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上(末)

關燈


    理又昭然。

    問。

    依圓行受。

    即小受大。

    記主伸明。

    又加分曉。

    既依圓納。

    無法不具。

    豈獨依小。

    而判持犯。

    未免偏局。

    答。

    約義互具。

    依小亦得。

    約教相判。

    未免有過。

    如下當明難文中雲。

    具戒亦不須受。

    以五十戒。

    已發圓體等者。

    今謂不然。

    若發此體。

    豈為比丘。

    亦菩薩體。

    亦是佛體。

    須知祖師立教要。

    使圓發妙解。

    達法唯心。

    圓融無礙。

    至於行法。

    還須依律。

    五十具三。

    遵律作法。

    體圓妙故。

    何妨重發。

    行無違故。

    方曰圓機。

    問。

    若行無違。

    體重發者。

    今更雲受大。

    有何不可。

    答。

    非謂祖師不容更受。

    但祖師依律立法。

    行受不涉善戒。

    彼之善戒。

    是漸入義。

    小是方便。

    大為究竟。

    今家圓旨。

    乃全即小。

    便成究竟。

    教旨别故。

    何須依彼。

    汝若智解圓妙。

    更欲受大。

    有何不可。

    不妨始終。

    皆發圓體。

    今告諸師。

    須體祖師圓義。

    教彼受者。

    圓發三誓。

    圓納三聚。

    圓成三行。

    不可又依善戒四級。

    而雲壇上所受。

    且為大戒方便。

    非唯屈喪祖懷。

    抑緻異宗謗辱。

    至祝至祝。

     問。

    白四發圓體疑。

    愚嘗於斯一事。

    徧請益於浙間宗師。

    有雲。

    發而增受大。

    有雲。

    發則不用增大。

    雖是增不增不同。

    於發圓之說。

    是同雖聞斯言。

    於義未明。

    今設十難。

    輙扣義關。

    非故作疑。

    而起戲論。

    唯欲自預精通。

    其旨亦以塞於他妨而已。

     決雲。

    吾祖以四分是大。

    令發大心。

    即納大戒。

    更立圓融。

    導使開圓解。

    了達諸法。

    能所泯亡。

    境緣微妙。

    究竟一相。

    故正受時。

    勇發三誓。

    攬彼無邊。

    三聚善法。

    由心業力。

    結為戒體。

    既納三聚。

    何須後增受。

    如業疏雲。

    智知境緣等。

    文意極明。

    彼以緣法。

    而為妨者。

    斯乃特為。

    昧教。

    妄傳而設也。

    彼豈不知。

    立法據教。

    彼此不同。

    納體約心。

    大小無異。

    亦如荊溪雲。

    戒無大小。

    由受者心期等。

    可準知也。

    若謂大乘圓體。

    須依大乘緣法者。

    則梵網有雲。

    千裡無師。

    許自誓受。

    豈須緣法。

    識者洞之。

    則下十疑。

    盡成戲論。

    何必須決。

    繁費紙墨。

    奈以。

    世多愚昧。

    執妄為是。

    未免因筆。

    以決諸疑。

     初大小相濫難曰。

    登壇白四。

    是小乘教。

    三聚羯磨。

    即大乘法。

    大小教門。

    豈可混濫。

    若言發大乘心故。

    即小而得大者。

    其何局在四分宗耶。

    設依有部若發圓心。

    亦應謂發圓宗戒體。

    然則有部受戒。

    或發圓體。

    或發空宗。

    四分亦應然。

    所以但依發心。

    不依法故。

    如此立義。

    非是宗骨颠倒。

    大小混濫耶。

     予決雲。

    教門大小。

    一往而分。

    大小兼通。

    理無分隔。

    如前可見。

    依宗立法。

    以圓決顯。

    唯今一宗。

    有斯深緻。

    何混濫乎。

    有雖無大。

    既經開顯。

    亦可白四。

    即納大戒。

     二師緣相違難曰。

    圓宗戒體。

    元依現前一人而發。

    豈可壇上十師所發耶。

    夫受戒法。

    大乘小乘。

    俱緣如法。

    方乃發戒。

    若有違則定不發也。

    故擇大乘戒師雲。

    必須具能五德。

    六蔽有一不如。

    不任為師。

    今何義故。

    輙說壇上。

    發圓宗體耶。

     決雲。

    彼依大受。

    須和尚阇梨。

    此依小法。

    必三師七證。

    人雖有異。

    納體約心。

    無妨彼此。

    況今壇上和尚阇梨。

    與彼無别。

    彼難又雲。

    大小兩乘。

    須具緣如法。

    方發戒者。

    小遵律制。

    一不可違。

    必須如法。

    故可知矣。

    而彼大戒梵網地持高昌纓珞。

    雜撰制旨。

    六本不同。

    立法各異。

    或多或少。

    彼此相違。

    以六本相望。

    互有不具。

    應各不如法也。

    況彼羯磨。

    兩出乃殊。

    何者為是。

    若六本皆得。

    則緣法不具。

    亦納得戒。

    今依壇上。

    納圓何疑。

    若謂緣法。

    為發勝解。

    今壇上諸緣。

    豈不發解勝耶。

    又雲。

    擇大戒師。

    須五德六蔽者。

    亦未若律文揀衆是非。

    十德五緣。

    最為精要。

    彼既可作大戒師。

    此焉不可授圓體。

     三問遮相違難曰。

    大乘先請和尚阿阇梨二師。

    問七遮。

    若有一遮。

    現前不許受戒。

    小乘但問二逆。

    然則問遮不全。

    豈可發戒耶。

     決雲。

    大小問遮。

    各有所本。

    小依律文。

    大準梵網。

    大抵遮難。

    為淨機器。

    今十三難。

    十六遮。

    淨器極矣。

    何不發戒。

    如自誓等。

    全不問遮。

    亦納戒體。

    此何不可。

     四願期相違難曰。

    白四即期盡形。

    圓宗是盡未來若口昌盡形。

    心期未來際。

    豈非還同虛诳耶。

    若爾不兩得乎。

    非心所期。

    故不可發形俱。

    非盡未來故。

    不可發圓戒。

     決雲。

    期願之義。

    如業疏中。

    思願兩分。

    測思圓解。

    達法究竟。

    微妙之體。

    任運徹至未來。

    何待期而後至。

    願期禀行。

    盡報持奉。

    形終願謝。

    但虧行功。

    不妨無作。

    無有窮盡。

    故正受時。

    思心緣境。

    願期盡形。

    不妨兩得。

     五作法相違難曰。

    受戒作法。

    大小不同。

    受大依大。

    受小依小。

    豈可妄用乎。

    彼小乘中。

    尚有異部。

    不妄通用。

    如加衣法。

    舍僧祇取十誦等也。

    何況大乘受戒。

    不用三聚羯磨。

    而用小乘法。

    發圓體則。

    如彼下官。

    望大臣位。

    甯可得乎。

     決雲。

    應知受戒。

    全在用心。

    故業疏雲。

    餘雖從緣。

    還期心本等。

    是則心大戒大。

    緣法何礙乎。

    餘見第二答中。

    又以加衣為難。

    者受戒乃納體。

    加衣即随行。

    納體由心。

    大小不異。

    随行據教。

    取舍須明。

    何礙之有。

     六征求發體難曰。

    言發圓體者。

    與形俱為并發。

    為相即發。

    為單發耶。

    若言并發。

    於一法中。

    何發兩體。

    設計并發。

    亦妨圓義。

    若言即發。

    今應反問。

    所言即者。

    為理即。

    為事即耶。

    若言理即。

    此義不然。

    以受戒作法。

    不涉理談。

    若言事即。

    二非與心種。

    盡形與未來。

    十師與一人。

    白四與三聚。

    并相違法。

    如何相即。

    若言單發圓體。

    資持既雲。

    為扶本宗。

    驗知。

    本宗體亦有焉。

     決雲。

    彼以形俱與圓體并難。

    蓋不知祖師。

    依宗行受之旨。

    鈔明發心。

    業疏空宗。

    正義出體。

    并大乘義。

    祖師以前弘律諸師。

    不知四分旨趣。

    俱依成非二出體。

    疏決斥雲。

    不知何目。

    強名非二。

    據此決斥。

    則見祖師。

    依宗出體。

    不在非二。

    所以疏推能造。

    反考所發。

    與昔全别。

    據斯文意。

    依四分而受。

    非形俱可比。

    況後立圓融。

    會空有。

    扶顯今受。

    無非識種。

    至論其體。

    本即一法。

    空有各計。

    皆不知實。

    如昧玉為石。

    及謂非石。

    有知是玉指破前二。

    謂石非石。

    無非玉也。

    如疏雲。

    愚人謂異。

    就之起着。

    智知境緣本是心作。

    所發之體。

    無非識種。

    如前玉譬。

    可以知也。

    體既一法。

    彼但妄計。

    今以圓決。

    執情既開。

    體無彼此。

    何得以并即同異。

    而為難乎。

    彼又言理言事者。

    當知圓頓教中。

    事乃即理之事。

    理乃即事之理。

    全性成修。

    即小受大。

    發起業體。

    縱從身口構造。

    體有相狀。

    名之為色。

    乃即心即性之色。

    誰可言議而稱量哉。

     七受随相違難曰。

    随行持護。

    必依受體。

    未審令随何體。

    而行護耶。

    若雲俱護。

    如燒身臂指。

    捉畜二寶。

    則大乘得福。

    小乘犯罪。

    沽酒謗毀。

    菩薩則重。

    聲聞則輕。

    如此持犯。

    輕重千差。

    如何通會。

    兩方免過。

    若言但依小者。

    圓體既發。

    若不持護。

    豈非違體耶。

    若違體而依别。

    行護則是受随相違之失也。

    例如義淨四分受體。

    而随行有部。

     決雲。

    彼謂既納圓體。

    随行持護。

    為雙為單者。

    當知若小若大。

    各滞一端。

    未免偏局。

    今釋此難。

    先明受體。

    次出持護。

    以義相關故也。

    今論圓受。

    即發大心。

    發心既大。

    即納大法。

    一言大法。

    無出三聚。

    今依善戒纓絡等經以示其相。

    在家出家。

    大乘小乘。

    一切律儀。

    戒行并攝律儀聚。

    八萬四千法門。

    為攝善法聚。

    四弘四攝。

    化導衆生等法。

    即攝衆生聚。

    然此諸法。

    體實無殊。

    随舉一法。

    即具律儀攝善攝生。

    三聚之法(此即教之)依法起行。

    即具斷惡作善度生。

    一切諸行(此即行也)。

    微妙教行。

    舉一通收。

    斯約義判。

    若據教相。

    如上引示。

    律儀一聚。

    既大小通受。

    應須大小通持。

    犯亦俱犯。

    如善戒經雲。

    菩薩若犯比丘四重。

    亦失波羅提木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