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中(本)

關燈
次中利乃小中之利。

    但會偏空。

    不明中道。

    宿世戒緣種熟。

    一唱善來。

    納法具足。

    鈍者既昧唯心。

    制須托境。

    受必假緣。

    方便立法。

    曲順彼機。

    三中決上二受。

    迷法異心。

    受從外入。

    蓋不知全心而起故也。

    問。

    既雲受依心起。

    則不用諸緣。

    亦無法可受耶。

    答。

    非圓教學。

    子必未識心。

    唯心之理。

    雖未明見。

    義載祖文。

    非不分曉。

    當知下凡介爾一念。

    廣大圓融。

    包徧一切。

    豈有諸緣及所受法。

    而出心外。

    一切諸法。

    既唯心徧。

    豈有緣法。

    而非唯心。

    是則依緣納法。

    并由心起。

    近有人雲。

    圓宗中。

    不列受法。

    故壇場行受。

    非可論圓。

    蓋不知圓宗。

    但在開決機教。

    無非一實。

    使開妙解。

    受成究竟。

    至於緣法。

    悉依經别。

    又圓宗正在決小。

    記中返雲。

    此借偏文。

    以證圓戒。

    偏乃圓家之物。

    何須言借偏即是圓。

    豈雲引證。

    餘意未安也。

    問。

    此既已決偏小。

    下愚人等。

    又何重決。

    答。

    此則且以圓義。

    決於小法。

    然諸劣機。

    不體權意。

    空有異執。

    通於滅後。

    故須更決。

    問。

    前第三門。

    既出異執。

    後何再明。

    答。

    前且引示。

    令知昔非。

    未彰決會。

    此正義中。

    以圓決小。

    以智決愚。

    使機教但圓。

    俾能所皆妙也。

    疏雲。

    愚人謂異。

    就之起着。

    或依色心等。

    記謂愚人通指諸計。

    或下二句。

    正決當今所受之體。

    前明細色。

    已破有宗。

    今此唯決四分作無作耳。

    (記文)問。

    記主於戒體章中。

    破斥隆師。

    妄謂疏家。

    三宗疊癈。

    其義甚明。

    今記雲。

    四分細色已破有宗。

    圓宗種子唯決假體。

    豈非三宗疊癈耶。

    答。

    古來義學。

    不細考記。

    錯會此文。

    以為三宗疊癈。

    相延至今。

    子亦未省。

    然不知細色乃大乘義。

    細色種子。

    其義是一。

    細色決假色。

    種子決非二。

    并是以大決小。

    即非疊癈。

    記意如此。

    何不細推。

    任從臆說乎。

    問。

    記謂此文唯決四分。

    其義如何。

    答。

    記家意謂。

    有宗假色。

    已用細色決之。

    空宗非二。

    未曾會決。

    故以此文。

    唯決四分。

    今更難雲。

    立圓應在通圓空有。

    何得出體。

    唯決四分耶。

    答。

    通圓空有。

    理不在言。

    今受既依四分。

    上品大受。

    體是心種。

    教限所拘。

    未敢明示。

    故前考體。

    但雲心生熏心。

    在文尚隐。

    若非圓決教門。

    何得法體明顯。

    細詳圓意。

    乃正決於今受也(記雲唯決四分。

    與我意别)。

     疏又雲。

    智知境緣。

    本是心作。

    不妄緣境。

    智知謂圓機。

    明慧了達。

    境緣如記所示。

    境即前境。

    緣即戒法。

    作謂造作。

    當知若境若法。

    本即一心。

    随緣徧造。

    故并雲心作。

    如鈔雲。

    觀事是心。

    豈不然耶。

    又經雲。

    一切唯心造。

    即斯義也。

    一切諸法。

    既唯心具心造。

    全體是心。

    真如微妙。

    圓融廓徹。

    絕思絕議。

    無相無形。

    疏欲掃蕩妄着。

    故雲不妄緣境。

    正是真谛。

    泯一切法也。

    問。

    造義如何。

    答。

    推其能造。

    雖本六識。

    全八而起。

    故異小教。

    此之造作。

    即随緣義。

    當見次科。

    第六緣念。

    猶如伎兒。

    亦如幻師。

    所成幻相。

    迷謂實有。

    識者謂無。

    問戒律教法。

    乃是佛說。

    何為心作。

    答。

    諸佛說法。

    常依二谛。

    一切教門。

    乃於真理。

    假名建立。

    真俗雖異。

    無非一心。

    教從此有。

    故雲心作。

    雖則戒由妄立。

    妄全是真。

    真俗相即。

    豈離一心。

     又雲。

    但唯一識。

    随緣轉變。

    有彼有此。

    斯明真識。

    随緣而徧。

    所謂俗谛。

    立一切法也。

    緣即衆生心念。

    乃成業之緣也。

    真理無礙。

    随念而起。

    記雲。

    不守自性。

    随染淨緣。

    造黑白業者。

    是也。

    不守自性。

    謂體理無礙。

    染淨緣即善惡心念。

    善念成人天及四聖。

    惡念成四惡趣。

    則十界依正。

    由一念造。

    此據從因感果言之。

    又複若執念為念。

    則十界依正。

    紛然而有。

    若了念非念。

    則能所境緣。

    平等一相。

    故起信雲。

    若離妄念。

    則無一境界者是也。

    占察經雲若無覺知。

    即無一切境等。

    今記前依楞伽三識圓融之義。

    開發行者。

    使觀妄即真。

    了浪即水。

    如雲真如随緣不變。

    不與妄合為真識。

    不變随緣和合現起為現識。

    餘之七識。

    為分别事識。

    引經證雲譬如巨海浪。

    無有若幹相。

    諸識心如是。

    異亦不可得。

    是則但了一念圓融微妙。

    則能緣所緣。

    能受所受。

    究竟一相。

    諸法未嘗增。

    一念未嘗減。

    即於彼此。

    達無彼此。

    即於差别。

    了達無差别。

    下雲了妄即妄是真又雲知業達業實際作法。

    則全性成修。

    言受則不從外入。

    如是開解。

    如是論受。

    方契圓宗。

    納法究竟。

    問。

    前雲境緣。

    後雲随緣。

    此二緣字。

    義有何别。

    答。

    前召戒法。

    後召心念。

    并因緣義也。

    問。

    約何義故。

    召戒為緣複與受前總别諸緣。

    有何異耶。

    答。

    總别為納體之緣。

    戒法是立行證果之緣。

    即疏雲。

    戒是警意之緣者。

    豈不然耶。

    問。

    上雲境緣。

    緣即戒法。

    未審戒法與境。

    同異若何。

    答。

    若了境緣。

    究竟一實。

    無非唯識。

    有何彼此。

    至於約事約相。

    不無同異。

    境是色心。

    戒是佛制。

    但有言句。

    體非色心。

    異可知矣。

    若芝園雲但留名句文。

    徧在塵沙界。

    (文)如雲媱戒。

    殺戒戒豈離境。

    是為同矣。

    問。

    今論於受。

    為受境耶。

    受戒耶。

    答。

    受謂受戒。

    諸文甚明。

    但戒之所起。

    不離於境。

    如鈔雲。

    戒發所因。

    還偏法界者。

    是又如犯戒。

    犯必托境。

    今論於受。

    戒從境起。

    如此引明。

    義又顯矣。

     又雲。

    欲了妄情。

    須知妄業。

    此二句正述受意。

    情即瞥起妄念。

    此囑惑道。

    業即行心運造。

    此屬業道。

    情業雖并六識意思。

    蓋是無始。

    結成妄惑。

    蘊積八識。

    染濁習氣。

    觸境生情。

    動成結業。

    今此圓機。

    妙達境緣了妄即真。

    知業是識。

    至於無始。

    微細妄種。

    卒難頓淨。

    又複欲證妙果。

    須憑妙行。

    故須受戒持戒也。

    問。

    若論戒限。

    但止業非。

    何能破惑。

    答。

    此謂圓機妙達唯心。

    則見秉行作用。

    一念之心圓明微妙。

    業何所起。

    惑何不破。

    圓受圓持。

    疏記甚明。

     又雲。

    故作法受。

    還熏妄心於本藏識。

    成善種子。

    上句能熏。

    次句所熏。

    於下謂去妄顯真攬真成體。

    作法之言。

    通於能所。

    能謂十師。

    深明圓旨。

    舉法皆如。

    所即受者。

    頓開圓解達法唯心。

    始請師終白四妙熏妙用念念現前。

    如此作法。

    豈思議哉。

    疏中但雲作法。

    不言發三誓。

    納三聚。

    緻使學者。

    從來未徹。

    當知既達唯心。

    則三誓三聚。

    豈非唯心。

    況是圓機發則盡發。

    受則徧受。

    豈同聲聞。

    但徒斷惡。

    唯受篇聚。

    又鈔叙發心。

    而雲為成三聚。

    彼明發心。

    為成今圓受。

    而為成之言。

    正在作法。

    況下疏明随行。

    令三聚并持。

    則見作法。

    已納三聚。

    上能熏竟。

    所熏中。

    妄心即上妄情忘業也。

    問。

    熏妄心者。

    妄即六心。

    六不受熏。

    如前可見。

    今何論熏。

    答。

    前謂小教。

    心唯六識。

    以大斥小。

    六不受熏。

    今圓實教。

    妄乃全真之妄。

    六即體全是八。

    前引楞伽三識。

    其義明矣。

    又如注中。

    海浪之喻。

    豈不然耶。

    問。

    受心亦現前一念。

    妄心亦現前一念。

    何分能所。

    答。

    受心之體。

    真淨圓明。

    妄心之體。

    穢染昏結。

    發動受心。

    以真奪妄以淨除染。

    以明破昏。

    即記雲。

    此心反妄。

    即是真心。

    是也。

    問。

    妄乃無始結成。

    一夕受心。

    何能頓淨。

    答。

    圓達唯心。

    究竟一實。

    一發勝心。

    發亦究竟。

    如敬儀雲。

    發心必究。

    初後心齊。

    亦即楞伽一發真歸源。

    十方界消殒。

    若此作法。

    以真奪妄。

    妄何所依。

    如燈破暗。

    明未嘗增。

    暗未嘗減。

    了妄即真。

    妄體何動。

    若爾發心作用。

    使成究竟。

    何須曆劫修斷。

    答。

    圓人見理。

    雖初浚一如。

    克論所見。

    不無明昧。

    如智論雲。

    如人於暗室中。

    然燈照諸器物。

    皆悉明了。

    更有大燈。

    益複明審。

    菩薩智惠。

    雖與煩惱習合。

    能得諸法實相。

    猶如前燈。

    亦能照物。

    諸佛智慧。

    盡諸煩惱習。

    亦得諸法實相。

    猶如後燈。

    倍複明了等。

    成體中。

    問。

    前論成業。

    唯左現前一念。

    何雲於本識成耶。

    答。

    既發圓解。

    了妄即真。

    真即藏識。

    識體圓融。

    随緣而起。

    結成戒種。

    前之起妄。

    亦在此識。

    今成戒種。

    亦在此識。

    故雲於本也。

    斯則圓人。

    以不思議善心。

    熏不思議識藏。

    攬不思議善法。

    成不思議業種也。

    上論作熏。

    若無作熏。

    當見下文。

    問。

    言善種者。

    為始成耶。

    為本有耶。

    答。

    種子之義。

    如釋圓教五門。

    并解十業章。

    及答芿師文。

    已為辨明。

    恐不見彼。

    更略示之。

    一言於種。

    修性不同。

    言性種者。

    即一真識。

    具随緣義。

    名之為種。

    言修種者。

    昔於何日。

    曾受佛戒。

    構成業種。

    應知全性成修全修是性。

    如水為浪。

    濕性同也。

    但緣守心不固。

    随緣成染。

    造業輪回。

    宿種所牽。

    今獲重受。

    非性種不能相續至今。

    無修種不能遇緣重受。

    種雖本有。

    望前随染。

    今重顯發。

    故雲成也。

    深加勝心。

    業力資熏。

    構攬無邊善法。

    莊嚴。

    則此種體。

    功力勝妙。

    又複種子體全是識此識前無力用。

    今假熏成。

    而有功力。

    能生後果。

    乃名種子。

    攝論中義也。

     疏又雲。

    由有本種熏心。

    故力有常。

    能牽後習。

    起功用。

    故於諸過境。

    能憶。

    能持。

    能防。

    本種熏心者。

    種即無作為能熏。

    心即八識為所熏。

    由能受心妙。

    所發無作功能力用。

    皆不思議。

    一能熏滌八識妄染。

    二能發起後習。

    後習有二。

    一於現報。

    能憶持防。

    二則習氣力強。

    展轉資熏。

    盡未來際。

    或受或持。

    皆是今日。

    無作力用作憶持防。

    三據是随作。

    行心運為。

    細詳所自。

    皆是無作。

    功力發現。

    當知二六時中。

    起善起惡。

    悉由善惡業種。

    任運使然。

    問。

    能熏之義。

    唯推無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