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
須知法華涅盤之後。
凡有弘闡。
判教淺深。
絲毫不濫。
被機修奉。
大小融通。
無不圓妙。
故知。
吾祖弘律。
以妙觀為宗。
亦由不此。
斯是吾輩。
用心之處。
不可不明。
多見講學。
不善深究。
屈喪祖懷。
故略叙引。
不覺繁累。
次别意者。
事鈔及業疏忏六聚篇中。
廣明化制行儀。
盛羅理事忏法。
制唯羯磨。
則獨據律文。
化兼理事。
則通遵經論。
複於理忏。
具陳三觀。
使化制俱遵。
理事并運者矣。
又事鈔沙彌篇。
及業疏受戒篇。
廣陳凡聖行法。
該列福道兩修。
複上於聖道行中。
備明三種理觀。
意使初心。
修奉有從。
域心得處。
出家學本。
義不虛設也。
第四決異傳 又二。
即總别也。
初總決三觀者。
問。
有人雲。
南山教部。
但通律相。
那示觀法乎。
此說如何。
答。
不然也。
如靈芝雲。
三藏為一人。
而設三學。
為一人而修。
又雲。
據行則雖通兼濟。
在教則各有司存(文)。
焉有出家修道。
而但專一行。
撰集流通。
而不明理事乎。
但以據進修。
而必須相資。
在弘通。
而用分旁正。
諸祖疏鈔莫不皆然。
又如四分等諸部律中。
明五停四念。
一切行相。
又涅盤等諸部經中。
列五篇七治。
一切律事。
斯蓋如來說法。
被機。
理須通示。
至於諸祖。
約教判文。
義有條貫。
若律中示定慧等行。
判為随律之經。
經明戒律之文。
判為随經之律。
如斯攝屬。
行有所歸。
然今一家。
約教釋文。
則唯歸律藏。
被機修奉。
而觀行兼明。
苟若各專一隅。
何為高達者乎。
問。
輔行雲。
南山亦雲無生忏法。
總别三種(如前所列)。
乃至雲。
南山此文。
雖則有據。
然第一判屬小乘。
小乘且無忏重之理。
況複此位已隔初心。
第二第三。
複屬菩薩。
及以佛果。
凡夫欲依措心無地。
乃至雲。
判位太高。
初心無分。
高位無罪。
何須列之等(文)。
此文傳久。
其義如何。
答。
荊溪尊者。
一代宗師。
人天眼目。
教門抑揚。
無非利物。
豈悠悠者。
而可議哉。
然晚學相承。
故多妄說。
既忝學徒。
無宜緘默。
今略叙明。
知我心者。
無咎加焉。
初雲。
小乘無忏重理者。
此語自謂依律羯磨。
忏初篇罪。
不複本淨。
故雲小乘無忏重理。
彼以此義。
而行立觀。
兩無交涉。
蓋不曉化制之殊也。
問。
律有羯磨許忏。
初重何得言無。
答。
祖師雲。
就律文中。
忏重之相。
雖非足數。
有可收理。
盡形學悔等。
靈芝雲。
律開忏者。
為同财法。
及障來報。
若望壞體。
無任僧用。
不複本位。
猶同不忏。
故雲無也。
非謂不許等。
問。
忏之既淨。
何不足數。
答。
事鈔雲。
忏本清淨。
理當足數。
如得作說戒自恣羯磨等。
但由情過深厚。
不任僧用。
故雲來否随意也。
問。
既不足數。
開忏何為。
答。
若不求忏。
财法兩亡。
僧須滅擯。
由忏淨故。
得入僧中。
同於财法。
但不足數。
又除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
地獄之苦。
頓然清淨。
豈得無益耶。
問。
上引荊溪謂南山小乘理忏。
不滅重罪。
立之無益。
其義如何。
答。
荊溪意謂。
欲滅四重五逆之罪。
須依普賢方等大乘理忏。
故行此位立而無益。
然不知四重等。
律制之罪。
設依大忏。
亦所不滅。
小教無生不滅可知矣。
而荊溪不曉南山立意。
妄為破斥。
然南山依律示六聚忏法。
而忏制罪。
據經列三位。
理觀為除化業。
意使化制雙行。
罪業俱遣。
何嘗獨以空慧。
而忏四重耶。
今更因明。
化制犯忏相。
須略分二意。
一者犯意二者忏意。
言犯意者。
且淫殺等過。
體是十惡。
本有之愆。
化教亦禁。
佛為出家。
又加制約。
而成篇聚。
五衆有犯。
一違本有化業。
二犯篇聚制罪。
故鈔雲。
重增聖制者。
是也。
二忏意者。
祖師雲。
佛法東流。
行此法者。
亦小。
縱有行忏。
則棄小取大。
依佛名方等而忏者。
餘意之所未安。
由心懷厭忻。
未合大道。
但篇聚則依教自滅。
業道則任自靜思。
又鈔雲。
五衆犯罪。
則理事兩緣。
事則順教。
無違唯識。
理則達妄。
外塵本無。
記雲。
事則順教者。
謂作律忏。
曆事緣境。
常照起心。
知唯本識。
随緣流動。
趣向於理。
故雲無違唯識也。
又雲。
達法皆真。
何妨泯淨。
了真即用。
豈礙修行。
是故悟理則萬行齊修。
涉事則一毫不立。
自非通鑒。
餘複何言。
又雲。
化行二教。
罪忏相須。
若唯依化忏。
則制罪不亡。
若專據制科。
則業道全在。
故當化行齊用。
則使業制俱除。
>又問雲。
若依理事忏已。
制罪滅否。
答。
滅否難知。
須準教判。
化滅心業。
制忏違教。
準知制罪不滅(上資持文)。
問。
化忏觀成。
道圓業遣。
若制罪不滅。
應更堕獄耶。
答。
上雲。
制據違教。
設證聖位。
亦須忏悔。
焉有聖人。
故違佛制。
阿難道證四果。
忏七吉羅。
可以準知。
且阿難既經開顯。
已達中道。
豈同愚小耶。
又據大教。
觀成理顯。
如翻大地。
罪業皆枯。
豈有制罪。
而不清淨。
但是違教。
理難覆藏。
又複先犯戒失。
今雖階聖。
還依律忏。
複本戒體。
又複妙解既發。
備修萬行。
豈有過犯。
而不求忏。
吾祖雙立二忏。
正被圓機。
若鈍劣者。
事尚不同。
何能合理。
若據天台諸文。
三種忏法。
皆滅制罪。
及荊溪記文。
各詞異辭。
今略引之。
以通大見。
光明文句雲。
作法忏成。
違無作罪滅。
而性罪不除(雲雲)。
取相忏。
能滅性罪。
違無作罪亡(雲雲)。
無生忏。
能除無明。
如覆大地(雲雲)。
止觀雲。
事忏忏苦道業道。
理忏忏煩惱道。
文雲(虛空藏經文也)。
犯沙彌戒。
乃至大比丘戒。
若不還生。
無有是處。
即忏業道文也。
眼耳諸根清淨。
即忏苦道文也。
第七日見十方佛。
聞法得不退轉。
即忏煩惱道文也。
又百錄通示三忏雲。
四重五逆。
若依大教。
則許忏悔等(文)。
然上天台諸文。
乃準虛空藏經。
依化教理事行忏。
并滅制罪。
至荊溪文中。
初決作法不滅制罪。
不堪足數。
次決取相無生可滅可足。
亦因略引。
又加随決。
輔行引虛空藏經雲。
若比丘至心方等。
誦陀羅尼。
一千四百遍。
乃一忏。
如是次第。
八十七日行道。
若諸菩薩。
八百遍一忏。
六十七日行道。
(乃至)尼衆須大僧為主。
如是忏者。
皆論夷罪。
犯此罪竟。
佛法死人。
今複清淨戒體還生。
悔法若成。
罪無不滅(上依經示。
下彼自決)。
然小乘教門。
尚不開忏。
雖曰還生。
無任僧用。
沙彌犯已。
忏成進具。
大乘所許。
事可通行。
倘聽大僧。
招奸來詐。
實梁誠制。
足數無文。
信大小區分。
聽制條别。
小無忏重之說。
仍成重罪未亡。
安用大教忏夷。
以足小乘僧數。
依大忏已。
内進已道。
何須混濫。
以惑時情。
又引虛空藏雲。
知法者。
須教八百日塗廁。
日日告言。
汝作不淨事。
一心塗廁。
勿令人知。
塗已洗浴。
禮三十五佛。
稱虛空藏名。
(乃至)文殊普賢為證。
白四羯磨。
如前更受。
此亦是犯重失戒之文。
若不失者。
如何忏已。
令其更受(上并荊溪決作法忏。
不滅制罪之文)。
彼又引經雲。
虛空藏頂有天冠。
冠中有如意珠。
冠中有三十五佛現。
是菩薩結跏趺坐。
或時現作一切色像。
行者若於夢中。
若坐禅中。
見此相時。
以摩尼珠印。
印行者臂上。
作罪滅字。
若得此相。
還入僧中。
如法說戒。
若準此意。
足數可矣。
故付法藏中。
滅重罪已。
時人名為清淨律師(已上是荊溪決取相滅制罪也)。
今曰。
彼見經中雲。
若得此相。
還入僧中。
如法說戒。
更決取相能滅制罪。
可以足數。
然恐經中。
乃謂得相好已。
化滅制輕。
可容同法。
而雲如法說戒。
未必便應足數。
又引付法藏文。
切詳彼文。
恐是依律羯磨忏已。
名為清淨。
雖名清淨。
未必足數。
彼又雲。
凡下欲用大乘。
忏重罪者。
當依方等普賢觀等(已上是荊溪決無生滅制罪也)。
今曰。
彼意欲以大乘理忏。
通滅化制之罪。
便為清淨足數。
諒恐未然。
如前引示。
可以自明。
問。
制罪滅否。
如前可曉。
未知依化教理事二忏。
滅業道罪。
其相如何。
答。
天台忏分三種(作法。
取相。
無生)。
南山悔列二科(理事)。
文義深廣。
卒難道盡。
略而言之。
事但伏業。
理可除愆。
但教有偏圓。
忏分大小。
大則觀妙理圓。
見罪邊際。
無非一實。
初心分見。
妙覺極圓。
忏悔位長。
諸文具廣。
小乘觀顯。
覓罪叵得。
但免惡道。
不無别報。
故業疏雲。
若論别報。
無學未免。
故有貫惱之苦。
碎身之痛。
獄火燒身。
餓饑切體等。
若爾。
小乘觀成。
業不盡遣。
是則南山性空一位。
立之無益。
荊溪之斥。
理有可從。
答如前已決。
何為再問。
蓋彼引語斥文。
不明化制。
一不可從。
小乘理忏。
雖非究竟。
經論所載。
理須引示。
令識偏圓。
指歸得處。
天台亦雲。
亦有觀空忏。
即真空也(見百錄文)。
彼不究此。
二不可從。
南山約教立觀。
雖分三位。
結勸指歸。
唯在唯識。
敬儀誡觀。
廣明妙解。
已上略引。
可以自知。
彼又不究。
三不可從(已上。
斥初二句文竟)。
輔行又雲。
況複此位。
已隔初心。
乃至初心無分等。
今決此文。
總有二失。
一者不究南山教門。
被機無局。
二者不曉文中。
舉人顯理。
今略引文。
決令無壅。
且此宗墳典。
理事行儀。
結勸指歸。
并令下凡。
随心忻慕。
修舍有從。
焉有立觀。
而獨被深位。
不為下凡乎。
如事鈔雲。
以此三理。
任智強弱。
随事觀緣等。
歸敬儀雲。
聖道遠而難希。
淨心近而易惑。
為山基於一篑。
為佛起於初念。
故萬
須知法華涅盤之後。
凡有弘闡。
判教淺深。
絲毫不濫。
被機修奉。
大小融通。
無不圓妙。
故知。
吾祖弘律。
以妙觀為宗。
亦由不此。
斯是吾輩。
用心之處。
不可不明。
多見講學。
不善深究。
屈喪祖懷。
故略叙引。
不覺繁累。
次别意者。
事鈔及業疏忏六聚篇中。
廣明化制行儀。
盛羅理事忏法。
制唯羯磨。
則獨據律文。
化兼理事。
則通遵經論。
複於理忏。
具陳三觀。
使化制俱遵。
理事并運者矣。
又事鈔沙彌篇。
及業疏受戒篇。
廣陳凡聖行法。
該列福道兩修。
複上於聖道行中。
備明三種理觀。
意使初心。
修奉有從。
域心得處。
出家學本。
義不虛設也。
第四決異傳 又二。
即總别也。
初總決三觀者。
問。
有人雲。
南山教部。
但通律相。
那示觀法乎。
此說如何。
答。
不然也。
如靈芝雲。
三藏為一人。
而設三學。
為一人而修。
又雲。
據行則雖通兼濟。
在教則各有司存(文)。
焉有出家修道。
而但專一行。
撰集流通。
而不明理事乎。
但以據進修。
而必須相資。
在弘通。
而用分旁正。
諸祖疏鈔莫不皆然。
又如四分等諸部律中。
明五停四念。
一切行相。
又涅盤等諸部經中。
列五篇七治。
一切律事。
斯蓋如來說法。
被機。
理須通示。
至於諸祖。
約教判文。
義有條貫。
若律中示定慧等行。
判為随律之經。
經明戒律之文。
判為随經之律。
如斯攝屬。
行有所歸。
然今一家。
約教釋文。
則唯歸律藏。
被機修奉。
而觀行兼明。
苟若各專一隅。
何為高達者乎。
問。
輔行雲。
南山亦雲無生忏法。
總别三種(如前所列)。
乃至雲。
南山此文。
雖則有據。
然第一判屬小乘。
小乘且無忏重之理。
況複此位已隔初心。
第二第三。
複屬菩薩。
及以佛果。
凡夫欲依措心無地。
乃至雲。
判位太高。
初心無分。
高位無罪。
何須列之等(文)。
此文傳久。
其義如何。
答。
荊溪尊者。
一代宗師。
人天眼目。
教門抑揚。
無非利物。
豈悠悠者。
而可議哉。
然晚學相承。
故多妄說。
既忝學徒。
無宜緘默。
今略叙明。
知我心者。
無咎加焉。
初雲。
小乘無忏重理者。
此語自謂依律羯磨。
忏初篇罪。
不複本淨。
故雲小乘無忏重理。
彼以此義。
而行立觀。
兩無交涉。
蓋不曉化制之殊也。
問。
律有羯磨許忏。
初重何得言無。
答。
祖師雲。
就律文中。
忏重之相。
雖非足數。
有可收理。
盡形學悔等。
靈芝雲。
律開忏者。
為同财法。
及障來報。
若望壞體。
無任僧用。
不複本位。
猶同不忏。
故雲無也。
非謂不許等。
問。
忏之既淨。
何不足數。
答。
事鈔雲。
忏本清淨。
理當足數。
如得作說戒自恣羯磨等。
但由情過深厚。
不任僧用。
故雲來否随意也。
問。
既不足數。
開忏何為。
答。
若不求忏。
财法兩亡。
僧須滅擯。
由忏淨故。
得入僧中。
同於财法。
但不足數。
又除九百二十一億六十千歲。
地獄之苦。
頓然清淨。
豈得無益耶。
問。
上引荊溪謂南山小乘理忏。
不滅重罪。
立之無益。
其義如何。
答。
荊溪意謂。
欲滅四重五逆之罪。
須依普賢方等大乘理忏。
故行此位立而無益。
然不知四重等。
律制之罪。
設依大忏。
亦所不滅。
小教無生不滅可知矣。
而荊溪不曉南山立意。
妄為破斥。
然南山依律示六聚忏法。
而忏制罪。
據經列三位。
理觀為除化業。
意使化制雙行。
罪業俱遣。
何嘗獨以空慧。
而忏四重耶。
今更因明。
化制犯忏相。
須略分二意。
一者犯意二者忏意。
言犯意者。
且淫殺等過。
體是十惡。
本有之愆。
化教亦禁。
佛為出家。
又加制約。
而成篇聚。
五衆有犯。
一違本有化業。
二犯篇聚制罪。
故鈔雲。
重增聖制者。
是也。
二忏意者。
祖師雲。
佛法東流。
行此法者。
亦小。
縱有行忏。
則棄小取大。
依佛名方等而忏者。
餘意之所未安。
由心懷厭忻。
未合大道。
但篇聚則依教自滅。
業道則任自靜思。
又鈔雲。
五衆犯罪。
則理事兩緣。
事則順教。
無違唯識。
理則達妄。
外塵本無。
記雲。
事則順教者。
謂作律忏。
曆事緣境。
常照起心。
知唯本識。
随緣流動。
趣向於理。
故雲無違唯識也。
又雲。
達法皆真。
何妨泯淨。
了真即用。
豈礙修行。
是故悟理則萬行齊修。
涉事則一毫不立。
自非通鑒。
餘複何言。
又雲。
化行二教。
罪忏相須。
若唯依化忏。
則制罪不亡。
若專據制科。
則業道全在。
故當化行齊用。
則使業制俱除。
>又問雲。
若依理事忏已。
制罪滅否。
答。
滅否難知。
須準教判。
化滅心業。
制忏違教。
準知制罪不滅(上資持文)。
問。
化忏觀成。
道圓業遣。
若制罪不滅。
應更堕獄耶。
答。
上雲。
制據違教。
設證聖位。
亦須忏悔。
焉有聖人。
故違佛制。
阿難道證四果。
忏七吉羅。
可以準知。
且阿難既經開顯。
已達中道。
豈同愚小耶。
又據大教。
觀成理顯。
如翻大地。
罪業皆枯。
豈有制罪。
而不清淨。
但是違教。
理難覆藏。
又複先犯戒失。
今雖階聖。
還依律忏。
複本戒體。
又複妙解既發。
備修萬行。
豈有過犯。
而不求忏。
吾祖雙立二忏。
正被圓機。
若鈍劣者。
事尚不同。
何能合理。
若據天台諸文。
三種忏法。
皆滅制罪。
及荊溪記文。
各詞異辭。
今略引之。
以通大見。
光明文句雲。
作法忏成。
違無作罪滅。
而性罪不除(雲雲)。
取相忏。
能滅性罪。
違無作罪亡(雲雲)。
無生忏。
能除無明。
如覆大地(雲雲)。
止觀雲。
事忏忏苦道業道。
理忏忏煩惱道。
文雲(虛空藏經文也)。
犯沙彌戒。
乃至大比丘戒。
若不還生。
無有是處。
即忏業道文也。
眼耳諸根清淨。
即忏苦道文也。
第七日見十方佛。
聞法得不退轉。
即忏煩惱道文也。
又百錄通示三忏雲。
四重五逆。
若依大教。
則許忏悔等(文)。
然上天台諸文。
乃準虛空藏經。
依化教理事行忏。
并滅制罪。
至荊溪文中。
初決作法不滅制罪。
不堪足數。
次決取相無生可滅可足。
亦因略引。
又加随決。
輔行引虛空藏經雲。
若比丘至心方等。
誦陀羅尼。
一千四百遍。
乃一忏。
如是次第。
八十七日行道。
若諸菩薩。
八百遍一忏。
六十七日行道。
(乃至)尼衆須大僧為主。
如是忏者。
皆論夷罪。
犯此罪竟。
佛法死人。
今複清淨戒體還生。
悔法若成。
罪無不滅(上依經示。
下彼自決)。
然小乘教門。
尚不開忏。
雖曰還生。
無任僧用。
沙彌犯已。
忏成進具。
大乘所許。
事可通行。
倘聽大僧。
招奸來詐。
實梁誠制。
足數無文。
信大小區分。
聽制條别。
小無忏重之說。
仍成重罪未亡。
安用大教忏夷。
以足小乘僧數。
依大忏已。
内進已道。
何須混濫。
以惑時情。
又引虛空藏雲。
知法者。
須教八百日塗廁。
日日告言。
汝作不淨事。
一心塗廁。
勿令人知。
塗已洗浴。
禮三十五佛。
稱虛空藏名。
(乃至)文殊普賢為證。
白四羯磨。
如前更受。
此亦是犯重失戒之文。
若不失者。
如何忏已。
令其更受(上并荊溪決作法忏。
不滅制罪之文)。
彼又引經雲。
虛空藏頂有天冠。
冠中有如意珠。
冠中有三十五佛現。
是菩薩結跏趺坐。
或時現作一切色像。
行者若於夢中。
若坐禅中。
見此相時。
以摩尼珠印。
印行者臂上。
作罪滅字。
若得此相。
還入僧中。
如法說戒。
若準此意。
足數可矣。
故付法藏中。
滅重罪已。
時人名為清淨律師(已上是荊溪決取相滅制罪也)。
今曰。
彼見經中雲。
若得此相。
還入僧中。
如法說戒。
更決取相能滅制罪。
可以足數。
然恐經中。
乃謂得相好已。
化滅制輕。
可容同法。
而雲如法說戒。
未必便應足數。
又引付法藏文。
切詳彼文。
恐是依律羯磨忏已。
名為清淨。
雖名清淨。
未必足數。
彼又雲。
凡下欲用大乘。
忏重罪者。
當依方等普賢觀等(已上是荊溪決無生滅制罪也)。
今曰。
彼意欲以大乘理忏。
通滅化制之罪。
便為清淨足數。
諒恐未然。
如前引示。
可以自明。
問。
制罪滅否。
如前可曉。
未知依化教理事二忏。
滅業道罪。
其相如何。
答。
天台忏分三種(作法。
取相。
無生)。
南山悔列二科(理事)。
文義深廣。
卒難道盡。
略而言之。
事但伏業。
理可除愆。
但教有偏圓。
忏分大小。
大則觀妙理圓。
見罪邊際。
無非一實。
初心分見。
妙覺極圓。
忏悔位長。
諸文具廣。
小乘觀顯。
覓罪叵得。
但免惡道。
不無别報。
故業疏雲。
若論别報。
無學未免。
故有貫惱之苦。
碎身之痛。
獄火燒身。
餓饑切體等。
若爾。
小乘觀成。
業不盡遣。
是則南山性空一位。
立之無益。
荊溪之斥。
理有可從。
答如前已決。
何為再問。
蓋彼引語斥文。
不明化制。
一不可從。
小乘理忏。
雖非究竟。
經論所載。
理須引示。
令識偏圓。
指歸得處。
天台亦雲。
亦有觀空忏。
即真空也(見百錄文)。
彼不究此。
二不可從。
南山約教立觀。
雖分三位。
結勸指歸。
唯在唯識。
敬儀誡觀。
廣明妙解。
已上略引。
可以自知。
彼又不究。
三不可從(已上。
斥初二句文竟)。
輔行又雲。
況複此位。
已隔初心。
乃至初心無分等。
今決此文。
總有二失。
一者不究南山教門。
被機無局。
二者不曉文中。
舉人顯理。
今略引文。
決令無壅。
且此宗墳典。
理事行儀。
結勸指歸。
并令下凡。
随心忻慕。
修舍有從。
焉有立觀。
而獨被深位。
不為下凡乎。
如事鈔雲。
以此三理。
任智強弱。
随事觀緣等。
歸敬儀雲。
聖道遠而難希。
淨心近而易惑。
為山基於一篑。
為佛起於初念。
故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