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下(末)
關燈
小
中
大
四難雲。
雙單難辨者。
析雲。
久聞師意。
唯以制中有開法。
聽中有制法。
如離衣造房等。
方具二持犯。
如斯立義。
特舍通而執局。
唯屈祖而罔時。
今乃先錄祖文。
然後。
立義釋疑。
戒疏雲。
止持對制門。
可學事中。
制必作者。
如衣缽體量也。
言可學法者。
制必須作。
如三羯磨等。
又問雲。
此止持中。
但得守戒而已。
若有作者。
便同作持。
今明作者。
豈非合亂。
答。
今言制作。
即成止持。
若不依行。
則是作犯。
今順教作。
便成止持。
如三衣一缽。
法須具有。
故制畜之。
豈非作也。
望無犯故。
名為止持。
依教奉行。
又是作持。
乃至雲具二持犯。
其緻在茲(近有同輩。
指上一節之文。
是明心用持犯。
以下若據教行等文。
方明教行。
此無稽之論。
不足可道)。
行宗雲。
為欲顯示雙持犯義。
發揮雲。
雙持犯義。
理在茲矣(此二記文。
并是釋上同答等文之末)。
疏又雲。
若據教行。
必托境生。
依教奉行。
作而無犯。
何者是耶。
且如三衣。
教遣備具(夢庵謂。
此中明三衣等者。
乃是預出離衣戒持護離失之義。
今有随流之者。
猶以為是。
豈為識達耶)。
不敢違悔。
名為止持。
如教策修。
順行不犯。
名為作持。
違此二持。
便成兩犯。
又雲。
言可學者。
并制修學。
事謂衣缽等。
法謂教行等。
并托事法。
進用修成。
而無違犯。
名為作持。
不敢違越。
又是止持。
又雲。
前對惡法。
無由可作。
名為止持。
此就善法。
必不違越。
名為止持。
鈔中制止門中雲。
如衣缽體量等。
制作門中雲。
法謂教行也。
教謂律藏。
行謂對治。
事唯可學。
衣缽體量等是(雲雲)。
觀上祖文。
豈宜偏局。
須知但是制作聽作。
善事善法。
造境策修。
或有違順。
具二持犯。
制作事者。
且如三衣。
比丘道具。
制必須作。
其於臨事營理。
當須觀量。
财體染淨。
色量如非。
依佛誠教而作。
即是作持。
不敢違教。
即是止持。
違越而作。
即是作犯。
不順教故。
便成止犯。
若一向不作。
但有止犯。
難成雙義。
制作法者。
且如說恣結受等。
欲行羯磨。
應須評量。
人法事處。
如非審定。
綱骨緣兆是否。
撿而行之。
作持成矣。
望無違教。
止持成矣。
不撿冒為。
成於作犯。
懈惰違教。
成於止犯。
止作兩犯。
名異體一。
二持亦然。
并就一事。
相番乃成。
祖意如此。
且非臆說。
制作事法。
如上可悉。
不作斯論。
盡成虛僞。
聽中事法。
疏鈔具彰。
恐有惑者。
更為明之。
如疏止持對聽門。
則以房長淨法等出相。
作持對聽門。
複以房長淨法等出相。
豈非但是聽作善事善法。
皆具雙持。
故發揮雲。
順制聽兩教中。
制作聽作邊。
說有二持。
反此無聖教制作聽作者。
并是單持。
行宗雲。
是則一切作持。
其必兼止。
若但止持。
未必有作。
自餘羯磨。
依缽等事。
并見廣律。
文舉三衣。
其相甚顯。
此等誠言。
與夫疏鈔。
恰然相同。
隻緣祖師。
文義坦然。
緻此二記用與無改。
何故特異反成破斥。
巧事一時之唇吻。
構裝千古之謬辭。
翳昧後昆。
誰之過耶。
彼之徒以為正說。
此宗義士尚有随流。
稍逢如上所錄。
祖師明文。
如何消遣。
問。
如斯立義。
亦所未安。
戒疏明雲。
無聖教聽。
并是單作。
豈不然耶。
答。
子迷此語。
故成質礙。
今為通之。
自然明曉。
言無聖教聽者。
聽即是許。
有聖教許作者。
莫非善事法乎。
并是雙持。
無聖教許作者。
無過惡事法矣。
盡屬單持。
今文雲無聖教聽。
乃是淫盜殺生等。
不許作者之謂也。
反顯衣缽羯磨等。
有教聽作者。
皆具雙也。
疏雲。
可同殺盜。
有教開作。
名作持耶。
會上諸文。
疑自釋矣(已上示通義。
此下問答。
及析彼義中。
用别義也)。
問。
若依通論。
則制聽二教。
事法皆然。
祖師何獨。
明二十六戒。
具雙持耶。
答。
此據戒本。
有開制羯磨法者。
故就法上。
曆顯四行。
唯二十六。
有法可曆。
彰於雙義。
餘并單論。
戒疏随篇精揀。
數極於此。
不可妄通。
故得行宗雲。
此據戒本。
具雙持犯者。
餘并單。
持豈不然耶。
其於戒疏總義。
通論持犯。
則舉衣缽。
及諸羯磨者。
豈非雙持犯。
不局戒本耶。
随篇且據有法總義。
通論律藏。
故行宗雲。
自餘羯磨。
衣缽等事。
并見廣律者也。
源流正傳。
妙若於此。
未裔監觞。
豈宜輙議。
問。
過量房戒。
事上雙持。
既别無法。
如何更顯。
答。
祖師自雲。
就房事明。
何關於法。
所以二十五戒。
例於法上。
顯雙持犯。
唯此一戒。
重就事明者。
乃有二義。
一者。
事法相對。
法就處分以明。
事就度量以顯。
如疏雲。
此則約其度量。
顯於違順。
及論結犯。
并據房成。
是犯分齊。
二者房是聽事。
就一房事。
明雙持犯。
則顯一切聽事。
并可雙論。
若爾。
雨衣瘡衣。
亦是聽事。
何不具雙。
答。
此之二戒。
固是聽事。
戒本不列者。
無法可曆故。
所有尺量之文。
乃約造作邊。
自成雙持。
義在通論也。
又如過量佛衣。
過量坐具。
乃是制事。
尺寸數量。
自屬制中。
造作違順。
明二持犯。
戒本不出。
亦歸通中。
如發揮雲。
制作聽作邊。
說有二持。
又資持雲。
教制奉行。
或事或法。
或制或聽。
且如三衣等。
然斯二記。
并約通論。
文義可見。
為不了者。
更略示之。
二十六戒并聽中有制法。
如造房處分等。
制中有聽法。
如離衣羯磨等。
緣有此法。
故就法上。
相從曆顯。
持犯四行。
雨衣瘡衣等。
此聽事也。
佛衣坐具。
及毛綿等戒。
并制事也。
如是諸戒。
各於制聽。
造作順違邊。
論於雙義。
是故戒本。
唯據有法。
止二十六。
餘所不出。
義婦通說。
問。
犯雨衣等戒。
還得一罪耶。
二罪耶。
答。
如上略示。
諸戒推詳戒本。
或因求畜違限。
或因造作乖方。
既各違教制。
豈無違教心犯罪耶。
是則順成二持。
違得兩犯。
如前已示。
可以明也。
但以無别聽法。
戒本更不重出也。
若爾。
過量房事。
如何重示。
答。
請觀前文。
具二義故。
故須别顯。
四難指尺量即法。
以成雙義。
此由不究通論之意。
故此妄釋。
問。
上雲二十六戒。
并就法上。
曆顯雙義。
至論結罪。
還就事耶。
還就法耶。
答。
事法相假。
乃成本罪。
且如雖不乞法。
若不造房。
難成其犯。
要須造房事成邊。
全於不乞之罪。
如疏雲。
此之不乞。
及以過量。
緣雖兩望。
果由房結。
離衣入聚等。
可以例之。
如雲身違事合。
名作犯等。
問。
如上立義。
須於造境造作違順。
方成持犯者。
此領何義。
答。
如疏雲。
若據教行。
必托境生。
又雲。
并托事法。
進用修成。
又雲。
如造房衣缽。
達相了知等。
及諸篇總義。
皆就造境違順。
以明持犯。
行宗釋。
緣雖兩望。
果由房結二句雲。
既有二作。
必兼兩止。
并望身業。
造作過量。
具兼四犯。
又雲。
業不自有。
必假行成。
行即行心。
無非造作。
若都不作。
但是無記。
焉能成業。
明文更廣。
恐系不引。
斯示文義。
次析難辭。
行宗雲。
自餘羯磨衣缽等事。
并見廣律。
四難雲。
若此立義。
敢問與二十六戒。
有以異否(雲雲)。
析雲。
亦同亦異。
若二十六戒。
有開制羯磨。
則與衣缽等異。
若論持犯。
雙義則同。
何者且二十六戒。
則就羯磨法上。
以顯雙義。
衣缽羯磨。
則就制作度量上。
以示雙義。
豈非同耶。
四難雲。
今不作三衣。
或體量不如。
及
雙單難辨者。
析雲。
久聞師意。
唯以制中有開法。
聽中有制法。
如離衣造房等。
方具二持犯。
如斯立義。
特舍通而執局。
唯屈祖而罔時。
今乃先錄祖文。
然後。
立義釋疑。
戒疏雲。
止持對制門。
可學事中。
制必作者。
如衣缽體量也。
言可學法者。
制必須作。
如三羯磨等。
又問雲。
此止持中。
但得守戒而已。
若有作者。
便同作持。
今明作者。
豈非合亂。
答。
今言制作。
即成止持。
若不依行。
則是作犯。
今順教作。
便成止持。
如三衣一缽。
法須具有。
故制畜之。
豈非作也。
望無犯故。
名為止持。
依教奉行。
又是作持。
乃至雲具二持犯。
其緻在茲(近有同輩。
指上一節之文。
是明心用持犯。
以下若據教行等文。
方明教行。
此無稽之論。
不足可道)。
行宗雲。
為欲顯示雙持犯義。
發揮雲。
雙持犯義。
理在茲矣(此二記文。
并是釋上同答等文之末)。
疏又雲。
若據教行。
必托境生。
依教奉行。
作而無犯。
何者是耶。
且如三衣。
教遣備具(夢庵謂。
此中明三衣等者。
乃是預出離衣戒持護離失之義。
今有随流之者。
猶以為是。
豈為識達耶)。
不敢違悔。
名為止持。
如教策修。
順行不犯。
名為作持。
違此二持。
便成兩犯。
又雲。
言可學者。
并制修學。
事謂衣缽等。
法謂教行等。
并托事法。
進用修成。
而無違犯。
名為作持。
不敢違越。
又是止持。
又雲。
前對惡法。
無由可作。
名為止持。
此就善法。
必不違越。
名為止持。
鈔中制止門中雲。
如衣缽體量等。
制作門中雲。
法謂教行也。
教謂律藏。
行謂對治。
事唯可學。
衣缽體量等是(雲雲)。
觀上祖文。
豈宜偏局。
須知但是制作聽作。
善事善法。
造境策修。
或有違順。
具二持犯。
制作事者。
且如三衣。
比丘道具。
制必須作。
其於臨事營理。
當須觀量。
财體染淨。
色量如非。
依佛誠教而作。
即是作持。
不敢違教。
即是止持。
違越而作。
即是作犯。
不順教故。
便成止犯。
若一向不作。
但有止犯。
難成雙義。
制作法者。
且如說恣結受等。
欲行羯磨。
應須評量。
人法事處。
如非審定。
綱骨緣兆是否。
撿而行之。
作持成矣。
望無違教。
止持成矣。
不撿冒為。
成於作犯。
懈惰違教。
成於止犯。
止作兩犯。
名異體一。
二持亦然。
并就一事。
相番乃成。
祖意如此。
且非臆說。
制作事法。
如上可悉。
不作斯論。
盡成虛僞。
聽中事法。
疏鈔具彰。
恐有惑者。
更為明之。
如疏止持對聽門。
則以房長淨法等出相。
作持對聽門。
複以房長淨法等出相。
豈非但是聽作善事善法。
皆具雙持。
故發揮雲。
順制聽兩教中。
制作聽作邊。
說有二持。
反此無聖教制作聽作者。
并是單持。
行宗雲。
是則一切作持。
其必兼止。
若但止持。
未必有作。
自餘羯磨。
依缽等事。
并見廣律。
文舉三衣。
其相甚顯。
此等誠言。
與夫疏鈔。
恰然相同。
隻緣祖師。
文義坦然。
緻此二記用與無改。
何故特異反成破斥。
巧事一時之唇吻。
構裝千古之謬辭。
翳昧後昆。
誰之過耶。
彼之徒以為正說。
此宗義士尚有随流。
稍逢如上所錄。
祖師明文。
如何消遣。
問。
如斯立義。
亦所未安。
戒疏明雲。
無聖教聽。
并是單作。
豈不然耶。
答。
子迷此語。
故成質礙。
今為通之。
自然明曉。
言無聖教聽者。
聽即是許。
有聖教許作者。
莫非善事法乎。
并是雙持。
無聖教許作者。
無過惡事法矣。
盡屬單持。
今文雲無聖教聽。
乃是淫盜殺生等。
不許作者之謂也。
反顯衣缽羯磨等。
有教聽作者。
皆具雙也。
疏雲。
可同殺盜。
有教開作。
名作持耶。
會上諸文。
疑自釋矣(已上示通義。
此下問答。
及析彼義中。
用别義也)。
問。
若依通論。
則制聽二教。
事法皆然。
祖師何獨。
明二十六戒。
具雙持耶。
答。
此據戒本。
有開制羯磨法者。
故就法上。
曆顯四行。
唯二十六。
有法可曆。
彰於雙義。
餘并單論。
戒疏随篇精揀。
數極於此。
不可妄通。
故得行宗雲。
此據戒本。
具雙持犯者。
餘并單。
持豈不然耶。
其於戒疏總義。
通論持犯。
則舉衣缽。
及諸羯磨者。
豈非雙持犯。
不局戒本耶。
随篇且據有法總義。
通論律藏。
故行宗雲。
自餘羯磨。
衣缽等事。
并見廣律者也。
源流正傳。
妙若於此。
未裔監觞。
豈宜輙議。
問。
過量房戒。
事上雙持。
既别無法。
如何更顯。
答。
祖師自雲。
就房事明。
何關於法。
所以二十五戒。
例於法上。
顯雙持犯。
唯此一戒。
重就事明者。
乃有二義。
一者。
事法相對。
法就處分以明。
事就度量以顯。
如疏雲。
此則約其度量。
顯於違順。
及論結犯。
并據房成。
是犯分齊。
二者房是聽事。
就一房事。
明雙持犯。
則顯一切聽事。
并可雙論。
若爾。
雨衣瘡衣。
亦是聽事。
何不具雙。
答。
此之二戒。
固是聽事。
戒本不列者。
無法可曆故。
所有尺量之文。
乃約造作邊。
自成雙持。
義在通論也。
又如過量佛衣。
過量坐具。
乃是制事。
尺寸數量。
自屬制中。
造作違順。
明二持犯。
戒本不出。
亦歸通中。
如發揮雲。
制作聽作邊。
說有二持。
又資持雲。
教制奉行。
或事或法。
或制或聽。
且如三衣等。
然斯二記。
并約通論。
文義可見。
為不了者。
更略示之。
二十六戒并聽中有制法。
如造房處分等。
制中有聽法。
如離衣羯磨等。
緣有此法。
故就法上。
相從曆顯。
持犯四行。
雨衣瘡衣等。
此聽事也。
佛衣坐具。
及毛綿等戒。
并制事也。
如是諸戒。
各於制聽。
造作順違邊。
論於雙義。
是故戒本。
唯據有法。
止二十六。
餘所不出。
義婦通說。
問。
犯雨衣等戒。
還得一罪耶。
二罪耶。
答。
如上略示。
諸戒推詳戒本。
或因求畜違限。
或因造作乖方。
既各違教制。
豈無違教心犯罪耶。
是則順成二持。
違得兩犯。
如前已示。
可以明也。
但以無别聽法。
戒本更不重出也。
若爾。
過量房事。
如何重示。
答。
請觀前文。
具二義故。
故須别顯。
四難指尺量即法。
以成雙義。
此由不究通論之意。
故此妄釋。
問。
上雲二十六戒。
并就法上。
曆顯雙義。
至論結罪。
還就事耶。
還就法耶。
答。
事法相假。
乃成本罪。
且如雖不乞法。
若不造房。
難成其犯。
要須造房事成邊。
全於不乞之罪。
如疏雲。
此之不乞。
及以過量。
緣雖兩望。
果由房結。
離衣入聚等。
可以例之。
如雲身違事合。
名作犯等。
問。
如上立義。
須於造境造作違順。
方成持犯者。
此領何義。
答。
如疏雲。
若據教行。
必托境生。
又雲。
并托事法。
進用修成。
又雲。
如造房衣缽。
達相了知等。
及諸篇總義。
皆就造境違順。
以明持犯。
行宗釋。
緣雖兩望。
果由房結二句雲。
既有二作。
必兼兩止。
并望身業。
造作過量。
具兼四犯。
又雲。
業不自有。
必假行成。
行即行心。
無非造作。
若都不作。
但是無記。
焉能成業。
明文更廣。
恐系不引。
斯示文義。
次析難辭。
行宗雲。
自餘羯磨衣缽等事。
并見廣律。
四難雲。
若此立義。
敢問與二十六戒。
有以異否(雲雲)。
析雲。
亦同亦異。
若二十六戒。
有開制羯磨。
則與衣缽等異。
若論持犯。
雙義則同。
何者且二十六戒。
則就羯磨法上。
以顯雙義。
衣缽羯磨。
則就制作度量上。
以示雙義。
豈非同耶。
四難雲。
今不作三衣。
或體量不如。
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