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裡之克。
離初步而不登。
三劫之功。
非始心而罔就。
是知行人發足。
常步此心等。
又雲。
發心畢竟。
初後心齊。
唯識四位。
凡聖通學。
今則在凡不學。
何有克聖之期等。
又雲。
此解微妙。
唯聖達知。
位在下凡。
不宜不解不修習也。
請觀上文。
豈祖師立觀。
唯被深位。
觀位階降。
理事淺深。
具在疏鈔敬儀等文。
非積學而莫盡玄微也(決初失意)。
又事鈔雲。
然理大要不出三種。
又雲。
以此三理等。
則知立觀。
乃據極理。
故舉三位果人。
用彰三觀分齊。
意令初心行者。
操心信樂。
妙達偏圓。
以理照心。
漸階極位。
而彼不曉此意。
乃将文中菩薩等文。
屬觀法所被禀教修奉之人。
故有判位太高之責。
靈芝雖曾決雲。
特舉深位。
以彰理妙。
晚學尚昧。
故特明之。
幾悛舊執(決次失竟)。
輔行又雲。
深位無罪。
何須列等。
且吾祖立觀。
不專深位。
如前可知。
等覺已還。
皆須忏悔。
經中具明。
何雲無罪(已上決輔行文)。
問有人雲。
南山何不依天台觀法。
而别立何為。
答。
此愚者之執。
不足與議。
然不知建宗判教。
意各有由。
焉可抑此而同彼乎。
如扶新論雲。
佛法譬如通都大邑。
東西南北。
随人往來。
果如彼見。
必使天下之人。
同遵一路而行。
其可得乎。
後學公心。
莫循彼說。
問。
天台觀經疏。
以心觀為宗。
靈芝新疏。
以觀佛為宗。
其意若何。
答。
竊觀二文。
各有其意。
天台定宗。
單就能觀。
使開妙解。
達境唯心。
新疏觀佛。
具兼能所。
意簡餘經。
然能觀通於諸行(凡一切諸行。
須以妙觀為主。
此佛祖之意)。
開解習在餘時(如新疏雲。
故諸行者。
先開智解。
通達無礙。
然後晨夕念念。
系想彼方)。
至於依經起行。
必體經文。
正宗(諸經正宗。
行相各各不同。
如新疏。
以五例精簡。
使無通濫)。
此經正宗。
十六觀為能觀。
十六境為所觀。
觀雖十六。
無非一心。
境雖十六。
言佛便足。
故得題雲觀無量壽佛經也。
新疏覽題考義。
能所合稱。
故以觀佛為宗。
使行者妙識經宗。
不濫餘行故也。
問。
心觀即妙理。
觀佛涉境事。
理事兼妙。
霄壤之殊。
毀斥者多。
如何明決。
答。
斯蓋學之不固。
見之不深。
以口爾之傳。
妄生毀斥。
且天台單能非無所觀。
彼疏雲。
佛是所觀勝境。
舉正報以收依報。
述化主以包徒衆。
觀雖十六。
言佛便周。
十疑論(天台作也)雲。
凡求生者。
希心起想。
緣阿彌陀佛。
相好光明。
又觀彼土。
七寶莊嚴。
如無量壽十六觀等(并彼全文)。
蓋此經示觀言略。
列境文繁。
恐諸行者。
滞於境事。
故疏特以妙觀為宗。
令開妙解。
使熾然求生。
達於生體。
了不可得故也。
靈芝新疏。
教觀俱圓。
能所皆妙。
今略引明。
以通大見。
故疏雲。
準知一代彌陀教觀。
皆是圓頓。
一佛乘法。
引慈雲雲。
今談淨土。
唯是大乘了義中。
了義法也。
經曰。
十方谛求。
更無餘乘。
唯一佛乘。
斯之謂矣(上慈雲文。
靈芝準顯)。
言了義者。
了彼淨土。
即我自心。
非他法也。
達彼彌陀。
即我自性。
非他佛也。
如此則回神億剎。
實生乎自己心中。
孕質九蓮。
豈逃乎剎那際内。
故經雲。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即是開示衆生佛之知見。
大乘了義。
豈複過此。
乃至雲。
即知淨穢身土。
悉是衆生自心。
祇由心體虛融。
故使往來無礙。
心性包徧。
遂使取舍無妨等。
又示修雲。
一者能觀心。
即以現前識心想念為體。
下雲。
當起想念。
谛觀於日。
是也。
二者所觀境。
即以彌陀依正莊嚴為體。
能所相資。
方成觀行。
又問雲。
起心取境。
那名理觀。
答。
了此心境。
皆因緣生。
緣生無性。
體非生滅。
即無生理。
乃至雲。
以緣生心。
觀緣生境。
心境雖殊。
緣生不異。
能觀是心。
所觀即佛。
心法佛法。
皆不思議。
故華嚴雲。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即斯義也(上并疏文。
疏中義廣。
請自觀之)。
細詳新疏。
前明教觀。
教圓觀妙。
後段示修能觀所觀。
皆不思議。
則與天台所立無殊。
何分理事粗妙之别。
又如四明妙宗雲。
若此觀法。
及般舟三昧。
拖彼安養依正之境。
用微妙觀。
專就彌陀。
顯真佛體。
雖托彼境。
須知依正同居一心。
心性遍周。
無法不造。
無法不具。
若一毫法。
從心外生。
則不名為大乘觀也等。
請觀此文。
則與靈芝血脈相通。
何是此而非彼乎。
見雲。
心觀便為高妙。
全不假境。
見雲。
觀佛便斥粗淺。
若然。
四種三昧。
無非曆事托境。
應非妙耶。
如此傳演。
念念我人。
心心我見。
非唯昏亂學徒。
抑亦自揚寡陋。
斧在口中。
誰之過也。
次别決文三。
即唯識性相。
初中。
問。
有人準占察經義。
謂真如理觀。
唯識事觀。
斥今家所立。
乃唯識事觀。
此說傳久。
請為明之。
答。
斯乃道聽唯識之名。
以對占察之義。
屬事屬理。
議論紛纭。
一旦謄於方策。
末代播為口實。
非唯滅裂前賢。
亦且翳昏後學。
然吾祖所立。
何嘗局名唯識觀耶。
如前引雲。
外塵本無。
即真如觀。
實唯有識。
即唯識觀。
若利根所修。
理事圓融。
真俗并運。
因果皆妙。
初後一如。
若鈍根所修。
先修唯識。
後修真如。
焉有利修而不涉事。
鈍修而不達理。
況乎唯識得名非局。
或就體得名。
即是一實妙理。
如論雲。
唯識理等。
又前引雲。
唯識通四位。
斯以中道唯識。
為之觀體。
故通四位。
或就行得名。
行有深淺。
觀分理事。
故攝論中。
或雲似唯識觀。
或雲真唯識觀。
占察所明。
修唯識觀人。
入願樂位。
修有利鈍。
故分二觀。
鈍根之人。
曆一切事。
達唯是識。
故得輔行雲唯識曆事。
此之言事。
豈理外之事(占察輔行二觀之義。
并見下引)。
惜乎晚學。
不曾讨論。
妄将破斥。
實可痛心。
又不知吾宗所立。
若在疏鈔。
唯明圓觀。
如前略示。
若在歸敬儀淨心誡觀。
據一實妙理。
而為觀體。
約機修利鈍。
觀分真俗。
與占察同。
今欲塞彼妄傳。
故詳引會。
分為二科。
初明觀體。
體唯是一。
即前鈔雲。
此理深妙。
業疏雲。
大乘極處。
又雲。
要識心本。
是大乘理。
其體清淨。
妙用虛通等。
歸敬儀雲。
是知修道行人。
常觀此理(即唯識妙理也)。
又雲。
自昔已來。
此乘無權。
諸文廣談。
三谛圓融。
一性平等。
為能觀觀體。
占察經雲。
善男子。
欲向大乘者。
應當先知最初根本。
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一實境界。
亦即唯識妙理)。
以修信解。
(乃至)言一實境界者。
謂衆生心體。
從本以來。
不生不滅。
自性清淨。
無障無礙。
猶如虛空。
離分别故。
平等普遍。
無所不至。
圓滿十方。
究竟一相(雲雲)。
此乃經中。
先示觀體。
以開妙解。
前如天台雲。
初心修觀。
以上品寂光。
而為觀體者。
是也。
次約機修。
修有利鈍。
行分真俗。
即歸敬儀雲。
真俗并運。
又雲。
然則性識昏明。
推步通局等。
又雲。
見雖是色。
了色心生。
心外無塵。
名為真觀。
言從心起。
實唯識有。
名為俗觀。
漸次增明。
念念無絕時功。
既積熏習。
逾增觀道。
修明不迷。
緣假名願樂位。
修道人焉。
占察經雲。
依一實境界。
修信解者(四位修觀。
信解即初位。
論名信樂。
又名願樂。
收信住行向四十心人)。
應當學習二種觀道。
一者。
唯心識觀。
二者真如實觀。
學唯心識觀者。
所謂於一切時。
一切處。
随身口意。
所有作業。
悉當觀察。
知唯是心。
(乃至)有所緣念。
還當使心。
随逐彼念。
令心自知。
自生想念。
非一切境界。
有念有分别等。
(乃至)當知如是。
唯心識觀。
名為最上智慧之門(雲雲)。
二學真實觀者。
思惟心性。
無生無滅。
不住見聞學知。
永離一切分别之相。
(乃至)離諸障礙。
懃修不癈。
展轉能入心寂三昧。
又雲。
修學如上信解者。
又有二種。
一者利根。
二者鈍根。
其利根者。
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
唯心所作。
虛狂不實。
如夢如幻等。
決定無有疑慮。
陰蓋輕微。
散亂心少。
如是等人。
應學真如實觀。
其鈍根者。
先未能知一切諸外境界。
悉是唯心。
虛诳不實。
染着情厚。
蓋障數起。
心難調伏。
應當先學唯心識觀等。
如前比拟。
則經文祖義。
所立無殊。
後學我人。
故多妄說。
又靈芝雲。
識即真識。
即是常住。
本淨真心。
亦即中道。
一實境界(上示觀體)然修觀有二。
一者。
直爾總觀。
謂觀念性。
即是真識。
其體清淨。
平等周徧。
含攝諸法。
出生無盡。
究竟一相。
寂然常住。
二者曆事别觀。
一切時中。
随緣動念。
衣食四儀。
若善若惡。
皆能了知。
一識流變(上明利鈍二修。
與前祖義經文是同)。
又輔行雲。
當知修三昧者。
於四十二途。
一不可癈。
故占察雲。
觀有二種。
一者準識。
謂一切準心。
二者實相。
謂觀真如。
準識曆事。
真如觀理。
指要鈔雲。
實相觀者。
即於心識。
體其本寂。
三千宛然。
即空假中。
準識觀者。
照於起心。
變造十界。
即空假中。
據此之文。
隻以體其本寂。
照於起心。
而分其異。
二觀皆雲即空假中。
即空假中。
乃圓觀也。
但利者觀念即真。
念起即俗。
鈍機曆事。
知無是真。
知識是俗。
則前占察真如準識。
雖對利鈍。
必應真俗相須。
但深淺有異耳。
斯蓋利者入願樂時。
先已了達諸法。
究竟一相。
能觀所觀。
無非中道。
念念真如。
心心泯寂。
此人位雖在初。
智圓惑遣。
如華嚴雲。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等。
又如敬儀。
初後心齊等。
又如論雲。
從願樂至究竟。
名觀中等。
始從初心。
終至後心。
無分别智。
念念增明。
破惑亦利。
見理亦速。
不曆僧祇。
涉位究
離初步而不登。
三劫之功。
非始心而罔就。
是知行人發足。
常步此心等。
又雲。
發心畢竟。
初後心齊。
唯識四位。
凡聖通學。
今則在凡不學。
何有克聖之期等。
又雲。
此解微妙。
唯聖達知。
位在下凡。
不宜不解不修習也。
請觀上文。
豈祖師立觀。
唯被深位。
觀位階降。
理事淺深。
具在疏鈔敬儀等文。
非積學而莫盡玄微也(決初失意)。
又事鈔雲。
然理大要不出三種。
又雲。
以此三理等。
則知立觀。
乃據極理。
故舉三位果人。
用彰三觀分齊。
意令初心行者。
操心信樂。
妙達偏圓。
以理照心。
漸階極位。
而彼不曉此意。
乃将文中菩薩等文。
屬觀法所被禀教修奉之人。
故有判位太高之責。
靈芝雖曾決雲。
特舉深位。
以彰理妙。
晚學尚昧。
故特明之。
幾悛舊執(決次失竟)。
輔行又雲。
深位無罪。
何須列等。
且吾祖立觀。
不專深位。
如前可知。
等覺已還。
皆須忏悔。
經中具明。
何雲無罪(已上決輔行文)。
問有人雲。
南山何不依天台觀法。
而别立何為。
答。
此愚者之執。
不足與議。
然不知建宗判教。
意各有由。
焉可抑此而同彼乎。
如扶新論雲。
佛法譬如通都大邑。
東西南北。
随人往來。
果如彼見。
必使天下之人。
同遵一路而行。
其可得乎。
後學公心。
莫循彼說。
問。
天台觀經疏。
以心觀為宗。
靈芝新疏。
以觀佛為宗。
其意若何。
答。
竊觀二文。
各有其意。
天台定宗。
單就能觀。
使開妙解。
達境唯心。
新疏觀佛。
具兼能所。
意簡餘經。
然能觀通於諸行(凡一切諸行。
須以妙觀為主。
此佛祖之意)。
開解習在餘時(如新疏雲。
故諸行者。
先開智解。
通達無礙。
然後晨夕念念。
系想彼方)。
至於依經起行。
必體經文。
正宗(諸經正宗。
行相各各不同。
如新疏。
以五例精簡。
使無通濫)。
此經正宗。
十六觀為能觀。
十六境為所觀。
觀雖十六。
無非一心。
境雖十六。
言佛便足。
故得題雲觀無量壽佛經也。
新疏覽題考義。
能所合稱。
故以觀佛為宗。
使行者妙識經宗。
不濫餘行故也。
問。
心觀即妙理。
觀佛涉境事。
理事兼妙。
霄壤之殊。
毀斥者多。
如何明決。
答。
斯蓋學之不固。
見之不深。
以口爾之傳。
妄生毀斥。
且天台單能非無所觀。
彼疏雲。
佛是所觀勝境。
舉正報以收依報。
述化主以包徒衆。
觀雖十六。
言佛便周。
十疑論(天台作也)雲。
凡求生者。
希心起想。
緣阿彌陀佛。
相好光明。
又觀彼土。
七寶莊嚴。
如無量壽十六觀等(并彼全文)。
蓋此經示觀言略。
列境文繁。
恐諸行者。
滞於境事。
故疏特以妙觀為宗。
令開妙解。
使熾然求生。
達於生體。
了不可得故也。
靈芝新疏。
教觀俱圓。
能所皆妙。
今略引明。
以通大見。
故疏雲。
準知一代彌陀教觀。
皆是圓頓。
一佛乘法。
引慈雲雲。
今談淨土。
唯是大乘了義中。
了義法也。
經曰。
十方谛求。
更無餘乘。
唯一佛乘。
斯之謂矣(上慈雲文。
靈芝準顯)。
言了義者。
了彼淨土。
即我自心。
非他法也。
達彼彌陀。
即我自性。
非他佛也。
如此則回神億剎。
實生乎自己心中。
孕質九蓮。
豈逃乎剎那際内。
故經雲。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即是開示衆生佛之知見。
大乘了義。
豈複過此。
乃至雲。
即知淨穢身土。
悉是衆生自心。
祇由心體虛融。
故使往來無礙。
心性包徧。
遂使取舍無妨等。
又示修雲。
一者能觀心。
即以現前識心想念為體。
下雲。
當起想念。
谛觀於日。
是也。
二者所觀境。
即以彌陀依正莊嚴為體。
能所相資。
方成觀行。
又問雲。
起心取境。
那名理觀。
答。
了此心境。
皆因緣生。
緣生無性。
體非生滅。
即無生理。
乃至雲。
以緣生心。
觀緣生境。
心境雖殊。
緣生不異。
能觀是心。
所觀即佛。
心法佛法。
皆不思議。
故華嚴雲。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即斯義也(上并疏文。
疏中義廣。
請自觀之)。
細詳新疏。
前明教觀。
教圓觀妙。
後段示修能觀所觀。
皆不思議。
則與天台所立無殊。
何分理事粗妙之别。
又如四明妙宗雲。
若此觀法。
及般舟三昧。
拖彼安養依正之境。
用微妙觀。
專就彌陀。
顯真佛體。
雖托彼境。
須知依正同居一心。
心性遍周。
無法不造。
無法不具。
若一毫法。
從心外生。
則不名為大乘觀也等。
請觀此文。
則與靈芝血脈相通。
何是此而非彼乎。
見雲。
心觀便為高妙。
全不假境。
見雲。
觀佛便斥粗淺。
若然。
四種三昧。
無非曆事托境。
應非妙耶。
如此傳演。
念念我人。
心心我見。
非唯昏亂學徒。
抑亦自揚寡陋。
斧在口中。
誰之過也。
次别決文三。
即唯識性相。
初中。
問。
有人準占察經義。
謂真如理觀。
唯識事觀。
斥今家所立。
乃唯識事觀。
此說傳久。
請為明之。
答。
斯乃道聽唯識之名。
以對占察之義。
屬事屬理。
議論紛纭。
一旦謄於方策。
末代播為口實。
非唯滅裂前賢。
亦且翳昏後學。
然吾祖所立。
何嘗局名唯識觀耶。
如前引雲。
外塵本無。
即真如觀。
實唯有識。
即唯識觀。
若利根所修。
理事圓融。
真俗并運。
因果皆妙。
初後一如。
若鈍根所修。
先修唯識。
後修真如。
焉有利修而不涉事。
鈍修而不達理。
況乎唯識得名非局。
或就體得名。
即是一實妙理。
如論雲。
唯識理等。
又前引雲。
唯識通四位。
斯以中道唯識。
為之觀體。
故通四位。
或就行得名。
行有深淺。
觀分理事。
故攝論中。
或雲似唯識觀。
或雲真唯識觀。
占察所明。
修唯識觀人。
入願樂位。
修有利鈍。
故分二觀。
鈍根之人。
曆一切事。
達唯是識。
故得輔行雲唯識曆事。
此之言事。
豈理外之事(占察輔行二觀之義。
并見下引)。
惜乎晚學。
不曾讨論。
妄将破斥。
實可痛心。
又不知吾宗所立。
若在疏鈔。
唯明圓觀。
如前略示。
若在歸敬儀淨心誡觀。
據一實妙理。
而為觀體。
約機修利鈍。
觀分真俗。
與占察同。
今欲塞彼妄傳。
故詳引會。
分為二科。
初明觀體。
體唯是一。
即前鈔雲。
此理深妙。
業疏雲。
大乘極處。
又雲。
要識心本。
是大乘理。
其體清淨。
妙用虛通等。
歸敬儀雲。
是知修道行人。
常觀此理(即唯識妙理也)。
又雲。
自昔已來。
此乘無權。
諸文廣談。
三谛圓融。
一性平等。
為能觀觀體。
占察經雲。
善男子。
欲向大乘者。
應當先知最初根本。
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一實境界。
亦即唯識妙理)。
以修信解。
(乃至)言一實境界者。
謂衆生心體。
從本以來。
不生不滅。
自性清淨。
無障無礙。
猶如虛空。
離分别故。
平等普遍。
無所不至。
圓滿十方。
究竟一相(雲雲)。
此乃經中。
先示觀體。
以開妙解。
前如天台雲。
初心修觀。
以上品寂光。
而為觀體者。
是也。
次約機修。
修有利鈍。
行分真俗。
即歸敬儀雲。
真俗并運。
又雲。
然則性識昏明。
推步通局等。
又雲。
見雖是色。
了色心生。
心外無塵。
名為真觀。
言從心起。
實唯識有。
名為俗觀。
漸次增明。
念念無絕時功。
既積熏習。
逾增觀道。
修明不迷。
緣假名願樂位。
修道人焉。
占察經雲。
依一實境界。
修信解者(四位修觀。
信解即初位。
論名信樂。
又名願樂。
收信住行向四十心人)。
應當學習二種觀道。
一者。
唯心識觀。
二者真如實觀。
學唯心識觀者。
所謂於一切時。
一切處。
随身口意。
所有作業。
悉當觀察。
知唯是心。
(乃至)有所緣念。
還當使心。
随逐彼念。
令心自知。
自生想念。
非一切境界。
有念有分别等。
(乃至)當知如是。
唯心識觀。
名為最上智慧之門(雲雲)。
二學真實觀者。
思惟心性。
無生無滅。
不住見聞學知。
永離一切分别之相。
(乃至)離諸障礙。
懃修不癈。
展轉能入心寂三昧。
又雲。
修學如上信解者。
又有二種。
一者利根。
二者鈍根。
其利根者。
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
唯心所作。
虛狂不實。
如夢如幻等。
決定無有疑慮。
陰蓋輕微。
散亂心少。
如是等人。
應學真如實觀。
其鈍根者。
先未能知一切諸外境界。
悉是唯心。
虛诳不實。
染着情厚。
蓋障數起。
心難調伏。
應當先學唯心識觀等。
如前比拟。
則經文祖義。
所立無殊。
後學我人。
故多妄說。
又靈芝雲。
識即真識。
即是常住。
本淨真心。
亦即中道。
一實境界(上示觀體)然修觀有二。
一者。
直爾總觀。
謂觀念性。
即是真識。
其體清淨。
平等周徧。
含攝諸法。
出生無盡。
究竟一相。
寂然常住。
二者曆事别觀。
一切時中。
随緣動念。
衣食四儀。
若善若惡。
皆能了知。
一識流變(上明利鈍二修。
與前祖義經文是同)。
又輔行雲。
當知修三昧者。
於四十二途。
一不可癈。
故占察雲。
觀有二種。
一者準識。
謂一切準心。
二者實相。
謂觀真如。
準識曆事。
真如觀理。
指要鈔雲。
實相觀者。
即於心識。
體其本寂。
三千宛然。
即空假中。
準識觀者。
照於起心。
變造十界。
即空假中。
據此之文。
隻以體其本寂。
照於起心。
而分其異。
二觀皆雲即空假中。
即空假中。
乃圓觀也。
但利者觀念即真。
念起即俗。
鈍機曆事。
知無是真。
知識是俗。
則前占察真如準識。
雖對利鈍。
必應真俗相須。
但深淺有異耳。
斯蓋利者入願樂時。
先已了達諸法。
究竟一相。
能觀所觀。
無非中道。
念念真如。
心心泯寂。
此人位雖在初。
智圓惑遣。
如華嚴雲。
初發心時。
便成正覺等。
又如敬儀。
初後心齊等。
又如論雲。
從願樂至究竟。
名觀中等。
始從初心。
終至後心。
無分别智。
念念增明。
破惑亦利。
見理亦速。
不曆僧祇。
涉位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