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中(末)

關燈
衣制格言 佛制三衣。

    統於一化。

    凡曰比丘。

    皆須遵奉。

    所謂同一師之氏族。

    等三聖之形儀者也。

    通量局量。

    律有正文。

    長會廣增。

    妄情取舍。

    或愚昧無知。

    或披文不細。

    邪風一扇。

    習熟生常。

    南山芝苑。

    雖久正諸。

    奈何深積弊情。

    卒難悛革。

    今先定尺量次明披着。

    定量則準九十過量三衣戒。

    披着乃本衆學齊整着衣戒。

    以此二文為本。

    卻引疏鈔律論明文。

    詳其進否。

    自然明白。

    何勞執诤。

    初定量者。

    戒本雲。

    若比丘佛衣等量作。

    若過者波逸提。

    是中量者。

    長佛九搩手。

    廣六搩手。

    是名佛衣等量。

    此戒因六群與佛等作。

    而為制戒緣起。

    至論結罪。

    文約過量。

    問。

    此戒過量。

    約何分齊。

    若據戒本。

    乃過佛衣之量。

    則一丈八尺。

    無乃太過乎。

    答。

    凡佛制戒。

    兼通像末。

    時既遷流。

    身亦漸減。

    故以佛身。

    而為準的。

    故戒疏雲。

    弟子無限。

    不可定準。

    世唯一佛。

    故衣是定。

    事鈔釋此戒。

    準多論雲。

    佛量丈六。

    常人半之。

    衣量長廣皆應半也。

    鈔又雲。

    長姬周尺丈八。

    廣丈二。

    常人九尺六尺(戒疏同此)。

    今須依此。

    而定持犯。

    又據事鈔二房戒文。

    周以十寸為尺。

    唐尺加周二寸。

    資持雲。

    今朝私用周尺。

    公用唐尺。

    (文)世中造衣。

    無非私用。

    依前多論。

    九六為定。

    問。

    律有通量。

    足可任情。

    何拘尺寸。

    答。

    諸戒成犯。

    各有分齊。

    不定尺寸。

    何論此戒之持犯乎。

    制戒為人。

    人身不定。

    故有通量。

    世昧通意。

    通之太漫。

    丈二長會。

    悞之甚矣。

    準前多論。

    佛身丈六。

    常人折半。

    佛世之人。

    而有八尺之軀。

    末時渺劣。

    身多減小。

    佛慈懸鑒。

    乃制八尺之人。

    而着九六之衣。

    約此為量。

    自下視身長短。

    稱體而作。

    乃為通也。

    故律雲。

    通量者度身而衣。

    取足而矣。

    業疏雲。

    先以衣财。

    從肩下地。

    踝上四指。

    以為衣身餘分葉相。

    足可相稱。

    請視取足相稱之語。

    實為通中之局。

    又況鈔中。

    引通文已續雲。

    雖爾亦須揩準。

    接引十誦等諸部肘量(諸文如下引之)。

    此顯雖通。

    還依人量。

    但言通則不可過於九六。

    言局則不可定指一文。

    豈宜不究。

    一恣貪情。

    長廣而作。

    以緻過量不齊。

    犯長等罪。

    靡所不至乎。

    資持又準多論九六之數。

    約身細算。

    一尺之身。

    則衣長邊得一尺一寸二分半。

    廣邊得七寸五分。

    如是增之。

    則五尺之身衣。

    長得五尺六寸二分半。

    廣得三尺七寸半。

    六尺之身衣。

    長六尺七寸三分。

    廣四尺五寸。

    如是則雅合取足之旨。

    深符相稱之文。

    若此論通無違尺量。

    佛祖之教。

    必無差濫。

    學者粗情。

    而成妄執。

    問。

    且據六尺之人。

    忽得七尺之衣。

    所餘二寸七分。

    而犯過量戒。

    否。

    答。

    如資持雲。

    但取九尺已内。

    足可相稱。

    又行宗雲。

    已内皆通。

    等過不得。

    準此二文。

    過九方犯。

    已内不成。

    問。

    設有此者。

    還成犯否。

    答。

    又準資持随身定量。

    若有過者。

    不及九。

    餘但令說淨。

    不犯此戒。

    問。

    鈔引四分雲。

    安陀會長四肘(約人肘。

    一肘長一尺八寸)。

    廣二肘。

    餘二衣長五肘。

    廣三肘。

    十誦上衣長五廣三。

    下衣長四。

    廣二肘半。

    七條在上下之間。

    僧祇。

    二衣各有三品。

    上者長五。

    廣三。

    中下二品。

    次第減之。

    多論三衣。

    長五廣三。

    若極大者。

    長六廣三肘半。

    極小者。

    長四。

    廣。

    二肘半。

    據上諸文。

    衣量不定。

    何拘九六。

    而為限齊。

    答。

    斯皆如來。

    随機而設。

    以緻諸文。

    所出不同。

    祖師引於通文之後。

    為顯通中之局。

    諸文肘量不同。

    即是局中之通。

    請看諸文。

    皆至長五廣三。

    自下短長不定。

    正使任身長短。

    随用皆得。

    問。

    多論極大長六。

    豈非過限。

    答。

    論文先雲長五廣三。

    此是常途之制。

    次明極大極小。

    顯非常途。

    世雖末劫。

    人有異報。

    如孔子身長九尺六寸。

    豈不然耶。

    有此之人。

    合此之量。

    身衣相稱。

    何為過耶。

    既言極大者。

    豈非約人而論。

    亦不違律取足之義。

    若非九尺七寸之身。

    難以濫依多論極大之量。

    如戒疏雲。

    若定出量。

    人有長短。

    不稱威儀。

    外不生善。

    内無軌物。

    故随身分。

    不出定量。

    即用此語。

    判前諸文。

    肘量不同。

    使随身分。

    非謂不定出量。

    便任妄情也。

     次。

    明披着者。

    如戒本雲。

    齊整着三衣。

    應當學。

    此戒正制垂前一角。

    如象鼻相。

    名不齊整。

    而犯吉羅。

    毗奈耶雲。

    不得垂三衣前角。

    注雲(毗奈自注)。

    不排着肩上。

    而垂臂肘前。

    事鈔於此文下。

    小注雲。

    以垂臂上。

    名象鼻也。

    鈔又引十誦雲。

    佛自教比丘。

    施鞙紐法。

    前去緣四指施鞙。

    得去緣八指施紐。

    應如是作。

    準此以左肩上。

    常以衣右角覆等。

    業疏雲。

    逼邊緣。

    四指安鈎。

    拟反向後。

    八指取紐以覆左肩等。

    章服儀雲。

    良以。

    用衣右角。

    掩覆左肩。

    前鈎後紐。

    收束便易。

    所以西來聖像。

    東土靈儀。

    衣在左肩。

    無垂肘膝等。

    戒本有象鼻之譏。

    毗奈不許垂臂。

    南山本此二文。

    而乃立言垂訓。

    苦言衣角在肩。

    為免垂臂不齊之咎。

    今人違反。

    愚可悲哉。

    至於影在桑榆。

    常感韋天侍衛。

    衣制之所未善。

    律相之所未明。

    天乃備言。

    師皆随錄。

    名感通傳者是也。

    蓋此天深誓弘贊毗尼。

    佛凡制戒。

    無論輕重。

    悉在天懷。

    如袈裟四制。

    諸律未詳。

    非此天無以言。

    非南山無以感。

    故傳雲。

    元佛初度五人。

    後及迦葉兄弟。

    并制袈裟左臂。

    坐具在袈裟下。

    西土王臣。

    皆披白氎。

    搭左肩上。

    故佛制衣角。

    居臂異俗(此一制也)。

    後徒侶漸多。

    年少比丘。

    儀容端美。

    入城乞食。

    多為女愛。

    由是制衣角在肩。

    後為風飄。

    以尼師壇鎮之(此二制也)。

    後有比丘。

    為外道難言。

    袈裟既為可責。

    有大威靈。

    豈以所坐之布。

    而居其上。

    比丘不能答。

    以事白佛。

    由此佛制。

    還以衣角。

    居于左臂。

    坐具還在衣下(此三制也)。

    於後比丘着衣不齊整。

    外道譏言。

    狀如淫女。

    猶如象鼻。

    由此始制。

    上安鈎紐。

    令以衣角。

    達于左臂(遠即到也)。

    置於腋下。

    不得令垂。

    如上過也(上并傳文)。

    請觀第四達臂置腋之言。

    則靈芝短會有誠據矣。

    亦順毗奈不得在臂之制。

    且免垂角象鼻之愆。

    豈無益乎。

    竊觀靈芝諸記。

    返非救失。

    皆得其實。

    豈此衣訓。

    而非實耶。

    苟以尺量定之。

    亦難過臂。

    如六尺之人。

    搭六尺七寸之衣。

    但足周身。

    将何繞臂。

    況律令度身。

    若長拖肘外。

    何度身之有。

    又令取足。

    止許周身而已。

    臂外餘長。

    豈為取足。

    禅教不知。

    猶為可恕。

    曾正律徒。

    何得自昧。

    汝若考之得實。

    於心無嫌。

    何以右角。

    而藏衣下。

    斯蓋明知非法。

    僞設此端。

    而杜外儀。

    外儀可杜。

    獄苦何窮。

    今更問汝。

    右角藏於衣下。

    出何經律。

    标何祖文。

    既無典據。

    何為世範。

    自陷陷他。

    實可傷也。

    縱妄訓繞為達。

    争有置腋之語。

    及不得令垂等文。

    又如何耶。

    借使繞臂。

    何預鈎紐。

    究施鈎紐之意。

    正為不容達臂。

    右角無可綴粘。

    故以鈎紐收束。

    請詳。

    前引諸文。

    鈎紐并為衣角而設。

    義甚明矣。

    勸彼學徒。

    公心斫究。

    莫順迷情。

    問。

    既有達臂置腋之文。

    何以疏鈔儀文。

    并令衣角在肩。

    答。

    蓋作疏鈔儀文之時。

    未聞天示。

    且據毗奈耶文。

    而有在肩之訓。

    垂終雖聞天告。

    諸文已廣行世。

    所以不及改正。

    意使依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