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中(末)

關燈
傳文也。

    問。

    前鈎後紐。

    今何倒之。

    答。

    鈎紐之設。

    意在束衣。

    倒亦無在。

    況是衣外之物。

    何定拘制。

    問。

    長會繞臂。

    有何過耶。

    答。

    一犯過量。

    二不齊整。

    三餘者落長。

    四有不學無知。

    犯因衣生。

    是為罪服。

    結犯歸人。

    人為獄囚。

    況用羅絹。

    體應不如。

    白及青黃。

    色成非法。

    深增貪毒。

    俱犯憲章。

    此若可忍。

    孰不可忍。

    豈不見。

    章服儀雲。

    減量而作。

    同儉約之儀。

    過限妄增。

    有成犯之法。

    又雲。

    頃載下流。

    驕奢其度。

    至論儉狹。

    未見其人。

    又雲。

    衣服立量。

    減開過制者。

    俱抑貪競之情也。

    又業疏雲。

    前垂一角。

    為象鼻相。

    人不思罪。

    習以謂法。

    煩惱我執。

    無始常習。

    可是聖法耶。

    聞義即改。

    從谏若流。

    斯上人也。

    (疏文)慈訓若此。

    那不思之。

    嘉熙辛醜春。

    日山雲。

     論分部 (有圖别行)。

     分部一門。

    見戒疏義鈔。

    其文甚詳。

    複指廣於宗輪部執文殊問等。

    諸經論中。

    逮加披撿。

    始末可明。

    但古人章藻。

    凡五六家。

    雖并引誠文。

    不無情計。

    守一於丙子歲。

    寄迹滄洲。

    通究諸典。

    因示小圖。

    以備自忘。

    有不同意。

    執為诤端。

    盈文斥逐。

    繼有黜訛。

    略與辨明。

    時有高範。

    亦順彼情。

    然善誘抑揚。

    雖無可不可。

    恐後學相循。

    有傷教化。

    再伸管見。

    問答釋通。

    識者幸無诮焉。

     問。

    未審結集。

    因何分二。

     答。

    據律文中。

    跋難陀自慶。

    諸外道起謗。

    迦葉親聞。

    而興結集(别文有雲。

    諸天白告上座迦葉。

    法将頹滅。

    速興結集)。

    於是擊犍地於須彌山頂。

    會徒衆於王舍城中。

    遴選耆年極果。

    達教無疑。

    於畢缽窟内。

    結集法藏。

    餘不在數。

    别於窟外。

    自行結集。

    雖揀人有異。

    而情見無殊。

    雖所集不同。

    而法本無别。

    故宗輪疏雲。

    内有五百應真。

    外亦萬餘應果。

    博閑三藏之旨。

    結集七葉之岩。

    時雖兩處弘宣。

    然尚混一知見。

    斯文可準也。

     問。

    集法既分二處。

    必應人法兩殊。

    爾後傳弘。

    應成二派耶。

     答。

    二處各集。

    文句雖殊。

    法無異轍。

    一百年内。

    時機純利。

    善達化源。

    禀承一化教主。

    同奉一佛之法。

    不執内外。

    不滞教诠。

    所以五師一味。

    傳通與佛無異。

    如戒疏雲。

    教主是一。

    不相是非者。

    是也。

    又行宗雲。

    非唯佛在滅後百年。

    尚無乖競等。

    豈不明耶。

    既雲教主是一。

    則百年之内。

    迦葉等五。

    蹑迹任持。

    為一化教主明矣。

    又雲同奉一律。

    必應遵承一佛之法明矣。

    如黜訛文中所引。

    部執宗輪。

    北山錄。

    文殊問。

    法華鈔。

    百法鈔等。

    皆明百年已來。

    通奉未分。

    與今戒疏教本無分之文。

    顯然符契也。

    又部執論。

    乃隋朝真谛翻。

    随出疏釋。

    唐時重譯。

    名宗輪論。

    慈恩有疏。

    正明分部。

    祖師指雲。

    三十餘紙。

    閑暇看之。

    行宗引雲。

    其十八部異執論中。

    育王集會論法成乖等。

    可見疏鈔及記所明分部。

    乃通依衆典。

    惜乎學者。

    不廣讨論。

    罔知來緻。

    甕雞檐雀。

    徒自啾啾。

     問。

    迦葉等五。

    皆窟内之同師。

    奉僧祇。

    亦窟内之法。

    不涉窟外。

    何為二部通傳。

     答。

    子不曉通傳之意。

    迷之久矣。

    迦葉等人。

    既是一化教主。

    天下之僧。

    無不歸焉。

    僧祇之名。

    雖屬窟内。

    無非一佛之法。

    百年之内。

    教主是一。

    人無異見。

    但遵一佛之法。

    不分内外之殊。

    通傳之意。

    於斯又顯。

     若爾。

    何以戒疏教本無分文中。

    但說五部。

    不言二部耶。

     答。

    五部在後。

    二部在前。

    五部既說無分。

    二部不言可知也。

    又複五部。

    乃随機異制。

    輕重不同。

    二部但是别集。

    法實無異。

    異制尚不乖離。

    一法豈分彼此。

     問。

    既雲百年通奉。

    初滅各集何為。

     答。

    如前已示。

    揀衆純雜。

    而有二處。

    莫非皆效嗣法之勤。

     問。

    分部各傳。

    起於何時。

     答。

    疏不雲乎。

    一百十六年。

    方出異執。

    又義鈔雲。

    佛去世後百年。

    始分等是也。

    據宗輪論。

    百法鈔等文所示。

    乃因雞園寺僧。

    名大天。

    黠慧巧辨。

    廣誘徒衆。

    惡業所使。

    邪言濫正。

    大衆斥逐。

    紛诤不已。

    便将朋黨。

    遠承窟外。

    自此一化。

    僧分兩朋。

    法分二部。

     若爾。

    何故疏鈔。

    以佛初滅。

    便分二部耶。

     答。

    時雖分部。

    各傳在後。

    畢竟部文之異根。

    於初集文中。

    且叙根異。

    不說後分。

    請究名體權實。

    雖聞異制。

    不相是非之語。

    方見一百年内。

    二部五部。

    雖各集法。

    未各诤分。

    況是迦葉阿難等。

    佛親付囑。

    任持一化之法。

    則百年之内。

    無有異徒。

    又複明矣。

     若爾何故。

    商那田提二師。

    并化。

    即應非一徒矣。

     答。

    此雖殊方異化。

    而無彼此之心。

    禀一師法。

    如水乳合。

    又複此時。

    資徒分化。

    非獨此人。

    請大思之。

     問。

    昙無德五部所出唯出窟内耶。

    通二部出耶。

     答。

    曉疏鈔教本無分之旨。

    必應五部通一法出。

    無足疑矣。

    或果不從此說。

    且疏鈔所引傳法藏傳及方等文。

    懸記滅後。

    教分五部。

     斯還懸記一化之法。

    分五部耶。

    唯記窟内分五部耶。

     疏雲。

    二部是本義通五見者。

     如何說耶。

    若爾何以疏雲。

     若據緣本。

    其流上座。

    又雲。

    於上座部。

    搜括博要。

     又資持雲。

    於根本部中。

    随己所樂。

    采集成文。

    如是等文。

    皆說唯出窟内耶。

     答。

    迦葉等五。

    乃窟内之人。

    雖為一化教主。

    弘演一佛教門。

    還以窟内之法。

    而為其主。

    故得昙無德等。

    依於窟内。

    采集成文。

    疏推四分緣本。

    故雲於上座等。

    百年之内。

    未生異見。

    此等五師。

    但各集法。

    不相是非。

    雖本窟内之文。

    而無異外之見。

    通奉内外。

    如前已明。

     問。

    五部結集。

    百年将滿。

    分派各傳。

    出於何時。

     答。

    大論分部。

    須人法兩殊。

    初集之時。

    教部雖别。

    人同一和。

    後因異派。

    各傳方為分部。

    今之五部。

    結集之後。

    至四百年來。

    於十八部中。

    各因诤競。

    次第分出也。

     問。

    據下記及古人章文。

    引宗輪論疏百法鈔等。

    分二十部。

    皆有時節緣起。

    三百年中。

    於薩婆多部。

    分出一部。

    名昙無德。

    且空有之異。

    矢石相反。

    何以昙無德部。

    出於薩婆多耶。

     答。

    斯乃薩婆多部。

    先行於世。

    昙無德部。

    未有承用。

    忽於一日。

    婆多學徒。

    或議行事。

    或争法相。

    有謂。

    昙無之是。

    薩婆之非。

    遂與朋黨。

    禀承昙無之法。

    故雲從婆多出也。

    但是人從彼分故。

    乃法随人顯。

    非如五部。

    從僧祇集出也。

    十八部中。

    彌沙迦葉遺等。

    例皆如是。

    有於所學部中。

    見異争分者。

    如雪轉法上等。

    如百法鈔可見也。

     論僧體 且僧體一科。

    自古為難者。

    隻由三處祖文少異。

    緻使學人。

    情見未融。

    今因對破他文。

    故乃會而釋之。

     問。

    戒疏(三上九紙)雲。

    明僧體者。

    有雲。

    僧和以非色心為體。

    又義鈔雲(上二六紙)論雲。

    成實非色非心為體。

    今律家辨。

    僧是假名。

    攬四以成僧。

    四外無别體。

    業疏(一上)雲。

    四人假用為僧之體等。

    如斯三文。

    何論同異。

     答。

    三文出體。

    一家建立。

    何有異耶。

    戒疏依論。

    體是非二。

    記家釋雲。

    即目人假。

    鈔亦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