與六塵相應。
而有六受。
三。
想陰。
想即思想。
謂意識與六塵相應。
而成六想。
四。
行陰。
行即遷流造作。
謂因意識思想諸塵。
造作善惡諸行。
五。
識陰。
識即不别。
謂以眼耳鼻舌身意六種之識。
於諸塵境上照了分别。
此五者。
皆和合集聚。
覆蓋本性。
故名為陰。
六者。
六入。
【箋】法界次第。
入。
趣入也。
謂六根為六識所依。
能六塵。
故名六。
七者。
七覺分。
【箋】法界次第。
覺。
即覺了。
謂覺了所修之法。
是真是僞也。
分。
即支分。
謂此七種法。
各有支派分齊。
不相雜亂。
故名七覺分。
亦名七覺支。
擇進喜三覺分屬慧。
除舍定三覺分屬定。
念覺分兼屬定慧故。
摩诃止觀。
修此七覺。
即得入道是也。
一。
擇法覺分。
謂用智慧。
觀察諸法之時。
善能簡别真僞。
而不謬取虛僞之法。
二。
精進覺分。
謂修諸道法之時。
善能覺了。
不行無益苦行。
而於真正法中。
常能專心於一。
無有間歇。
三。
喜覺分。
於心契悟真法。
得歡喜時。
善能覺了。
此喜不從颠倒法生。
住真法喜。
四。
除覺分。
謂斷除見諸煩惱之時。
善能覺了。
除去虛僞之法。
增長真正善根。
五。
舍覺分。
謂舍離所見念着之境。
善能覺了。
虛僞不實。
永不追憶。
六。
定覺分。
謂發禅定之時。
善能覺了諸禅。
不生煩惱妄想。
七。
念覺分。
謂修諸道法之時。
善能覺了。
常思定慧均平。
若心昏沉之時。
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
觀察諸法。
令不昏沉。
若心浮動之時。
當念用除覺分。
除身口之過。
非用舍覺分舍於觀智。
用定覺分入正禅定。
攝其散心。
令不浮動。
八者。
八聖道。
【箋】法界次第。
即八正道。
謂此八法。
不依偏邪而行。
故名為正。
複能通止涅盤。
故名為道。
一。
正見。
謂修無漏道。
見四谛分明。
破外道有無等種種邪見也。
二。
正思惟。
謂見四谛時。
正念思惟。
觀察籌量。
令觀增長也。
三。
正語。
謂以無漏智慧。
常攝口業。
遠離一切虛妄不實之語也。
四。
正業。
謂以無漏智慧。
修攝其心。
住於清淨正業。
斷除一切邪妄之行也。
五。
正命。
謂離五種邪命利養。
常以乞食。
六。
正精進。
謂勤修戒定慧之道。
一念專精。
無有間歇也。
七。
正念。
謂念戒定慧正道。
及五停心助道之法。
堪能進至涅盤也。
八。
正定。
謂攝諸散亂。
身心寂靜。
正住真空之理。
決定不移也。
九者。
九衆生居。
【箋】阿毗昙論。
謂欲界中四惡趣苦逼迫故。
色界中五淨居天。
疾樂涅盤故。
四禅中無雲福生廣果二天。
其亦不定。
或求無色。
或求淨居。
或求無想。
故衆生皆不樂住也。
惟於欲界取天人善趣為一。
又色界初禅。
二禅。
三禅。
并四禅中無想天。
乃及無色界四天。
皆衆生愛樂住者。
其為九衆生居。
十者。
十一切入。
【箋】一名十徧處定。
智度論。
八背舍。
為初門。
八聖處。
為中行。
徧一切處。
為成就。
謂三種觀。
具足。
禅體。
始得成就此定。
謂之徧一切處。
從所觀境徧滿得名也。
一。
青徧一切處定。
二黃。
三赤。
四白。
五地。
六水。
七火。
八風。
九空。
十識徧一切處定。
前四。
謂於定中還取八背舍。
八勝處中所見青色。
使徧一切處皆青。
餘三定亦爾。
後六謂於定中還取八背舍。
八勝處中所見地色。
使一切處。
無不周徧。
餘五定亦爾。
八背舍者。
一。
内有色相外觀色。
二。
内無色相外觀色。
三。
淨背舍身作證。
四。
虛空處背舍。
五。
識處背舍。
六。
無有處背舍。
七。
非有想非無想處背舍。
八。
滅受想背舍。
八勝處者。
一。
内有色相。
外觀色多。
二。
内無色相。
外觀色多。
三。
内無色相。
外觀色少。
四。
内無色相。
外觀色多。
五。
青勝處。
六。
黃勝處。
七赤勝處。
八。
白勝處也。
出法界次第。
是名十數。
【箋】此之十數。
出沙彌本律。
餘部所列。
與此小異。
梵語沙彌。
【箋】梵語者。
自漢至隋。
皆指西域為胡國。
唐彥琮法師曰。
蔥嶺已西。
并屬梵種。
鐵門之左。
皆曰胡鄉。
梵語。
即梵音也。
劫初廓然。
光音天神降為人祖。
宣流梵音。
有四十七言。
沙彌之名。
本雲室利摩拏路迦天。
授十戒已。
名室羅末尼羅。
沙彌二字。
古略也。
流傳既久。
未易改正諸律。
惟根本直雲求寂。
餘部皆言沙彌。
今從衆。
複仍舊稱。
又沙彌名有三。
一驅烏。
謂年少不能作務。
使之驅烏。
二應法。
謂雖剃發不為出家。
受十戒已。
乃為出家。
能行沙彌之法。
十四歲至十九。
皆名應法。
三形同。
謂師與剃發已。
名形同。
形同即名字。
謂沙彌不受十戒者。
皆名形同。
此雲息慈。
【箋】此雲者。
翻譯。
以東土之音而釋西天之語也。
此下明息慈義。
謂息惡行慈息世染。
而慈濟衆生也。
【箋】南山别行篇。
謂息世染之情。
以慈濟群生。
上文由此來也。
初入佛法。
多存俗情。
故須息粗惡之性。
複慈悲之心也。
釋氏要覽。
息慈。
安息慈悲之地也。
征。
一切諸佛皆以慈濟為本。
今言息慈。
不以慈而濟乎。
訓。
言息則無一不息。
言慈則無一不慈。
當知。
息處即慈。
慈處即息。
上無諸佛可成。
下無衆生可度。
是名息慈。
亦雲勤策。
【箋】謂離四性六遮之罪。
勤自策勵故。
又謂勤修衆善。
策進心行故。
策者。
鞭策也。
勉力策進工夫之謂。
如野牛之有鞭。
如良馬之有策。
如學者之有師。
永嘉雲。
日夜精勤。
恐緣錯過。
工夫至此。
自然到家。
亦雲求寂。
【箋】寄歸傳。
寂即涅盤也。
言人出煩惱家。
求趣涅盤故。
然而求則不寂。
寂安用求。
謂初學道者。
必須求之。
求之不已。
而寂自至。
所寂既至。
而求亦忘。
求寂都忘。
是名真寂。
藕益錄。
今但約所翻三義釋之。
初息慈者。
息見思惡。
修生緣慈。
藏教沙彌。
息見思惡。
修法緣慈。
通教沙彌。
次第息三惑。
修三慈。
别教沙彌。
一心圓息三惑。
圓修三慈。
圓教沙彌。
次勤策者。
精勤策勵出分段生死。
藏通沙彌。
精勤策勵出變易生死。
别圓沙彌。
三求寂者。
求偏真涅盤。
藏通沙彌。
求大般涅盤。
别圓沙彌。
又盧舍那。
翻淨滿。
惡無不息故淨。
慈無不行故滿。
是沙彌戒。
即盧舍那真因也。
又涅盤以不放逸為食。
勤策即不放逸義。
是沙彌戒。
即大涅盤法食也。
又寂。
即本覺之理。
求。
即始覺之智。
始本合一。
名究竟覺。
是沙彌戒。
即究竟覺之通衢也。
又惡本性空。
慈本性具。
心性本無懈廢。
本性空寂。
理即沙彌。
達理受戒。
名字沙彌。
圓伏五住。
觀行沙彌。
六根清淨。
相似沙彌。
惑破理顯。
分證沙彌。
盧舍那名淨滿。
大般涅盤永離放逸。
始覺本覺冥合不二。
究竟沙彌。
如大通佛時十六王子。
即是沙彌真實标榜。
法華合論。
日月燈明佛。
未出家時。
有八王子。
随父出家。
因妙光菩薩教化。
皆得成佛。
而其成佛有速有遲。
以示八識轉成四智。
若以知見力觀。
六七識則因中成佛之速者也。
若五八識。
則必果中所轉成佛之遲者也。
然義未盡故。
今言大通智勝佛未出家時有十六王子。
因父成道。
随往供養。
尋複出家。
諸母泣送。
其祖及諸眷屬。
共詣親近。
見其成道。
蓋增所示八種識名相為十六種。
以随順親近之。
而用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諸妙功德。
長養成就。
故十六王子之成佛。
不言先後也。
日月燈明佛之八王子成佛。
但是妙光文殊然燈彌勒者。
但見報身轉依之義。
未見器界轉依之意。
故今以十六王子當成佛道。
随方得名。
以示器界。
亦轉依随方成佛也。
阿育王經。
阿恕伽王。
見一七歲沙彌。
将至屏處。
而為作禮。
語沙彌言。
莫向人道我禮汝。
時沙彌前有一澡瓶。
沙彌即入其中。
從澡瓶複還來出。
而語王言。
慎莫向人道沙彌入澡瓶中。
複還來出。
王即語沙彌言。
我當現向人說。
不複得隐。
是以諸經雲。
沙彌雖小。
亦不可輕。
王子雖小。
亦不可輕。
龍子雖小。
亦不可輕。
沙彌雖小能度人。
王子雖小能殺人。
龍子雖小。
能興雲緻雨。
雷電霹靂。
感其所小。
而不可輕也。
五燈。
趙州為沙彌時。
參南泉。
泉卧次。
見師來參便問。
汝近離甚處來。
師曰瑞像。
泉曰。
還見瑞像麼。
師曰不見瑞像。
秖見卧如來。
泉便起身問。
汝是有主沙彌。
無主沙彌。
師曰。
有主沙彌。
泉曰。
那個是你主。
師近前曰。
仲冬嚴寒。
伏惟和尚起居萬福。
泉器之。
許其入室。
◎仰山慧寂智參沩山。
沩問。
汝是有主沙彌。
無主沙彌。
師曰有主。
曰主在甚麼處。
師從西過東立。
沩異之。
師問。
如何是真佛住處。
沩曰。
以思無思之妙。
反思靈焰之無窮。
思盡還源。
性相常住。
事理不二。
真佛如如。
師於言下頓悟。
自此執持前後。
盤桓十五載○澧州高沙彌。
初參藥山。
山問甚處來。
師曰南嶽來。
山雲。
何處去。
師曰江陵受戒去。
山雲受戒圖甚麼。
師雲圖免生死。
山雲有一人不受戒。
亦無生死可免。
汝還知否。
師雲恁麼則佛戒何用。
山雲。
這沙彌猶挂唇齒在。
師禮拜而退。
道吾來侍立。
山雲。
适來有個跛腳沙彌。
卻有些子氣息。
吾雲未可全信。
更須勘過始得。
至晚山上堂召雲。
早來沙彌在什麼處。
師出衆立。
山問。
吾聞長安甚鬧。
汝還知否。
師雲。
我國晏然。
山曰。
汝從看經得。
從請益得。
師雲。
不從看經得。
不從請益得。
山曰。
大有人不看經。
不請益。
為甚不得。
師曰。
不道他不得。
秖是他不肯承當。
山顧道吾雲岩曰不信道。
◎石室善道作沙彌時。
長髭遣令受戒謂之曰。
汝回日。
須到石頭和尚處禮拜。
師受戒後。
乃參石頭。
一日随頭遊山次。
頭曰。
汝與我斫卻面前樹子。
免礙我。
師曰。
何不将刀來。
頭乃抽刀倒與。
師曰。
何不過那頭來。
頭曰。
你用那頭作甚麼。
師即大悟。
便歸長髭。
髭問。
汝到石頭否。
師曰。
到即到。
秖是不通号。
髭曰。
從誰受戒。
師曰。
不依他。
髭曰。
在彼即恁麼來。
我這裡作麼生。
師曰。
不違背。
髭曰。
大忉忉生。
師曰。
舌頭未曾點着在。
髭喝曰。
出去。
師便出。
髭曰。
争得不遇於人。
律儀者。
十戒律諸威儀也。
【箋】律有三品。
一毗尼。
華言善治。
又言調伏。
二屍羅。
華言止得。
止惡行善也。
又名戒。
戒以防止為義。
三波羅提木叉。
華言解脫。
遠離惑業系縛。
而得自在也○三聚淨戒。
一攝律儀戒。
無惡不斷。
起正道行。
是斷德因。
修成法身。
二攝善法戒。
無善不積。
起助道行。
是智德因。
修成報身。
三攝衆生戒。
無生不度起不住道。
是恩德因。
修成化身。
然律儀一句。
體用全彰。
曰體曰用。
雲何一句。
若體是一。
用即成二。
用若成二。
體亦二體。
二二非二。
體用俱非。
非之亦非。
一亦不立。
當斯時也。
仁風和暢。
慈月清涼。
性相未形。
罪福無位。
恰恰無持。
恰恰無犯。
恰拾是律儀真實處。
雖然一毛頭上。
大須着眼。
否則不為律儀所縛。
則為善惡流轉。
譬如這邊是火坑地獄。
那邊是青蓮華池。
若起一念漸染。
則與無脫法中相應。
戒律門 【箋】沙彌經。
有戒律威儀之文。
故雲栖亦分上下二門。
正顯戒律非威儀。
無以見戒律之體。
威儀非戒律。
無以成威儀之用。
門雖有二。
究竟歸一。
要而言之。
戒律以制心為本。
威儀以嚴身為重也。
佛制出家者。
【箋】文載十誦。
佛制出家者。
猶聖王之制度。
謂在家塵勞汩汩。
如奔馬無缰。
縱有出塵進道之想。
安可得乎。
故制出家之法。
俾專精入道故。
華嚴賢首品偈。
家是貪愛系縛所。
欲使衆生悉免離。
故示出家得解脫。
於諸欲樂無所受。
功德經。
若能放人出家受戒。
功德無邊。
譬如四天下滿衆羅漢。
百千供養。
不如有人為涅盤故。
於一日夜出家受戒。
五分律。
若度人時應先問。
汝為何等出家。
若言為飲食故。
不應度。
若言為求善法。
厭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者。
此應度。
根本雜事。
凡欲與他為出家者。
先當與辦所須六物。
三衣敷具缽及水羅。
優婆塞戒經。
甯受惡戒。
一日中斷無量惡命根。
終不畜養弊惡弟子。
不能調伏。
何以故。
是惡律儀。
殃齊自身。
畜惡弟子不能教誨。
乃令無量衆生作惡。
能謗無量善妙之法。
壞和合僧。
令多衆生。
罪業無間。
是故劇於惡律儀罪。
馬鳴大士偈。
彼師及弟子。
當互審其器。
若不先觀察。
同得越法罪。
燈錄。
崔趙公問徑山。
弟子出家得否。
師曰。
出家乃大丈夫事。
非将相之所能為。
公於是有省。
宗鏡。
不了一體三寶常住。
不聽出家者。
若不解此。
戒不具足。
若約觀心者。
一剎那起名。
名一衆生。
即起即滅。
名為一期。
念念之中恒起三毒。
即當劫盡三災。
三毒貪為首。
三災火為端。
以不思議止觀。
觀此三毒。
一念貪心無有起處。
即是一唾劫火而滅。
了念成智。
即一吹世界而成。
乃至一切不思議希有之事。
但達一念無明心。
成諸佛智。
無有不洞曉之者。
若不解此。
非唯不聽出家。
一切萬善皆不成就。
以不知佛法根本故。
五夏以前。
專精戒律。
五夏以後。
方乃聽教參禅。
【箋】五夏者。
謂數始於一。
終於十。
而五居其中。
如春之於夏也。
夏乃生長萬物之時也。
言持戒操履至五夏。
戒力堅固。
不為境風搖奪。
亦猶樹木培植五夏。
根幹茂郁。
不為秋霜所殺也。
戒者。
萬行之首。
如拮居之有地。
禦船之有水。
居無地無以立。
船無水無以行。
所以戒乃成佛作祖之實地。
超生脫死之法船也。
教者。
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
謂之教。
禅者。
教外别傳。
謂之禅。
天山老人曰。
教乃禅之階梯。
禅乃教之骨髓。
然則禅之與教是一是二。
分亦不得。
不分亦不得。
昔淨因一喝分五教。
五教可分。
而五宗獨不可分耶。
古德問。
祖意教意。
是同是别。
答曰。
雞寒上樹。
鴨寒下水。
繇此觀之。
五宗之旨可以分。
可以不分。
畢竟分底是。
不分底是。
惟具眼者辯之。
燈錄。
雲門到江州。
陳尚書請齋。
才見便問。
儒書中不問。
三乘十二分教。
自有座主。
作麼生是衲僧行腳事。
師曰。
曾問幾人來。
曰。
即今問上座。
師曰。
即今且置。
作麼生是教意。
曰。
黃卷赤軸。
師曰。
個是文字語言。
作麼生是教意。
曰。
口欲言而辭喪。
心欲緣而慮忘。
師曰。
口欲言而辭喪。
為對有言。
心欲緣而慮忘。
為對妄想。
作麼生是教意。
書無語。
師曰。
見說尚書看法華經是否。
曰是。
師曰。
經中道。
一切治生産業。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且道。
非非想天。
有幾人退位。
書無語。
師曰。
尚書且莫草草。
三經五論。
師僧抛卻。
入叢林十年二十年。
尚不柰何。
尚書又争得。
書禮拜曰。
某甲罪過。
是故沙彌剃落。
先受十戒。
【箋】寄歸傳。
西域出家。
具有聖制。
初受五戒。
名邬波索迦。
此創入佛法之基。
七衆所攝也。
師次為辦缦條。
僧腳崎。
下裙。
濾羅缽等。
授十戒。
名室羅末尼羅。
方成應法。
為五衆攝。
堪消施利。
不則妄負求寂之名。
既不合消常住信施。
負債何疑。
當依教而為濟度。
清信士度人經。
欲出家者。
着本俗服。
辭拜君親。
偈曰。
流轉三界中。
恩愛不能脫。
棄俗入無為。
真實報恩者。
次則登壇受具。
【箋】受具者。
比丘二百五十戒。
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
三師七證。
事事見前無不具足。
故曰受具。
今名為沙彌。
而本所受戒。
愚者茫乎不知。
狂者忽而不學。
【箋】名為者。
如法華名字比丘也。
言既為沙彌。
當成應法之器。
若徒有其名。
而無實行。
非狂即愚矣。
愚者資性頑鈍。
不能學戒。
與法轉疎。
甘為下劣。
狂者雖有小智。
忽而不學。
愚迷猶甚。
或勉之學律。
則曰。
此不過為初學者說。
禅宗何必有此。
殊不知禅與律何物哉。
六祖悟後。
複受戒於智光。
今之狂禅。
豈有過於六祖者耶。
餘嘗曰。
禅師家有一個禅字在胸中。
便礙塞殺人。
若無個禅字在胸中。
亦礙塞殺人。
秖此律儀。
可以辨驗狂愚。
未有不礙塞者也。
便拟躐等。
【箋】躐。
無好步也。
學者當循序漸修。
不可躐等而進。
百句譬喻經。
有富者子。
愚癡。
載沉香精且貴。
買者希。
一日見市中貨炭最駛。
即燒香作炭。
希得應速。
衆見之共笑曰。
賣雖遲。
獲直不少。
今燒成炭。
複何所得。
罔意高遠。
亦可慨矣。
【箋】空腹高心。
法華所謂我慢自矜高。
谄曲心不實者是。
罔意者。
謂聽其言之狂放。
雖聖賢猶有所不及。
察其行之卑污。
如群小不為。
而敢為之。
此其所以感慨長歎也。
因取十戒。
略解數語。
【箋】即雲栖於本經中。
略其要而解也。
使蒙學知所向方。
【箋】易。
童蒙吉。
謂先天之氣未鑿。
不知有善有惡。
而以先入之言為是。
故須仗明師開其蒙昧。
發其道機也。
向方。
即禅戒之要路也。
此不獨為蒙學者說。
其老於叢林者。
亦不可不知向方也 向方。
即向上一路。
千聖不傳。
其在學者自悟也。
楞嚴。
觀方知彼去。
去亦不知方。
正好參取。
好心出家者。
【箋】好心者。
無谄無曲。
即正心誠意出家者也。
若為急難。
為安閑。
為衣食财利。
不為生死而求出家者。
皆非好心。
故不與出家。
切意遵行。
慎勿違犯。
【箋】切。
真切也。
遵。
謂遵佛戒。
而行慎密。
不敢違越也。
然後近為比丘戒之階梯。
遠為菩薩戒之根本。
【箋】進比丘菩薩大戒。
必從彌十戒根本始。
未有越根本。
而竟登大戒也。
譬如古木蔭森。
枝葉茂郁。
必因根而有本。
因本而有枝。
因枝而有華葉。
又如登山自卑至高。
自迩至遠。
進戒階級。
亦複如是。
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箋】木叉戒源。
如花之有實也。
花為因實為果。
因果同時。
事理一貫。
故沙彌律為發蕊初時。
比丘戒為開花中時。
菩薩戒為結果後時。
戒基既立。
定慧由之而生。
此三學。
自性本有。
不因修而得。
非惟諸佛菩薩具足。
一切凡夫亦未曾欠少。
當知自性無善惡。
無持亦無犯。
是自性戒。
自性無靜亂。
無取亦無舍。
是自性定。
自性本無知。
而無所不知。
但諸佛菩薩知有。
所得受用。
一切凡夫不知有。
故不得受用。
知有不知有。
似乎少異。
戒定慧未常少異也。
庶幾成就聖道。
不負出家之志矣。
【箋】法界次第。
八聖道。
亦名八正道。
謂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等 此八聖道。
乃千聖共由之大道也。
言之似易。
行之實難。
學者毋視其難而卻步。
亦毋視其易而忽諸。
譬夫登萬仞之山。
自一步始。
步步不間。
到頂可期。
故曰庶幾。
若徒言不行。
是猶說美馔而無從知味。
羨輕裘而終不及身。
如斯操履。
甯不自負。
所以策發初地。
奮志直前。
則二地三地。
乃至十地。
彈指可證。
若樂廣覽。
自當閱律藏全書。
【箋】世尊成道三十八年。
赴王舍城國王齋。
食訖。
令羅睺羅洗缽。
因失手破為五片。
是日諸比丘白佛。
佛言。
我滅後。
初五百年。
諸惡比丘。
分毗尼藏為五部也。
後優波鞠多。
果有五弟子。
各執一見。
遂分如來一大律藏為五部。
一。
昙無德部。
華言。
法密。
隐覆之義也。
又雲法藏。
即四分律也。
大集經。
我涅盤後。
有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書寫讀誦。
颠倒宣說。
故隐覆法藏。
是為昙無德部。
二薩菩多部。
華言一切有。
即十誦律也。
此部計三世實有之法。
大集經。
我涅盤後。
我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複讀誦外典。
善能論議。
凡所問難。
悉能答對。
是為薩菩多部。
三。
迦葉遺部。
華言重空觀。
即解脫律也。
大集經。
我涅盤後。
我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無有我。
及以受者。
轉諸煩惱。
猶如死屍。
是為迦葉遺部。
四。
彌沙塞部。
華言不着有無觀。
即五分律也。
大集經。
我涅盤後。
我諸弟了。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不作地水火風相。
虛空識相。
是為彌沙塞部。
五。
婆蹉富羅部。
華言犢子。
因上古有仙。
染犢生子。
自後種姓。
皆名犢子。
其部中。
計我非即五蘊。
亦不離五蘊。
而有實我。
律本不來此土。
大集經。
我涅盤後。
我諸弟子。
受持如來十二部經。
皆說有我。
不說空相。
是為婆蹉富羅部。
一曰不殺生 【箋】華嚴經。
菩薩住離垢地。
性自遠離一切殺生。
不畜刀杖。
不懷怨恨。
有慚有愧。
仁恕具足。
於一切衆生有命者。
常生利益慈悲之心。
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衆生。
何況於他起衆生想。
故以重意而行殺害。
。
楞嚴。
阿難。
又諸六道衆生。
其心不殺。
則不堕其生死相續。
汝修三昧。
本出塵勞。
殺心不除。
塵不可出。
縱有多智禅定現前。
如不斷殺。
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
為大力鬼。
中品則為飛行夜叉。
下品為地行羅剎。
大涅盤。
衆生佛性。
住五陰中。
若壞五陰。
名曰殺生。
即堕惡道。
◎五陰之相。
即是起作。
起作之想。
喻若石沙。
可穿可壞。
佛性者。
喻若不可沮壞。
以是義故。
壞五陰者。
名為殺生。
梵網。
一切有命者。
不得故殺。
是菩薩。
應起常住慈悲心。
孝順心。
方便救護一切衆生。
而反自恣心快意殺生者。
是菩薩波羅夷罪。
賢愚經。
戲笑殺他命。
悲号入地獄。
臭穢與洋銅。
灌注連相續。
奔刀赴火焰。
劈裂碎楚毒。
億載苦萬端。
傷心不可錄。
習報經。
殺生入四趣。
受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