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上(末)
關燈
小
中
大
物仍還主。
事同新得。
僧用不還。
違教犯吉。
非成重盜。
則知四分行人。
心智明達。
了法本空。
而於财物。
不生執着。
如前引示。
可以知之。
事鈔又雲。
若依他部(即十誦等律)一舍已後。
無反還求(彼律無還主義)。
任僧處斷(僧用不犯違教吉羅)。
是則空有兩宗。
淺深可見。
彼疑雲。
是宗部異計者。
正緣是宗部異計。
故四分之計。
勝於他部矣。
又以淨地為妨者。
然舍财無系。
乃機之高懷。
淨地開遮。
是佛之謀略。
今論分通。
須求機見。
淨地之開閉。
各一時之緣起(四分因〔賊〕餓比丘故聽。
十誦僧祗因外俗譏故閉)。
何以因此。
而分大小耶。
又複既雲分通。
顯非全大。
焉得以大心。
直任四海。
而為妨乎。
五疑塵境非根曉雲。
此亦小宗偏計。
非大乘義。
如彼法相大乘。
以明根境識等。
九緣和合故。
眼能見色。
乃至意唯知法。
故荊溪引大乘義。
破小乘異見。
如彼輔行。
若爾祖師。
何認小部異計。
以立義通耶。
決雲。
塵境非根曉。
如小乘戒。
謂見聞觸知。
律自解雲。
見者眼識能見。
耳識能聞。
鼻舌身識。
能觸。
意識能知。
識即是心。
又律序雲。
備具三種業。
當審觀其意。
又成論雲。
是三種業。
皆但是心。
離心無思。
無身口業等。
是故此宗。
取境成業。
皆推心識。
即顯分通。
不談七八。
讓於大教。
有宗諸部。
計根了境。
眼耳鼻等。
為浮塵根。
見聞覺知。
即勝義根。
且見聞覺知。
本即是心。
彼不談心。
故計成業。
推於勝義。
業疏引雲。
身口七業。
皆是色中有損益故。
雜心論雲。
色者一切身口業。
是色性因四大故。
是則彼宗能造是色。
所造亦色本宗能造是心。
所造非二。
彼宗動身口色。
成遠方便。
此宗重緣向念。
即入犯科。
彼宗戒防七支。
此宗同禁十業。
若爾彼部都不言心耶。
答。
不然。
且五陰十八界。
惡覺餘思。
五停四念等。
諸部通談。
但彼所計。
了境成業。
推於根色。
故非通大。
彼疑雲。
境非根曉。
小宗偏計。
非大乘義者。
小不談心。
今推心識。
非大而何。
又引大乘。
眼能見等。
為妨疑者。
且大乘中。
或言根見。
理必在識。
不言可知。
如涅盤雲。
從於身口。
獲無作色。
以是無作色因緣等。
又十住婆娑雲。
律儀善根有二種。
作者是色。
無作非色等。
豈可才見此義。
便判彼文。
屬於有部。
須觀教門大體。
理味淺深。
宗計大小。
方可判攝。
天台所謂。
佛法不思議。
唯教相難解。
豈不然乎。
彼疑又雲。
荊溪以大乘義。
破少異見者。
此以大斥小。
廢權立實。
佛祖常理。
何足怪耶。
彼雲。
增受菩薩戒疑。
決雲。
欲決此疑。
先叙教意。
次決彼疑。
初教意者。
諸佛極證戒唯一乘。
首演寂場。
名為心地。
小機昧己。
力不堪任。
降迹鹿園。
方便提誘。
於一乘中。
摘取小分。
為五十具。
爾時也小不堪大。
大不容小。
然後以小調停。
機漸通利。
故說善戒。
欲受菩薩戒者。
以五十具。
而為方便。
戒标八重。
但列後四。
淫殺已制。
指同篇聚。
是以梵網斥二乘。
為邪見。
學則有違。
善戒指小法。
為方便。
不學成犯。
前頓後漸。
彼斥此收。
二部雖異。
皆佛權巧。
又複善戒之中。
小為方便。
乃彰大從小入。
指同篇聚。
即顯小與大通。
重樓四級。
喻於四戒。
前小後大。
次第而發。
教意顯然。
而與南山。
所立不同。
如後可見。
彼問。
若南山意。
以白四受具。
而發圓體者。
更受菩薩戒否。
若雲受者。
一發圓體。
則三聚具備。
而更受何為。
故諸傳中。
全不見祖師自增菩薩戒。
驗知白四即發圓體。
故不用更受也。
況複如來在世諸聲聞等開顯之後。
不雲更受菩薩戒。
若謂不受。
南山既依善戒。
以五十具。
為菩薩戒方便。
經中譬以四重樓閣。
若不受者。
則缺彼一級。
彼經雲。
若欲受菩薩戒者。
先發大乘心。
而受優婆塞。
乃至比丘戒。
若不受比丘戒。
受菩薩戒者。
無有是處。
又業疏雲。
向不緣慈。
如何容大。
意在後也。
此豈非更受大哉。
若言既發圓體故。
更不可受者。
則比丘戒。
亦不可受。
以五戒沙彌戒。
已發圓體故。
汝會此難。
而言五戒沙彌戒。
未具比丘儀法。
故必須登壇者。
比丘亦未具菩薩儀法故。
必須大乘作法受也(此問古來異诤。
未見其善。
今重設問端。
願聞一徹請不俟再斫。
細為明判)。
次決彼疑。
此疑非一日矣。
講學之妄。
口耳相傳。
逮今不絕。
今欲決之。
唯在考文及細思義。
文義才明。
疑無不遣。
大為二科。
一推立法之意。
二究圓決之。
由此之二意。
并在祖文。
學者宜自尋之。
在理或當。
何必求人。
推立意者。
事鈔及羯磨經受戒篇中。
一依律文建立受法。
且無一言涉於善戒。
鈔明三品發心。
為成三品受具。
上品令發大心。
期在白四。
而成三聚。
經引多論慈悲之文。
唯成上品大心而受。
出家本務。
度生為先。
欲使依體起行。
故須運慈行受。
初受若不标高大之心。
終後何以。
成異常之行。
所以首令起慈。
運菩薩大心。
納菩薩大戒。
為立行之本。
成佛之基。
深有由矣。
斯蓋鈔經。
兩立受緣。
正本四分。
此宗機利。
達法皆空。
至於行受。
不礙受緣。
但有志願。
戒随願感。
亦複此宗。
教雖是小。
義當大乘。
所以上品一受。
全依大義。
直納大戒。
準教立法。
自成一家。
據何而言。
為後方便。
況鈔於正受前。
明雲今受成三聚乎。
業疏釋經。
欲比丘受具。
即納大戒。
有所承據。
乃雲。
如善戒經。
菩薩戒本。
七衆所受者是。
此文即是引證之辭。
從古不詳。
便謂祖師令依善戒。
次第而受。
一何悞哉。
疏中。
又雲。
向不緣慈。
如何容大。
意在後者。
斯謂發心緣慈。
期在白四。
而納三聚。
以發心。
而望正受。
故雲後也。
今求立意。
唯據鈔及經疏記中。
考文少實。
語尚遲疑。
下更去取。
縱記順彼經意。
後既圓決。
今亦無用。
弊風久扇。
習熟生常。
聞餘此說。
或為駭然。
籲聞義不能徒。
是吾憂也。
二圓決者。
據前所明。
上品一受。
納戒雖周。
猶涉權乘。
疑情未遣。
是故祖師。
於業疏出體文中。
準法華涅盤。
開扶妙旨。
立一圓教。
圓開圓發。
圓受圓持。
義載疏文。
非不明了。
今時行受。
須本圓宗。
前乃依宗立法。
尚無後受之疑。
況今圓受。
若教若行。
無非究竟。
一實之談。
縱有餘疑。
亦須氷釋。
何得不思。
一恣妄言。
依宗立法。
以圓決通。
前後相須。
共成一受。
在文極明。
又況祖師。
立圓非依善戒。
如何一混。
以失其源。
及撿諸記。
據文出意。
兩不濫通。
如濟緣雲。
準此經意。
必更受大。
資持雲。
善戒經中。
七衆所受。
為大方便。
斯乃出彼經意。
必須受大。
濟緣又雲。
如是心受。
即納圓體。
如是心持。
即成圓行。
又雲。
若發此心。
即發此體。
又雲。
前并小教。
此是大乘。
以大決小。
不待受大。
即圓頓義等。
資持雲。
能造所發。
全體是識。
更無别法。
又雲。
既知受體。
當發心時。
為成三聚。
随持一戒。
即同三聚。
(文)斯文并伸今立。
即於小法。
便納三聚。
不須後大。
又濟緣問雲。
此與菩薩戒體。
如何分異。
戒體章釋雲。
體同緣異等。
又問雲。
既發此體。
後用受菩薩戒否。
若不須受。
即應約大判持犯耶。
若雲須受。
則無作業為重發否。
戒體章釋雲。
體須約圓。
行必依受。
從當教故。
乃至雲。
既開大解。
依小律儀。
即成大行。
豈須棄舍。
方曰大乎。
(彼文)據斯伸釋。
不須受大明。
又問雲。
教有分齊。
何須此示。
答。
為成本宗分通義故。
何以然耶。
如前善戒。
五十具等。
疊為方便等。
斯出善戒經意。
小是方便。
還須受大。
又雲。
假宗知權。
不住方便等。
既雲不住方便。
則顯於小便成究竟。
詳此文意。
謂善戒小為方便。
且據有宗當分之小。
若四分機緣達諸法體空。
相為假有。
豈於受法。
而生滞礙。
心志既大。
不妨於小。
而納大法。
正是深通佛乘之義。
假宗教義。
尚乃如此。
況今立圓扶。
顯不須後大
事同新得。
僧用不還。
違教犯吉。
非成重盜。
則知四分行人。
心智明達。
了法本空。
而於财物。
不生執着。
如前引示。
可以知之。
事鈔又雲。
若依他部(即十誦等律)一舍已後。
無反還求(彼律無還主義)。
任僧處斷(僧用不犯違教吉羅)。
是則空有兩宗。
淺深可見。
彼疑雲。
是宗部異計者。
正緣是宗部異計。
故四分之計。
勝於他部矣。
又以淨地為妨者。
然舍财無系。
乃機之高懷。
淨地開遮。
是佛之謀略。
今論分通。
須求機見。
淨地之開閉。
各一時之緣起(四分因〔賊〕餓比丘故聽。
十誦僧祗因外俗譏故閉)。
何以因此。
而分大小耶。
又複既雲分通。
顯非全大。
焉得以大心。
直任四海。
而為妨乎。
五疑塵境非根曉雲。
此亦小宗偏計。
非大乘義。
如彼法相大乘。
以明根境識等。
九緣和合故。
眼能見色。
乃至意唯知法。
故荊溪引大乘義。
破小乘異見。
如彼輔行。
若爾祖師。
何認小部異計。
以立義通耶。
決雲。
塵境非根曉。
如小乘戒。
謂見聞觸知。
律自解雲。
見者眼識能見。
耳識能聞。
鼻舌身識。
能觸。
意識能知。
識即是心。
又律序雲。
備具三種業。
當審觀其意。
又成論雲。
是三種業。
皆但是心。
離心無思。
無身口業等。
是故此宗。
取境成業。
皆推心識。
即顯分通。
不談七八。
讓於大教。
有宗諸部。
計根了境。
眼耳鼻等。
為浮塵根。
見聞覺知。
即勝義根。
且見聞覺知。
本即是心。
彼不談心。
故計成業。
推於勝義。
業疏引雲。
身口七業。
皆是色中有損益故。
雜心論雲。
色者一切身口業。
是色性因四大故。
是則彼宗能造是色。
所造亦色本宗能造是心。
所造非二。
彼宗動身口色。
成遠方便。
此宗重緣向念。
即入犯科。
彼宗戒防七支。
此宗同禁十業。
若爾彼部都不言心耶。
答。
不然。
且五陰十八界。
惡覺餘思。
五停四念等。
諸部通談。
但彼所計。
了境成業。
推於根色。
故非通大。
彼疑雲。
境非根曉。
小宗偏計。
非大乘義者。
小不談心。
今推心識。
非大而何。
又引大乘。
眼能見等。
為妨疑者。
且大乘中。
或言根見。
理必在識。
不言可知。
如涅盤雲。
從於身口。
獲無作色。
以是無作色因緣等。
又十住婆娑雲。
律儀善根有二種。
作者是色。
無作非色等。
豈可才見此義。
便判彼文。
屬於有部。
須觀教門大體。
理味淺深。
宗計大小。
方可判攝。
天台所謂。
佛法不思議。
唯教相難解。
豈不然乎。
彼疑又雲。
荊溪以大乘義。
破少異見者。
此以大斥小。
廢權立實。
佛祖常理。
何足怪耶。
彼雲。
增受菩薩戒疑。
決雲。
欲決此疑。
先叙教意。
次決彼疑。
初教意者。
諸佛極證戒唯一乘。
首演寂場。
名為心地。
小機昧己。
力不堪任。
降迹鹿園。
方便提誘。
於一乘中。
摘取小分。
為五十具。
爾時也小不堪大。
大不容小。
然後以小調停。
機漸通利。
故說善戒。
欲受菩薩戒者。
以五十具。
而為方便。
戒标八重。
但列後四。
淫殺已制。
指同篇聚。
是以梵網斥二乘。
為邪見。
學則有違。
善戒指小法。
為方便。
不學成犯。
前頓後漸。
彼斥此收。
二部雖異。
皆佛權巧。
又複善戒之中。
小為方便。
乃彰大從小入。
指同篇聚。
即顯小與大通。
重樓四級。
喻於四戒。
前小後大。
次第而發。
教意顯然。
而與南山。
所立不同。
如後可見。
彼問。
若南山意。
以白四受具。
而發圓體者。
更受菩薩戒否。
若雲受者。
一發圓體。
則三聚具備。
而更受何為。
故諸傳中。
全不見祖師自增菩薩戒。
驗知白四即發圓體。
故不用更受也。
況複如來在世諸聲聞等開顯之後。
不雲更受菩薩戒。
若謂不受。
南山既依善戒。
以五十具。
為菩薩戒方便。
經中譬以四重樓閣。
若不受者。
則缺彼一級。
彼經雲。
若欲受菩薩戒者。
先發大乘心。
而受優婆塞。
乃至比丘戒。
若不受比丘戒。
受菩薩戒者。
無有是處。
又業疏雲。
向不緣慈。
如何容大。
意在後也。
此豈非更受大哉。
若言既發圓體故。
更不可受者。
則比丘戒。
亦不可受。
以五戒沙彌戒。
已發圓體故。
汝會此難。
而言五戒沙彌戒。
未具比丘儀法。
故必須登壇者。
比丘亦未具菩薩儀法故。
必須大乘作法受也(此問古來異诤。
未見其善。
今重設問端。
願聞一徹請不俟再斫。
細為明判)。
次決彼疑。
此疑非一日矣。
講學之妄。
口耳相傳。
逮今不絕。
今欲決之。
唯在考文及細思義。
文義才明。
疑無不遣。
大為二科。
一推立法之意。
二究圓決之。
由此之二意。
并在祖文。
學者宜自尋之。
在理或當。
何必求人。
推立意者。
事鈔及羯磨經受戒篇中。
一依律文建立受法。
且無一言涉於善戒。
鈔明三品發心。
為成三品受具。
上品令發大心。
期在白四。
而成三聚。
經引多論慈悲之文。
唯成上品大心而受。
出家本務。
度生為先。
欲使依體起行。
故須運慈行受。
初受若不标高大之心。
終後何以。
成異常之行。
所以首令起慈。
運菩薩大心。
納菩薩大戒。
為立行之本。
成佛之基。
深有由矣。
斯蓋鈔經。
兩立受緣。
正本四分。
此宗機利。
達法皆空。
至於行受。
不礙受緣。
但有志願。
戒随願感。
亦複此宗。
教雖是小。
義當大乘。
所以上品一受。
全依大義。
直納大戒。
準教立法。
自成一家。
據何而言。
為後方便。
況鈔於正受前。
明雲今受成三聚乎。
業疏釋經。
欲比丘受具。
即納大戒。
有所承據。
乃雲。
如善戒經。
菩薩戒本。
七衆所受者是。
此文即是引證之辭。
從古不詳。
便謂祖師令依善戒。
次第而受。
一何悞哉。
疏中。
又雲。
向不緣慈。
如何容大。
意在後者。
斯謂發心緣慈。
期在白四。
而納三聚。
以發心。
而望正受。
故雲後也。
今求立意。
唯據鈔及經疏記中。
考文少實。
語尚遲疑。
下更去取。
縱記順彼經意。
後既圓決。
今亦無用。
弊風久扇。
習熟生常。
聞餘此說。
或為駭然。
籲聞義不能徒。
是吾憂也。
二圓決者。
據前所明。
上品一受。
納戒雖周。
猶涉權乘。
疑情未遣。
是故祖師。
於業疏出體文中。
準法華涅盤。
開扶妙旨。
立一圓教。
圓開圓發。
圓受圓持。
義載疏文。
非不明了。
今時行受。
須本圓宗。
前乃依宗立法。
尚無後受之疑。
況今圓受。
若教若行。
無非究竟。
一實之談。
縱有餘疑。
亦須氷釋。
何得不思。
一恣妄言。
依宗立法。
以圓決通。
前後相須。
共成一受。
在文極明。
又況祖師。
立圓非依善戒。
如何一混。
以失其源。
及撿諸記。
據文出意。
兩不濫通。
如濟緣雲。
準此經意。
必更受大。
資持雲。
善戒經中。
七衆所受。
為大方便。
斯乃出彼經意。
必須受大。
濟緣又雲。
如是心受。
即納圓體。
如是心持。
即成圓行。
又雲。
若發此心。
即發此體。
又雲。
前并小教。
此是大乘。
以大決小。
不待受大。
即圓頓義等。
資持雲。
能造所發。
全體是識。
更無别法。
又雲。
既知受體。
當發心時。
為成三聚。
随持一戒。
即同三聚。
(文)斯文并伸今立。
即於小法。
便納三聚。
不須後大。
又濟緣問雲。
此與菩薩戒體。
如何分異。
戒體章釋雲。
體同緣異等。
又問雲。
既發此體。
後用受菩薩戒否。
若不須受。
即應約大判持犯耶。
若雲須受。
則無作業為重發否。
戒體章釋雲。
體須約圓。
行必依受。
從當教故。
乃至雲。
既開大解。
依小律儀。
即成大行。
豈須棄舍。
方曰大乎。
(彼文)據斯伸釋。
不須受大明。
又問雲。
教有分齊。
何須此示。
答。
為成本宗分通義故。
何以然耶。
如前善戒。
五十具等。
疊為方便等。
斯出善戒經意。
小是方便。
還須受大。
又雲。
假宗知權。
不住方便等。
既雲不住方便。
則顯於小便成究竟。
詳此文意。
謂善戒小為方便。
且據有宗當分之小。
若四分機緣達諸法體空。
相為假有。
豈於受法。
而生滞礙。
心志既大。
不妨於小。
而納大法。
正是深通佛乘之義。
假宗教義。
尚乃如此。
況今立圓扶。
顯不須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