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家業卷下(本)
關燈
小
中
大
也。
為非等疑。
即心缺也。
是知記圖列句。
深有其意。
六問。
克心雙缺直疑中。
并以張本境立句。
何故大漫雙缺直疑。
不用三本境立句。
大漫既不用。
克心何得用。
又大漫互疑中。
亦以三本境立句。
直疑何不用耶。
答。
大漫之設。
其境至寬。
三趣有心。
杌為異境。
其或三趣。
皆列直疑。
正是相當。
但起杌疑。
始成方便。
所以圖中。
唯存一句。
克心既局。
四境當前。
各趣生疑。
應須别列。
互疑心涉兩境。
句法不可一端。
直則一境獨明。
互則三趣交作。
是顯上義明。
若秋蟾前合後開。
深有所以。
又答。
此蓋不曉記圖直疑就異作句。
互疑二境交涉。
故有此問。
如前已決。
非不了然。
大漫。
雙缺。
直疑。
三是本境。
故唯就異。
但立杌疑一句。
互疑既涉二境。
故立為人為杌等句。
有何不可。
七問。
小漫中。
疑但九句。
除克心中初句者。
今若改張為人。
亦合具十。
何但九耶。
答。
小漫人趣皆害。
前境不簡張王。
若或改張為人。
正是有心當境。
既雲心差。
境定不應。
又作人疑。
是則還依記中。
除初一句。
又答。
若改張為人。
合有人作人疑句。
此句理亦應立。
正是境想第二。
缺心結蘭之句。
但疏家前後。
辨缺文中。
恐濫心境相當。
并不出此一句。
欲使學者易曉。
皆就本異互涉作句。
如前盜戒。
疏中小漫辨疑雲。
為人非人物。
為人畜生物。
為人無主物。
下妄戒雲。
漫心辨疑有六。
記雲。
漫即小漫。
疑兼有互。
直有三句。
記出互中三句。
并就異境論互。
如雲為非為畜等。
上引盜戒疏自作句。
乃就本異論互。
準此二文。
則互具六句。
并作中三句。
即疑心具九。
此圖準上諸文立句。
不敢妄作。
故無人疑之句。
設有此疑。
則準境想第二。
自可知矣。
立句出沒。
作者通變。
豈宜偏局耶。
八問。
雙缺直疑中。
并立張疑者。
未審此疑。
相狀如何耶。
答。
相狀如初答中。
既有準繩。
無疑再惑。
又答。
直中論疑。
是張非張。
其相易見。
問家意欲妄作。
故有此問。
無足議也。
九問。
文中直疑者。
單就異境而立。
何故疏文。
盜戒立句。
為人為非。
此則本異兩兼。
豈獨異境耶。
若雲此是互疑者。
下妄語小漫互疑。
何就異境立三句法。
若或更加本境。
則有六句耶。
答。
直疑起心。
本異俱得。
異境如前王等。
本境如後張疑。
但不異緣。
皆通作句。
盜妄兩戒。
俱是互疑。
盜戒但出本境前三。
妄戒唯論後三異趣。
應知六句前後相成。
若加直疑。
恰為九句。
則知疏記出沒互彰。
不曉來由。
張為妨難。
又直疑局一境起。
通於本異。
圖中就異作句。
如前已明。
盜妄立句。
并就互論。
如舊答就盜戒涉本異互論。
(舊答雲。
盜戒但出本境者非)圖中前三句是也。
妄中就異境論互。
圖中後三句是也。
準文立句。
豈虛托乎。
十問。
疏文妄戒。
自有小漫句法。
今此依何而立。
與後疏文不同耶。
答。
妄戒句法。
與此應同。
但單缺互疑。
通略人趣。
記文於此具足出之。
下順疏家且分六句。
影略互現。
制作常規。
良由不曉直疑。
故使作句有多有少。
如前盜戒小漫想疑雙缺。
但各立三。
總有九句。
亦應以妄戒疑中六句。
返破祖師。
不合立三。
前後異同。
以為無據耶。
準彼驗此。
人異互彰。
一代雄诠。
莫不皆爾。
故律中境想。
唯二十六戒。
具足出文。
自餘諸戒。
疑想并同。
但是略之。
無别所以。
聖心明斷。
豈得緻疑。
又答。
妄戒但雲漫心。
辨疑有六。
不分大小之殊。
盜戒明雲。
小漫疑無直互之别。
今此殺中。
方标直四互六。
據文唯局克心。
大小二漫。
複令準作。
記家考核諸文。
詳究義理。
具而出之。
何有不同之疑乎。
詳上圖中。
一違祖教。
二乖義意。
且直疑為張為王等句。
乃緣二境。
互涉起疑。
豈得雲直。
又詳互句。
牒境重重。
不遵祖典。
穿鑿太過。
又小漫中。
直疑濫互。
如前已行。
互疑二句。
上半本異論互。
下半就異論互。
與記何殊。
豈特改作。
公違師訓。
又大漫中。
唯立直句。
據何文義。
疏雲。
餘大小漫。
心境缺想。
并準克論。
句法多少。
約義斟酌。
直互大槩。
須準繩規。
設謂疏無明文。
理義亦難偏局。
如三趣通害。
杌替其處。
或直緣杌起疑。
或緣非杌互起。
機情萬别。
心念千差。
如何一定。
單雙二缺。
唯論互三。
至於作句。
又濫於互。
全成戲論。
記圖所立。
於教有憑。
於義周足。
直於一境上起。
互收二境。
乃至多境。
但使心涉彼此。
名名為互。
豈非義足。
後紹興年中。
有會稽定師。
亦出圖相。
大略與上欽師是同。
但於大漫想疑。
各唯一句。
與上為異。
今但破欽師之義。
定師所出。
自然無取。
學者亦不須傳從。
費紙墨。
請知之。
予因觀疏記具缺。
初二兩緣。
出義立句。
無非本於諸戒之未。
境想之文。
學者讨論。
少懷通貫。
又複諸戒境想句數。
四五不定。
如疏簡辨。
且依轉想。
皆具五句。
今先以具缺初次二緣。
收於境想五句。
次以境想後四通收。
缺想缺境。
及單雙直互等疑。
庶使枝文易知指掌。
且依殺戒。
餘戒例此。
正出小漫。
克心大漫。
亦随決明。
上圖中。
境想二五疑句。
二就本境起。
五從異境生。
據是直疑。
若唯依文。
诠相不了。
是故疏家。
更分直互。
曆境顯異。
乃有多句。
缺想亦爾。
餘義見前答文。
諸句之下。
結罪輕重。
并在記中。
更不細出。
析然夢庵持犯四難 持犯一門。
義趣幽隐。
非積學洞微。
誠難通解。
一日忽得夢庵之文。
題曰持犯四難。
謂雙單難辨。
止作難明。
句法難定。
事法難顯。
初得之寶。
而藏之。
近與同俦議論持犯。
因究彼文但得破他一端。
全非祖意。
且持犯之難。
傳來乃久。
自古義學之家。
知難釋難者。
斯人解矣。
而夢庵乃知持犯之難。
猶為達者。
而於釋難。
義理偏僻。
似無可取。
今将疏鈔明文。
對析彼語。
使雙單止作顯然。
曲直是非昭矣。
庶幾後銳。
不墜於邪坑。
俾同舟善知於誠教耳。
嘉定癸酉春滄洲出。
終南家業卷下(本)
為非等疑。
即心缺也。
是知記圖列句。
深有其意。
六問。
克心雙缺直疑中。
并以張本境立句。
何故大漫雙缺直疑。
不用三本境立句。
大漫既不用。
克心何得用。
又大漫互疑中。
亦以三本境立句。
直疑何不用耶。
答。
大漫之設。
其境至寬。
三趣有心。
杌為異境。
其或三趣。
皆列直疑。
正是相當。
但起杌疑。
始成方便。
所以圖中。
唯存一句。
克心既局。
四境當前。
各趣生疑。
應須别列。
互疑心涉兩境。
句法不可一端。
直則一境獨明。
互則三趣交作。
是顯上義明。
若秋蟾前合後開。
深有所以。
又答。
此蓋不曉記圖直疑就異作句。
互疑二境交涉。
故有此問。
如前已決。
非不了然。
大漫。
雙缺。
直疑。
三是本境。
故唯就異。
但立杌疑一句。
互疑既涉二境。
故立為人為杌等句。
有何不可。
七問。
小漫中。
疑但九句。
除克心中初句者。
今若改張為人。
亦合具十。
何但九耶。
答。
小漫人趣皆害。
前境不簡張王。
若或改張為人。
正是有心當境。
既雲心差。
境定不應。
又作人疑。
是則還依記中。
除初一句。
又答。
若改張為人。
合有人作人疑句。
此句理亦應立。
正是境想第二。
缺心結蘭之句。
但疏家前後。
辨缺文中。
恐濫心境相當。
并不出此一句。
欲使學者易曉。
皆就本異互涉作句。
如前盜戒。
疏中小漫辨疑雲。
為人非人物。
為人畜生物。
為人無主物。
下妄戒雲。
漫心辨疑有六。
記雲。
漫即小漫。
疑兼有互。
直有三句。
記出互中三句。
并就異境論互。
如雲為非為畜等。
上引盜戒疏自作句。
乃就本異論互。
準此二文。
則互具六句。
并作中三句。
即疑心具九。
此圖準上諸文立句。
不敢妄作。
故無人疑之句。
設有此疑。
則準境想第二。
自可知矣。
立句出沒。
作者通變。
豈宜偏局耶。
八問。
雙缺直疑中。
并立張疑者。
未審此疑。
相狀如何耶。
答。
相狀如初答中。
既有準繩。
無疑再惑。
又答。
直中論疑。
是張非張。
其相易見。
問家意欲妄作。
故有此問。
無足議也。
九問。
文中直疑者。
單就異境而立。
何故疏文。
盜戒立句。
為人為非。
此則本異兩兼。
豈獨異境耶。
若雲此是互疑者。
下妄語小漫互疑。
何就異境立三句法。
若或更加本境。
則有六句耶。
答。
直疑起心。
本異俱得。
異境如前王等。
本境如後張疑。
但不異緣。
皆通作句。
盜妄兩戒。
俱是互疑。
盜戒但出本境前三。
妄戒唯論後三異趣。
應知六句前後相成。
若加直疑。
恰為九句。
則知疏記出沒互彰。
不曉來由。
張為妨難。
又直疑局一境起。
通於本異。
圖中就異作句。
如前已明。
盜妄立句。
并就互論。
如舊答就盜戒涉本異互論。
(舊答雲。
盜戒但出本境者非)圖中前三句是也。
妄中就異境論互。
圖中後三句是也。
準文立句。
豈虛托乎。
十問。
疏文妄戒。
自有小漫句法。
今此依何而立。
與後疏文不同耶。
答。
妄戒句法。
與此應同。
但單缺互疑。
通略人趣。
記文於此具足出之。
下順疏家且分六句。
影略互現。
制作常規。
良由不曉直疑。
故使作句有多有少。
如前盜戒小漫想疑雙缺。
但各立三。
總有九句。
亦應以妄戒疑中六句。
返破祖師。
不合立三。
前後異同。
以為無據耶。
準彼驗此。
人異互彰。
一代雄诠。
莫不皆爾。
故律中境想。
唯二十六戒。
具足出文。
自餘諸戒。
疑想并同。
但是略之。
無别所以。
聖心明斷。
豈得緻疑。
又答。
妄戒但雲漫心。
辨疑有六。
不分大小之殊。
盜戒明雲。
小漫疑無直互之别。
今此殺中。
方标直四互六。
據文唯局克心。
大小二漫。
複令準作。
記家考核諸文。
詳究義理。
具而出之。
何有不同之疑乎。
詳上圖中。
一違祖教。
二乖義意。
且直疑為張為王等句。
乃緣二境。
互涉起疑。
豈得雲直。
又詳互句。
牒境重重。
不遵祖典。
穿鑿太過。
又小漫中。
直疑濫互。
如前已行。
互疑二句。
上半本異論互。
下半就異論互。
與記何殊。
豈特改作。
公違師訓。
又大漫中。
唯立直句。
據何文義。
疏雲。
餘大小漫。
心境缺想。
并準克論。
句法多少。
約義斟酌。
直互大槩。
須準繩規。
設謂疏無明文。
理義亦難偏局。
如三趣通害。
杌替其處。
或直緣杌起疑。
或緣非杌互起。
機情萬别。
心念千差。
如何一定。
單雙二缺。
唯論互三。
至於作句。
又濫於互。
全成戲論。
記圖所立。
於教有憑。
於義周足。
直於一境上起。
互收二境。
乃至多境。
但使心涉彼此。
名名為互。
豈非義足。
後紹興年中。
有會稽定師。
亦出圖相。
大略與上欽師是同。
但於大漫想疑。
各唯一句。
與上為異。
今但破欽師之義。
定師所出。
自然無取。
學者亦不須傳從。
費紙墨。
請知之。
予因觀疏記具缺。
初二兩緣。
出義立句。
無非本於諸戒之未。
境想之文。
學者讨論。
少懷通貫。
又複諸戒境想句數。
四五不定。
如疏簡辨。
且依轉想。
皆具五句。
今先以具缺初次二緣。
收於境想五句。
次以境想後四通收。
缺想缺境。
及單雙直互等疑。
庶使枝文易知指掌。
且依殺戒。
餘戒例此。
正出小漫。
克心大漫。
亦随決明。
上圖中。
境想二五疑句。
二就本境起。
五從異境生。
據是直疑。
若唯依文。
诠相不了。
是故疏家。
更分直互。
曆境顯異。
乃有多句。
缺想亦爾。
餘義見前答文。
諸句之下。
結罪輕重。
并在記中。
更不細出。
析然夢庵持犯四難 持犯一門。
義趣幽隐。
非積學洞微。
誠難通解。
一日忽得夢庵之文。
題曰持犯四難。
謂雙單難辨。
止作難明。
句法難定。
事法難顯。
初得之寶。
而藏之。
近與同俦議論持犯。
因究彼文但得破他一端。
全非祖意。
且持犯之難。
傳來乃久。
自古義學之家。
知難釋難者。
斯人解矣。
而夢庵乃知持犯之難。
猶為達者。
而於釋難。
義理偏僻。
似無可取。
今将疏鈔明文。
對析彼語。
使雙單止作顯然。
曲直是非昭矣。
庶幾後銳。
不墜於邪坑。
俾同舟善知於誠教耳。
嘉定癸酉春滄洲出。
終南家業卷下(本)