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下(末)
關燈
小
中
大
不行一切羯磨。
具二犯否。
若雲須具。
比前諸戒。
理有不同(雲雲)。
又雲。
今不作三衣。
則有事上止犯。
若望不依教邊。
結法上止犯者。
二犯同名。
不成雙義。
析雲。
不作三衣。
及不行一切羯磨。
但有止犯。
不成雙義。
固不在言。
須約造境營構。
或三如違順。
或四緣是非。
方成持犯。
乃有雙義。
如上立義。
示相可了。
雲雲之文。
不攻自破。
四難雲。
若爾。
疏引衣缽體量。
一切教行。
曆顯雙持。
那雲不具。
答。
衣缽體通。
單雙須簡。
故文雲。
若據教行。
必托境生。
依教造修。
作而無犯。
今不作衣。
是不造境。
但有事上。
番修止犯。
若論造作。
如非。
亦有商量。
且如衣缽。
體須聖制。
衣以粗布。
缽須瓦鐵。
今用絹木。
則是體乖聖教。
正屬作犯。
既無教聽。
無法可止。
故無止犯。
乃至雲此據造作。
以顯單犯。
既以造成。
理須加法。
今不受持。
準鈔得吉。
約義定之。
此屬止犯。
既無造作。
作犯不成。
既加法已。
必謹護持。
有緣聽離。
要須乞法。
今既不乞。
即是止犯。
違教故離。
又是作犯。
方成雙犯。
若此以明。
衣缽行護。
必具二持(前注雲。
夢庵約持護論者。
文見此也)。
析雲。
觀此一節。
要以疏中。
衣缽體量等文。
即就乞法離衣。
上明雙持犯。
乃是預指離衣戒。
非就造作以論也。
如此看讀。
豈為上達。
如此樹文。
從費紙墨。
戒疏明雲。
今言制作。
即成止持。
若不依行。
即是作犯。
今順教作。
便成止持。
如三衣一缽。
法須具有。
故制畜之。
豈非作也。
望無犯故。
名為止持。
依教奉行。
又是作持。
乃至雲具二持犯。
其緻在茲。
若依彼意。
此等文相。
如何消釋。
及撿離衣戒雙持犯義。
但就羯磨法上。
曆顯四行。
則與前文。
略無相似。
所言既無聽法故。
無止犯者。
且無主房事上雙持。
豈有法耶。
可細思之。
四難雲。
問文雲。
且如三衣。
教遣備具。
正據造作。
豈唯行護。
答文相含畜。
裁斷實難。
若約通論。
義含造作(雲雲)。
析雲。
今詳彼立。
問雖符義。
答又乖文。
疏雲。
不敢違侮名止持。
彼作二意注之。
一意雲。
如體乖佛制。
不敢造作。
(彼文)此謂不作名止。
於義甚疎。
今與改雲。
佛制三如。
違則犯罪。
今欲造作。
順行不犯也。
一意雲。
不得羯磨。
不敢擅離。
(彼文)此又不然。
此制門中。
於造作邊。
曆顯雙義。
妄将聽法注顯。
可非雜亂耶。
疏又雲。
依教策修名作持。
彼亦二意注之。
一意雲。
如體依佛教。
如法造作。
(彼文)此如其理。
一意雲。
有緣欲離。
從僧乞法。
(彼文)斯由穿鑿。
全非祖意。
制聽雜亂。
如前已明。
又複彼謂止據不作。
作據策修。
此論二持。
名異體别。
是古師義。
如三十義門已破。
今雙持犯。
止據造作離過。
作據依教策修。
名體不監。
今義成矣。
隻由不善思文。
故有胸談臆說。
如實自昧。
其猶可恕。
知而故違。
謗法咎深。
彼又雲。
若約翻犯。
則造作邊。
單有作犯。
無别止犯。
是何言欤。
翻上二持。
以成兩犯。
四行足矣。
便顯造作。
自成雙義。
如何強雲。
無别止犯。
此非謗法乎。
彼文更廣。
不必盡析。
識者觀之。
自成無用。
四難雲。
問。
離衣有聽。
可雲雙犯。
房事過量。
有何聽法。
答。
量雖佛制。
是佛所許。
雖無現作之法。
然有尺量之文。
即此律量。
便是聽法。
此法與離衣等戒。
羯磨不殊。
析雲。
然房之有尺量者。
乃是聽中。
制作度量也。
豈謂尺量。
便是聽法。
若便是者。
聽中又聽。
是何佛意。
又複尺量。
若是聽法者。
則與處分白二何别。
若雲是同。
祖師不應事法分二耶。
且衣缽亦有度量。
可是聽法耶。
疏雲。
就房事論。
何嘗言法。
全成戲論。
略無可探。
繁文雜義。
颠亂難析。
總究彼文。
則有二意。
一惟約有開制法者。
屬雙持犯。
局二十六戒。
餘則不可。
二将戒疏衣缽體量等。
文迂曲釋。
歸離衣戒。
非就造作以論。
其文雖多。
不過二意。
如上引文立義。
明如指掌。
公心看讀。
可自鑒之。
義假文顯。
莫訝觀縷。
右析雙單難辨竟。
四難雲。
止作難明者。
析雲。
彼以教行雙持犯。
随戒本罪。
屬於止犯。
樹文立義。
雲雲久矣。
隐連二師。
雖詞而辟之。
其奈狐疑尚擁。
再有此作。
诳惑脫生。
為害不少。
今亦先謄祖诰。
然後立義決疑。
使止作不濫。
根條自分。
疏雲。
就房事明。
依教不越止持。
撿教知量作持。
出於教量作犯。
不順教故止犯。
次就法辨。
如法無違止持。
從僧乞法作持。
故違不乞作犯。
即此違教止犯。
止據無違。
作據順教。
乃至問雲。
準此持犯。
與前既乖。
約事明作。
身營可悉。
故犯僧殘。
約法明作。
其相如何。
答。
此之過量。
及以不乞。
緣雖兩望。
果由房結。
對相思事。
随有四違。
才一舉乎。
營稱土木。
即有偷吉。
四罪随生。
安有過量。
偏屬作犯。
若如此問。
後戒無過。
無作犯矣。
準此誠例。
身業是過。
行宗雲。
此約方便。
二作犯兩蘭。
二止犯兩吉。
又雲。
并望身業造作。
過量具兼四犯。
發揮雲。
四罪釋上四違。
謂作心不乞。
造過量房。
結二蘭(與行宗同)。
知是妨難二處。
得二吉(與行宗别)。
又雲。
知不乞罪是僧殘。
鈔雲。
但不依戒相。
造行成辦。
悉名作犯。
所對事法。
怠懈不學為止犯。
疏又雲。
如有羯磨說。
粗罪是作持。
不違教說名止持。
無教輙說是作犯。
抑教不求止犯(雲雲)。
審詳祖意。
定以教行雙持犯。
随戒本罪。
結屬作犯。
何者是耶。
如上所引。
不乞過量。
并約身業造作。
違越而成。
得二僧殘。
在文極顯。
何事遲疑。
疏中又雲。
出於教量。
名作犯。
此戒本雲。
過量作者。
僧殘是也。
又雲。
故違不乞。
名作犯。
(此謂不乞屬作)又雲。
由於僧殘有乞無犯(反顯不乞犯殘)。
據此二文。
不乞屬作。
犯殘明矣。
正同戒本雲。
不将諸比丘。
指受處所。
僧殘者。
是也。
疏又雲。
既從僧乞名作持。
於僧殘罪。
欲犯不得。
名止持。
請以此文。
翻持說犯。
豈非犯殘。
屬作犯耶。
又如離衣入聚等。
不乞羯磨。
不作白知。
更不離衣。
又不入聚。
可獨結法上止犯罪耶。
由不乞不白。
擅離擅入。
約身業。
辄為成於本罪。
事法相假。
此罪屬作。
止據違教。
通得吉罪。
二十六戒及一切制聽事法。
皆例此明。
鈔疏文義。
明如皎日。
記文申釋。
意亦無昧。
彼何特異。
強生分别。
剛欲伏從。
奈道理迂疎。
從之是難。
斯提大略。
問答析難。
更為明之。
問。
鈔雲。
止犯心中有作犯。
如人畜衣過日。
造房不乞。
收作歸止。
屬止明矣。
又資持雲。
作持止犯。
但引房長。
可不然耶。
答。
此止犯中。
列聽作事者。
乃顯雙持犯義。
但止就離過。
作就策修。
故為二持。
犯則反之也。
如上聽止中。
以房長出相。
聽作中。
亦以房長出相。
即其義也。
況引鈔文。
乃出通塞。
二犯皆通。
止作無在。
若爾。
戒疏三十義門雲。
九是作持。
止便成犯。
據此之文。
屬止又明。
答。
若觀大意。
文亦無害。
良由此九。
具雙持犯。
随舉無在。
何苦執文。
又複此且一往。
就策修奉行。
名作持。
違教不作。
名止犯。
及下分釋。
止作自明。
如說淨雲。
故違不說。
名止犯。
越於期限。
名作犯。
至論結戒本罪。
正據違限。
故戒本雲。
齊十日不淨施得畜。
若過者尼薩耆波逸提。
又取尼衣雲。
番止受納名作犯。
及於戒本。
正約貪心受納。
結於本罪。
據
具二犯否。
若雲須具。
比前諸戒。
理有不同(雲雲)。
又雲。
今不作三衣。
則有事上止犯。
若望不依教邊。
結法上止犯者。
二犯同名。
不成雙義。
析雲。
不作三衣。
及不行一切羯磨。
但有止犯。
不成雙義。
固不在言。
須約造境營構。
或三如違順。
或四緣是非。
方成持犯。
乃有雙義。
如上立義。
示相可了。
雲雲之文。
不攻自破。
四難雲。
若爾。
疏引衣缽體量。
一切教行。
曆顯雙持。
那雲不具。
答。
衣缽體通。
單雙須簡。
故文雲。
若據教行。
必托境生。
依教造修。
作而無犯。
今不作衣。
是不造境。
但有事上。
番修止犯。
若論造作。
如非。
亦有商量。
且如衣缽。
體須聖制。
衣以粗布。
缽須瓦鐵。
今用絹木。
則是體乖聖教。
正屬作犯。
既無教聽。
無法可止。
故無止犯。
乃至雲此據造作。
以顯單犯。
既以造成。
理須加法。
今不受持。
準鈔得吉。
約義定之。
此屬止犯。
既無造作。
作犯不成。
既加法已。
必謹護持。
有緣聽離。
要須乞法。
今既不乞。
即是止犯。
違教故離。
又是作犯。
方成雙犯。
若此以明。
衣缽行護。
必具二持(前注雲。
夢庵約持護論者。
文見此也)。
析雲。
觀此一節。
要以疏中。
衣缽體量等文。
即就乞法離衣。
上明雙持犯。
乃是預指離衣戒。
非就造作以論也。
如此看讀。
豈為上達。
如此樹文。
從費紙墨。
戒疏明雲。
今言制作。
即成止持。
若不依行。
即是作犯。
今順教作。
便成止持。
如三衣一缽。
法須具有。
故制畜之。
豈非作也。
望無犯故。
名為止持。
依教奉行。
又是作持。
乃至雲具二持犯。
其緻在茲。
若依彼意。
此等文相。
如何消釋。
及撿離衣戒雙持犯義。
但就羯磨法上。
曆顯四行。
則與前文。
略無相似。
所言既無聽法故。
無止犯者。
且無主房事上雙持。
豈有法耶。
可細思之。
四難雲。
問文雲。
且如三衣。
教遣備具。
正據造作。
豈唯行護。
答文相含畜。
裁斷實難。
若約通論。
義含造作(雲雲)。
析雲。
今詳彼立。
問雖符義。
答又乖文。
疏雲。
不敢違侮名止持。
彼作二意注之。
一意雲。
如體乖佛制。
不敢造作。
(彼文)此謂不作名止。
於義甚疎。
今與改雲。
佛制三如。
違則犯罪。
今欲造作。
順行不犯也。
一意雲。
不得羯磨。
不敢擅離。
(彼文)此又不然。
此制門中。
於造作邊。
曆顯雙義。
妄将聽法注顯。
可非雜亂耶。
疏又雲。
依教策修名作持。
彼亦二意注之。
一意雲。
如體依佛教。
如法造作。
(彼文)此如其理。
一意雲。
有緣欲離。
從僧乞法。
(彼文)斯由穿鑿。
全非祖意。
制聽雜亂。
如前已明。
又複彼謂止據不作。
作據策修。
此論二持。
名異體别。
是古師義。
如三十義門已破。
今雙持犯。
止據造作離過。
作據依教策修。
名體不監。
今義成矣。
隻由不善思文。
故有胸談臆說。
如實自昧。
其猶可恕。
知而故違。
謗法咎深。
彼又雲。
若約翻犯。
則造作邊。
單有作犯。
無别止犯。
是何言欤。
翻上二持。
以成兩犯。
四行足矣。
便顯造作。
自成雙義。
如何強雲。
無别止犯。
此非謗法乎。
彼文更廣。
不必盡析。
識者觀之。
自成無用。
四難雲。
問。
離衣有聽。
可雲雙犯。
房事過量。
有何聽法。
答。
量雖佛制。
是佛所許。
雖無現作之法。
然有尺量之文。
即此律量。
便是聽法。
此法與離衣等戒。
羯磨不殊。
析雲。
然房之有尺量者。
乃是聽中。
制作度量也。
豈謂尺量。
便是聽法。
若便是者。
聽中又聽。
是何佛意。
又複尺量。
若是聽法者。
則與處分白二何别。
若雲是同。
祖師不應事法分二耶。
且衣缽亦有度量。
可是聽法耶。
疏雲。
就房事論。
何嘗言法。
全成戲論。
略無可探。
繁文雜義。
颠亂難析。
總究彼文。
則有二意。
一惟約有開制法者。
屬雙持犯。
局二十六戒。
餘則不可。
二将戒疏衣缽體量等。
文迂曲釋。
歸離衣戒。
非就造作以論。
其文雖多。
不過二意。
如上引文立義。
明如指掌。
公心看讀。
可自鑒之。
義假文顯。
莫訝觀縷。
右析雙單難辨竟。
四難雲。
止作難明者。
析雲。
彼以教行雙持犯。
随戒本罪。
屬於止犯。
樹文立義。
雲雲久矣。
隐連二師。
雖詞而辟之。
其奈狐疑尚擁。
再有此作。
诳惑脫生。
為害不少。
今亦先謄祖诰。
然後立義決疑。
使止作不濫。
根條自分。
疏雲。
就房事明。
依教不越止持。
撿教知量作持。
出於教量作犯。
不順教故止犯。
次就法辨。
如法無違止持。
從僧乞法作持。
故違不乞作犯。
即此違教止犯。
止據無違。
作據順教。
乃至問雲。
準此持犯。
與前既乖。
約事明作。
身營可悉。
故犯僧殘。
約法明作。
其相如何。
答。
此之過量。
及以不乞。
緣雖兩望。
果由房結。
對相思事。
随有四違。
才一舉乎。
營稱土木。
即有偷吉。
四罪随生。
安有過量。
偏屬作犯。
若如此問。
後戒無過。
無作犯矣。
準此誠例。
身業是過。
行宗雲。
此約方便。
二作犯兩蘭。
二止犯兩吉。
又雲。
并望身業造作。
過量具兼四犯。
發揮雲。
四罪釋上四違。
謂作心不乞。
造過量房。
結二蘭(與行宗同)。
知是妨難二處。
得二吉(與行宗别)。
又雲。
知不乞罪是僧殘。
鈔雲。
但不依戒相。
造行成辦。
悉名作犯。
所對事法。
怠懈不學為止犯。
疏又雲。
如有羯磨說。
粗罪是作持。
不違教說名止持。
無教輙說是作犯。
抑教不求止犯(雲雲)。
審詳祖意。
定以教行雙持犯。
随戒本罪。
結屬作犯。
何者是耶。
如上所引。
不乞過量。
并約身業造作。
違越而成。
得二僧殘。
在文極顯。
何事遲疑。
疏中又雲。
出於教量。
名作犯。
此戒本雲。
過量作者。
僧殘是也。
又雲。
故違不乞。
名作犯。
(此謂不乞屬作)又雲。
由於僧殘有乞無犯(反顯不乞犯殘)。
據此二文。
不乞屬作。
犯殘明矣。
正同戒本雲。
不将諸比丘。
指受處所。
僧殘者。
是也。
疏又雲。
既從僧乞名作持。
於僧殘罪。
欲犯不得。
名止持。
請以此文。
翻持說犯。
豈非犯殘。
屬作犯耶。
又如離衣入聚等。
不乞羯磨。
不作白知。
更不離衣。
又不入聚。
可獨結法上止犯罪耶。
由不乞不白。
擅離擅入。
約身業。
辄為成於本罪。
事法相假。
此罪屬作。
止據違教。
通得吉罪。
二十六戒及一切制聽事法。
皆例此明。
鈔疏文義。
明如皎日。
記文申釋。
意亦無昧。
彼何特異。
強生分别。
剛欲伏從。
奈道理迂疎。
從之是難。
斯提大略。
問答析難。
更為明之。
問。
鈔雲。
止犯心中有作犯。
如人畜衣過日。
造房不乞。
收作歸止。
屬止明矣。
又資持雲。
作持止犯。
但引房長。
可不然耶。
答。
此止犯中。
列聽作事者。
乃顯雙持犯義。
但止就離過。
作就策修。
故為二持。
犯則反之也。
如上聽止中。
以房長出相。
聽作中。
亦以房長出相。
即其義也。
況引鈔文。
乃出通塞。
二犯皆通。
止作無在。
若爾。
戒疏三十義門雲。
九是作持。
止便成犯。
據此之文。
屬止又明。
答。
若觀大意。
文亦無害。
良由此九。
具雙持犯。
随舉無在。
何苦執文。
又複此且一往。
就策修奉行。
名作持。
違教不作。
名止犯。
及下分釋。
止作自明。
如說淨雲。
故違不說。
名止犯。
越於期限。
名作犯。
至論結戒本罪。
正據違限。
故戒本雲。
齊十日不淨施得畜。
若過者尼薩耆波逸提。
又取尼衣雲。
番止受納名作犯。
及於戒本。
正約貪心受納。
結於本罪。
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