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中(本)

關燈
須随行否。

    答。

    受時無作。

    雖有功能。

    還須随行。

    作與無作。

    資顯受種。

    同共熏滌八識也。

    問。

    無作業種。

    既能任運防歒。

    何得更起惡念。

    答。

    發心不妙。

    念力不堅。

    業種力弱。

    故被惡欺。

    強惡習熟。

    觸境而起。

    如古今達士。

    得處既深。

    始終固守。

    皆無作之力。

    如鈔雲。

    上品高達。

    能受能持者。

    是也。

    無作熏義。

    如記自明(瞥爾有犯等義。

    釋五門及答芿師文已明)。

     疏又雲。

    是故行人。

    常思此行。

    即攝律儀。

    用為法佛清淨心也。

    上文雖論無作功力。

    若無行功。

    何能嚴果。

    是故自此以下。

    正明依體起行。

    又複前文論受。

    須達境緣。

    即妙唯識。

    今明起行。

    須論大小無殊。

    因果不二。

    用斯五句。

    融會開解。

    行方圓妙。

    文局初聚章。

    義貫下二依而作之。

    應雲是故行人。

    常思此行。

    即攝善法。

    用為報佛圓明心也(準記應雲自在心也)。

    是故行人。

    常思此行。

    即攝衆生。

    用為應佛。

    平等心也。

    前雲智知。

    今雲行人。

    并召能受能持之士。

    此行即白四所受。

    三聚行也。

    恐昧宗緻。

    猶同昔見。

    止奉篇聚。

    故囑依受起行。

    圓修三聚。

    文中三聚。

    因行也。

    三佛果德也。

    既雲用為。

    乃即因是果也。

    三心體一。

    約義分異。

    當知三聚。

    亦即一心。

    三佛亦即一心也。

    故文結雲清淨心也。

    記文以三誓三聚三德三佛。

    交絡融會。

    蓋體是唯心。

    融通無礙。

    相雖差别。

    如水上波。

    體即真谛。

    相即俗谛。

    相全體起。

    俗不離真。

    於上諸法。

    措舉其一。

    無非三谛。

    圓融微妙。

    圓受圓持。

    其義若此。

    斯即祖師圓義。

    記中明之又顯。

    且如三聚大小通收。

    其中小行。

    在彼劣機所修。

    唯斯脫苦。

    故為小乘。

    若圓機上達。

    了一切法。

    悉是唯心。

    豈小乘行。

    而非唯心。

    如來随機。

    小是似名字說。

    大乃契實而談。

    吾祖弘律教乃囑小。

    恐諸行者。

    猶滞權乘。

    故取大乘中了義。

    前決受法。

    即一唯識。

    此決随行。

    大小因果。

    即清淨心。

    佛於法花雖已決顯。

    至於傳演。

    尚有滞情。

    故特禀佛嘉模重敷妙旨。

    問。

    有雲。

    圓受止納小法。

    随中方修三行。

    其義何耶。

    答。

    此不究祖師立法。

    令依上品。

    且上品心。

    即是大義。

    今經又依多論起慈悲心。

    既發大乘心。

    即納大乘戒。

    況鈔明雲為成三聚。

    則白四作法。

    納三聚明矣。

    鈔及今經并無一言。

    今受止得小法。

    為後方便。

    又無一言。

    語及善戒。

    從古妄傳。

    蓋失考祖文故也。

    問。

    前假五句。

    與後以妄等文。

    義有何别。

    答。

    前乃開解。

    後示起行。

    雖圓人解妙。

    舉行皆如。

    至於法相。

    須識差别。

    曆行要須徧周。

    斷證不無次第。

    見理不無淺深也。

    學者至此。

    應須通曉。

    餘如記中。

    問。

    如斯論受。

    還用更受菩薩戒否。

    答。

    據此疏記義理分曉。

    何須更受。

    如前諸文中。

    已與決顯。

     疏又雲。

    今識前緣。

    終歸大乘。

    故須域心於處矣。

    今必對昔。

    若在佛世。

    法花已前。

    并名為昔。

    二乘小器。

    既昧唯心。

    不明一實。

    為之愚人。

    法花開顯。

    深悟一乘。

    是為今識。

    若佛滅後。

    南山已前。

    故為之昔。

    空有異計。

    全昧歸源。

    故為愚人。

    亦為不識。

    立圓融會。

    妙達諸法。

    即唯一心。

    大小體同。

    受随無别。

    如此了達。

    豈非今識。

    言前緣者。

    指戒法也。

    前雲境緣唯識。

    決法無殊。

    次思此行。

    即是三聚。

    顯行無别。

    今又斥世不智宗緻。

    執受是小。

    今須達法花開顯。

    會小歸大。

    小亦一乘。

    豈非終歸大乘也。

    心體深廣。

    微妙莫測。

    故雲大也。

    運載衆生。

    直至寶所。

    故雲乘也。

    當知大乘。

    即一心也。

    餘義如前常思等文。

    已釋明也。

    故須等語。

    正囑行者。

    用觀持奉。

    常符妙理。

    一切作為。

    常置此心。

    於中道唯識。

    如理之中。

    斯須無妄。

    故雲域也。

    鈔又雲。

    測思等語。

    前雲智知等言。

    皆受戒得處也。

    又前常思此行等句。

    此科今識前緣之文。

    并随行得處也。

    又鈔雲。

    五衆犯罪。

    理事兩緣等。

    忏罪得處也。

    又複如前引鈔出家學本受戒篇令開妙解。

    忏篇無生明唯識觀。

    今疏圓宗。

    融會受随。

    意使以唯識妙理。

    為安心之處。

    若得此處。

    則法法皆圓。

    行行皆妙。

    念念皆常。

    頭頭合道。

    無能所相。

    無因果相。

    無染淨相。

    無聖凡相。

    清淨圓明。

    微妙廓徹。

    方得稱之。

    微妙大乘。

    是謂究竟域心之處。

    前雲常思此行即攝律儀。

    此雲今識前緣。

    終與大乘。

    其語雖異。

    其義實同。

    不可才逢此說。

    便向教相上求。

    葛蕂裡走。

    須知三聚大乘。

    全體是何。

    嗟乎學者。

    動經年臘。

    無個入頭。

    由於謹切提示之言。

    不能留心用意。

    甓雞捕雀。

    徒自啾啾終無大見。

    沉屈己靈。

    抑絕宗旨。

    實可痛傷。

    問。

    言前緣者。

    指何為前。

    答。

    今決随行。

    望受為前。

    問。

    前雲境緣。

    今但雲緣。

    未詳何意。

    答。

    前文論受。

    受必假境。

    今明随行。

    唯指制法。

    故但雲緣也。

     疏又雲。

    大小俱心。

    律儀不異。

    上句即前智知境緣。

    本是心作。

    等義。

    下句。

    即前常思此行。

    即攝律儀等義。

    前決境緣。

    小法實唯一心。

    與大無别。

    又決此行即攝律儀。

    清淨心也。

    則顯大小教門。

    體無有異。

    疏指出家學本。

    即唯識妙觀。

    顯教觀相須。

    方成圓受。

    究竟一如。

    問。

    記雲為成本宗分通義者。

    此意如何。

    答。

    本宗分通。

    亦通佛乘。

    與圓無别。

    但教囑小。

    不可混濫。

    故須别立。

    扶而成之。

    若爾。

    本宗分通。

    可立圓成。

    有宗無大。

    圓不可會耶。

    答。

    此文且據今受。

    又是所承。

    而雲扶成本宗。

    通圓空有。

    諸文甚明。

    無足疑矣。

    又複才成本宗。

    便成有部。

    何以故。

    蓋空能兼有故。

    嘉熙庚子冬。

    日山出。

     四诤要論 問凡情迷倒。

    诤競千差。

    何為四種。

    而能攝盡。

     答。

    君子小人。

    谕義争利。

    世分善惡。

    出家入道。

    與世懸殊。

    诤因名利。

    非教所被。

    縱有诤論。

    舍於教行。

    餘何所評。

    惑為教相而生。

    或因舉治而起。

    或犯罪忏評有濫。

    或秉法被事乖差。

    以斯四種。

    攝無不盡。

    察病立教。

    數極於此。

     問。

    四诤七滅。

    病小藥多。

    何相當之有。

     答。

    大聖觀病設藥。

    必無差濫。

    病分輕重。

    故九品之不同。

    藥有總通。

    故分對而無爽。

    戒疏贊雲。

    病藥觀對。

    機用權儀。

    得非是乎。

     問。

    諸文或雲七藥。

    或謂七滅。

    藥滅互舉。

    其義若何。

     答。

    藥從服食。

    調治得名。

    滅據藥行。

    病差立号。

    故義鈔雲。

    毗尼名滅。

    以無為體。

    若對經文。

    現前等七。

    名藥也皆雲。

    毗尼即滅也。

     問。

    七皆雲藥。

    即法也。

    皆雲毗尼。

    毗尼名滅。

    未審此二。

    與現前中法。

    與毗尼。

    何分同異。

     答。

    現前中法與毗尼。

    與下六同。

    诤起雖異。

    至於用滅。

    無非五現前三現。

    今更明下六中。

    藥法同異。

    憶念。

    不癡。

    罪處三種。

    藥即是法。

    如義鈔雲。

    憶念等三。

    法藥同體。

    是也。

    自言治者。

    若對下品。

    藥隻即法。

    但取自言。

    即滅於诤。

    無别法故。

    若對中品。

    法是揀人單白。

    藥即自言也。

    多人語者。

    法即羯磨。

    藥取多語。

    草覆一種。

    法藥同體。

    如下對品。

    更細明之。

     問。

    法藥同異。

    於斯略悉。

    法滅先後。

    其相如何。

     答。

    如前義中法藥同者。

    滅亦無異。

    法藥殊者。

    法先滅後。

    如言诤上中及犯诤中品法。

    是單白必在先作。

    後用教評。

    或取多語。

    或取自言。

    诤方滅也(上略決法藥滅三種。

    下詳示分品用藥及生事诤)。

     問。

    言覓犯三。

    約何分品。

     答。

    覓诤三品。

    能诤為下。

    狂犯為中。

    具犯為上。

    詳斯一诤。

    約境分三。

    言犯二诤。

    據在臨時。

    斟酌诤情。

    分上中下。

    用藥始之。

    如義鈔雲。

    覓中三品。

    上中下定。

    言犯二诤。

    執情流轉。

    不定用藥無準。

    是也(上明分品。

    下示随品用藥)。

     問。

    言诤三品。

    用藥如何。

     答。

    下品情輕。

    三現即滅。

    诤情既輕。

    不須集衆。

    但一二德人。

    喚兩诤人。

    面對各叙(人現)。

    德人引教證勸(法現)。

    既引教證。

    是非可見。

    诤情即息(毗尼現也)。

    由彼诤者。

    暗教成競。

    教旨既明。

    疑暗自遣。

    當知此中。

    法藥體一。

    義不無異。

    軌度不濫。

    名法。

    勸谕調治。

    名藥。

    若對法滅。

    軌用調谕。

    并囑於法。

    教明诤息。

    故為滅也。

    中品言诤。

    情是次重。

    須衆同詳。

    衆混智愚。

    或雜持毀。

    難伏前人。

    先作一白。

    揀集智人。

    後作一白。

    出彼破戒。

    不誦戒等。

    卻喚兩争。

    面聚各叙(人現)。

    德人引三藏教。

    詳而評之(并上單白并法現也)。

    引教明白。

    判息诤情(毗尼現也)。

    既須作法。

    六和無乖(僧現)。

    既秉羯磨。

    應須法地(界現)。

     問。

    戒疏雲。

    法現須僧作法詳評。

    毗尼現前。

    須用羯磨有德同評。

    又義鈔雲。

    五中法指羯磨。

    又雲。

    羯磨判滅。

    名毗尼。

    疏鈔二文。

    法與毗尼。

    語似相濫。

    如何明之。

     答。

    若約進用。

    法先滅後。

    若以義詳。

    羯磨揀德。

    即兼滅義。

    後正滅時。

    乃彰法用。

    故得法滅。

    文義互舉。

    如義鈔。

    法與毗尼更無别體。

    軌用名作法。

    能滅名毗尼者是。

     若爾。

    法現一種。

    正指何法。

     答。

    準義鈔雲。

    法者揀集智惠羯磨。

    藥者正用三藏教法判者是也。

    (文)據此法藥雖殊。

    義類是同。

    并囑法現。

    斯二力行。

    诤息無處。

    名為滅也。

     問。

    以滅是毗尼。

    分判為毗尼。

    今五現中。

    正取何義。

     答。

    戒疏雲。

    毗尼現前。

    有德同評等。

    斯取分判義也。

    義鈔雲。

    毗尼者。

    勿不皆是。

    诤無之處。

    此取滅義也。

    義鈔又雲。

    羯磨判滅。

    名毗尼者。

    此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