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中(本)

關燈
取判滅義也。

    上品言诤。

    兩朋相援。

    應集屏處。

    先作一白。

    揀集智人。

    破戒無德。

    作法出之。

    評量兩诤。

    誰是誰非。

    然後公集一處(僧現前也)。

    喚兩争人。

    面對迷情(人現)。

    白二羯磨。

    差行壽人(法現)。

    顯露覆耳。

    三種随時。

    籌有二種。

    一完一破。

    如法捉完。

    非法捉破。

    如法人多。

    道理應是(此多人語藥也)。

    诤情即息(毗尼現前界現可知)。

    又義鈔雲。

    如法多者。

    彼應作白言。

    诤事已滅(準此應更作一單白滅方究竟)。

    若如法少。

    應作亂起去。

    待如法人多。

    後更與滅。

     問。

    正行籌時。

    是非無語。

    何為多人語耶。

     答。

    行籌之人。

    應先告之。

    如是語人捉完籌。

    如是語人捉破籌。

    後但數籌。

    以籌表語也。

     問。

    此言诤中。

    但争教理。

    未必有犯戒。

    經何雲多滅罪相。

     答。

    诤之既多。

    身口乖違。

    豈非犯耶。

     問。

    覓诤三品。

    用藥如何。

     答。

    下品覓诤。

    清人被謗。

    或有錯舉。

    數诘不止。

    而生競诤。

    上座德人。

    喚兩争人。

    各取自言。

    清淨無犯(人現)。

    與白四法(法現)。

    憶記無犯(藥也)诤情即息(毗尼現也。

    僧界可見)。

     問。

    用揀人單白否。

     答。

    據義鈔雲。

    憶念不癡罪處所中。

    僧應揀取具不愛等四(文)。

    準此應須揀人。

    諸文未見用法。

    若論中品。

    狂時曾犯。

    狂止無違衆。

    謂有犯數。

    诰舉覓遂生其诤。

    衆中德人。

    喚取自言。

    狂犯無心。

    狂止無犯。

    故與白四。

    證彼不癡。

    實無有犯。

    上品多犯。

    德人诘舉。

    前後語逸。

    遂生其诤。

    僧作白四。

    征取處所。

    诤情方息。

    未伏本罪。

    又彼剛戾。

    觸惱僧多。

    白二羯磨。

    更重治。

    奪七五事。

    待彼伏順。

    方與解也。

     問。

    何以此中。

    亦雲自言。

     答。

    義鈔雲。

    不現前。

    不自言。

    皆不如法。

    正謂憶念等也。

    況自言乃治忏常法。

    但非正滅诤。

    故不在藥數也。

     問。

    犯诤三品用藥如何。

     答。

    下品诤輕。

    三現滅之。

    能忏所忏。

    議犯悞濫。

    而生其诤。

    上座德人。

    喚兩争人。

    面對各叙(人現)問。

    取所忏。

    自言着實(法現也亦藥也)。

    自言無隐。

    诤即息也(毗尼)。

     問。

    自言是藥。

    何雲法現。

     答。

    如義鈔雲。

    或自言忏法。

    名法者。

    是此即法藥體同。

    約義分異。

    軌用名法。

    調治名藥也。

     問。

    何以自言。

    為毗尼現。

     答。

    義鈔雲。

    或以自言忏滅。

    名為毗尼者。

    是斯亦體同義異。

    有軌用義。

    名為法。

    具決判義為毗尼。

     問。

    自言是藥。

    藥但滅诤。

    何雲忏法。

     答。

    所言忏者。

    無非彰露已犯。

    斷相續心。

    今既自言。

    情無私隐。

    知過自悔。

    必無續念。

    如義鈔雲。

    自言草覆。

    罪诤俱滅。

    是應單提下。

    可作此忏。

    上三不得。

     問。

    單提已下。

    可一向自言忏否。

     答。

    不然。

    聖人立法。

    各有其旨。

    此因滅诤。

    情念決徹。

    可雲但淨。

    餘非因诤。

    還須依法。

    中品次重。

    五現滅之。

    應須集衆(僧現)。

    兩争面述(人現)。

    單白和僧(法現)。

    其所忏者。

    自言引過(藥也)。

    情既無隐。

    诤自息也(毗尼)。

     問。

    中品自言。

    亦滅罪否。

     答。

    如前已示。

    提下可示。

    已上不得。

     問。

    如鈔雲。

    若罪在一比丘前忏。

    應至一清淨比丘所。

    而作忏法。

    二三四等。

    皆亦如是。

    (文)據此。

    一人前忏。

    單提已下為下品。

    二三四等。

    舍堕已下。

    為中品耶。

     答。

    此文通叙起诤。

    不明分品。

    當智分品。

    須約诤情。

    且如雖忏單提。

    若能忏所忏。

    各有朋黨。

    诤競情深。

    可作三現。

    而得滅耶。

    雖忏上篇。

    起诤情輕。

    無黨相援。

    何須五現。

    故義鈔雲。

    言犯二诤。

    得通多少人起。

    此言通於中下二品。

    又前引雲。

    言犯二诤。

    執情流轉。

    不定。

    用藥無準。

    義可見也。

    上品兩朋鬥诤。

    曆争情重。

    過犯亦多。

    故用五現。

    草覆滅之。

    用與如經注及記文可見(已上決三單诤。

    已下決三事诤)。

     問三種單诤。

    義可粗悉。

    各生事诤。

    未知的論。

    古來章藻。

    或雲用藥殄诤。

    評議此藥。

    是非成诤。

    為藥上生病也。

    或雲用藥殄诤。

    秉法雖己。

    仍诤前事。

    此病上生病也。

    并引疏鈔評量已起羯磨等文證之。

    未如孰是。

     答。

    偏局之見。

    未合教意。

    如前略叙。

    入道之人。

    凡有诤論。

    悉從一切犯制教行上起。

    佛立四诤。

    攝盡教行。

    如疏鈔列叙四诤。

    前一通化制。

    後三局制教。

    四種文相。

    叙事述義。

    四皆不同。

    攝教被機。

    無不整足。

    若為從藥生病。

    則攝教不盡。

    如義鈔雲。

    評量已起百一羯磨。

    又雲。

    争其一切已作羯磨為事诤。

    若如彼雲。

    除七藥外。

    争餘羯磨。

    何诤所收耶。

    若從病生病。

    則被機不足。

    如用藥已。

    前诤雖息。

    同和理難。

    别生诤競。

    或因其餘羯磨。

    而起紛诤。

    又囑何耶。

    願窮诤教意。

    不可情裁。

     問。

    謂事诤者。

    從何得名。

     答。

    義鈔雲。

    言覓約因。

    犯事從境。

    斯可見也。

    泛論羯磨。

    若不秉行被事。

    隻囑於教。

    今诤已秉。

    縱争餘緣。

    還歸事攝。

    如秉羯磨。

    名為行事。

    又翻羯磨。

    為之辨事。

    從境立名。

    義亦明矣。

     問。

    上雲四诤各立。

    事義皆殊。

    複觀疏中三種事诤。

    與三單诤。

    文義亦别。

    既各不同。

    有何意故。

    收歸上三。

    而雲言事。

    覓事。

    犯事。

    耶。

     答。

    一則以類相從。

    二則用藥無别。

    戒疏總叙三事雲。

    羯磨被事。

    義在順明。

    乃至各執一見。

    事法成壞。

    由斯緻诤。

    故曰事诤。

    義鈔總叙雲評佗已起百一羯磨。

    彼此不和。

    故名事诤。

    (文)但将一切羯磨僧法。

    三類分之。

    一切忏罪羯磨。

    則歸犯事。

    一切治舉羯磨。

    如七治法。

    并為覓事。

    除此二種。

    其餘羯磨。

    并囑言事。

    但言事則通。

    一通生善滅惡。

    一切僧法。

    二通人法事處。

    四緣是非。

    三通本衆佗人。

    皆成言事。

    覓犯則局。

    一局所被一緣。

    二則覓局能舉所舉。

    犯局能忏所忏。

    如義鈔雲。

    但使争其一切已作。

    百一羯磨。

    道理是非。

    事同見異者。

    是言中事作。

    若争治人舉罪(治人則四羯磨舉罪則三舉也)。

    能舉證犯所舉诤犯。

    不肯引過者。

    是覓中事作。

    若前人羯磨。

    惡心懈怠心者。

    是犯中事作。

    文詳此鈔文。

    豈非言事則通。

    覓犯則局。

    通局之義。

    下更點顯。

     問。

    九品單诤。

    除言犯下品。

    不秉羯磨。

    争餘七品。

    殄诤之藥。

    歸何诤攝。

     答。

    義鈔既雲百一羯磨。

    百一之言。

    如何不收。

    古人所謂。

    藥與非藥。

    皆生事诤。

    即斯義也。

    如三單诤。

    用藥殄除。

    仍诤不已。

    能舉所舉。

    能忏所忏。

    唯争所被。

    則歸覓犯二事。

    若餘僧人。

    争於四緣。

    并歸言事。

    若能所争餘三緣。

    亦歸言事。

    如疏鈔中。

    覓事隻争治舉。

    三根虛實。

    犯事則争定罪輕重。

    若争餘緣。

    乃囑法相。

    道理是非。

    豈非言事。

    前雲言事通者。

    是也。

     問。

    前破古人。

    藥病生事。

    皆是偏局。

    今何取用。

     答。

    非無此義。

    但古人唯就藥病生事。

    故成偏局。

    前謂攝教不盡。

    被機不定。

    豈不明耶。

     問。

    若争言犯下品用藥。

    及争堕等。

    對首忏法。

    并袈裟等别法。

    何争所收。

     答。

    并囑單诤。

    準疏鈔中。

    事诤唯據僧法羯磨。

    行宗雲。

    若非羯磨。

    并歸上三(上通決三事。

    下别決三事)。

     問。

    言诤之言。

    為說示教理之言。

    為诤論之言耶。

     答。

    乃說示教理之言。

    化制教門。

    理事行相。

    假言以顯。

    因争此言。

    為之言诤。

    故義鈔雲。

    理不自斑。

    藉言以顯者。

    是也。

     問。

    若評羯磨。

    何亦雲言。

     答。

    表彰法事。

    唯據言音。

    豈非言事。

    以類相從。

    得非是乎。

     問。

    覓犯事三。

    亦由言起。

    何不雲言。

     答。

    各有起因。

    何得混濫。

    言诤因言。

    覓诤因覓。

    犯诤因犯故也。

     問。

    若不因被事。

    餘時泛論羯磨四緣。

    為囑何诤。

     答。

    此诤法相是非。

    囑草言也。

     問。

    疏雲。

    同和理難。

    各執一見。

    (文)此據本衆。

    若有别衆。

    或外二比丘。

    争此所秉之法。

    何诤所收。

     答。

    亦歸言事。

    如義鈔雲。

    若二比丘。

    争尼羯磨。

    成與不成。

    在言中事。

    可例明也。

     問。

    覓诤生事。

    其相如何。

     答。

    謂三舉四羯磨法因前人有犯。

    或不見罪。

    或見犯不忏。

    或惡邪不舍。

    或比丘俗人前倒說四事。

    或污家惡行。

    犯該五篇。

    三根顯露。

    衆中具五德人。

    舉來詣僧。

    若聞便伏從。

    此不勞治。

    或有拒逆應須治罰。

    於七治中。

    随用何法。

    而治罰之。

    前人諱舉。

    不肯引過。

    與五德人。

    遂生诤競。

    未治前诤。

    則囑單覓。

    若經治法。

    則歸覓事。

    若能舉所舉争餘三緣。

    或有餘人。

    争於四緣。

    并囑言事。

    下犯事中。

    通局亦爾。

    如前所謂。

    言事通生善滅惡者。

    是也。

     問。

    犯事之相。

    可得聞乎。

     答。

    犯中事诤。

    乃目忏罪。

    能忏所忏。

    争其輕重。

    若二三人忏法。

    及上篇未羯磨前忽有诤競。

    即囑單犯。

    或忏上篇。

    僧作羯磨。

    其所忏者。

    忽生惡心懈怠。

    争雲犯輕或犯輕罪。

    衆中惡心懈怠心生非法羯磨。

    定罪行忏。

    所忏诤争。

    故囑犯事。

     問。

    餘時泛诤五篇輕重。

    為囑何收。

     答雖争罪聚。

    隻囑教相。

    還歸單言。

    不因行忏。

    能所評诤。

    故非單犯。

    既非羯磨。

    又非犯事。

    略此叙之。

    餘見疏鈔。

     嘉熙庚子季夏在丹丘日山出 終南家業卷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