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下(末)

關燈
答。

    斯謂七下義兼二種。

    及正論體。

    唯歸其一。

    止以如法别為體。

    不止以非法為體。

     問。

    經中但雲。

    呵不止羯磨。

    則應一種。

    為體。

    何得兼二。

     答。

    據文求體。

    乃有二種。

    蓋七文下。

    注止不止。

    二義别故。

    所以疏記兼二為體。

    約非考體。

    隻有一種。

    謂非法别。

    故得經中。

    但雲不止。

    二皆有以。

     問。

    詳斯二義。

    與前相濫。

    若如法别。

    即濫第四。

    非法别者。

    同前第二。

    其義若何。

     答。

    上以前六。

    次第簡顯。

    已見第七。

    與前非濫。

    子猶未達。

    故與此問。

    須知前二白。

    此為彼法體。

    全非七本。

    如法德呵。

    不止故成非法。

    其義自别。

    前四以白此為此為如。

    此七順呵即止為如相。

    亦無濫。

     問法之如非。

    其異可知。

    二四及七。

    皆雲别衆。

    豈無濫耶。

     答。

    别雖有濫。

    對法如非。

    前後義殊。

    若就文簡。

    不無少異。

    前之言别。

    具兼不來等三。

    七之言别。

    唯據德呵一種而言也(今更因簡。

    前。

    六濫非濫别)。

     問。

    中間五非。

    人法二種。

    與初非中人法何異。

     答。

    在文所列。

    前後無濫。

    恐入舍性。

    更略述之。

    二三法非。

    白此為彼。

    如戒場衣界。

    雖白二中。

    事不應一法。

    前後各牒。

    白四單白。

    各牒亦爾。

    若白二牒白四事。

    單白牒白二事。

    并初非攝。

    第四如法。

    反前可見。

    五六二似誦文無差。

    但倒作故。

    此亦白二白四。

    當體自倒。

    不通單白。

    若三羯磨。

    全法增減互倒。

    并歸初非。

    前總後别。

    尋文可見。

    若論人非。

    五種并指三别。

    初非中人。

    自論僧别。

    舉相與五不同。

    又二三兩位。

    非法雖濫。

    人分和别。

    交絡出體。

    人法俱非。

    為第二體法非人是。

    為第三體。

    法是人非。

    為四非體。

    五亦人法俱非。

    六亦法非人是。

     問。

    非法别中。

    德人不忍呵。

    則理當。

    如法别中。

    德人何呵。

     答。

    事法雖如。

    人處有異。

    況呵起情見。

    見有萬差。

    是故呵相。

    不可一定。

    德人既呵。

    或來或欲。

    不欲人乖。

    四準法為非法。

     若爾。

    何名如法。

     答白此為此。

    豈非如法。

    就體立名。

    故标如法。

    約緣定法。

    還入非位。

    略辨如此。

    餘見疏記淳佑壬寅歲。

    華嚴閣下出。

     辨略教結犯 略教結犯。

    汶州讷庵吻師章門中。

    第列三家。

    一雲。

    未落廣教者。

    但心違三善。

    未犯廣教。

    小罪先犯。

    略教吉羅。

    廣教有犯。

    則無犯略。

    此則但以廣略二犯。

    結有前後。

    以出未落廣教之相。

    又人雲。

    略教唯被利機。

    當須常爾一心。

    守護三業。

    勿違三善。

    微有懈怠之心。

    似涉有違之意。

    即結違略之罪。

     又自征雲。

    與瞥爾何異。

     答雲。

    瞥爾據初念。

    違略屬重緣。

     又雲。

    與律中發心心念何異。

     答。

    發心惡覺。

    乃對前惡境而起。

    今此違略。

    不約對境。

    微有違心。

    即結其罪。

    此約起心對境。

    不對境以出。

    未落廣教之相。

    又人雲。

    今此略教。

    利鈍俱攝。

    不可唯約利機以明等。

    未審此師。

    約何明於略廣之義。

    已上三師并未詳究。

    疏記略教。

    結犯之義。

    故此意言。

    皆非可取。

    吻師雲。

    違略結犯。

    唯就利機而論。

    廣教約鈍明犯。

    又引四依四開為例。

    上根遵四依本制。

    中下遵四依四開聽教。

    可證上利根。

    唯奉略不禀廣。

    鈍根唯禀廣不禀略。

    此師雖雲利鈍各禀。

    未明約位。

    複昧兼通。

    又複四依開聽。

    通被三機。

    俱為道緣。

    廣教一制。

    三根俱奉。

    豈有利機。

    唯禀略耶。

    道緣制法。

    義不相當。

    何得例同。

    今之所立。

    先引疏記。

    後為決明。

    戒疏(一下十八)雲。

    未制廣前。

    有犯略者。

    心違三善(不貪。

    不嗔。

    不癡)。

    況制廣後。

    而無犯耶(據疏所定。

    犯吉羅也)。

    行宗問雲。

    此明犯者。

    犯在何時。

    有雲。

    随犯廣制。

    更兼犯略。

    細尋諸部。

    及悔法中。

    都無此說。

    未可準的。

    意詳心違三善。

    未落廣教。

    随七佛偈。

    所诠行相。

    有違即結。

    詳此記文。

    語意通漫。

    學者遲疑。

    今依此文。

    更以四意。

    決而明之。

    一究七偈結犯之相。

    二定禀略是何位人。

    三明二教被機通别。

    四伸問答略決疑擁。

    一初佛偈。

    唯戒忍辱忽被他辱。

    應忍不嗔。

    起嗔返報。

    即是違犯。

    二佛偈制離險惡。

    險惡有二。

    世間來報分之。

    全身修道。

    二皆遠離。

    苟不念離。

    非貪即癡。

    三佛偈。

    戒不謗嫉。

    知足精進。

    謗嫉即貪嗔。

    知足由貪犯。

    精進多癡違。

    四佛偈。

    乞食戒多求。

    違則因貪癡。

    於衆慎增愛。

    返必在貪嗔。

    五佛偈。

    戒輕縱放逸。

    放逸雖通三業。

    以心為業主。

    故偏戒之。

    違多癡慢。

    六佛偈。

    止惡修善。

    常戒觀意。

    苟有縱堕。

    無非三毒。

    七佛偈。

    戒調三業。

    能調是心。

    於心有違。

    即是犯略。

    上且據文。

    以三毒别對諸行。

    若論犯時。

    不無相兼。

    二者。

    諸文雖雲略教被利。

    利亦通於淺深。

    更以二意。

    定於禀略。

    位必内凡。

    初且約義。

    佛成道後。

    五年之内。

    善來三語。

    所度之人。

    非聖即凡。

    聖乃初果已去。

    凡即内凡位人。

    故說略教。

    普被聞修。

    次據文定。

    經中初偈。

    明言於忍。

    第五放逸。

    疏判增忍舉二例餘。

    則七偈行相。

    非内凡而不可及也。

    且内凡四位。

    暖頂於行尚有退失。

    業疏引多論雲。

    於戒不羸。

    始終堅固。

    知是内凡者。

    乃忍及世第一也。

    前二行淺。

    違略起非。

    故佛為鈍。

    制廣補之。

    若據二教。

    本制之緣。

    略唯被利。

    廣為鈍興。

    末世多鈍。

    略本無用。

    但以。

    時雖不競。

    機變難倫。

    儒中尚雲。

    五百年有王者興。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

    況佛法中。

    聞教開解。

    待時托緣。

    悟入前後。

    豈容測量。

    略教末世。

    豈無當機之人。

    故疏雲。

    微被少機。

    不可不用。

    又雲。

    且順别機。

    故須後說。

    略教行在内凡。

    末世既稀。

    故雲少也。

    間有依奉。

    與鈍不同。

    故雲别也。

    三者諸文或有二教通被利鈍之語。

    及疏(四下)雲。

    故列七法。

    同成一禁。

    又雲。

    通有攝心之能。

    理須齊奉。

    故曰是中應當學。

    (文)雖雲通被。

    而有當機。

    不當機之異。

    雖雲齊奉。

    而有結犯不結犯之殊。

    且佛制并陳。

    意使齊奉。

    豈簡利鈍。

    況七佛偈。

    攝心入道之要。

    前機誰不願。

    依但行功既淺。

    力分不堪。

    機教既不相當。

    有違不名。

    為犯不妨。

    微有攝心之益。

    故曰齊奉。

    利是當機。

    聞必依修。

    違定結犯。

    理當然也。

    若論廣教。

    起雖為鈍。

    一制之後。

    聖凡利鈍。

    悉須禀行。

    違教結犯。

    未見開利。

    阿難忏七吉羅。

    豈不明耶。

    四者。

     問内凡利器。

    唯禀略耶。

    兼奉廣耶。

     答。

    廣略俱也。

    豈有上根。

    故違教制。

    如上已明。

     問。

    未落廣教。

    其相如何。

     答。

    鈍根之人。

    略非當機。

    違則無犯。

    故不須論。

    利是當機。

    違有濫廣。

    應究起心。

    對於二教。

    犯相自别。

    犯略之時。

    於廣無違。

    故雲未落也。

    或可違略縱心。

    自此滋慢。

    緻後犯廣。

    初違略時。

    未即犯廣。

    故雲未落也。

     問。

    利機於廣。

    如何持護。

     答。

    據事鈔持犯篇說。

    内凡等人。

    持奉别脫。

    名護根戒。

    此但通攝六根故也。

     問。

    約心持犯。

    為重緣。

    為瞥爾。

     答。

    且據教限。

    為重緣也。

    向在日山曾出。

    今於福源又書。

    且略提利鈍廣略。

    相濫之義。

    餘見疏記。

     終南家業卷下末(終) 以洛北觀音寺之本補寫上本一卷因以彼本校雠悉竟則亦句讀訓點畢。

     時寶永六年龍集(己醜)無射十六日 老比丘 宗覺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