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下(本)

關燈
論心用雙持犯結制罪 學者皆雲。

    心用雙持犯。

    但論化業。

    不犯制罪。

    餘昔亦同此見。

    於會元等處。

    并約化業注釋。

    今詳諸文。

    義則不可。

    既雲持犯。

    犯則結罪。

    但教行則臨事約教。

    須遵法式。

    心用依修對治。

    常時攝念。

    二種持犯。

    教相不濫。

    罪各有歸。

    何不依明。

    但從臆說。

    教行雙持。

    如别已明。

    心用雙持。

    於茲略叙。

    如戒疏雲(一上)。

    若據心用。

    以明持犯。

    一切諸戒。

    并二持犯。

    何者是耶。

    且如淫戒。

    順戒禁防。

    即止持義。

    觀厭現前。

    無思染穢。

    縱有境逼。

    三時不樂。

    名為作持。

    違作止犯。

    違止作犯。

    (疏文)順戒禁防。

    顯非托事造境。

    觀厭無思。

    即是對治攝念。

    記雲。

    凡持一戒。

    必起護心。

    望離過邊。

    名成止持。

    望起護邊。

    複是作持。

    兩犯亦爾。

    違教作惡。

    必無對治。

    (記文)此記文約持戒。

    顯心用之相。

    其實心用。

    一則通一切戒。

    二則通一切時。

    以凡對境持一戒淨。

    皆心用止作二持之功。

    若非操履有常。

    何能對境無染。

    對境持戒。

    即止持。

    此從教判。

    起心防敵。

    即作持。

    治念離犯。

    即止持。

    此二約心用。

    論。

    記中。

    凡持一戒一句。

    即對境具緣持戒。

    教上止持。

    必下并出心用義。

    看讀者。

    不可魚魯。

    言離過者。

    即離不作治念。

    律制犯吉之過。

    起護者。

    即作觀對治也。

    違教者。

    即違諸戒對治。

    及常爾一心之制。

    乃止犯也。

    作惡者。

    即作犯也。

    作惡之言。

    有淺有深。

    淺據忘念起妄。

    深據造境為非。

    此中正據忘念。

    當知造境為非。

    亦由忘念不攝也。

    又疏(二上)雲言對治者。

    對淫制學離染行。

    不淨觀等。

    對盜制學少欲知足行。

    對殺制修慈悲愍物行。

    對妄制修實語行等。

    (疏文)此雲制行不行違制也。

    又疏(同上)雲。

    起對治行。

    明不犯法。

    如諸戒對治(此指慈悲少欲等。

    為不犯法也)。

    依修成就(不犯行也)。

    則據不犯法。

    起不犯行。

    若於此法生情厭背懈怠。

    不修即是托不犯法。

    以成犯行。

    (疏文)詳彼疏文。

    初約犯法。

    明犯行不犯行。

    次約開不犯法。

    明犯行不犯行。

    後約對治不犯法。

    明犯行不犯行。

    前二并據犯制豈得對治。

    獨不論犯制乎。

    此言對治。

    即前疏雲。

    觀厭義也。

    以後照前。

    則前心用言犯。

    犯制明矣。

    又疏(同上)雲。

    大妄開戲笑。

    淫摩開淨授。

    離衣開念舍等。

    若忘失念。

    皆有小犯。

    是名犯行。

    當自攝持。

    名不犯行。

    (疏文)若心用對治。

    念力堅強。

    忽逢上緣。

    定不失念。

    失念少犯。

    豈非心用結。

    制之明據也。

    記雲。

    失念者。

    非謂染着前事。

    但遇此緣。

    彌須謹護。

    忘念即犯。

    (記文)記家雖有此語。

    亦未見明指心用犯制。

    緻使從來。

    而無定論。

    又事鈔引律雲。

    佛制攝持威儀。

    比丘若出若入。

    屈伸俯仰。

    攝持衣缽。

    若飲食。

    若服藥。

    大小便利。

    若睡若覺。

    若來若去。

    若坐若卧。

    若語若默。

    常爾一心。

    若違此制。

    并結其犯。

    又如母論利根比丘。

    房則入入作念。

    食則口口作念。

    衣則着着作念。

    若鈍根者。

    初得衣食。

    總作一念等。

    (彼文)切觀常爾一心。

    即對治之異名也。

    常爾既雲結犯。

    違治豈不有罪。

    又複須知對治。

    非唯在戒。

    常爾不但房衣。

    是則對治常爾。

    通於善惡諸境。

    制令一心攝護。

    雖雲諸境。

    用但一心。

    隻就一心。

    顯於持犯。

    作念攝持。

    即作持。

    無違教制。

    即止持(教制即律中制令攝念之文也)。

    失念妄覺。

    即作犯。

    故違律制。

    即止犯。

    止犯即違教吉羅。

    作犯亦吉。

    即惡覺餘思。

    染心看女。

    并懈怠忘念等。

    皆犯吉是也。

    遠離兩犯。

    即成二持。

    義極明矣。

     問此與教行雙持。

    有何異耶。

    況複對治常爾。

    皆律所制。

    今依修奉。

    即是依教而行。

    豈非教行。

     答。

    雖皆依教。

    結犯有異。

    心用據平時。

    用心勤隋。

    約教有違順。

    顯雙持犯。

    教行據臨事造作。

    約教有違順。

    顯雙持犯。

    的實明義。

    心用約心。

    教行據法。

    如衣缽之有三如。

    羯磨之須四緣。

    制聽一切事法。

    皆有制作。

    法式作須遵依。

    豈不見疏雲。

    若據教行。

    必托境生依教奉行。

    作而無犯者。

    是也。

    資持雲。

    心用雙持。

    通一切戒。

    觀修止緣。

    通約化業。

    并非制教。

    彼指觀念之法。

    是化教行業。

     如行宗問雲。

    觀行屬化。

    那雲制學。

     答。

    制名乃通。

    約罪可判。

    (彼文)彼意謂。

    心用但犯化罪。

    故判觀行屬於化也。

    今意不同。

    對治教念。

    雖屬化教。

    律制須修。

    不修違制。

    如前引示。

    義豈不明。

     問。

    疏雲。

    教行即是。

    依教奉行之義。

    何以鈔雲。

    教謂律教。

    行謂對治。

    與疏不同。

    未知何意。

     答作者随時。

    兩皆合法。

    鈔雲。

    教者。

    即收教行。

    記約衆共兩行。

    衣缽行護等釋之。

    行謂對治。

    正召心用。

    記約衣食四儀。

    常爾一心等釋之疏中。

    具明心用教行。

    收教出義。

    二種無濫。

    鈔中不分二種之别。

    故以教行二字。

    兼而收之。

    各有意也。

    推此鈔文。

    一可證上。

    謂心用教行。

    并約行相。

    有違有順。

    二可證上。

    謂常爾一心。

    與於對治。

    其義是一也。

    又如戒疏三輪判教。

    正取於憶念。

    判於律藏。

    蓋取律中佛制比丘。

    常爾憶持之義。

    亦可證前。

    對治常爾。

    并通一切。

    違皆結犯也。

     問。

    憶持之制。

    通於經論。

    如善思念之作是觀等是也。

    若然則乃通被道俗之教。

    若比丘有犯。

    則應俗衆。

    亦有犯耶。

     答。

    勸憶之語。

    雖通經論。

    然俗在事亂。

    犯非力分。

    推佛所制。

    正為内衆。

    況對治常爾。

    及當思惟。

    是莫思惟。

    是當念。

    是莫念。

    是等明載律文。

    正制内衆。

    既是正制。

    違則有罪。

    俗非正制。

    違與不違。

    一切無過。

    故得疏雲道則反俗。

    常有時功。

    近遣塵欲遠清諸惑。

    若不念持。

    何能通會。

    (疏文)此明制内。

    違則有犯。

    義又明矣。

     問。

    對治觀念。

    為事為理。

     答。

    凡佛設教。

    為存出離。

    然恐極鈍之機。

    未達空理。

    但以有作之心。

    憶持攝念。

    止成事行。

    縱以空慧憶持。

    亦未稱佛本志。

    要須圓機上達。

    真正出家菩薩。

    以唯識妙觀。

    照於舉心動念。

    無非究竟。

    一實境界。

    是為域心於處。

    方見常爾之妙也。

     問。

    失念結罪三宗何分。

     答。

    如釋五例。

    及答芿師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