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下(末)

關燈
斯以論。

    教行持犯。

    若就持說。

    則以作持為本。

    如雲依教奉說。

    名作持。

    又十三雲。

    撿教知量。

    從僧乞法。

    皆名作持。

    若就犯說。

    則以作犯為本。

    如雲約事明作。

    身營可悉。

    故犯僧殘。

    又雲。

    出於教量名作犯。

    如上雲。

    越於期限。

    身違事合。

    又疏前文。

    房衣财食。

    作法而生。

    近表作持。

    遠防作犯等。

    如斯引示。

    作持作犯。

    雖非相番。

    道理當然。

    明文朗義。

    屬作顯矣。

    問。

    戒疏雲。

    有人解。

    止犯位中。

    對教不學。

    則唯八句。

    除事法俱識也。

    對事不學。

    九句。

    通有如造房舍衣缽。

    雖達相了知。

    何妨不乞處分。

    受持加淨。

    皆獲殘提等罪。

    豈非止犯屬於本罪(鈔中止門文亦同此)。

    答。

    子迷久矣。

    前雖析顯。

    猶乃執文。

    且止犯位中所引。

    房長衣缽。

    由屬雙持。

    故得止作。

    皆列文中。

    雖雲不乞。

    乃屬止犯。

    及犯僧殘。

    還據作成。

    如前引示。

    文義甚明。

    衣不加持。

    長不說淨。

    正屬作犯。

    指提顯然。

    何為執此。

    妄雲止犯。

    當知此文所引。

    别有其意。

    蓋由造房不乞。

    衣缽及長。

    不加不說。

    皆因不學愚教。

    疑及不識。

    犯根本殘提。

    更得不學無知。

    下品一句。

    既識達教行。

    但犯根本。

    無有枝條。

    疏鈔特舉。

    為顯下品有本無枝之義。

    須知句法。

    為顯何事。

    豈可将出相之文。

    便同本位結犯。

    隻緣教眼不明。

    看讀多滞文相。

    尚有聞義不能從者。

    其奈之何。

    如辨止犯名義中。

    又為明之。

     四難雲。

    若謂作犯。

    且四行不乞犯殘。

    判歸止犯(雲雲)。

    由此諸戒本。

    屬作持。

    正翻止犯。

    傍收止持。

    翻屬作犯。

     析雲。

    疏雲故違不乞。

    名作犯。

    何雲歸止耶。

    由此諸戒。

    并據依教策修為作持。

    違教輙作。

    為作犯。

    如上以示。

    此非相翻。

    道理當然。

     四難雲。

    若謂止犯。

    且造房過量。

    足食杖囊等。

    并據作成。

    何雲止犯。

    今準行宗。

    定屬作犯。

    故釋二房偷吉雲。

    二吉止方便。

    二偷作方便。

    乃至雲。

    若作此定之向引明言教相。

    皆有相違。

     析雲。

    行宗正順明言教相即非相違何耶。

    疏雲。

    約事明作。

    身營可悉。

    故犯僧殘。

    乃至雲不乞過量。

    緣雖兩望。

    果由房結。

    亦如彼言。

    足食杖囊。

    并據作成。

    非誠言耶。

     四難雲。

    故知本罪。

    定屬止犯。

    戒疏文雲。

    翻修止犯。

    挓相具九。

    如九十中。

    不作教法。

    輙行輙食。

    輙語輙取等(雲雲)。

     析雲。

    隻由不觀疏文大體句法之作。

    是為何事。

    故有妄消文相。

    诳惑學從。

    然不知止犯位中。

    番不解。

    得不學無知。

    番不修。

    得違教之罪。

    此二止犯罪。

    名相監故。

    須顯示。

    如上問答。

    義已條理。

    今此文相。

    連綿重分句讀(音逗)。

    文雲。

    不作教法者。

    此句正得違教之罪。

    屬於本位止犯。

    如疏雲。

    抑教不求。

    名止犯。

    是也。

    輙行等四。

    正犯根本。

    乃歸作犯。

    又疏雲。

    無教輙說。

    是作犯。

    是也。

    由此諸戒。

    不作教法輙造前事。

    止作雙結。

    止據違教。

    作據身為。

    今位正論止犯。

    必須雙列四輙。

    故結歸雲。

    望不作法名止。

    随作即違名作。

    在文自顯。

    何不釋然。

     四難雲。

    若爾諸戒。

    有法可止。

    故名止犯。

    無主房中。

    過量之罪。

    就事論犯。

    犯是作成。

    文雲。

    過量作者。

    僧殘。

    準此作犯明矣。

    何雲止犯。

    答。

    事雖在房。

    犯還據法。

    乞法驗量。

    皆是作持。

    不乞不驗。

    并屬止犯。

    準此不乞處分。

    不依教量。

    二犯屬止。

    皆結僧殘。

    故違不乞。

    故出教量。

    二犯屬作。

    并結吉罪。

     析雲。

    所言事雖在房。

    犯還據法者。

    正與明言教相。

    實有相違。

    疏雲。

    緣雖兩望。

    果由房結。

    又雲。

    才一舉手。

    營構土木。

    即有偷吉。

    四罪随生。

    準此不乞過量。

    并就房事成時雙結二犯。

    何言據法耶。

    所言。

    不乞處分屬止結殘。

    故違不乞。

    屬作。

    得吉者。

    兩句不乞是同。

    何強分二。

    又此不乞。

    屬作屬止。

    結殘結吉。

    如此颠亂。

    是何見解。

    祖師明雲。

    故違不乞名作犯。

    何言止耶。

    又雲。

    即此違教名止犯。

    何嘗将不乞屬止耶。

    鈔雲。

    若不乞法。

    便結僧殘。

    誰言吉耶。

    彼又雲。

    故出教量屬作得吉者。

    是何言欤。

    此乃正就。

    過量房成。

    結作犯殘。

    不應得吉。

    文如前示。

    義亦可領。

    後諸問答。

    盡是如峨投火。

    如蠶作繭。

    自焚自毀。

    自縛自纏。

    若得上義。

    不析自明。

    誠由隻攻他短。

    不覺己非。

    祖诰明規。

    不肯依奉。

    輙乃巧生穿鑿。

    樹文立義。

    雲雲極多。

    既非教意。

    盡是閑言。

    伏請高達審詳祖訓。

    莫看人情。

     右析止作難明竟。

     四難雲。

    句法難定者。

     今析雲。

    且事鈔戒疏止作句法。

    破古立今。

    分句節目。

    明如皎日。

    資持行宗依而申釋。

    問答決疑。

    又加分曉。

    如秋水映日。

    表裹明營。

    彼言難者。

    隻由不依祖教。

    強生分别。

    使直而卻迂。

    明而卻昧。

    如日之被雲。

    大地昏暗。

    雲之過也。

    而言新記尚有失者。

    請陳失相。

    且莫背後撚拳。

    浪稱勝負矣。

     右析句法難定竟。

     四難雲。

    事法難顯者。

     今析雲。

    所言教行者。

    該乎事法也何耶。

    且制作聽作。

    善事善法等。

    有教令作。

    即教。

    依教行之。

    即行。

    如疏雲。

    并托事法。

    進用修成。

    又雲。

    莫過事法等(雲雲)。

     四難雲。

    及論二房。

    乃雲事法分二。

    有人準此。

    别立事法。

    雙持犯義。

    乃至雲。

    則子所立。

    自成無用等(雲雲)。

     今析雲。

    有人之義。

    未知是誰。

    便依彼立事法雙者。

    亦無大過。

    如上所引。

    可以自通。

    又如就房事明。

    次就法論。

    豈非事法耶。

    言教行則通也。

    言事法則别也。

    收别歸通。

    名於教行。

    從通分别。

    可雲事法。

    又複應知。

    就禀教行。

    行說名教行。

    若就造境。

    說名事法立為事法。

    理之有在。

    何強撗攻。

    此門文繁。

    且無急要。

    恐費紙墨。

    更不盡析。

    覽者宜詳鑒諸。

     右析事法難顯竟。

     征顯定道二戒 定共道具。

    有漏無漏。

    總别解脫。

    諸文之中。

    或就機揀。

    異。

    或發體有無。

    或約證之有聖凡。

    而於修之分理事。

    文義交參。

    學者難曉。

    今為叙之。

    更不分科。

    廣陳由緻。

    但直引諸文。

    令知差别。

    略伸問答。

    以決異同。

     業疏(三下二紙)雲。

    定道二戒。

    約心論業。

    别脫一戒。

    從緣發生。

    記雲。

    定道二戒。

    不從緣受。

    随入禅定斷惑證道。

    任運發起。

    故名定共道共。

    亦名禅無漏。

    對下别脫。

    亦名總脫。

    又疏(十二紙)雲。

    八者随心無作。

    入定慧心。

    無作常起。

    如成論雲。

    有人言。

    入定入道。

    有禅無漏律儀。

    出定則無。

    又雲。

    出入常有。

    常不為惡。

    善心轉勝等。

    記雲。

    定慧心中。

    所發無作。

    兩宗不同(兩宗即上成實二義)。

    事鈔(中一)引多論雲。

    木叉戒。

    佛在世有。

    希現故勝。

    禅無漏戒。

    一切時有。

    二有漏木叉。

    通情非情。

    寬故言勝。

    餘二局情。

    狹故不如。

    三有漏木叉。

    從慈心發故勝。

    為佛道作因。

    四木叉戒者。

    被及七衆。

    紹續三乘。

    三寶三道。

    住持功德。

    餘二無能故劣。

    五木叉戒者。

    唯佛弟子有。

    餘禅戒者。

    外道亦有。

    記雲。

    定道從心為因。

    與定慧二心同時。

    故并言共。

    亦名為俱。

    此辨名也。

    二别定并有漏。

    道共唯無漏。

    别脫欲界業。

    定共上二界業。

    道共非三界業。

    此論體也。

    三别定通凡聖。

    道共唯局聖。

    此位分也。

    四别脫假緣受。

    定道随心發。

    此明因也。

    五别脫但随身。

    要期盡形故。

    定道名随心。

    生死不絕故。

    此示功也。

    又鈔引成論雲。

    一日之中。

    受七律儀。

    随得道處。

    更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