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下(本)
關燈
小
中
大
句中。
正犯根本。
傍得枝條。
且從正犯。
以收。
故以九句。
屬事法止犯(此即違教罪也)。
要須得意莫滞名言。
如懸思教門。
不曉事法此則八通事法。
又如造修事法。
昏昧教制。
斯乃九通不學。
是則事法及與教門。
不學之與無知。
并通八九。
但以懸思對八。
造修對九。
故為異耳。
問。
疏鈔止犯八句。
并引房長。
其義如何。
答。
斯蓋。
造房不乞。
畜長不說。
皆由不學愚教。
犯根本殘提之外。
更得不學無知。
下品一句。
既識達教行。
但犯根本。
無有枝條。
疏鈔特舉。
為顯下品。
有本無枝之義。
前示可見。
問。
有人見止犯位中。
房長殘提。
便謂此罪。
屬於止犯。
其義如何。
答。
不然由彼不曉文中。
為顯下品有本之義。
故此妄消。
殊不知殘提。
自屬作犯。
根本之罪。
若謂止中列殘提。
便屬止者。
亦應作中。
列不學無知。
枝條之罪。
便屬作耶。
文中所舉房長等戒。
具雙持犯。
随舉無在。
妄傳久矣。
如拆四難。
已為辨之。
無惜一觀。
問。
止中列作。
莫是止犯心邊。
有作犯麼。
答。
前雲於止犯中。
列房長殘提。
乃顯下品罪相有無如前答可見。
若止犯心邊。
有作犯。
乃雙持犯義。
如過量造房。
心故違尺量妄作。
衣缽必故違三如之類。
由妄作一事。
二犯并起。
違制即止。
妄修即作。
由止有作。
由作成止。
故雲止犯心邊有作犯。
事鈔通塞門。
約教行心用。
二種論通。
義可見也。
須知。
持犯一章。
諸門意别。
若雙持犯義。
當見疏鈔持犯體狀門。
及鈔通塞。
備而明之。
若諸句法。
約根本。
曆於三心。
對顯不學無知。
有無輕重之相。
如此分之。
粗知蹊徑。
問。
妄修一事。
為得幾罪。
答。
妄修作犯。
違制止犯。
更得不學無知四罪具矣。
又四行列罪。
自有等差。
兩持二九。
并止犯八句。
唯顯枝條。
不列根本。
兩犯。
二九根條。
并列。
根本。
據随成輕重句。
法不因此義。
枝條據三心不同分句。
由此而作。
識則一向無犯。
疑則二皆吉羅。
不識之心。
不學結吉。
無知犯提。
更有事開犯結。
并見諸文。
可謂持犯之相實深。
非積學洞微。
窮幽盡理者。
斯義難見也。
寶慶三祀仲冬。
於靈芝為客書。
重釋事鈔持犯篇通塞文 鈔雲。
若就修行。
解止持者。
對境策持。
為修行也。
此中止持。
正據随對惡境。
具緣持戒者。
是也。
與下心用教行中二止持。
名月義别也。
如止殺盜。
先修慈悲。
少欲等行以行成故。
名作持。
望境不起。
名止持。
即止中有作也。
止殺盜即遵制持戒。
修慈等即起觀對治。
欲臨境不犯於戒。
須平時對治有功。
治功成故。
對惡不作。
故雲望境不起也。
是則。
由作成止。
止不離。
作故雲止中有作止據臨境離過。
作據用心對治。
又複須知。
止持有二。
一對善事作。
無違制此止。
歸下作持論通也。
二對惡境。
順戒離過。
正是此位。
與心用作持論通如上可見。
若就修行解作持者。
此作持。
對制聽。
善事善法。
依教策修。
名作持。
與前止門作持。
名同義别。
前約心用起觀。
此據随對事法。
依教而作也。
如欲誦戒羯磨。
先止外緣。
望離粗過。
名止。
後善行成名作。
即作中有止也。
誦戒等禀制教也。
止外等。
修對治也。
事法乃多。
且舉誦戒。
羯磨。
是常行故。
人事往反。
懈怠作惡。
并名外緣。
以平時憶本受。
願有善必行。
橾履既堅。
故臨衆事。
能止於外緣也。
望随對事法。
各有離過之止為細。
此乃平時通止名粗也。
此中作據教行。
乃依教而行也。
止屬心用。
乃止息外緣也。
假止成作。
作不離止。
故雲作中有止也。
若細論通塞。
此心用止持。
與前心用作持。
自可論通。
教行作持。
望無違教。
即兼止持。
亦止作自通。
鈔家且約相成。
故以心用止持。
與教行作持。
論於通也。
作犯心邊有止犯。
如人作惡。
先不學善。
是等類也。
上句論通。
如下釋義。
作惡即作犯。
翻上修行止持。
於殺盜等事。
具緣成犯者。
是也。
不學等即止犯。
翻上止中作持。
謂不修慈悲少欲等。
對治行也。
作犯據違戒。
止犯據心用。
由止成作。
故作通止也。
問。
此中作犯。
與下作犯。
同異如何耶。
答。
此於惡事法。
造境為非。
下於善事法。
故違妄作。
此二作犯。
并屬根本。
随篇輕重也。
問。
心用作犯。
犯相如何。
答。
由對治心劣故。
乃随緣動念。
觸境生情。
如惡覺餘思。
染心看女等。
皆犯吉羅。
是也。
問。
此中止犯。
與下何異。
答。
此屬心用。
下據教行。
此二止犯。
并是違制。
皆吉羅也。
但心用約心。
教行據法。
如前心用。
結制文中。
可見也。
止犯心中。
有作犯。
如人畜衣過日。
造房不乞是。
上句标通。
如下釋義。
畜衣過日作犯也。
違不說淨止犯也。
造房作犯也。
不乞止犯也。
亦由止成作。
故作通止也何耶因故不說淨。
緻過日犯提。
由故不乞法。
緻房成犯殘。
問。
此中合雲。
作中有止。
何雲止中有作耶。
答。
欲異前科。
作惡與心用論通。
此中教行止作論通。
随舉無在。
亦是由止成作之義也。
問。
此中止犯。
理合翻前。
修行依持。
何故前持中。
以止外緣。
心用論通。
今犯中。
以房長教行。
止作論通。
又複前舉制法。
此舉聽事。
未審何意。
答。
此作持止犯門中。
凡修事法。
或違或順。
具有心用教行。
二種持犯。
前作持中。
在文雖以教行作持。
與心用止持。
論通。
於義亦可教行作持。
與教行止持。
自論於通。
心用止持。
亦可與心用作持。
自論於通。
今止犯中。
在文雖獨以教行止作。
自論於通。
約義亦可心用止作。
自論於通以凡舉一事持。
則具教行心用。
二種雙持犯則具二種雙犯。
所以文中。
互舉也。
又複教行雙持犯。
若别據戒本。
止有二十六戒。
具雙持犯。
若通一律藏。
但是制聽善事善法。
臨事造修。
有違有順。
并具雙持犯。
故得持中。
據通舉制法。
犯中據别舉聽事。
以犯照持。
前後交映。
顯并具也。
問。
止犯有幾。
答。
不學事法。
二種别也。
此中正屬事法。
教行止犯。
義兼心用。
不學止犯
正犯根本。
傍得枝條。
且從正犯。
以收。
故以九句。
屬事法止犯(此即違教罪也)。
要須得意莫滞名言。
如懸思教門。
不曉事法此則八通事法。
又如造修事法。
昏昧教制。
斯乃九通不學。
是則事法及與教門。
不學之與無知。
并通八九。
但以懸思對八。
造修對九。
故為異耳。
問。
疏鈔止犯八句。
并引房長。
其義如何。
答。
斯蓋。
造房不乞。
畜長不說。
皆由不學愚教。
犯根本殘提之外。
更得不學無知。
下品一句。
既識達教行。
但犯根本。
無有枝條。
疏鈔特舉。
為顯下品。
有本無枝之義。
前示可見。
問。
有人見止犯位中。
房長殘提。
便謂此罪。
屬於止犯。
其義如何。
答。
不然由彼不曉文中。
為顯下品有本之義。
故此妄消。
殊不知殘提。
自屬作犯。
根本之罪。
若謂止中列殘提。
便屬止者。
亦應作中。
列不學無知。
枝條之罪。
便屬作耶。
文中所舉房長等戒。
具雙持犯。
随舉無在。
妄傳久矣。
如拆四難。
已為辨之。
無惜一觀。
問。
止中列作。
莫是止犯心邊。
有作犯麼。
答。
前雲於止犯中。
列房長殘提。
乃顯下品罪相有無如前答可見。
若止犯心邊。
有作犯。
乃雙持犯義。
如過量造房。
心故違尺量妄作。
衣缽必故違三如之類。
由妄作一事。
二犯并起。
違制即止。
妄修即作。
由止有作。
由作成止。
故雲止犯心邊有作犯。
事鈔通塞門。
約教行心用。
二種論通。
義可見也。
須知。
持犯一章。
諸門意别。
若雙持犯義。
當見疏鈔持犯體狀門。
及鈔通塞。
備而明之。
若諸句法。
約根本。
曆於三心。
對顯不學無知。
有無輕重之相。
如此分之。
粗知蹊徑。
問。
妄修一事。
為得幾罪。
答。
妄修作犯。
違制止犯。
更得不學無知四罪具矣。
又四行列罪。
自有等差。
兩持二九。
并止犯八句。
唯顯枝條。
不列根本。
兩犯。
二九根條。
并列。
根本。
據随成輕重句。
法不因此義。
枝條據三心不同分句。
由此而作。
識則一向無犯。
疑則二皆吉羅。
不識之心。
不學結吉。
無知犯提。
更有事開犯結。
并見諸文。
可謂持犯之相實深。
非積學洞微。
窮幽盡理者。
斯義難見也。
寶慶三祀仲冬。
於靈芝為客書。
重釋事鈔持犯篇通塞文 鈔雲。
若就修行。
解止持者。
對境策持。
為修行也。
此中止持。
正據随對惡境。
具緣持戒者。
是也。
與下心用教行中二止持。
名月義别也。
如止殺盜。
先修慈悲。
少欲等行以行成故。
名作持。
望境不起。
名止持。
即止中有作也。
止殺盜即遵制持戒。
修慈等即起觀對治。
欲臨境不犯於戒。
須平時對治有功。
治功成故。
對惡不作。
故雲望境不起也。
是則。
由作成止。
止不離。
作故雲止中有作止據臨境離過。
作據用心對治。
又複須知。
止持有二。
一對善事作。
無違制此止。
歸下作持論通也。
二對惡境。
順戒離過。
正是此位。
與心用作持論通如上可見。
若就修行解作持者。
此作持。
對制聽。
善事善法。
依教策修。
名作持。
與前止門作持。
名同義别。
前約心用起觀。
此據随對事法。
依教而作也。
如欲誦戒羯磨。
先止外緣。
望離粗過。
名止。
後善行成名作。
即作中有止也。
誦戒等禀制教也。
止外等。
修對治也。
事法乃多。
且舉誦戒。
羯磨。
是常行故。
人事往反。
懈怠作惡。
并名外緣。
以平時憶本受。
願有善必行。
橾履既堅。
故臨衆事。
能止於外緣也。
望随對事法。
各有離過之止為細。
此乃平時通止名粗也。
此中作據教行。
乃依教而行也。
止屬心用。
乃止息外緣也。
假止成作。
作不離止。
故雲作中有止也。
若細論通塞。
此心用止持。
與前心用作持。
自可論通。
教行作持。
望無違教。
即兼止持。
亦止作自通。
鈔家且約相成。
故以心用止持。
與教行作持。
論於通也。
作犯心邊有止犯。
如人作惡。
先不學善。
是等類也。
上句論通。
如下釋義。
作惡即作犯。
翻上修行止持。
於殺盜等事。
具緣成犯者。
是也。
不學等即止犯。
翻上止中作持。
謂不修慈悲少欲等。
對治行也。
作犯據違戒。
止犯據心用。
由止成作。
故作通止也。
問。
此中作犯。
與下作犯。
同異如何耶。
答。
此於惡事法。
造境為非。
下於善事法。
故違妄作。
此二作犯。
并屬根本。
随篇輕重也。
問。
心用作犯。
犯相如何。
答。
由對治心劣故。
乃随緣動念。
觸境生情。
如惡覺餘思。
染心看女等。
皆犯吉羅。
是也。
問。
此中止犯。
與下何異。
答。
此屬心用。
下據教行。
此二止犯。
并是違制。
皆吉羅也。
但心用約心。
教行據法。
如前心用。
結制文中。
可見也。
止犯心中。
有作犯。
如人畜衣過日。
造房不乞是。
上句标通。
如下釋義。
畜衣過日作犯也。
違不說淨止犯也。
造房作犯也。
不乞止犯也。
亦由止成作。
故作通止也何耶因故不說淨。
緻過日犯提。
由故不乞法。
緻房成犯殘。
問。
此中合雲。
作中有止。
何雲止中有作耶。
答。
欲異前科。
作惡與心用論通。
此中教行止作論通。
随舉無在。
亦是由止成作之義也。
問。
此中止犯。
理合翻前。
修行依持。
何故前持中。
以止外緣。
心用論通。
今犯中。
以房長教行。
止作論通。
又複前舉制法。
此舉聽事。
未審何意。
答。
此作持止犯門中。
凡修事法。
或違或順。
具有心用教行。
二種持犯。
前作持中。
在文雖以教行作持。
與心用止持。
論通。
於義亦可教行作持。
與教行止持。
自論於通。
心用止持。
亦可與心用作持。
自論於通。
今止犯中。
在文雖獨以教行止作。
自論於通。
約義亦可心用止作。
自論於通以凡舉一事持。
則具教行心用。
二種雙持犯則具二種雙犯。
所以文中。
互舉也。
又複教行雙持犯。
若别據戒本。
止有二十六戒。
具雙持犯。
若通一律藏。
但是制聽善事善法。
臨事造修。
有違有順。
并具雙持犯。
故得持中。
據通舉制法。
犯中據别舉聽事。
以犯照持。
前後交映。
顯并具也。
問。
止犯有幾。
答。
不學事法。
二種别也。
此中正屬事法。
教行止犯。
義兼心用。
不學止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