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上(末)
關燈
小
中
大
答日本芿法師教觀諸問
日本芿師為法之切。
於慶元間。
泛舶東來。
彼時先師如庵開法景福。
芿即依學。
十有餘年。
緣異音不解。
每别席指教。
芿乃讨論。
分陰不癈。
大小部文。
一宗教觀。
無不通達。
後遊參諸方。
彼有不入其門者。
妄測堂奧之淺深。
於是作疑。
而激學者。
餘嘗會語。
扣知彼懷。
而非實疑也。
彼文一出。
餘二十年。
将謂公心義士必能洞之。
豈期因此反多妄議。
茲以學徒。
請與決之。
故略為叙。
冗迫夏課。
義多未安。
苟有正者。
而我師焉。
庚寅中制日山述。
先謄彼疑次列今答。
彼雲。
五義分通疑。
今決分二。
初決妄傳。
二答彼疑。
初中。
有謂。
吾祖依五義分通。
判四分為大乘者。
殊不知南山深位高懷。
建宗判教。
映古奪今。
大小有歸。
偏圓不濫。
於唐麟德改元。
撰内典錄。
分判一代經論。
四分屬小明矣。
業疏三宗出體。
四分正當空宗。
雖義蘊分通。
教終局小。
故靈芝亦雲。
過分小乘者。
得其傳也。
但於小教四門入道。
四分屬空。
同彼成實。
且分通之義。
乃佛随機。
不思儀用故。
吾祖雲。
大小二乘。
理無分隔。
對機設藥。
除病為先。
故鹿野初唱。
本為聲聞。
八萬諸天。
便發大道。
雙林告滅。
終顯佛性。
而有聽衆。
果成羅漢。
以此推之。
悟解在心。
不違教旨。
(文)今此一律。
義蘊大乘。
蓋由佛世小乘座廗。
别有一類利機。
大乘緣熟。
不泥小法。
佛以不思議力。
或令於小而得大益(如沓婆等)。
或於小中。
密說大乘(如舍财識見等)。
意便不滞小果。
終會佛乘。
為後開顯。
而作先容也。
昙無德師。
一是小中。
密得大益之機。
二得法等涅盤開扶之旨。
深體如來。
權巧之意。
采集律部。
全以大乘。
而為宗體。
所以前後律序。
多陳大義(如相召佛子。
施生成佛等)。
故吾祖雲。
斯人博考三機。
殷鑒兩典。
包括權實。
統收名理。
結集茲藏者是也。
問。
五義分通。
為出於佛。
為出部主。
答。
觀後二義。
似出部主。
斯亦部主。
體佛而作考論諸義。
并出於佛。
部主但體權建實。
建宗立教。
而已矣。
問。
此宗義。
既當大。
應即教歸大攝耶。
答。
此宗教即是律。
律乃局小。
義雖是大。
教非大攝。
約教判宗。
還屬於小。
問。
前雲。
四分屬空。
同彼成實。
未審二文有深淺否。
答。
成實但得空門。
入道教義。
故略與四分空義是同。
而四分匪唯屬空。
亦通佛乘。
是知四分旨趣。
超過成實。
問。
記主雲。
彼明諸法緣生故空。
故名空宗。
但有名字。
故名假宗。
以名求義。
正同成實。
何謂超過耶。
答。
四分屬空。
少與彼同。
切詳五義。
深通佛乘。
故過彼論。
是故四分之空。
即大乘空。
故記主雲。
深取大乘空義。
故名經部師。
是知此律空。
又過彼。
問。
據本律中。
何處文義。
而言空耶。
答。
諸義分通。
無非空義。
舍财非重。
空義。
又顯蓋由四分機利。
了法皆空。
教随機說。
故召此律。
乃屬空門。
但空非局小。
如前已明。
故吾祖雲。
四分一律。
義當大乘。
虛通無系。
故發誠言。
事無滞結。
是也。
若爾有宗。
不達法空耶。
答。
教門差别。
并因當時機見之異。
一類機緣。
計五陰諸法。
為之實有。
佛亦随之謂法皆實。
推折諸法。
窮逐我人。
故得破法粗相兼證法空。
即屬有門。
又有一類。
達法皆空。
佛謂諸法一切皆假。
體之即空。
乃屬空門。
機有利鈍。
見分空有。
教門深淺。
行相緩急。
并出聖懷。
下凡難盡問。
如上所辨。
四分一律。
義雖通大。
教終屬小。
世何妄傳。
判攝有濫。
答。
推彼妄傳。
不無所以。
隻緣南山疏鈔建立圓宗。
欲遮外疑。
而設問雲。
如上所片。
須識宗途。
律是小乘。
豈懷大解。
矛盾自扣。
如何會通。
答。
大小俱心。
律儀不異。
卿不見前。
出家學本。
故興此難。
非矛盾也。
何況四分通明佛乘等(五義如後)。
學者夢中觀海。
議者道聽途說。
晚進相傳。
故多妄計。
大底欲繼南山之宗。
須徧覽南山之文。
詳究南山旨趣。
然後判文釋義。
萬無失一。
何不究心。
濫稱其裔。
祖屬莫伸。
良由於此。
然上所引問答。
乃立圓決疑之文。
以圓決小。
無小不圓。
況此四分。
義通大乘。
於圓又便。
故雲何況。
濟緣釋雲。
意謂縱是小教。
於理自融。
何況本部。
非局偏小。
義又明矣。
往往學者。
鮮曾究此。
肆意妄談。
或雲。
依分通而立圓宗。
或雲。
依分通。
而判為大。
非唯屈喪祖懷。
抑亦自揚寡陋之醜。
今更決彼五疑。
識者必能鑒也。
初沓婆厭無學疑。
此但厭於果縛依身。
非是厭於所證真理。
故律本但雲此身不堅固。
不雲厭無漏。
若爾。
一切羅漢。
誰不厭患果縛依身。
或可。
是毗昙所說。
羅漢住壽行欤。
然則用此。
何為義通。
決雲。
乃厭果縛。
非厭所證者。
今撿律文雲。
沓婆摩羅子得阿羅漢。
住靜處思惟。
心自念言。
此身不堅固。
我今當以何方便。
求牢固堅法。
我今宜以力。
供養分僧卧具。
差次受請等。
斯即沓婆回心向大。
既雲此身不堅固。
乃知無常生滅。
終歸空寂。
既求堅固法。
乃知法身常在。
是為實道。
佛令白二。
差為知事。
行利他行。
即大士之兼懷。
修福業以莊嚴也。
細詳此義。
由知所證非究竟。
故厭此身不堅固。
況來固堅法之語。
非厭所證而何。
則與其餘羅漢。
厭於果縛。
灰身滅寂者。
不同日而語。
毗昙有雲。
住壽行者。
彼計此外更無所證。
亦乃不知别有堅固之法。
故特留身。
久住於世。
與此不同。
焉将為難。
次疑。
施生成佛道雲。
此則部主。
回向之辭也。
若以此為義通。
有部律亦應義通。
何故彼有部律尼戒本。
亦雲。
福利諸有情。
皆共成佛道。
決雲。
施生成佛道。
即戒序雲。
施一切衆生。
皆共成佛道。
雖是部主。
回自向他。
歸源無二。
曠濟之懷。
誠乃體出本宗通大之義。
即合涅盤扶談之旨。
故涅盤雲。
菩薩堅固。
持如是遮制之戒。
與性重戒。
等無差别。
護持如是諸戒已。
悉以施於一切衆生等(文見第十卷聖行品)。
有部諸律。
并無此語。
十誦五分僧祇戒本序末。
并雲。
慚愧得具足。
能得無為道。
唯根本有部戒本末雲。
福利諸有情。
皆共成佛道。
以彼諸文。
詳定此語。
有情則唯六凡。
佛道則局釋迦。
縱是通大。
記主亦曾決雲。
施小為大。
無非分通。
故諸部中。
時有斯意。
但不如四分宗旨。
灼然如是。
則何疑之有。
三疑相召為佛子雲。
佛子之名言。
有通别。
而言之。
三乘弟子。
莫非皆是從佛而生。
故諸律中。
并稱釋子。
豈異佛子。
别而論之。
二乘無繼佛種之義。
故佛子名局在菩薩。
是故小乘部中。
設有佛子之言。
應是通途之謂也。
決雲。
相召佛子即本律序雲。
如是諸佛子。
佛子亦如是等。
今以三意。
定於佛子。
非召二乘。
一者本部蘊大意。
南山雖撮五義。
以遮外疑。
其實分通義。
談一部。
如戒本前序雲。
稽首禮諸佛之後序雲。
三世諸佛皆尊敬戒。
又律文中。
提婆害佛。
諸比丘慰言。
諸佛常法。
又雲。
戒淨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以上諸義證。
今佛子即召大士。
二部主解大意。
如前引。
斯人博考三機等。
可見是則部主解圓識大。
知佛權巧。
小中談大。
引偏歸圓。
特揚佛子之名。
乃召出家菩薩。
三諸部不同意。
撿尋十誦五分僧祇。
諸部律本。
戒序并無佛子。
雖諸部戒序。
皆雲合十指爪掌。
供養釋師子。
彼召教主。
與此不同。
正是小乘。
無他佛之謂也。
他律有雲四姓出家鹹稱釋子。
斯召釋迦之子。
與佛子之義。
又遠矣。
考彼驗此。
佛子屬大。
何以疑乎。
四疑舍财用非重。
此是宗部異計。
何開義通。
例如淨地。
當部開之。
以資小根。
餘部閉之。
還同大乘。
若然餘部。
亦應義通耶。
況财既舍已。
僧用何罪。
而結吉羅。
應知此是小教之方便也。
若依大心。
直任四海也。
決雲。
舍财用非重。
謂比丘畜物犯長。
須作羯磨。
舍财悔罪已。
於慶元間。
泛舶東來。
彼時先師如庵開法景福。
芿即依學。
十有餘年。
緣異音不解。
每别席指教。
芿乃讨論。
分陰不癈。
大小部文。
一宗教觀。
無不通達。
後遊參諸方。
彼有不入其門者。
妄測堂奧之淺深。
於是作疑。
而激學者。
餘嘗會語。
扣知彼懷。
而非實疑也。
彼文一出。
餘二十年。
将謂公心義士必能洞之。
豈期因此反多妄議。
茲以學徒。
請與決之。
故略為叙。
冗迫夏課。
義多未安。
苟有正者。
而我師焉。
庚寅中制日山述。
先謄彼疑次列今答。
彼雲。
五義分通疑。
今決分二。
初決妄傳。
二答彼疑。
初中。
有謂。
吾祖依五義分通。
判四分為大乘者。
殊不知南山深位高懷。
建宗判教。
映古奪今。
大小有歸。
偏圓不濫。
於唐麟德改元。
撰内典錄。
分判一代經論。
四分屬小明矣。
業疏三宗出體。
四分正當空宗。
雖義蘊分通。
教終局小。
故靈芝亦雲。
過分小乘者。
得其傳也。
但於小教四門入道。
四分屬空。
同彼成實。
且分通之義。
乃佛随機。
不思儀用故。
吾祖雲。
大小二乘。
理無分隔。
對機設藥。
除病為先。
故鹿野初唱。
本為聲聞。
八萬諸天。
便發大道。
雙林告滅。
終顯佛性。
而有聽衆。
果成羅漢。
以此推之。
悟解在心。
不違教旨。
(文)今此一律。
義蘊大乘。
蓋由佛世小乘座廗。
别有一類利機。
大乘緣熟。
不泥小法。
佛以不思議力。
或令於小而得大益(如沓婆等)。
或於小中。
密說大乘(如舍财識見等)。
意便不滞小果。
終會佛乘。
為後開顯。
而作先容也。
昙無德師。
一是小中。
密得大益之機。
二得法等涅盤開扶之旨。
深體如來。
權巧之意。
采集律部。
全以大乘。
而為宗體。
所以前後律序。
多陳大義(如相召佛子。
施生成佛等)。
故吾祖雲。
斯人博考三機。
殷鑒兩典。
包括權實。
統收名理。
結集茲藏者是也。
問。
五義分通。
為出於佛。
為出部主。
答。
觀後二義。
似出部主。
斯亦部主。
體佛而作考論諸義。
并出於佛。
部主但體權建實。
建宗立教。
而已矣。
問。
此宗義。
既當大。
應即教歸大攝耶。
答。
此宗教即是律。
律乃局小。
義雖是大。
教非大攝。
約教判宗。
還屬於小。
問。
前雲。
四分屬空。
同彼成實。
未審二文有深淺否。
答。
成實但得空門。
入道教義。
故略與四分空義是同。
而四分匪唯屬空。
亦通佛乘。
是知四分旨趣。
超過成實。
問。
記主雲。
彼明諸法緣生故空。
故名空宗。
但有名字。
故名假宗。
以名求義。
正同成實。
何謂超過耶。
答。
四分屬空。
少與彼同。
切詳五義。
深通佛乘。
故過彼論。
是故四分之空。
即大乘空。
故記主雲。
深取大乘空義。
故名經部師。
是知此律空。
又過彼。
問。
據本律中。
何處文義。
而言空耶。
答。
諸義分通。
無非空義。
舍财非重。
空義。
又顯蓋由四分機利。
了法皆空。
教随機說。
故召此律。
乃屬空門。
但空非局小。
如前已明。
故吾祖雲。
四分一律。
義當大乘。
虛通無系。
故發誠言。
事無滞結。
是也。
若爾有宗。
不達法空耶。
答。
教門差别。
并因當時機見之異。
一類機緣。
計五陰諸法。
為之實有。
佛亦随之謂法皆實。
推折諸法。
窮逐我人。
故得破法粗相兼證法空。
即屬有門。
又有一類。
達法皆空。
佛謂諸法一切皆假。
體之即空。
乃屬空門。
機有利鈍。
見分空有。
教門深淺。
行相緩急。
并出聖懷。
下凡難盡問。
如上所辨。
四分一律。
義雖通大。
教終屬小。
世何妄傳。
判攝有濫。
答。
推彼妄傳。
不無所以。
隻緣南山疏鈔建立圓宗。
欲遮外疑。
而設問雲。
如上所片。
須識宗途。
律是小乘。
豈懷大解。
矛盾自扣。
如何會通。
答。
大小俱心。
律儀不異。
卿不見前。
出家學本。
故興此難。
非矛盾也。
何況四分通明佛乘等(五義如後)。
學者夢中觀海。
議者道聽途說。
晚進相傳。
故多妄計。
大底欲繼南山之宗。
須徧覽南山之文。
詳究南山旨趣。
然後判文釋義。
萬無失一。
何不究心。
濫稱其裔。
祖屬莫伸。
良由於此。
然上所引問答。
乃立圓決疑之文。
以圓決小。
無小不圓。
況此四分。
義通大乘。
於圓又便。
故雲何況。
濟緣釋雲。
意謂縱是小教。
於理自融。
何況本部。
非局偏小。
義又明矣。
往往學者。
鮮曾究此。
肆意妄談。
或雲。
依分通而立圓宗。
或雲。
依分通。
而判為大。
非唯屈喪祖懷。
抑亦自揚寡陋之醜。
今更決彼五疑。
識者必能鑒也。
初沓婆厭無學疑。
此但厭於果縛依身。
非是厭於所證真理。
故律本但雲此身不堅固。
不雲厭無漏。
若爾。
一切羅漢。
誰不厭患果縛依身。
或可。
是毗昙所說。
羅漢住壽行欤。
然則用此。
何為義通。
決雲。
乃厭果縛。
非厭所證者。
今撿律文雲。
沓婆摩羅子得阿羅漢。
住靜處思惟。
心自念言。
此身不堅固。
我今當以何方便。
求牢固堅法。
我今宜以力。
供養分僧卧具。
差次受請等。
斯即沓婆回心向大。
既雲此身不堅固。
乃知無常生滅。
終歸空寂。
既求堅固法。
乃知法身常在。
是為實道。
佛令白二。
差為知事。
行利他行。
即大士之兼懷。
修福業以莊嚴也。
細詳此義。
由知所證非究竟。
故厭此身不堅固。
況來固堅法之語。
非厭所證而何。
則與其餘羅漢。
厭於果縛。
灰身滅寂者。
不同日而語。
毗昙有雲。
住壽行者。
彼計此外更無所證。
亦乃不知别有堅固之法。
故特留身。
久住於世。
與此不同。
焉将為難。
次疑。
施生成佛道雲。
此則部主。
回向之辭也。
若以此為義通。
有部律亦應義通。
何故彼有部律尼戒本。
亦雲。
福利諸有情。
皆共成佛道。
決雲。
施生成佛道。
即戒序雲。
施一切衆生。
皆共成佛道。
雖是部主。
回自向他。
歸源無二。
曠濟之懷。
誠乃體出本宗通大之義。
即合涅盤扶談之旨。
故涅盤雲。
菩薩堅固。
持如是遮制之戒。
與性重戒。
等無差别。
護持如是諸戒已。
悉以施於一切衆生等(文見第十卷聖行品)。
有部諸律。
并無此語。
十誦五分僧祇戒本序末。
并雲。
慚愧得具足。
能得無為道。
唯根本有部戒本末雲。
福利諸有情。
皆共成佛道。
以彼諸文。
詳定此語。
有情則唯六凡。
佛道則局釋迦。
縱是通大。
記主亦曾決雲。
施小為大。
無非分通。
故諸部中。
時有斯意。
但不如四分宗旨。
灼然如是。
則何疑之有。
三疑相召為佛子雲。
佛子之名言。
有通别。
而言之。
三乘弟子。
莫非皆是從佛而生。
故諸律中。
并稱釋子。
豈異佛子。
别而論之。
二乘無繼佛種之義。
故佛子名局在菩薩。
是故小乘部中。
設有佛子之言。
應是通途之謂也。
決雲。
相召佛子即本律序雲。
如是諸佛子。
佛子亦如是等。
今以三意。
定於佛子。
非召二乘。
一者本部蘊大意。
南山雖撮五義。
以遮外疑。
其實分通義。
談一部。
如戒本前序雲。
稽首禮諸佛之後序雲。
三世諸佛皆尊敬戒。
又律文中。
提婆害佛。
諸比丘慰言。
諸佛常法。
又雲。
戒淨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以上諸義證。
今佛子即召大士。
二部主解大意。
如前引。
斯人博考三機等。
可見是則部主解圓識大。
知佛權巧。
小中談大。
引偏歸圓。
特揚佛子之名。
乃召出家菩薩。
三諸部不同意。
撿尋十誦五分僧祇。
諸部律本。
戒序并無佛子。
雖諸部戒序。
皆雲合十指爪掌。
供養釋師子。
彼召教主。
與此不同。
正是小乘。
無他佛之謂也。
他律有雲四姓出家鹹稱釋子。
斯召釋迦之子。
與佛子之義。
又遠矣。
考彼驗此。
佛子屬大。
何以疑乎。
四疑舍财用非重。
此是宗部異計。
何開義通。
例如淨地。
當部開之。
以資小根。
餘部閉之。
還同大乘。
若然餘部。
亦應義通耶。
況财既舍已。
僧用何罪。
而結吉羅。
應知此是小教之方便也。
若依大心。
直任四海也。
決雲。
舍财用非重。
謂比丘畜物犯長。
須作羯磨。
舍财悔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