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下(本)

關燈
略已辨明。

    無惜一見。

    嘉熙庚子歲。

    佛忌日志。

     辨二止并八九名義 止犯一位。

    準疏鈔文。

    标名有二。

    一不學止犯。

    二事法并句分八九。

    罪列本枝。

    顯持犯重輕。

    廣識心之明昧。

    文義雖然。

    詳委講學。

    寡於讨論。

    今略申明。

    大科分二。

    初明二止犯。

    次辨八九句。

    初中又三。

    初标據。

    次略釋。

    三決疑初中鈔雲。

    止犯心中。

    有作犯。

    如人畜衣過日。

    造房不乞是若望不學止犯。

    無作犯等。

    記雲。

    止犯有二。

    上明事法止犯。

    若下簡不學止犯。

    次略釋。

    記主正據此文。

    分二止犯。

    記文科節。

    甚相顯然。

    初為事法者。

    即一切制聽事法也。

    文明房長。

    且舉别戒。

    以顯止中有作之義。

    若通而言之。

    凡作一事舉一法。

    持則雙持。

    犯則兩犯。

    故違教制。

    即止犯。

    妄行造修。

    即作犯。

    而此二犯。

    從一事生。

    止則一品吉羅。

    作則随篇輕重。

    作歸前位。

    止在此收。

    皆因事法而有。

    乃名事法(此止犯即教行雙持犯中止犯也)。

    不學者。

    一下壇場。

    違本志願。

    或頓心棄善。

    或漸起慢求。

    或懸思教行不明。

    或臨事造修有昧。

    不學無知。

    二罪并得。

    蓋由不學。

    緻茲成犯。

    召斯二罪。

    名不學止犯。

    但不學人。

    智有昧明。

    心分漸頓。

    凡於事法。

    識。

    疑。

    不識。

    三心差降。

    故此二罪。

    曆四行二九之中。

    彰輕重有無之相。

    令知罪網難逃。

    俾識犯忏不濫故也。

    三決疑。

    又二。

    初決事法。

     問。

    不學止犯。

    名出鈔文。

    前引可見。

    事法止犯。

    出何文耶。

     答。

    鈔雲。

    對事造(去呼)修。

    以名止犯。

    疏又雲。

    所對事法。

    怠而不修。

    皆名止犯等。

    是則據文立号。

    絲毫無妄。

     問對事造修。

    何名止犯。

     答。

    此示教行雙持犯義。

    略見前釋。

    廣在諸文。

     問。

    怠而不修即止。

    息不作。

    此止何得兼作。

     答。

    不修之名。

    通作不作。

    此據造作。

    故違教制。

    即是不修。

    如不乞不說。

    豈不然耶。

    行宗雲。

    事法止犯。

    於善事法。

    故違不作。

    (文)亦是此義。

    不可錯消。

     問。

    可名事法作犯否。

     答。

    作犯體通善惡事法。

    雖通善惡。

    望作義一。

    故無異号。

    但名作犯止犯一位。

    論犯義别。

    一於教行愚昧。

    二故違教制。

    據斯以分。

    乃立二目。

    請究祖懷。

    必不徒爾。

    次決不學。

     問。

    不學止犯。

    通惡事法否。

     答。

    如作淫盜犯根本。

    外更得不學無知二罪。

    豈不通耶。

     問。

    不學止犯。

    通二持否。

     答。

    前雲不學無知曆四行二九。

    豈不通耶。

    但持有等差。

    義須詳示。

    當知利器精持。

    方得名為學者。

    設有疑妄。

    并開不犯。

    不學無知。

    唯結不學。

    然不學人。

    亦有三品。

    疏鈔具顯。

    此不繁引。

    雖是不學。

    對境止非。

    本罪不犯。

    亦名持律。

    不妨愚昧教行。

    自得不學無知。

    資持雲。

    非謂不學一向無持。

    非謂學人永無有犯。

    但望學心。

    有進有止。

    故兩分之等。

     問。

    戒疏總義雲對教不學止犯。

    對事不學止犯。

    九十。

    别義雲。

    翻解止犯。

    翻修止犯。

    并及鈔中。

    教行不學止犯。

    對事以明止犯。

    記主但立不學事法。

    二止犯名。

    比對祖師。

    三處所标。

    為同為異。

     答。

    二三雖殊。

    通收無異。

    不學即對教。

    翻解事法。

    即對事翻修。

    恰然相符在文可見。

     問。

    事法不學二止犯。

    義在諸文。

    何獨引鈔通塞文耶。

     答。

    實通諸文。

    但記家因釋此文。

    立二止号。

    故今特引。

    令知所出。

     大科第二明八九句。

    又分三。

    引據。

    引釋決疑初且引據。

    鈔雲。

    次論止犯。

    或八或九。

    又雲。

    言八句者。

    對教不學以明。

    若對事明。

    亦有兩個九句等。

    疏雲。

    對教不學。

    唯八句。

    對事不學九句。

    通有等。

    次引釋八九句法。

    欲知其相。

    請以資持止犯中。

    可學九句。

    照之可見。

    但八則除本列枝。

    九則本枝并結。

    鈔中又雲。

    九句者。

    上品四句者。

    有十六罪。

    中品四句。

    有八罪。

    下品一句。

    但犯根本。

    無不學無知等(十六及八罪。

    且舉枝不說根本此九句中。

    自〔含〕根條并列。

    尋圖可見也)。

    資持雲。

    八句中。

    此謂随對事法。

    心緣不解。

    結不學無知。

    犯門解義。

    必須有罪。

    既無根本。

    下品不立。

    故唯八句等。

    是則或八或九。

    雖殊。

    不學無知不别。

    當知句法之興。

    為顯不學之罪。

    故行宗釋戒疏四行二九位列文雲。

    第四門中。

    唯明不學。

    無知止犯罪相。

    有無輕重。

    随一事法。

    皆須二九等。

    如此指明。

    文相無濫。

    苟或未達。

    更詳示之。

    言八句對教者。

    此謂懸思教相。

    事法冥昧。

    意思說戒。

    不曉行事。

    心緣制衣三如。

    未識籌量。

    羯磨罔知四緣等九句對事者。

    斯乃臨事造修。

    不明行相。

    如臨說恣。

    錯謬行事。

    造作衣缽。

    不識制量。

    造房愚於妨難。

    畜長暗於日限等。

    将懸思曆於八句。

    結不學無知。

    枝條之罪。

    第九下品。

    既非造修。

    不犯根本。

    既識事犯。

    又非冥昧犯門。

    唯據有罪無罪。

    此句不立。

    若於造修。

    行事錯謬。

    亦先於八句。

    曆顯根條下品。

    第九明白心犯。

    雖無枝條。

    乃有根本。

    故得立之。

    對教對事。

    或八或九。

    其相顯明。

    如斯分釋。

    粗可知之也。

     三決疑問。

     疏鈔八九句法。

    乃是昔解。

    去取如何。

     答。

    祖師既無斥奪。

    焉可私心去取。

    細推其義。

    亦是相因而用。

    且如對教八句。

    於義自分。

    承用豈分今昔之殊。

    複於對事九句。

    例分二九。

    豈非相因耶。

     問。

    古今列句。

    同異如何。

     答。

    古謂惡事法上。

    聖不制學故。

    止持作犯。

    通可不可。

    於善事法。

    聖制須學。

    無不可學。

    今謂善惡事法。

    并是可學。

    臨事迷忘。

    非學可得。

    是故可不可學。

    遍該四行。

    類通法界也。

     問。

    上雲八九句法。

    并顯不學無知。

    何以二記。

    以八句屬不學止犯。

    九句屬事法。

    止犯是則八句收不學無知。

    九句但收違教耶。

    又乃公違疏文。

    八九并雲不學。

     答疏文八九并雲不學。

    正為皆顯不學無知也。

    記将八九。

    分對二止。

    亦據鈔雲。

    八句對教不學。

    九句對事以明。

    今詳分對。

    不無意焉。

    須知止犯位中。

    根本是違教罪。

    枝條是不學罪。

    八句中。

    唯顯枝條。

    不該根本。

    故将八句。

    屬於不學。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