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下(末)
關燈
小
中
大
律儀。
而本得不失。
勝者受名。
又戒疏(一上五紙)雲。
如論所引道戒名解脫。
事戒名别脫等。
問。
定道二戒。
發戒體否。
若不發者。
何以前諸文中。
并雲發耶。
若雲發者。
何有白衣羅漢耶。
答。
所言發者。
乃於昔受體上。
增發勝解。
前若不受。
無體可發。
如白衣羅漢者。
是也。
若爾白衣羅漢。
全無戒耶。
若既無戒。
何生定慧。
答。
必有五八之戒。
為其行本。
或往世曾受習氣相連。
入定道時。
任運離惡。
故名定道戒也。
且據今生。
十具無因。
故不發體。
與俗是同。
故名白衣也。
若爾破結一受。
何發戒。
答。
此蓋前有要誓。
期在證果。
感發具戒。
不同定道。
前無方便。
複無要誓。
體無從發。
但於前受增發。
勝能如前。
成論雲。
本得不失。
勝者受名。
是也。
問戒以對境防非為義。
入定入道。
何得名戒。
答。
如入定之心。
具二義故。
一者凝寂。
此即是定。
二離非惡。
此即是戒。
體是一心。
二不相舍。
名定共戒。
又如入道亦具二義。
一者虛無。
此即是道。
二離非染。
此即是戒。
二不相舍。
名道共戒。
須知戒義。
由昔曾受别脫。
無作功力。
於藏識中。
任運離惡故名戒也。
若爾離惡名戒。
何以前引諸文雲。
發無作耶。
答。
前雲無作發者。
由昔戒力。
随其道品。
任運增發無作。
非謂有心禀受。
别有體發也。
如前可見。
問。
何無道共定耶。
答。
亦有此義。
入道之時。
凝寂不散。
即是定義。
蓋因修三學。
果上證道。
亦具三義。
随位進登。
勝則俱勝。
問。
言入定入道者。
定有出入。
義則易見。
道體平等那分出入。
答。
小乘所證。
於事未融。
其入觀也。
人法俱亡。
與道體合。
故雲入道。
及其出也。
不無事礙。
故雲出道。
若爾。
出觀之後。
都不合道耶。
答。
既證聖位。
動必合道。
但不如入觀。
能所俱亡。
藥病皆舍。
猶如虛空。
了無挂礙。
正與道體合也。
若在大乘。
出入皆如。
故非所辨。
若爾。
前引成論出入常有。
今何分異。
答。
須知小乘增進果位。
并於入觀。
見其深淺。
戒與道俱。
亦從觀判。
故分出入。
增發戒德。
随心無絕。
故言常有也。
問。
前引鈔雲。
有漏木叉。
通情非情。
定道局情。
其義如何。
答。
有漏木叉。
五。
八。
十。
具。
遮性通禁。
是故戒境。
通情非情。
定道離惡。
境局有情。
以遮境非情體非惡故。
問。
前引資持雲。
别脫欲界業。
定共上二界業。
道共非三界業。
此論體也。
所言體者。
未審何體。
答。
乃戒之本體也。
謂别脫戒。
教限本體。
隻是散善。
依此所修。
止生欲界。
定體凝寂。
依此而修。
生上二界道體虛融。
依此所修。
得證聖果。
若爾别脫。
全非道耶。
答。
此有二義。
若據教限。
戒即散善。
若約機修。
随其行力。
有事有理。
兩凡薄地。
順戒集業。
是事亂故。
若登聖位。
以觀融行。
戒屬無漏。
前引婆論指别脫為有漏木叉。
又資持雲。
别定并有漏者。
乃據教限判也。
如戒疏引伽論雲。
戒是有為有漏。
世間法者。
是也。
問總脫别脫。
其義若何。
答。
定道二戒。
入定道時。
總離諸過。
故雲總脫。
如戒疏雲。
舉法類遣是也。
木叉一戒。
對境起持。
别别離過。
故雲别脫。
問。
律儀據教。
戒乃屬行。
定道二戒。
乃據行論。
可雲禅無漏律儀耶。
答。
律者法也。
儀謂軌式。
定道二戒。
由昔受戒法。
無作功力。
任運軌範防非故。
亦得名律儀也。
問。
道共名無漏律儀。
何分同異。
答。
約位體則同。
以義推則異何耶。
道俱及别脫。
名無漏者。
并據初果已去。
此位同也。
皆以無漏慧為體。
此體同也。
道俱乃約入觀之時。
任運離非。
以得其名。
别脫據位見理。
雖名無漏。
至論離非。
還須對境。
約教以論也。
如初果故遮悞性等。
豈不然耶。
此為義别也。
問。
行宗記(一上十一)以道俱戒。
指同八正道中。
語業命三。
亦是道戒。
其義如何。
答。
不同也。
豈不曉語業命。
即是身口意。
前引業疏定道二戒。
約心論業。
入定慧心中。
任運發起。
而與身口意戒。
天然有異。
何得指同。
但由初果已去。
見真谛理。
所修三學。
皆得名正。
亦名聖行。
亦名無漏功德。
至於諸戒。
不同凡地。
曆事别持。
約具總論。
雲語業命。
乃就三業。
攝一切戒。
即是在因所受。
别脫行與理合。
持無所持。
業非界系。
名無漏戒也。
問。
定道二戒。
既是前受無作發現。
即與别脫。
體相是同。
何以前引鈔中。
特分優劣。
答。
推究來因。
必由前受。
功用既别。
教門不同。
豈無優劣。
如上略明。
一見定道發體無由。
二知道俱與破結。
及八正道。
戒義無相濫。
三達道俱無漏。
與别脫無漏。
名監義别。
會諸文之異同。
顯行相之深淺豈無益於學者乎。
略辨正用相從 正用相從者。
壇上教師入衆白召一白。
自恣五德。
出衆和僧一白。
此二為正用。
羯磨師對衆問難一白。
舍堕忏主。
和僧一白。
更有上闌忏主。
和僧一白。
此三為相從。
上之五法。
僧須滿五。
方堪秉行。
於五人中。
四正是僧故不在言。
今所論者。
唯論第五秉法一人耳。
正用據全具僧能。
相從約少分入數大論僧能。
略有三種。
謂能秉。
能量。
能忍也。
如教師白召。
能秉一也。
彼受戒事。
既與教授。
必量可否。
能量二也。
彼既應法。
事合忍可。
能忍三也。
是則教師。
具足諸能。
正充僧用。
五德和白法是能秉。
彼自恣法。
亦同量可亦同忍成。
三能既具。
正用亦然。
問既全僧能。
身外三人。
便遂前事。
何須五耶。
答。
為釋疑故。
如白召一法。
若唯四人。
則疑三坐一立坐立既乖。
僧數不滿。
何秉衆法。
白和一法。
四雖皆坐。
恐疑五德。
既是所差。
何足僧數。
大聖懸鑒。
欲除疑情。
制此二法。
五人方行。
言相從者。
如戒師問難。
忏主受忏。
既并在衆。
無宜輙作。
故須作白。
告僧量可。
問僧忍否。
如戒師白雲。
聽我問難。
忏主白雲。
聽我受某忏悔。
義可見也。
但此白法。
非别人可秉。
乃具能秉一義。
故得相從。
入僧數攝。
略述如斯。
餘義具見疏鈔。
宜自尋之。
略議第七非體 第七非體。
古今未定。
今略出之。
還對前六。
次第簡顯。
方見其的。
且如初非。
總括四緣。
第二唯據。
人法俱非。
三下四位。
亦唯人法。
如非互作。
唯第七之非。
四緣無乖。
作而依教。
是故經疏皆标如法也。
七雖如法。
至論非體。
唯據得呵人呵。
止不止别也。
故疏雲。
無問情涉違順。
緣通是非。
德人吐辭。
義須依住。
住則是别。
法不可非。
不住乖法。
人法俱非。
(疏文)法雖如法。
人雖德人。
想差見别。
謂是為非。
臨事迷到。
聖猶未免。
況在凡乎。
疏文情涉違順之語。
正對古義。
第四師雲。
約人明呵。
情不同故(此謂能呵情見異也)。
約法不止。
欲同詳秉(此謂衆僧執法為是。
聞呵不止也)。
今不問彼情之違順。
既是德呵。
自合依止。
不止成非。
故濟緣雲。
然止順呵故法不非。
即如法别。
不止違呵。
故兼法非。
同非法别。
此之兩相。
即非體矣。
(文)問。
止與不止。
其義自别。
何得共為一體。
而本得不失。
勝者受名。
又戒疏(一上五紙)雲。
如論所引道戒名解脫。
事戒名别脫等。
問。
定道二戒。
發戒體否。
若不發者。
何以前諸文中。
并雲發耶。
若雲發者。
何有白衣羅漢耶。
答。
所言發者。
乃於昔受體上。
增發勝解。
前若不受。
無體可發。
如白衣羅漢者。
是也。
若爾白衣羅漢。
全無戒耶。
若既無戒。
何生定慧。
答。
必有五八之戒。
為其行本。
或往世曾受習氣相連。
入定道時。
任運離惡。
故名定道戒也。
且據今生。
十具無因。
故不發體。
與俗是同。
故名白衣也。
若爾破結一受。
何發戒。
答。
此蓋前有要誓。
期在證果。
感發具戒。
不同定道。
前無方便。
複無要誓。
體無從發。
但於前受增發。
勝能如前。
成論雲。
本得不失。
勝者受名。
是也。
問戒以對境防非為義。
入定入道。
何得名戒。
答。
如入定之心。
具二義故。
一者凝寂。
此即是定。
二離非惡。
此即是戒。
體是一心。
二不相舍。
名定共戒。
又如入道亦具二義。
一者虛無。
此即是道。
二離非染。
此即是戒。
二不相舍。
名道共戒。
須知戒義。
由昔曾受别脫。
無作功力。
於藏識中。
任運離惡故名戒也。
若爾離惡名戒。
何以前引諸文雲。
發無作耶。
答。
前雲無作發者。
由昔戒力。
随其道品。
任運增發無作。
非謂有心禀受。
别有體發也。
如前可見。
問。
何無道共定耶。
答。
亦有此義。
入道之時。
凝寂不散。
即是定義。
蓋因修三學。
果上證道。
亦具三義。
随位進登。
勝則俱勝。
問。
言入定入道者。
定有出入。
義則易見。
道體平等那分出入。
答。
小乘所證。
於事未融。
其入觀也。
人法俱亡。
與道體合。
故雲入道。
及其出也。
不無事礙。
故雲出道。
若爾。
出觀之後。
都不合道耶。
答。
既證聖位。
動必合道。
但不如入觀。
能所俱亡。
藥病皆舍。
猶如虛空。
了無挂礙。
正與道體合也。
若在大乘。
出入皆如。
故非所辨。
若爾。
前引成論出入常有。
今何分異。
答。
須知小乘增進果位。
并於入觀。
見其深淺。
戒與道俱。
亦從觀判。
故分出入。
增發戒德。
随心無絕。
故言常有也。
問。
前引鈔雲。
有漏木叉。
通情非情。
定道局情。
其義如何。
答。
有漏木叉。
五。
八。
十。
具。
遮性通禁。
是故戒境。
通情非情。
定道離惡。
境局有情。
以遮境非情體非惡故。
問。
前引資持雲。
别脫欲界業。
定共上二界業。
道共非三界業。
此論體也。
所言體者。
未審何體。
答。
乃戒之本體也。
謂别脫戒。
教限本體。
隻是散善。
依此所修。
止生欲界。
定體凝寂。
依此而修。
生上二界道體虛融。
依此所修。
得證聖果。
若爾别脫。
全非道耶。
答。
此有二義。
若據教限。
戒即散善。
若約機修。
随其行力。
有事有理。
兩凡薄地。
順戒集業。
是事亂故。
若登聖位。
以觀融行。
戒屬無漏。
前引婆論指别脫為有漏木叉。
又資持雲。
别定并有漏者。
乃據教限判也。
如戒疏引伽論雲。
戒是有為有漏。
世間法者。
是也。
問總脫别脫。
其義若何。
答。
定道二戒。
入定道時。
總離諸過。
故雲總脫。
如戒疏雲。
舉法類遣是也。
木叉一戒。
對境起持。
别别離過。
故雲别脫。
問。
律儀據教。
戒乃屬行。
定道二戒。
乃據行論。
可雲禅無漏律儀耶。
答。
律者法也。
儀謂軌式。
定道二戒。
由昔受戒法。
無作功力。
任運軌範防非故。
亦得名律儀也。
問。
道共名無漏律儀。
何分同異。
答。
約位體則同。
以義推則異何耶。
道俱及别脫。
名無漏者。
并據初果已去。
此位同也。
皆以無漏慧為體。
此體同也。
道俱乃約入觀之時。
任運離非。
以得其名。
别脫據位見理。
雖名無漏。
至論離非。
還須對境。
約教以論也。
如初果故遮悞性等。
豈不然耶。
此為義别也。
問。
行宗記(一上十一)以道俱戒。
指同八正道中。
語業命三。
亦是道戒。
其義如何。
答。
不同也。
豈不曉語業命。
即是身口意。
前引業疏定道二戒。
約心論業。
入定慧心中。
任運發起。
而與身口意戒。
天然有異。
何得指同。
但由初果已去。
見真谛理。
所修三學。
皆得名正。
亦名聖行。
亦名無漏功德。
至於諸戒。
不同凡地。
曆事别持。
約具總論。
雲語業命。
乃就三業。
攝一切戒。
即是在因所受。
别脫行與理合。
持無所持。
業非界系。
名無漏戒也。
問。
定道二戒。
既是前受無作發現。
即與别脫。
體相是同。
何以前引鈔中。
特分優劣。
答。
推究來因。
必由前受。
功用既别。
教門不同。
豈無優劣。
如上略明。
一見定道發體無由。
二知道俱與破結。
及八正道。
戒義無相濫。
三達道俱無漏。
與别脫無漏。
名監義别。
會諸文之異同。
顯行相之深淺豈無益於學者乎。
略辨正用相從 正用相從者。
壇上教師入衆白召一白。
自恣五德。
出衆和僧一白。
此二為正用。
羯磨師對衆問難一白。
舍堕忏主。
和僧一白。
更有上闌忏主。
和僧一白。
此三為相從。
上之五法。
僧須滿五。
方堪秉行。
於五人中。
四正是僧故不在言。
今所論者。
唯論第五秉法一人耳。
正用據全具僧能。
相從約少分入數大論僧能。
略有三種。
謂能秉。
能量。
能忍也。
如教師白召。
能秉一也。
彼受戒事。
既與教授。
必量可否。
能量二也。
彼既應法。
事合忍可。
能忍三也。
是則教師。
具足諸能。
正充僧用。
五德和白法是能秉。
彼自恣法。
亦同量可亦同忍成。
三能既具。
正用亦然。
問既全僧能。
身外三人。
便遂前事。
何須五耶。
答。
為釋疑故。
如白召一法。
若唯四人。
則疑三坐一立坐立既乖。
僧數不滿。
何秉衆法。
白和一法。
四雖皆坐。
恐疑五德。
既是所差。
何足僧數。
大聖懸鑒。
欲除疑情。
制此二法。
五人方行。
言相從者。
如戒師問難。
忏主受忏。
既并在衆。
無宜輙作。
故須作白。
告僧量可。
問僧忍否。
如戒師白雲。
聽我問難。
忏主白雲。
聽我受某忏悔。
義可見也。
但此白法。
非别人可秉。
乃具能秉一義。
故得相從。
入僧數攝。
略述如斯。
餘義具見疏鈔。
宜自尋之。
略議第七非體 第七非體。
古今未定。
今略出之。
還對前六。
次第簡顯。
方見其的。
且如初非。
總括四緣。
第二唯據。
人法俱非。
三下四位。
亦唯人法。
如非互作。
唯第七之非。
四緣無乖。
作而依教。
是故經疏皆标如法也。
七雖如法。
至論非體。
唯據得呵人呵。
止不止别也。
故疏雲。
無問情涉違順。
緣通是非。
德人吐辭。
義須依住。
住則是别。
法不可非。
不住乖法。
人法俱非。
(疏文)法雖如法。
人雖德人。
想差見别。
謂是為非。
臨事迷到。
聖猶未免。
況在凡乎。
疏文情涉違順之語。
正對古義。
第四師雲。
約人明呵。
情不同故(此謂能呵情見異也)。
約法不止。
欲同詳秉(此謂衆僧執法為是。
聞呵不止也)。
今不問彼情之違順。
既是德呵。
自合依止。
不止成非。
故濟緣雲。
然止順呵故法不非。
即如法别。
不止違呵。
故兼法非。
同非法别。
此之兩相。
即非體矣。
(文)問。
止與不止。
其義自别。
何得共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