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中(本)
關燈
小
中
大
無誘道之方。
不可局執難緣。
阻彼高興。
涅盤四依。
宜在一用。
略茲叙釋。
達者鑒之。
紹定癸巳冬。
日山迷。
戒體正義直言 (細色決有。
分通決空。
圓通空有。
正顯分大)。
業疏戒體正義一門。
始末文義。
皆是大乘。
與昔全别。
中間再述空有。
乃是引古騰計。
意在對破決顯。
能決之文。
盡出祖懷。
俱為正義。
但先就計。
義尚含容。
故後立圓。
分明指示。
識藏種子。
方顯其實。
初順有門。
談體是色。
然有宗諸師。
一謂體是身口所成。
二計體有損益。
故判為色。
如前引示。
雖據雜心俱舍。
無非皆是如來權巧。
随機而說。
諸師不曉。
乃成宗計。
今立正義。
且順彼計。
以色決色。
謂一切衆生。
造善造惡。
所發業體。
相貌顯然。
故名為色。
乃全心即性之色。
微細難知。
凡小莫測。
唯佛如來。
種智圓明。
窮盡業性。
實知實見。
如實而說。
顯前所計。
雖亦名色。
不知其實。
故總斥雲。
意言如此。
假宗中。
鈔及今經。
上品既令受大。
今依受出體。
須約大論。
初略标古計。
由下示今立。
業既心起。
色豈他成。
則内外色心等法。
全是一心。
随緣變造。
故雲分心成色。
乃顯能受之心。
起得其實。
身口之具。
體亦虛融。
蓋準此律大義。
而有此示。
能造既融。
所發之體。
豈是非二。
且順教限。
故雲強目。
考下重顯體用。
決前空計。
雖依成實。
由彼止是小教空門。
與四分旨取不同。
彼雲心造且據六識。
今謂諸法體。
唯一心随緣變造。
文雲本由心生者。
發起有從也。
還熏本心者。
依持得所也。
心既真常。
體乃微妙。
故得熏習。
有力用也。
心道冥昧者。
戒業之體。
隐密難知也(體是心業。
故雲心道。
如雜心論召無作為思顯道亦名業道等是也)。
止可名通者。
諸師通體。
止在循名也。
故約等語。
重牒前計。
斥其不知。
雖雲非二。
猶是強立。
又複前有宗中。
直決所發之體。
昔雲假色。
今謂細色。
此假宗中。
乃決能造。
顯於所發。
昔謂作戒能造體是色心。
無作異前。
體名非二。
今決能造。
造能在六。
起必因八。
所發之體。
豈是他法。
是則能所。
方知其的。
假宗諸師。
以色心五義。
推窮業體。
全不知實。
故又斥雲。
不知何目。
強号非二。
濟緣雲。
且附權意。
故雲強目。
又雲。
今取道意。
識達體貌。
即知二非。
附權而立。
故雲強耳(彼文)。
若體權取通意者。
豈唯四分。
一切小乘。
若教若行。
皆附權立。
若取通意。
無非一實。
有宗假色。
非強号耶。
今謂不然。
兩雲強号。
前且順古。
後是斥非。
文意若此。
何必他求。
蓋南山已前。
弘律諸師。
不達四分宗旨。
但依成實。
非二出體。
故此決之。
若爾。
此宗正義。
以何為體。
答。
受既納大。
體依大出。
如前叙釋。
心生熏心。
體是心種。
義實昭然。
但教限局。
在文尚隐。
後圓決教。
扶顯種子名。
問。
記釋心生熏心等文。
并約六識。
子何相違。
答。
就文釋義。
不亂宗途。
理當如此。
不妨記主意自明白。
如雲即此乃是示體之處。
豈不然哉。
須知此科。
正是考出無作。
體是心種。
決前不知也。
請細讀文。
其義自顯。
又況攝大乘釋論雲。
眼等六識。
生滅不定。
餘識間起。
熏習種子。
不得成就。
阿梨耶識。
不生不滅。
體唯是一。
常受貪欲等。
六識所熏。
成世間果報等。
準此文決。
六不受熏。
今文熏心。
若謂熏六。
恐非疏意。
疏接假宗能決文後。
立問答雲。
如正義論。
熏本識藏。
此是種子。
能為後習。
何得說為形終戒謝。
答。
種由思生。
要期是願。
願約盡形。
形終戒謝。
行随願起。
功用超前。
功由思生。
随心無絕。
故偏就行。
能起後習。
不約虛願。
來招樂果。
記雲。
此問所來。
由後圓教。
決此二非。
以為識種。
識既常存。
種則不滅。
即違今家命終失義。
故探取後文為難。
(文)若雲探取後圓者。
何不直於圓教後難耶。
今謂。
此問即蹑前科大乘之義。
以難戒謝也。
由前依宗。
約大考體。
能生所熏。
唯一真常。
所發業體。
豈随形謝。
此問之來。
其意若此。
但正義所立。
的在識種。
前順宗計。
語尚暗含。
今特指決。
故雲如正義等。
顯此生熏。
即是藏識。
顯此業體。
即是種子。
彰常存之義。
俾問意分明。
複使學者。
曉前能決即大義也。
問。
能決既即大義。
何不顯談識種。
答。
四分雖大。
教猶在小。
所以文隐。
而義明也。
若爾。
此問答中。
顯談識種。
豈非混亂。
答。
若不顯陳。
何彰問意。
正恐混亂。
故立問決。
問。
此問答中。
既談識種。
後圓教中。
何再出耶。
答。
此問答中。
且顯四分。
後圓教中。
通決空有。
不妨重示。
餘如前決。
問。
記釋疏中答文思願行等。
并約受論。
其義如何。
答。
約受釋文。
其義雖善。
但述意未明。
緻學者多昧。
須知思即能緣能受之心。
願即盡形斷惡。
納戒之誓。
行即随願。
而起奉持之志。
若唯思願。
而無持心。
不發戒體。
如戒疏釋共戒同戒雲。
前列共者。
明同受願也。
後列同者。
明同随行也。
若受戒時。
且論受願。
無思學行。
則但虛願。
不感戒也。
又鈔雲。
若但有受。
無持心者。
受戒不得。
又雲。
甯起行用。
不須願求。
據此諸文。
必須持心。
方感戒也。
今文以願期有謝。
戒種無亡。
而通來難。
受既無獲。
何論無亡。
文中上二句。
示思願之别。
次二句示釋願期有謝。
行下明戒種無亡。
思之一字。
即同鈔中測思明慧之思。
皆指圓人。
能緣能受。
六識意思也。
但圓解微妙。
舉心動念。
皆不思議。
以此心受。
戒體何量。
成體之功。
推行為勝。
故雲行随等。
行力雖勝。
論其所自。
還須思妙。
是知妙思。
非唯發體。
亦起行功。
二皆微妙。
故得随生死心。
綿綿無絕。
故雲功由等。
問。
有宗雲。
感生集業。
其行在随。
與此故偏就行能起後習。
義何異耶。
答。
有宗體無力用。
全假随行。
而成集業。
此中體具妙能。
假行莊嚴。
行全體起。
體假行成。
若無行功。
體難終續。
故雲偏就等。
問。
此雲後習。
乃推於行。
後雲牽習。
而推於體。
其義若何。
答。
此論習勝種存。
故推於行。
後論起習之能。
故推於體。
又複此雖推行。
行全體起。
後雖就體。
體假行成。
請考二文。
義可見矣。
問。
思願行三心間起。
相續不斷。
共圓戒品。
何以疏中。
種存推於思心。
後習推於行力。
未詳何義。
答。
極有理也。
且善惡諸行。
悉由現前一念。
造成業種。
心堅業堅。
心廣業廣。
今圓受微妙。
故體無終極。
體既無盡。
力用難量。
至於顯發體用。
要在行力莊嚴。
故當深堅。
行學奉持之心。
始於初受。
念念無違。
及乎受後。
對境防敵。
心心無間。
不思議力。
展轉熏習。
相續無窮。
滌除妄業。
顯淨心體。
即成聖果。
故雲不約虛願。
來招樂果。
如是推之。
行力超前。
義可見矣。
問。
大小兩乘。
皆雲戒謝。
義有何别。
答。
小教言謝。
行體俱失。
何耶。
由彼小教。
能發所依。
皆即六識。
命終之時。
六識随去。
體亦随滅。
行亦無續。
大教乃論心具心造。
造雖在六。
全八而起。
如海之浪也。
能所發既皆常住。
體有何謝。
但是願行。
形終則止。
故雲戒謝。
大小不同。
其義若此。
今文問答。
正據後義。
問。
地是無記。
結界亦發無作。
受戒納體。
何得須論受心。
答。
地是無記。
功推能秉。
要緣限域。
衆念業力。
結成無作。
納戒不爾。
體是道基。
非能所而不克。
法為行本。
非授受以何歸。
故得事鈔羯磨。
受前具緣。
并列五種。
要須能所相應。
方發無作戒業。
經不雲乎。
戒是生死舟航。
正法根本。
必須緣集相應。
有違雖受不得。
斯蓋禀法修道。
要在前機。
體備功成。
必須緣具。
當知戒法。
佛佛相承師師相授。
授非虛授。
要須前機。
受心分明。
方顯傳授之益。
受非易受。
必須澄心。
一毫無妄。
方彰領納不虛。
豈非受戒發體。
唯推受者心耶。
故事鈔雲。
戒者以随器為功。
行者以領納為趣。
而能善淨身心。
稱緣而受者。
方克相應之道。
此文明矣。
何得昧焉。
疏雲。
後約圓教。
明戒體者。
戒是警意之緣也。
以凡支無始。
随妄興業。
動興妄會。
無思返本。
是以大聖。
樹戒警心。
不得随妄。
還淪生死。
故律中雲。
欲修梵行。
盡苦源者。
便命召之。
入聖戒數。
此根利也。
後漸澆濁。
不可示本。
乃就傍緣。
廣開衢路。
終依心起。
妄分前境。
初言體者。
乃此章正意也(前标分雲。
二陳體狀是也)但體非孤起。
必攬法成。
法之偏圓。
體之粗妙。
由機執之異也。
今出圓體。
須究設教本意。
決偏小執情。
受全心起。
境緣心作。
方顯其體。
乃是識種。
苟不究能受所受之妙。
何以見能成所成之圓。
略提如此。
更就文釋。
警意緣者。
推戒功也。
警即戒義。
戒是能警。
意即所警。
對境防警。
雖有萬差。
成業之本。
唯在於意。
故須警之。
文雖在圓。
義通空有。
有宗警意。
但禁身口。
以彼唯制。
在於七支也。
空宗言警。
禁在重緣。
此宗通大。
制同十業也。
圓之論警。
義又天殊。
能警既妙。
所警亦融。
推佛本意。
凡所設教。
無非佛乘。
況經開會。
殊途同歸。
一乘妙戒。
究竟圓明。
圓人持奉。
機教俱妙。
真俗并運。
修性全彰。
豈唯上業。
直破無明。
如斯警意。
豈思議哉。
以下約義科三。
初七句。
究佛懷以明教意。
次故下。
顯随機暫施小法。
三終下。
約圓實決小不了。
初中。
言返本者。
複本淨心也。
不随妄者。
意在破惑也。
斯以大乘實義。
而推戒功。
不可局執難緣。
阻彼高興。
涅盤四依。
宜在一用。
略茲叙釋。
達者鑒之。
紹定癸巳冬。
日山迷。
戒體正義直言 (細色決有。
分通決空。
圓通空有。
正顯分大)。
業疏戒體正義一門。
始末文義。
皆是大乘。
與昔全别。
中間再述空有。
乃是引古騰計。
意在對破決顯。
能決之文。
盡出祖懷。
俱為正義。
但先就計。
義尚含容。
故後立圓。
分明指示。
識藏種子。
方顯其實。
初順有門。
談體是色。
然有宗諸師。
一謂體是身口所成。
二計體有損益。
故判為色。
如前引示。
雖據雜心俱舍。
無非皆是如來權巧。
随機而說。
諸師不曉。
乃成宗計。
今立正義。
且順彼計。
以色決色。
謂一切衆生。
造善造惡。
所發業體。
相貌顯然。
故名為色。
乃全心即性之色。
微細難知。
凡小莫測。
唯佛如來。
種智圓明。
窮盡業性。
實知實見。
如實而說。
顯前所計。
雖亦名色。
不知其實。
故總斥雲。
意言如此。
假宗中。
鈔及今經。
上品既令受大。
今依受出體。
須約大論。
初略标古計。
由下示今立。
業既心起。
色豈他成。
則内外色心等法。
全是一心。
随緣變造。
故雲分心成色。
乃顯能受之心。
起得其實。
身口之具。
體亦虛融。
蓋準此律大義。
而有此示。
能造既融。
所發之體。
豈是非二。
且順教限。
故雲強目。
考下重顯體用。
決前空計。
雖依成實。
由彼止是小教空門。
與四分旨取不同。
彼雲心造且據六識。
今謂諸法體。
唯一心随緣變造。
文雲本由心生者。
發起有從也。
還熏本心者。
依持得所也。
心既真常。
體乃微妙。
故得熏習。
有力用也。
心道冥昧者。
戒業之體。
隐密難知也(體是心業。
故雲心道。
如雜心論召無作為思顯道亦名業道等是也)。
止可名通者。
諸師通體。
止在循名也。
故約等語。
重牒前計。
斥其不知。
雖雲非二。
猶是強立。
又複前有宗中。
直決所發之體。
昔雲假色。
今謂細色。
此假宗中。
乃決能造。
顯於所發。
昔謂作戒能造體是色心。
無作異前。
體名非二。
今決能造。
造能在六。
起必因八。
所發之體。
豈是他法。
是則能所。
方知其的。
假宗諸師。
以色心五義。
推窮業體。
全不知實。
故又斥雲。
不知何目。
強号非二。
濟緣雲。
且附權意。
故雲強目。
又雲。
今取道意。
識達體貌。
即知二非。
附權而立。
故雲強耳(彼文)。
若體權取通意者。
豈唯四分。
一切小乘。
若教若行。
皆附權立。
若取通意。
無非一實。
有宗假色。
非強号耶。
今謂不然。
兩雲強号。
前且順古。
後是斥非。
文意若此。
何必他求。
蓋南山已前。
弘律諸師。
不達四分宗旨。
但依成實。
非二出體。
故此決之。
若爾。
此宗正義。
以何為體。
答。
受既納大。
體依大出。
如前叙釋。
心生熏心。
體是心種。
義實昭然。
但教限局。
在文尚隐。
後圓決教。
扶顯種子名。
問。
記釋心生熏心等文。
并約六識。
子何相違。
答。
就文釋義。
不亂宗途。
理當如此。
不妨記主意自明白。
如雲即此乃是示體之處。
豈不然哉。
須知此科。
正是考出無作。
體是心種。
決前不知也。
請細讀文。
其義自顯。
又況攝大乘釋論雲。
眼等六識。
生滅不定。
餘識間起。
熏習種子。
不得成就。
阿梨耶識。
不生不滅。
體唯是一。
常受貪欲等。
六識所熏。
成世間果報等。
準此文決。
六不受熏。
今文熏心。
若謂熏六。
恐非疏意。
疏接假宗能決文後。
立問答雲。
如正義論。
熏本識藏。
此是種子。
能為後習。
何得說為形終戒謝。
答。
種由思生。
要期是願。
願約盡形。
形終戒謝。
行随願起。
功用超前。
功由思生。
随心無絕。
故偏就行。
能起後習。
不約虛願。
來招樂果。
記雲。
此問所來。
由後圓教。
決此二非。
以為識種。
識既常存。
種則不滅。
即違今家命終失義。
故探取後文為難。
(文)若雲探取後圓者。
何不直於圓教後難耶。
今謂。
此問即蹑前科大乘之義。
以難戒謝也。
由前依宗。
約大考體。
能生所熏。
唯一真常。
所發業體。
豈随形謝。
此問之來。
其意若此。
但正義所立。
的在識種。
前順宗計。
語尚暗含。
今特指決。
故雲如正義等。
顯此生熏。
即是藏識。
顯此業體。
即是種子。
彰常存之義。
俾問意分明。
複使學者。
曉前能決即大義也。
問。
能決既即大義。
何不顯談識種。
答。
四分雖大。
教猶在小。
所以文隐。
而義明也。
若爾。
此問答中。
顯談識種。
豈非混亂。
答。
若不顯陳。
何彰問意。
正恐混亂。
故立問決。
問。
此問答中。
既談識種。
後圓教中。
何再出耶。
答。
此問答中。
且顯四分。
後圓教中。
通決空有。
不妨重示。
餘如前決。
問。
記釋疏中答文思願行等。
并約受論。
其義如何。
答。
約受釋文。
其義雖善。
但述意未明。
緻學者多昧。
須知思即能緣能受之心。
願即盡形斷惡。
納戒之誓。
行即随願。
而起奉持之志。
若唯思願。
而無持心。
不發戒體。
如戒疏釋共戒同戒雲。
前列共者。
明同受願也。
後列同者。
明同随行也。
若受戒時。
且論受願。
無思學行。
則但虛願。
不感戒也。
又鈔雲。
若但有受。
無持心者。
受戒不得。
又雲。
甯起行用。
不須願求。
據此諸文。
必須持心。
方感戒也。
今文以願期有謝。
戒種無亡。
而通來難。
受既無獲。
何論無亡。
文中上二句。
示思願之别。
次二句示釋願期有謝。
行下明戒種無亡。
思之一字。
即同鈔中測思明慧之思。
皆指圓人。
能緣能受。
六識意思也。
但圓解微妙。
舉心動念。
皆不思議。
以此心受。
戒體何量。
成體之功。
推行為勝。
故雲行随等。
行力雖勝。
論其所自。
還須思妙。
是知妙思。
非唯發體。
亦起行功。
二皆微妙。
故得随生死心。
綿綿無絕。
故雲功由等。
問。
有宗雲。
感生集業。
其行在随。
與此故偏就行能起後習。
義何異耶。
答。
有宗體無力用。
全假随行。
而成集業。
此中體具妙能。
假行莊嚴。
行全體起。
體假行成。
若無行功。
體難終續。
故雲偏就等。
問。
此雲後習。
乃推於行。
後雲牽習。
而推於體。
其義若何。
答。
此論習勝種存。
故推於行。
後論起習之能。
故推於體。
又複此雖推行。
行全體起。
後雖就體。
體假行成。
請考二文。
義可見矣。
問。
思願行三心間起。
相續不斷。
共圓戒品。
何以疏中。
種存推於思心。
後習推於行力。
未詳何義。
答。
極有理也。
且善惡諸行。
悉由現前一念。
造成業種。
心堅業堅。
心廣業廣。
今圓受微妙。
故體無終極。
體既無盡。
力用難量。
至於顯發體用。
要在行力莊嚴。
故當深堅。
行學奉持之心。
始於初受。
念念無違。
及乎受後。
對境防敵。
心心無間。
不思議力。
展轉熏習。
相續無窮。
滌除妄業。
顯淨心體。
即成聖果。
故雲不約虛願。
來招樂果。
如是推之。
行力超前。
義可見矣。
問。
大小兩乘。
皆雲戒謝。
義有何别。
答。
小教言謝。
行體俱失。
何耶。
由彼小教。
能發所依。
皆即六識。
命終之時。
六識随去。
體亦随滅。
行亦無續。
大教乃論心具心造。
造雖在六。
全八而起。
如海之浪也。
能所發既皆常住。
體有何謝。
但是願行。
形終則止。
故雲戒謝。
大小不同。
其義若此。
今文問答。
正據後義。
問。
地是無記。
結界亦發無作。
受戒納體。
何得須論受心。
答。
地是無記。
功推能秉。
要緣限域。
衆念業力。
結成無作。
納戒不爾。
體是道基。
非能所而不克。
法為行本。
非授受以何歸。
故得事鈔羯磨。
受前具緣。
并列五種。
要須能所相應。
方發無作戒業。
經不雲乎。
戒是生死舟航。
正法根本。
必須緣集相應。
有違雖受不得。
斯蓋禀法修道。
要在前機。
體備功成。
必須緣具。
當知戒法。
佛佛相承師師相授。
授非虛授。
要須前機。
受心分明。
方顯傳授之益。
受非易受。
必須澄心。
一毫無妄。
方彰領納不虛。
豈非受戒發體。
唯推受者心耶。
故事鈔雲。
戒者以随器為功。
行者以領納為趣。
而能善淨身心。
稱緣而受者。
方克相應之道。
此文明矣。
何得昧焉。
疏雲。
後約圓教。
明戒體者。
戒是警意之緣也。
以凡支無始。
随妄興業。
動興妄會。
無思返本。
是以大聖。
樹戒警心。
不得随妄。
還淪生死。
故律中雲。
欲修梵行。
盡苦源者。
便命召之。
入聖戒數。
此根利也。
後漸澆濁。
不可示本。
乃就傍緣。
廣開衢路。
終依心起。
妄分前境。
初言體者。
乃此章正意也(前标分雲。
二陳體狀是也)但體非孤起。
必攬法成。
法之偏圓。
體之粗妙。
由機執之異也。
今出圓體。
須究設教本意。
決偏小執情。
受全心起。
境緣心作。
方顯其體。
乃是識種。
苟不究能受所受之妙。
何以見能成所成之圓。
略提如此。
更就文釋。
警意緣者。
推戒功也。
警即戒義。
戒是能警。
意即所警。
對境防警。
雖有萬差。
成業之本。
唯在於意。
故須警之。
文雖在圓。
義通空有。
有宗警意。
但禁身口。
以彼唯制。
在於七支也。
空宗言警。
禁在重緣。
此宗通大。
制同十業也。
圓之論警。
義又天殊。
能警既妙。
所警亦融。
推佛本意。
凡所設教。
無非佛乘。
況經開會。
殊途同歸。
一乘妙戒。
究竟圓明。
圓人持奉。
機教俱妙。
真俗并運。
修性全彰。
豈唯上業。
直破無明。
如斯警意。
豈思議哉。
以下約義科三。
初七句。
究佛懷以明教意。
次故下。
顯随機暫施小法。
三終下。
約圓實決小不了。
初中。
言返本者。
複本淨心也。
不随妄者。
意在破惑也。
斯以大乘實義。
而推戒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