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第一

關燈
教觀撮要 吾祖弘律。

    以妙觀為本。

    蓋準律中。

    佛制比丘。

    觀念對治。

    方能入道。

    故曰。

    常爾一心。

    念除諸蓋。

    違則結犯。

    但律中。

    觀念皆屬權少。

    祖師克究佛懷。

    深符開會。

    直依攝大乘論(皈敬儀引)知塵無所有(空觀)。

    通達真(真谛)。

    知唯識有。

    (假觀)通達俗(俗谛)。

    若不達俗。

    無以通真。

    若不通真。

    無以遣俗。

    以俗無别體等義(上顯真俗相即為空谛。

    空假不二為中觀)。

    立中道妙觀。

    為出家學本。

    於事鈔沙彌篇及業疏受戒篇并雲。

    觀事是心等。

    言事即總十界。

    依正色心等法。

    蓋是。

    唯心本具。

    全心變現。

    事即俗谛。

    心即真谛。

    心事不即不離。

    即中谛。

    如此觀事。

    豈思議哉。

    使自沙彌。

    便開妙解。

    達事是理。

    全性成修。

    凡所進用。

    俱成妙行。

    又於鈔疏忏六聚篇。

    乃雲。

    諸法外塵本無。

    實唯有識。

    此理深妙等。

    上句真谛。

    下句俗谛。

    俗不離真。

    真不離俗。

    不即不離。

    即是中谛(在所為三谛。

    在能為三觀)。

    三谛之法。

    微妙圓融。

    故雲深妙。

    會上兩文。

    其義即一。

    是則一心即三谛。

    三谛即一心。

    若以一心為能觀。

    則三谛并屬能觀。

    為之一心三觀圓融妙觀。

    若以一心為所觀。

    則三谛并屬所觀。

    為之一心三谛圓融妙境。

    境觀俱明。

    能所互照。

    無能所中。

    能所曆然。

    無差别中。

    差别宛爾。

    複於歸敬儀中。

    能敬無非三業。

    所敬莫過三寶。

    於篇篇事事之下。

    令理事圓融。

    真俗并運(上明觀訖)。

    立觀既妙。

    在教必圓。

    此宗雲。

    教無非律乘。

    若據教限。

    律是偏少。

    究佛本懷。

    諸有所作。

    常為一事。

    百千方便。

    曲功調停。

    皆佛權謀。

    随他意語。

    至終法華。

    方暢本懷。

    開決偏小。

    即一佛乘。

    涅盤扶談。

    終顯佛性。

    自昔傳律。

    全昧歸源。

    唯我南山高懷卓朗。

    判釋教門。

    空有無濫。

    别準二經。

    開扶妙旨。

    直顯戒律。

    即是圓乘。

    點顯境緣。

    及受随行。

    皆即一心。

    無非唯識。

    唯心教行。

    豈不圓妙。

    今更略引諸文。

    使學者知其教也(下引戒法處。

    即指於教也)。

    如事鈔指戒法雲。

    法界塵沙。

    二谛等法。

    法界乃戒法之體。

    塵沙乃戒法之數。

    若以法界為境。

    應須了境。

    即是二谛。

    三谛之法。

    非界言界。

    故雲法界。

    當知戒法。

    乃於法界理上。

    假名建立。

    故有差别。

    數等空塵。

    又若河沙。

    故雲二谛法也。

    所謂諸佛說法。

    常依二谛者。

    是也。

    二谛非即非離。

    強名中谛。

    故一一教門。

    皆三谛圓融。

    微妙之法。

    故又續雲。

    測思明慧。

    (觀妙)與妙法相應(教妙)。

    測思能受心也。

    妙法所受法也。

    以微妙心。

    受微妙法。

    能所體同。

    即一實相。

    故曰相應。

    鈔中又雲。

    所發戒相。

    乃有無量(乃至)。

    若随境論。

    不過情與非情。

    空有二谛。

    滅理涅盤。

    佛說聖教。

    文字卷軸。

    形像塔廟。

    地水火風。

    虛空識等。

    法界為量。

    并是戒體。

    此文以法界。

    結上諸境。

    則一一境。

    皆微妙法界。

    依法界而制諸戒。

    則法界是戒法之體。

    故雲并是戒體也。

    要使受者。

    以法界心。

    緣法界境。

    受法界法。

    隻一法界。

    無異法界。

    能所泯亡。

    究竟一相。

    故得。

    鈔文又雲。

    深戒上善。

    廣周法界(文)。

    戒法若非體是法界。

    何得雲深。

    何雲上善。

    況鈔序首雲。

    戒德難思等。

    此文雖歎戒功。

    由體微妙故。

    功用難思。

    學者不能如此推究。

    以緻屈抑教門。

    情切哀痛。

    又業疏雲。

    智知境緣。

    本是心作。

    不妄緣境。

    但唯一識(文)。

    境是塵境。

    緣即戒法。

    境與戒法。

    既唯一識。

    唯識即是三谛圓融妙理。

    境豈不妙。

    法豈不圓。

    亦欲受者。

    識源達本。

    圓發上心。

    圓納三聚。

    圓成三行。

    故疏又雲。

    常思此行。

    即攝律儀。

    用為法佛。

    清淨心也。

    此行即小法。

    律儀即大乘。

    法佛即果德。

    即小是大。

    即因是果。

    小大因果。

    即一淨心。

    無差别也。

    故疏複雲。

    大小俱心。

    律儀不異。

    義極明顯。

    圓文妙義。

    具在諸文。

    學不究心。

    鮮能知要。

    吾祖教觀。

    幾至掃地。

    餘曾釋圓教五門。

    及答日本芿師疑。

    并三觀塵露等處。

    輙以管見。

    發揮聖言。

    但恐文繁。

    學者難曉。

    今撮要義。

    别書一紙。

    庶易流傳。

    為廣究之蹊徑耳。

    即非沽譽要名也。

    深願同門。

    精研博究。

    一益自己。

    二化他人。

    二皆契實。

    無霟其裔。

    淳佑壬寅。

    佛忌前一日。

    華嚴閣下出。

     三觀塵露 吾祖南山澄照大師。

    迹示四依。

    位階上地。

    妙明一實。

    洞徹兩乘。

    預譯場而辭翰推尊。

    敷講席而天龍拱侍。

    慨律藏實佛法命脈。

    轸戒德乃定慧依因。

    曆三生而偏志弘揚。

    抗六師而廣文流演。

    雖舉宗而持犯為正。

    在進修而理觀兼明。

    或令福智雙行。

    或示化制同禀。

    通依兩典。

    總列三階。

    義趣該羅。

    文辭簡略。

    管窺曷既。

    膚受何窮。

    唯靈芝記主大智律師。

    妙赜真源。

    深研理味。

    律遵南阜。

    而教領南屏。

    位隐西湖。

    而道聞西竺。

    廣明圓行。

    妙演觀文。

    辨析淺深。

    輝映今古(守一)。

    霟繼學徒。

    謾尋文相。

    愚情有擁。

    略義伸明。

    仍決異傳。

    少資己解。

    自愧鬥筲量窄螢焰見卑。

    雖竭精誠。

    焉能盡理。

    猶塵露之於山海。

    故題曰三觀塵露者矣。

    大分四科。

     初引本文  二略叙釋  三示立意  四決異傳 第一引本文 事鈔(忏篇)雲。

    一者。

    諸法性空無我。

    此理照心。

    名為小乘。

    二者。

    諸法本相是空。

    唯情妄見。

    此理照用。

    屬小菩薩。

    三者。

    諸法外塵本無。

    實唯有識。

    此理深妙。

    唯意緣知。

    是大菩薩。

    佛果證行。

    故攝論雲。

    唯識通四位等。

    又(事鈔沙彌篇業疏受戒篇)同雲。

    一者。

    小乘人。

    行觀事生滅。

    知無我人善惡等性。

    二者。

    小菩薩行。

    觀事生滅。

    知無我人善惡等相(業疏雲觀事是空等)。

    三者。

    大菩薩行。

    觀事是心。

    意言分别。

    故攝論雲。

    從願樂位。

    至究竟位。

    名觀中緣意言分别為境。

    又業疏(忏篇)雲。

    小乘極處。

    人法二觀。

    對我觀析。

    唯見是塵。

    對陰求之。

    但唯名色。

    求人求法。

    了不可得。

    是為空也。

    大乘極處。

    空識為本。

    初淺滞教。

    謂境是空。

    了境本無。

    性唯識也(淨心誡觀歸敬儀。

    廣明理觀。

    故不盡錄)。

     第二叙釋 分二。

    初叙略意。

    詳上諸文。

    莫不以三位極理。

    示於觀體。

    至於心境行相。

    在文皆略。

    備載攝論。

    及道整禅師凡聖行法。

    當時盛行。

    是故諸文。

    并指如彼。

    整師之文。

    近世已亡。

    攝論之義。

    晚學難曉。

    靈芝諸記複指天台摩诃止觀是可投心。

    良由此宗疏鈔正明持犯。

    定慧資修。

    理須旁示。

    恐亂宗途。

    故不繁廣。

     次釋文相。

    就文分三。

    即境理人也。

     一者。

    示境。

    三觀皆雲諸法。

    及雲觀事。

    若對機見。

    須分廣狹。

    前之性空。

    小機見狹。

    六凡五陰。

    為諸法也。

    後之二觀。

    即指十觀。

    該及三世。

    為之諸法。

    又複動心即事。

    有念皆法。

    諸法及事。

    通收内外。

    至於取境成業。

    無過妄計。

    前二雲我人。

    後一雲意言。

    皆妄計也。

    舍疏就親。

    正指妄計。

    為所觀境。

    故記雲。

    三理照之。

    乃知颠倒但有妄計。

    又雲。

    但破妄計。

    又雲。

    謂觀念性等是也(上示境竟)二言理者。

    理即觀體。

    亦諸法體。

    若就文指。

    即性空。

    相空。

    無我。

    及唯識是心等是也。

    雖分節文相。

    有境理之殊。

    其實句義連綿。

    諸法即理。

    不可分異。

    須知諸法唯是一心。

    究竟圓明。

    平等一相。

    妄計自障。

    貪着輪回。

    如來随機。

    或說諸法皆空。

    或謂唯一實相。

    小乘機劣。

    認空為極。

    其間鈍者。

    推析法性。

    方見空理。

    利者體法即空。

    後大乘中。

    然有一類。

    雖發大心。

    未窮心本。

    亦但認空。

    以為極理。

    了相即空。

    與前為異。

    志願弘大。

    故雲菩薩。

    修唯識者。

    不無利鈍。

    鈍者别修。

    從假入空。

    方達中道。

    利者圓入初後一如。

    因果皆妙。

    後更引明。

     問。

    性相二空。

    唯空人我。

    兼空諸法耶。

    鈔文但雲無我。

    不言法空。

    請為明之。

     答。

    文中具明。

    何不詳耶。

    初雲諸法性空。

    此空法體性也。

    複雲。

    無我即空。

    我人執性也。

    次雲。

    諸法相空。

    此空法體相也。

    複雲。

    無我即空我人執相也。

    又雲觀事生滅法空也。

    知無我人。

    人空也。

    是則性相二空。

    具兼人法。

    業疏甚明。

    記文更顯。

    又複人法之義。

    諸文廣陳。

    學者自知。

    茲不繁累(決異傳中又略釋之)。

    須知在境為人法二執。

    在觀為人法二智。

    在理為人法二空也。

     問。

    性相二觀。

    鈔文皆雲生滅。

    如何分異。

     答。

    初則見相如實。

    從緣生滅。

    次則見相如幻。

    空花水月。

    虛生虛滅。

    初則生滅是實。

    次則生滅是空。

    故業疏雲。

    觀事是空者。

    是也。

    文雲。

    外塵本無。

    實唯有識。

    此之二句。

    即是三谛圓融。

    中道妙理也。

    塵即諸法。

    皆六塵故。

    對於凡小。

    不了心源。

    故雲外也。

    本即元本。

    無乃理體。

    實謂不虛。

    唯乃訓獨。

    本實二字。

    顯知其的。

    今作三義。

    釋此二句。

    一克體釋。

    一切諸法。

    從本以來。

    若體若相。

    泯迹亡形。

    究竟如空。

    微妙莫測。

    即一真如。

    無非實際。

    故雲外塵本無。

    蓋是。

    唯心本具。

    全心發生。

    法法皆心。

    塵塵即識。

    究竟指示。

    故雲實唯有識。

    識是圓理。

    體亦本無。

    是則無即是識。

    識即是無。

    且就諸法體上。

    強言於無。

    諸法相上。

    假立言識。

    無乃識之體。

    識乃無之相。

    不即不離。

    複不思議。

    故言妙深也。

    二遣情釋。

    言本無者。

    遣着有計。

    本無雖空。

    空非偏空。

    有識假立。

    即是妙有。

    不着二邊。

    不離二邊。

    即是中道。

    故雲妙也。

    三修顯釋。

    據梁攝論方便位中。

    先以依他性。

    遣分别性。

    見一切塵。

    空然無體。

    但有意言分别。

    故雲外塵本無。

    翻分别性。

    為無相性。

    此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