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中(本)

關燈
重受戒父 予主巾峰壇席。

    累行重受。

    今因日本忍師泛舶遠來。

    探閱律藏。

    明達受緣。

    微有所礙。

    戒非增上。

    自疑先受。

    力乞重增。

    世多昧者。

    輙生疑阻。

    逆彼高懷。

    因考律論及諸祖明文。

    決彼迷情。

    使教門無擁。

    大分三段。

     初引據者 先引有宗多論。

    不立重受。

    事鈔(中一)雲。

    薩婆多宗。

    戒不重發。

    亦不重受。

    罪不重犯。

    依本常定。

    故羅漢心。

    中下品戒等(雲雲)次引空宗成論。

    立重受義。

    鈔引成論雲。

    有人言。

    波羅提木叉。

    有重發否。

    答雲。

    一日之中。

    受七善律儀。

    随得道處。

    更得律儀。

    本得不失。

    勝者受名。

    其七善者。

    謂五戒。

    八戒。

    十戒。

    具戒。

    禅戒。

    定戒。

    道戒。

    共戒也。

    又薩婆多師資傳雲。

    重受增為上品。

    本受不失。

    僧傳雲。

    宋元嘉七年。

    罽賓沙門。

    求那拔摩。

    至揚州。

    許請尼重受曰。

    夫戒定慧品。

    從微至着。

    若欲增明。

    甚相随喜。

    至元喜十年。

    有僧伽拔摩(此雲衆铠)。

    於揚都南林戒壇。

    為僧慧照等五十人。

    尼慧果等三十三人。

    重受具戒。

    有慧義法師。

    難曰。

    先賢聖哲。

    共有常規。

    豈獨改異。

    何穆衆望。

    僧伽答曰。

    五部之異。

    自此常理。

    相與棄俗。

    本為弘法。

    法必可傳。

    何忤衆情。

    又問曰。

    夫戒非可見之色也。

    頃見重受戒者。

    或依舊臈次。

    或從後受為始。

    進退之間。

    足緻深疑。

    答曰。

    人有二種。

    故不一類。

    若年歲不滿。

    胎月未充。

    則今受為始。

    若年已滿。

    便入得戒之位。

    但疑先受。

    有中下心。

    理須更求。

    增勝而重受戒。

    即依本臈。

    而為定也。

    乃至曰。

    戒有九品。

    下為上因。

    至於求者。

    心有優劣。

    所托緣起。

    亦有不同。

    别受重發。

    有何障礙等。

    南山壇經雲。

    餘以乾封二年。

    二月八日。

    及以夏初。

    既立戒壇。

    仍依法載受具戒。

    于時前後預受者。

    二十七人等。

    芝園集雲。

    夫戒者。

    截苦海之舟航。

    發萬善之端緒。

    三乘聖賢之所尊敬。

    曆代祖師之所傳通。

    但受之者。

    心有明昧。

    學有精粗。

    而不能一揆。

    故有初受者焉。

    重增者焉等。

     二立義者 原其戒也。

    即一佛乘。

    修言而教則有殊。

    得意而體實無異。

    須知文文即性。

    法法歸源。

    玄邈若虛空。

    深廣同法界。

    所謂深戒上善。

    亦曰戒德難思。

    而欲受者。

    直須知齊佛量。

    法達唯心。

    心法圓融。

    境緣皆妙。

    能緣所緣。

    始終一念。

    三誓三聚。

    前後皆如。

    是為上品心。

    方稱上品戒。

    契如來本志。

    合南山圓宗。

    苟一念有差。

    一毫有礙。

    難逃數寶之呵。

    豈免徒勞之責。

    咒或不逢良導。

    不具諸緣。

    虛上戒德之瓶。

    妄受明珠之喻。

    後或講聞始悟。

    閱教方知。

    憶前受或劣或無。

    歎經生虛消虛喪。

    知非改過。

    見義勇為。

    決欲重增。

    必憑至教。

    載惟。

    大覺慈心益物。

    豈唯在於當機。

    教網被時。

    故實通於末世。

    蓋空有傳集之不同。

    緻教門去留之乃異。

    有宗局狹遺之。

    豈在於重登。

    四分通深得之。

    匪專於再受。

    鈔文所謂。

    接俗揩定。

    禦法無準。

    薩婆多之責也。

    人法有序。

    軌用多方。

    昙無德之褒也。

    此方重受。

    僧傳廣明。

    疏鈔壇經。

    略提梗槩。

    如前列示。

    俾之有教可憑。

    更在資深方見。

    於心為慊。

     三釋疑者 問。

    今言重受。

    的義若何。

    若據成論七戒各受。

    何見重義。

    有門十誦。

    五十具三。

    亦次第受。

    豈不為重。

     答。

    重受之要。

    唯據發體。

    體性幽微。

    宗計有異。

    如多論中下心受五。

    上心受十。

    後五發上。

    前五仍下。

    體不增發。

    體既不增。

    故於前五。

    不為重受。

    彼宗不立。

    正據於斯。

    縱使三戒皆發上心。

    必應三體前後性别。

    由彼所計。

    能造是色。

    所造亦色。

    雖非見對。

    體是障礙。

    故業疏雲。

    然為四大造。

    更相障礙。

    據所可分。

    故名色也。

    由體是色。

    不相融通。

    随其所發。

    各各局定。

    故不言重。

    成實空宗。

    業由心造。

    體相虛融。

    随緣轉變。

    從勝受名。

    如下心受五。

    中心受八。

    增發前五。

    并為中品。

    上心受十。

    前八增上。

    亦複如是。

    故就一體。

    次第增起。

    增小為大。

    增狹為廣。

    增劣為勝。

    其猶添波於海水。

    濕性無殊。

    但淺深之有異耳。

    亦猶加皂於黑。

    服色體一同。

    但鮮舊之乃别耳。

    重發重受。

    粗為可曉。

     問。

    重發重受。

    如何分别。

     答。

    資持雲。

    重發據多戒。

    重受約一戒。

     若爾。

    論明重發。

    那見重受。

     答。

    由體重發。

    即得重受。

    由彼七受一體發故。

     問。

    據教重增。

    宗歸成實。

    如何立義。

    乃約圓乘。

     答。

    據彼空宗。

    縱雲上品。

    猶屬偏擁。

    須究佛懷。

    及明開會。

    無法不妙。

    無戒不圓。

    吾祖疏鈔所明發心。

    準文約義。

    雖列三品。

    為在格量。

    令知深淺。

    的窮祖意。

    全依圓旨。

    妙發上心。

    期感圓戒。

    故名上品。

    鈔疏之中。

    示上品相。

    皆雲為成三聚。

    及教開懷。

    妙發身心。

    總虛空界。

    容受法界微妙善法。

    記以上心。

    對唯識觀。

    又雲。

    如是心受。

    即發圓體。

    今雲增受。

    須依南山宗旨。

    圓發三心。

    圓成三聚。

    方為究竟上上品戒。

     問。

    吾祖教門。

    自唐至今。

    盛行天下。

    孰其不知上心圓旨。

    豈有受者。

    尚滞中下。

     答。

    教門雖顯。

    機器乃殊。

    或能授寡陋。

    開導無方。

    或所受愚蒙。

    識心昏散。

    絲毫落妄。

    千裡乖差。

    其猶周孔之道。

    訓人以善。

    賢之不肖。

    今古鹹然。

    何怪之有。

     問。

    業體一也。

    空有何殊。

     答。

    如來随機。

    故於一法。

    或召色心。

    或召非二。

    種種不同。

    諸家論師。

    不體佛意。

    随名執體。

    各計為宗。

    如涅盤雲。

    我於經中。

    或說為色。

    諸比丘便說為色。

    或說非色。

    諸比丘便說非色。

    皆由不解我意。

    於是祖師窮究佛懷。

    立圓推體。

    即一識種。

    既得佛意。

    心色非二。

    随名認體。

    皆得其實。

    言是心者。

    謂此業體。

    全心本具。

    唯心發生。

    能緣所緣。

    能發所發。

    無非心故。

    言是色者。

    乃即性之色。

    猶即水之波。

    了色真源。

    達色邊際。

    得色實相。

    則前有宗。

    雖得色名。

    不知實故。

    言非二者。

    體既唯心。

    故雲非色。

    實有相狀。

    故言非心。

    言種子者。

    然此業種。

    即性本具。

    諸緣構造。

    全性發現。

    體有功能。

    出生衆善。

    故名種子。

    南山考體。

    旨在於斯。

     問。

    壇場既納圓體。

    更須增受菩薩戒否。

     答。

    如他文已辨。

    請自尋之。

     問。

    重受之旨。

    如前可知。

    業體差殊。

    會之可領。

    且重受人。

    事同新入。

    位分年臈。

    何以決之。

     答。

    如前已引僧伽甚明。

    若前受年登。

    即依本臈。

    或虧年月。

    今受為初學是也。

     問。

    前既得戒。

    犯重名邊。

    或戒先無。

    難逃賊住。

    二途有礙。

    重受若何。

     答。

    如前引示。

    幸自有例。

    可攀可條。

    可準。

    佛開重受。

    正為當今。

    諸祖相承。

    必非妄據。

    求那言甚相随喜。

    僧伽謂必可傳。

    南山達壇親行。

    靈芝長書陳秉。

    然諸祖行受。

    時當像季。

    機雜純浮。

    邊罪賊住。

    豈一無違。

    諸師皆四依示現。

    窮達化源。

    豈不明難之有無受之可否。

    今括疏鈔壇經僧傳重受之文。

    并無一句言及難障。

    竊詳諸祖。

    意必有由。

    蓋戒之有無。

    難之成否。

    凡小莫測。

    唯佛能知。

    但在依教。

    随順前機。

    為之重受。

    無非誘接總是結緣。

    今引諸文證顯。

    機性差别。

    業理幽微。

    智未及佛。

    如何妄詳。

    迷者及此。

    好為一明。

    齊僧傳雲。

    魏文帝三年。

    設無遮會。

    帝問。

    此土僧尼得戒靈驗。

    衆無敢對。

    有一比丘。

    請往西國。

    問諸得道。

    於是發足長安。

    往至西竺。

    問一羅漢。

    答稱。

    小聖不知得否。

    即為入定。

    上升兜率。

    問彌勒佛。

    佛答得戒。

    斯明得戒。

    非凡小所知也。

    如涅盤诤論品雲。

    善男子。

    我於經中。

    作如是說。

    若有比丘。

    犯四重已。

    不名比丘。

    不複能生善芽種子。

    譬如焦種不生果實等。

    我諸弟子聞是說已。

    不解我意。

    唱言。

    如來說。

    諸比丘犯重禁已。

    失比丘戒(此執無也)。

    善男子。

    我於經中。

    為純陀說。

    四種比丘。

    一者畢竟到道(無學)。

    二者示道(初二三果)。

    三者受道(通内外也)。

    四者污道(薄地)。

    凡四重者。

    即是污道。

    我諸弟子。

    聞是說已。

    不能我意。

    唱言。

    如來說諸比丘。

    犯四重已。

    不失禁戒(此執有也)。

    請視上文。

    得戒失戒。

    有邊名賊。

    豈宜妄量。

    随二執之。

    非傷重受之教。

    其可得乎。

    又珠林雲。

    智嚴法師在俗。

    曾受五戒。

    有所虧犯。

    出家受具。

    疑不得戒。

    禅觀不成。

    遂往西竺。

    谘詢達道。

    亦遇羅漢。

    不敢與決。

    為嚴入定。

    上詢彌勒。

    報稱得戒。

    嚴喜而回。

    觀斯一節。

    犯邊明矣。

    不妨得戒。

    是知。

    機有明昧。

    志有勤堕。

    犯有成否。

    不可以一毫之粗見。

    礙千古之通規。

    涅盤又雲。

    若犯四重五逆謗法。

    名為破戒。

    有因緣故。

    則可拔濟。

    若披法服。

    常懷慚愧。

    生護法心。

    建立正法。

    我說是人不名破戒。

    若據此文。

    有慚愧人。

    雖犯無罪。

    亦不失戒。

    今重受者。

    莫非心生慚愧。

    信樂志深。

    縱有所犯。

    豈成邊障。

    若謂必有賊住一難者。

    且賊住之難。

    律因為饑餓故。

    濫竊形服。

    冒為同說戒。

    盜聽羯磨。

    詐稱年臈。

    輙受禮施。

    名為賊住。

    今出家者。

    心懷正信。

    縱聞羯磨。

    意非剽竊。

    據僧祇律。

    或暗愚鈍。

    或緣餘念。

    不記初後。

    皆不為障。

    今時久在教門。

    尚於作法。

    不能曉了。

    況餘泛泛。

    或緻愚魯。

    何因識達。

    或被緣奪。

    終無前後。

    如斯引示。

    可決疑情。

    又複作惡犯戒。

    律中尚有開緣。

    今發善心。

    勇志重增。

    當今末世。

    實為希有。

    如來随機之教。

    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