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第一

關燈
無。

    但見塵空(即空觀成)。

    依他性體。

    雖是唯識。

    申智未利。

    但見似像。

    以真實性。

    遣依他性。

    真實性漸顯。

    依他性漸消。

    然後一切法。

    似名似義。

    及似唯識。

    無所從生滅。

    意言分别。

    得無分别智。

    翻依他性。

    為無生性。

    此中言無。

    正示識體。

    (乃假觀成)真實性體即實相。

    本無可翻。

    欲顯體妙。

    翻無性性。

    言無性之性。

    顯空即識也(即中觀成)。

    此方顯出。

    唯識圓妙覺。

    方見極圓。

    上論次第。

    非今立意。

    真俗并運。

    空假即中。

    三性圓修。

    初後俱妙。

    是今宗旨。

    如下更明。

     問。

    文唯二句。

    何見三谛圓融。

    三觀圓修之義耶。

     答。

    外塵本無。

    即是真谛。

    亦即空觀。

    實唯識有。

    即是俗谛。

    亦即假觀。

    識即是無。

    空不離假。

    不即不離。

    名為中道。

    是知立觀。

    唯據三谛圓融。

    中道妙理。

    故文結雲。

    此理深妙。

    豈不然耶。

    正準攝論(敬儀中引)雲。

    知塵無所有。

    通達真(真即真谛知無即是空觀)。

    知唯識有通達俗(俗即俗谛。

    知識即是假觀)若不達俗。

    無以通真(上謂通達真時。

    必先達俗是空)。

    若不通真。

    無以遣俗。

    以俗無别體故(上謂通達俗時。

    必先通真即俗)。

    前二句。

    分示觀境。

    後二句。

    正顯圓修。

    吾祖依此論文。

    建立圓觀。

    鈔又雲。

    觀事是心者。

    此句即總三谛。

    即示妙理也。

    以由一切境事。

    即是唯心緣生故空。

    一切皆假事。

    既即心空不離假。

    豈非中道乎。

    若了此義。

    則境觀皆如。

    因根俱妙。

    在境為中道妙境。

    在理為中道妙理。

    在觀為中道妙觀。

    斯則祖師括約論中圓義。

    以立圓觀用被圓修。

    始初發心。

    終至究竟。

    妙達意言。

    無非中道。

    故雲從願樂位。

    至究竟位。

    名觀中緣。

    意言分别為境(有約他宗但中。

    釋此中義者。

    蓋不究論文。

    不達祖意故也)。

    論中。

    更有圓義。

    今略引明。

    論以金藏土。

    譬於三性(分别依他真實三性)。

    天台雲。

    攝論如土染金之文。

    即是圓意。

    (文)斯則論中。

    願樂方便位中。

    三性圓修之義。

    論又雲。

    菩薩有二種。

    一者凡位。

    二者聖位。

    從初發心。

    訖十信已還。

    并是凡位。

    十解已上。

    悉屬聖位(十解即十住也)。

    此亦論中。

    初住破惑證聖之文也。

    論又雲。

    於一切法。

    實唯有識。

    理中(意言)分别生等。

    此亦論中圓義也。

    理中意言。

    即體内方便。

    理即妙理。

    中即中道。

    意言分别。

    即初位觀境。

    便達中道妙理。

    豈非圓修義乎。

    歸敬儀中。

    立圓觀已。

    假設外人難雲。

    吾聞真俗并觀。

    登住方修。

    如何下凡僭地上聖等(此指十住名聖。

    十信已前名凡)。

    初師自答雲。

    發心畢竟。

    初後心齊。

    乃至不可執文。

    便乖義實等。

    若據此文。

    則十信已前。

    從初發心。

    便修圓觀。

    與後無殊。

    即同前引論雲。

    從願樂位。

    至究竟位等。

    義無别也。

    如斯略示。

    則顯疏鈔立觀。

    并準論中圓義。

    以被圓修也。

    近世諸師。

    不善讨論。

    妄謂文中。

    外塵識有。

    及意言等。

    乃願樂位中。

    所修觀相。

    不應通於後位。

    蓋彼論於此位中。

    修影像唯識正觀意言。

    遣伏外塵。

    至見道位。

    方達中道。

    此乃諸師。

    執文釋義。

    甚抑祖懷。

    然不知論中。

    具有圓别二義。

    通被利鈍。

    二備願樂。

    意言遣塵等文。

    乃鈍修曆别義也。

    疏鈔所立。

    唯據圓文。

    如前略引。

    義實昭然。

    卻於歸敬儀中。

    備明圓别利鈍。

    修進遲速。

    悉準於論。

    如下引明也。

    文雲。

    此理照心。

    照用者。

    理即觀也。

    理是能照。

    心之與用。

    皆所照也。

     問。

    資持雲。

    若於時中。

    觀心為要。

    若善若惡。

    三理照之。

    是則三皆照心。

    何獨初觀耶。

     答。

    良以機有利鈍。

    觀照乃殊。

    雖皆照心。

    通局有異。

    二乘機鈍。

    唯觀妄心。

    遣我人執。

    縱有事用。

    但照此心。

    令妄不赴。

    至於果上。

    設或利他。

    亦唯照心。

    住空寂理。

    故資持雲。

    二乘住寂。

    故但照心。

    小菩薩行。

    機當次利。

    雖亦照心。

    不唯專守。

    利他志廣。

    事用乃多。

    常照事用。

    當相即空。

    故資持雲。

    菩薩涉事。

    故雲照用。

    有人雲。

    前空我人妄計之情。

    故雲照心。

    今空五陰假用和合。

    故雲照用。

    如斯之義。

    恐為未然。

    須知相空。

    亦空我人妄計之情。

    豈不見鈔雲。

    知無我人善惡等相。

    又雲。

    本相是空。

    唯情妄見等。

    達者更詳。

     問。

    後唯識觀。

    何不雲照。

     答。

    前二根鈍。

    作心對照。

    然後方空。

    後乃利智。

    深解妙理。

    遮照絕待。

    能所圓融。

     何待照耶。

    若爾資持那雲照之。

     答。

    此且一往總示。

    三皆雲照。

    至後唯識。

    雖有照義。

    智解既妙。

    非照而照。

    故照而常寂。

    寂而常照。

    故不立照名也。

    業疏雲。

    對我觀析唯見是塵者。

    記雲。

    我即法塵。

    須知法塵有二。

    一者。

    落謝五塵。

    二者。

    心數法我人妄計。

    體是意思。

    即心數法。

    故屬法塵。

    或可。

    塵即是境。

    對境觀度。

    境落法塵故也。

    有人雲。

    我人乃於色陰塵大體質上。

    橫起執情。

    今求我人。

    本無有體。

    但見色陰。

    塵大而已。

    次以法空求色陰塵大及餘四陰。

    但見名色(彼文)。

    識者更詳。

     問。

    觀之與理。

    何以分異。

     答。

    克體言之。

    觀即是理。

    或分因果。

    能所之殊。

    不無其緻。

    在因名視。

    在果名理。

    又複觀是能觀。

    理是所顯。

     問。

    觀之與行。

    亦何以分。

     答。

    觀是極理。

    體絕言思。

    行即行心。

    造修履踐。

    觀無行而無以顯。

    行無觀而無以成。

    解行兼濟。

    如目足相資也。

     (上示理竟)三者指人。

    即三乘也。

    初觀言少乘。

    通收聲聞緣覺。

    後二雲菩薩。

    複分大小之别。

     問。

    小乘菩薩等文中。

    或似修觀行人。

    或舉果人。

    彰理。

    如何定當。

     答。

    若據疏鈔忏篇。

    克體立觀。

    唯據極理。

    如雲然理大要。

    以此三理等。

    故舉三位果人。

    以彰三理深淺。

    後位菩薩佛果。

    乃重示者。

    一顯非偏。

    二彰圓極也。

    若沙彌篇(疏見受戒)。

    約行示觀。

    故小乘菩薩。

    即修觀之人。

    如雲一者小乘人行等。

    豈不然耶。

    記釋忏篇雲。

    持舉深位。

    以彰理妙。

    不妨令轍。

     問。

    如文所示。

    觀據極理。

    複名聖業。

    深位可修。

    在凡無分耶。

     答。

    觀雖是理。

    行通凡聖。

    如小乘人。

    必先聞空理。

    故用空觀。

    曆諸行相。

    行微觀昧。

    見理未明。

    故位在凡。

    行但屬事。

    觀明理顯。

    即證初果。

    觀方契理。

    行名聖業。

    後唯識觀。

    四位通修。

    若圓機上達。

    用觀見理。

    初後一如。

    如攝論中十住名聖。

    自此以後。

    并名聖業。

    若鈍士利修。

    於前願樂。

    雖觀空有。

    未見中道。

    猶在凡位。

    入見道去。

    方得稱聖。

    行名聖業。

    文召理觀。

    名為聖業。

    何妨修奉。

    自通凡下(上示人竟)。

    又雲。

    攝論乃示後觀所出也。

    本釋多譯。

    作圖示之。

     問。

    如上多譯。

    今依何本。

     答。

    梁朝真谛譯本。

    是今所宗。

     問。

    何處文明宗梁攝耶。

     答。

    吾祖所立。

    圓觀正本。

    梁攝知塵無所有。

    通達真等文。

    又鈔雲。

    從願樂位。

    至究竟位等。

    亦出彼論。

    若是唐攝。

    初位名勝解行。

    彼謂一向随聞生勝解。

    故梁攝初位名願樂。

    亦名信樂。

    論雲。

    依此境界。

    随心信樂。

    入信樂位。

    文雲願樂。

    宗梁明矣。

    若唯識論。

    五位修證。

    與此不同。

     問。

    梁唐兩攝唯識等論。

    當時并行。

    祖師何意。

    唯宗梁攝。

     答。

    諸祖宗承。

    各有主意。

    如天台示觀。

    乃依中論。

    然唐攝等論。

    南山同時翻譯方就。

    承用者稀。

    真谛所翻。

    理圓行妙。

    深契祖懷。

    故所承用。

     問。

    三觀之立。

    通依兩乘。

    何得後觀。

    唯專梁攝。

     答。

    理觀行相。

    經但泛明。

    故諸論師。

    廣遵衆典。

    自成一家。

    示體立行。

    條流有歸。

    故今所宗。

    通則一代大乘。

    局則梁朝攝論前二觀行。

    所本之教。

    於後決異傳中略辨明之。

     第三示立意者 又二。

    即通别也。

    初通意者。

    吾祖宗。

    闡毗尼。

    觀明極理者。

    深有旨焉。

    蓋由佛所設教。

    下至三歸十善。

    莫不被三乘。

    修學為成出離之益。

    況律令比丘衣食四儀。

    語默動靜。

    常爾一心。

    念除諸蓋。

    違則結犯。

    又戒疏雲。

    為道制戒。

    本非世福。

    戒乃事行。

    非假理慧。

    何雲為道。

    且為道之言。

    義該深淺。

    若據毗尼教限。

    則曰為求四果故。

    制增戒學。

    若究佛懷。

    為成一實。

    祖師弘闡。

    亦本聖心。

    若不然者。

    何以逃數寶之诃。

    得免徒勞之責乎。

    但以教為機。

    設機有利鈍。

    理有偏圓。

    略分三位。

    以顯教殊。

    的詳祖意。

    唯在不徧性相。

    圓修唯識。

    庶使出家五衆。

    受(納體)随(持奉)諸行。

    日用軌儀。

    一一皆與圓理相應。

    一家部文。

    示觀明理。

    導於受随。

    義見諸文。

    故略引之。

    故事鈔雲。

    測思明慧。

    冥會前法。

    與彼妙法相應。

    及令發心。

    唯明上品。

    且上品心。

    非理觀而何。

    又業疏雲。

    智知境緣。

    本是心作。

    不妄緣境。

    但唯一識等。

    斯并示受者。

    令以妙觀。

    融會前法。

    能所一如。

    究竟微妙也。

    又顯随行雲。

    希思此行(即篇聚小行也)。

    即是三聚(即大乘圓行也)。

    又雲。

    今識前緣(此指已受篇聚戒法)。

    終歸大乘。

    故須域心於處(以一實妙理。

    為指皈之處)。

    又通括教源雲。

    意唯拯拔一人指歸為顯一理。

    斯乃用實相慧受。

    小戒即大戒。

    以實相慧持。

    律行即妙行。

    智解既明。

    法無不妙。

    正如智論以八十誦。

    即屍羅波羅蜜。

    勝鬘以毗尼即大乘學。

    大集謂五部雖異。

    不妨諸佛法界涅盤。

    斯則皆以戒律為一乘妙行。

    不由妙解。

    何由然乎。

    亦如天台止觀雲。

    用中道慧。

    遍入諸法。

    故經雲。

    式叉式叉。

    名大乘戒也。

    荊溪雲。

    以此中慧。

    融一切法。

    故使一止一作。

    無非法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