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竟。
鈍根之者。
雖已聞妙理。
能發大心。
但知未明利。
入願樂時。
始知諸法。
體是唯識。
但有意言。
思惟分别。
種種差異。
於此位中。
修影像唯識觀。
遣意言分别。
伏外諸塵。
準論謂之。
依他性。
遣分别性。
證無相性。
時經長劫。
漸漸明利。
然後方達一切唯真唯實。
論中謂之以真實性。
遣依他性。
證無生性。
翻真實性。
為無性性。
謂之從假入空。
照假無生。
故見中道。
得無分别智。
位入見道。
如是則雖利鈍明昧。
遲速有異。
必真俗兩緣。
曆位無别也。
然上所引。
占察南山真觀。
靈芝總觀。
唯利根所修。
占察南山唯識俗觀。
及靈芝别觀。
乃鈍根所修。
利者智圓。
能了俗即真。
觀别是總。
故隐俗别之号。
唯彰真總之名。
鈍者智劣。
由俗顯真。
因别歸總。
故揚俗别之稱。
乃隐真總之目。
已上皆謂。
修唯識願樂位人。
雖利鈍小異。
真俗無殊。
問。
既利鈍二機。
證有遲速。
所曆階位。
為同為異。
答同也。
如前引。
敬儀雲。
由解行之遠近。
緻利鈍之乖異。
菩薩約位。
具列五十餘階等。
是知唯識四位俱曆。
但遲速異耳。
問。
有人以今家觀位。
初住破惑。
列圖行世。
又有人謂。
觀雖是圓。
斷必初地。
唯據儀文。
三賢十聖。
三祇三劫等文。
如斯諸說。
其義如何。
答。
由不究諸文。
理事兩緣。
利鈍皆被之義。
故此妄立。
初師則褒於鈍漸。
一混上流。
次師抑於圓修。
涉時長遠。
文雲。
推步通局。
解行遠近等。
何不詳取。
而妄意偏判。
溺喪祖懷。
其可得乎。
問。
祖師於疏鈔。
以利鈍二機。
分對相空唯識。
如雲。
鈍見空時。
不分别色。
智知唯識。
不分别空。
今唯識一觀。
通被利鈍何耶。
答。
若三觀相望。
性空是鈍。
唯識最利。
相空望前為利。
望後為鈍。
若三觀别論。
則各被利鈍。
略分如此。
義見諸文。
非學不知也。
問。
近多判大菩薩。
乃是行大。
非位大。
破靈芝說地上為大菩薩故使荊溪有判位大高之責。
殊不知。
今家所謂大菩薩者。
蓋指乎修唯識觀者。
對前相空為小。
故稱大爾。
資持反謂特舉深位。
以彰理妙。
未免将錯就錯等。
此義請為決之。
既納三聚。
何須後增菩薩等。
乃是修唯識觀人。
故有判位太高。
深位無罪之斥。
前二師亦謂大菩薩者。
乃是行大。
圓觀唯識之者。
正是将錯就錯。
何以此語。
而責資持耶。
蓋由鈔疏中。
觀示三種極理。
故舉三位果人。
證此觀行。
乃是聖道故也。
至於行位。
在文皆略。
并指論文。
及凡聖行法。
資持豈不知唯識四位。
凡聖通學。
如雲論文自雲。
唯識通四位。
那責南山判耶。
此蓋特舉深位。
以彰理妙。
當知悔法正為下凡。
故下勸令任智強弱。
随事觀緣。
豈令佛果。
而悔罪耶。
此是資持全文。
故特引之。
庶使見者。
知其意焉。
問。
既雲深位。
應是十地。
資持那得又雲。
大菩薩者。
初地已去耶。
答。
若在賢位。
未見真理。
顯觀非妙。
初地已去。
破無明。
證中道。
顯理觀之高深。
令行者之忻慕。
既雲已去。
明知非局。
次決相空。
問。
業疏既雲。
經中乃多。
要分三位。
未審此位本何經耶。
學者議論紛纭。
未見定指。
答。
吾祖聖師。
神慧卓朗。
通經通律。
立事立言。
非考之實錄。
得之自心。
必無妄示。
此位所未說者無唯今依業疏雲。
初淺滞教謂境是空等。
又靈芝雲。
雖發大心。
未窮心本。
故設此觀。
空諸塵境。
如諸般若所被初心等。
(文)今且以諸部般若中。
通被大乘。
初心淺破。
諸法之相。
滞住空理者。
即此位教意。
如靈感傳。
天神告南山雲。
但是無相。
離我我所。
即入般若等。
又原人論。
分般若。
共不共别。
不共乃唯被菩薩。
共則通被三乘。
又成實雲。
若滅五陰相。
爾時乃名空相具足等。
是知般若通被淺深兩機。
相空該於大小二典。
當須優柔教意。
不可妄心穿鑿。
問。
業疏何雲大乘極處。
空識為本耶。
答。
小菩薩既發大心。
亦名大乘。
雖但見空理。
於彼當教。
亦為極處。
問。
未審此觀。
斷證位次如何。
答。
有人依大品中。
乾慧等地。
祖師無定指之文。
又不見整師凡聖行法故。
未敢定論。
請更詳之。
問。
相空觀位屬大耶小耶。
答。
如上所示。
屬大明矣。
但緣失考諸文。
故有異說。
今通引疏鈔明文。
方見判攝不濫。
如雲觀事是空。
又雲。
謂境是空。
又雲。
鈍見空時等。
據此但見空理。
則與二乘是同。
如雲小菩薩。
又雲。
大乘極處等。
據此又屬大乘。
尋觀靈芝諸記。
分對極明。
如雲由小菩薩。
涉於大小。
小據觀智。
大約志求。
大小雖異。
并菩薩乘。
故且一往通收大中。
又雲。
相空通大小。
又雲。
前二性相雖殊。
皆以空為理。
後一以心為理。
若權實往分。
前二為權。
後一是實。
若大小相對。
前一是小。
後二屬大。
又雲。
上之三觀。
前二小乘。
後一大乘等(雲雲)。
斯皆約志求收大。
約觀智歸小。
大率修行。
志願為要。
故此一位。
必屬大攝。
近有我見不融。
見雲前二小乘。
便謂靈芝判此觀位。
不合屬小。
廣有毀斥。
雲雲久矣。
今謂管窺者。
即此人也。
然不知此文。
總判三理。
大小有歸。
故雲前二小耳。
苟通究諸文。
則妄執必釋也。
問。
會正記釋小菩薩雲。
即地前加行三賢。
增晖雲。
修影像唯識者。
又有雲。
信解行向。
四十心人。
又有判同台宗别教列圖流行。
又有判同台宗通教等。
雲雲。
如何。
答。
準攝論中。
地前修影像唯識。
為願樂位。
收信解行向等人。
然此行者。
皆知妙理發心。
究竟修唯識觀。
但智未圓明。
未證中道故。
在賢位。
而小菩薩者。
南山謂之初淺滞教。
靈芝謂之未窮心本。
以空慧證空理。
與唯識願樂行相天别。
判同别教者。
且别教修次第三觀。
破無明證中道。
比之淺滞之教。
空相之人。
遠之又遠。
自悞悞他。
師資相授。
非一日矣。
判同通教者。
一往覽文。
不無其緻。
細詳今立。
理恐未然。
何耶此之性相唯識。
皆本教诠之有殊。
彼之藏通别圓。
各明觀行之乃異。
雖三四之不等。
攝大小而皆同。
苟以彼通。
而同此相。
則何異續凫而載鶴乎。
須知性空一位。
通被利鈍。
該乎體扸。
切詳義趣。
可以收彼。
藏通二乘。
如資持等記。
可以準知。
相空一觀。
文通深淺。
如前引般若成實等是也。
此位觀行。
亦通大小。
如前引。
資持雲。
大小雖異。
并菩薩乘等。
是也。
約義斟酌。
可收彼藏通菩薩。
唯識雖圓。
機修乃異。
亦如前引。
疏鈔諸記。
理事總别。
敬儀誡觀利鈍遲速等大觀文理。
可以收彼别圓二門。
如此分對。
方見祖師立教。
被機兩皆周足。
問。
資持謂相空雲。
若對三宗。
即當四分。
同觀空理。
故雲小也。
志慕佛乘。
故雲菩薩。
相召佛子。
即為明例。
有人雲。
資持将三觀。
配三宗。
故以四分。
屬小菩薩。
不知性空一觀。
正出成論。
那。
得四分屬小菩薩等(雲雲)。
此破資持文義極廣。
如何疎決。
答。
蓋彼人不體此位義通。
又昧四分旨趣。
但随他宗教門以局今家觀行。
未免展轉有過。
若據天台所判。
以小乘諸律。
成實等論。
盡鹿苑三藏教收。
故不可以相屬空觀位。
配屬四分。
然吾祖遵一代時教。
大小淺深。
總示三觀三宗。
文義既齊。
攝屬何失。
若執文雲。
觀事是空本。
相是空等語。
謂不可比對四分者。
然此部計。
達諸法相緣生故空。
一切皆假故名空宗。
亦曰。
假宗舍财用非重。
相召為佛子。
皆大乘義。
沓婆厭小行。
專利他。
又成論中。
先以生空不見我人。
後以法空。
不見色性。
乃至不見識性。
又雲。
若滅五陰相。
爾時乃名空相具足。
是知。
四分成實。
乘非愚小。
行兼利他。
觀不唯明析拙。
人匪局号二乘。
教蘊分通。
義該深淺。
淺屬性空。
深歸相位。
況複相空。
又通深淺。
淺收四分成實等。
深收般若大空。
又乃性空。
亦具深淺。
淺收十誦雜心等深收四分成實等。
前引成實具有破性破相之語。
豈不明耶。
廣在諸文。
義非臆說。
三決性空。
問。
性空者。
請示其體。
以決諸疑。
答。
言性者。
即橫執之情。
如瑜伽論雲。
性者。
情也。
執情之義。
如前略釋。
請白披之。
問。
性空一觀。
本何教義。
答。
觀依經立。
理假言诠。
雖文無定指。
必義有所歸。
既觀明空理。
位結小乘。
約義定文。
即阿含等經。
成雜等論。
四十等律。
但有明析法破性。
體法破性者。
皆此宗教意。
破人法執情之性。
故得性名。
永異先哲。
問。
性空一觀。
屬有門耶。
空門耶。
答。
空有齊收。
如資持雲。
言性空者。
須分利鈍。
利者體色即空。
鈍者析法見空。
(文)準此利即空門。
鈍即有門。
深淺配對。
如前可見。
問。
資持雲。
或雲有宗唯證人空。
假宗人法二空。
其義如何。
答。
據南山敬儀誡觀業疏等文。
人法二空。
大小同證。
空有俱修。
但深淺有異。
若我人執性。
空有并破。
實法體性。
盡不盡别。
如四明雲。
有門說存鄰虛。
空門說破鄰虛。
今更議之。
有門計我是空。
計法是實。
本證人空。
蓋於諸法。
窮逐我人。
故得破法。
粗相分證法空。
微細色心。
不能窮盡。
所謂觀色至於極微。
觀心至於一念。
空門計我人實法。
體皆空寂。
但觀諸法。
我人何立。
行圓果滿。
空皆究竟也。
如上略叙。
可謂以螺酌海。
不知分量也。
嘉定庚辰。
仲秋滄洲座司出。
終南家業卷上(本)
鈍根之者。
雖已聞妙理。
能發大心。
但知未明利。
入願樂時。
始知諸法。
體是唯識。
但有意言。
思惟分别。
種種差異。
於此位中。
修影像唯識觀。
遣意言分别。
伏外諸塵。
準論謂之。
依他性。
遣分别性。
證無相性。
時經長劫。
漸漸明利。
然後方達一切唯真唯實。
論中謂之以真實性。
遣依他性。
證無生性。
翻真實性。
為無性性。
謂之從假入空。
照假無生。
故見中道。
得無分别智。
位入見道。
如是則雖利鈍明昧。
遲速有異。
必真俗兩緣。
曆位無别也。
然上所引。
占察南山真觀。
靈芝總觀。
唯利根所修。
占察南山唯識俗觀。
及靈芝别觀。
乃鈍根所修。
利者智圓。
能了俗即真。
觀别是總。
故隐俗别之号。
唯彰真總之名。
鈍者智劣。
由俗顯真。
因别歸總。
故揚俗别之稱。
乃隐真總之目。
已上皆謂。
修唯識願樂位人。
雖利鈍小異。
真俗無殊。
問。
既利鈍二機。
證有遲速。
所曆階位。
為同為異。
答同也。
如前引。
敬儀雲。
由解行之遠近。
緻利鈍之乖異。
菩薩約位。
具列五十餘階等。
是知唯識四位俱曆。
但遲速異耳。
問。
有人以今家觀位。
初住破惑。
列圖行世。
又有人謂。
觀雖是圓。
斷必初地。
唯據儀文。
三賢十聖。
三祇三劫等文。
如斯諸說。
其義如何。
答。
由不究諸文。
理事兩緣。
利鈍皆被之義。
故此妄立。
初師則褒於鈍漸。
一混上流。
次師抑於圓修。
涉時長遠。
文雲。
推步通局。
解行遠近等。
何不詳取。
而妄意偏判。
溺喪祖懷。
其可得乎。
問。
祖師於疏鈔。
以利鈍二機。
分對相空唯識。
如雲。
鈍見空時。
不分别色。
智知唯識。
不分别空。
今唯識一觀。
通被利鈍何耶。
答。
若三觀相望。
性空是鈍。
唯識最利。
相空望前為利。
望後為鈍。
若三觀别論。
則各被利鈍。
略分如此。
義見諸文。
非學不知也。
問。
近多判大菩薩。
乃是行大。
非位大。
破靈芝說地上為大菩薩故使荊溪有判位大高之責。
殊不知。
今家所謂大菩薩者。
蓋指乎修唯識觀者。
對前相空為小。
故稱大爾。
資持反謂特舉深位。
以彰理妙。
未免将錯就錯等。
此義請為決之。
既納三聚。
何須後增菩薩等。
乃是修唯識觀人。
故有判位太高。
深位無罪之斥。
前二師亦謂大菩薩者。
乃是行大。
圓觀唯識之者。
正是将錯就錯。
何以此語。
而責資持耶。
蓋由鈔疏中。
觀示三種極理。
故舉三位果人。
證此觀行。
乃是聖道故也。
至於行位。
在文皆略。
并指論文。
及凡聖行法。
資持豈不知唯識四位。
凡聖通學。
如雲論文自雲。
唯識通四位。
那責南山判耶。
此蓋特舉深位。
以彰理妙。
當知悔法正為下凡。
故下勸令任智強弱。
随事觀緣。
豈令佛果。
而悔罪耶。
此是資持全文。
故特引之。
庶使見者。
知其意焉。
問。
既雲深位。
應是十地。
資持那得又雲。
大菩薩者。
初地已去耶。
答。
若在賢位。
未見真理。
顯觀非妙。
初地已去。
破無明。
證中道。
顯理觀之高深。
令行者之忻慕。
既雲已去。
明知非局。
次決相空。
問。
業疏既雲。
經中乃多。
要分三位。
未審此位本何經耶。
學者議論紛纭。
未見定指。
答。
吾祖聖師。
神慧卓朗。
通經通律。
立事立言。
非考之實錄。
得之自心。
必無妄示。
此位所未說者無唯今依業疏雲。
初淺滞教謂境是空等。
又靈芝雲。
雖發大心。
未窮心本。
故設此觀。
空諸塵境。
如諸般若所被初心等。
(文)今且以諸部般若中。
通被大乘。
初心淺破。
諸法之相。
滞住空理者。
即此位教意。
如靈感傳。
天神告南山雲。
但是無相。
離我我所。
即入般若等。
又原人論。
分般若。
共不共别。
不共乃唯被菩薩。
共則通被三乘。
又成實雲。
若滅五陰相。
爾時乃名空相具足等。
是知般若通被淺深兩機。
相空該於大小二典。
當須優柔教意。
不可妄心穿鑿。
問。
業疏何雲大乘極處。
空識為本耶。
答。
小菩薩既發大心。
亦名大乘。
雖但見空理。
於彼當教。
亦為極處。
問。
未審此觀。
斷證位次如何。
答。
有人依大品中。
乾慧等地。
祖師無定指之文。
又不見整師凡聖行法故。
未敢定論。
請更詳之。
問。
相空觀位屬大耶小耶。
答。
如上所示。
屬大明矣。
但緣失考諸文。
故有異說。
今通引疏鈔明文。
方見判攝不濫。
如雲觀事是空。
又雲。
謂境是空。
又雲。
鈍見空時等。
據此但見空理。
則與二乘是同。
如雲小菩薩。
又雲。
大乘極處等。
據此又屬大乘。
尋觀靈芝諸記。
分對極明。
如雲由小菩薩。
涉於大小。
小據觀智。
大約志求。
大小雖異。
并菩薩乘。
故且一往通收大中。
又雲。
相空通大小。
又雲。
前二性相雖殊。
皆以空為理。
後一以心為理。
若權實往分。
前二為權。
後一是實。
若大小相對。
前一是小。
後二屬大。
又雲。
上之三觀。
前二小乘。
後一大乘等(雲雲)。
斯皆約志求收大。
約觀智歸小。
大率修行。
志願為要。
故此一位。
必屬大攝。
近有我見不融。
見雲前二小乘。
便謂靈芝判此觀位。
不合屬小。
廣有毀斥。
雲雲久矣。
今謂管窺者。
即此人也。
然不知此文。
總判三理。
大小有歸。
故雲前二小耳。
苟通究諸文。
則妄執必釋也。
問。
會正記釋小菩薩雲。
即地前加行三賢。
增晖雲。
修影像唯識者。
又有雲。
信解行向。
四十心人。
又有判同台宗别教列圖流行。
又有判同台宗通教等。
雲雲。
如何。
答。
準攝論中。
地前修影像唯識。
為願樂位。
收信解行向等人。
然此行者。
皆知妙理發心。
究竟修唯識觀。
但智未圓明。
未證中道故。
在賢位。
而小菩薩者。
南山謂之初淺滞教。
靈芝謂之未窮心本。
以空慧證空理。
與唯識願樂行相天别。
判同别教者。
且别教修次第三觀。
破無明證中道。
比之淺滞之教。
空相之人。
遠之又遠。
自悞悞他。
師資相授。
非一日矣。
判同通教者。
一往覽文。
不無其緻。
細詳今立。
理恐未然。
何耶此之性相唯識。
皆本教诠之有殊。
彼之藏通别圓。
各明觀行之乃異。
雖三四之不等。
攝大小而皆同。
苟以彼通。
而同此相。
則何異續凫而載鶴乎。
須知性空一位。
通被利鈍。
該乎體扸。
切詳義趣。
可以收彼。
藏通二乘。
如資持等記。
可以準知。
相空一觀。
文通深淺。
如前引般若成實等是也。
此位觀行。
亦通大小。
如前引。
資持雲。
大小雖異。
并菩薩乘等。
是也。
約義斟酌。
可收彼藏通菩薩。
唯識雖圓。
機修乃異。
亦如前引。
疏鈔諸記。
理事總别。
敬儀誡觀利鈍遲速等大觀文理。
可以收彼别圓二門。
如此分對。
方見祖師立教。
被機兩皆周足。
問。
資持謂相空雲。
若對三宗。
即當四分。
同觀空理。
故雲小也。
志慕佛乘。
故雲菩薩。
相召佛子。
即為明例。
有人雲。
資持将三觀。
配三宗。
故以四分。
屬小菩薩。
不知性空一觀。
正出成論。
那。
得四分屬小菩薩等(雲雲)。
此破資持文義極廣。
如何疎決。
答。
蓋彼人不體此位義通。
又昧四分旨趣。
但随他宗教門以局今家觀行。
未免展轉有過。
若據天台所判。
以小乘諸律。
成實等論。
盡鹿苑三藏教收。
故不可以相屬空觀位。
配屬四分。
然吾祖遵一代時教。
大小淺深。
總示三觀三宗。
文義既齊。
攝屬何失。
若執文雲。
觀事是空本。
相是空等語。
謂不可比對四分者。
然此部計。
達諸法相緣生故空。
一切皆假故名空宗。
亦曰。
假宗舍财用非重。
相召為佛子。
皆大乘義。
沓婆厭小行。
專利他。
又成論中。
先以生空不見我人。
後以法空。
不見色性。
乃至不見識性。
又雲。
若滅五陰相。
爾時乃名空相具足。
是知。
四分成實。
乘非愚小。
行兼利他。
觀不唯明析拙。
人匪局号二乘。
教蘊分通。
義該深淺。
淺屬性空。
深歸相位。
況複相空。
又通深淺。
淺收四分成實等。
深收般若大空。
又乃性空。
亦具深淺。
淺收十誦雜心等深收四分成實等。
前引成實具有破性破相之語。
豈不明耶。
廣在諸文。
義非臆說。
三決性空。
問。
性空者。
請示其體。
以決諸疑。
答。
言性者。
即橫執之情。
如瑜伽論雲。
性者。
情也。
執情之義。
如前略釋。
請白披之。
問。
性空一觀。
本何教義。
答。
觀依經立。
理假言诠。
雖文無定指。
必義有所歸。
既觀明空理。
位結小乘。
約義定文。
即阿含等經。
成雜等論。
四十等律。
但有明析法破性。
體法破性者。
皆此宗教意。
破人法執情之性。
故得性名。
永異先哲。
問。
性空一觀。
屬有門耶。
空門耶。
答。
空有齊收。
如資持雲。
言性空者。
須分利鈍。
利者體色即空。
鈍者析法見空。
(文)準此利即空門。
鈍即有門。
深淺配對。
如前可見。
問。
資持雲。
或雲有宗唯證人空。
假宗人法二空。
其義如何。
答。
據南山敬儀誡觀業疏等文。
人法二空。
大小同證。
空有俱修。
但深淺有異。
若我人執性。
空有并破。
實法體性。
盡不盡别。
如四明雲。
有門說存鄰虛。
空門說破鄰虛。
今更議之。
有門計我是空。
計法是實。
本證人空。
蓋於諸法。
窮逐我人。
故得破法。
粗相分證法空。
微細色心。
不能窮盡。
所謂觀色至於極微。
觀心至於一念。
空門計我人實法。
體皆空寂。
但觀諸法。
我人何立。
行圓果滿。
空皆究竟也。
如上略叙。
可謂以螺酌海。
不知分量也。
嘉定庚辰。
仲秋滄洲座司出。
終南家業卷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